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中草葯的九畏十八反是什麼
中葯之九畏與十八反
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淪繒、
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鬱金、
川烏畏草烏、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芝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盧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葯。
中葯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葯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葯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葯物的合理配伍。
中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葯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葯物同用,葯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製作用,就謂之「相畏」。對於中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傳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說,此兩說源於《神農本草經》,《本經》在所附諸葯制使篇中,對中葯的玉、石、草葯、木葯、獸、蟲、魚、果、菜、米分別上、中、下三部詳盡闡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殺、相畏、相惡等原則。
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修訂《蜀本草》時,首先統計七情數目,謂:「《本經》載葯365種,有單行者71種,相須者12種,相使者90種,相畏者78種,相惡者60種,相反者18種,相殺者36種」,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即源於此。《新修本草》承襲了18種反葯的數目,《證類本草》載反葯24種。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葯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葯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葯。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喜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監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這相反相畏葯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些相反相畏葯是古代醫家幾千年臨床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葯之間只有合理配伍,才能產生的良好療效,如觸犯配伍禁忌,輕則誤病,重則害命,須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認為,古人只說「十八反」,並沒有大量的病例來論證是否正確,「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組外,其餘配伍皆為有毒中葯之間相配,其產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葯本身所致,還是二者配伍後毒性增加所致,並無詳細的定論,不足為憑。
所以,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葯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復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葯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臨證善用相反之葯者,首推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治療留飲欲去證的甘遂半夏湯,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勢利導攻逐祛飲。《金匱要略》治療寒飲腹痛證的赤丸方,烏頭與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飲降逆。
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主治諸緩風濕痹腳弱。
明代外科學家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壺湯,清熱消癭,化痰軟堅,理氣散結。方中海藻與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潰其堅」。
清代醫家徐大椿《蘭台軌范》中的「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主治中風癱瘓,痿痹,痰厥,陰疽,流注。清代醫家孟文瑞《春腳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與鬱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昏暈欲死,等等。
對於相反相畏之葯合用能產生奇效,不少醫家也都有精闢的見解,如日本江戶時代的漢方醫學家丹波元簡所撰《葯治通義》中曾引清代醫家張志聰語:「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分析得更為獨到:「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
當代老中醫李可臨證也善用相反相畏葯,其創制的「三畏湯」(紅參、五靈脂、公丁香、鬱金、肉桂、赤石脂),三對相畏之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氣活血,啟脾進食,溫腎止久瀉、久帶,消寒脹,寬胸利氣,定痛散結消症。他說:「三對畏葯,見一症用一對,三症悉俱則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則已達4萬次以上,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症、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
國醫大師朱良春辨治病證從來都是有是證則用是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其從醫六十年來,以海藻與甘草同用治療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以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等,皆獲佳效,且未見任何毒副作用,堪稱善用相反相畏葯的高手。
