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泛發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局限一處,發於耳邊的叫「旋耳瘡」;發於掌指間的叫「癇瘡」;發於腿足的「濕毒瘡」;發於陰囊初起名「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濕疹有「干斂」、「濕斂」之分。』但不論所發部位在何處,總的以辨證論治為准。
濕疹雖屬皮膚表病,但來源於內因,中醫著重於內治,其次輔以外治。內因以心火,脾濕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由於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與熱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證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進行論治。
(1)濕熱型:發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結頒後如松脂。可因搔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或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帶數。此種類型臨床最多見。治以利濕清熱為主,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出現膿疤加銀花、連翹;大便偏於,加大青葉。
(2)血風型:證見身起紅粟(以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主。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此種類型,是熱重於濕。以血熱為主,治以涼血消風為主,除濕清熱為輔,方用皮癬湯加減:生地、丹皮、赤芍、黃芩、苦參、地膚子、白蘚皮、丹皮、生甘草。
(3)脾濕型:此種類型較多見,皮膚黯淡不紅,成片火窠(隱在皮膚內的水疤)搔癢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證見面色無華,飲食不香,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症狀,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濡滑等。此型脾虛濕勝,熱象不顯,治以健脾理濕為主,方以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六一散、白蘚皮。胃呆納差,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腹脹加川朴、大腹皮。
(4)陰傷型:病延日久,長期滲水過多,致傷陰耗血,血燥生風,亦可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濕或淡滲利濕之品。造成傷陰耗血,皮膚浸潤,乾燥脫屑,搔癢劇烈。主要的辨證指標是舌紅苔剝(傷陰),或舌淡苔光(耗血)。見到此證時,用滋陰除濕法治療。葯用:生地、元參、當歸、丹參、茯苓、澤瀉、白蘚皮、蛇床子。在這里特別指出:滋陰與除濕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為滋陰可能助濕,除濕可以傷陰。本方生地、當歸、元參、丹參滋陰養血而不助濕,茯苓、澤瀉除濕而不傷陰。用於反復不愈的濕疹及慢性陰囊濕疹(腎囊風)療效較好。對此證型,切忌重用燥濕或利濕之品,以免重傷其陰,症情越來越壞。
嬰幼兒濕疹,中醫總稱胎斂,又有濕斂,干斂之分,後者又稱奶癬。嬰兒濕疹至兒童期仍不斷發作,皮損漸局限於手肘、國窩、足踩等處,常呈對稱性,中醫稱四彎風。嬰兒濕疹,多因胎孕時期,母食五辛,遺熱於兒所致,可分三型論治。
(1)濕熱型(濕斂),多見於肥胖嬰兒。部位多在頭面耳項等處,重則泛發全身。證見皮膚漸紅、糜爛、滲水、結痂,重則脫皮,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治宜導濕清熱,方用導赤湯加減:生地、木通、竹葉、六一散、黃連,或服牛黃清熱散,量兒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虛型(干斂):多見於發育差的瘦弱嬰兒。證見皮膚浸潤,乾燥、鱗屑、瘙癢,或起少數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納食不多,面黃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脈緩滑。治以健脾化濕,方用化濕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炒麥芽、六一散。
