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吃什麼食物去濕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濕疹吃什麼食物去濕

發布時間: 2022-01-21 16:45:10

『壹』 祛濕排毒吃什麼好

芒果,是少數富蛋白質的水果,多吃易飽。傳統上說它能益眼、潤澤皮膚,估計是含有胡蘿卜素的原因。其核亦可作葯用,能解毒消滯、降壓。
據中醫食療性味分析,芒果屬於性平味甘、解渴生津的果品。生食能止嘔,治暈船浪,效用與酸話梅一樣。不慣坐船者,飽受顛簸後胸口翳悶,不妨將芒果當「葯」。孕婦作悶作嘔時,可吃芒果肉或以芒果煎水進食。唯一要注意的是,芒果性質帶濕毒,若本身患有皮膚病或腫瘤,應緊記避免進食。
「濕」是中醫學上六個致病原因之一。皮膚病如濕疹、瘡瘍流膿,婦科病如白帶,內科病如水腫、腳氣等,都可謂之「濕」,體質帶濕者再進食濕毒食物如芒果,可能會令情況惡化。反而有些人會擔心,吃芒果令青春豆增加,這想法則屬過慮。
芒果未熟時,果蒂部位會有白色汁液滲出,估計這可能是致敏原因。無論如何,虛寒咳嗽(喉癢痰白)者應避免進食,以免令喉頭痕癢。而哮喘患者,亦應遵照醫生咐囑戒吃。其實,不止中醫有此囑咐,西醫也有將芒果列入哮喘忌口清單。根據個人經驗,即使本身沒有敏感者,一口氣吃數個芒果也會實時有失聲之感。幸好,那喉涸聲嘶,嘴唇浮腫的後遺症,可實時用淡鹽水漱口化解。既敏感又嗜芒果者,或可吃芒果乾解饞,既開胃又消滯。

