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帶狀皰疹姜黃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帶狀皰疹姜黃

發布時間: 2022-03-20 04:42:27

❶ 帶狀皰疹後遺症

帶狀皰疹後遺症的發生,多與治療不當,邪毒未盡有關。其病機是邪毒留滯,內瘀毒內阻治
,阻遏經絡,以容致血瘀氣滯,氣血不通故疼痛不休。治宜活血化瘀,解毒通絡,脈絡暢通,氣血流暢,故疼痛則止。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主要特點,就是劇烈的頑固性的疼痛,帶狀皰疹皮損消除恢復後疼痛仍持續,輕輕的觸摸即可產生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患者的疼痛常是以自發性閃電樣或撕裂樣疼痛,發作時常使患者寢食不安,大多數患者常常伴隨較明顯的持續性燒灼痛,為減輕衣服對身體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撐起來,整夜的睡不好覺.

治療:
建議用邱葯堂邱記膏葯「帶狀皰疹及後遺症專用葯」治療,可拔毒化淤,迅速阻截病毒蔓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阻滯的神經暢通,患處膏葯外敷將侵蝕神經上的皰疹病毒拔出,內服驅毒敗火膠囊幫助體內向外驅毒排毒,內服外貼,里外同治,可使氣復血榮,氣血流暢,脈絡暢通,修復疏通被破壞的神經,逐步減輕解除疼痛,使患者徹底康復。

❷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❸ 帶狀皰疹應該吃什麼葯最好

你好:
治療帶狀皰疹,首先要分好型,對症施治,以下為我收錄,治療帶狀皰疹症狀類型,大致分為三種,初得時以脾胃濕熱型居多。您在施治時切記一定要認真對症施治。
(一)肝經火盛型:皮疹鮮紅,皰壁緊張,痛如針刺,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肝火,利濕熱。方葯用:(龍膽瀉肝湯),方源《醫宗金鑒》。
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一錢(三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梔子(生研)、生甘草、各五分(約二克)。便秘,加生大黃六克;發於顏面者,加菊花、蒲公英各三克可疏風清熱;發於上肢、軀干者,加姜黃六克可引葯上行;發於下肢、腹部者,加牛膝、蒼術、黃柏各三克可清熱,引葯下行。
(二)脾經濕熱型:皰壁鬆弛易破,水皰呈黃白色,破後滲水糜爛或見膿,重者壞死結痂,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便溏,婦女白帶量多,舌淡紅體胖,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方葯:除濕胃苓湯,(方源)《醫宗金鑒》。
除濕胃苓湯:蒼術(炒)、厚朴(姜炒)、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如無可用白茯苓)、白術(土炒)、滑石、防風、山梔子(生研)、木通各三克、肉桂、甘草各一克、燈草心五尺。若納呆者,加山楂、谷芽各三克健胃消食;疼痛甚者,加川楝子三克行氣止痛;化膿者,加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各三克清熱解毒。以上為古方計量,可加倍,本人就加倍使用。
(三)氣滯血瘀型: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之人,皰疹消退後仍劇痛不止,舌質黯,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葯:逍遙散加減。(方源):《中醫診治大典》。
當歸九克、赤芍、川芎、丹參、白術、茯苓各六克、柴胡、川楝子、甘草各三克、薄荷二克(後下)葯熬好後下二分鍾起鍋。若夜寐不安者,加遠志六克、夜交藤九克養心安神;若體質壯實者,加大黃六克以行血;若年老體弱,加黨參、黃芪各十二克健脾補氣。
以上為本人精選內治良方,望患者嚴格對症選方。(一)、(二)型病患者,在服葯內治的同時,一定要配合外治。
外治的方法是:用酒精棉消毒患處後,用三棱針刺破每一個水皰,把毒水放凈。在沒有水皰的紅斑處,用七星針(也叫梅花針葯房及網上都有賣)敲打患處,刺破表皮即可,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敲打患處時力量要適度,過淺拔不出毒血,過深留疤。每一次敲打的面積,視拔火罐口頸的面積的大小,依次施治不得遺漏,如皰小而密可用敲刺放血的方法。施治完畢後,用酒精棉把血漬污漬清理干凈,塗上金黴素眼葯膏(或其他眼葯膏均可)以防感染,貼上紗布以防污染衣物。每日檢查,如有新生斑疹或疼痛處依用前法敲刺放血。如外治到位,一次施治即可。如一次不愈,可隔兩日再敲刺放血,直至沒有疼痛而至。還可用艾灸,灸痛處效果也很好,灸時灸後一定要避風。
(三)型病患者,一般表皮沒有創面,或有紅斑,或沒有紅斑只是表皮下跳痛。除了服葯內治外,一定要配合外治的方法,用七星針敲打痛處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每兩天一次,至不痛為止,一般三五次即愈,如病情長須十幾次。