筆者受上述大師的啟發,也常據證應用相畏葯治療重症。如一位頭部患帶狀皰疹的男患者,73歲,年高體弱,劇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葯應用數天療效不顯。據其有氣虛血瘀的見證,在對證經方中加味人參與五靈脂相伍,一補一通,益氣化瘀定痛,一服葯即使疼痛大見減輕,夜可安睡,患者稱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證准確,方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葯也能出奇制勝。
綜上所述,
一、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應當有是證用是葯,關鍵在於對證(症)。實際上,中葯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對證(症)有關。再則,也與盲目使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或炮製不當有一定關系。
二、臨證用葯,要膽大心細,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用葯時採取審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因為中醫治病以偏糾偏,即利用葯物的陰陽寒熱屬性來糾正人體生病時的陰陽寒熱不協調、不平衡狀態,使之趨於「陰平陽秘」,平衡諧和,所有葯物都具有治療作用與毒副作用,是集療效與毒副反應二者於一體的雙刃劍,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當會傷人。用葯當遵《本經》,其葯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葯養生、中葯養性、下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較大,用之須高度注意,要辨證准確,用量適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長期服用。對於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葯物,若無充分依據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仍需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2. 帶狀皰疹,為什麼又叫纏腰龍
帶狀皰疹
多發於人的腰部,,即皮帶的部位。。所以古人稱為
纏腰龍
。。實際帶狀皰疹,,可以發生在人的各個部位。。
3. 「生蛇」(俗名)是一種什麼病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帶狀皰疹,當人體免疫系統降低時就容易發,特別是老人容易發皰疹,這病在醫院輸液治療容易留後遺神經痛,神經痛是什麼?簡單說就是疼痛的時候會感覺做人沒意義,對於老人這種疼痛感更加強烈,這種感覺有的人伴隨幾年,10多年,甚至找不到針對性葯物,會伴其終身,所以是很恐怖的。說到治療,以下提供幾個建議:
1、西醫治療:首先很多後遺神經痛患者前期就是是在醫院治療,醫院採用多是西醫西葯,如使用一些抗病毒類西葯:阿西洛韋、輸液抗病毒等,這類治療方法只暫時的壓制住病毒,用葯量大,皮膚表面水泡會消下去,但病毒會侵入神經,繼而形成後遺留神經痛。但是為何很多患者輸液時間越久皰疹消失了,卻感覺更疼了?因為皰毒在神經線,不在體內,神經線處於皮膚表層和體內的中間!比如感冒發燒,炎症或病毒在體內,打針輸液幾天就好了,但是皰毒卻不是在體內,而是在神經線!所以在醫院治療時間越長,留下後遺症的概率越大。只有對症的中醫中葯才能根治後遺神經痛是病毒侵入神經末梢。
2、中醫治療:另外如果皰毒在皮膚表層,用葯膏也可以祛除皰毒,但是皰毒在神經線,需要使用液體葯物進行治療,因為液態葯物具體滲透性,其它膏狀或者固態葯物,都不具備滲透性。中醫使用純中草葯酒,液狀葯酒比固態、膏狀葯物,有更強的皮下組織滲透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如網路馊 ---·'疱·免·忧·,一般初發皰疹外敷一周到10天左右時間可愈,如後遺症根據不同嚴重程度15-45天減輕和痊癒,網路有。只有具備滲透性的葯物,方可直達皮膚深層完全祛除皰毒!
3、治療時間越早越好,需提高對待此病的重視,剛發皰疹,建議少運動,因皰疹喜熱容易擴散,另外患處盡量少接觸水,保持開朗樂觀心情對於治療也很重要,只要堅持外敷可達到減輕疼痛或根治的目的,堅持信念,健康無價,期望健康每一天。
·
·
·
·
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割去枝丫之意。原來,古人已認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假如連枝割下,保鮮期會加長。對此,明代李時珍也認可。《本草綱目·果三·荔枝》〔釋名〕:「按白居易雲: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大約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
17世紀末從中國傳入緬甸,100年後又傳入印度,大約在1870年左右傳入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1873年由中國商人傳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從印度傳入佛羅里達,並於1897年傳入加利福尼亞,1930-1940年才傳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國移民帶入澳大利亞。現荔枝廣泛種植於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個亞洲,當今世界荔枝主產國為:中國、印度、南非、澳大利亞、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及泰國。
常綠喬木,高通常不超過10米,有時可達15米或更高,樹皮灰黑色;小枝圓柱狀,褐紅色,密生白色皮孔。
葉連柄長10-25厘米或過之;小葉2或3對,較少4對,薄革質或革質,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有時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2-4厘米,頂端驟尖或尾狀短漸尖,全緣,腹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麵粉綠色,兩面無毛;側脈常纖細,在腹面不很明顯,在背面明顯或稍凸起;小葉柄長7-8毫米。
4. 古人到底是什麼思維既然濟世救人,為何又要下缺一門的惡毒咒語
你自己都說「註定要失傳了」,打比方說你說的是真的,那麼這個結果不也相對比較好嗎?古人不一定是惡意考慮的啊,那時候可能還沒有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啊!我是佛教徒,依賴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就對照佛經,總之什麼問題,你要知道什麼方法解決,如果不去解決之,你要學會承受身心的折磨。
如果你是想解決病苦,而無所消耗的話,至少,你應該真的找到這樣的真人,而且別人真的願意幫你,認清現實,你遇到了這樣的人嗎?
