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皰疹微升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皰疹微升

發布時間: 2022-03-31 03:16:16

1. 艾滋病潛伏期

衛生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臨床病毒研究室主任—曹韻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窗口期是2—6周。 高危行為後,最少也要6周後才能檢測。6周後確診率達99%以上。 HIV檢測可到當地防疫站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去抽血檢測。 可匿名檢測電話咨詢結果,即使是實名檢測,國家有嚴格規定為檢測者給予保密。 從抽血到得知結果,一般至少需要15天左右。 如果檢查結果HIV為陰性,說明不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 有一點要切記,不要僅憑一些症狀就自我疑是。疾病的診斷講究依據。 再有就是,注意艾滋病有個窗口期的問題。 1,艾滋病初期症狀: http://..com/question/14955132.html 2,艾滋病窗口期: http://..com/question/13633820.html 3,艾滋病期症狀: http://..com/question/10871072.html

2. 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被感染艾滋病毒

艾滋病有哪些表現特徵,大家應該了解,這是早期發現病人不可缺少的依據,也只有全面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幫助醫務人員對該病做出正確的診斷。
當感染艾滋病毒後,多數成為無症狀艾滋病毒攜帶者或表現症狀不明顯,即醫學上稱為亞臨床患者,僅部分病人出現有臨床症狀。艾滋病毒感染者約為艾滋病例人數的50~100倍,究竟有多少可能發展為艾滋病呢?據新近資料分析表明,艾滋病毒感染後在5年內只有10%~30%的人發展為艾滋病,25%~30%可能發生艾滋病相關綜合征,絕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後10年內發展為艾滋病,一些感染者還可發生艾滋病毒神經系統疾病,艾滋病以致命的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為其主要表現,病死率極高。並發症主要有卡氏肺囊蟲性肺炎(佔60%)和卡波濟氏肉瘤(佔33%)。 艾滋病毒感染後的3~6周,可出現全身不適、發熱、寒戰、關節痛、腹瀉等症狀,持續7~14天,2~3個月後可出現血清抗體陽性,隨後感染者轉為無症狀期(潛伏期)。艾滋病的潛伏期(感染艾滋病毒後到發病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隨患者的年齡不同,感染途徑不同,感染病毒的劑量及種類不同而有差別。 據近年報導,一般認為成年人潛伏期8~9年,兒童平均為1.2年。也有部分病例雖然感染多年,仍為持續性無症狀的艾滋病毒攜帶者。經輸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劑量較大,潛伏期相對較短。兒童平均為1.97年,成人8.23年,老人5.5年。性接觸感染的劑量較小,潛伏期相對較長,一般6~8年,最長為15年。不同的種類,如艾滋病毒(HIV-Ⅱ)所致的艾滋病潛伏期長達16~19年之久。患者在潛伏期雖無臨床症狀,但艾滋病毒攜帶者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傳染源。

(一)常見的症狀及體征

1.全身症狀
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反復出現的低熱(約佔72%),伴有寒戰、消瘦、疲乏無力,體重下降(可達5~22公斤),繼之極度嗜睡無力,不能支持平常的體力活動。慢性腹瀉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顯的早期臨床表現。並且常找不到發熱、腹瀉和體重減輕的原因。根據38例艾滋病的臨床表現特徵分析,以上症狀及體征均占總病例數的80%以上。
2.淋巴結腫大
發生率為55%~100%,當高危人群患者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時,很可能與艾滋病毒感染有關。腫大的淋巴結雖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見於頸後、頜下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不融合,質硬,偶有壓痛,表麵皮膚無改變。淋巴結腫大的程度與血清內艾滋病抗體滴度高低相關。 此外,艾滋病伴發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瘤及何傑金氏病等亦可發生淋巴結腫大。
3.皮膚損害
皮膚粘膜是艾滋病侵襲的主要部位之一。許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膚損害為首發症狀的。在臨床上有多種表現,如皮疹、全身瘙癢、尖銳濕疣,接觸性濕疣、蕁麻疹等。但皮膚損害最具特徵的是卡波濟氏肉瘤的皮膚改變,其損害表現在後面章節還要專門介紹,在此不多述。
4.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神經紊亂病症已被公認為兒童與成年人艾滋病患者發病與致死的常見原因。臨床表現有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經性疾病。在屍體檢驗中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高達7Q%~80%,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常與各種機會感染引起的症狀並存,較常見的有亞急性腦炎。本病為原因不明、無明顯炎症反應,非特異性白質變性、常為艾滋病的首發症狀,往往以疲倦、性慾減退等起病,後期發展為嚴重痴呆。據美國紐約對102例患艾滋病死亡者作屍檢時發現,96例(佔94.1%)有彌散性或局限性腦病變。這些患者死前顯有痴呆症的65例中,45例(佔69.2%)有彌散性腦病變。此外還有報導,對235例艾滋病患者做精神神經病的會診,發現有121例(佔51.5%)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另外,後期患者常可見條件致病菌所誘發的腦炎或大腦炎。

