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母豬長水痘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母豬長水痘

發布時間: 2022-01-28 04:36:24

⑴ 豬口蹄疫與豬水皰病的區別是什麼

豬水皰病由口蹄疫(FMD)病毒、水皰性口炎(VS)病毒、豬水皰疹(回VES)病毒答及豬水皰病(SVD)病毒感染引起。豬水皰病的臨床症狀與口蹄疫完全相同。口蹄疫病毒只是引起水皰病的原因之一,而水皰病是表示一個症狀的病名,並不是代表一種病毒。水皰病在世界貿易中是很重要的疾病。口蹄疫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且能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所以,要對水皰病做出准確診斷、報告和控制。

⑵ 怎樣防治豬口蹄疫

本病是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物的烈性傳染病,傳播快,發病率高,主要危害牛、豬、羊等,是世界上危害最嚴重的家畜傳染病之一。病的潛伏期為1~2天。

發病豬一般體溫不高或稍高(40~41℃),主要症狀是跛行,蹄部初期蹄冠、趾間紅腫,不久逐漸出現米粒大、蠶豆大充滿灰白色或灰黃色液體的水皰,水皰破裂後表面出血,形成暗紅色糜爛。如無細菌感染,一周左右痊癒。如有繼發感染,嚴重者侵害蹄葉、蹄殼脫落,患肢不能著地,常卧地不起。療程稍長者也可見到口腔及面上有水皰和糜爛。哺乳母豬乳頭的皮膚常見有水皰、爛斑,吃奶仔豬,通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

剖檢除口腔、蹄部的水皰和爛斑外,在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胃黏膜有時可出現圓形爛斑和潰瘍,上蓋有黑棕色痂塊。心肌病變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或條紋,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紋,所以稱為「虎斑心」。此項病變尤以突然死亡的仔豬明顯。

本病易與水皰病、豬水皰疹、水皰性口炎混淆,單從症狀與病理變化,不能做出判斷,只有從自然感染家畜的情況和水皰液接種小動物的觀察結果才能予以鑒別。

[防治措施]

(1)當豬場有疑似口蹄疫發生時,除及時進行診斷外,應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疫情。同時在疫場(或疫區)嚴格實施封鎖、隔離、消毒、治療等綜合性措施。在最後一頭病豬痊癒後15天,經過全面大消毒,方可解除「封鎖」。

(2)對豬場的健康豬,應立即注射口蹄疫滅活疫苗(不能用弱毒疫苗),每豬5毫升,頸部皮下注射。注射後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2個月。

⑶ 豬耳朵發紫

首先你要確診看看是哪種原因造成的 能引起皰疹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自然性的皰疹病單純的皮膚病 上點紫水 打點青黴素就可以不打也能好 圓環造成的一般治癒率很低 大豬一般沒問題 豬皮炎和腎病綜合症(PDNS)
PDNS最早在英國記述,被認為是一種免疫介導的水皰性病,影響皮膚和腎。據有關報道,PDNS可能與PCV2感染有關。本病典型特徵為皮膚病變,體重減輕,四肢水腫,脈管炎、腎小球腎炎。
本病多發於20-65kg的育肥豬,最顯著的臨床症狀為皮膚病變,體重迅速減輕,精神沉鬱。皮膚病變形式多樣,從大的紅斑,斑點,出血性丘疹,到深褐色或黑色壞死的厚痂。主要見於耳、面部、肢下部、豬體後部、公豬陰囊、母豬外陰等。
還有一種就是 水痘估計你能區分的 跟人的一樣 不用治療
以上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祝你好運

⑷ 豬口蹄疫前期症狀

在自然感染情況下一般18~20小時就可發病,病豬主要表現為鼻鏡、口唇形成水皰或突起,在蹄部有毛與無毛交界處、蹄叉、蹄踵、母豬乳房上發生水皰。在多數病例蹄部病變起於蹄叉側面的趾枕前部,其次是蹄叉後下端或蹄後跟附近;發生水皰之處表現深紅斑塊,病豬體溫升高到41~42℃,拒食、沉鬱、卧地,蹄不敢著地,用腕關節爬行,嚴重的腕部磨破鮮血直流,個別豬因患部感染其他細菌而使蹄部爛掉。當水皰破後體溫下降,一般4~7天康復。妊娠後期母豬患病,除有以上症狀外還發生流產、死胎,產下仔後全窩全部迅速死亡;斷奶仔豬發病常因病毒侵入心臟,引起心肌炎突然死亡,病死率可達60%。

