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孩子身上長了類似蕁麻疹的疙瘩,手背和腳背有綠豆大水泡,發癢,嘴上沒有,不發燒,持續半個月了有的好
可用四豆飲治療。
四豆飲治療疹病
時令病的小兒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與溫病同,皆木氣疏泄,沖開肺金,相火逆騰,中下大虛之病。大人溫病以汗解,小兒溫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氣疏泄,故疹為紅色。木氣疏泄,分疏泄正常與疏泄不及兩證。正常宜養,不及宜補。正常為順,不及為逆。正常之脈,右較左盛;不及之脈,右較左虛,或右左均微。咳者,金氣被木氣沖開也。眼含淚者,木氣疏泄也。耳冷者,膽經相火外泄也。發熱者,木氣疏泄相火不降也。昏睡者,木動火逆中氣虛也。 疏泄正常證狀為發熱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瀉、疹出成粒、色紅粒飽、膝下都有。病人所在地,冬令寒冷,冬不聞雷,大氣中木氣根深,來春小兒疹病發生,必皆疏泄正常之證。惟身體陽虛之小兒,則偶有不及之證。疏泄正常者,方用四豆飲煎服。只要發熱,不論疹點已出未出,始終只用此方。養中和木,調升降收相火,自然熱平身安,不生他變而愈。右脈重按充足者,飯豆易淡豆豉以調木宣滯。飯豆除濕補土,脈充足者不宜也。
疏泄不及證狀為發熱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紅、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悶難出、小便短少,若加吐瀉脈遲肢冷,即易死亡。病人所在地,冬令鳴雷,或冬至起霧。水中封藏的陽氣疏泄於土面,木氣失根,來春必多疏泄不及的疹病發生。如不到交春而發現於冬至後者,則微陽大泄,易成死候。
疏泄不及,以小便短少為要證。右脈微於左脈,或左右兩平而虛微不旺,或右尺無脈,方用巴戟天四豆飲。於四豆飲中加巴戟天五分至一錢,以溫補肝腎,和養木氣,小便一長即為好轉。
疹出即回,與疹悶難出,為肝腎陽虛,疏泄無力。疹出成片,為肝腎陽虛,陽散不回。故巴戟天四豆飲即愈也。有用四逆湯附片乾薑炙草或用理中丸為治者,不甚平穩。因木氣疏泄,不喜剛燥。雖屬陽虛,乃陰中之陽虛,亦宜避去白術乾薑炙草之剛燥傷陰。巴戟天溫潤不燥,溫補腎氣,與豆同用,又能調木氣之疏泄。誠麻疹虛證之要葯,桂附地黃丸亦可酌用。蓋右脈微小者,為火土之敗,左右脈皆微小者,亦脾腎陽虛,故桂附地黃丸相宜。如疹出已退,已不發熱,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陽泄而不復,亦須服巴戟天四豆飲,不然仍易死亡。如久不復元,可用加減保元湯補之。保元湯,詳下文,疹已退熱已平,已無木氣的關系,故可補其氣血也。
葡萄乾,能溫補肝腎,性極和平。出疹時每日服一錢,最保平安,七日痊癒。本草綱目載,葡萄北方以之補腎,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氣疏泄之病,腎氣乃木氣之根耳。預防亦宜服之。
麻疹愈後,咳嗽困難,單服白菜心一個,黃豆五六十粒特效。此為一切葯所不能及,食品中養金養木平熱息風兼養中氣,恰合機宜之方,多服可也。
麻疹病重必吐蟲,可見其為木氣之病。《傷寒論》厥陰風木病用烏梅丸,厥陰病必吐蟲也。麻疹病多在春令,厥陰風木之時也。惟麻疹病乃宇宙與人身整個氣化根本動搖之病,再經治壞,根本消滅,有能挽回者,有不能挽回者耳。惟呼吸平定,中氣尚存者,都能挽回。本氣之病,防害他經,極難用葯。故惟豆類和平適當。此乃經過多少困難,然後選得此方,經驗多人,無不見效。然亦根據兒病本氣病的原理之功耳。如以胎毒熱毒為原理為根據,不能選得此方也。
疹病必發熱,木氣疏泄相火不降也。必神倦,相火離根,中氣大虛也。必眼中含淚,木氣疏泄肝液蒸動也。必咳嗽干嗆,木氣疏泄傷肺,金氣虛散也。疹子忌發表,因木氣疏泄之病,不可發表再助疏泄故也。疹子忌涼葯,因系相火離根之病故也。所以疏泄正常,只須顧中宮,和木氣。疏泄不及,則當補其根本,使之遂其疏泄之氣。疏泄之病,誤投發表葯寒涼葯,正如根空之木,再拔之則死矣。又如將熄之火,再寒之則滅矣。
醫家誤認疹子是胃熱胎毒,所以要將他發散出來,並且要用涼葯清毒。一用涼葯,相火消滅,即至不救。疹出之後,醫家病家都用掃毒葯,疹出之後,木火之氣疏泄已傷,宜靜待其自己回復,不可更用涼葯,以敗脾胃,更不可食白木耳魚肝油等動陽食品,以動木熱而傷肺陰,致熱氣入肺而成肺癰,或熱氣入目而成目疾等患。麻疹初起即須忌食動陽食物。牛奶雞蛋更不可入口。疹後如欲服掃毒葯者,可服黃豆白菜心清肝肺之熱,妙在平淡二字,最適合木火病氣也。惟小便利者,忌用飯豆動陽食品。詳古方下篇腎氣丸後。
小兒之疹子,即大人溫病之汗。榮衛足則出汗,榮衛虛則出疹。木氣中的火力多,則疹子成顆粒而色紅。木氣中的火力少,則疹子不成顆粒色紅不足而成麻點,隱隱不明。麻者榮衛之敗也。來復之機,隨時皆有,凡疹病只要不發生內傷吐瀉惡證,不必食葯,靜養七日,自然即愈。
西藏地方,小兒不病麻疹猩紅熱。因西藏地方雪大冰厚,大氣中陽氣封藏於土下水中,特別充足,木氣根本深固,不妄動而疏泄之故。
凡用四豆飲,脈細者,津液不足者,小便長者,出汗者,去飯豆。服四豆飲後,脈轉旺而病未愈者,去飯豆再服。服四豆飲後,發煩者,或大便乾燥,或不大便者,去飯豆再服。因飯豆養中養木利水,兼補土傷津之故。黃豆黑豆養中養木,兼降膽經補津液。綠豆養中養木,兼清肺熱。