『貳』 現天氣很潮濕,吃什麼可祛濕吃哪些食物效果更好

從中醫理論而言,「濕」的一種徵兆。體內有了濕氣,氣血不暢,也是一種失調,需要通過各種食補或者葯療來「祛濕」。-祛濕十五章經祛濕類食物有促進水濕排出的作用,宜於治療濕症。1、南瓜補脾利水,解毒殺蟲。宜於脾虛食少腹脹,脾虛水飲停胃。2、鯉魚利水消腫,下氣,通乳。宜於脾虛水停於胃,寒濕泄瀉。外感病者忌食。3、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寧心安神。宜於脾虛水停於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4、薺菜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平肝降壓。宜於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血熱吐血、便血。5、金針菜(黃花菜)清熱利濕,解毒,通乳。宜於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虛寒症忌食。6、萵苣清熱利尿,通乳。忌同金針菜同食。7、冬瓜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於濕熱泄瀉。虛寒泄瀉者忌食。8、鯽魚補脾利水。宜於脾虛水停於胃,脾虛泄瀉。不宜油炸,不宜與薺菜同食。9、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於濕熱泄瀉。氣滯腹脹者忌食。10、赤小豆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於濕熱泄瀉。11、莜麥補氣益力,除濕止瀉。宜於脾虛泄瀉,濕盛泄瀉。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虛寒症忌食。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於脾虛水停於胃,脾虛泄瀉,寒濕泄瀉。13、玉米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於脾虛泄瀉,濕熱泄瀉。14、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泄,安胎。宜於氣滯濕阻,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胃腹脹痛,寒濕泄瀉。不宜久煮。15、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於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慾不振,嘔吐。熱症、陰虛症忌食,不宜久煮。下面介紹幾種健脾去濕食療偏方:1)參芪粥健脾祛濕做法是: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除核,用清水洗凈黃芪、黨參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葯汁熬好後,去除葯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葯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黃芪、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濕,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夏季帶來的身體不適。建議可以在粥中加點荷葉,其芳香的味道能夠醒脾化濕、開胃。需要注意的是,黨參和黃芪是補氣的葯物,冬季進補時使用更為妥當。如果氣虛、乏力的症狀不是十分明顯,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2)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功效: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 生魚一條、宰凈,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 3)莧實煲老鴨 功效:滋陰養胃,健脾利水。 莧實100~120克,老鴨一隻,宰凈,莧實放鴨腹內加水文火煮2小時,加少許鹽服食。 4)炒扁豆淮山粥 功效:健脾養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兒減半。 5)蘿卜蓮子豬舌湯 功效:清潤滋補,寬中下氣,可除春寒去濕困。 蘿卜750克、蓮子50克、莧實25克、蜜棗3個、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6)鵪鶉湯 功效:健脾開胃。 鵪鶉一隻、黨參15克、淮山30克煲湯。 7)另外,還有土茯苓赤小豆鯽魚湯、綿茵陳煲鯽魚、赤小豆煲鯉魚、豬肚粥、冬瓜煲老鴨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濕功效。 不讓皮膚病在春天萌發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讓不少人感到措手不及,除了突發的感冒等呼吸道問題以外,有的人還出現了疹子、紅斑、全身或局部癢等皮膚問題,專家說,這很有可能是夾雜在寒風中的冷雨引起的,因為春季多見潮濕天氣,而「濕」可引起多種皮膚病,所以皮膚病也成為這個季節常見問題。