(3)陰傷型(干斂):大多屬濕熱型,滲水日久不愈,傷陰耗血,轉變而來。皮損與脾虛型相似,唯無脾胃症狀,納食,大便正常,可見舌紅苔剝或舌淡苔光之徵。可繼用滋陰除濕法治療。
外治法,大致可分3類:
①滲水期:採用濕敷法,方用生地榆、馬齒頁、黃柏,任選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鍾,待微溫時,用紗布疊五六層(小毛巾亦可)蘸葯水,稍擰干,溻敷於患處,隔20~30分鍾再蘸水換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為止。
②流水不多時,選用緩和性的葯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葯膏。
③慢性濕疹,皮損肥厚浸潤,可採用刺激性較強的葯膏。
④濕疹的護理,亦很重要,應注意下列幾點:A.不用水洗。不用熱水燙,少洗澡,不接觸肥皂。13.忌口。不吃魚腥,海味,羊肉等五辛發物。C.小兒勿穿戴和接觸羊毛織物。 朱仁康
濕疹多患於過敏性體質,常因脾虛生濕所致。故治療原則常採用健脾利濕法。一般臨床分三型論治之。
(1)濕熱型:相當於急性濕疹,常見皮損掀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或沿皮糜爛,治以清熱利濕法,方用苗陳篙湯合萆解滲濕湯加減:茵陳、炒山梔、大黃、萆解、生苡仁、車前子、土茯苓、黃芩、生甘草。
(2)脾濕型:相當於亞急性濕疹,常見皮疹顏色較暗,滋水不多,抓破後有滲液,但清稀,可有淡黃色脫屑,癢不甚,胸悶納呆。治以健脾除濕,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長卿、炒山桅、山葯、陳皮。
(3)血虛風燥型,相當於慢性濕疹,常見皮損浸潤肥厚,色素沉著,表面有鱗屑或血痂,甚癢。治以養血祛風,常用四物消風飲加減:當歸、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蒼耳子、地膚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內服葯外,我常結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種制劑。
①三黃溶液:黃連3克,黃柏、黃芩各9克。煎水,濕敷或外洗。
②糠餾油糊劑(市售葯品)。
③黑豆餾油軟膏(市售葯品)。
以上王葯分別用於急性、惡急性、慢性濕疹。秦萬章
Ⅱ 治療陰囊濕疹除了用濕寧膏還可以用什麼葯要在葯店買的到的葯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紮,每晝夜換葯2~3次。要在平時注意個人衛生,不然的話,就算是治療好了也還是容易復發的。去官網買個 潔草J清 吧。
Ⅲ 肛門濕疹有何良方
肛門濕疹是一種比較難以徹底治癒的肛門周圍皮膚病,因其病因不詳,治癒後往往復發,遷延反復數年而不愈,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臨床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博採眾長,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1、內治法以西醫治療為主,配合中葯口服。西醫認為本病主要因為變態反應而引起,故口服抗組織胺類葯及使用非特異性抗過敏療法、激素等可以收效。但對於可能因精神障礙引起的肛門濕疹,則應以中醫治療為主,辨證分型,並酌加舒肝解郁之中葯,如柴胡、鬱金、赤芍等往往可以收效。
2、外治法以中醫治療為主。西醫對濕疹的外用葯主要是減少滲液,降低局部的過敏反應,常用激素類葯物,日久往往產生副反應,且療效不佳。而中葯辨證施治,用葯注意整體性,葯性劇烈的葯物往往有反佐之品配伍,葯性比較柔和,作用於局部,既可緩解症狀,又無毒副反應,可以長期使用,故作首選。同時還可配合針灸療法,以緩解症狀,可謂雙管齊下。
【疹療經驗集要】
1、雷雨等;用濕疹散外敷配合局封治療頑固性肛周濕疹,其法如下:局封用1%普魯卡因10毫升,地塞米松5毫升,亞甲藍2毫升抽入注射器中充分混勻,圍繞肛周濕疹邊緣注射一圈,其內呈散在點狀或扇形注射,七天一次,四次為一療程。未愈者,間隔一月後再進行第二療程。濕疹散:青黛、石膏、滑石、黃柏、甘草各100克研細為末,麻油調勻,於封閉後第二天起,每天大便後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再敷以濕疹散。並內服濕疹湯:苦參12克,蒼術、茵陳、地膚子各15克,炒大黃,生甘草各5克,黃芩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2、朱仁康:用黑豆餾油膏治療慢性濕疹。方法如下:將黑豆裝砂壺內,密閉,壺嘴向下,周圍木炭燃燒,半小時後有黑色油汁滴出,直至油滴盡。黑豆油10克,氧化鋅10克,凡士林80克,調勻,敷於患處,用於慢性濕疹療效較好。
Ⅳ 濕疹與鵝掌風是同一種病嗎
不是····
Ⅳ 濕疹一般應該怎麼治療呢
濕疹的護理,亦很重要,應注意下列幾點:A.不用水洗。不用熱水燙,少洗澡,不接觸肥皂。B.忌口:不吃魚腥,海味,羊肉等五辛發物。C.小兒勿穿戴和接觸羊毛織物。 朱仁康 濕疹多患於過敏性體質,常因脾虛生濕所致。故治療原則常採用健脾利濕法。一般臨床分三型論治之。