(二)機會感染的臨床表現

所謂機會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屍檢結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於機會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病毒、真菌及細菌等的感染。

1.原蟲類
(1)卡氏肺囊蟲肺炎:卡氏肺囊蟲是一種專在人的肺內造穴打洞的小原蟲。人的肉眼看不見,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養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蟲肺炎主要通過空氣與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後,免疫功能受到破壞,這時卡氏肺囊蟲便乘虛而入,在病人體內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滿滲出液和各種形態的肺囊蟲,造成肺部的嚴重破壞。 卡氏肺囊蟲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種不常見的感染,過去僅發現於戰爭、飢餓時期的嬰幼兒,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白血病患兒。卡氏肺囊蟲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個常見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屬於最嚴重的機會感染,約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發生一次卡氏肺囊蟲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並卡氏肺囊蟲肺炎時,首先有進行性營養不良、發熱、全身不適、體重減輕、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以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病程4~6周。發熱(89%)和呼吸急促(66%)為肺部最常見的體征。某些人肺部還可聽到羅音。卡氏肺囊蟲肺炎常復發,病情嚴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蟲肺炎病人胸片顯示兩肺廣泛性浸潤。但少部分患者(約佔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極少異常。據對180例卡氏肺囊蟲肺炎X線胸片檢查所見,表現為兩側間質性肺炎的77例,間質及肺泡炎症45例,肺門周圍的間質炎症26例,單側肺泡及間質炎症24例,未見異常者8例。 肺功能測定示肺總量及肺活量下降,隨著病程的進展而進一步加劇。 氣管鏡或肺穿刺所取之標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蟲,有時還可以查到其它病原體,此時為混合性機會感染。本病病程急劇;亦可緩慢,終因進行性呼吸困難、缺氧、發展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達90%~100%。
(2)弓形體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體感染主要引起神經系統弓形體病,其發生率為26%。臨床表現為偏癱,局灶性神經異常,抽搐、意識障礙及發熱等。CT檢查可見單個或多個局灶性病變。依據組織病理切片或腦脊液檢查可見弓形體。極少數弓形體累及肺部(1%)。該病是由寄生性原蟲動物鼠弓漿蟲所致的一種動物傳染病。人的感染途徑,先天性感染是由母親經胎盤傳給胎兒.後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組織囊蟲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隱孢子蟲病:孢子蟲是寄生於家畜和野生動物的小原蟲,人感染後,附於小腸和大腸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瀉,病人表現為難以控制的大量水樣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診斷靠腸鏡活檢或糞便中查到原蟲的卵囊。