而保護皮膚免受瘙癢斑疹困擾,春季要做的功課除了注意皮膚清潔和所處環境的衛生,還要致力除去身體內外濕氣。必修課一:內濕關鍵養脾胃在中醫理論中,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濕」主要指內濕。中醫認為,這種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也測不出來的「濕」,和我們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每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新陳代謝,便產生不少濕邪毒素,如果脾胃運化功能好,這些濕邪能通過大小二便排出體外,但一旦脾胃功能變得虛弱,濕就滯留在體內,成為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這正是中醫所謂的脾「運化水濕」功能的含意。身體虛弱引起脾胃虛弱,暴飲暴食,過多油膩、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運化的范圍,水濕就內停在我們的臟腑,濕疹之類皮膚病正是內濕的外在表現。家庭作業:管好嘴巴無論是產生「內濕」的原因,還是影響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關,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飲食是除內濕,隔離皮膚病的關鍵。可能產生內濕的食物包括榴槤、菠蘿、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有的能困濕,有的則比較傷脾胃影響水濕運化;而健脾化濕的食物中葯則包括土茯苓、苡米、淮山等。不少廣東人有用這些中葯煲湯的習慣,這值得肯定,因為這正是在濕氣天預防皮膚病發生的好辦法。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確定自己或者家人身體是不是「濕」,最好還是先讓專業中醫師幫忙判斷。必修課二:外濕不忘清環境吃一樣的東西,有的人容易動濕氣而引起皮膚病,那可能是脾胃體質不同引起的反應不同;而同一個人遇到濕熱天氣而使濕疹等皮膚病發作,那就是外濕引起的問題。所謂外濕,即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潮濕天氣。中醫理論認為,內濕跑到身體外是化濕而不引起外濕,但外濕入侵人體則會產生內濕。所以防止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保持居住等環境乾爽也相當重要。家庭作業:隔離濕氣濕氣大、陰雨天的時候,最好不要常開窗,不過還是要注意室內通風,不少家庭空調機有抽濕效果,可以適當開一下,或者可以使用專業抽濕機;如果居住環境實在太過潮濕,濕疹之類皮膚病又很厲害,那想辦法換個房子也是可以考慮的;寧可穿臟一點的衣服,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免得誘發你的皮膚病;淋雨濕腳之後請及時擦乾,腳氣也算是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之一。必修課三:謹防小玩意作亂在廣東,天氣再暖一點的四五月份,不少人身上會長一粒粒紅色的小疹子。專家說,這很有可能是丘疹性蕁麻疹,這是因為你剛剛從櫥櫃里拿出的草席竹席出了問題。去年夏天留下的汗跡夾雜著蟎蟲跳蚤細菌一起生長,小玩意一叮咬皮膚,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就出現一大片瘙癢的紅疹子。此外,春暖花開的季節,花花草草中存在的不少細微花粉,可能通過呼吸道等各類腔道進入人的身體,也是導致春季皮膚產生過敏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作業:曬太陽懷疑自己是花粉過敏引起皮膚病者,最好遠離可能引起過敏的花草,此外,適當體育運動鍛煉等是增強體質的好辦法。而小跳蚤蟎蟲叮咬引起蕁麻疹的人,則要檢討一下你的居住衛生,夏天用完的涼席,冬天用完的被子,在存放入櫃子和使用前,一定要清洗並在陽光下曬一曬,防止蟲卵和細菌生長。此外,涼席和被褥在使用期間,最好也能過一段時間清理和曬太陽,除了殺菌,也還能除去人體在這些床上用品上留下的濕氣,以免皮膚因自己的皮膚而得病。鏈接這些皮膚病與濕氣有關雖然身體有濕氣者很多都表現為皮膚病,但並非所有皮膚病都與濕氣有關,因為中醫理論中侵蝕皮膚的外邪除了濕,還包括風、熱、寒等。以下是春季最常見和濕氣有關的幾種皮膚病。濕疹: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春季潮濕天往往多發。西醫認為這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中醫則著重從濕氣入手尋找其病因。所以在治療方式上,西醫多用抗過敏的葯物以及止癢的外用葯,而中醫處方除了除濕的葯物還往往加了一些健脾的中葯。濕疹本身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急性的皮疹表現多多,可能為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急性者容易轉成慢性,且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帶狀皰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中醫認為是因為肝膽火盛及脾濕郁久,外感毒邪而發。現代醫學則證實這是因為人體受到水痘-帶狀皰疹