濕熱型:相當於急性濕疹,常見皮損掀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或沿皮糜爛,治以清熱利濕法,方用苗陳篙湯合萆解滲濕湯加減:茵陳、炒山梔、大黃、萆解、生苡仁、車前子、土茯苓、黃芩、生甘草。
Ⅵ 濕熱皮膚病有什麼葯可治
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
用茯苓、豬苓10克、土茯苓煲湯代茶,利水清除濕熱。
Ⅶ 濕疹都好幾個月了,上醫院看過開過葯,也沒有明顯的效果,自己上葯房買過葯,疙瘩下去了,過了幾天又起來
你這是濕疹,早治早好,要不你這醫生看下吧,比如像朱仁康那樣的皮膚科名醫
Ⅷ 什麼樣的濕疹適合用皮膚病血毒丸
有過類似經驗我說兩句。濕疹是正常的,如果不嚴重的,你平時多注意版護理好,也沒權有關系的,但如果不舒服或者有嚴重的跡象,還是塗點葯吧,你可以用 「潔泍菒清」 ,是植物的成分,沒有副作用,對濕疹效果也非常管用,你可以用這個試試望採納!
Ⅸ 我背上長那種很大很亮的疹子 裡面是膿水 好像叫濕毒瘡但是有人說叫火瘡 怎麼辦啊 怎麼才能根治啊
一. 如是火瘡: 就用 雲南白葯與六神丸用醋調和敷患處,用紗布或者膏貼固定 二。如是濕疹 應分以下幾個步驟 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濕疹:是一種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滲出傾向,伴劇烈瘙癢,易反復發作的皮膚炎症。可多年不愈,發病機理主要是內外激發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種遲發型可變態反應。
1、 內因:患者的過敏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與遺傳有關,可隨年齡、環境改變,神經因素如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也可能誘發或使病情加重。此外,內分泌,代謝及胃腸功能障礙,感染病灶等與發病也有關系。
2、 外因:如日光、濕熱、乾燥、搔抓、摩擦、化妝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某些食物如魚蝦、蛋等也可使濕疹加重。
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泛發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局限一處,發於耳邊的叫「旋耳瘡」;發於掌指間的叫「癇瘡」;發於腿足的「濕毒瘡」;發於陰囊初起名「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濕疹有「干斂」、「濕斂」之分。』但不論所發部位在何處,總的以辨證論治為准。
濕疹雖屬皮膚表病,但來源於內因,中醫著重於內治,其次輔以外治。內因以心火,脾濕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由於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與熱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證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進行論治。
(1)濕熱型:發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結頒後如松脂。可因搔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或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帶數。此種類型臨床最多見。治以利濕清熱為主,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出現膿疤加銀花、連翹;大便偏於,加大青葉。
(2)血風型:證見身起紅粟(以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主。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此種類型,是熱重於濕。以血熱為主,治以涼血消風為主,除濕清熱為輔,方用皮癬湯加減:生地、丹皮、赤芍、黃芩、苦參、地膚子、白蘚皮、丹皮、生甘草。
(3)脾濕型:此種類型較多見,皮膚黯淡不紅,成片火窠(隱在皮膚內的水疤)搔癢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證見面色無華,飲食不香,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症狀,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濡滑等。此型脾虛濕勝,熱象不顯,治以健脾理濕為主,方以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六一散、白蘚皮。胃呆納差,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腹脹加川朴、大腹皮。