❹ 帶狀皰疹吃什麼葯好

你好:要認真閱讀,對症施治。
治療帶狀皰疹,首先要分好型,對症施治,以下為我收錄,治療帶狀皰疹症狀類型,大致分為三種,初得時以脾胃濕熱型居多。您在施治時切記一定要認真對症施治。
(一)肝經火盛型:皮疹鮮紅,皰壁緊張,痛如針刺,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肝火,利濕熱。
方葯用:(龍膽瀉肝湯),方源《醫宗金鑒》。
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一錢(三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梔子(生研)、生甘草、各五分(約二克)。便秘,加生大黃六克;發於顏面者,加菊花、蒲公英各三克可疏風清熱;發於上肢、軀干者,加姜黃六克可引葯上行;發於下肢、腹部者,加牛膝、蒼術、黃柏各三克可清熱,引葯下行。
(二)脾經濕熱型:皰壁鬆弛易破,水皰呈黃白色,破後滲水糜爛或見膿,重者壞死結痂,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便溏,婦女白帶量多,舌淡紅體胖,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方葯:除濕胃苓湯,(方源)《醫宗金鑒》。
除濕胃苓湯:蒼術(炒)、厚朴(姜炒)、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如無可用白茯苓)、白術(土炒)、滑石、防風、山梔子(生研)、木通各三克、肉桂、甘草各一克、燈草心五尺。若納呆者,加山楂、谷芽各三克健胃消食;疼痛甚者,加川楝子三克行氣止痛;化膿者,加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各三克清熱解毒。以上為古方計量,可加倍,本人就加倍使用。
(三)氣滯血瘀型: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之人,皰疹消退後仍劇痛不止,舌質黯,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葯:逍遙散加減。(方源):《中醫診治大典》。
當歸九克、赤芍、川芎、丹參、白術、茯苓各六克、柴胡、川楝子、甘草各三克、薄荷二克(後下)葯熬好後下二分鍾起鍋。若夜寐不安者,加遠志六克、夜交藤九克養心安神;若體質壯實者,加大黃六克以行血;若年老體弱,加黨參、黃芪各十二克健脾補氣。
以上為本人精選內治良方,望患者嚴格對症選方。(一)、(二)型病患者,在服葯內治的同時,一定要配合外治。
外治的方法是:用酒精棉消毒患處後,用三棱針刺破每一個水皰,把毒水放凈。在沒有水皰的紅斑處,用七星針(也叫梅花針葯房及網上都有賣)敲打患處,刺破表皮即可,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敲打患處時力量要適度,過淺拔不出毒血,過深留疤。每一次敲打的面積,視拔火罐口頸的面積的大小,依次施治不得遺漏,如皰小而密可用敲刺放血的方法。施治完畢後,用酒精棉把血漬污漬清理干凈,塗上金黴素眼葯膏(或其他眼葯膏均可)以防感染,貼上紗布以防污染衣物。每日檢查,如有新生斑疹或疼痛處依用前法敲刺放血。如外治到位,一次施治即可痛止。如一次不愈,可隔兩日再敲刺放血,直至沒有疼痛而止。還可用艾灸,灸痛處效果也很好,灸時灸後一定要避風。
(三)型病患者,一般表皮沒有創面,或有紅斑,或沒有紅斑只是表皮下跳痛。除了服葯內治外,一定要配合外治的方法,用七星針敲打痛處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每隔兩天一次,至不痛為止,一般三五次即愈,如病情長須十幾次。