『叄』 吃什麼除體內濕氣

1.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
1.頭發愛出油 2.面部油亮3.睡覺留口水(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7.陰部潮濕。

2. 【濕】是如何形成的?

① 例如:早晨洗頭未乾出行,晚上洗頭未乾睡覺,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以及習慣性運動後大汗淋漓未消汗後沐浴的以及在浴池內刮痧拔罐的等等。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葯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②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重身。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鍾,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 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里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幹不凈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
第二,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徵,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個「葯」。這兩個葯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後放在鍋里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而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湯里。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

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治濕邪最好的葯。其中最好的就是熬薏米紅豆湯當茶喝。對於不具備這個條件的病人,我會讓他用薏米和紅豆熬粥,作為晚餐的主食。

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除了紅豆薏米粥,大家還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處方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嘉品。

1、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2、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3、胃中寒痛、食慾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4、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5、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6、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7、食慾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葯
8、泄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9、體虛、早泄、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10、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11、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各種薏米粥鼎記〗
1、薏仁茶:早晚兩次,每次5克左右熟薏米粉,用溫開水沖服。飯後服用。能潤澤肌膚,美白補濕,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根據本店主的經驗,加點糖或蜂蜜口味就更好了,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減肥!

2、解暑茶:將熟薏米粉5克泡500毫升溫開水,做茶水飲料飲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具有營養頭發,防止脫發,並使頭發光滑柔軟。

3、瘦身湯:A、將鮮牛奶煮沸後加入薏米粉3-5克,攪拌一下即可。潤澤肌膚,美白補濕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排水瘦身。B、烏龍茶、干海帶、薏苡仁適量。共研末,沸水沖泡飲用。有減肥之功效。

4、薏米粥:薏仁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藉由吸附負責消化脂肪的膽鹽,使腸道對脂肪的吸收率變差,進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所以能達到減肥的效果。由於薏仁不容易煮熟,過度烹煮也會破壞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個小時以上。薏仁熱量不高,卻有飽足感,是養生保健的自然飲食中極富營養、又能清除體內雜質的膳食。

5、綠豆薏米粥:將15克大米,15克綠豆,15克薏米洗凈,加水熬粥。直接食用可充飢,清熱解渴,補肺、健脾胃、清熱、祛風濕、消水腫。也可以加上綠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綠豆薏米粥,綠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腫的效果。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膚的功效,而綠豆則有解毒的作用,使體內毒素盡快排出。對於愛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時還是一種低卡又可消瘦的減肥食品。

