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手部濕疹怎麼治療(請醫生回答)
手部濕疹也有可能是濕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去醫院先做個血常規,確診之後,在對症治療的,現在很多疾病都混雜,然後都盲目的服用葯物,病沒治好,還導致了身體對葯物耐葯性。
Ⅱ 如何理解麻黃加術湯中用白術而不是用蒼術
濕家身痛煩,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
原文是這樣吧,對不?
白蒼兩術的區別相信你也很清楚,白重健睥,蒼偏趨濕。因為蒼術的燥性是較大的。麻黃加術湯治什麼?「濕家」!咋治?燥濕!人體內哪管濕?脾!
所以在這用白術健脾是必然的。而麻黃桂枝本就溫燥,不缺蒼術那點燥性。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用。傷寒論是真經典。
Ⅲ 腿上長了一片濕疹,每到換季的時候就特別厲害,有什麼好的方法
濕疹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症狀、減少復發,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葯物治療、物理治療,此外,中醫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
一般治療
1、積極尋找並去除可能的病因或過敏原。
2、減少外界刺激因素,如熱水燙洗、暴力搔抓、過度擦拭或其他對患者敏感的物質,如皮毛衣物等。
3、避免食入刺激性性食物,如魚蝦、濃茶、酒類、咖啡等。
葯物治療
1、外用葯物治療(局部治療)
是濕疹治療的主要手段。應根據皮損分期選擇合適的葯物劑型。
(1)急性期:無水皰、糜爛、滲出時,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凝膠,滲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冷濕敷,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可用氧化鋅油劑。
(2)亞急性期:可選用氧化鋅糊劑、糖皮質激素乳膏,為防止和控制繼發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3)慢性期:建議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硬膏、乳劑或酊劑等,可合用保濕劑及角質松解劑,如20%~40%尿素軟膏、5%~10%水楊酸軟膏等。
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依然是治療濕疹的主要葯物。初始治療應該根據皮損的性質選擇合適強度的糖皮質激素:輕度濕疹建議選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損建議選擇強效糖皮質激素如鹵米松乳膏;中度濕疹建議選擇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等。兒童患者、面部及皮膚皺褶部位皮損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質激素即有效。強效糖皮質激素連續應用一般不超過2 周。
2、系統葯物治療
目的在於抗炎、止癢。
(1)抗組胺葯物:止癢抗炎作用,主要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葯優於無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葯,若患者嗜睡、口乾等副作用明顯時,可選後者。
(2)抗過敏治療:可用鈣劑及硫代硫酸鈉緩慢靜脈注射,有心功能不全者或使用洋地黃類葯物時禁用鈣劑。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有明顯止癢和緩解病情的作用,但是治療前必須做普魯卡因皮試。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等有一定抗過敏作用,可以用於急性發作或瘙癢明顯者。
(3)抗生素:有繼發感染時可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在抗過敏治療的同時使用敏感抗生素。對於伴有廣泛感染者醫生可能建議系統應用抗生素7~10d。
(4)糖皮質激素:能快能控制症狀,抗炎、止癢,但停葯易復發,故一般情況不主張使用。對急性嚴重、泛發性患者,採用其他治療無效,無糖皮質激素應用禁忌證時可酌情使用,如潑尼松、地塞米松。
(5)免疫抑制劑:應當慎用,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僅適用於病情嚴重而其他治療無效的病例,如環孢素、硫唑嘌呤。
相關葯品
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溶液、氧化鋅油劑、氧化鋅糊劑、20%~40%尿素軟膏、5%~10%水楊酸軟膏、氫化可的松乳膏、地塞米松乳膏、鹵米松乳膏、曲安奈德、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環孢素、硫唑嘌呤
中醫治療
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用葯或者其他治療措施。
1、辨證論治
(1)風熱蘊膚證:治法為疏風清熱止癢,常用方葯為消風散。
(2)濕熱浸淫證:治法為清熱燥濕止癢,常用方葯為龍膽瀉肝湯。
(3)脾虛濕蘊證:治法為健脾利濕止癢,常用方葯為除濕胃苓湯。
(4)陰虛血燥證:治法為滋陰養血,潤燥止癢,常用方葯為涼血四物湯。
(5)其他:陽虛證常選用四逆湯或真武湯等,風寒證常選用麻桂各半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寒熱錯雜證常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或柴胡桂枝乾薑湯等。
2、內服中成葯
(1)消風止癢顆粒:可消風清熱,除濕止癢,用於風熱蘊膚型濕疹、皮膚瘙癢症。
(2)龍膽瀉肝丸:可清利肝膽濕熱,用於濕熱浸淫型濕疹。
(3)金蟬止癢膠囊: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可用於濕熱浸淫型濕疹。
(4)療癬卡西甫丸:可燥濕,止癢,用於濕熱浸淫型濕疹。
(5)參苓白術丸:可健脾,益氣,用於脾虛濕蘊型濕疹。
(6)潤燥止癢膠囊:可養血滋陰,祛風止癢,潤腸通便,用於陰虛血燥型濕疹。
(7)濕毒清膠囊:可養血潤燥,化濕解毒,祛風止癢,用於陰虛血燥型濕疹。
3、外用中成葯
(1)青鵬軟膏:可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可用於慢性濕疹。
(2)除濕止癢軟膏:可清熱除濕,祛風止癢,用於急性、亞急性濕疹證,屬濕熱或濕阻型的輔助治療。
(3)消炎癬濕葯膏:可殺菌,收濕,止癢,用於慢性濕疹。
(4)丹皮酚軟膏:可消炎止癢;適應症:用於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症等各種皮膚疾患。
(5)蜈黛軟膏:可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用於風濕熱邪所致亞急性、慢性濕疹的治療。
(6)膚舒止癢膏:可清熱燥濕,養血止癢,用於陰虛血燥所致的皮膚瘙癢。
4、中葯提取物
(1)復方甘草酸苷:用於各期濕疹,有口服片劑、膠囊、注射液等多種劑型
(2)雷公藤多甙片:祛風解毒,除濕消腫,舒筋通絡,有抗炎及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等作用,用於病情重、常規治療效果欠佳病例。
(3)昆明山海棠片: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清熱解毒,用於病情重、常規治療效果欠佳病例。
5、中醫特色治療
(1)中葯塌漬療法:用於炎症較重、滲出明顯的皮損。採用黃柏溶液、三黃洗劑等清熱燥濕止癢功效的溶液,浸濕消毒紗布4~6層後,擰至不滴水對皮損進行冷濕敷,20min/次,2~4次/d或遵醫囑。
(2)中葯葯浴療法:用於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皮損無明顯滲出者。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施浴,選擇不同的方葯及葯浴方法。病變范圍小的,可局部洗浴;病變范圍大的,可全身洗浴。水溫宜調至38℃~43℃,微微發汗即可。20min/次,1次/d。
(3)中葯熏蒸療法:用於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皮損無明顯滲出者。辨證選用不同組方的葯液,煎煮濃縮後放入中葯熏蒸機,通過蒸汽熏蒸患處達到治療目的,20min/次,1次/d。
(4)其他:火針療法、針灸療法、耳穴療法、刺絡拔罐療法等。
治療周期
濕疹的治療周期一般>120天,但受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案、治療時機、個人體質等因素影響,可存在個體差異。