❺ 如何治療 帶狀皰疹後遺症

建議:你好,可以使用中醫治療,皮疹消退後,皮膚刺痛、燒灼樣疼痛者並不少見,尤其多見於老年患者。醫學上把它稱作「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西醫認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經根,導致神經炎、神經節炎使神經纖維粘連所致。中醫多責之於病後氣滯血瘀、氣血兩虛。
常用的治法及經驗方有:(1)益氣化瘀法:黃芪15克,丹參15克,黨參12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香10克,沒葯10克,當歸12克,絲瓜絡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通絡鎮痛法:生蒲黃8克,五靈脂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地龍12克,絲瓜絡15克,白芍45克,甘草6克。入夜尤甚者加桃仁、紅花各12克;刺痛難忍者加乳香、沒葯各12克;兼脹痛者加鬱金、姜黃各12克;明顯瘀血者加丹參30克,川芎12克;疼痛影響睡眠加琥珀末3克(分沖)、酸棗仁15克。日1劑水煎服。
3)行氣化瘀法:柴胡12克,赤芍12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元胡15克,紅花10克,白術10克,制乳香6克,沒葯6克,川楝子10克,枳殼8克,炙甘草5克。頭痛加川芎10克;腰以下加牛膝10克;氣虛加黃芪30克;失眠加柏子仁、遠志各10克。日1劑水煎服。此外,用強的松龍配利多卡因穴位封閉,亦有顯著的鎮痛效果。

❻ 姜黃,五倍子,大黃,冰片,馬錢子怎麼配方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建議最好找醫生根據並請開具處方,另外針灸的療效也比較明顯。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一旦產生,其疼痛范圍、程度都會發生變化,如果控制不及時,確實會有疼痛范圍擴大並且加劇疼痛的現象,建議盡早請中醫介入治療,這個在網上也有不少信息。此外,你是北京的嗎?如果是的話,以我的經歷,寬街中醫院、東直門中醫院、廣安門中醫院的針灸科都有不錯的醫生。如果同時使用西醫的葯劑快速緩解疼痛,效果會更好。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在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時候,中西醫結合,西醫是通過麻醉、阻斷等方式緩解疼痛症狀,中醫才是治癒的根本,一定不可因為使用西葯後不疼了,就中斷中醫的治療。切記。
你是北京的嗎,如果是,可以到寬街中醫院、東直門中醫院、廣安門中醫院聯系治療。這些醫院的針灸科都有治療效果不錯的醫生,但是掛號是個問題,建議先找個離家近的醫院,因為這個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治療周期比較長,醫院離家太遠的話,患者和家人都會非常疲勞,也不利於治癒。
如果不在北京,在採用中醫療法的時候,建議採用湯劑、針灸雙管齊下的方法。但是要說明的是,如果產生了後遺神經痛,治療會比較漫長,在這個過程中,家人的陪護對患者建立治癒後遺神經痛的信心非常重要。一定要非常耐心。
祝早日康復。

❼ 你好,你說的治帶狀皰疹的葯從哪裡買啊

治療概述
治療方式:葯物治療 支持性治療
治療周期:約30天
治癒率:50%
常用葯品: 普瑞巴林膠囊 阿昔洛韋緩釋片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准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 —— 2000元)

