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濕疹和過敏有什麼區別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媽媽們照顧寶寶都很緊張,小心翼翼,但是嬰幼兒很脆弱,臉上濕疹,身上長小紅疙瘩,一不小心就容易過敏。新生嬰兒的免疫系統尚不成熟,所以剛出生後的最初幾年中,寶寶更容易發生過敏。寶寶之所以會過敏,往往與他自身的過敏體質有關,有些可能與家族遺傳特點有關。其中濕疹是嬰兒最常見也是最早出現的過敏症狀之一,發生過敏症狀的寶寶可能會因為不舒服而表現哭鬧、煩躁、睡眠不安、食慾下降。
寶寶過敏起濕疹五點須知:
1、高致敏食物要謹慎
寶寶6個月後逐漸開始添加輔食,媽媽們在給寶寶嘗試新食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是否過敏。先嘗試少量,如果能夠正常接受,48小時都沒有不良反應,嘗試兩三次都是如此,那就可以放心吃了。然後再試更多的量。對於一些高致敏性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花生以及堅果類等帶有致敏因子的食物攝入時一定要謹慎。對於已確定過敏的食物,暫時避免食用。比如已確定寶寶只要吃雞蛋就全身起濕疹,那暫時就不要給寶寶喂雞蛋,但對雞蛋過敏不代表對其他蛋類也過敏,可以試試鵪鶉蛋和鴿子蛋,蛋清比蛋黃更容易致敏,可以先從蛋黃開始嘗試。
2、給寶寶穿合適的衣物。寶寶貼身衣服和被褥必須是棉質的,所有衣服的領子也最好是棉質的,不要給寶寶穿化纖、羊毛衣物,避免對寶寶造成刺激。寶寶的衣著應寬松、輕軟,過熱、出汗都會造成濕疹加重。經常給寶寶更換衣服、枕頭、被褥等,保持寶寶身體乾爽。
3.洗澡的方式要恰當。濕疹寶寶洗浴以溫水洗浴最好,並要注意為寶寶選擇偏酸性的洗浴用品,不能用熱水和肥皂為寶寶洗浴,浴後及時塗抹潤膚霜。
4.媽媽要勤給寶寶剪指甲,以免寶寶抓撓,但是最好不要給寶寶戴手套,尤其是毛線手套,以免線頭纏住寶寶的手指。
5.保持良好的居室環境。寶寶的卧室室溫不要過高,室內要保持通風,並且不要放地毯。打掃衛生最好是濕擦,避免揚塵,或用吸塵器處理家裡灰塵多的地方。家裡最好不要養寵物。
㈡ 過敏性濕疹的孩子要注意什麼
孩子濕疹要注意:
1、如果寶寶出現了濕疹,母親在母乳喂養期間要忌吃魚、蝦、蟹、雞蛋以內及辛辣的食物,同時還要容避免飲酒。
2、寶寶的飲食要定時定量,最好吃母乳。如果是吃牛奶,則要多加水少加糖,而且牛奶煮沸的時間要稍長一些。
3、要避免讓有刺激性的物質接觸寶寶的皮膚,尤其是不能接觸寶寶的濕疹。
4、應保持適宜的室溫,因為室溫過高會使濕疹的濕癢感加重。
5、衣被不能過厚,避免汗液刺激。衣服應寬松,棉織品最合適,不要讓毛衣、毛毯、化纖等接觸皮膚。寶寶的衣服和尿布、枕巾要勤洗、勤換,洗滌劑必須徹底沖洗干凈。
6、避免曬太陽,猛烈的陽光會加重寶寶的濕疹。
7、如果媽媽是用母乳喂養寶寶,那麼在嬰兒濕疹期間,哺乳媽媽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減少高脂食品的攝取。
㈢ 過敏性濕疹不能吃什麼,意想不到的五大有害食物
1、不能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平時我們都會注意補充身體的蛋白質,但是,對於患上濕疹的人來說,就不能再吃一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等等,這類食物會給濕疹提供生長環境,讓它們更急肆虐,這樣的話不利於身體的恢復。
那麼,除了雞蛋和牛奶之外,想一些海鮮類的魚蝦螃蟹等等,以及滋補的羊肉,和熱性的蔥姜蒜也都不能再吃了,還有一些帶有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芥末這些食物要有忌吃,否則就會讓濕疹更加嚴重哦!