巴戟天四豆飲。如脈法不精辯證不明,誤用巴戟天,致將木火補起,變成滿腹熱邪,充塞肺家,為害不小。須脈微神敗色黯,右尺更微,乃可用之。麻疹最怕熱葯也。
冬令不寒而又聞雷之地,春木根氣傷損,小兒疹病發生之時,巴戟天之證乃多。此點切不可忽。春寒日久之地,或身體虛弱之兒,亦有巴戟天證也。如麻疹燒熱昏迷口渴,脈沉有力,舌上必有干黃苔,此為胃間原有積熱。用四豆飲去飯豆加生枳實生梔子仁各三五分,以養木氣清胃熱為治。此證如誤服巴戟必死,山葯亦不可用。社會習尚有服雞冠血者,多燒熱而死。亦與溫病誤服桂枝,下咽即死之理相同。
小兒病猩紅熱與疹子皆兼咳嗽,皆不可用桑葉竹葉橘皮杏仁等等降肺疏肺之葯,以治咳嗽。用之病必加重。因皆木氣疏泄偏勝,金氣收斂衰退之病。金氣收斂衰退,再遇降肺疏肺之葯,肺氣更衰,疏泄更加,咳必更甚,中氣更壞之故。只須養木氣平疏泄,木氣一和,即不疏泄上沖,肺氣自降,咳自能止,不可忽也。如欲用葯治咳,白菜心最佳,養肺降沖平和之品。
凡麻疹燒熱日加,唇焦舌干,涼葯忌服。黃豆五十粒,煎濃湯下咽即效。因燒熱至於唇焦舌干,此上部津液乾枯之故。黃豆極能滋潤上焦各部津液,又能養中養木,故其效無比。此乃經過多少困難,始選得之方,最當重視。
凡小兒麻疹發熱,乃木氣疏泄之病,最忌升散之葯。世人用芫荽冬筍香菌煮服,以為比升麻葛根湯好,不知芫荽等物,散力不小,服下之後,更加津液乾枯,涕淚俱無,熱加聾啞,煩躁不寧,睡則警惕,食則吐出,脈轉細澀,遂成木氣拔根,熱並肺家之險症。悉宜黃豆五十粒巴戟天五分,濃煎溫服,以救之,下咽即得睡汗出,津液復生,熱退進食,登時脈和而愈。此巴戟天將木氣的根氣回復之功,與黃豆潤肺養中和木之功,相助為理之效也。
小兒出疹,多先咳嗽,乾咳無痰,此木氣上沖,金氣失斂的現象。用黃豆五十粒白菜心一個煎服,其咳即止,疹病亦隨之不起,有疹者出亦順利。白菜心潤降肺氣,黃豆滋養木氣也。見咳即用此方,省事多矣。此方疹病初起,以至痊癒,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時,日服一劑,亦可預防。凡疹後遺下目疾咳嗽等病,常服此方,皆可就愈。皆木火之氣沖入金氣,不得出來故也。簡括言之,疹病初起,咳而發熱,白菜心黃豆飲自始至終,多服自愈。服過發散葯寒涼葯,成壞病者,巴戟天黃豆飲,以救之。服過溫補葯成壞病者,白菜心黃豆飲,以救之。愈後自汗大虛,元氣難復者,加減保元湯,以補之。黨參一錢黃芪白術炙草當歸乾薑巴戟天各五分,紅棗兩枚煎服,麻疹的整個治法備矣。無須四豆飲亦可。
2. 臉浮腫起疙瘩像過敏一樣 是怎麼回事腎病肝膽脾什麼的有沒有病
如果上醫院檢查抄不出過敏原。那就應該襲是免疫不好,體質差引起的原因吧。身體免疫不好,一些病菌就很容易侵入體內,而本身的一些病毒也容易反復復發。
年紀大了多鍛煉,然後吃飯盡量注意營養問題。然後用3.4月份的艾草洗洗皮膚,艾草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不過要用3、4月份的,5、6月份的艾草沒有葯用價值,和草沒什麼兩樣。
3. 尋麻疹求解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靠空氣飛沫傳染,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自潛伏期末至出疹後5日內均有傳染性。麻疹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多見於嬰幼兒。臨床以發熱、眼和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性斑丘疹、疹退後糠麩樣脫屑,並留有棕色色素沉著為特徵。病程中可出現肺炎、喉炎、腦炎等並發症。患病後一般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1.前驅期 一般為3~4日,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和眼部發炎及麻疹粘膜斑。發熱明顯,可達39℃~40℃,熱型不定。同時有全身不適、頭痛、食慾減退、噴嚏流涕、咳嗽、聲嘶、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還可見嘔吐、腹瀉,嬰幼兒偶有驚厥。
於病程2~3日,約90%患兒出現麻疹粘膜斑,在口腔兩側頰粘膜靠第一臼齒處,0.5~1毫米大小的白色小點,周圍紅暈,白點很快增多,融合擴大成片,表淺糜爛,似鵝口瘡,2~3日即消失。前驅期偶見皮疹,有時僅見紅斑,有時象蕁麻疹。
2.出疹期 於起病3~4日後,發熱增高,開始出現典型皮疹,從耳後發際開始,漸及額、面、頸、軀干及四肢,最後達手掌與足底。初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間皮膚正常。皮膚壓之褪色,重者深壓之不褪色。嚴重者皮疹密集呈暗紅色。皮疹高峰時全身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達40℃左右,咳嗽亦加重,精神萎靡,結膜紅腫,面部浮腫,可有譫妄、抽搐。全身表淺淋巴結與肝脾可輕度腫大。
3.恢復期 出疹3~5日後,發熱開始減退,上呼吸道症狀減輕,皮疹依出疹順序逐漸消退,退疹後有糠麩樣脫屑,留有棕色斑痕,經1~2周後才完全消失。
4. 蕁麻疹可能是體虛引起的嗎
體虛是主要原因,運動多點沒事。想快就。。。。。。。。。。。。。。。。。把分拿來
