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肢端雀斑樣黑素瘤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肢端雀斑樣黑素瘤

發布時間: 2022-03-02 12:53:51

① 肢端色斑樣黑素瘤的早期症狀是什麼跟其他類型的黑素瘤早期症狀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一般情況下,黑色素瘤大多數是由痣演變的。你所說的這個不是黑色素瘤,所以不用擔心。

② 黑色素瘤晚期能活多久 黑色素瘤多久可以治癒

臨床上將惡性黑色素瘤按其症狀表現主要分為四型,其中以淺表擴展性黑素瘤和結節性黑素瘤最常見,分別占所有皮膚惡性黑素瘤的70%及15%;肢端雀斑痣樣黑素瘤佔8%;惡性雀斑痣樣黑素瘤佔5%;未分類黑素瘤佔20%。而這些惡性黑色素瘤分期卻不大相同,隨著光子嫩膚技術的成熟,黑色素瘤雖得以遏制,但仍然是人類的第一號殺手,具體這些惡性黑色素瘤分期如何,還請大家耐心品讀下文。 有幾種分類方法用於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浸潤深度是預後的最好預告因素。一種分類法把原發的惡性黑色素瘤分成病理學者在顯微鏡下能夠容易辨別的5個侵犯級別(clark標准)。 一期惡性黑色素瘤位於處,在真皮的基底層,表皮真皮的交匯處,在此處皮膚的外層和下面的一層相匯。 二期擴展到真皮層的上1/3,即真皮乳突。 三期惡性黑色素瘤擴展到真皮乳突和網狀層邊界。 四期侵及網狀層。 五期侵及皮下組織,如脂肪。 一期惡性黑色素瘤幾乎可通過病變切除而治癒。4級和5級復發炳例在85%以上。3級惡性黑色素瘤的復發約佔60%。 另外一種分類法(Breslow標准)使用顯微鏡下准確的腫瘤組織厚度測量,最近被介紹並與其他分類法一起使用。 小於0.75mm的惡性黑色素瘤通常認為僅僅通過外科切除就可高度治癒,盡管一些如此薄的病變過去已經復發。0.76-1.5mm的腫瘤認為存在一定深度的浸潤,預後比薄的病變差。超過1.6mm厚的惡性黑色素瘤浸潤非常深,特別是那些超過4mm者。 雖然兩個分類方案之間不存在確切的聯系,但級別與厚度之間有近似的相互關系。 認為任何深於O.75mm,特別是1.5mm的病變存在潛在復發危險慎重。在隨訪幾年裡,有必要與外科醫生或醫學腫瘤學家密切接觸進行隨訪和掃描。 原發腫瘤引流區域局部淋巴結存在如引流前臂惡性黑色素瘤的腋窩淋巴結是預後較差的另一個徵象。淋巴結通常是一種對抗腫瘤的免疫屏障。當其被腫瘤細胞充滿時,它們就明顯的失去戰鬥力,癌細胞通常超越它們而進入血循環並擴散到遠處器官。80%以上有淋巴結侵犯的患者在其他地方有復發。 以上就是黑色素瘤晚期能活多久的基本介紹,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文對該病症有個基本的了解。盡量避免發生該疾病。

③ 我國每年有約2萬黑色素瘤新發病例,什麼樣的痣會惡變成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又稱惡性黑色素瘤,是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一類惡性腫瘤。在亞洲人和有色人種中,原發於皮膚的黑色素瘤佔50%~70%,最常見的原發部位為肢端(約佔一切黑色素瘤的50%),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劣等部位,其次為粘膜黑色素瘤(約佔20%左右)。

黑色素是動物皮膚或者毛發中存在的一種黑褐色的色素,由一種特別的細胞即黑色素細胞生成而且貯存在其間。正是由於黑色素的存在,皮膚才有了色彩。一旦黑色素在某種原因下不能構成,也就造成了色素脫失,然後構成了白斑。

黑色素瘤的構成

一般,越是能跑的馬,性質越烈。為了征服黑素細胞,讓它既乖乖排泄黑色素、又不至於失控,人體也發明晰韁繩和籠頭。

韁繩就是CDKN2A基因,它可以合成兩種蛋白質,調控黑素細胞的細胞周期,防止黑素細胞癌變。

目前,免疫細胞醫治已成為MM的一線規范醫治手法。

NK免疫細胞醫治的機制

免疫應對與免疫逃逸在MM開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早在1956年已有報導。MM在處於免疫抑制狀態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反之,淋巴細胞浸潤和腫瘤特異性抗體的呈現則是MM的有利預後因素。這2項證據進一步提示了MM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復雜關系。

④ 回復:我的症狀有沒有可能是黑色素瘤

首先樓主不必多慮,黑素瘤白種人發病率高,與紫外照射關系密切。而在我們亞洲人群中也是肢端雀斑樣黑素瘤多見。
要真是黑素瘤單憑外表也不能明確,需去醫院做病理檢查才行。