帶狀皰疹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有自限性,治療原則為止痛,抗病毒,消炎,縮短病程,預防感染。
1.全身治療
(1)抗病毒葯物:盡早應用伐昔洛韋(萬乃洛韋),泛昔洛韋,這兩種前體葯比阿昔洛韋口服生物葯效率高,小劑量產生的血液中葯物濃度高,二者經口服所達到的血清中抗病毒活性濃度所需時間均比通過靜脈點滴阿昔洛韋所需時間短,阿昔洛韋(無環鳥苷)有較強抗皰疹病毒作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干擾DNA合成,早期應用可減少新疹形成,抑制疼痛,制止病毒擴散,減少內臟損害發生,口服200mg,5次/d,連續1周,亦可用5mg/kg靜脈滴注,3次/d,持續5~10天,用阿糖腺苷,可干擾皰疹病毒DNA早期合成;口服15mg/(kg·d),靜脈滴注1次/d,連續10天,其他抗病毒葯物如阿昔洛韋,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聚肌胞因價格低廉也可選用。
(2)止痛葯:可口服安痛定,氨基比林/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去痛片),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等,對嚴重後遺神經痛可給鹽酸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睡前頓服12.5 mg,每2~5天遞增12.5mg,三環抗抑鬱葯如多塞平(多慮平),丙米嗪等,嚴重者可作神經阻滯或椎旁神經封閉。
有報告,比較嚴重的神經痛亦可用神經阻滯療法,即用硬膜外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然後再注入嗎啡復合液10~15ml(含嗎啡1~5mg),1次/d,亦可用氦氖激光作局部病點照射。
(3)干擾素(IFNα,γ)和人重組干擾素α-2b,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病人可酌情選用,它可直接抗病毒,增強免疫效應細胞的應答反應,人血丙種球蛋白(0.6~1mg/kg),麻疹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0.3~2ml,1次肌內注射),其他如轉移因子,胸腺素(胸腺肽)等均可有助於縮短病程。
(4)皮質類固醇激素:病情嚴重可早期使用,以減輕神經節炎症後的纖維化,減少神經痛,一般潑尼松30~40mg/d,療程7~14天,必須與抗病毒葯聯合使用。
2.局部治療
(1)復方鋅銅溶液(Dalibou液)或3%硼酸溶液作局部濕敷,外用3%~5%阿昔洛韋霜,1%噴昔洛韋霜,干擾素α-2b塗布劑,0.5%酞丁安搽劑等。
(2)眼部帶狀皰疹可用3%阿昔洛韋眼葯水,0.5%碘苷(皰疹凈)液,干擾素α眼葯水點眼,3~4次/d。
(3)物理療法:可用紫外線局部照射,音頻電療法和氦氖激光照射消炎止痛,縮短病程。
帶狀皰疹中醫治療:
(1)辨證用葯
①肝膽實熱型
【治法】法宜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梔子,板藍根,大青葉,澤瀉,車前子,元胡,赤芍,生甘草,發於頭面者加菊花;發生於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白茅根;口乾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乾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細菌感染者加雙花,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②脾濕肺熱型
【治法】法宜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方葯】除濕胃苓湯加減:茯苓,生白術,陳皮,厚朴,大青葉,生薏米,澤瀉,元胡,車前子,生甘草。
③氣滯血瘀型
【治法】法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兼清餘毒。
【方葯】活血散瘀湯加減:桃仁,紅花,雞血藤,鬼箭羽,元胡,川楝子,地龍,木香,陳皮,雙花藤,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黨參扶正。
(2)外用治療:紅斑,小水皰時可用雄黃解毒散,化毒散混勻後與水調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後混合調敷,糜爛破潰時可用硼酸雙黃連液(3%硼酸液2000m1加雙黃連0.6g)清理,濕敷,水紗條貼敷,結痂時用化毒散膏,黃連膏,後遺神經痛時可用黑色拔膏棍或脫色拔膏棍加濕化貼。
(3)單方成葯:急性期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根沖劑,亦可用除濕丸加舒肝丸;後遺神經痛時可用健脾舒肝丸加活血消炎丸。
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局部對症治療為主。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支溝,陽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關;腰以下病灶:三陰交,太沖,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損周圍(約離皰疹0.5~1寸處)。
夾脊穴位置:取與皮損相應之夾脊穴。
(二)治法
一般僅需取主穴,療效不明顯時酌加1~2個配穴,阿是穴針法:以1.5~2寸毫針,呈25度角朝皰疹方向斜刺,按皮損范圍,在周圍進4~8針,略加捻轉提插,有輕度得氣感即可,相應夾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針感循神經分布線路傳導,余穴均施提插捻轉瀉法,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運針1次,每日1~2次。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陽陵泉,俠溪。
配穴:支溝,太沖。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
(二)治法
