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半夏帶狀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半夏帶狀皰疹

發布時間: 2022-03-14 17:36:40

A. 用佛法如何對治帶狀皰疹

解毒專科,可以試試。
"唐朝絕密禁宮大法—佛母大孔雀明王心咒,Om mayura krante svaha(咒語中文發音 —唵。媽雨啦,卡蘭爹,斯娃哈。)已重新流傳民間,甚為珍貴。此咒能治一切諸病、怪病、頑疾及各種奇難雜症;配合醫葯,每天早晚對著一杯清水念咒語至少300遍,之後法水一半服用一半塗抹患處。必能減輕病情進而完全康復!"~常觀世音師父
"每日花十數分鍾,就產生意想不到神奇功效。孔雀佛母心咒:Om mayura krante svaha (讀音:唵 馬由惹 哥蘭帝 梭哈)有極多痊癒例子,特別對婦科病及腫瘤,比如乳腺增生、乳癌、子宮、卵巢癌及生殖器官疾病,存在十分理想療效。每日早晚放一杯凈水在面前,念心咒300遍;之後水一半塗抹患處一半服下"。~常觀世音師父
"患有息肉、各種內外腫瘤及癌症病人;不論病情初中晚期,良性惡性,只要你肯相信孔雀佛母能救治你的病,早晚取一杯清水放面前,念佛母的心咒:Om mayura krante svaha (讀音:唵 馬由惹 哥蘭帝 梭哈)300遍,之後法水一半服用一半塗抹患處,那麼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排毒現象,持之以恆,病必受到控制或痊癒"。~常觀世音師父

B. 丁毒豆有什麼葯效

1、化學成份塊莖含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苷、D1-肌醇、氨基酸蔗糖、澱粉皂苷、黏液質、草酸鈣,尚有生物鹼反應。
2、葯理作用
(1)祛痰作用:家兔灌胃白附子煎劑能顯著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具有祛痰作用。認為是由於本品含有皂苷,對胃黏膜有刺激性,因而在口服時能反射性地增加氣管或支氣管的分泌液。
(2)鎮靜止痛作用:分別給家兔、大鼠腹腔注射白附子煎劑,均有明顯的鎮靜作用。
3、臨床應用
(1)治療腮腺炎:生白附子研粉,浸於食醋中,5天後塗患處,每天3~4次,症狀減輕,平均3~4天腫帳逐漸消退。
(2)治療冠心病:生白附子配生半夏,治療冠心病。
(3)治療帶狀皰疹:先用溫水洗凈患部,然後將鮮白附子冼凈搗爛,與陳醋調成糊狀,原於患處。此法對胸腰部帶狀皰疹有卓效,對面部及上下肢蛇串瘡者,效果亦佳。
(4)其它:口吐涎沫,四肢癱瘓者,選伍僵蠶、全蠍、蜈蚣、白附子、半夏、蟬衣。用全蠍、蜈蚣、僵蠶以祛風通絡,滌痰解痙;瘰癧痰咳以鮮品搗敷可化痰散結消腫;毒蛇咬傷,將白附子、雄黃、黃葯子等為末,水或酒調敷傷口周圍以解毒消腫。

4、功能:白附子辛甘、溫、有毒。入胃,肝經。祛風豁痰、逐寒濕、滌痰定驚搐、祛風止痛、散結消腫,用於風痰壅盛、口眼歪斜、破傷風、偏頭痛、瘰癧痰咳、毒蛇咬傷。凡風痰濕邪所致眩暈、偏正頭痛、痰厥頭痛,選半夏、白附子、天麻、白芷、豬牙皂角,以祛風豁痰止痛;治療中風痰壅,口眼歪斜。
5、常用驗方
(1)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60克、僵蠶、全蠍各30克,研末,每次服3克,開水送服。
(2)風痰壅盛,抽搐嘔吐:白附子、天南星、姜半夏、制川烏、天麻、僵蠶、全蠍、木香、陳皮等,水煎服。
(3)破傷風:白附子、防風、白芷、天麻、羌活、天南星等,水煎服。
(4)濕疹瘙癢:白附子、羌活、白蒺藜等,水煎服。
(5)頸淋巴結結核:鮮品適量,去皮搗爛,敷患處,每天1次。
(6)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逆及氣虛眩暈。生白附子去皮25克、天南星(生用)50克,木香0.5克,川烏(生,去皮)25克,上細切,每次服25克,水兩大盞,姜15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7)百附子防治癌症,可迅速殺死惡性癌細胞

C. 跪求 大家幫幫我

這位朋友你好,祝你新年快樂,我想你的媽媽會因有你而感到自豪的,以下是我找的資料,希望對媽媽有幫助,祝她老人家早日康復,祝你們開心快樂每一天!
什麼是角膜炎,怎樣分類?

