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莘縣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莘縣皰疹

發布時間: 2021-11-30 05:38:29

『壹』 尤素夫·馬本齋英雄故事

尤素夫·馬本齋(1901~1944),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經名,原名馬守清,男,回族,共產黨員,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毛澤東同志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於山東莘縣。2009年9月,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貳』 馬本齋有什麼貢獻

馬本齋(1901~1944),原名馬守清,回族,河北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東辛庄。自幼聰穎,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後為生活所迫,隨父親到東北。之後投身奉軍(東北軍)。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在講武堂畢業後,從士兵升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直至升任奉軍獨立 21 師第四團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還鄉務農。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馬本齋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率領弟弟和幾十名群眾在家鄉組織了「回民抗日義勇隊」。他們的行動受到了孟慶山領導的「河北游擊軍」的支持,很快擴充、改編為「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1938年5月,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領導的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並為回民幹部教導部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8年9月,部隊在河間整編時擴大到六七百人。10月,他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寫道:「我決心為回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
1939年日寇掃盪華北,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在河間、青縣、滄縣地區轉戰,並幫助「回民抗戰建國會」組織伊斯蘭小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在日寇對冀中根據地的掃盪中,與八路軍主力縱隊和賀龍、關向應率領的120師協同作戰,消滅土匪武裝第六路。回民支隊威震冀中平原,有「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之譽。
1940年,馬本齋指揮部隊使用圍點打援戰法取得衡水康莊戰爭的勝利,又組織精乾的小分隊巧取深縣榆科偽軍據點,鞏固了隊伍。1941年,為了招降馬本齋,消滅回民支隊,日軍血洗東辛庄後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日軍對馬母威逼利誘,讓她寫勸降信說服兒子「歸順皇軍」,享受「榮華富貴」,但馬母堅貞不屈,為了不讓敵人利用自己牽制兒子,馬母痛罵漢奸,並以絕食的方式進行抗爭,最後光榮犧牲。得知母親犧牲的消息,馬本齋強忍悲痛寫下「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定繼承母志,與日本人血戰到底!」的壯語。
1942年6月,馬本齋率回民支隊轉移到冀魯豫邊區。後任八路軍冀魯豫第三軍分區兼回民支隊司令員,採用游擊戰術,率部在冀魯豫平原上進行了大小數百次的戰斗,取得了「反掃盪」戰斗的多次勝利。他勇謀兼備,注意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民族平等政策,在冀魯豫地區為粉碎日軍掃盪、建立鞏固的抗日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長期的戰爭生活中,馬本齋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在山東省莘縣不幸病逝,終年 42 歲。
黨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總參謀長葉劍英高度贊揚了他光輝的斗爭經歷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毛澤東主席敬獻輓聯「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副主席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總司令輓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同年,獻縣抗日民主政府將東辛庄改為本齋村。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將馬本齋的故鄉命名為「本齋回族自治縣」。1954年將他的遺體遷至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附:馬本齋《抒懷詩》欣賞
風雲多變山河愁,
雁叫霜天又一秋。
男兒空有凌雲志,
不盡蒼江付東流。
【注釋】
l、霜天——寒冷的天,多指晚秋或冬天。
2、凌雲——直L雲霄。
3、付東流——把東西扔在東流的水裡沖走,多用來比喻希望落空,前功盡棄。
【賞析】
壯志未酬豈肯休
《抒懷》大約寫於1932年,當時作者在東北當兵。「風雲多變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兩句述說了日本帝國主義突然發動戰爭,人侵東北,致使祖國分裂,讓作者感到愁悶憂苦;當晚秋即臨,大雁在寒冷的天空驚叫的時候,不覺又是一年過去了。在這兩句中,作者傾吐胸中的愁緒,表達了長期積郁在思想深處的痛苦感情,展示了他的熱愛祖國的情懷。「男兒空有凌雲志,不盡蒼江付東流」,後兩句抒發了報效國家、一腔豪情付諸東流的惆悵心緒,這對於一個志在救國救民的青年來說是不堪其憂的,可以想見他內心凄楚蒼涼的程度。值得肯定的是,在這首感時傷懷詩的背後,可以明顯感到作者御敵救國不肯罷休的情結。
《抒懷》一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直述胸臆,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感情。「風雲多變」,國家殘破,作者面對局勢的突變,把自己的憂愁情感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山河愁」,也正是從廣闊的社會背景著墨,寫出了抒懷的由來。「不盡蒼江」承載了無限的憂愁,也寫盡了作者報國無門的復雜感情,把自己對現實世界的內。已感受完完全全地坦露出來,使詩歌產生很大的感染力。