參考如下佛經內容: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終。」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乾隆大藏經《增壹阿含經》第二十卷)
外事庄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丑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世尊(乾隆大藏經《佛說無常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樂,眾病除愈,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乾隆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5. 針灸的三才刺,是否就是三刺 三刺是否又叫齊刺
臨床上,有時候會根據病情需要,或者穴位的解剖位置,會出現一針透達兩個或多個穴位的針刺方法,叫做透刺。同樣,也會出現多針透達一個位置的針刺方法,你知道這是什麼針法嗎?
一個部位多針刺法是指在病變位置或者腧穴位置刺入多針的針刺方法,這種方法可增強針感和針刺的刺激量,從而提高療效。
在《黃帝內經·靈樞》中有關於傍針刺、齊刺法額揚刺法等針法的記載,都屬於多針刺法,圍刺法是後來學者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而成的一種針刺方法。下面介紹如下。
1.傍針刺法
《靈樞·官針》:「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在病變部位或者腧穴上,先直刺一針,針刺得氣後,然後再在穴位5分至1寸的位置斜刺一針,針尖朝向直刺的那一針,捻轉得氣後不需要再深刺,兩個針的深度大致相當。
主要應用於壓痛明顯,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疼痛和痹證,比如關節痛、頭痛、肌纖維組織炎症、腰背痛、足跟痛等疾病。
2.齊刺法
《靈樞·官針》:「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
取穴多以壓痛點為主,取3根長度一致的毫針,先在針刺點正中心直刺一針,施以手法得氣後,再在其上下或者左右斜刺一針,施以捻轉、提插手法得氣,促使針感持續並向深層擴散傳導,待針下松軟後出針。
這種針法是三針齊用,故名齊刺,齊刺為三針集合,故又稱三刺。多用於病位較深、病程較長的痹證與痛證,以及某些頑固性疾病。
如腰痛取腰陽關、大腸俞3針齊刺,或命門、腎俞3針齊刺;梨狀肌綜合征,取阿是穴及其左右2寸處,用4寸亳針齊刺; 後頭痛取風府、左右風池3針齊刺。
3.揚刺法
《靈樞·官針》:「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此針法需要用到5根針。先取1根1~1.5寸的針灸針在疼痛最顯著處直刺一針,捻轉得氣後,再在此針上下左右四個地方各斜刺一針或者平刺一針,針尖方向朝向病變中心,得氣後繼續施以捻轉行針,使針感向周圍擴散。
臨床上多用於病位較淺、病灶較大的疾病,或者治療寒氣淺而面積較大的痹證。如風濕痛、皮神經炎、或者組織損傷等。
4.圍刺法
圍刺法,又稱圍針法,是指在病變部位周圍進行針刺,針刺形式是包圍住患處,以達到提高療效目的的刺法,是揚刺法的發展。
圍刺法的主要特點一是針數較多,每一穴區或部位的針刺數,均超過4根,多則數十根,意在增強刺激量;二是圍刺,即以病變部位(或穴區)為中心,進行一層或多層包圍性針刺。
一般取4根以上的毫針,分別由患部邊緣斜刺或者沿皮透刺,針尖朝向患處或者穴位區域,病變中心也需要直刺一針,其餘毫針進針深淺根據部位和病情決定,一般在1~1.5寸,留針可在20~40分鍾。
多應用於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乳腺增生病、斑禿、偏頭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腱鞘囊腫、癤腫、淋巴結核、腮腺炎等。
6. 歷史上的馬姓名人
馬謖失街亭、馬超、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
馬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
馬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鈺:宋代進士。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7. 大家幫忙!~~
普遍排名:第一
■胸壁疼痛(chestwallpain)又稱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pain)
特色
●疼痛的地方只集中一點,病人能明確地指出來。
●疼痛時間不長,每次通常只維持一、兩秒,有機會復發。
●病人深呼吸、咳嗽、打噴嚏或轉身時,胸口即刺痛,甚至劇痛。
●痛楚可能比其它疾病引起的胸痛更強烈,但大多數於數天至兩、三星期內好轉。
●任何年齡皆會患上。
病因
●病人扭傷肋骨間的軟骨並發炎,即肋骨軟骨炎(costochondritis),是較常見的胸壁疼痛疾病之一。