2.病毒類
(1)巨細胞病毒感染:根據血清學調查表明,巨細胞病毒廣泛存在,多數巨細胞病毒感染者無症狀,但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糞便、眼淚、乳汁和精液中遷延排出病毒。並可經輸血、母親胎盤、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傳播。艾滋病伴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常表現為肝炎、巨細胞病毒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皮疹等。確診巨細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檢或屍解標本中找到包涵體或分離出病毒。根據Guarda等對13例艾滋病人屍解的研究,最常見的診斷是巨細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濟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細胞病毒感染均為播散性,並且經常影響兩個或多個器官。
(2)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和性接觸,也可經飛沫傳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報皮膚侵入人體。孕婦在分娩時亦可傳給嬰兒。感染病毒後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膚粘膜損害、累及口周、外陰、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氣管及腸道粘膜等,以唇緣、口角的單純皰疹最常見,其損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皰,基底稍紅,水皰被擦破後可形成潰瘍,其潰瘍特點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繼發感染,症狀多較嚴重,病程持續時間長,病損部位可培養出單純皰疹病毒,活檢可查到典型的包涵體。
(3)EB病毒:該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EB病毒抗體,EB病毒可致原發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貧血、淋巴結腫大、全身斑疹,T細胞減少等。

3.真菌類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條件致病真菌,常存在於正常人的皮膚、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和陰道粘膜上,可從皮膚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養出來。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或機體菌群失調時,可使白色念珠菌變為致病菌導致念珠菌感染。可分為皮膚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後者多見為鵝口瘡--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齒齦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剝離,露出鮮濕紅潤基底。多見於嚴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戀者持續有鵝口瘡無其他原因解釋時,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將發展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難及疼痛或胸骨後疼痛,食道鏡檢查可見食道粘膜有不規則潰瘍和白色偽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內臟念珠菌病等。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臨床表現和求助於真菌檢查。
(2)隱球菌病:是由新型隱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當機體抵抗力減弱時,容易經呼吸道,偶可經腸道或皮膚入侵致病。隱球菌腦膜炎是艾滋病常見的並發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現為發熱、頭痛、精神錯亂及腦膜刺激症狀。肺部隱球菌,以亞急性或慢性發病,伴咳嗽、粘痰、低熱、胸痛、乏力、X線檢查為非特異性改變。對隱球菌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真菌檢查確診。

4.細菌類
(1)結核桿菌:結核病常發生於有艾滋病感染但尚無艾滋病的病人,這可能因為結核桿菌的毒力強於其它與艾滋病相關的病原體,如卡氏肺囊蟲等,所以結核病更易發生於免疫缺陷早期。 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結核病人有肺結核,其症狀和體征常很難鑒別於其他艾滋病相關的肺部疾病。 艾滋病患者常表現為擴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並發結核最突出臨床特徵是高發肺外結核,艾滋病伴結核病人或發現結核而診斷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結核。艾滋病伴肺外結核最常見的形式為淋巴結炎和粟粒性病變,還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
(2)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為艾滋病的重要並發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腎、血液、骨髓、胃腸道、淋巴結等,其表現為發熱、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實驗室檢查為非特異性,確診靠病原分離培養及活檢。
(3)其他常見的致病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機會感染。

(三)卡波濟氏肉瘤的臨床表現

卡波濟氏肉瘤原為一種老年男性較為罕見的惡性腫瘤。在北美及歐洲確診為艾滋病的人約30%伴有這種肉瘤。卡波濟氏肉瘤並發於艾滋病者,在初期同性戀中佔46%,一般為27%,在有卡氏肺囊蟲並存時為16%,而異性戀或靜脈葯物成癮者卡波濟氏肉瘤的發病率僅為3.8%。 卡波濟氏肉瘤多侵犯皮膚,但由於艾滋病合並卡波濟氏肉瘤時,其病變迅速擴散,可侵犯全身多種臟器,尤其是肺、消化道和淋巴結等。引起胸腔積液、咳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肺部卡波濟氏肉瘤很少出現症狀,常與肺部機會性感染並存。肺門淋巴結腫大及其周圍結節樣浸潤,並有雙側間質性改變,胸腔積液是其典型X線表現,把有卡波濟氏肉瘤者與無卡波濟氏肉瘤病人作比較,發現有卡彼濟氏肉瘤者,其肺部及胸膜病變發生率明顯增加。肝臟的卡波濟氏肉瘤的發生率為14%~18.6%,多為播散所致,但也有原發於肝臟者,尚無臨床診斷方法,死亡前通常已累及肝臟。

