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出水痘不能吃哪些食物
主要有桃子、杏等,多食桃易生熱,發癰、瘡、疽、癤、蟲疳諸患,多食杏生癰癤,傷筋骨。
蘋果可以少吃,鴨梨可以吃,葡萄,桔子不要吃.
出水痘時不可食發物,所謂發物,是指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
發物的范圍很廣,日常生活中,屬於發物類的食物按其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食用菌類
主要有蘑菇、香菇等,過食這類食物易致動風生陽,觸發肝陽頭痛、肝風眩暈等宿疾,此外,還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
2、海腥類
主要有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品,這類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對於體質過敏者,易誘發過敏性疾病發作如哮喘、蕁麻疹症,同時,也易催發瘡瘍腫毒等皮膚疾病。
3、蔬菜類
主要有竹筍、芥菜、南瓜、菠菜等,這類食物易誘發皮膚瘡瘍腫毒。
不管出水痘吃什麼水果,吃什麼食物都要仔細認真的想一想,以免愈後的水痘留下疤痕.
出水痘後,要忌嘴,買香菜煮水進行清洗,每天兩次,可緩解癢的感覺,水痘不能抓,抓破會留下疤痕,一般一個星期可痊癒。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水痘有較強的傳染性,應做好隔離工作,不要到別人家串門,更不要到公共場所去,以免傳染。水痘一般在10天左右痊癒。
(2)患水痘不怕風,過熱的話,會加重瘙癢感。
(3)保證足夠的水分和營養就可以了。
(4)保持皮膚干凈,面部和手可用軟毛巾蘸溫水輕輕擦拭,注意不要弄破水痘。
(5)所有的皰疹都塗上紫葯水,使之乾燥,防止感染。偶爾搔破皰疹引起感染,應選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患病期間吃易消化及營養豐富的飲食,忌油膩及姜椒辣物,多飲開水,或用紅蘿卜、荸薺、甘蔗等煎水代茶。
疏風清熱宜選用下列食療方:
金銀花甘蔗茶:金銀花10克,甘蔗汁100毫升。金銀花水煎至100毫升,兌入甘蔗汁代茶飲。可頻頻服之。日1劑,7~10天為1療程。
解毒祛濕宜選用以下食療方:
苡薏紅豆粥:苡薏仁20克,紅豆、土茯苓各30克,粳米100克,洗凈共煮,粥熟豆爛拌冰糖。每日1劑,分3次服完。適於水痘已出,發熱、尿赤、神疲納差者。
中葯治療水痘可用五味消毒飲或清胃解毒湯加減,還可選用食療方:
綠豆海帶湯——用綠豆和海帶煮湯,然後加糖服用;
薏仁米粥或用薏仁米60-120克煮水當茶飲;
扁豆粥或用扁豆粉搽患處,能起到解毒生肌的作用。
多休息,特別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皮疹很癢時,可用爐甘石洗劑或痱子水塗抹在皮疹上止癢。勤洗手,以免抓破皮膚後引起繼發感染。
在飲食方面,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忌生冷和油膩的食物,不要吃蔥姜、辣椒等辛辣的食品,常喝綠豆湯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貳』 出水痘能吃兔肉嗎
水痘宜食物品
宜食物品
小兒患水痘期間,宜吃下列食物。
綠豆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並能利水,水痘者宜用綠豆煎湯飲,或用綠豆煮粥服食。《本草綱目》雲:「綠豆治痘毒。綠豆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清熱解毒之力過之。」
赤小豆性平,有利水除濕、和血解毒的作用。明代葯學家李時珍認為,赤小豆適宜水痘患兒煨湯喝,有與綠豆同等功效。
胡蘿卜性平,味甘,有健脾化滯的功用。《嶺南采葯錄》中記載:「凡出麻痘,始終以此煎水飲,能清熱解毒,鮮用或曬干用均可。」筆者的經驗是,用胡蘿卜配合等量的荸薺100~150克,煎水代茶飲,對小兒水痘者頗宜。