各種原因導致的角膜炎症反應通稱為角膜炎。角膜炎時患者伴有明顯的視力減退和較強的刺激症狀,眼科檢查可見角膜光澤消失、透明度減低、潰瘍形成、睫狀充血。

按解剖層次分深層、淺層。深層角膜炎:炎症病變局限於基質的深部、後彈力層附近者,淺層角膜炎:炎症病變局限於上皮層、前彈力層、基質的淺部,從組織學上講,炎性病變主要在上皮,有時波及基質淺層。

按解剖部位分中央部、周邊部。中央部角膜炎:炎症病變位於角膜光學區(中央區4mm)者,多見於病毒性角膜炎、匐行性角膜炎、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周邊部角膜炎:炎症病變位於角膜的邊緣部者,多見於急性卡他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角膜炎、泡性角膜炎等。

按病理變化分急性、亞急性、慢性、化膿性、非化膿性、肉芽腫性。急性角膜炎:起病急驟,症狀劇烈,可迅速形成角膜潰瘍或穿孔的角膜炎性病變,如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匐行性角膜潰瘍、淋菌性角膜炎等。慢性角膜炎:起病隱蔽、症狀較輕、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很少引起角膜穿孔的角膜炎性病變,如角膜實質炎、盤狀角膜炎、黴菌性角膜炎等。亞急性角膜炎:發病過程介於急性和慢性之間的角膜炎。化膿性角膜炎:指凡引起角膜潰瘍伴有膿性分泌物的角膜炎。非化膿性角膜炎:指凡不引起角膜潰瘍或有潰瘍但無膿性分泌物的角膜炎。

按病原分外生性、內生性、混合性。外生性角膜炎:感染性致病因子由外侵入角膜上皮細胞層而發生的炎症。內生性角膜炎:指來自全身的內因性疾患所致的角膜炎症,多為變態反應引起,如泡性角膜炎等。

按臨床表現分點狀、線狀、盤狀、錢狀、樹枝狀、地圖片狀。點狀角膜炎:在角膜上皮層,出現針頭大小的浸潤,很快破潰,熒光素可以著色者,多見於病毒感染。線狀角膜炎:角膜上皮或上皮下的點狀浸潤融合擴大成線條狀者,或位於角膜後壁的深層條紋狀渾濁者。盤狀角膜炎:病變位於基質層圓形灰白色直徑在4mm以上,但仍保留一圈未被侵犯,邊緣清楚。錢狀角膜炎:系由多種病毒所致的大小、多少、深淺不一的小圓盤狀浸潤,形似錢幣的角膜炎,在我國多為8型腺病毒感染。樹枝狀角膜炎、地圖狀角膜炎:均系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的角膜細胞浸潤、壞死脫落,以致形成不同形狀和深度的潰瘍和混濁。

按炎症性質分潰瘍性、非潰瘍性。潰瘍性角膜炎:角膜炎症浸潤進一步擴大加深,上皮至基質壞死脫落形成創面者。

按病因分細菌、病毒、黴菌角膜炎等。

細菌性角膜潰瘍最常見的致病菌是什麼?

細菌性角膜潰瘍的致病菌中,以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葡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革蘭氏陰性桿菌中的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液化性摩拉克菌等最為常見。導致感染的原因常與微小的角膜外傷或剔除異物後污染有密切關系,也和患者免疫力低下有一定關系。

肺炎球菌性角膜潰瘍又稱匐行性角膜潰瘍,以農村收割季節為常見,多半是角膜受傷或剔除異物後角膜發生感染的結果。表現為突然發生眼痛及刺激症狀,眼球混合性充血,角膜損傷處出現灰白色微隆起的浸潤灶,迅速發展成潰瘍,表面有灰黃色膿液附著,呈污穢狀。潰瘍的一側為緻密的黃色浸潤,為穿鑿狀進行緣;另一側比較清潔,進行緣不斷向外擴展,並同時向深層進展。有時潰瘍並不明顯,在基質內形成黃灰色膿液積聚,稱為角膜膿瘍。膿瘍破潰,角膜穿孔,穿破後多傾向逐漸癒合,形成角膜粘連性白斑。又因細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前房積膿,故又名前房積膿性角膜潰瘍。感染亦可累及眼內組織,以至毀壞眼球。

鏈球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表現與肺炎球菌性角膜潰瘍相似,但較少匐行傾向。

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主要是通過外傷和污染的眼葯水所引起,也可見於戴接觸鏡者。綠膿桿菌在角膜內繁殖比在培養基內更為活躍,一旦感染,常於24小時或48小時內毀壞整個角膜,大量的黃綠色分泌物或壞死組織為其特點。

液化性摩拉克菌性角膜潰瘍,這種菌常存在於人的呼吸道,一般致病力不強。此種潰瘍多為中央性,形態細小,且進行緩慢,很少發生穿破是其特點,但也會出現前房積膿,但膿液量很少。患者自覺症狀較輕。

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的病因、臨床表現特徵及預防辦法是什麼?