(四)兒童艾滋病的臨床表現

兒童艾滋病的臨床表現,除無淋巴結病變、卡波濟氏肉瘤及機會性感染外,其他症狀與成人患者相似。幾乎所有艾滋病兒童均有肝脾腫大,間質性肺炎和發育差的表現。對記錄艾滋病存活者資料的分析表明,艾滋病診斷中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年齡都與存活率有關。有50%的兒童在確診後存活12個月,不足12月齡的卡氏肺囊蟲肺炎患兒的一年存活率僅為30%;年長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患兒為48%;其他病情的年長兒為72%。這些發現在性質上與不同臨床中心調查的結果相一致。臨床表現的特徵出現在兒童組早期,通常在4~8月齡的兒童中出現包括卡氏肺囊蟲肺炎、消瘦綜合征和腦病等症狀。在表現較早及較遲的兒童中都會出現從持續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細菌性腦膜炎或肺炎。在機會性感染中兒童艾滋病患者與成人患者不同之處是兒童艾滋病患者細菌性感染十分多見,而卡波濟氏肉瘤較成人少見。 實驗室檢查中大多數兒童艾滋病的淋巴細胞絕對數正常,這是區別於成人艾滋病的唯一免疫學指標。

(五)艾滋病相關綜合征

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指的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如男性同性戀者、靜脈葯物成癮者等),出現一組艾滋病的症狀或體征。由艾滋病毒攜帶者或急性感染發展而來,表現為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伴有不規則的發熱、疲乏、夜間出汗、慢性腹瀉、厭食、體重減輕、舌尖毛狀白斑病,及各種神經症狀。也可出現輕度機會感染,如鵝口瘡,單純皰疹、帶狀皰疹、軟疣等,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均減少,貧血,T4細胞減少,T4/T8比值下降,變態反應性消失;細胞免疫指標和免疫功能低下,血清球蛋白增多,血清中可檢出艾滋病毒抗體。

3. 月經期長好還是短好(組圖)