荸薺性寒,味甘,能清熱,化痰、消積。唐代食醫孟詵認為荸薺可以「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清代醫家黃宮綉也說荸薺「解毒發痘」,故小兒水痘、發熱咳嗽、口乾煩躁之時,最宜用荸薺煎湯服,或用鮮荸薺絞汁飲用。
甘蔗性寒,味甘,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對出水痘的患兒,發熱口乾、咳嗽煩渴者,食之尤宜。清代醫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指出:「凡痘疹不出,及悶痘不發,毒盛脹滿者,此痘屬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與食,不時頻進,則痘立起。」
蘆根性寒,味甘,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小兒患水痘期間,發熱煩渴、口乾舌燥、面赤唇紅,或痘後津傷、口中乾渴者,可用蘆根煎水飲服,最為有益。
梨性涼,味甘,能清熱、生津、化痰、止咳,尤其適宜小兒水痘期間發熱咳嗽、咯吐黃痰、口乾煩渴者食用。
兔肉性涼,味甘,既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又有涼血解熱的功效,故出水痘者,尤其是體虛小兒出水痘期間,食之甚宜。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今俗以兔肉飼小兒,雲令出痘稀,蓋亦因其性寒而解熱耳。若痘已出者宜戒之。」
黃顙魚俗稱黃刺魚。性平,味甘,據姚可成《食物本草》記載:「黃顙魚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隨息居飲食譜》亦雲:「行水,祛風,發痘瘡。」故在小兒出水痘的早期宜食用。可用黃顙魚3條,加水煎湯喝。若痘疹出後則不宜再吃。根據前人經驗,黃顙魚屬發物,如《日用本草》中說它「發風動氣。」由此不難看出。古代醫家認為「發風動氣」之物在疹痘的初中期尚未透發之時,宜食之。一旦水痘發出之後,不宜再發,免傷正氣,不宜再食。正如清代著名食醫在評價香蕈時所說:「痧痘後、產後、病後忌之,性能動風故也。」
絲瓜性涼,味甘,善能清熱、涼血、解毒,凡小兒水痘患者均宜食用。元。朱丹溪雲:「治痘疹不快。」《本草蒙筌》認為:「絲瓜治痘瘡腳痛。」《醫學入門》也載:「治小兒痘疹餘毒。」清。王孟英還說:「絲瓜可用於痘瘡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
酒釀有益氣、生津、活血之功,古代醫家多認為出水痘者宜食。如清。趙學敏指出:酒釀能「佐葯發痘漿」。《隨息居飲食譜》亦載:「酒釀補氣養血,助運化,充痘漿。」在《良方集要》中介紹:「治痘瘡不起:荸薺搗汁,和白酒釀燉溫服之。」對體虛小兒,正氣不足,痘疹難發或不起者,食之最宜。
甜菜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的功用,除了適宜小兒麻疹者食用外,對出水痘的小孩亦頗適宜。清代食醫王孟英就曾說過:「甜菜清火祛風,稀痘瘡,小兒尤宜食之。」
竹筍又叫毛筍,即毛竹的嫩苗。其性寒,味甘,水痘初期者宜之。《食物本草》雲:「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食物宜忌》亦稱:「毛筍透毒,發痘疹。」《本草求原》中還說:「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者,筍尖煮湯及入葯,俱佳。」
冬瓜性涼,味甘淡,是一味理想的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食品。水痘多為濕熱內蘊,外感濕熱邪毒,冬瓜能清之利之,溫熱得清,濕熱得去。故小兒水痘期間,宜多飲冬瓜湯,頗有裨益。
橄欖有清肺、生津、解毒的作用。《本經逢原》中就有「橄欖令痘起發」的記載。《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橄欖,一名青果,稀痘,橄欖核常磨濃如糊,頻與小兒食之。」凡患有水痘的小兒,宜用鮮橄欖3~5個,劈開,同鮮蘿卜1個,切塊煮水代茶飲。
鴿蛋據《本草綱目》記載:鴿蛋能「解痘毒」。《隨息居飲食譜》亦雲:「鴿卵能稀痘,食品珍之,小兒患水痘時,適宜每日吃鴿蛋2個,連吃3~5天。」
