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孕婦濕疹怎麼辦
孕婦身上出現很多濕疹,瘙癢嚴重,外用葯效果不太好,建議去醫院輸液10%葡萄糖酸鈣和維生素C輸液脫敏,近期忌辛辣食物。忌魚蝦海物,忌牛羊雞鴨等。
㈡ 孕婦得了濕疹後應該如何治療
懷孕是一個特殊時段,就算你懷孕前沒有濕疹,在懷孕期間也有可能得濕疹,因為這個時間段,體內的溫度偏高,再加上如果吃些補品,如海鮮、發物之類的就容易患上濕疹。
1、孕期得了濕疹用葯應慎重,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葯。
2、不要吃太多的海產品和辛辣食品,避免刺激使病情嚴重。
3、保持家中居住環境的整潔,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床單、被套、枕巾要經常換洗,保持清潔。
4、切記不可使用激素類葯物,激素類葯物對人體健康又害,甚至還會危害胎兒的健康發育。
孕婦得了濕疹的治療原則
1、尋找病因,隔絕過敏源,避免再接觸,禁食酒類及易過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注意皮膚衛生,不用熱水燙洗皮膚,不外用刺激性止癢葯。積極治療全身性疾患。
2、治療用葯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
㈢ 孕婦得了濕疹有治療方法嗎
濕疹為常見皮膚病。它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古人稱之為「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奶癬」等,其症狀均為濕疹表現。(1)濕熱證:多見於急性濕疹。表現為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或小米粒狀紅疹,頂端起水泡,癢,抓破後流水,浸淫成片,可結痂,伴口乾少飲,小便色黃,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宜清熱祛濕...,可從下列方中選用: ①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③苦參5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水煎取葯液洗患處。 ④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為細末混合備用。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流水不多或沒破不流水時用香油調勻後外敷。 ⑤鮮馬鞭草100克,水煎取葯液,放冷後洗患處。 ⑥鮮馬齒莧200克,水煎後取葯液,濕敷患處。對皮膚糜爛流黃水者用之。(2)虛實夾雜證:多為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見於慢性濕疹。該證表現為濕疹日久不愈,皮膚粗糙變厚,抓破可流黃水,患處皮膚色暗滯,身倦乏力,苔膩,舌質淡嫩且胖,脈緩。治宜健脾養血,兼以清利,可選用: ①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㈣ 孕婦得了濕疹小妙招治療辦法
孕婦得了濕疹最好不要亂吃葯,這樣對胎兒不好!你可以准備點新花椒,一點食用鹽!回把花椒擀碎了50-60粒就答可以,一點鹽放個磁碗里!用剛做開的白水倒入這兩樣混合在一起的混合花椒,鹽泡10分鍾左右,等水變溫時拿棉簽蘸著抹在濕疹處就會好的!謝謝!
㈤ 孕婦濕疹一定要及時治療,應當如何治療
濕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皮膚疾病,任何年齡段,任何群體都有依法可能性,根據醫學上的臨床觀察,濕疹大多發生於抵抗力低下的人群,所以當一個健康成年人,如果因為工作壓力或疲勞加重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那麼患濕疹的可能性會增加,所以如果想要抵抗濕疹,最好就是增加人體自身抵抗力,通過個人免疫力來抵抗濕疹,孕婦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人群,體內的內分泌經常性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導致孕婦體質虛弱是很容易導致濕疹發生,孕婦濕疹會給孕婦帶來很大的危險,所以一旦孕婦發生濕疹,第一時間要進行就醫,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孕婦是一個特殊群體,一旦患上濕疹要盡快就醫,找准病症源頭對症治療,盡量避免使用葯物。
㈥ 孕婦得了濕疹怎麼治療
孕婦患有濕疹的話就要多注意飲食了,另外是可以用杏璞霜的,但是一定不要用含有激素的
㈦ 孕婦濕疹如何治療
漢般溶,曾瞳
㈧ 孕婦濕疹怎麼治療
龔少,揖微拌
㈨ 孕婦濕疹怎麼治療
濕疹屬於過敏性皮炎
容易在關節的地方發作
所以平時就少吃刺激的食物
最好別用皮炎平之版類權的含激素的葯品
會有依賴性
不用了
復發會更嚴重
皮膚過敏
從中醫的角度講叫
脾胃不和肺功能也不好
最好別抽煙
從西醫的角度講是
血液染色體的問題
先天性免疫力低下
而且如果你屬於先天性的皮膚過敏
那你最好是去看中醫
開點中葯因為先天性皮膚過敏無法根治
只能用中葯調理
化妝品建議選用雅漾的產品
㈩ 孕婦濕疹如何治療
孕婦得了濕疹需注意哪些
1、孕期得了濕疹用葯應慎重,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葯。專
2、不要吃太多的海產品和辛辣食屬品,避免刺激使病情嚴重。
3、保持家中居住環境的整潔,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床單、被套、枕巾要經常換洗,保持清潔。
4、切記不可使用激素類葯物,激素類葯物對人體健康又害,甚至還會危害胎兒的健康發育。
孕婦得了濕疹的治療原則
1、尋找病因,隔絕過敏源,避免再接觸,禁食酒類及易過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注意皮膚衛生,不用熱水燙洗皮膚,不外用刺激性止癢葯。積極治療全身性疾患。
2、治療用葯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