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是由綠膿桿菌所致的一種極其劇烈的急性化膿性角膜潰瘍。其最常見的病因是角膜外傷和使用污染的眼葯水,也可見於暴露性角膜炎或戴接觸鏡者。綠膿桿菌存在於土壤及水中,亦可存在於正常人的皮膚和健康人的結膜囊內。綠膿桿菌在角膜內繁殖比在培養基內更為活躍,因此當角膜外傷或角膜異物剔除後使用污染的眼葯水而招致感染的幾率很高。

臨床上本病來勢兇猛,起病急劇,數小時即發病,發病時可見劇烈的眼痛、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刺激症狀,臨床表現有四點特徵:①發展異常迅速。②主要影響角膜基質,並很快擴大到整個角膜,可在數十小時內穿破角膜,有時早期即在角膜緣內出現灰黃色浸潤環,不久角膜全部潰爛。③前房積膿特別多。④綠膿桿菌可產生黃綠色色素,故分泌物帶有綠色。

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注意勞動防護,一旦出現眼部外傷,必需立刻去醫院,由專業人員處理。同時切忌使用不潔眼葯水,因綠膿桿菌可污染並存活於多種眼葯水中,如狄奧寧、地卡因、可的松,甚至於磺胺、青黴素、熒光素液內,故在角膜損傷時使用存放數天後的眼葯水,特別熒光素液檢查是危險的。

本病一經診斷,全身和局部應同時使用慶大黴素、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抗敵素,常用輸液瓶裝入慶大黴素點滴沖眼,效果很好。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病因特點、臨床表現有哪些?

真菌性角膜潰瘍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頑固的致盲率很高的化膿性角膜炎。近20年來,由於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的廣泛應用,真菌性角膜潰瘍發病率相對增高,已不再是一種少見病。目前國內資料報告最多的為麴黴菌,其次鐮刀菌、念珠菌、酵母菌、頭孢黴菌等,患者絕大多數為農民,雖然整年均可發生,但主要集中在農業夏收和秋收季節。最常見的角膜損傷是農作物損傷,也有指甲挖傷,亦可見於其他性質的角膜炎繼發真菌感染。有人認為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或抗生素眼葯水等容易導致真菌感染,近年來因戴角膜接觸鏡污染發病者亦越來越多,同時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低下也是發病的因素之一。

臨床上不同的致病菌種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但共同症狀為起病徐緩,刺激症狀輕微,早期潰瘍為淺在性,表面為灰白或乳白色「苔垢」狀物所覆蓋,外觀乾燥而少光澤,稍隆起,「苔垢」狀物易剔去,基質層有菌絲繁殖,浸潤較為緻密,邊界因菌絲伸向四周,形成偽足,在其外圍分布有點狀混濁,形成所謂衛星病灶。有時浸潤邊緣因膠原溶解而出現淺溝。在浸潤向深部發展時,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明顯潰瘍。隨著真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虹膜炎及前房積膿,晚期積膿質地粘稠,其內常含真菌。潰瘍最後可以穿破引起眼內炎。整個病程發展較為緩慢,可長達2~3個月。因真菌菌絲有向深部生長的能力,故易反復發作,有時潰瘍初步癒合,但旋又復發。

診斷一般藉助真菌的塗片檢查或真菌的反復培養加以證實。由於塗片檢出率低,培養時間過長,故對農作物外傷後發生的潰瘍,尤其起病不那麼驟急的病例,在多種葯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應該首先考慮到真菌性潰瘍的可能,並積極採取治療措施

真菌性角膜潰瘍如何治療?