也因為月經,女性有很多疾病很特別。 一、經期浮腫由於雌激素具有瀦鈉保水的生理作用,所以當經前期雌激素水平增高時會出現眼瞼、手指、足踝部等的浮腫,其程度輕重不等,發生部位也可因人而異。來潮後尿量增加,浮腫逐漸減輕。必要時可服利尿劑。 二、子宮內膜異位囊腫這也是多見於青春期少女的疾患,平時即可有小腹部疼痛不適,經期加重,經血量也多。這是因為異位的子宮內膜隨著周期性月經來潮,但有時不能順利地排出體外,結果經血逆行經由輸卵道進入腹腔,瘀積在盆腔和腹腔內,故引起下腹部疼痛。 三、經前期膝痛由於月經時雌、孕激素比例失調,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不協調,可引起身內水鈉瀦留,膝關節內組織水腫,脂肪墊腫脹,壓迫神經叢,造成經前一周左右的走路或伸膝時疼痛,休息和屈膝時好轉。平時應多鍛練身體,嚴重時可服用布洛芬,每日三次,每次20毫克。 四、月經周期性精神病起病於青春發育期,尤以初潮年齡多見;病程呈周期性,每月規律性反復發作;每次臨床症狀都十分相像,如都是在經前7天左右開始,經過十天左右,經凈病癒。發病時可有興奮、吵鬧、哭叫、驚恐不安等情緒改變,也可有行為紊亂和片斷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症狀。發作前的先兆症狀包括失眠、頭昏、鼻衄、發熱等。各人症狀不一,但每個人的症狀卻相當固定;發病急,結束也快,說好就好,判若兩人。緩解期精神狀態正常,無任何遺留的精神症狀;發作期間可有閉經、痛經、月經周期延長、行經時間偏短、經量減少、陣發性心動過速、手足冷、頭冒汗、體溫微升、四肢未端輕度發紺、毛發增多、皮膚色素沉著等內分泌、植物神經和血管運動障礙的症狀和體征。常用的抗精神病葯物治療無效,而口服避孕葯或活血化瘀的中葯卻可收到意外療效。五、月經疹有些婦女在經前期會出現一些蕁麻疹、紫瘢、眼圈周色素沉著、紅斑皰疹等月經疹,它們系變態反應,是女性對分泌較多的孕激素過敏所致,必要時在經前期服用乙烯雌二醇可以預防,再服用一些抗過敏葯。女性有時因這時抵抗力下降,使平時潛伏的病毒興風作浪出現單純皰疹,月經過後則不治自愈。六、乳腺囊性增生由於經期黃體分泌孕酮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導致乳腺間質或小葉良性增生,從而經前或經期出現一側或雙側乳房脹痛,有時還可摸到大小不一的腫塊。這種腫塊與月經期有關,經期腫脹加劇,腫塊加大;經後腫脹疼痛消失,腫塊縮小。七、經前期綜合征在月經前5天左右便開始出現生理與心理的異常,如頭痛、嘔吐、疲倦不堪、情緒不穩(易怒、不安、抑鬱),甚至狂躁。多呈周期性發作,與雌、孕激素水平在經前期失去平衡有關。每個人的感受和程度均有很大差異,大約70%的婦女會出現或輕或重的經前期綜合征的表現。有些婦女在經前期性慾增強,導致性生活頻率增加,之後出現經前期綜合征症狀,於是有人認為是婦女子宮和骨盆部分器官發生輕度細菌感染並影響到內分泌的正常分泌,服用抗生素後症狀緩減或消失似乎可以證實這一推測具有一定道理。治療處理的方法很多,首先是自己和家人都要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所以要能正確理解並得到家人體貼和關心。平時少吃糖,以穩定血糖含量;減少食鹽攝入,避免經前期身體腫脹;戒掉咖啡或刺激性飲料,以減少煩躁;少量多餐也可使血糖和身體狀況在經前保持穩定;保持心理平靜,控制焦慮、憂愁和緊張等往往能有效減輕症狀。八、精神病病情惡化如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鬱症患者,表現為情緒低沉,悲觀厭世,經期往往加重或伴月經周期紊亂、閉經。精神分裂症、癲癇、神經症等若處於發病期也會發生痛經、停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月經障礙,當她們處於康復期,月經周期也恢復正常。從另一方面看,精神分裂症等在經期往往症狀加劇,因此一定要注意在經期的護理和治療。九、倒經有些女孩月經來潮時陰道出血甚少或不出血,卻常有周期性鼻衄或吐血,這可能是因為她們體內的生物鍾節律紊亂造成的。鼻中隔前下方有一個血管豐富而脆弱的區域,它對雌激素十分敏感,行經時鼻粘膜血管增生、腫脹並破裂而出血。十、便血當卵巢功能低下或紊亂,正常生理功能受干擾,勢必導致行經錯亂,經血反其道由肛門而出。它可能涉及緊張,焦慮等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4. 得艾滋病人身上有何症狀

你好
艾滋病主要症狀: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腫、血皰、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後出血不止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於症狀復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許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潛伏期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現發燒、頭暈、無力、咽痛、關節疼痛、皮疹、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有些人還可發生腹瀉。這種症狀通常持續1—2周後就會消失,此後病人便轉入無症狀的潛伏期。潛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這樣的人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稱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簡稱帶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強的傳染性,是傳播艾滋病最重要的傳染源。
在很長的潛伏期中,感染者雖然沒有自覺症狀,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統仍在繼續受到艾滋病病毒的破壞,到免疫系統功能再也不能維持最低的防禦能力時,多種對正常人不會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便會使患者發生條件性感染,引起腦、肺、胃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變及症狀。一些惡性腫瘤也因患者抵抗力極度低下而產生。艾滋病人的症狀因為發生條件性感染的內臟和發生腫瘤的部位不同,表現為多種多樣。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2、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表現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

2.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3.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

4.並發惡性腫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等。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約30%艾滋病例出現此症狀,出現頭痛、意識障礙、痴呆、抽搐等,常導致嚴重後果。