最簡單的方子-大蒜。
天然大蒜汁搽患處,十來分鍾止癢,1小時內散紅。
內部調理就是停食一周,只吃粥,少量蔬菜,少鹽少調料。
如果沒吃錯東西的話,搽一次,就發現明顯不怎麼復發,堅持三天已明顯沒事,一周後基本斷掉。至於期間吃錯了東西或接觸了不知名過敏源就再搽蒜汁即可
5. 風疹,麻疹,皮疹的區別
是蕁麻疹。 蕁麻疹可發生在皮膚的任何部位,在十幾分鍾內延及全身,也可在1-2小時內消失,正所謂「來得快、去得快」。皮疹處奇癢以致常常去抓,抓後出現一條條抓痕,突出於皮膚表面。有時一天發幾次,也有數天發一次。 有時除了皮膚上出現蕁麻疹外,還伴有一陣陣劇烈的腹痛,這種現象說明胃腸道黏膜也受到過敏原的影響,出現水腫、充血。最為嚴重的是喉部黏膜也可因過敏而出現水腫,引起喉梗阻,影響呼吸尤其是吸氣發生困難。此時需要將氣管切開,進行搶救。雖然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要提高警惕。 預防: 如果有蕁麻疹發作頻繁的小兒,家長最好記錄小兒一天的生活內容(例如吃過什麼食品,到哪裡去過,聞到過什麼氣味等等),希望找到過敏原,今後避免與過敏原接觸,減少蕁麻疹的發生。 有的家長認為蕁麻疹是吃海鮮引起的,因而禁止小兒吃這類食物。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正確。過敏原有許許多多,在沒有明顯證據時,最好不要隨便禁食某類食品。不提倡為了避免過敏,而使寶寶得不到應有的營養。 提示: 過敏的根源是胃腸道系統的不完善,某些過敏性體質的小兒吃進去的過敏原或吸入花粉、黴菌、動物皮屑易透過較薄的腸壁進入血液中,由於皮下毛細血管最豐富,所以症狀就立刻表現在皮膚上。治療的根本不是要從數不清的物質中測試出過敏原,去迴避它,而是要完善寶寶的胃腸道系統。且現在醫學上不提倡為了避免過敏,而使寶寶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因此平時可以吃一些媽咪愛或合生元等有益菌(有益菌不是葯,可以常吃),改善寶寶的胃腸道系統,等寶寶胃腸道系統趨於完善,病情當會有所好轉。
6. 麻疹的表現症狀
麻疹是以往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徵。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始廣泛應用減毒活疫苗以來,麻疹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病因】
麻疹病毒屬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顆粒,直徑約100-250nm,有6種結構蛋白;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腎組織中培養5-10天時,細胞出現病理改變,可見多核巨細胞伴核內嗜酸性包涵體。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病毒不耐熱,對日光和消毒劑均敏感,但在低溫中能長期保存。
【流行病學】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後7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本病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後90%以上均發病,過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發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後移。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中多見,甚至可形成社區內的流行。
嬰兒可從胎盤得到母親抗體,生後4-6月內有被動免疫力,以後逐漸消失;雖然絕大部分嬰兒在9個月時血內的母親抗體已測不出,但有些小兒仍可持續存在,甚至長達15個月,會影響疫苗接種。易感母親的嬰兒對麻疹無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後得病。
【發病機制】
當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飛沫後,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時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後病毒在遠處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復制活躍,大約在感染後第5~7天,大量進人血液,此即為臨床前驅期。在此時期,患兒全身組織如呼吸道上皮細胞和淋巴組織內均可找到病毒,並出現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體液中,此時傳染性最強。皮疹出現後,病毒復制即減少,到感染後第16天,僅尿內病毒尚能持續數日。出疹後第2天,血清內抗體幾乎100%陽性,臨床症狀也開始明顯改善。