真菌性角膜潰瘍治療以抗真菌葯物為主,常用0.25%二性黴素B(該葯球結膜下注射易致結膜壞死,臨床上要特別注意)、金褐黴素眼膏、制黴菌素眼膏及10%大扶康、1%咪康唑、1 % 克霉唑等,每日3~4次點眼,並全身應用抗真菌葯。皮質類固醇無論全身或局部單獨使用均屬禁忌。由於本病多引起虹膜炎,須經常注意散大瞳孔。

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是近年比較肯定的手術治療方法,其適應症主要是葯物治療無效,或角膜潰瘍穿孔,發生眼內容物脫出或繼發青光眼等嚴重並發症,是為挽救眼球而採取的一種搶救性手術。由於真菌菌絲可垂直生長,加上真菌毒素、蛋白分解酶及可溶真菌的抗原作用,真菌菌絲可向深部生長,甚至侵入眼內,手術難以清除干凈眼內的真菌,故術後常出現復發。因此對無手術適應症者,強調先行抗真菌葯物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濕熱所致,治療時要分辨濕熱的偏重,選用清熱祛濕葯,常用的方劑有除濕湯、甘露飲等。此外,還可採用中葯熏洗或霧化治療。

常見病毒性角膜炎有哪幾種?

病毒性角膜炎可由多種病毒引起,其臨床表現輕重不等,對視力的損害程度視病變位置、炎症輕重、病程長短、復發次數和有無混合感染而不同。臨床上常見的病毒性角膜炎有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牛痘性角膜炎、帶狀皰疹性角膜炎等。

單純皰疹角膜炎:為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按抗原性及生物學特性將病毒區分為Ⅰ型和Ⅱ型。單皰病毒引起的角膜病變可侵及角膜各層,且相互轉化,多見的典型形態為樹枝狀、地圖狀、盤狀、角膜色素膜炎等。

牛痘性角膜炎:由牛痘苗感染引起的角膜炎,多見牛痘苗濺入眼內,或經污染痘疹膿液的手指帶入眼內而致病。一般經3天潛伏期即發病,除表現為結膜及眼瞼的牛痘疹外,約有 30%發生角膜炎。以表層角膜炎及淺層角膜潰瘍為主,基質層及盤狀角膜炎為少。80年代以來,全世界已消滅了天花,故已廢棄牛痘接種,今後本病也將絕跡。

帶狀皰疹性角膜炎: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眼支所致淺層樹枝狀或基質性角膜炎,伴有劇烈神經痛,分布區域皮膚上有串珠狀皰疹。帶狀皰疹病毒與水痘病毒屬同一種病毒,所以又稱V-2病毒。帶狀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為潛伏性病毒感染疾病,靜止期帶狀皰疹病毒潛伏於三叉神經節中,在機體細胞免疫力下降及外界刺激誘發下而復發。此種角膜炎可表現為點狀、錢狀、樹枝狀及基質層角膜炎、盤狀角膜炎等。本病常並發於眼瞼帶狀皰疹,同時伴有較重的葡萄膜炎,引起前房積血或積膿,基質層渾濁區內常有類固醇沉積物,虹膜可有萎縮。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因是什麼?

單純皰疹病毒,英文縮寫為HSV,引起的角膜感染稱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簡稱單皰性角膜炎(HSK)。它是當今世界上危害最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其特點是多類型、易復發,發病機制與免疫狀態有關。由於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的廣泛應用,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往往因反復發作而嚴重危害視功能,臨床尚無有效控制復發的葯物,因而仍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何治療?

一旦得了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就應該及時治療。治療可採用葯物、手術等方法。

葯物治療中主要選用抗病毒葯物,如碘苷,又名皰疹凈,主要適用於初次發作的病例,對多次復發的病例,改用其他葯物為宜;阿糖胞苷,有一定效果,但對正常細胞毒性大,故常用它的衍生物環胞苷;三氮唑核苷,又名病毒唑,為廣譜抗病毒葯,療效較好,且對正常細胞毒性頗低;無環鳥苷,又名阿昔洛韋,為較有效的抗病毒葯物,特別是對於皰疹病毒,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其他抗病毒葯物如阿糖腺苷、三氟胸腺嘧啶核苷等。亦可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因它有抑制角膜免疫反應和抗炎的作用,常用於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後期的治療,但應掌握如下原則:①上皮或角膜淺層炎症禁用。因其能激活病毒和膠原酶活性,促進病毒繁殖,使病變向深層發展。它還能抑制上皮再生,甚至造成潰瘍穿孔。②僅用於深層炎症反應而無潰瘍者。因深層HSK特別是盤狀角膜炎的發病機制兼有對病毒抗原過敏的因素,故應用皮質激素是合理的,但應同時應用抗病毒葯物。1~2日用熒光素著色一次,如有潰瘍出現,立即停用,按潰瘍處理。

手術治療,根據病情來選擇手術方式。常用的方法有:機械清創、前房穿刺、結膜瓣遮蓋、角膜移植等。

中醫治療則根據發病原因進行辨證治療。若風熱上犯,選銀翹散類的疏風清熱劑;若肝膽火熾,選龍膽瀉肝湯類的清肝瀉火劑;因濕熱熏蒸所致,選三仁湯類的清熱祛濕劑;正虛邪留者,需扶正祛邪,選加減地黃丸類的方葯進行治療。中醫除了內服中葯,還配合局部治療,常選用清熱解毒中葯制劑滴眼,如黃芩眼葯水等;病情嚴重,可用銀黃注射液作球結膜下注射。此外,還可用中葯煎水先熏後服,或中葯煎劑霧化。

淺層點狀角膜炎的病因和治療有哪些?