5. 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攜帶者的血常規化驗是否正常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不同之處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沒有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並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症狀,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攜帶艾滋病病毒,都具有傳染性.不同之處在於艾滋病病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症狀,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外表看起來跟健康人一樣。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發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數年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

艾滋病的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通過性、血液和母嬰三種接觸方式傳播,是一種嚴重危害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當人體處於正常狀態時,體內免疫系統可以有效抵抗各種病毒的襲擊。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體內,這種良好的防禦體系便會土崩瓦解,各種病毒乘機通過血液、破損傷口長驅直入。此外,人體內一些像癌細胞之類的不正常細胞,也會迅速生長、繁殖,最終發展成各類癌瘤。通俗地講,艾滋病病毒是通過破壞人的免疫系統和機體抵抗能力,而給人以致命的打擊。

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簡要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

艾滋病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人員及經費投入驚人。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近4000萬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成千上萬人命喪於此。據專家介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從感染初期算起,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直至因長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葯物,也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目前,這種病死率幾乎高達100%的"超級癌症"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故此我們把其稱為"超級絕症"

6. 請問艾滋病得病後有什麼前兆嗎

有這些症狀愛滋病的症狀和診斷

)、艾滋病的國際診斷標准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症狀。此後,7至8年內將有50%人發展為艾滋病。
一、 艾滋病的國際診斷標准
艾滋病的診斷標准國際上常用的有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分類和Walter Reed的分類。其最主要的條件是卡波氏肉瘤和機會性感染。實驗診斷為CD4細胞下降和艾滋病毒抗體陽性。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於1991年11月發布公告稱:自1992年4月11日發布公告稱:自1992年4月開始,採用新的艾滋病診斷標准——特別強調CD4細胞數,指出「凡CD4細胞數低於200/微升者,不論有無症狀,均被認定為艾滋病人」。此定義簡單、明確,但尚未成為國際公認標准。

2)、中國艾滋病的診斷標准

中國目前艾滋病的診斷標準是:血液檢查艾滋病抗體陽性,又具有下述症狀中任何一項者,可確診為艾滋病人。
1、 近期內(3至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發熱達38攝氏度。
2、 近期內(3至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腹瀉(每日達3至5次)一個月以上。
3、 卡氏肺囊蟲肺炎。
4、 卡波氏肉瘤。
5、 明顯的真菌或其他機會性感染。

3)、艾滋病的臨床分期

1、 急性期
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症狀。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數天至3個月後,有如流行性流感冒樣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狀:發熱、賽戰、關節疼、肌肉痛、嘔吐、腹瀉、喉痛等,一般在艾滋病毒感染後2至8周出皮疹,血中出現艾滋病毒抗體。最長約半年後出現抗體。
2、 無症狀感染期
在急性期後,沒有臨床症狀,為無症狀的健康人,但體內有艾滋病毒,又稱為艾滋病潛伏期。此後,8年內將有50%的人發展為艾滋病。有報告稱,1至7年內從感染病毒到發病,其比例依次為1.5%,5%,10%,15%,25%,30%和40%。兒童艾滋病潛伏期短,平均為12個月。這時用很敏感的方法檢測艾滋病感染者漿中的病毒核醒量,可預測5年內發病的機率。
3、 艾滋病前期
無症狀感染期之後,出現明顯的與艾滋病有關的症狀和體征,有人稱之為艾滋病相關綜合征,也有人稱之為持續性全身性淋巴腺病等。主要表現在:持續性的淋巴腺腫大,開始於頸部,其次為腋、腹股溝淋巴結等。一般少有兩處以上淋巴結腫大者。體重減輕10%以上。周期性發熱(38攝氏度左右),常持續數月。夜間盜汗。發生單純皰疹病毒、白色念珠菌(屬真菌類)等各種感染。
4、 艾滋病期
由於免疫系統被嚴重破壞,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腫瘤等極易發生。病變可表面在肺、口腔、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臟、腎臟、眼、關節、皮膚等等。已發生機會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為9個月。
肺部病變 約半數的艾滋病患者是以肺部症狀為初期表現的。最常見的是卡氏肺囊蟲肺炎。患者表現為持續性咳嗽等。此外,還會發生巨細胞病毒性肺炎、結核桿菌肺炎、細菌性肺炎、肺卡波氏肉瘤等等。