⑸ 豬得了口蹄疫有哪些症狀

豬潛伏期為2~3天,快者1天發病,慢者14天表現症狀。發病後最初的症狀是精神不振,版食慾缺損,體溫權上升至40~41℃,病豬很快在蹄部和口腔黏膜上以及其他部位出現一些大小不等的水皰,水皰內充滿淡黃色或無色的清亮漿液,不久水皰潰破、組織糜爛,如有細菌繼發感染,水皰發生化膿與壞死。嚴重病例蹄匣甚至脫落,此時病豬蹄部異常疼痛,不能行走。生長在母豬乳頭上的水皰發生糜爛時,吃奶的小豬很快受到感染,出現急性腸炎與心肌炎,死亡率很高。鼻鏡上和口腔內有水皰和糜爛壞死的,則嚴重妨礙採食和咀嚼。如無細菌繼發感染,水皰破潰後慢慢乾涸,最後形成痂皮而脫落痊癒,整個病程7~8天。

⑹ 豬痘病、水皰病與口蹄疫怎麼治療

(1)病原和傳染特點:豬痘又稱豬天花。是一種由牛痘病毒和豬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病毒存在於病豬的水泡、膿泡和痘痂中,有時也存在於粘膜分泌物和血液中。由豬體互相擁擠接觸而傳染,飼料、飲水對本病也有傳染性,虱、蚊、蠅也是本病的傳染媒介。 (2)症狀:病初體溫可上升到 41~42℃,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耳、鼻端、眼瞼、唇、腹下部等被毛稀少和皮膚柔軟處出現小紅斑,逐漸增大如黃豆粒大小,中心硬實的圓形丘疹,約2~3天後變成水泡,以後變為膿泡,繼而膿泡漸乾燥而形成褐色干痂,脫痂後露出紅色斑痕。有的嚴重病例水泡可結痂後形成潰瘍,並流出紅色液體。有的可在口、鼻、咽及氣管的粘膜上發生水泡,破裂而形成糜爛和潰瘍,並有腹瀉現象發生。這種惡性豬痘,死亡的較多。 (3)防治措施: ①發現豬痘流行時,應進行隔離飼養,以免互相傳染。 ②徹底清掃豬舍,用1.5%石炭酸或3%來蘇兒噴灑消毒,以迅速殺滅痘毒。將豬舍的墊草及糞便堆積泥封發酵。 ③將病豬患部塗5%碘酊液。膿泡如已破潰,可用2%硼酸水洗滌,再塗龍膽紫溶液或呋喃西林粉。 ④青黴素80萬單位1次肌注,用於治療並發肺炎。 ⑤花椒、艾葉各10克,大蒜1頭,煎水洗患部,洗後塗消炎軟膏。

水皰病水皰病該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流行快、發病率高。可導致蹄部、口、鼻端和腹部、乳頭周圍皮膚和黏膜發生水皰。

病原豬水皰病病毒對環境和消毒葯有較強的抵抗力,60℃30分鍾和80℃1分鍾才可滅活,低溫中可長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圈舍能存活8周以上。百分之三的NaOH溶液在33℃,24h能殺死水皰皮中的病毒,1%過氧乙酸60min可殺死病毒。

流行病學該病只發生於豬,而且不分年齡、品種、性別均可感染。發病原因:與豬的密集程度有關,如高密度的運輸、調運頻繁的單位、豬集中的空間。在這些地區該病的發生幾率高。散養或飼養密度小的情況下該病很少發生。

傳染源病豬、潛伏期的豬和病剛好的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在由病豬肉做成的臘肉中,病毒經110天才能滅活。