6、薏米粥治粉刺:薏米50克,白糖15克。用法:薏米加水煮粥加白糖服食,每日一次。(中華偏方)
7、百合薏米粥:將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薏米熱爛,加入蜂蜜調勻,出鍋即成。特點: 甜香,熱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澤膚祛斑,可用於治療婦女面部雀斑、痤瘡、濕疹等症,對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8、錢草苡米粥:將金錢草30克,放人沙鍋加水煎煮半小時濾渣留汁,放入意米100克煮成粥,加適量糖即成。
[功效]利尿,排石,通淋。
[主治]腎結石,尿路結石。

9、山葯苡米粥:[原料] 懷山葯、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許。[製作] 將山葯切細,蓮子去芯,紅棗去核。淘洗干凈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2次。
[療效]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脹便塘,肢體無力,老年浮腫,婦女帶下症。
[注意事項]大便秘結者忌食
10、百合薏米粥治療痛風:百合薏米粥可以提供患者必須的熱能需求,而且對痛風有直接治療作用,並能改善其關節炎的症狀,是痛風病人的理想主食。在臨床治療當中發現:在低嘌呤飲食的原則下,以百合薏米粥為主食對痛風患者十分有效。
[方法]將干百合、薏米、粳米各六十克洗凈後放鍋中煮粥,每日分中、晚兩次服完,連服,症狀改善後仍須堅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風復發。

〖★★食用薏仁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因為薏仁會使身體冷虛,虛寒體制不適宜長期服用,所以懷孕婦女及正值經期的婦女應該避免食用。

二、薏仁所含的醣類黏性較高,所以吃太多可能會妨礙消化唷!
三、薏仁雖然有降低血脂及血糖的功用,但畢竟只是一種保健食品,不能當作葯品。所以有高血脂症狀的患者,還是要找醫生治療,千萬不可以自行食用薏仁來治療

〖何為薏米紅豆?〗
薏米,在中葯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紅豆,在中葯里稱作為「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薏米紅豆粥具有減肥的功效,常服可減肥瘦身。
薏米紅豆粥去濕邪,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治濕邪最好的葯。
綠豆海帶湯降暑,二者乃夏之必備良方也。

『肆』 濕氣重吃點什麼好

逐漸進入夏季,即7-8月份可能要進入到長夏季節,雨水較多外濕就比較重了,此時會出現睏倦懈怠的表現,此時脾胃功能也會受到外濕的影響。從中醫角度即脾喜燥惡濕,如果濕氣太重、運化不及,水濕就容易停留在體內,出現一系列的表現,影響飲食功能,影響睡眠,影響大便。此時飲食可考慮像薏米、赤小豆、綠豆,還有長夏季節蔬菜,如利濕的蔬菜,冬瓜、蘿卜等,鴨肉等都有除濕的作用。還有豆類如綠豆、赤小豆、紅豆,這三種豆可以泡在一起,一起來煮水,稱為扁鵲三豆飲,也可以起到去除體內水濕,對女性還有美容養顏作用。

『伍』 去除濕氣就吃這四種食物 脾虛濕氣重吃什麼食物

中醫說:濕氣首責之於脾,卻不局限於脾。所以食之美谷元清散配料眾多,對內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的嗓子發癢,口乾,口苦
,口渴,全身肌肉關節痛 頭暈頭痛,皮膚油光,滿臉起痘,大便糖稀而肛門澀癢,皮膚濕疹等等表症,而且常常幾天就見效:
1、菊苣:清肝利膽,用於濕氣引起的胃痛食少,水腫尿少。
2、決明子:潤腸通便,清肝明目。
3、魔芋粉:消腫攻毒。
4、蓮子:養心安神。
5、銀耳:補腦提神,潤肺止咳。
6、槐花:清肝瀉火,對肛門澀癢有效果,還可以用於痔瘡而引起的便血。
7、薏苡仁:健脾止瀉。
8、赤小豆:健脾祛濕,利水滲濕。
9、芡實:補脾止瀉。
10、茯苓:利水滲濕。
11、菊花:祛風除濕,疏風、平肝,對頭痛,頭暈有效果。
12、山葯:補脾養胃。
13、雞內金:健胃消食。
14、砂仁:化濕開胃。
15、金銀花:祛暑明目,嗓子發癢,口乾,口苦有效果。
16、枸杞子:補血安神。
17、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肺久嗽而咳唾痰血。
18、荷葉:清暑利濕,消風祛濕,生發陽氣,對肥胖也有效果。
19、馬齒筧:利水消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
20、葛根:解肌退熱,津,透疹,升陽止瀉。對頭痛、腰酸背痛,口渴,濕疹,脖子疼都有緩解作用