皮膚病變 皮膚病變可能直接由艾滋病毒引起,也可能由於免疫缺陷所導致的機會性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黴菌性、原蟲性感染甚為常見,皮膚表徵變化多端,而其復雜性恰有助於艾滋病的診斷。常表現為皮膚癬菌症、皮下結節、尖銳溫疣、局部性蜂窩組織炎、潰瘍、嚴重的帶狀皰疹。35%的艾滋病人有卡波氏肉瘤,表現在皮膚上為棕色或藍色皮膚斑,在肺、淋巴結及內臟也有卡波氏肉瘤。患卡波氏肉瘤者平均存活期為2年。另外,艾滋病人發生淋巴瘤的危險性較正常人高100倍。
口腔病變 口腔病變在艾滋病及艾滋病前期時常發生。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卡波氏肉瘤、淋巴瘤最為常見。
消化系統病變 消化系統為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的常見部位。侵害胃腸道的病原為阿米巴、隱孢子球蟲(此兩種屬寄生蟲類);白色念珠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此兩種屬細菌類);巨細胞病毒等,表現為較嚴重的腹瀉,有的類似霍亂。長期持續發病,可因衰竭而死亡。感染所致的肛門慢性潰瘍,可視為艾滋病的特徵之一。
神經系統病變 90%的艾滋病人在不同病理時期有神經系統症狀。其中艾滋病腦炎是由艾滋病毒侵入神經組織引起的,特點是進行性的認識能力受損,25%~50~的病人伴有運動及行為異常。腦病發生後從嚴重痴呆到死亡不超過6個月。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弓形體感染、梅毒感染等等,都會造成腦炎。其他社經系統病變還有腦腫瘤、腦出血、腦梗塞、帶狀皰疹性神經根炎等。
心血管系統病變 艾滋病毒、巨細胞病毒、鏈球菌、結核菌、皰疹病毒感染及卡波氏肉瘤都可引起腦血管病變。各種機會性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更為多見。有報告稱:1982至1986年,經屍體解剖的71例艾滋病病例中,竟有37例患心肌炎。

內分泌系統病變 見有胞腺、腦下垂體、甲狀腺、胰腺、腎上腺等方面的病變。睾丸病變可使精子生成減少或缺乏。若發生在早期,還可見睾丸萎縮現象,而使性慾減退。艾滋病的內分泌病變並非罕見,可有兩種以上並發。
腎臟病變 約10%~30%的艾滋病人有腎機能障礙,最常見者為腎小管壞死,早期為蛋白尿,晚期為尿毒症終末期腎病變。
眼科病變 症狀輕微者可能僅有結膜炎,嚴重者會喪失視力。並可發生惡性腫瘤。

7. 不會是艾滋吧!!!

一般艾滋病發病只不過消弱你的抵抗能力並不是艾滋病毒把你殺死的 是他摧毀了你的抵抗細胞 你的身體抵禦不了感冒等不同的病了就死去了^_^ 一般情況1次非法行為不太會有問題的^_^ 命中率不會這么高的^_^ 實在不放心 最近美國新研究並批准口腔拭子法,20分鍾後就能查出是否感染艾滋病,快捷方便,准確率99%.具體方法:用葯棉拭子沿著齒銀採集口腔內層的細胞,然後把葯棉拭子放入特製的檢驗內,就能當場得出檢驗結果.其它的檢查方法都是抽血才能檢查.
肺悶可能是空氣質量不好咽喉炎症等等引起的別自己嚇唬自己了^_^沒事情的^_^

8. 發熱,鼻子堵,沒力氣,嘴唇乾,舌頭發白,並且在10天去在開房時感覺被什麼東西戳到 會不會感染艾滋病

HIV 感染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可能誤認為是流感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HIV 感染的早期症狀稱為急性逆轉錄病毒綜合征,包括:

