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中醫的鑒別診斷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濕疹中醫的鑒別診斷

發布時間: 2022-02-13 09:52:56

濕疹中醫是怎麼診斷的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

【臨床表現】濕疹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

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癒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

【病因及發病機理】 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是發生在皮膚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本病常發生於具有過敏素質的個體。凡有此素質的人,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還有化學物品、植物、動物皮革及羽毛、腸道中寄生蟲,感染灶等的作用較正常人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連日光、風熱、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誘發濕疹。此外,濕疹的發生,有時還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腸道疾病、新陳代謝異常等有一定的關系,總而言之,濕疹的發病是諸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臨床上也可見到,堅持鍛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使濕疹病損減輕或自然消退。其易復發原因與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質的多源性密切相關。

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瘡」相當於泛發性濕疹,「面游風」相當於面部濕疹,「旋耳瘡」相當於耳部濕疹,「乳頭風」相當於乳頭濕疹,「臍瘡」相當於臍部濕疹,「綉球風」、腎囊風」相多於陰囊濕疹,「四彎風」相當於肘窩與膝窩濕疹,「鵝掌風」相當於掌部濕疹,「濕臁瘡」相當於小腿濕疹,「肛門圈癬」相當於肛門濕疹。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稟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診斷與鑒別】 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蘚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乾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葯物及理化等刺激。

【一般治療】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葯、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葯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

【獨特療法】我所近年來採用內服「濕毒清濃縮顆粒」,每晚睡前開水沖服一包;配合外用膚康凈洗劑治療,收到滿意效果。對局限性慢性濕疹,我所近年來採用皮炎靈封閉液皮下淺層注射封閉治療,收到滿意效果。7——10天一次,一般三次即可痊癒。

【注意事項】 盡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 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

盡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因為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激素制劑,還會成癮導致葯物依賴性皮炎。其副作用表現約有20多種:最常見的是用葯後病情迅速好轉,持續外用一段時間,一旦停葯後,在一兩天內用葯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原發病變加重,又稱之為反跳性皮炎。當重新塗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很快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葯,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患者為了避免停葯後的痛苦,完全依賴於塗用激素。幾個月或幾年之後,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塗用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癒合困難等。 尤其是下面一些皮膚病更不適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類制劑。

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葯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並發症。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並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葯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葯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葯。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治療濕疹效方九則

1.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 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

2.枯礬10克,爐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參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敷患處,1日2次,治療陰囊濕疹有良效。

3.蒲黃研末,將粉直接撒在濕疹處,外用紗布包紮,1日1次。

4.吳茱萸100克,研細末,加膚輕松軟膏調糊狀,外敷濕疹處,1日3次,一般用1次癢止,用6-15天可愈。

5.滑石、爐甘石各50克。冰片lO克,艾葉15克。共研末,裝入廣口瓶內備用,撒在濕疹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

6.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

7.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葯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t0分鍾。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8.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9.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鍾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② 濕疹的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來濕疹其發病原因乃先天源稟賦不耐,後天失調養;飲食不節,過食醒發動風之食物,炙熄厚味,濃茶煙酒,辛辣刺激之品,傷及脾胃;生濕停飲,使脾為濕困,水濕停滯,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濕地。使內外濕邪相搏久而化熱,濕熱蘊結,充於肌膚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濕熱化火可發為急性濕疹,常表現熱重於濕,濕熱蘊結肌膚則多為慢性濕疹,常表現為濕重於熱。濕邪郁久亦可化燥傷陰致脾虛血燥。

③ 中醫解釋濕疹的病因是什麼呢

生活中,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皮膚病、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
生活中,熱盛型患者,應該要清熱利濕,佐以涼血。龍膽草,黃芩,黃連,澤瀉,梔子,生地,車前草,木通,連翹,槐花,生甘草。
通常的,中醫可以將該病分為不同的類型,對於內熱盛,大便干結者,加川軍、枳殼,下焦濕盛者,加黃柏,滲液多者,加滑石塊、茵陳,發於面部者,加菊花,發於頭部者,加藁本,發於腰背者,去膽草,加杜仲,發於上肢者,加姜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或木瓜,瘙癢明顯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
同時,對於濕盛型,應該要健脾利濕,佐以清熱。可用厚朴,陳皮,澤瀉,炒黃柏,茯苓,豬苓,炒枳殼,炒薏米,炒白術,車前子(包)。濕象明顯者,加用蒼術;若濕熱郁結日久者,則加用驅風解毒止癢葯物或用全蟲方加減。
。在使用中醫治療該病的時候,應該首先要辨清類型,再者就是一定要有耐心,堅持的治療,切不可治療的時候,半途而廢。

④ 濕疹:中醫治療

1.濕疹中葯方-胃經積熱
【濕疹症狀】初起丘疹色紅,灰白色鱗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錢,日久蔓延,擴大成片。毛發乾枯,容易折斷,易於剝落,而不疼痛,瘙癢,稍數患者有輕微的紅腫,皮疹,膿瘡,結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纏綿。
【濕疹治法】養血熄風,殺蟲清熱
【濕疹方葯】荊芥10克,白蘚皮15克,當歸10克,大黃10克,防風10克,百部10克,連翹10克
【用法】共炒研極細末,每次6克,飯後兩小時,滾水沖服,每日兩次。
【外洗法】用艾葉一把,加鴿糞一把熬水,溫洗禿瘡後,再用溫水淋洗一次,拭乾。
【濕疹按語】本病由於胃經積熱,化風生蟲所致。故方中以荊芥、防風透散風熱於外;大黃盪滌胃熱於下;連翹、百部、白蘚皮泄熱殺蟲;當歸養血祛風。

