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深圳市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考試中西醫類考試內容是什麼
是考中西醫主治醫師嗎?
Ⅱ 中醫兒科學的圖書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兒科學概論
第一節 中醫兒科學的范圍與任務
一、中醫兒科學的學科範圍
二、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現狀
三、中醫兒科學的發展道路
第二節 中醫兒科學學說概要
一、《素問》、《靈樞》
二、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
三、錢乙《小兒葯證直訣》
四、陳文中《小兒病源方論》、《小兒痘疹方論》
五、曾世榮《活幼心書》、《活幼口議》
六、薛鎧、薛己《保嬰撮要》
七、萬全《幼科發揮》等
八、陳復正《幼幼集成》
九、吳瑭《溫病條辨》
十、徐小圃《兒科名家徐小圃學術經驗集》
第二章 生理病理與喂養保健
第一節 小兒年齡分期
一、胎兒期
二、嬰兒期
三、幼兒期
四、學齡前期
五、學齡期
六、青春期
第二節 生長發育與生理特點
一、生長發育
二、生理特點
三、體質特點
第三節 發病原因與病理特點
一、病因特點
二、病理特點
第四節 乳食喂養與兒童保健
一、乳食喂養
二、兒童保健
第三章 兒科辨證論治概要
第一節 兒科診法概要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二節 兒科辨證概要
一、八綱辨證
二、六淫、疫癘辨證
三、衛氣營血辨證
四、臟腑辨證
五、氣血痰食辨證
第三節 兒科治法概要
一、內治療法
二、外治療法
三、針灸療法
四、推拿療法
第四節 兒科護理概要
一、一般護理
二、飲食護理
三、用葯護理
四、心理護理
五、急症、重症等特殊護理
第四章 中醫兒科學科學研究
第一節 中醫兒科的科研方法
一、中醫兒科傳統研究方法
二、現代醫學科研基本方法
三、中醫兒科現代研究方法
第二節 中醫兒科的科研內容
一、中醫兒科學基礎研究
二、中醫兒科學臨床研究
下篇 各論
第五章 初生兒病證
第一節 胎怯
第二節 胎黃
第三節 臍風
第四節 新生兒肺炎
第五節 新生兒敗血症
第六節 新生兒硬腫症
第七節 赤游丹
第八節 臍濕、臍瘡
第九節 臍血
第十節 臍突
第十一節 斜頸
第六章 時行疾病
第一節 麻疹
第二節 奶麻
第三節 風痧
第四節 水痘
第五節 手足口病
第六節 痄腮
第七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八節 病毒性腦炎
第九節 脊髓灰質炎
第十節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第十一節 流行性出血熱
第十二節 病毒性肝炎
第十三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第十四節 艾滋病
第十五節 丹痧
第十六節 頓咳
第十七節 白喉
第十八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十九節 細菌性痢疾
第二十節 鉤端螺旋體病
第七章 常見蟲病
第一節 蛔蟲病
第二節 蟯蟲病
第三節 鉤蟲病
第四節 絛蟲病
第五節 薑片蟲病
第六節 血吸蟲病
第七節 瘧疾
第八節 阿米巴病
第八章 肺系病證
第一節 感冒
第二節 鼻淵
第三節 鼻衄
第四節 乳蛾
第五節 喉痹
第六節 咳嗽
第七節 哮喘
第八節 肺炎喘嗽
第九節 反復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 脾系病證
第一節 鵝口瘡
第二節 口瘡
第三節 滯頤
第四節 嘔吐
第五節 腹脹
第六節 腹痛
第七節 胃痛
第八節 厭食
第九節 積滯
第十節 泄瀉
第十一節 便血
第十二節 便秘
第十三節 脫肛
第十四節 疳病
第十五節 肥胖症
第十章 心繫病證
第一節 心悸
第二節 夜啼
第三節 汗證
第四節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節 兒童多動綜合征
第六節 過敏性紫癜
第七節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八節 缺鐵性貧血
第九節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第十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第十一節 白血病
第十二節 智力低下
第十一章 肝系病證
第一節 驚風
第二節 癲癇
第三節 多發性抽動症
第四節 痿病
第五節 痹病
第六節 脅痛
第七節 肝癰
第八節 急性膽囊炎
第九節 急性胰腺炎
第十節 肝豆狀核變性
第十二章 腎系疾病
第一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第二節 腎病綜合征
第三節 癃閉
第四節 尿血
第五節 尿頻
第六節 遺尿
第七節 消渴
第八節 熱淋
第九節 石淋
第十節 解顱
第十一節 五遲
第十二節 五軟
第十三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第十四節 性早熟
第十三章 其他病證
第一節 夏季熱
第二節 疰夏
第三節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第四節 奶癬
第五節 蕁麻疹
第六節 毒蛇、毒蟲咬傷
附篇
一、方劑匯編
二、兒科常用中成葯
Ⅲ 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考試大綱
大綱是考試的命題依據,格式分為單元、細目、要點,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反映執業醫師資格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基本要求。
