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醫 濕疹 中醫叫什麼
濕疹在中醫中相當於「濕瘡」,「濕瘍」,也屬於「侵淫瘡」、「血風瘡」、「粟內瘡」等病的范容疇。
可用中葯來改善濕疹:
(1)熱重於濕: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5克,大青葉15克,生石膏30 克,車前子10克,白鮮皮10克。
(2)濕重於熱:除濕胃苓湯加減。白術10克,茯苓皮15克,薏苡仁15克,黃芩6克,梔子6克,陳皮6克,澤瀉10克,苦參10克。
(3)血燥證: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赤芍10克,白芍10 克,生地15克,刺蒺藜10克,陳皮6克,白術10克,丹參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
在這個基礎上想要很快去掉濕疹的話可以在外塗蘊磯霜,堅持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貳』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
濕疹5大症狀特點1.瘙癢性:其特點是持續性瘙癢,依靠分散注意力也無法解決,安靜下來時,瘙癢會加劇,形成陣發性加劇、持續性瘙癢的狀態。
2.多形性:濕疹表現出的皮疹是多形態的,可分為原發疹與繼發疹。原發疹中有丘疹、水泡等,繼發疹中有糜爛、滲出等,病人通常同時發生原發疹與繼發疹。
3.遷延性:濕疹容易反復發作,從一部位遷延到另一部位,而且症狀不易消除。如果濕疹在急性期治療不當,會轉為慢性濕疹,此時若處理不當,又會導致其急性發作。
4.泛發性:濕疹可以發生於全身任一部位。
5.滲出性:濕疹,顧名思義,會有滲出液,否則,不流水不易診斷為濕疹。另外,當濕疹處於慢性期時,皮疹部位可能表現得比較乾燥,但在急性發作的過程中,仍會有滲出液。
在各種濕疹中,女性最常患的是手部濕疹和乳房濕疹。濕疹的皮損症狀呈多形性,按發病緩急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期。中醫理論認為,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不運,濕邪留戀有關;慢性者因病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濡養而成;發於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於氣血運行失常,濕熱蘊阻所致。根據清熱利濕的原則以中醫調理濕疹常見的蛇膽苦柏爽膚洗液,臨床療效非常顯著。
『叄』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嬰幼兒最常來見的皮源膚病,以皮損形態多樣,對稱分布,劇烈瘙癢,有滲出傾向為主要特徵,往往反復發作,難以根治。中醫認為濕疹多與「濕邪」密切,嶺南地區常年氣候溫熱,土地卑濕,又毗鄰沿海,當地人喜食生冷凍物及海鮮等多濕滋膩之品,加上兒童本身臟腑功能不全,脾胃虛弱,故而更容易濕邪留戀,名老中醫趙炳南曾感慨:「善治濕者,當可謂善治皮膚病之半」,由此可見皮膚病多為濕所患且難治,小兒腎氣不足,疾病容易反復。對於這類難纏皮膚病,短期病癒後,家長們不能掉以輕心,要特別重視病後生活、飲食上的調養,扶正祛邪,提高機體的機能狀態,避免疾病卷土重來——泰陽寶寶兒童健康館
『肆』 從中醫角度看什麼是皮炎濕疹
中醫和西醫對皮炎濕疹的致病機理、命名、治療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濕疹在中醫中內相當於濕瘡,濕容瘍,也屬於侵淫瘡、血風瘡、粟瘡等病的范疇。又據其發病部位不一而名稱各異。如生於小腿者曰臁瘡,生於肘窩或胭窩部則稱四彎風,生於陰囊即為綉球風,其名不下十餘種。本病發病,我們認為大體有三個原因,一是稟賦不耐,風、濕、熱客於肌膚所致、一是因為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淫侵肌膚而發;或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分類治療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槤、芒果、龍眼、荔枝等屬熱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 以上就是從傳統中醫角度對皮炎濕疹的致病機理和治療方法的見解,權威皮膚病專家提醒患者朋友要選擇正規的醫院治療,希望大家能夠對它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最其提到的事項多加註意。在治療中中西結合也許會對治療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伍』 中醫對於濕疹是怎麼定義的
中醫對濕疹的定義如下:
1、中醫認為,濕邪是濕疹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患者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導致濕熱內蘊,又外感濕熱之邪,內外兩博,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素體虛弱 脾為濕困,肌膚飼養而導致發病。
2、濕熱蘊久,耗傷陰血 化氣生風,導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即為慢性濕疹。