2.濕疹中葯方-脾虛化熱
【濕疹症狀】皮膚濕疹,以四肢為多,開始散在全身,以後逐成片狀增多,瘙癢,搔破後流黃水,無發熱,飲食尚佳,睡眠不實,大小便正常,舌質正常,苔黃膩,脈陳弦細數。

【濕疹治法】養血清熱,祛風除濕
【濕疹方葯】歸尾5克,赤芍6克,乾地黃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烏9克,胡麻仁5克,黃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參6克,蟬蛻3克,紅花3克,蛇蛻3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辛辣腥發之物
【濕疹按語】此型濕疹,以四肢為多,四肢為諸陽之本,脾主四末,並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濕,濕聚生熱,熱則生風,風濕博結,發於皮膚,四肢尤甚,所以治以養血,清熱、祛風、除濕之法。方中以歸尾、赤芍、黃柏清熱除濕止癢;白蒺藜、蟬蛻、蛇蛻等疏風止癢。

3.濕疹中葯方-血熱外感
【濕疹症狀】周身疹點細小堅硬為粟,質白根紅,瘙癢異常,抓破則有黃色水液浸淫蔓延,癢極則膚紅發熱,舌紅苔黃,脈滑數。
【濕疹治法】疏風祛濕,敗毒瀉火
【濕疹方葯】金銀花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蘚皮15克,野菊花10克,炒黃柏10克,炒黃苓10克,干生地10克,連翹10克,蟬蛻10克,荊芥3克
【用法】濃煎,分三次服。三劑為一個療程。瘡愈後則停服,未痊癒可續服三劑。如經數月或一年後再發時,可照方再服
【濕疹按語】方中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熱敗毒而消腫;生地、黃苓、黃柏、連翹清熱涼血瀉火,並能燥濕;土茯苓、白蘚皮祛風除濕;蟬蛻、荊芥疏風散熱。

⑤ 濕疹從中醫角度說是怎麼回事

指導意見:抄
濕疹不是「不治之症」,由於此病發病原因極為復雜,給治療帶來困難。患者應該與醫生合作,建立治癒信心,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葯不當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魚、蝦、蟹或濃茶、咖啡、酒類,衣被不宜用絲、毛及化纖等製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這些都可減少濕疹的復發,達到治癒的目的。 用濕疹鋅軟膏擦患處試試。

⑥ 濕疹的話屬於中醫中的什麼疾病呢

中醫。說的那就屬於一種皮膚疾病。什麼過敏呢?吃了什麼不該吃的過敏。對於什麼事?物品過敏。我想。就是過敏性的皮膚。並。吃什麼葯?過敏。都是過敏性的皮膚病。

⑦ 中醫對濕疹是如何分型的

1.急性濕疹
起病較急、發病較快,瘙癢劇烈。
表現為原發性及多形性皮疹,初起常在紅斑基礎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水皰,皰破後出現點狀糜爛、滲出。皮損常融合成片,且向周圍蔓延,邊緣區有少量多形性皮疹散在分布,境界不清。
如果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皰、膿液和膿痂,周圍淋巴結腫大。感染嚴重時,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皮疹可分布在體表任何部位,常見於頭、面、手、足、四肢遠端暴露部位及陰部、肛門等處,多對稱分布。
自覺瘙癢劇烈伴有灼熱感,可陣發性加重,夜間加劇。飲酒、搔抓、熱水燙洗等可使皮損加重。
患者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皮疹泛發而嚴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適、低熱和煩躁不安。病程長短不一。
常於數周後逐漸減輕而趨於消退。若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
2.亞急性濕疹
紅腫、滲出等急性炎症減輕,皮損呈暗紅色,水皰和糜爛逐漸癒合,滲出減少。
可有丘疹、少量丘皰疹及鱗屑,皮損呈輕度浸潤、特徵性地表現為點狀糜爛。
瘙癢及病情逐漸好轉。
遇誘因可再次呈急性發作。或者病情時輕時重,經久不愈而發展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由急性及亞急性濕疹遷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緩慢,病情時輕時重,遷延數月或更久。
開始皮損炎症輕,散在紅斑、丘疹、抓痕及鱗屑。部分皮膚肥厚,表皮粗糙,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斑、鱗屑及皸裂。
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多見,常對稱分布。
瘙癢程度輕重不一。
慢性濕疹因受某些內、外因素的刺激,可急性發作。

⑧ 濕疹如何鑒別診斷

根據急性期皮損原 發疹的多形性,易有滲出液,瘙癢劇烈,對稱發作及慢性回期的浸潤,肥厚等答特徵診斷不難,急性濕疹需與接觸性皮炎相鑒別,慢性濕疹需與神經性皮炎相鑒別,手足 濕疹,汗皰疹易與手足癬相混淆,後者常單側起病,進展緩慢。可有小皰和乾燥脫屑,當蔓延至手,足背出現邊緣清楚的損害時有很大診斷價值,真菌檢查陽性時可以確診。
鑒別診斷
1.接觸性皮炎 應與急性濕疹鑒別。
2.神經性皮炎 應與慢性濕疹鑒別。
3.脂溢性皮炎 經過中可有濕疹樣改變,但本病主要發生於頭部,胸前,背部中央,腋窩,陰部等皮脂分泌較多的部位,常先自頭部開始發病,向下蔓延,損害主要表現為黃紅色或鮮紅色斑,上覆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