(一)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范圍為:
中醫基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
中醫臨床醫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
西醫及臨床醫學:診斷學基礎,傳染病學,內科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
(二)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范圍為:
中醫基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
中醫臨床醫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
西醫及臨床醫學:診斷學基礎,傳染病學,內科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
Ⅳ 幼兒身上起了好多水痘 醫生說是 「病毒性皰疹」 應該怎麼護理 有什麼好的方法醫治
手足口病多發生於學令前兒童,尤以一二歲嬰幼兒最多。水皰如芝麻大小,皰液呈珠白色,周圍繞以紅暈。主要發生在指(趾)的屈面、側緣及手掌足底;口腔粘膜及舌部小水皰易破潰形成潰瘍,自覺疼痛而影響進食,嬰幼兒常流涎。整個病程約一周,很少復發。 單純皰疹中醫稱為「熱瘡」,好發於皮膚與粘膜交界處,特別以口角、唇緣、鼻孔周圍等部多見,特點是在紅斑基礎上出現簇集的小水皰,多為一簇;皰液先透明後混濁,擦破後糜爛、出滋水、結痂,也可繼發感染。病程1-2周左右,愈後還可在原處復發。 水痘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水皰如綠豆大小,分布以頭面部、軀干、四肢近端為主;水皰初清澈如荷葉上的水珠,後變混濁,皰壁薄易破,常有瘙癢。經2-3天後水皰逐漸乾涸結痂,1周後脫痂而愈。成人水痘全身症狀顯著,皮疹數較多,也更癢。 帶狀皰疹先有1-5天的局部皮膚刺痛,而後在面部或胸背部腰腹部出現多簇群集性的小水皰,其分布僅限於身體一側,排列成帶狀,疼痛往往劇烈。一周後水皰開始乾涸結痂,然後脫痂而愈,一般需2-3周時間。老年人可後遺神經痛。愈後可有永久的免疫力,故不再復發。 由於病毒性皰疹種類很多,建議你還是以配合醫院的治療為最佳選擇!!!!
Ⅳ 一歲小孩起水痘怎麼辦 應該注意什麼
可以用板藍根,銀翹解毒片等,最好去醫院讓醫生看看,再根據具體病情開葯。 應該注意: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注意避免風寒,防止發生感染 2、發熱期間要多飲溫開水。飲食宜清淡、易於消化,忌食生薑、辣椒、海鮮類食品 3、保持皮膚清潔,勤換衣服,內衣要柔軟。勤剪指甲,避免搔抓損傷皮膚,引起感染 4、水...痘患兒禁用激素,對原用激素者應及時減至生理量
Ⅵ 手足口病的症狀是什麼
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觸史
多突然起病,於發病前1~2天或發病同時出現發熱,可伴頭痛,咳嗽,流涕,不想吃飯,惡心,嘔吐,泄瀉等症。一般體溫越高,病程越長,越嚴重。
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腔及手足部皰疹。
在醫院見習的時候我看大多數小朋友都是以口腔唇邊皰疹居多,然後小孩就哭鬧,因為很疼,不想吃飯,流口水,煩躁。在出現口腔皰疹後1~2天後可見皮膚皰疹,離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見,有的屁股周圍還有四肢也有的。
皰疹一般比較硬,壁比較厚,不像水痘那樣容易破潰。
這是我看我們兒科書上給你解答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隨時找我。
Ⅶ 中醫怎樣治療水痘
現代醫學對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葯,故水痘的治療主要是預防繼發感染和加強護理。發熱期應版卧權床休息,食易消化食物,保證營養和水分的供給;體溫較高者可予退熱劑,皮膚瘙癢甚者可口服抗組胺葯,亦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水皰破潰後塗2% 甲紫等等,均為對症治療。
中醫學認為本病為外感濕邪,傷及肺脾,生濕化熱,發於肌膚所致。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根據病情的輕重可分以下兩種類型:
(1)風熱夾濕證屬輕型。症見發熱,咳嗽,流涕,水痘紅潤,分布稀疏,內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癢,納差,二便調和,舌苔薄白,脈浮數。治宜用疏風解表,清熱祛濕法。方選銀翹散加減。
(2)濕熱熾盛證。屬重症,多見於體質虛弱的患兒。發熱重,表現為壯熱煩渴,唇紅面赤,精神萎靡,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漿混濁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見皰疹,伴有口乾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苔黃厚而干,脈洪數或滑數。此乃邪盛正篤,濕熱毒邪內犯。
治療當加大清熱涼血解毒之力。方選加味消毒飲加減。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適當選擇西葯對症治療,如退熱、止癢等。其餘在護理、飲食、消毒、隔離等方面中西醫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Ⅷ 中醫兒科學 講述肺炎的西醫診斷要點!