淺層點狀角膜病變是一系列累及角膜上皮、上皮基底膜、前彈力膜及其鄰近的角膜淺層基質的點狀病變,臨床上統稱淺層點狀角膜炎。臨床上可有三種類型,即點狀上皮角膜炎、點狀上皮糜爛和點狀上皮下浸潤,在多數具體疾病中,此三種類型病變同時存在,只是輕重程度和范圍有所區別。

淺層點狀角膜病變的病因復雜多樣,一般有:

細菌性:葡萄球菌性眼瞼炎常合並角膜下l/3的上皮糜爛,同時有表層點狀炎症和邊緣部上皮下浸潤;其他各種細菌性結膜炎亦常伴發三種類型的淺層點狀角膜病變,可散在或在全形膜彌漫分布,而較典型的表現是在角膜周邊部受累。

病毒性:任何急性病毒性結膜炎的早期,都可能引起點狀上皮糜爛。

毒素:局部頻繁點眼葯水(抗生素、抗代謝葯物)和紫外線(雪盲、電焊等)照射。

機械和化學損傷:上皮擦傷、倒睫、暴露、各種化學清創劑(碘酊、三氯醋酸等)、PR K術後上皮基底膜變性與營養不良。

其他:原因包括與免疫有關的乾燥性角膜炎、上鞏膜緣角膜結膜炎、春季結膜炎、花粉和葯物過敏,以及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等。

治療主要是去除病因,抗炎抗感染和營養制劑如小牛血清和人工淚液等。祖國醫學常把本病分為風熱上犯、肺腎陰虛等證型。風熱上犯證選用疏風清熱葯,肺腎陰虛證選用滋養肺腎的中葯進行治療。也可用中葯熏洗或霧化。江蘇省中醫院眼科中心用中葯眼膜治療本病有很好的療效。

基質性角膜炎分哪幾種,各有何病因特點?

基質性角膜炎指角膜基質內的彌漫性炎症浸潤,不引起潰瘍性組織缺損的病變,為角膜的抗原抗體反應。主要有結核性角膜基質炎、梅毒性角膜性基質炎、麻風性角膜基質炎等。

結核性角膜基質炎:結核性角膜病變是在眼部其他部位有結核病灶的基礎上發生,為繼發性,可見於以下幾種情況:①由周圍的結膜或鞏膜的結核病變蔓延而來;②從葡萄膜沿著房角或角膜的後面延伸波及;③睫狀體的結核結節突破鞏膜靜脈竇,引起結核桿菌散播於角膜後部;④由結核性色素膜炎擴展,直接侵犯角膜的後部所致。多單眼發病,僅侵入角膜的一部分,在基質的中層和深層出現斑狀或結節狀浸潤灶,呈灰黃色,有新生血管侵入,遺留濃厚的瘢痕。病程緩慢,有反復發作傾向。

梅毒性角膜基質炎:系角膜對梅毒螺旋體的過敏反應所致基質層彌漫性炎症。其發病機理為免疫性炎症反應,胚胎期或後天感染的螺旋體,隨血行播散達角膜、致敏角膜組織。此後,當隱存體內其他部位的螺旋體抗原或毒素隨血流到達已致敏的角膜時,因局部抗原抗體反應或抗原抗體

D. 這種方法行嗎

如果是帶狀皰疹,最好是去醫院中醫治療,打針,外抹一些中葯,很快就好了,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或「蜘蛛瘡」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變部位多在腰背部,並向胸腹部延伸。出皰疹前,局部皮膚有刺痛和灼痛感,幾天後皮肝出現成群成簇的皰疹,伴有劇烈疼痛。皰疹小如米粒,大如黃豆,四周有紅暈,各群之間皮膚正常,排列成帶狀,偶可出現大皰、出血及壞疽。開始皰疹透明,以後變為灰色或灰褐色,乾枯或破潰後結痂,皰疹消退後患部仍有疼痛。對帶狀皰疹,可酌情選用以下內服與外用驗方,相互結合進行治療。
板藍根12克,龍膽草6克,黃芩9克,木通6克,當歸9克,生地15克,柴胡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雄黃20克,大黃30克。
用法:共研成細粉,合勻,用白酒或茶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荸薺5個,雞蛋1個。
用法:用水先將荸薺洗凈,搗爛,兌入蛋清,調成糊狀,敷於患處。
雄黃50克,2%奴夫卡因20毫升,75%酒精100毫升。
用法:將上述三種葯相兌,合勻,然後用炒布蘸取葯液敷於患處,再用消毒紗布塊覆蓋,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葯一次。對病處有壞死潰爛 者,不宜使用。
生大黃30克,冰片5克,蜈蚣5條。
用法:上葯共研成細粉,合勻,用適量香沒葯粉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2次。
純汽油適量。
用法:用消毒棉花蘸汽油塗患處,每日3次。在用汽油治療期間,應停用其它外用葯。
陳醋10份,生半夏2份。
用法:先將半夏研成細粉,然後放於醋中浸泡12小時,用棉球液擦患處,每日3次。