由於此時全身及局部免疫反應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繼發鼻竇炎、中耳炎和支氣管肺炎。10%的患兒腦脊液中淋巴細胞明顯增多,50%在病情高峰時有腦電圖改變,但僅0.1%有腦炎的症狀和體征,其出現常在急性起病數天後,此時血清中抗體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慮為自身免疫性腦炎。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又稱 Dawson encephalites。 在患麻疹之後若干年發生,曾提出病毒突變、病毒株特殊毒力或是第二個病毒感染促進慢性麻疹腦炎等發病機制,但都不能證實。最近研究發現SSPE病人系腦細胞的M蛋白(matrix)合成過程中翻譯受阻所造成。由於此蛋白是病毒裝配所必需,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體或免疫細胞清除,從而導致本病。
【病理】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變可出現於全身各個系統,其中以網狀內皮系統和呼吸系統最為明顯。全身淋巴系統出現增生,在淋巴結、扁桃體、肝、脾和胸腺等處可見多核巨細胞。在皮膚、眼結合膜、鼻咽部、支氣管、腸道粘膜特別是闌尾等處可見有單核細胞增生及圍繞在毛細血管周圍的多核巨細胞,淋巴樣組織肥大。頰粘膜下層的微小分泌腺發炎,其病變內有漿液性滲出及內皮細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間質性肺炎為Hecht巨細胞肺炎,而支氣管肺炎則是繼發的細菌感染。SSPE病變早期可見腦膜輕度炎症,全腦炎累及皮質和皮質下灰質及白質,在血管周圍有漿細胞和淋巴細胞圍繞,膠質細胞常增生。疾病後期有神經元退行性變、神經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經元、星狀細胞的核內可見核內包涵體。在電鏡下,包涵體呈管狀結構,是副粘病毒核衣殼的典型表現。這些損害在腦內分布不均勻,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變也不一致,故腦活檢無診斷意義。
【臨床表現】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①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②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狀,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③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④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狀。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發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並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狀也隨之好轉。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二)其他類型的麻疹
1、 輕症麻疹 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並發症。
2、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症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於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狀多見,如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並發症】
(一)喉、氣管、支氣音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由於<3歲的小兒喉腔狹小、粘膜層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氣管切開術。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常在出疹及體溫下降後消退。支氣管肺炎更常見,為細菌繼發感染所致,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桿菌等,故易並發膿胸或膿氣胸。AIDS病人合並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較少見,但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常見。
(四)神經系統
