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蕁麻疹和麻疹有哪些區別,分別應該如何處理才行
麻疹和蕁麻疹,一字之差,但家長們千萬別混淆了,兩者區別很大:
麻疹:
麻疹是呼吸道傳染疾病,具有高傳染性;一般不癢,出診順序為:頸-頭面-軀干-四肢-四肢末端,出疹會持續3-4天。會伴有高熱、咳嗽、鼻炎,甚至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如肺炎。
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過敏變態反應,沒有傳染性。疹子表現時隱時現,位置不固定,邊緣清楚,為紅色或白色突起於皮膚的風團。出現順序不確定,常常伴有瘙癢,一般不會出現持續高熱、流涕、咳嗽等表現。
3、蕁麻疹患者可以洗澡嗎?
可以洗澡。但是注意洗澡水溫不要太高,避免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加重病情。不要用鹼性洗浴品如香皂。嬰幼兒可用弱酸性洗浴品如松達嬰兒山茶油洗發沐浴露等來清潔皮膚。
4、蕁麻疹患者可以曬太陽嗎?
大部分蕁麻疹患者曬太陽不會引起病情加重。但有些患者對紫外線敏感度較高,日光照射後會導致皮膚潮紅、刺痛,應避免在患病期間接觸陽光
⑵ 麻疹和蕁麻疹是一種病嗎
麻疹和蕁麻疹不是一種病,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蕁麻疹是由於過敏或受風引起的,蕁麻疹不傳染。
⑶ 麻疹和蕁麻疹的區別是什麼
蕁麻疹不會傳染!盡量除去可疑病因。治療的話可以直接服用金芙敏版
一日2次
一次2片
。麻疹是權以往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徵。
⑷ 蕁麻疹算是麻疹的一種嗎。
你好,不是的,麻疹以初熱期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畏光等,2~3天後口腔頰黏膜粗糙,有細小白點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它是一種傳染病。而蕁麻疹蕁麻疹屬於內病外顯的內科疾病,雖然表現在皮膚上,其實,病本在身體內部。一般是是由於環境、病灶、飲食等諸多因素造成機體免疫力不正常造成的。
⑸ 出麻疹是什麼樣子的
麻疹的特點是疹子亦為紅色,出疹的順序依次是先從耳後開始、然後到頭面、頸、軀干、四肢,呈密密麻麻的樣子,所以稱作麻疹。
長麻疹的徵兆:
疹出現前2—3天就持續出現38℃左右的熱度,患兒從初次發熱開始,就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即嚴重的粘膜的表層炎症。
引起麻疹的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毒存在於患兒的鼻咽、眼分泌物及血、尿中。
注意事項:
1、需要卧床休息,室內宜安靜、溫暖、空氣新鮮。患兒應注意保暖,但又不可過熱,室內溫度18-20℃左右。室內應經常通風,不能受強光刺激。
2、進行隔離。禁止患兒與其它兒童接觸。出疹後6天即無傳染性,不必再行隔離,如並發肺炎,應延長隔離期至疹後第10天。
3、五官護理:
①眼。可用溫水、生理鹽水洗凈,滴於0.25%氯黴素眼葯水,每日3次,睡前用金黴素眼膏塗入眼內。
②鼻。可用生理鹽水將棉簽濕潤後,輕輕試除後塗少量石蠟油潤滑。鼻孔周圍糜爛,可塗以抗生素軟膏。
③耳。應逐日觀察耳內,如有炎症發生,可用3%雙氧水清洗後再滴入氯黴素甘油或酚甘油,每次1-2滴,每日3次。
④口腔。每日用生理鹽水或2%硼酸溶液漱口。如有惡臭,應警惕是否口腔內有厭氧菌繁殖,此時應用3%雙氧水清洗。口腔潰瘍處可搽錫類散、青岱散等。
⑤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勤換內衣,有利於皮膚體表散熱與排泄。
4、飲食護理。飲食以易消化富有營養為原則,可用流質飲食,如牛奶、藕粉、米湯等。應少食多餐。禁止吃青菜和水果。最好是平常吃過的食物。
⑹ 怎樣辨別屬於那種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疙瘩」,是一種由過敏引起的疾病。起病非常快,發作時皮膚瘙癢。輕者僅在皮膚上出現數目不一、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淡紅色或瓷白色的風團,消退後不會留有任何痕跡。重者除了瘙癢外,還可能有惡心、嘔吐、心慌、氣短等症狀。
蕁麻疹看起來是小病,但是它卻困擾著很多人,劇烈瘙癢、抓不得撓不得,真是苦不堪言!蕁麻疹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慢性者可反復發作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瘙癢難忍。那麼為什麼蕁麻疹在治好後總會復發呢?