⑤ 黑色素瘤有什麼特徵

皮膚惡性黑素瘤的臨床症狀,包括出血、瘙癢、壓痛、潰瘍等,一般來講,黑素瘤的症狀與發病年齡相關,年輕患者一般表現為瘙癢、皮損的顏色變化和界限擴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現為皮損出現潰瘍,通常提示預後不良。皮膚惡性黑素瘤的皮損表現與解剖部位及腫瘤的生長方式相關,即與組織學類型相關,組織學類型又因年齡、型別、種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不同類型的黑素瘤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遺傳學背景,目前黑素瘤的臨床組織學分型採用Clark分型,包括四型:惡性雀斑痣樣黑素瘤(LMM);淺表擴散性黑素瘤;肢端雀斑樣黑素瘤/黏膜黑素瘤;結節性黑素瘤(NM)。在患惡性黑素瘤的白種人中,約70%為SSM。但在所有惡性黑素瘤的亞洲人中,發生於較少日光照射部位的ALM佔72%。 對於可疑皮損可採用ABCDE標准進行判斷。A(Asymmey)代表不對稱,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邊界不規則,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樣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徑大於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損隆起、進展。如果皮損符合ABCDE標准高度懷疑惡性黑素瘤,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但是有些亞型如結節性黑素瘤的皮損不能用ABCDE標准來判斷。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建議去醫院咨詢檢查一下。

⑥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症狀有哪些

1.原位性惡性黑瘤又稱表皮內惡黑,指惡黑病變僅局限於表皮內,處於原位階段。
(1)惡性雀斑樣痣: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發生於年齡較大者。幾乎均見於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見,極少數也可發生於非暴露部位。本病開始為一色素不均勻的斑點,一般不隆起,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往往一邊擴大,而另一邊自行消退。損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點。據統計,一般惡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積達4~6cm。以後才發生侵襲性生長,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損害發生侵襲性生長者往往很慢,常常在發生侵襲性生長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淺表擴散性原位惡黑: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以中老年患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多見於非暴露部位。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通常皮損稍隆起,外形不規則或邊緣呈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黃褐色、褐色、黑色,同時混有灰白。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
(3)肢端雀斑樣原位黑素瘤: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於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長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
2.侵襲性皮膚惡性黑瘤
(1)雀斑型黑瘤(freckle-likemelanoma):由惡性雀斑樣痣發生侵襲性生長而來,故常見於老年人,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約占頭頸部黑瘤的50%。病變大體上呈圓形,直徑通常在3~6cm或更大,輪廓不規則,扁平狀。顏色可由淺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變中夾雜有灰白色或淡藍色區域。隨著病程進展,病變中出現單個或多個黑色結節如圖1所示。該型黑瘤,初期呈輻射性生長,最終才進入垂直生長期,有些根本不進入垂直生長期。故較晚發生轉移,轉移多傾向於局部淋巴結。其5年存活率可達80%~90%。
(2)表淺擴散型惡性黑瘤()由Paget樣原位惡黑發展而來。此時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礎上。出現局部浸潤、結節、潰瘍、出血如圖2所示。該型黑瘤較雀斑型發展快,經過一段輻射生長期後即轉入垂直生長期。其5年存活率約70%。
(3)結節型惡性黑瘤(nolarmalignantmelanoma):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最常見於足底。開始為隆起的斑色,呈暗黑、藍黑或灰色結節,有時呈粉紅色,周圍可見散在的棕色黑瘤蹤跡。以後很快增大,可發生潰瘍,或隆起如草狀或菜花樣如圖3所示。該型黑瘤進展快,常無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5年存活率為50%~60%。
(4)特殊類型的黑瘤:
①肢端雀斑樣痣型黑瘤(acromelicfreckle-likenevoidmelonoma):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於足跖。臨床上類似於雀斑樣痣型黑瘤,但侵襲性更強。以黑人和東方人較為常見。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圖4)。
②無色素性黑瘤(non-pigmentedmelanoma):較為少見,在Giuliano等(1982)報道的2881例黑瘤中約佔1.8%。病變通常呈結節狀,缺乏色素,常被延誤診斷,預後較差。
③惡性藍痣(malignantbluenevus):更為罕見。由藍痣細胞惡變而成。常見於女性臀部。其明顯的特徵是,即使已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
④巨毛痣中的惡性黑瘤():30%~40%的兒童黑瘤源於巨毛痣。表現為巨毛痣中出現結節和潰瘍,並有顏色改變。因此,對先天性巨毛痣應密切觀察或做預防性切除。
⑤纖維增生性黑瘤(fibrousproliferatedmelanoma):好發於頭頸部,呈結節狀生長,約2/3病例無色素沉著。其特徵是,少數黑瘤細胞位於大量的纖維組織之中,預後較差。
⑥原發病灶不明的黑瘤():該型黑瘤找不到原發病灶,黑瘤僅在區域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被發現。其預後與原發灶明確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無顯著差別。
1.病史與症狀詳細的病史與體檢對診斷十分重要。體表任何色素性皮損,若突然增長加速,周圍出現色素暈或色素脫失、表面出現鱗屑、滲出、破潰、出血、脫毛、附近出現衛星結節、局部癢痛等情況,均應考慮黑瘤的發生。
2.實驗室檢查
(1)尿液檢查:通常實驗室檢查對診斷無大幫助,但當黑瘤已發生廣泛轉移時,尿中可出現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謝物而呈黑尿。
(2)組織病理檢查:應對黑瘤的定性、腫瘤的類型、侵襲深度、最大垂直厚度、細胞分裂相、表面有否潰瘍、基底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情況及有無細胞性炎症反應等作出診斷描述。
對已確診為黑瘤的病人,尚應詳細檢查有無區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這些對制定治療方案和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臨床上通過觸診發現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較行選擇性淋巴結清掃時鏡下發現有淋巴結微轉移(micrometastasis)或稱亞臨床轉移(subclinialmetastasis)者長期生存的幾率減少20%~50%。因此,早期確定是否有淋巴結微轉移,對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⑦ 黑素瘤的症狀是什麼