帶狀皰疹古稱「火帶皰」、「火丹」、「蜘蛛皰」,發於腰部的則稱「纏腰火丹」、「纏腰龍」,因多見於皮膚一側發疹,形如蛇串,故又稱「蛇串皰」。這是一種同時損及神經和皮膚的病毒性疾病,其特點為驟然發生。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最早使用的是泥土。《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的治法是:將土塊置於火上煅燒,冷卻後研成粉末,與陳久的脂油調製成油膏,外塗患處。《備急千金要方》亦載:「治小兒殃火丹毒著兩脅及脅下者,伏龍肝(灶心土)末和油敷之。」明朝李時珍治療此病也用「泥療法」:「水洗取泥沙研香油調敷」,他還用剪春羅花或葉搗爛,用蜜調敷治此病。在《外科正宗》中亦載有柏葉散、如意金黃散等外治方葯。這都說明外治療法在帶狀皰疹的治療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經驗證明,帶狀皰疹中葯外治具有療效好、療程短、費用低、使用方便且無副作用等特點。
現介紹幾則,供選用:
●雄黃粉50克,配入75%酒精100毫升,混勻,每天2次擦敷患處,如疼痛劇烈、皰疹很多者則在葯液中加入2%普魯卡因20毫升。多數病人一周內可愈。
●側柏葉60克、大黃60克、黃柏30克、薄荷30克、澤蘭30克。共研細末,以水、蜜調膏外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功效。
●青黛5份、黃柏5份、蜈蚣2份、冰片1份,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
●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制沒葯各10克,青黛30克。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均。外塗患處,以結葯痂、保持濕潤為度。
●雄黃2份、枯礬2份、青黛粉3份。共研細末,加濃茶水調糊,敷患處。
●側柏葉60克、蚯蚓糞60克、黃柏30克、大黃30克、赤豆60克、輕粉6克。共研細末,以菜油調和塗患處。
●冰片5克、爐甘石10克、黃連10克、青黛10克、大黃10克、葯用澱粉55克。共制為散劑,干用、水調、油調外敷均可。
帶狀皰疹皰壁潰破者可用黃連膏或青黛散、黃靈丹、三石散(爐甘石、熟石膏、赤石脂等量共研細末)等,用麻油調敷患處。此外,亦可用六神丸化水塗敷,療效亦十分顯著。

E.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F. 海龍膏的海龍膏說明

【名稱】海龍膏
【成分】海蛇膽,海蛇油,腹蛇蛻,烏梢蛇,穿山甲,海馬,人參,鹿胎膏,藏紅花,紫草,三七,赤芍,川弓,丹皮,胡麻仁,黃柏,苦參,紅花,黃芪,澤瀉 ,烏葯,半夏, 天南星,遠志,淫羊藿,三棱,茜草,砂仁,蓽茇,豬角皂,西瓜霜,雷公藤,冰片,薄荷腦,黃柏,貝母,當歸,何首烏,大黃,黃芩,黃連,山豆根,白蒺藜,射干,蟬蛻,青黛,歸尾,無患子果,硼砂,土茯苓,通草,魚腥草,紫花地丁,全蟲,黃蓮,紅花,白芷,黃柏,露蜂房,花椒,白芥子,夜交藤,蒼耳子,白蘚皮,蛇床子,防風、荊芥、艾葉,厚朴,枳實,山柰,九節菖蒲,白術,秦艽,莪術,肉蓯蓉,甘草,地黃干
【形狀】褐色膏葯
【主治范圍】1、神經性皮炎、賴葯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蕁麻疹
2、慢性濕疹、小兒濕疹、陰囊濕疹、肛周濕疹
3、手癬、足癬、體癬、股癬、甲癬、汗斑癬
4、牛皮癬、銀屑病、魚鱗病
5、疥瘡、帶狀皰疹後遺症
6、脂溢性皮炎
【使用方法】 用葯膏均勻塗擦患處,每天兩到三次
【劑量包裝】30克 (本品屬大劑量,葯店同類產品為10-15克)
【保存期限】 密閉常溫環境下保質期2年
【治療原理】 中葯極品,滲透患處化解毒源、清理真菌濕毒,拔毒以骨血之中,清毒於真皮以外,皮膚煥新而治癒。本品配方獨到、濃度嚴控,安全嚴謹,絕對不含激素
【注意事項】
1、皮膚破潰處暫勿塗抹,待傷口癒合後再擦拭
2、避免接觸眼睛和其他黏膜(口、鼻腔)