『陸』 中醫上濕疹什麼意思
濕疹、可能有人知道它現代的叫法、但中醫很早就對濕疹什麼意思做了詳細解釋、而且對其病因以及治療方法等研究多年、為濕疹的治療提供了一大方法。 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炎症、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以後復發或加劇。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對濕疹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中醫是如何解釋的。中醫針對不同的濕疹類型、為患者提出了解決良方。 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中醫建議、濕熱症:一般瘙癢、丘疹型以止癢抑菌為主、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血虛風燥症:血虛風燥症應注意肝火旺盛、在飲食盡量清淡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蘿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煙酒、同時可以用一些調理氣血的葯物止癢潤燥、清熱利濕進、修復皮損進行治療。保持心情舒暢、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過敏的患者盡量不要接觸過敏原。 了解等相關知識、對我們利用中醫方法治療濕疹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柒』 中醫解釋濕疹的病因是什麼呢
生活中,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皮膚病、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
生活中,熱盛型患者,應該要清熱利濕,佐以涼血。龍膽草,黃芩,黃連,澤瀉,梔子,生地,車前草,木通,連翹,槐花,生甘草。
通常的,中醫可以將該病分為不同的類型,對於內熱盛,大便干結者,加川軍、枳殼,下焦濕盛者,加黃柏,滲液多者,加滑石塊、茵陳,發於面部者,加菊花,發於頭部者,加藁本,發於腰背者,去膽草,加杜仲,發於上肢者,加姜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或木瓜,瘙癢明顯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
同時,對於濕盛型,應該要健脾利濕,佐以清熱。可用厚朴,陳皮,澤瀉,炒黃柏,茯苓,豬苓,炒枳殼,炒薏米,炒白術,車前子(包)。濕象明顯者,加用蒼術;若濕熱郁結日久者,則加用驅風解毒止癢葯物或用全蟲方加減。
。在使用中醫治療該病的時候,應該首先要辨清類型,再者就是一定要有耐心,堅持的治療,切不可治療的時候,半途而廢。
『捌』 濕疹的話屬於中醫中的什麼疾病呢
中醫。說的那就屬於一種皮膚疾病。什麼過敏呢?吃了什麼不該吃的過敏。對於什麼事?物品過敏。我想。就是過敏性的皮膚。並。吃什麼葯?過敏。都是過敏性的皮膚病。
『玖』 中醫對濕疹是如何分型的
1.急性濕疹
起病較急、發病較快,瘙癢劇烈。
表現為原發性及多形性皮疹,初起常在紅斑基礎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水皰,皰破後出現點狀糜爛、滲出。皮損常融合成片,且向周圍蔓延,邊緣區有少量多形性皮疹散在分布,境界不清。
如果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皰、膿液和膿痂,周圍淋巴結腫大。感染嚴重時,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皮疹可分布在體表任何部位,常見於頭、面、手、足、四肢遠端暴露部位及陰部、肛門等處,多對稱分布。
自覺瘙癢劇烈伴有灼熱感,可陣發性加重,夜間加劇。飲酒、搔抓、熱水燙洗等可使皮損加重。
患者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皮疹泛發而嚴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適、低熱和煩躁不安。病程長短不一。
常於數周後逐漸減輕而趨於消退。若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
2.亞急性濕疹
紅腫、滲出等急性炎症減輕,皮損呈暗紅色,水皰和糜爛逐漸癒合,滲出減少。
可有丘疹、少量丘皰疹及鱗屑,皮損呈輕度浸潤、特徵性地表現為點狀糜爛。
瘙癢及病情逐漸好轉。
遇誘因可再次呈急性發作。或者病情時輕時重,經久不愈而發展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由急性及亞急性濕疹遷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緩慢,病情時輕時重,遷延數月或更久。
開始皮損炎症輕,散在紅斑、丘疹、抓痕及鱗屑。部分皮膚肥厚,表皮粗糙,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斑、鱗屑及皸裂。
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多見,常對稱分布。
瘙癢程度輕重不一。
慢性濕疹因受某些內、外因素的刺激,可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