黑色素瘤發生於中老年人較多,男比女多發,好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干,頭頸部和上肢,症狀主要為迅速長大的黑色素結節,初起可於正常皮膚發生黑色素沉著,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周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常見表現是黑色素瘤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甚者以區域淋巴結腫大而就診,到晚期由血流轉移至肺,肝,骨,腦諸器官。
1.臨床分型
(1)表淺蔓延型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干,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
(3)結節型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彩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規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2.臨床分期根據原發灶的范圍,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和影像學檢查有否遠隔轉移等結果來估測病期。
(1)Ⅰ期: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2)Ⅱ期: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3)Ⅲ期:伴有遠處轉移。
總體上,若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黑的可能:
(1)顏色雜色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和表淺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參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尤以藍色更為不好。
(2)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3)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成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局部發癢,灼痛或壓痛。
診斷
黑色素瘤診斷一般不難,少數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檢查證實,間接免疫熒游標記黑色素組織,雙PAP免疫酶標記法標記測定及色素原檢查有助於診斷,對「無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診斷以及鑒別良性痣細胞瘤及其是否惡變均有幫助。——漢高機械

⑧ 黑色素瘤有什麼特點你有哪些了解

引言: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黑色瘤是什麼。事實上,黑色素瘤的發病率非常高。黑色素瘤又稱惡性黑色素瘤,一般認為女性患者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患者。那麼,黑色素瘤有什麼特點?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

所以,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狀主要有以上特徵,看起來是比較容易分辨的。如果大家出現了以上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做個詳細的檢查,有問題的話一定要及時治療。

⑨ 黑色素瘤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

1、惡性雀斑樣痣黑素瘤表皮萎縮,基底層有較多不典型黑素細胞,並向下侵襲真皮,瘤細胞內或細胞間質中噬色素細胞含有相當多的黑素。

2、淺表擴散性黑素瘤表皮突向下不規則增生,真皮表皮交界處和真皮內可見不典型的痣細胞巢,除上皮細胞型與梭形細胞型的黑素細胞外,有時表皮上部還可見少數paget樣黑素細胞。真皮炎症細胞浸潤明顯。

3、結節性黑素瘤不典型黑素細胞垂直向下增生侵入真皮,而不向表皮侵犯。上皮細胞型的黑色素細胞常排成腺泡狀;梭形細胞型則類似成纖維細胞,有時作束狀排列。

4、肢端雀斑樣痣黑素瘤表皮增厚,含大量色素的不典型黑素細胞巢位於表皮下部,常見梭形黑素細胞。表皮上部也可見paget樣的黑素細胞,真皮乳頭可見噬色素細胞。

⑩ 如何自我診斷黑素瘤

不同類型的惡黑有其不同的臨床表現,現介紹最常見的四種:
(1)表淺蔓延型 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干。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 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
(3)結節型 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彩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 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 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規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總體上,若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黑的可能:
(1)顏色 雜色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和表淺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參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尤以藍色更為不好。
(2)邊緣 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3)表面 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 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成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 局部發癢、灼痛或壓痛。

最近好大夫在線有個黑色素瘤臨床試驗招募患者的活動,可以獲得免費的化療聯合恩度治療方案,而且臨床試驗可以獲得更高的專家專注度和更全面的照顧,有需要的病友可以去看看,搜索關鍵字「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招募,新葯恩度免費治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