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敏反應名詞解釋
過敏反應是指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反應。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叫做過敏原,如花粉、室內塵土、魚、蝦等。過敏反應發生的機理是一個復雜和抽象的過程,將i型過敏反應發生的機制劃分為致敏階段、激發階段、效應階段三個階段。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有瘙癢、蕁麻疹;喉頭水腫等。
2. 蕁麻疹名詞解釋
很多人都得過蕁麻疹,但大多都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所以大家會很納悶,到底是怎麼得上蕁麻疹的。
急性蕁麻疹一般原因比較明確一些,治療也更有針對性,預後一般都挺不錯的。慢性蕁麻疹就沒那麼容易了,患病的原因很多很繁雜,大部分人會找不到自己患病的原因,治療過程也相對比較長,比較容易反復。病人患蕁麻疹後表現出來最大的不適為瘙癢,少數人可能會有惡心嘔吐、頭暈腹瀉等等。
這里列出幾點目前已知的可能會引起蕁麻疹的原因。首先要先排除遺傳因素和精神方面的原因,比方說煩躁、壓力大緊張等等。然後第一個要詳細說的就是飲食方面了,食品本身可以引起蕁麻疹,食品內的添加劑也可以引起,比方說色素、防腐劑、水楊酸、檸檬酸等等。而食品本身的例子就更多了,也是平時我們最常見的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比方說雞蛋啊、海鮮類啊、魚肉啊、菠菜等等。第二種要說的情況也是常見的類型,為吸入物,其中的冷空氣和花粉過敏,是人們最常見的過敏源,除此之外還有灰塵啊、甲醛啊、羽毛等等。第三種為所患疾病及所用的葯物,比方說細菌感染、寄生蟲、青黴素、磺胺類葯品等等。第四種為十分少見的物理和蟲類因素,比方說受熱、見到太陽光、蜜蜂叮咬、蚊子叮咬等等。治療預防方面一定要減少接觸導致患病的因素,保持皮膚清潔等等。
3. 什麼叫做食物過敏
吃了某種食物之後,引起身體某一組織、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強烈反應,以致出現各種各樣的功能障礙或組織損傷。
食物過敏目前無法進行脫敏治療。查過敏原的目的首先是讓患者了解自己應該避開哪些食物,這是防止過敏性休克的最主要方法。另外,目前發現,花粉和水果過敏有交叉現象,比如對樺樹花粉過敏的人可能對蘋果等過敏,對蒿草過敏的人有可能對桃子或其他水果過敏。找到一個過敏原,可以幫助患者避開相關的危險。
此外,食物過敏原之間也會存在交叉過敏現象,比如對食物甲過敏的人一段時間後又會對食物乙過敏。有些食物過敏一段時間後能好轉。因此,不但確診時要查過敏原,確診後每1~2年還要復查,以此了解過敏原有沒有變化,從而更好地迴避風險。
(3)名詞解釋蕁麻疹擴展閱讀:
常見的食品過敏原
一、奶及奶製品
牛奶及奶製品是嬰幼兒最常見的食物,也是誘發嬰幼兒哮喘的最常見食物變應原,牛奶中含有甲種乳白蛋白、乙種乳白蛋白和酪蛋白等成份,其中甲種乳白蛋白是所有牛奶成份中變應原性最強的變應原成份。
二、雞蛋
雞蛋以及蛋製品可以導致各個年齡段患者的過敏,以嬰幼兒的過敏率最高,蛋清中的卵白蛋白是誘發過敏的主要變應原成份,蛋黃則很少誘發過敏。
三、花生、芝麻和棉子等油料作物
主要與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蛋白有關,一旦製成油製品則很少誘發過敏症狀。但是在臨床上經常可以遇到食用生花生米引發哮喘的患者。
4. 名詞解釋,風團
名詞解釋風團。
封團一般是形容身體的皮膚上長了紅紅的連成一片的疙瘩叫做風團。
5. 風團名詞解釋
謂風卷物成團狀抄。 元 劉庭信 《一枝花·詠別》套曲:「芳草迷煙樹,落花催雨點,香絮滾風團。」 比喻鋒利。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四折:「則聽得寶劍聲鳴,使我心驚駭,端的個風團快,似這般好器械,一柞來銅錢恰便似砍麻秸。」 比喻速度快。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一折:「那廝雨點也似馬鞭子丟,不倈偏不的我風團般著這拄杖打。」《水滸傳》第九八回:「那綠茸茸草地上,八個馬蹄翻盞撒鈸般,勃喇喇地風團也似般走。」《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貽書》:「﹝妖狐﹞向門外亂跑,風團也似去了。」
6. 求蕁麻疹名詞解釋
蕁麻疹多見於青年人和中年人,風團從米粒大手掌大,略隆起鮮紅,淡紅,或蒼白色表面扁平或微凹,一般是圓形,或不規則圖形,可相互融合成環抱狀,或地圖狀。常突然發生,經過幾分鍾或幾個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即逐漸消退,不留任何痕跡。發作時常伴有奇癢,刺痛感燒傷感
7. 名詞解釋風團
風團一般指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8. 癮疹的名詞解釋
癮疹是一種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風團,時隱時現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本病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臨床特徵。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老幼都可罹患,約有15%~20%的人一生中發生過本病。
9. 什麼是柯氏斑
柯氏斑:又稱麻疹粘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徵性的體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現。開始時見於磨牙相對的頰粘膜上,為直徑約0.5-1.0mm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常在1-2天內迅速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於出疹後1-2天迅速消失。
柯氏斑發生原因-麻疹介紹: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
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常並發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氣管炎、肺炎等,麻疹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嚴重並發症。
(9)名詞解釋蕁麻疹擴展閱讀:
麻疹的臨床表現: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約10日(6~18天)。曾經接觸過麻疹患兒或在潛伏期接受被動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也稱發疹前期:
一般為3~4天。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①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
②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
③麻疹黏膜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黏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黏膜並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可留有暗紅色小點;
④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
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但體溫稍有下降。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狀,嘔吐、腹瀉等。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出疹順序也有特點: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發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水腫變形。
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淤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無關。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並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狀也隨之好轉,體溫減退。皮膚顏色發暗。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