1、 麻疹腦炎 發病率約為1‰~2‰,多在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出現意識改變、驚厥、突然昏迷等症狀。腦脊液改變為:輕度單核細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達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並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漸進性衰退,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並完全恢復。85%起病在5~15歲,開始症狀很隱匿,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復的肌陣攣,間隔5~10秒;隨疾病進展,肌陣攣消失,出現其他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有共濟失調、視網膜冰、視神經萎縮等;最後發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l~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綜合征、偏癱、大腦血栓性靜脈炎和球後視神經炎均少見。
(五)結核情惡化 麻疹患兒的免疫反應受到暫時抑制,對結核菌素的遲發性皮膚超敏反應消失,可持續幾周,使原有潛伏結核病灶變為活動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者不鮮見。
(六)營養不良與維生素A缺乏症 麻疹過程中由於高熱、食慾不振,可使患兒營養狀況變差、消瘦;常見維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濁、軟化,且發展極迅速,最後導致失明。
【治療】
(一)一般治療 卧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二)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l歲者每日給 10萬單位,年長兒20萬單位,共兩日,有維生素A缺乏眼症狀者 I~4周後應重復。
【預防】
(一)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預防麻疹發病;0.05ml/kg僅能減輕症狀;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二)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並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l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1989年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提出:4~6歲兒童進幼兒園或小學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人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三)控制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並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四)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7. 麻疹的症狀有哪些
蕁麻疹又稱風疙瘩,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
(一)病因和發病
引起蕁麻疹的病因很多,但大多數是某些物質引起的過敏反應或血管神經功能障礙所造成的。常見的有關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食物,如魚、蝦蟹、雞蛋、牛奶等。
2.吸入物,如各種花粉、塵土、煙霧等。
3.葯物,如青黴素、鏈黴素、磺胺、血清、疫苗等。
4.各種感染,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
5.內分泌障礙,月經不調,妊娠、更年期等。
6.物理化學因素,如冷、熱、風、光及某些化妝品刺激。
7.動物及植物刺激,如臭蟲、蟎及蕁麻、野葛等。
8.遺傳因素,如過敏體質及免疫功能障礙。
(二)病人表現
多突然發病,先出現劇烈瘙癢,隨即發生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紅色、膚色或蒼白色風團,皮疹迅起迅消,消退後不留痕跡。可於一天內反復多次出疹。皮疹可泛發全身,也可累及粘膜。若消化道受累,可發生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呼吸系統受累可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少數病人伴有發燒。短期發作即消失者,為急性蕁麻疹,若反復發作超過3個月者,為慢性蕁麻疹。
(三)家庭養護