2、不能吃生食及含細菌食物
濕疹患者是不能吃生食的,不如生吃蔥、蒜、西紅柿等,還有一些殼類的食物也不能生吃,比如說生核桃、生栗子等,還有一些水果也是不能生吃的,比如說草莓、桃子、葡萄、香蕉、菠蘿等;除了不能生吃食物以外,一些含有細菌的食物也不能吃,比如說不新鮮的肉類食物,還有一些死魚死蝦類食物等都是不能吃的。
3、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
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的人來說,應該要忌吃發濕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姜、梨、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㈣ 過敏性濕疹需要注意些什麼_過敏性濕疹
濕疹抄已經一個多月了,最開始不是很多,家長也沒太在意,以為會自行好起來的,後來發展到全身都出現了成片的紅疹子,很癢,都被孩子抓壞了,所以去了長春市兒童醫院,做了血分析、微量元素、過敏源測試,診斷為過敏性濕疹。牛奶、狗毛、皮屑,還有霉類呈現弱陽性。開了克拉黴素、地氯雷他定、尤卓爾、爐甘石洗劑、洛美什麼不記得了。
用葯之後很快就好了,但又犯了,現在仍然在用外用葯控制,總之用葯就好,不用葯就犯,現在控制的還可以,但發物東西都不敢吃,限制孩子吃很多東西,怕影響其成長。
㈤ 過敏性濕疹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過敏性濕疹的病因:外界因素:如化學制劑、香料、染料、化妝品、清潔劑、蛋類、動物毒版素、魚蝦及牛奶權等異性蛋白、塵埃、花粉、細菌感染、寒冷、日曬、搔抓等。體內因素:過敏性體質,代謝、內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功能障礙,過度疲勞,精神緊張,腸寄生蟲病,病灶感染,靜脈曲張,皮膚乾燥,多汗等。
㈥ 皮膚過敏起濕疹怎麼辦應該注意些什麼
你好,當臉上患上過敏性濕疹過後,應當盡可能追尋誘發病因,避免與過專敏原接觸屬;注意皮膚衛生,勿用熱水或肥皂清洗皮損,不任用刺激性止癢葯物;禁食酒類、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魚蝦等易於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觀察飲食與發病的關系。
㈦ 什麼是過敏性濕疹
過敏性濕疹,是指接觸到物質或者是環境導致出現的過敏性的濕疹的,並不是身體自身引起的濕疹疾病,像您這樣的情況,口服點葯物即可以治癒,同時多注意一下,自身免疫力,提高免疫力,防止反復發作。
㈧ 過敏性濕疹的孩子要注意什麼
濕疹分很多種,如急性濕疹,慢性濕疹,亞急性濕疹等等。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丘皰疹或小水皰,皮損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極少數有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自覺仍有劇烈瘙癢。易反復發作。與急性濕疹、慢性濕疹間可互相轉換,經久不愈。
濕疹的發病原因很復雜,有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如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等均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外在刺激如日光、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多汗、搔抓、摩擦以及各種動物皮毛、植物、化學物質等,有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某些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濕疹加重。內在因子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胃腸道功能障礙、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等精神改變,感染病灶、新陳代謝障礙和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均可產生或加重濕疹的病情。
從發病機制上來看,濕疹主要是由復雜的內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但其病因與變應原的性質、免疫反應的特點以及與IgE介導的遲發反應是否相關,尚未完全闡明。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質,後者受遺傳因素支配,故在特定的人中發生,但又受健康情況及環境等條件的影響,例如患者有時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許多無害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濕疹加重。患者的敏感性很強,斑貼試驗室時可對許多物質發生陽性反應;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濕疹病變不會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過加強鍛煉,改變環境等使機體的反應性發生變化,再接受以往誘發濕疹的各種刺激,可不再發生濕疹。這些都說明其發病機制的復雜性。
1.一般防治原則
(1)盡可能尋找病因,故需對患者的工作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嗜好及思想情緒等作深入的理解,並對全市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有無慢性病灶及內臟器官疾病,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
(2)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暴力搔抓、過度洗拭以及其他對患者敏感的物質如皮毛製品等。
(3)避免易致敏和有刺激的食物,如魚、蝦、濃茶、咖啡、酒類等。
(4)對患者詳細交代防護要點,指導用葯,使與醫務人員配合,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2.葯物治療
(1)內用葯物 可選用抗組胺類葯物以止癢。急性或亞急性泛發性濕疹時,可靜脈滴注5%溴化鈣、10%葡萄糖酸鈣或10%硫代硫酸鈉溶液,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對有廣泛感染者配合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此外,維生素B族、維生素C以及調整神經功能的葯物亦有幫助。
糖皮質激素的口服或注射一般不宜使用,此葯雖對消炎、止癢及減少滲出的作用較快,但停用後很快復發,長期應用易引起許多不良反應。老年濕疹者濫用糖皮質激素後,易發展為繼發性紅皮病。
特別備註:是葯三分毒,不主張以內服為主!
(2)外用葯物 原則與接觸性皮炎的治療相同。根據皮損情況選用適當劑型和葯物。對小范圍濕疹應用糖皮質激素霜劑,及配合焦油類制劑外用效果較好(推薦某寶搜索「靜濕良軟膏」濕疹抑菌膏,草本植物中葯萃取,本人親試這個止癢效果很好)
(3)中醫療法 濕疹以健脾利濕為主,佐以清熱,方宜胃苓湯加減,中醫見效普遍較慢且因人而異存在不同因素。
避免皮損部位受刺激,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不用熱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更不能用刺激性較強的葯物在局部塗抹,不能隨便應用激素類葯物在局部塗抹,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惡化或重新發生的常見因素。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濃茶、咖啡、酒類及其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魚、蝦等海味。由於個體差異,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的不同時期都有可能出現差異。除飲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塵、蟎及體表的細菌、真菌感染、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所接觸到的各種物質,都有可能成為引起急性濕疹的常見外部原因。體內的病灶,如扁桃體炎、膽囊炎、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狀況的改變,如月經時期、妊娠時期等,都可能成為引起急性濕疹的主要內部原因。皮膚外部營養療法可使用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琉璃苣油,維生素B6等。
㈨ 濕疹和過敏有什麼不同
濕疹和過敏,既有抄區別又有聯系。濕疹是過敏性的疾病,屬於過敏的一種,而過敏是非常大范圍,含有除了濕疹之外的其他疾病,比如蕁麻疹、日光性皮炎、葯物性皮炎等過敏性疾病。因此,濕疹會有專門的治療方案,比如口服外用葯物,而過敏包含了很多病。但是,治療的時候,共同的一點,都是要盡可能避免可能的誘發因素,然後再對症治療。所以,濕疹和過敏,就是點和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