症狀與口蹄疫相似,臨床上無法區別。若要區別這兩種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

診斷生物學診斷:將病料接種1-2日齡和7-9日齡乳小鼠,如兩組小鼠均死亡,該病料為感染口蹄疫病料,1-2日齡乳小鼠死亡,7-9日齡乳小鼠不死亡,該病料為感染水皰病病料。另外,結合實驗、熒光抗體實驗等也可作出診斷。

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動物。臨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膚發生水皰、潰爛為主。

病原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變性的特點。現已知的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每年又有新的血清型出現,每型之間臨床表現沒有區別,也沒有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亞型之間交叉免疫程度變化較大,亞型內各毒株之間也有明顯的抗原差異。病毒的這種特性,給本病的檢疫、防疫帶來困難。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不怕乾燥。高溫和直射陽光對病毒有殺滅作用。病毒對酸、鹼敏感,酚類、酒精、乙醚、氯仿及一些去污劑對病毒作用不大。

流行病學病畜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發病期排毒量最多。水皰皮、水皰液、奶、尿、唾液及糞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強,易於傳染。豬不能長期帶毒,牛、羊及野生偶蹄動物可隱性帶毒。口蹄疫傳播迅速,且可跳躍式傳播。發生沒有嚴格的季節性,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冬、春季易發生大流行。

症狀病豬以蹄部的水皰為主要特症。患肢不能站立,常卧地不起,鼻鏡乳房也常見到爛斑,哺乳母豬尤為常見。未斷奶仔豬的口蹄疫常表現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

病變具有診斷意義的病變是心臟,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松軟,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或條紋,似老虎皮上的斑紋,又叫「虎斑心」。

診斷根據臨床特徵、流行病學、良好轉歸(無繼發感染)等作出初步診斷。為得到確定的結果還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防治每年進行疫苗接種。冬春季節要勤消毒。

⑺ 豬乳房肚子上長了很多水泡是什麼病

懷疑是豬傳染性水泡病 (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又名豬水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以口和蹄部產生水泡性損傷為特徵。其臨診症狀不能與口蹄疫(FMD)、水泡性口炎(VS)和豬水泡疹(VES)相區別。該病首次發現於1966年,是豬的一種比較新的傳染病。 病狀: 體溫升高,起初口部有水泡出現.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後,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也會很快破潰,然後逐漸癒合。 對流行時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感染嚴重的種豬場和發病肥育豬場的凈化措施和處理方法。 (1)感染豬場有條件的可採用凈化措施:根據種豬場的經濟條件可分別採取三種清除措施,一是全群淘汰更新,適用於高度感染的種豬場,二是淘汰陽性反應者,每隔30天以血清學試驗檢查1次。直至淘汰完陽性反應豬為止;三是隔離飼養陽性反應母豬所生的後裔,一般3-4周斷乳,分別按窩別、隔離飼養。至16周時,以血清學試驗測其抗體,淘汰陽性反應豬,經30天後再測其抗體,依次測定和淘汰陽性豬。 (2)發生肥育豬場的處理方法:一般可以採取全面免疫的方法。除把病乳仔豬撲殺外,其餘仔豬和母豬一律注射豬水泡病抗血清,觀察7天,未再發現病豬,才能流動,嚴禁病豬或同群豬上市,病豬圈要保持乾燥,以促進病豬康復,封鎖期限以最後1頭患病豬康復時算起,經過3周才解除,解除後要全面消毒。 病豬產品要妥善處理,對病豬和同群豬的肉和內臟不準鮮銷,應加工成醋味或鹽味腌65天後才能上市,病豬在康復21天後才能鮮銷。 此病的治療,一般可按口蹄疫的治療處理方法可促進恢復,縮短病程。預防本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從疫區調入豬只和豬肉製品,屠宰下腳和泔水必須經過煮沸方可喂豬。

⑻ 豬6號病是什麼病 如何治療和預防

豬水泡病(豬六號病)

豬水皰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是在蹄冠、趾間、蹄踵皮膚發生水皰和爛斑,部分病豬在鼻盤、口腔粘膜和哺乳母豬乳頭周圍也有同樣病變。其病原體是腸道病毒屬的豬水皰病病毒,與人的腸道病毒柯薩奇B5有抗原關系,該病毒在糞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較長時間,對消毒葯的抵抗力也很強。