『陸』 吃什麼能除濕氣

你好,我也是每到夏天就會經常皮膚癢,濕氣重,我經常吃的就是紅豆薏米粥,紅豆主要去濕,綠豆是清熱的,所以紅豆薏米粥會對你有所幫助,希望我的答案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從中醫理論而言,「濕」的一種徵兆。體內有了濕氣,氣血不暢,也是一種失調,需要通過各種食補或者葯療來「祛濕」。 祛濕類食物有促進水濕排出的作用,宜於治療濕症。 1.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寧心安神。宜於脾虛水停於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 2.冬瓜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於濕熱泄瀉。虛寒泄瀉者忌食。 3.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於濕熱泄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4.赤小豆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於濕熱泄瀉。 5、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於脾虛水停於胃,脾虛泄瀉,寒濕泄瀉。 6、玉米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於脾虛泄瀉,濕熱泄瀉。 7.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於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慾不振,嘔吐。熱症、陰虛症忌食,不宜久煮。 下面介紹幾種健脾去濕食療偏方: 1.薏米紅豆粥,它的功效主要就是祛濕,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非常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既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的做法:薏米和紅小豆按2:1配好(大約數就可以啦)。把薏米和紅小豆洗凈浸泡一晚。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開,改慢火煮至薏米爛熟即可。喝的時候可以酌量加些冰糖或紅糖。 有人說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加一把大米,味道更美。我勸你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大米含有濕氣,而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2.參芪粥健脾祛濕 做法是: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除核,用清水洗凈黃芪、黨參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葯汁熬好後,去除葯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葯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 黃芪、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濕,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夏季帶來的身體不適。建議可以在粥中加點荷葉,其芳香的味道能夠醒脾化濕、開胃。 需要注意的是,黨參和黃芪是補氣的葯物,冬季進補時使用更為妥當。如果氣虛、乏力的症狀不是十分明顯,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 3.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 功效: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 生魚一條、宰凈,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 4.蘿卜蓮子豬舌湯 功效:清潤滋補,寬中下氣,可除春寒去濕困。 蘿卜750克、蓮子50克、莧實25克、蜜棗3個、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必修課一:內濕關鍵養脾胃 在中醫理論中,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濕」主要指內濕。中醫認為,這種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也測不出來的「濕」,和我們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每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新陳代謝,便產生不少濕邪毒素,如果脾胃運化功能好,這些濕邪能通過大小二便排出體外,但一旦脾胃功能變得虛弱,濕就滯留在體內,成為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這正是中醫所謂的脾「運化水濕」功能的含意。身體虛弱引起脾胃虛弱,暴飲暴食,過多油膩、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運化的范圍,水濕就內停在我們的臟腑,濕疹之類皮膚病正是內濕的外在表現。 家庭作業:管好嘴巴 無論是產生「內濕」的原因,還是影響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關,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飲食是除內濕,隔離皮膚病的關鍵。可能產生內濕的食物包括榴槤、菠蘿、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有的能困濕,有的則比較傷脾胃影響水濕運化;而健脾化濕的食物中葯則包括土茯苓、苡米、淮山等。不少廣東人有用這些中葯煲湯的習慣,這值得肯定,因為這正是在濕氣天預防皮膚病發生的好辦法。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確定自己或者家人身體是不是「濕」,最好還是先讓專業中醫師幫忙判斷。 必修課二:外濕不忘清環境 吃一樣的東西,有的人容易動濕氣而引起皮膚病,那可能是脾胃體質不同引起的反應不同;而同一個人遇到濕熱天氣而使濕疹等皮膚病發作,那就是外濕引起的問題。所謂外濕,即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潮濕天氣。中醫理論認為,內濕跑到身體外是化濕而不引起外濕,但外濕入侵人體則會產生內濕。所以防止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保持居住等環境乾爽也相當重要。 家庭作業:隔離濕氣 濕氣大、陰雨天的時候,最好不要常開窗,不過還是要注意室內通風,不少家庭空調機有抽濕效果,可以適當開一下,或者可以使用專業抽濕機;如果居住環境實在太過潮濕,濕疹之類皮膚病又很厲害,那想辦法換個房子也是可以考慮的;寧可穿臟一點的衣服,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免得誘發你的皮膚病;淋雨濕腳之後請及時擦乾,腳氣也算是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之一。 必修課三:謹防小玩意作亂 在廣東,天氣再暖一點的四五月份,不少人身上會長一粒粒紅色的小疹子。專家說,這很有可能是丘疹性蕁麻疹,這是因為你剛剛從櫥櫃里拿出的草席竹席出了問題。去年夏天留下的汗跡夾雜著蟎蟲跳蚤細菌一起生長,小玩意一叮咬皮膚,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就出現一大片瘙癢的紅疹子。此外,春暖花開的季節,花花草草中存在的不少細微花粉,可能通過呼吸道等各類腔道進入人的身體,也是導致春季皮膚產生過敏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庭作業:曬太陽 懷疑自己是花粉過敏引起皮膚病者,最好遠離可能引起過敏的花草,此外,適當體育運動鍛煉等是增強體質的好辦法。而小跳蚤蟎蟲叮咬引起蕁麻疹的人,則要檢討一下你的居住衛生,夏天用完的涼席,冬天用完的被子,在存放入櫃子和使用前,一定要清洗並在陽光下曬一曬,防止蟲卵和細菌生長。此外,涼席和被褥在使用期間,最好也能過一段時間清理和曬太陽,除了殺菌,也還能除去人體在這些床上用品上留下的濕氣,以免皮膚因自己的皮膚而得病。 鏈接 這些皮膚病與濕氣有關 雖然身體有濕氣者很多都表現為皮膚病,但並非所有皮膚病都與濕氣有關,因為中醫理論中侵蝕皮膚的外邪除了濕,還包括風、熱、寒等。以下是春季最常見和濕氣有關的幾種皮膚病。 濕疹: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春季潮濕天往往多發。西醫認為這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中醫則著重從濕氣入手尋找其病因。所以在治療方式上,西醫多用抗過敏的葯物以及止癢的外用葯,而中醫處方除了除濕的葯物還往往加了一些健脾的中葯。濕疹本身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急性的皮疹表現多多,可能為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急性者容易轉成慢性,且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帶狀皰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中醫認為是因為肝膽火盛及脾濕郁久,外感毒邪而發。現代醫學則證實這是因為人體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後,病毒潛伏在體內,當身體勞累、或患上消耗型慢性病時,本病開始發作,由於這種病毒有親神經的特點,發病總是沿神經走向,呈條帶狀,故稱「帶狀皰疹」。民間把這種病稱作「串腰龍」、「蛇纏身」、「纏腰火丹」等,侵犯胸腰部位的帶狀皰疹佔60%,此外還可侵犯頭、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民間傳說這種皰疹繞腰部一圈即有生命危險,是不可信的。不過醫生還是建議患者在尚未出現疼痛時,及早就醫確診。 腳氣:很多人腳氣的問題在春夏加重,秋冬減輕。中醫也稱之為腳濕氣,西醫則認為這種病主要是靠人體分泌汗液來生存和繁殖的黴菌引起的。人體腳趾間部分濕氣平時很難散發,就為黴菌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腳氣表現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乾性主要表現是腳底皮膚乾燥、粗糙、變厚、脫皮、冬季易皸裂;濕性主要表現是腳趾間有小水泡、糜爛、皮膚濕潤、發白、擦破老皮後見潮紅,滲出黃水。兩者都具有奇癢,也可兩者同時存在,反復發作。治療一般首先外用療法,飲食注意健脾胃化濕,或者攝取稍多的的維生素B1也有利於疾病恢復。