G. 跪求帶狀胞疹後遺症的良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俗稱「蛇串瘡」、「纏腰火丹」。帶狀皰疹最具特徵性的症狀,就是所謂「災難性疼痛」。疼痛的特點:一是周期長,疹前、疹期和疹後三個疼痛期銜接;二是「先痛後腫」,「腫而又痛」;三是疼痛劇烈。倘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的第一支或第二支,不但可引起眼的廣泛損害性疼痛,而且還會出現劇烈頭痛。故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將帶狀皰疹的疼痛形容為「慘痛」。

早期應用中葯外治法,對治療帶狀皰疹並緩解疼痛和縮短疼痛周期十分有利。

經驗方

(1)青蜈散:葯用青黛、黃柏各5份,蜈蚣2份,冰片1份,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

(2)雄陀散:葯用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沒葯各10克,青黛30克。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和。外塗患處,以結痂、保持濕潤為度。

(3)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各2份,青黛粉3份。共研,加濃茶水,調敷患處。

帶狀皰疹疼痛的內治,應根據不同病期分期論治,辨證用葯。

疹前疼痛

《外科大成·諸痛門》有兩個治療不明原因皮膚痛的醫方,一是治皮膚痛不可以手按之的桑皮飲;一是治皮膚痛,蒼蠅飛上即痛的槐花散。其所述之皮膚痛狀若帶狀皰疹的疹前疼痛。疹前疼痛治宜清疏肝經風熱火毒、和絡止痛。方用桑皮飲合柴胡清肝湯加減,葯如:桑白皮15~30克,地骨皮12~15克,木通6~9克,葛根9~12克,柴胡6~9克,黃芩12~15克,天冬12~15克,麥冬12~15克,玄參12~15克,甘草3~6克,加入生薑3片,蔥頭1枚。水煎服,每日1劑。槐花散:將槐花