治療費用
治療費用可存在明顯個體差異,具體費用與所選的醫院、治療方案、醫保政策等有關
Ⅳ 麻黃的作用
麻黃能發汗散寒,解表,還能祛風皮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和畏寒,無汗常與桂枝結合,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麻黃能促進肺功能,分散血流,常與杏仁配伍治療風寒疾病,如麻黃杏仁石膏湯、麻黃湯治療太陽表證實證、三拗湯治療咳嗽:麻黃、杏仁、麻黃加白術湯治療風濕病。
Ⅳ 跪求 怎麼能治好濕疹
去小診所打一針就好了,我也發過,去醫院發了我200多,沒反應,後去去小診所打一針,吃了一天的葯就搞定了
Ⅵ 麻黃湯是干什麼的
【方名】 麻黃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葯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此時,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通暢,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證悉除。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葯,能發越人體陽氣,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葯,並用來作為方名。由於營澀衛郁,單用麻黃發汗,但解衛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葯,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義。麻黃得桂枝,一發衛分之郁,一透營分之邪,所以柯琴評麻黃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 方義2: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夫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於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葯。由於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葯,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葯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葯。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用。四葯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乾,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附方】 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大青龍湯、三拗湯、華蓋散 【附註】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劑比較: 麻黃加術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而成,都是治療外感風寒夾濕的方劑。但前方證屬素體多溫,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後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術相配,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術雖發汗而不致太過,白術得麻黃則能盡去表裡之濕,相輔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後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術,改用苡仁滲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薑、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郁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郁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薑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並除。 三拗湯與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為宣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素體痰多而風寒襲肺證,故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氣祛痰,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麻黃湯 【來源】《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川芎 防風 羌活 【用法】上葯加生薑、蔥白、豆豉,水煎,熱服。溫覆取汗。不得多服。 【功用】辛溫發汗,祛風解表。 【主治】冬時正傷寒,頭痛如斧劈,發熱如火熾,惡寒無汗,身體疼痛,腰背項強拘急,脈浮緊。 麻黃湯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牡丹(去心)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梔子(去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桔梗(銼,炒)半兩,升麻半兩,荊芥穗半兩,大黃(銼,炒)半兩,半夏(洗去滑,焙)半兩,木香半兩,知母(焙)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主治】溫瘧初發,身熱,頭痛不可忍,臨醒時即寒慄戰動。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2片,同煎取7分,去滓,未發時服。 麻黃湯 【葯物組成】麻黃(去節,先煎,掠去沫,焙乾)3兩,石膏(碎)2兩,桂(去粗皮)1兩,芎�6�7半兩,乾薑(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當歸(切,焙乾)1兩,杏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炒)40枚,甘草(炙,銼)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及半兩者。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九。 【方劑主治】風痱,身體不能自收,不能言語,冒昧不識人;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坐不得卧。 【制備方法】上銼,加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6錢匕,以水3盞,煎至1盞,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夜卧各1服。初服1日猶能自覺者,勿熱服,服訖密室卧,厚覆微汗出,漸減衣。未汗出,更用熱生薑稀粥投之。 麻黃湯 【葯物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桂(去粗皮)1兩,防風(去叉)3分,芍葯3分,芎�6�72分半,白術半兩,甜竹瀝2合。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方劑主治】產後中風,四肢拘急,筋節掣痛。 【制備方法】上除竹瀝外,並銼細,分作兩劑。 【用法用量】每劑用水5盞,加生薑1分(切),煎至兩盞,去滓,下竹瀝,更煎3沸,分3次溫服。服了取微汗為度。
Ⅶ 皮膚上長了濕疹一個老醫生給開了半個月的中葯,一吃中葯就拉肚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濕疹很簡單,麻黃加術湯.麻黃10,杏仁1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白術12克.六碗水煮成兩碗,空腹服.一劑可知.
Ⅷ 你好,本人皮膚長期過敏,臉上張一顆一顆小小紅紅濕疹。我該怎麼辦求妙方
清潔皮膚後進行補水,進行脫敏治療,用洋甘菊系列化妝品
Ⅸ 麻黃加術湯的主治
外感寒濕,惡寒發熱,身體煩疼,無汗不渴,飲食無味,苔白膩,脈浮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