本病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尋找過敏原,通過逐漸脫敏療法,從而達到根治的目的。目前許多醫院已開展用不同食物、葯物、動植物等做皮膚過敏試驗,或用不同的化妝品、接觸物做皮膚斑貼試驗而查找致敏因素。蕁麻疹患者如有條件,應首先去醫院查找致病因素,以便除去或避免接觸這些因素。
1.家庭用葯
(1)內服葯物:常用維生素C 0.2克,每日2次口服。路丁20毫克,每日3次口服。抗過敏葯物,常用安太樂25毫克每日3次或苯海拉明25毫克,每日3次口服。也可用賽庚定2-4毫克,每曰3次口服。頑固者用撲爾敏4毫克,每日4次,與甲氰咪呱200毫克,每日4次,聯合用葯,效果較好。近年來應用的新葯息斯敏10毫克,每日1次口服,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顯著。皮損泛發者,可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毫升,每日1次。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或嚴重者,應立即給予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索0.5-1.0毫升。
(2)外用葯物:常用1%酚爐甘石洗劑或1%博荷酊外塗,每日3-4次。
2.中葯及偏方
(1)地膚子、浮萍各30克,蟬蛻9克,水煎服,每日 l劑。
(2)桃樹葉、艾葉各30克,白礬15克,食鹽9克,煎湯洗浴,每日1-2次。
(3)蒼耳子,荊芥,防風各15克,蔥白1根,水煎服,每日1劑。
3.營養和飲食
宜進清淡飲食,忌魚、蝦、蟹、羊肉、酒類等辛辣刺激食物。
(四)注意事項
1.患者平時要注意觀察過敏原,如發現某種食物或葯物過敏時,應立即停用,對可疑致敏原應盡量避免接觸。
2.剪短指甲,勿用力搔抓,否則可引起皮損顯著增多,瘙癢劇烈。
3.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服果導片2片,每日2-3次安番瀉葉適量開水沖飲。
4.室內應保持清潔、乾燥,禁放花卉,也不應該噴灑來蘇,敵敵畏等化學物品,以免致敏。
5.病人在做脫敏治療時,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同時要准備好急救葯物,如腎上腺素,非那根,地塞米松及氧氣等,以便及時搶救。
6.司機、高空作業者在工作期間禁用撲爾敏、苯海拉明、安太樂等抗過敏葯物,以免因頭暈、嗜睡而出現事故。
(五)預防常識
1.對過敏性體質的人應盡量避免接觸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葯物、植物及化學物品,減少過冷、過熱及日曬的刺激。
2.保持生活規律,精神愉快,積極治療胃腸及內分泌疾病。
3.盡早除去體內感染病灶,如抗感染、除蛔蟲等治療。
8. 麻疹有幾種,怎麼分別
蕁麻疹又叫風疹塊,鬼飯疙瘩,是皮膚科一個比較常見的過敏性疾玻而引起蕁麻疹出現的誘因比較多,常見的病因有物理性、感染性、食物性或吸入性等等。 想治好的話建議: 1.飲食上不要吃魚蝦、牛羊肉等發物,忌酒忌辣忌油膩,尤其是辣一定不要碰。
9. 寶寶 色素性蕁麻疹 多久 消退
色素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是常見於兒童,多發於出生後3~9個月,但也有生下即有的。對患兒的生長和發育無影響,但兒童有肝脾腫大,腹水等內臟損害。初起的損害往往是暫時出現的風疹塊,以後常在原處復發和消失。終於成為持久性黃褐斑或表面不平的色素性結節,少數病人在皮損上還可出現水皰,當搔抓後出現風團,這就是本病特...點。損害往往分批出現,大小不定,一般為豌豆到蠶豆大,數目也不定,少的只有幾個,多的可以散布於全身各處,有的輕微發癢,淋巴結腫大。少數人的皮疹在成人時期出現,可長久存在不消失。
10. 麻疹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1.典型麻疹
(1)潛伏期:一般為10天±2天(6~21天),感染嚴重或經輸血獲得感染者潛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過免疫制劑(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種過麻疹疫苗而發病時,則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在潛伏期末1~2天已可從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有些患者於接觸麻疹患者數小時後,可出現暫時性輕度上呼吸道症狀及低熱,甚至有一過性皮疹,但甚罕見。麻疹典型病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前驅期、出疹期和恢復期(圖1)。