腹部絞痛、惡心、嘔吐。
腹瀉。
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發熱。
頭痛。
肌肉和關節疼痛。
皮疹。
咽痛。
體重減輕。
這些症狀可輕可重,通常在 2~3 周後自行消失。也有很多人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輕微而沒有注意。早期症狀消失後,感染者可能多年不再有症狀。在某個時刻,症狀會再次出現,之後將長期存在。
艾滋病期症狀

腹瀉或其他腸道症狀。
疲憊乏力。
發熱。
食慾不振或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乾咳或呼吸急促。
指甲變化。
盜汗。
頸部、腋窩、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吞咽時咽部疼痛。
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或性格改變。
反復發作的口唇皰疹或生殖器皰疹。
四肢刺痛、麻木和無力。
口腔潰瘍或口腔酵母菌感染(鵝口瘡)。
婦女和兒童的症狀

女性有以下情況之一則應考慮做 HIV 檢查:

1 年之內有3次以上與使用抗生素無關的陰道酵母菌感染。
復發性盆腔炎。
異常的宮頸刮片結果或宮頸癌。
患艾滋病的兒童通常與青少年或成人症狀不同,例如表現為生長發育延緩或脾臟增大。
HIV感染的病情進展可分為哪些階段?
如果HIV感染沒有接受治療,會經歷以下 3 個階段:

急性期

通常發生在感染後 2~4 周,CD4+T 細胞數大於等於 500 個/微升,或 CD4+T 細胞佔全部淋巴細胞的比例大於等於 29%。

無症狀期

這一期通常持續 6~8 年。CD4+T 細胞數介於 200~499 個/微升,或 CD4+T 細胞佔全部淋巴細胞的比例介於 14%~28%。在這一階段,盡管沒有症狀,但病毒在人體內迅速復制,超過了免疫系統能抵禦的程度,免疫功能逐漸被削弱。

艾滋病期

當 CD4+T 細胞數小於 200 個/微升或 CD4+T 細胞佔全部淋巴細胞的比例大於 14%,或出現符合艾滋病診斷標準的症狀,就進入艾滋病期。
建議你去檢查確診一下,有可能是你想多了,你應該當時去吃一種阻斷葯的。

9. 請問艾滋病潛伏期的問題

如果你真的懷疑自己會感染愛滋病病毒,或者有這方面的恐慌,全身的身體檢查是檢查不出來的,一定要做愛滋病病毒的檢測。 你說的情況和愛滋病沒有什麼關系,並且愛滋病的傳染途徑 非常小,只有血液,母嬰和性。如果你沒有輸過血,你和男友都沒有不潔性行為,幾乎沒有被感染的可能。 你現在的情況是一種恐愛滋證,是心理問題,如果真的不放心,可以到正規醫院主動要求檢驗,可以和醫生說單位要求檢驗,其實你什麼不說,只是要求檢驗醫生也會給你開單檢驗的。醫生的職業就是為患者服務,他們不會想很多和醫療沒有關系的事情的。 你說的潛伏期的問題,感染愛滋病毒後6個月為窗口期,你已經2年沒有發生性行為,現在檢驗,是能得出是否被感染的確定結果的。 至於真的感染病毒到發病後的潛伏期和人的身體免疫狀況有關系,一般都要幾年以上。 我要是你根本就不用擔心,先把水痘治好,水痘是很正常的,只是成年人發病是少一些,但是也是很正常的疾病。 我補充一下你的補充問題 1黴菌性陰道炎不屬於性病范疇,白色念株菌在女性體內本身就存在,只是在正常情況下不發病,而在免疫功能差的情況下,如懷孕等,或經常濫用洗液導致陰道自潔功能低下,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都能引起白色念株菌增生,導致發病.這是處女都可能發生的疾病,幾乎和你男朋友不會有什麼關系. 2如果要做艾滋病檢測,要到正規的有檢測資格的醫院,費用在50~60元.檢驗周期也要看不同的醫院,快的第二天可以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