『叄』 歷史上的馬姓名人

馬謖失街亭、馬超、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
馬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
馬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鈺:宋代進士。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肆』 馬本齋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馬本齋給人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馬本齋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毛主席同志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在東北軍當兵期間,寫下了一首《抒懷詩》:風雲多變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兒空有凌雲志,不盡蒼江付東流。這首詩充分抒發了其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的男兒情懷。
2009年9月14日,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詳介馬本齋生平
1、苦難少年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貧苦農民家庭。全家十三口人,靠租種別人的幾畝薄地,打短扛活,維持生活。馬本齋的母親,心地善良,常給孩子們講蘇武牧羊、岳母刺字、木蘭從軍的故事。母親的言傳身教,對馬本齋的幼小心靈產生了深刻影響。馬本齋10歲時,母親送他到本村私塾讀書,學名馬守清。後因家境日艱,只念了三年便中途退學。1919年,家鄉遭大旱,為了生存,17歲的馬本齋隨父親馬永長外出做工,踏上了走西口的路,去謀求生計。起初,父子二人在張家口一帶以炸油條為生。後來,又輾轉來到內蒙古給人放馬。「販馬販馬,四海為家」。這期間,他奔走於大草原和京、津、冀、魯之間,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五四」運動時期風起雲涌的學潮、工潮,使出身農家的馬本齋耳目一新。
2、上下求索
1921年冬天,19歲的馬本齋經朋友的介紹,加入了東北軍張宗昌的部隊。入伍的第一天,馬本齋領到一支六五式步槍。他琢磨射擊要領,爬冰卧雪,一練就是幾個鍾頭。槍法越練越准。當時,軍中多是目不識丁的文盲。馬本齋粗通文墨。半年後,被提升為班長。不久,又被提升為排長。
1922年,馬本齋被選送到「東北講武堂」學習。在那裡,他受到了幾乎殘酷的軍事訓練,掌握了較為系統的軍事知識。
1924年9月,馬本齋從講武堂畢業,被提升為連長。回到部隊,適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他被任命為擔負後勤運輸的「杠子營」營長。
1928年春,馬本齋率「杠子營」隨劉珍年的部隊開到膠東萊陽。在一次戰斗中,馬本齋運用強攻和奇襲相結合的戰術,取得了勝利,被任命為團長。後來,隨軍駐防膠東牟平一帶。1928年,張宗昌被蔣介石的北伐軍擊敗。其將領劉珍年乘機脫離張部,割據膠東。馬本齋所部歸劉珍年節制。
1929年1月,少師張學良易幟擁蔣。自成體系的劉珍年在山東戰勝張宗昌、褚玉良聯軍後,於同年5月接受蔣介石任命,任獨立21師師長。馬本齋任該部第四團團長。
劉珍年所部並非蔣介石嫡系,政工人員中有不少是共產黨員。李楚離、曾希聖、張霖之等都曾在該部任職,劉珍年的胞弟、政治處長劉錫九也是中共地下黨員。馬本齋通過與地下黨員聯系,了解到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尚有真心實意為窮苦人謀利益的黨派和軍隊。
1930年,由於21師的高級軍官向蔣介石告密,劉珍年只得將已暴露身份的中共黨員和進步分子「禮送出境」。馬本齋同中共外圍組織的聯系因而中斷。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全境。東北軍執行蔣介石絕對不抵抗的密令,一槍未發撤到關內,把東北數千萬父老鄉親置於日軍的鐵蹄之下。蔣介石已制訂「先安內,後攘外」的基本國策,忙於「圍剿」紅軍;山東的韓復榘、劉珍年均各懷鬼胎,只圖自保。在這樣的情況下,馬本齋的慷慨義舉自然招致了上司的蠻橫訓斥。
不久,馬本齋被免去團長之職,改任煙(台)威(海)汽車路局局長(仍為軍職)。1932年秋,劉珍年在蔣介石嚴令催逼下,率部離開其經營多年的老巢膠東,開往南方「剿共」。馬本齋遂毅然棄官離職,回歸故鄉。
3、奔向光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很快侵入他的家鄉河北獻縣一帶,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馬本齋隨即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2]
1938年初馬本齋率隊加入河北游擊軍,編為冀中回民教導隊。1938年4月,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他任總隊長。
馬本齋在抗日戰爭中體會到了共產黨的偉大和無私,他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甘心情願把我的一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給為回族解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的偉業。」1938年10月,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他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在他的率領下,戰鬥力不斷提高,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八路軍冀中軍區野戰化較早的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
1939年日寇掃盪華北,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在河間、青縣、滄縣地區轉戰,並在各大清真寺幫助「回民抗戰建國會」組織伊斯蘭小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在日寇對冀中根據地的掃盪中,與八路軍主力縱隊和賀龍、關向應率領的120師協同作戰,消滅土匪武裝第六路。
1940年的康莊戰斗中,馬本齋指揮部隊從四面八方向侵略軍猛烈進攻,半小時的戰斗,除六、七個偽軍逃跑外,其餘50餘人全部殲滅。這一次戰斗,繳獲大炮一門,重機槍一挺,輕機槍兩挺,步槍60餘支,馬10餘匹,以及許多彈葯。
4、病逝
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於山東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