(2)前驅期:一般持續3~5天,體弱及重症可延長至7~8天,而曾接種過麻疹疫苗或有被動免疫力者則可短至1天。此期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包括眼結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狀。有發熱、咳嗽、流鼻涕、流眼淚、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適。發熱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達39~40℃,嬰幼兒可發生高熱驚厥,年長兒或成人常訴頭痛、頭昏、乏力、嗜睡。咳嗽漸加重,多半為乾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氣管、支氣管,咳嗽往往帶嘶啞聲,年幼兒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和困難。常伴胃納減退,甚至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體格檢查可見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顯,發病後2~3天可在第一磨牙對面的頰黏膜上出現科氏斑,為麻疹前驅期的特徵性體征,有麻疹早期診斷價值。此種細小口腔內疹,呈白色,為0.5~1mm針尖大小,散在於鮮紅濕潤的頰黏膜上。初起時僅幾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黏膜,以及口唇內側、牙齦等處,也偶見於眼瞼結合膜上,極少發生於硬、軟齶。斑點數目少時易在日光下見到細小白點,周圍紅暈,數目眾多時可融合成片,僅見充血的頰黏膜上有細鹽樣突起顆粒。科氏斑一般維持2~3天,迅速消失,有時在出疹後1~2天還可見到。個別患者在前驅期開始時見到頸、胸、腹部出現風疹樣或猩紅熱樣或蕁麻疹樣皮疹,數小時內就消退,稱為前驅疹。有時在齶垂(又稱懸雍垂)、扁桃體、咽後壁、軟齶處可發現棕紅色斑點,出疹期初迅速隱去。
(3)出疹期:起病後3~5天當呼吸道卡他症狀及發熱達高峰時開始出現皮疹,常在見到科氏斑後1~2天。首先從耳後發際出現淡紅色斑丘疹,漸及頭部前額、臉面、頸部,自上而下擴展至胸、腹、背,最後達四肢,直至手心腳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為主,開始時顏色鮮紅,壓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徑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時皮疹數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澤也漸轉暗,但疹間皮膚仍屬正常,偶見小皰疹或細小出血性皮疹。病情嚴重時,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時,皮疹顏色可突然轉暗,並快速隱退。隨出疹達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進一步升高,可達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終日煩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乾燥、咽極度充血、眼瞼浮腫,分泌物多。頸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肺部常聞干、濕?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縱隔淋巴結增大,肺紋理增粗。普種疫苗前年代成人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狀成人常比小兒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並發細菌感染似較嬰幼兒為少。
(4)恢復期:在單純麻疹患者,當皮疹和中毒症狀發展到高峰後,體溫常於12~24h內較快下降,隨之患者精神好轉,呼吸道症狀減輕,但咳嗽常可延續較久,食慾大大好轉。一般體溫下降後2~3天皮疹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留下淺棕色色素沉著斑,伴糠麩樣細小脫屑,以軀干為多,2~3周內退盡。若無並發症,單純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為10~14天。
2.非典型麻疹根據麻疹病毒基因差異、毒力強弱,進入人體數量多少,以及患者年齡大小、健康狀況、營養優劣、免疫力的高低等,麻疹的臨床發展過程除大多為典型麻疹外,在部分病例尚可呈現以下非典型表現。
(1)重型麻疹:大多由於患者體質弱,有其他疾病,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等,使麻疹病情加重,如中毒性麻疹,因麻疹病毒感染嚴重,起病不久即出現高熱40℃以上,伴有嚴重中毒症狀,往往神志不清,反復驚厥,呼吸急促,唇指發紺,脈搏細速,皮疹密集,呈暗紅色,融合成片。皮疹可呈出血性,形成紫斑,甚至伴發內臟出血、嘔血、咯血、便血等(出血性麻疹),有時皮疹呈皰疹樣可融合成大皰(皰疹樣麻疹)。有些年幼體弱小兒麻疹皮疹疏淡,未能出透,未及手足心,或皮疹突然隱沒,體溫下降低於常溫,面色蒼白或青灰色(中醫稱白面痧),四肢厥冷,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循環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心率快速、脈搏細弱,呼吸不規則或困難。