應用波長6328埃,輸出功率25毫瓦,激光針功率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針灸儀進行治療,依據症情選穴:凡皮損面積大,水皰多,感染為主而疼痛輕者,僅用主穴第一組,採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離為40~60毫米,照射密度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處照射5~10分鍾,以疼痛為主,皮損面積較局限,僅有紅色丘疹或皮疹已結痂者,則取主穴之第二組,以激光針灸儀照射,劇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別照射5分鍾,如果上皮損面積大而疼痛又劇烈者,則二組宜結合應用,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點。
配穴:皮質下,內分泌,交感,腎上腺。
敏感點位置:指耳廓上,與病灶相應位壓痛明顯處。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據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側,採用捻轉手法,刺激宜強,持續運針2~3分鍾,留針1小時,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凈的墨汁和5克雄黃粉調勻,搽在患處周圍的邊緣上,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葯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雙側,以5號齒科針頭,深刺得氣後,每側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損有滲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鋅軟膏。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脊柱兩側旁開2厘米之平行線;2,距病灶邊緣1厘米之環狀區。
(二)治法
取第一組作整體治療,第二組作局部治療,一般宜同時取,先依皮損所在部位和范圍,定平行線長度和環狀區大小,如在胸脅部,取相當於胸段長度;皮損在下肢,取腰骶段長度,然後,以較強手法叩刺平行線和環周線,皮膚針針尖方向與皮膚表面垂直,針尖接觸皮面應短暫(約每秒2次),針間距離0.5~1.0厘米左右,每條刺激線連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為艾炷灸,於阿是穴之二處(一處為先發之皰疹,一處為皰疹密集處)各置一麥粒大之艾炷,點燃後,覺灸痛即吹去未燃盡之艾炷,再以同樣的方法,延伸至 遠端皰疹密集處各灸一壯,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為艾卷灸,取純艾卷或葯艾卷,點燃一端後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種:一為用2支艾卷同時作廣泛性迴旋灸,以病人感覺灼燙但能耐受為度,灸治時間據皮損面積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約30分鍾,二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勻緩慢地向左右上下迴旋移動,應注意艾火宏壯,集中於皰疹頂部,以有灼熱麻蘇蘇的特殊感覺沿肋間隙或經脈循 行路線感傳為佳,三為「圍灸法」,用艾卷在病損處由中心向周圍圍灸,直灸至局部潮紅,患者自覺舒適,不知痛為度,通常需時30~40分鍾,上述三法,可任選用,每日1次,4~7次為一療程。
【火針】
(一)取穴
主穴:肺俞,膽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變在腰以上加支溝,在腰以下加陽陵泉。
阿是穴:皮損區周圍。
(二)治法
主穴均取,據病變部位加配穴,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灼,至針尖紅而發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則採用皰疹周圍圍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針孔清潔,勿用手抓撓。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選好體位,一般取坐位,然後充分暴露病灶區,用閃火法,先在皮損兩端吸拔,接著沿帶狀分布,將罐依次拔在皰疹密集簇擁之處,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選,但必須拔緊,如鬆弛不緊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數,按病灶范圍而定,以排滿為度,留罐約15分鍾,留罐期間,如罐內出現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後如有破潰者,外塗龍膽紫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黴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計療程,直至痊癒。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規消毒皮損部位,用三棱針沿皰疹周圍轉劃一圈,以皮膚輕微出血為度,然後用毛筆或棉簽蘸雄黃酒少許,外塗於皰疹之上,每日3~5次,不計療程,雄黃酒泡製:雄黃少許研成細末,裝入瓶內,罐入酒水各半調和而成,老年或體虛病久者,同時服人參敗毒散,加黃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劑,早晚分服。
【燈火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內關,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陽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陰交,臀部取環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據皮損部位選取,主穴第一組用於胸脅腰背部皮損,第二組用於頭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燈心草一根,約3寸長,一端蘸植物油,點燃後迅速將燃著端接觸穴位的皮膚,一點即起,施灸處可出現綠豆大的水泡,不必處理,會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時,宜在原灸點之旁邊),4次為一療程。
二、預後
皮膚帶狀皰疹呈自限性,預後一般良好;愈後一般可獲得終身免疫,僅偶有復發,不過,若皰疹病損發生於某些特殊部位(例如角膜),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❽ 帶狀皰疹可以治好嗎會不會有後遺症