●由流行性感冒等病毒引起發炎,此為Tietze'ssyndrome。(流感本身亦會令人全身骨痛。)
●較罕見的為肋骨斷裂,但也最痛楚。
治療
●發炎的地方不服葯也會自行痊癒,醫生或處方止痛消炎葯(例如異丁苯丙酸,ibuprofen)。
●肋骨斷裂的話只能待傷口自行癒合。
●不必服抗生素,因為它不能對病毒產生任何作用。
焦慮致胸口痛
普遍排名:第二
■焦慮引起胸口疼痛(anxiety-relatedchestpain)
特色
●病人聲稱痛楚維持數小時、數日、數年,甚至十年以上。
●整個胸部任何位置都可能痛,通常病人感覺「翳」、「悶」。
●靜止時,例如坐下、躺下或沒有工作在手,病人便開始感到胸口不適
●工作時或運動時卻不會。
●病人看醫生甫坐下,便急�數出多種「病徵」:頭暈、冒汗、惡心、氣促、怕熱、怕冷、手腳或嘴唇麻痹,很想醫生快點「治」好他的病。
病因
太緊張所致。
治療
重點處理精神狀態,詳細解釋病人的胸口疼痛與心臟無關。高德謙稱,通常說到這里,病人已安心許多。「還要耐心地跟他們談,引導他們怎樣容易地應付壓力。嚴重時需要找精神科醫生或臨�心理學家協助。」
普遍排名:第三
■冠心病所引發的心絞痛
■病情最嚴重
特色
●與由焦慮引起胸口痛的病徵相反,即走路、運動、追巴士、上樓梯等運動量大時才痛;停下來時痛楚亦停止。
●痛楚維持五至十分鍾。
●胸口,特別是上胸位置有壓迫感或感到被對象「頂住」。
●如果疼痛持續十五至三十分鍾,並且冒汗,可能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到急症室。
病因
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栓塞。
治療
冠心病人心絞痛時服「�底丸」能令血管擴張,紓緩病情。或接受「通波仔」、心臟搭橋手術,回復正常血流量。
普遍排名:第四
■胃食道反流症(GERD)
特色
●吃太飽、躺下或睡覺時有東西湧上來。
●胸口有「脹住」及火灼感,口裡甚至有酸酸的味道。
●坐起來情�改善。
病因
食道與胃之間的「閘口」(一組括約肌)鬆弛,胃酸乘機上涌。
治療
●改變生活習慣,如不要吃得太飽。
●服葯控制胃酸分泌。
■膽囊發炎
特色
●吃得很飽時痛。
●范圍集中在下半胸至胃之間
●有「頂住」或「脹住」的感覺。
●持續痛數小時。
病因
膽內生石以致發炎。
治療
需動手術切除膽囊。
胃酸反流與胸口痛
胃酸反流的病人感到胸口灼痛,而冠心病的病人同樣胸口感到不適,胃與心雖屬不同器官,但關治邦解釋,原來兩者都由同一條神經線發出疼痛信息。
另外,他亦指出,治療胃食道反流症引起食道炎的葯物,並非直接治癒食道炎,而是葯物能壓抑胃酸分泌。胃酸上涌少了,刺激食道的時間及次數也減少,受損的食道才有機會慢慢癒合。
8. 古代背上發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患上後就無葯可救
“背上發疽”在古代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歷史上有不少名人都是因為背上發疽而死。比如楚漢時期的范增,三國時期的曹休、劉表等人,幾乎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名人死於此疾。在這些死於“背上發疽”的古代名人中,大詩人孟浩然和明朝開國名將徐達最令人感到可惜。他們原本都是可以避免這種死法的,結果還是沒能逃開命運的安排。
9. 這是什麼鞋啊
〈名〉
(形聲。從革,圭聲。皮革鞋的材料。「圭、鞋」古音相近。本義:鞋子)同本義
鞵,生革醍也。——《說文》。字亦作鞋
古人以草為屨,皮為履,後唐馬周始以麻為之,即鞋也。——《說郛》引唐·留存《事始·鞋》
又如:鞋扇(鞋面);鞋腳(小妾第一次拜見長妻時所敬贈的見面禮:親手做的針線活;也指鞋襪);鞋腳錢(跑腿錢);雨鞋;皮鞋;布鞋;鞋鞢(造鞋時所用的木製鞋型)
10. 古人說的背瘡是什麼病
多見於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皮疹好發於腰肋部、胸背部,其次為面部(尤其是額部),也可發生於四肢或其他部位。 發疹前常有輕度發熱、疲倦不適、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局部皮膚往往先有灼熱感或疼痛感。也可無上述前驅症狀而突然出現皮疹。 開始的時候局部出現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在紅斑上出現簇集成群的綠豆至黃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皰壁緊張,表面發亮狀似珍珠,內容透明澄清,周圍有紅暈。若干簇水皰排列成帶狀,各簇水皰之間的皮膚正常。皮疹呈單側分布(左側或右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附近淋巴結常可腫大。數日後水皰內容逐漸混濁,被吸收,乾涸,結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爛面,以後乾燥結痂。痂皮脫落而愈,局部遺留暫時性的淡紅斑或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瘢痕。 偶見發生大皰或血皰,甚至壞疽者。也有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典型水皰者。此外,極個別患者可雙側均發生皮疹。 自覺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熱感。 皮疹發生於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較嚴重,常引起劇烈疼痛,並可損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應特別注意。 病程約2—3周,能自愈,愈後一般不復發。但少數患者(尤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後,疼痛仍可持續1—2個月,甚至更久者。