流行病學:
(一)流行特點:不同品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其他動物不感染。人類有一定的易感性。病豬和帶毒豬的糞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皰皮、水皰液含有大量病毒,通過病豬與易感豬接觸,病毒即可經損傷的皮膚、消化道等傳人體內。首先由於病豬帶豬豬及其肉產品的調入引起;其次是由於飼喂未經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下腳料;再次是經污染的車船、用具和飼養人員傳播。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豬群高度集中、調運頻繁的單位,如豬收購場和豬集散地的棚圈和豬場,傳播較快,發病率很高,可達70%-80%,而病死率很低。在分散飼養的情況下,很少引起流行。

(二)臨床症狀:潛伏期2-4天。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攝氏度,在蹄冠、趾間、蹄踵出現1個或幾個黃豆至蠶豆大的水皰,繼而水皰融合擴大,1-2天後水皰破裂形成潰瘍,露出鮮紅的潰腸面,常圍繞蹄冠皮膚和蹄殼之間裂開,疼痛加劇,跛行明顯。嚴重病例,由於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化膿,造成蹄殼脫落,病豬卧地不起,食慾減退,精神沉鬱。在蹄部發生水皰的同時,有的病豬在鼻盤、口腔粘膜和哺乳母豬的乳頭周圍出現水皰。有的病豬偶爾出現中樞神經紊亂症狀(約佔2%)。一般經1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豬可造成死亡。

(三)實驗室檢查:採取早期病豬的水皰皮或水皰液裝入青黴素瓶送檢。現地可進行乳鼠接種試驗,將病料製成1比5懸液,每毫升加入青黴素1000單位、鏈黴素1毫克,放室溫下2-4小時,其上清液即為被檢病毒液。而後取1-2日齡和7-9日齡小鼠各5隻,同時皮下注射病毒液0.1毫升,如果-2日齡小鼠死亡,而7-9日齡小鼠不死,則可診斷為豬水皰病。血清學診斷常用補體結合試驗和反向間接血凝試驗。

二、類症鑒別:本病的臨床症狀與口蹄疫、水皰性口炎相似,尤其是單純性豬口蹄疫與豬水皰病的流行情況和症狀幾利完全相同,更是難於區別。

(一)口蹄疫:一般性口蹄疫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發生,牛、羊、豬先後或同時發病,而豬水皰病呈地方流行性,僅豬發病,牛、羊不感染,較易區別。發生單純性豬口蹄疫時,吃奶仔豬的病死率較高,可達60%,個別牛、羊也可發病,用水皰皮或水皰液製成懸液,給9日齡以下乳鼠皮下注射,全部死亡;而豬水皰病對仔豬的病死率較低,牛、羊不感染,2%的病豬出現中械神經紊亂症狀,病理組織學檢查,常見輕度或中等度的非化膿性腦炎變化,用水療皮或水皰液製成懸液,給7-9日齡和2日齡乳鼠皮下注射,僅2日齡乳鼠死亡,7-9日齡乳鼠則不死。

(二)水皰性口炎: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在馬、牛、豬的口腔粘膜,間或在蹄冠和趾間皮膚上發生水皰,常在一定地區散發,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多見於夏季和秋初。取水皰液,接種於馬、牛、豬、豚鼠的舌面,均發生水皰,給牛肌肉注射不發病。而水皰病不感染馬、牛,發生無季節性,發病率很高,以蹄部病變較多見。

三、防治措施
(一)治療:按口蹄疫治療方法處置,可促進恢復,縮短病程。
(二)預防:
1.防止傳入本病:不從疫區調入豬只和豬肉製品,屠宰下腳料和泔水要經過煮沸方可喂豬。
2.疫區和受威脅區要定期預防注射,應用乳鼠化弱毒疫苗和細胞培養弱毒苗,肌肉注射後4-8天產生免疫力,保護率達80%,免疫期6個月以上,也可應用細胞培養滅活苗。豬水皰病高免血清預防接種,每千克體重注射0.1-0.3毫升,保護率達90%以上,免疫期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