(4)陰傷型:病延日久,長期滲水過多,致傷陰耗血,血燥生風,亦可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濕或淡滲利濕之品。造成傷陰耗血,皮膚浸潤,乾燥脫屑,搔癢劇烈。主要的辨證指標是舌紅苔剝(傷陰),或舌淡苔光(耗血)。見到此證時,用滋陰除濕法治療。葯用:生地、元參、當歸、丹參、茯苓、澤瀉、白蘚皮、蛇床子。在這里特別指出:滋陰與除濕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為滋陰可能助濕,除濕可以傷陰。本方生地、當歸、元參、丹參滋陰養血而不助濕,茯苓、澤瀉除濕而不傷陰。用於反復不愈的濕疹及慢性陰囊濕疹(腎囊風)療效較好。對此證型,切忌重用燥濕或利濕之品,以免重傷其陰,症情越來越壞。
嬰幼兒濕疹,中醫總稱胎斂,又有濕斂,干斂之分,後者又稱奶癬。嬰兒濕疹至兒童期仍不斷發作,皮損漸局限於手肘、國窩、足踩等處,常呈對稱性,中醫稱四彎風。嬰兒濕疹,多因胎孕時期,母食五辛,遺熱於兒所致,可分三型論治。
(1)濕熱型(濕斂),多見於肥胖嬰兒。部位多在頭面耳項等處,重則泛發全身。證見皮膚漸紅、糜爛、滲水、結痂,重則脫皮,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治宜導濕清熱,方用導赤湯加減:生地、木通、竹葉、六一散、黃連,或服牛黃清熱散,量兒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虛型(干斂):多見於發育差的瘦弱嬰兒。證見皮膚浸潤,乾燥、鱗屑、瘙癢,或起少數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納食不多,面黃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脈緩滑。治以健脾化濕,方用化濕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炒麥芽、六一散。
(3)陰傷型(干斂):大多屬濕熱型,滲水日久不愈,傷陰耗血,轉變而來。皮損與脾虛型相似,唯無脾胃症狀,納食,大便正常,可見舌紅苔剝或舌淡苔光之徵。可繼用滋陰除濕法治療。
外治法,大致可分3類:
①滲水期:採用濕敷法,方用生地榆、馬齒頁、黃柏,任選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鍾,待微溫時,用紗布疊五六層(小毛巾亦可)蘸葯水,稍擰干,溻敷於患處,隔20~30分鍾再蘸水換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為止。
②流水不多時,選用緩和性的葯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葯膏。
③慢性濕疹,皮損肥厚浸潤,可採用刺激性較強的葯膏。
④濕疹的護理,亦很重要,應注意下列幾點:A.不用水洗。不用熱水燙,少洗澡,不接觸肥皂。13.忌口。不吃魚腥,海味,羊肉等五辛發物。C.小兒勿穿戴和接觸羊毛織物。 朱仁康
濕疹多患於過敏性體質,常因脾虛生濕所致。故治療原則常採用健脾利濕法。一般臨床分三型論治之。
(1)濕熱型:相當於急性濕疹,常見皮損掀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或沿皮糜爛,治以清熱利濕法,方用苗陳篙湯合萆解滲濕湯加減:茵陳、炒山梔、大黃、萆解、生苡仁、車前子、土茯苓、黃芩、生甘草。
(2)脾濕型:相當於亞急性濕疹,常見皮疹顏色較暗,滋水不多,抓破後有滲液,但清稀,可有淡黃色脫屑,癢不甚,胸悶納呆。治以健脾除濕,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長卿、炒山桅、山葯、陳皮。
(3)血虛風燥型,相當於慢性濕疹,常見皮損浸潤肥厚,色素沉著,表面有鱗屑或血痂,甚癢。治以養血祛風,常用四物消風飲加減:當歸、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蒼耳子、地膚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內服葯外,我常結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種制劑。
①三黃溶液:黃連3克,黃柏、黃芩各9克。煎水,濕敷或外洗。
②糠餾油糊劑(市售葯品)。
③黑豆餾油軟膏(市售葯品)。
以上王葯分別用於急性、惡急性、慢性濕疹。
Ⅹ 手心濕疹 陰囊濕疹
筆者自1999年以來用自擬蛇膽苦柏爽膚洗液外洗治療陰囊濕疹,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