H. 怎樣用葯浴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於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水皰性皮膚病,相當於中醫所說的「纏腰火丹」、「蛇丹」、「串腰龍」。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病前常見有局部皮膚灼熱和刺痛感,繼則皮膚潮紅,然後出現密集成簇的小米到黃豆大小的水皰,各自孤立,不相融合,皰壁緊張,四周有紅暈,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一般單側發疹,不呈對稱,好發於胸部、腹部、面部,亦可侵犯眼、鼻、口腔及陰部黏膜,伴有神經痛、全身不適、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病程約2~3周,愈後一般不留瘢痕。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外感熱毒之邪,或肝膽火盛,濕熱內蘊所致。
方一【組成】鮮韭菜根30克,全鮮地龍20克。
【用法】將上兩物洗凈共搗爛,加少量香油和勻,取汁置瓶內放陰涼處備用。用時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
【功用】解毒,散瘀,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龍即蚯蚓,性味咸寒,功能通絡解毒。據現代臨床報道,用蚯蚓糖糊治療帶狀皰疹,能立即減輕疼痛,皰疹逐漸乾燥,一般5~8日痊癒。以此再配合散瘀行氣止痛的韭菜根,其效更佳。
方二【組成】鮮馬齒莧適量。
【用法】將馬齒莧洗凈切碎,搗爛取汁,敷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主治瘡紅腫疼痛。故以馬齒莧作洗劑治療皮膚病在民間流傳較廣。
方三【組成】生地榆、馬齒莧各30克。
【用法】將上二物水煎,去渣取汁500毫升,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2~4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榆功能清熱涼血,有涼血解毒,定痛止癢及去皮膚風毒之效,與馬齒莧合用,解毒涼血,故頗適宜於纏蛇丹毒(帶狀皰疹)。
方四【組成】陳醋200毫升,生半夏9克。
【用法】先將生半夏研末,放入醋液中浸泡12小時後,取液外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消腫解毒。
【適應證】帶狀瘡疹。
【說明】半夏外用具有消癰腫作用。醋亦有解毒殺菌作用,能散瘀解毒,兩者合用,消腫解毒,相得益彰。
方五【組成】板藍根、土貝母、貫眾各30克,甘油100毫升,95%乙醇1 300毫升,水楊酸粉15克,香粉適量。
【用法】先將前三味葯加水2 000毫升,先武火煎煮全沸10分鍾,改文火熬煎至800毫升。過濾去渣取汁,再加水1 000毫升,文火煎至700毫升,去渣。兩汁混合煎至沸,移火待冷至約50℃,對入乙醇、水楊酸及甘油,快速攪拌,加入香粉,拌至呈淡黃色透明液體,裝瓶備用。用時,用棉球蘸葯液,塗洗皮損區。每日塗洗3或4次,直至皰疹干縮結痂脫落。若已潰有糜爛滲出者,則以擦劑50毫升對溫水300毫升,濕敷患處或洗後再濕敷。每日塗洗2或3次,直至痊癒。
【功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板藍根功能清火解毒,涼血止血,葯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至於土貝母、貫眾等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六【組成】荊芥、防風、川椒、艾葉各10克,威靈仙、黃柏各12克,地膚子、苦參、馬齒莧、透骨草各2克。
【用法】上葯煎湯去渣,外洗患處,並可用葯液濕敷。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每劑可用3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燥濕,川椒、艾葉、威靈仙燥濕解毒,黃柏、苦參清熱燥濕,地膚子、透骨草祛風止癢,馬齒莧清熱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故適用於帶狀皰疹。
方七【組成】金銀花、野菊花、風仙花各10克,白鮮皮12克,蛇床子15克,水楊酸5克,石炭酸2克,75 9,6醫用乙醇1 000毫升。
【用法】先將前五味葯浸入75%乙醇中浸泡5~7日,濾取上清液,加入水楊酸、石炭酸,攪拌均勻,封瓶備用。用時以醫用棉簽蘸葯液塗擦患部。每日擦洗3~5次,至愈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金銀花、野菊花均能清熱解毒,鳳仙花有祛風、活血、消腫的作用。白鮮皮、蛇床子則為祛風勝濕止癢的佳品。諸葯合用,消熱解毒、消炎止癢,故適用於帶狀皰疹因風濕熱三邪俱盛者。
方八【組成】雄黃45克,2%普魯卡因2毫升,75%乙醇35毫升。
【用法】先將雄黃研細,一並浸入75%乙醇中浸泡,拌勻,備用。使用時用干棉簽蘸葯液擦洗患部,干後再擦,每日塗洗數次。不需包紮。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石,性味辛苦、溫、有毒,能燥濕殺蟲,為瘡家要葯。葯理學實驗亦證明,本品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九【組成】青黛5克,野菊花30克,黃柏6克,冰片3克,生甘草2克。
【用法】先將黃柏、野菊花、甘草用開水50毫升浸泡24小時後,入冰片、青黛均研細末再加75%乙醇20毫升和勻,貯存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葯塗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青黛,有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之效,主治小兒風熱驚癇、疳毒、丹熱癰瘡等。野菊花、黃柏則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冰片辛涼疏散毒邪,甘草調和諸葯。
方十【組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適量。
【用法】上葯共搗汁,塗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功能清熱散瘀,消癰解毒。葯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蒲公英性味苦辛,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十一【組成】金銀花、烏梅肉各30克,生地黃、當歸各15克,黃柏、五倍子各9克。
【用法】將上葯用45%乙醇500毫升,浸泡24小時,加水煎至300毫升,經過高壓消毒備用。用紗布浸入葯液中,濕敷或溻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烏梅功能消腫殺蟲,生地黃、當歸則有清熱養血活血之功,金銀花、黃柏清熱解毒燥濕,五倍子亦有消腫解毒的作用。諸葯合用,有清熱活血、解毒消腫功效。
方十二【組成】雄黃、枯礬各20克,大黃、川黃連、側柏葉各30克,冰片6克。
【用法】除冰片、雄黃外,余葯水煎30分鍾至葯汁300毫升去渣,加入雄黃、冰片充分混勻後,以不燙手為度,蘸葯液,塗洗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雄黃、枯礬功能燥濕解毒,大黃、黃連清熱解毒,冰片透散邪熱。至於側柏葉,善清血涼血,可搗爛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現代葯理學實驗證實,其煎劑除有抑菌作用外,還能擴張血管,並有明顯的解痙止痛作用。

I. 帶狀皰疹有什麼草葯可以治療的或者什麼葯

可以用新鮮的中草葯
生半夏泡酒外用治療
或者用新鮮的草葯
韓信草外用治療效果多不錯,我們也有專門治療的葯酒,效果百分百可以加我們了解下
群163419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