帶狀皰疹治好後怎樣治療後遺症回答者:任學華你好,可以使用中醫治療,皮疹消退後,皮膚刺痛、燒灼樣疼痛者並不少見,尤其多見於老年患者。醫學上把它稱作「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西醫認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經根,導致神經炎、神經節炎使神經纖維粘連所致。中醫多責之於病後氣滯血瘀、氣血兩虛。常用的治法及經驗方有:(1)益氣化瘀法:黃芪15克,丹參15克,黨參12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香10克,沒葯10克,當歸12克,絲瓜絡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2)通絡鎮痛法:生蒲黃8克,五靈脂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地龍12克,絲瓜絡15克,白芍45克,甘草6克。入夜尤甚者加桃仁、紅花各12克;刺痛難忍者加乳香、沒葯各12克;兼脹痛者加鬱金、姜黃各12克;明顯瘀血者加丹參30克,川芎12克;疼痛影響睡眠加琥珀末3克(分沖)、酸棗仁15克。日1劑水煎服。3)行氣化瘀法:柴胡12克,赤芍12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元胡15克,紅花10克,白術10克,制乳香6克,沒葯6克,川楝子10克,枳殼8克,炙甘草5克。頭痛加川芎10克;腰以下加牛膝10克;氣虛加黃芪30克;失眠加柏子仁、遠志各10克。日1劑水煎服。此外,用強的松龍配利多卡因穴位封閉,亦有顯著的鎮痛效果。
你好 帶狀皰疹的後遺症主要是對 神經的損害,建議服用腺苷B12 維生素B1 谷維素 等治療。
88歲老人帶狀皰疹後遺症能治嗎回答者:任洪利您好,建議用萘普生 維生素B族和甲鈷胺治療.
你好,帶狀皰疹後遺症能治好嗎?回答者:王廣義可以口服阿昔洛韋片+板藍根,局部抹阿昔洛韋乳膏,治療期間要休息,禁止房事,清淡飲食,多飲水。
帶狀皰疹後遺症能否治回答者:申蘭國醫生您好,可以治療的,可以服用維生素B1和卡馬西賓士療。
帶狀皰疹後遺症怎麼治回答者:韓濟生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疼痛疾病頑症之一。病程長,疼痛難忍。病人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長期服止痛葯不能治本,還會損傷造血系統,導致肝、腎損傷、呼吸抑制、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的會致人死亡。建議採用物理生物晶元治療儀,消炎止痛,調控神經功能。「韓氏疼痛治療儀 」優點:通經活絡,消炎治痛,儒養神經和肌肉,標本兼治,安全有效,沒有任何毒副作用。 缺點:針對頑固性疼痛治療周期相對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