『柒』 吃哪些食物可以有效的去濕疹

起濕疹可以吃什麼
1、穀物、豆薯類,一般都可以選用,其中薏苡仁清熱利水,綠豆版、權赤小豆清熱解毒,更為適宜。
2、蔬菜,莧菜清熱利水,慈姑、黃瓜、冬瓜、茭白清熱利濕,絲瓜、鮮藕涼血解毒,應盡量選用。
3、水果,清熱利濕的品種很多,尤其是西瓜是十分理想的選擇,梨子、蘋果、枇杷、橘子、柑子、橙子、柿子等都可選用,但要少吃或不吃荔枝、桂圓、菠蘿等。
4、畜、禽、魚肉類,比較適宜的有泥鰍、鯽魚、甲魚、蛙肉、蛇肉、黃鱔、鯇魚、鰱魚、鴨肉、鴿肉、鵪鶉肉和瘦豬肉。當然,雞、鴨、魚肉中的肥膩部分應盡量剔除,以免助濕生熱。有人認為黃牛肉、羊肉、狗肉性溫,亦不宜多食。
5、調味品 使用也應有所注意,因為濕疹患者的飲食以清淡為宜,所以調味品應盡量少用,尤其是花椒、胡椒、芥末、茴香、桂皮等都以不用為好,烹調中盡量少用料酒、酒糟、酒釀等輔助用料。

『捌』 濕疹不能吃什麼 真想快點好起來

1、避免過敏食物
患者大多數是容易過敏的人,此外,還有一些人體質不好,抗病力差,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也要避免這些禁忌食品。特別是曾經有食物過敏的人,要遠離蛋白質含量高的發物。如海鮮、奶製品、酒、牛羊肉等。
2、忌吃容易被細菌污染的食物
濕疹的發生與細菌感染有一定關,所以生活中要注意衛生,飲食中也要避免攝入被細菌感染的食物。包括肉餡、儲存不當的肉類、剩菜、酒糟等。
3、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患者一般都是濕熱體質,皮疹嚴重,如果食用刺激性食物,會令到病情不受控制,洋蔥、大蒜、生薑、胡椒等應避免食用。
4、忌發濕、動血、動氣的食物
中醫認為,患者氣血熱燥、濕氣積聚,應避免吃發濕的食物,如牛肉、洋蔥、生薑、大蒜。動血食物有辣椒、慈菇等。動氣的食物有蓮子、羊肉、芡實等。
患者不能吃的食物清單:
蛋奶類:鴨蛋,雞蛋,奶製品。
肉類:雞、鵝、雞肝、羊肉、牛肉、肥肉、香腸、豬蹄、動物血等。
海鮮魚類:生蚝、螃蟹、魷魚、淡菜、鱸魚、鰱魚、黃花魚、帶魚、青魚、章魚、鱭魚、鰣魚、鯧魚、鱒魚、鰻魚、鰷魚、鯉魚、大頭魚、蝦、貝類等。
穀物:麥類、燕麥、蕎麥。
蔬菜:韭菜、筍、萵苣、芥菜、茄子、香椿頭、海帶、芋頭、芹菜、紫菜、慈菇、蘑菇等。
水果:菠蘿、香蕉、芒果、荔枝、桃子、櫻桃等。
補品類:紅棗、元肉、人參、蜂蜜、黃芪、胎盤、黃精、銀耳、海參、燕窩、蓮子、芝麻、花生、芝糯米等。
調味料:胡椒、蔥、大蒜、芥末、茴香、花椒、肉桂、辣椒、姜、香菜、酵母、濃茶、咖啡、酒、米醋等。

『玖』 吃什麼食物可以去濕氣

1、大蒜

蒜是很好的祛濕食材。可以多吃蒜苗,在做菜的時候可以多加蒜蓉調味,做版瘦肉粥或權是肉骨粥等葷粥品的時候可以加點蒜瓣,燉湯則可以加點大蒜。

參考資料:人民網-祛除體內濕氣很簡單 吃這15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