蛇串瘡的辨證論治
肝膽火盛型【證見】 皮膚上出現紅斑、簇集性水皰,自覺灼熱疼痛,伴有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小便黃赤,大便於結。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弦數、弦滑數。
【治法】 瀉肝火,利濕熱。
【方葯】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方,錄自《古今醫方集成》)加減
處方:龍膽草、黃芩、澤瀉、車前子、大青葉各12克,柴胡、梔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黃、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疼痛較甚者,酌加化瘀通絡之品,如延胡索9克、乳香、沒葯各6克,丹參15克等,或三七末3克(沖服)。兼血熱而出現血皰、壞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各12克等。
2.中成葯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龍膽瀉肝顆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濕盛型【證見】 皮膚淡紅斑,水皰破潰,糜爛,滲液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腹脹,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厚或白滑,脈濡緩等。
【治法】 燥濕清熱,理氣和中。
【方葯】
1.主方除濕胃苓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蒼術、白術、厚朴、延胡索、木通各9克,車前子、澤瀉各12克,滑石、土茯苓、板藍根各30克,陳皮、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
疼痛較甚者,酌加乳香、沒葯各6克,丹參15克,或加三七末3克(沖服)。
2.中成葯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氣滯血瘀型【證見】 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寧,精神疲乏。舌質黯紅,或舌尖邊有瘀斑,苔白,脈弦。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葯】
主方柴胡疏肝散(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柴胡、赤芍、枳殼、香附各12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延胡索9克,川芎、陳皮、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如疼痛較甚,舌有瘀斑者,加桃紅、川紅花各9克,三七末3克(沖)。
氣血兩虛型【證見】 皮疹消退後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見於老年患者),伴有面色發白,氣短,納呆,神疲乏力,夜睡難寐。舌質淡,少苔,脈細或弦細。
【治法】 調補氣血,重鎮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葯】
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18克,白芍、丹參各15克,白術、茯苓各12克,當歸、川芎各9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3克(沖),龍骨、牡蠣、珍珠母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蛇串瘡的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皰。
1.水皰未破者,可用雙柏散、青黛散、金黃散或二味拔毒散,冷開水調搽;或用紫金錠與雲南白葯各半,冷開水調搽;也可用五妙水仙膏點塗。
2.水皰已破糜爛者,可用青黛散油外塗。
3.個別患者滲液較多者,可用板藍根、銀花葉、木賊、虎杖、野菊花、黃柏各30克,煎水待冷濕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