並發重症細菌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也常屬重症,常發生心力衰竭,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2)輕型麻疹:大多因體內對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個月前嬰兒尚留有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抗體,或近期注射被動免疫制劑,或以往曾接種過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發病者,都可表現為輕症。輕型麻疹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發病輕,前驅期短而不明顯,呼吸道卡他症狀較輕,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現,全身症狀輕微,不發熱或僅有低中度熱。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較短,很少並發症,但病後所獲免疫力,特異抗體上升滴度與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現已證實麻疹也有不少隱性感染或無皮疹型麻疹,只能依據病後血清特異抗體增加來證實。
(3)異型麻疹:主要發生在以往接種過麻疹滅活疫苗者,當接種4~6年後再接觸麻疹急性期患者,就可引起異型麻疹。潛伏期為7~14天,前驅期可突發高熱,達39℃以上,伴頭痛、肌痛、腹痛、乏力等,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狀不明顯,可有乾咳,多半無流鼻涕、眼淚、眼結合膜炎等。多數患者無典型科氏斑。起病後2~3天出現皮疹,從四肢遠端腕部、踝部開始,向心性擴散到達四肢近端及軀干,以下身為多,很少擴散到乳頭線以上部位,偶見於頭面部。皮疹一般呈黃紅色斑丘疹,有時呈2~3mm大小的小皰疹,有癢感,消退時不結痂,皮疹偶呈瘀點、瘀斑或蕁麻疹樣,常伴四肢水腫。呼吸道症狀雖不嚴重,但肺部有時可聞?音。X線檢查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及肺部片狀陰影。此種肺炎可反復延續1~2年。有些患者可表現為肝、脾腫大、肢體麻木、無力和癱瘓,也可臨床上不出現明顯皮疹,而有其他臟器病變症狀。本病最重要的診斷依據為恢復期麻疹血凝抑制抗體及補體結合抗體滴度急劇上升。有報告異型麻疹患者都未找到致病的麻疹病毒,流行病學資料也指出本病無傳染性。
本病發病機制目前認為是在宿主部分免疫的基礎上產生對麻疹病毒超敏反應所引起。有研究指出滅活麻疹疫苗缺乏F蛋白抗原(滅活疫苗採用的甲醛破壞了F蛋白),故不能在人體中誘導抗F蛋白抗體,致使接受滅活疫苗者缺乏阻止麻疹病毒入侵和在宿主細胞內擴散的功能,而只產生H蛋白血凝抑制抗體(HI)。接種滅活疫苗數年後HI抗體逐漸下降,當再度接觸麻疹病毒時HI抗體在早期就迅速上升,10天即可高達1∶1280,但因缺乏F抗體不能阻止病毒在細胞間傳播,而引起異型麻疹。
(4)孕婦和新生兒麻疹:易感孕婦患麻疹病情相對較重,有報告54%因原發麻疹肺炎及其他呼吸道並發症住院。孕婦患麻疹雖不像患風疹易使胎兒發生畸變,但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可引起自然流產或死產和早產。患麻疹的孕婦分娩前可經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使剛出生的新生兒也可發生麻疹,病情輕重不等,但往往無明顯前驅症狀而發疹較多。故主張給患麻疹母親所產的新生兒在出生後就採用被動免疫,注射特異的免疫球蛋白。
胎兒可經胎盤獲得來自孕母的麻疹抗體,取得被動免疫力。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上廣泛採用麻疹疫苗後,育齡婦女由於對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大多來自疫苗所誘導,其麻疹保護抗體的滴度大多低於患自然麻疹後獲得的抗體滴度,懷孕後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的抗體也少,出生後嬰兒麻疹抗體滴度很快下降至保護水平之下,故新生兒和小嬰兒麻疹患病率較普種疫苗前有所上升,一般病情不重。
(5)免疫低下者患麻疹:無論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繼發性免疫低下(如腫瘤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營養不良免疫力衰弱等),若發生麻疹常患重症,病死率也較高,有報告腫瘤患者的麻疹常不出現皮疹,而一半以上可發生麻疹巨細胞肺炎,並容易並發腦炎。臨床不易得出確切麻疹診斷,只能依靠從受感染組織中找到麻疹病毒抗原。以往未患過麻疹的免疫低下者,特別是細胞免疫低下者,如遇到感染期麻疹患者,應採用特異免疫球蛋白進行足量被動免疫,越早越好,以預防發生麻疹或至少減輕病情,即使已接受過麻疹疫苗者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