蝦子有托痘瘡的功效。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介紹:「蝦子作羹,托痘瘡。」《隨息居飲食譜》亦載:「蝦子補胃氣,托痘瘡。」中國葯科大學葉橘泉教授也認為:「蝦子托痘瘡,內服有托里解毒之功,小兒水痘,用活蝦煮湯服,能促其早透早回經過順利,井可減少並發症。」對體弱患兒水痘難以透發者,食之最宜。
金銀花露是中葯金銀花的蒸餾液,有良好的清熱、祛暑、解毒作用。凡水痘患兒發熱煩渴者,飲之甚宜。《金氏葯帖》載:「金銀花露專治胎毒及諸瘡痘毒熱毒。」也可直接用金銀花煎水代茶飲,也頗適宜。
雞頭據《本草再新》記載:「雞頭能宜陽助陰,通絡活血,治小兒痘漿不起。」《會約醫鏡》亦雲:「雄雞頭大能發痘,或頭面陷伏,食之最妙。當灌漿時,不拘雞頭,即雞肉亦妙。」民間皆視公雞為發物,雞頭更是發物,小兒出水痘內陷之時,食雞頭或食公雞,可促進水痘正常發出,早日康復。雞肉也頗適宜,正如《本草綱目》所言:「泰和老雞,內托小兒痘瘡。」
蚌肉能清熱、解毒。《本草再新》中說:「蚌,治肝熱,托斑疹,解痘毒,清涼止渴。」《日華子本草》認為它還能「除煩解熱毒」。小兒水痘期間若熱毒熾盛,煩熱口渴時,食之頗宜,可煨湯飲服。
亦雲:「痘瘡不發,荔枝肉浸酒飲,並食之。」因此,在小兒出水痘期間,少吃一些荔枝,頗為適宜。
此外,水痘患者還宜食用青菜、白菜、蕹菜、莧菜、薺菜、萵筍、茭瓜、馬蘭頭、枸杞頭、黃瓜、西瓜、鯽魚、鯿魚、鱧魚、豆腐、豆漿、木耳、菠菜、菊花腦、茼蒿、番茄等。
『叄』 成人得水痘可以吃豬腰,豬肝之類的嗎
沒有關系復,可以放心享用,水制痘治療只是對症治療,並不忌口。相反還要求營養跟的上呢。水痘臨床表現分為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水痘的潛伏期10-24天,一般以14-16天常見。前驅期約1-2日,然後是出疹期。病毒存在於患者的上呼吸道鼻煙分泌物和皰疹液中。出疹前1日到皰疹完全結痂時均有 傳染性。潛伏期沒有傳染性,傳染性很強易感兒童接觸後90%發病。
『肆』 成人出水痘不能吃什麼
不能吃魚蝦等食物。在水痘期間不主張吃辛辣魚蝦等食物。水痘患者應多喝水並供給營專養豐屬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水果、蔬菜等。在水痘期間不主張吃辛辣魚蝦等食物。水痘患者應多喝水並供給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水果、蔬菜等。
『伍』 出水痘吃什麼食物,水果比較好
你好,水痘主要是使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之類的抗病毒葯物治療,另外飲食上注意供給充足的蛋白質和鐵。多吃瘦肉、動物肝臟、豆腐豆漿等。3.宜多吃新鮮菜和水果像白菜、蘋果、芹菜、梨、柚子、木耳之類的,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像大蒜、大蔥、韭菜、辣椒之類的。主食的話吃米飯和面條都是可以的。
『陸』 水痘的食物禁忌和注意事項
飲食方面注意事項
1、忌食辛辣溫熱食物
酒、煙、生薑、辣椒、羊肉、牛肉版及權煎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食後易助火生熱。本病為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生,故該病患者應忌食上述辛辣致熱食品。
2、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肥肉、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膩、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濕熱毒邪內蘊不達,病情纏綿不愈。
3、慎食酸澀收斂之品
酸澀收斂之品有豌豆、芡實、石榴、芋頭、菠菜等。本病多屬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郁化火,復感毒邪而致,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為主。而上述酸澀收斂之品,易使氣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