起病前常有感冒、咳嗽、或麻疹、水痘等病史。
起病較急,常見氣喘、咳嗽、咳痰痰鳴、發熱等症狀。
肺部聽診可聞及較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常伴乾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聞及管狀呼吸音。
X線檢查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也可出現不均勻的大片狀陰影,或為肺紋理增多、紊亂,肺部透亮度增強或降低。
實驗室檢查:1)血常規:細菌性肺炎,白細胞總數可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2)病原學檢查:細菌培養、病毒學檢查、肺炎支原體檢測等,可獲得相應的病原學診斷,病原特異性抗原或抗體檢測常有早期診斷價值。
Ⅸ 小兒按摩的《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由麴生健編寫的。
《小兒推拿》新版
作者: 趙鑒秋著
出 版 社: 青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引開本: 16開
印次: 5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360732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醫學 >> 中醫學 >> 針灸 推拿
定價:¥25.00 小兒推拿三字經派起源於山東,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當今山東省小兒推拿三大學派之一。其醫療特點是取穴少,用獨穴,推時長,手法簡,療效高,在國內頗有影響。
清光緒年間,山東牟平人徐謙光著《推拿三字經》,創立推拿三字經學派,通治成人、小兒之疾。李德修(1893~1972)繼承了徐謙光三字經學派的精華,並在此基礎上,潛心研究小兒推拿,用推拿技法救治病兒無數,是小兒推拿三字經派的奠基人。本書作者趙鑒秋,1964年起與李德修先生同在兒科工作,拜其為師,得到李老的真傳親授,每日在李老的指導下臨床操作為患兒治病,對其推拿手法及其臨床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繼承和發揚,其醫德、醫術享譽社會。李老謝世後,趙鑒秋將李老寶貴經驗和個人臨床體會整理著成《幼科推拿三字經派求真》一書,於1992年由青島出版社出版。該書特點:經驗之談,實用性強;繼承創新,防治並重;醫生參考,家長能用。
在本書再版之際,為更准確地表達該書的特點,利於三字經派小兒推拿療法的普及,徵得作者同意後,將書名改為《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寶典》。
趙鑒秋,女,1939年生,當代著名小兒推拿專家,小兒臟腑點穴名家,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傳承人之一,小兒推拿聯盟名譽顧問。
1960年師從山東省兒科名醫鹿瑞芝,1964年又師從小兒推拿名醫李德修,專攻小兒推拿。曾任青島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中國中醫葯學會兒科學會理事、中國傳統醫學手法研究會山東分會理事、山東省中醫葯學會兒科委員會委員等職。1992年被選拔為青島市衛生局專業技術優秀人才。其醫學成就收錄入《中國名醫列傳》、《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等書中。
代表作有《幼科推拿三字經派求真》、《幼科條辨》、《實用中醫兒科學》等7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趙鑒秋教授從醫50餘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運用推拿、針灸配合中葯辨證施治,治療小兒急重病、疑難病、如驚風、咳喘、腹瀉、厭食、急性熱病、腸套疊、腎炎、面癱、兒童多動症、腦炎後遺症等有顯著療效。臨床以診斷准確,手法精煉,取穴少,療效高而享譽社會。
趙鑒秋教授學習先輩王雅儒的臟腑點穴法,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小兒臟腑點穴療法 ,並首先應用於臨床,治療多種兒科疾病,取得滿意療效。對一些疑難重病,採用小兒臟腑點穴療法 與傳統小兒推拿相結合的治法,收到較好療效。
壹 小兒推拿三字經派的形成及特點
形成與發展
基本特點
貳小兒推拿基礎知識
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小兒疾病診法、治療特點
小兒推拿的速度和時間
小兒推拿的適應症與禁忌症
小兒推拿的注意事項
叄小兒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手法
常用穴位
肆小兒常見病的推拿治療
感冒
發熱
支氣管炎
肺炎
哮喘
百日咳
麻疹
風疹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
腹瀉
嘔吐
便秘
厭食
疳積
佝僂病
腹痛
痢疾
口瘡、鵝口瘡
驚風
腦發育不全、腦炎後遺症
小兒驚證
脫肛
疝氣
鞘膜積液
遺尿
腸套疊
小兒麻痹症
目赤痛
肌性斜頸
夜啼
吐舌、弄舌
新生兒不乳
新生兒吐乳
新生兒黃疸
伍小兒保健推拿法
陸小兒臟腑點穴法
柒《推拿三字經》淺釋
參考資料
附記島城兒科名醫趙鑒小兒推拿網站
相關網站
小兒按摩網
小兒按摩網(又名:小兒推拿網),總部在北京,是專注小兒推拿培訓與服務的兒童健康教育與服務機構,是小兒推拿行業的門戶網站和「產學研」一體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