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1、在日常的生活中,由於人們體內不小心吸入了花粉、皮膚粘上了動物皮屑和羽毛、真菌孢子、灰塵、甲醛等。這些都可能會誘發蕁麻疹的發生,並且患者通常還會伴有呼吸道症狀等疾病的產生。
2、一些常見葯物若是沒能正常的使用也會引起蕁麻疹。
3、一些沒能及時處理好的傷口,通過細菌感染或是病毒感染使患者染病。
4、動物的蛋白性食物,比如魚蝦蟹等。植物性食物如茄子、竹筍、李子、桃等,加入食物中的顏料、調味品、防腐劑都很有可能會引起蕁麻疹這疾病的發生。
5、父母遺傳是引起蕁麻疹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疾病本身就具有先天性、家族性蕁麻疹綜合征、遲延性家族性、局限性熱蕁麻疹等特性。
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理:蕁麻疹反復發作的根源為過敏體質,IgE比較高。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研究最多的是IgE介導的自身免疫學說,已有足夠的依據證明:多數蕁麻疹患者的體內存在能夠使皮膚肥大細胞或嗜鹼細胞脫顆粒的功能性抗IgE受體的抗體和(或)抗IgE抗體,血清免疫學檢查總IgE高出正常;或嗜酸性粒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偏高;Phanuphak等通過對皮膚組織提取液的檢查,發現皮疹和非皮疹區的組胺水平均增高,組胺釋放因子能使肥大細胞和嗜鹼細胞活化釋放組胺,這些因子有些是IgE依賴性,也有些是非依賴性。從蕁麻疹發生時的免疫學分析上得出結論:蕁麻疹的病因治療需要從根本上解除體內過高的IgE抗體,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極限恢復正常,結果風團可能消失。
得了蕁麻疹應該怎麼做呢?
1、仔細觀察過敏原
注意尋找過敏原,結合以前病史,如發現對某種食物或葯物過敏時,應立即停用,並促進腸道內致敏物質的排泄。
2、對症治療
蕁麻疹的常用葯物是抗組胺葯,可有效減輕症狀和皮損數目,但有嗜睡和抗膽鹼等不良反應;研究發現,研究顯示,目前抗組織胺等葯物對於過敏症狀的急性處理較佳,但由於其無法抑制Th2,只要停葯,症狀又會出現。
3、抗IgE免疫治療
醫學專家從蕁麻疹發作的免疫學變化中找到了引起蕁麻疹發作的根本原因---IgE致敏抗體,IgE的能力過高,與過敏原結合物就越多,引起的組胺等炎性介質就越多,就會出現過敏症狀如蕁麻疹。那麼,控制-IgE的合成就成了預防蕁麻疹的關鍵!
台灣研究中心研發長、台灣國立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謝佩珊博士研究發現,蕁麻疹患者補充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可以幫助調整過敏體質,使得體內的IgE濃度降低。過敏患者在過敏季節碰到過敏原時,過敏原無法和IgE結合,就不會發生過敏反應。抗過敏益生菌欣、敏、康能夠參與IgE介導的免疫變態反應,通過測定人類樹突狀細胞與抗過敏益生菌共同培養後,篩選出具有抗過敏能力的益生菌菌株,可以利用活性的、無致病性的微生物來改善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平衡,進而促進免疫耐受功能,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使得身體中的IgE濃度降低,從而不再發生過敏的系列生化反應。
預防蕁麻疹反復注意事項:
1、不要去抓撓
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
2、減少外界刺激
過高的溫度或太陽中紫外線的輻射會刺激受影響皮膚,從而導致病情加重。蕁麻疹患者平時一定要注意防曬,寒冷時注意適當增加衣物,少接觸化學物質,如洗滌劑等,做家務的期間最好戴上手套,並避免劃傷受影響的區域,以免增加皮膚損傷的面積。
3、合理飲食
盡管食物過敏(與IgE抗體相關)很少會是慢性蕁麻疹的原因,但是仍有不少患者會發現在食用某些食物後蕁麻疹皮疹加重,特別食入多種食物或辛辣食物似乎更容易誘發蕁麻疹。
4、心理調節
由於許多慢性蕁麻疹患者病情反復發作,容易對治療喪失信心,造成煩惱、郁悶等不良情緒,進而又加重病情和影響療效。
⑺ 麻疹和蕁麻疹是一回事嗎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以發熱、流涕、眼結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為其臨床特徵。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各種致敏因素,如葯物、食品、花粉、感染等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皮損形態不規則,一般24小時內會消退,也可反復發作,遷延不愈。
據病程的不同,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疾病可短期內(數天至1~2周)痊癒者稱為急性蕁麻疹;若反復發作達數月(1~2月)以上甚至經年不斷者稱為慢性蕁麻疹。慢性者一般全身症狀較輕,風團時多時少,有的有時間性,如晨起或臨睡前加重,有的則無一定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