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常見的皰疹病毒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常見的皰疹病毒

發布時間: 2021-11-09 05:43:39

❶ 人類皰疹病毒的人體皰疹病毒

1.. 血清型:HSV-1和HSV-2。
2. 動物模型:小鼠、豚鼠、家兔等,多種原代人胚細胞、二倍體細胞以及動物細胞。HSV感染細胞後很快導致受染細胞的病變,表現為細胞腫大、變圓、折光性增強,可見有核內嗜酸性包含體。HSV的增殖周期短,約需8~16小時
3. 抵抗力:較弱,易被脂溶劑滅活。 1.流行病學特點:人是HSV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過直接密切接觸和性接觸傳播。病毒可經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損皮膚等多種途徑侵入機體,孕婦生殖道皰疹可在分娩時傳染新生兒。HSV的感染十分普遍,呈全球性分布。
2.感染類型:
1)急性感染:引起感染部位的皰疹
2)潛伏感染與復活感染:HSV-1潛伏於三叉神經節、頸上神經節和迷走神經節,偶可潛伏在S2-3背側感覺神經根;HSV-2則潛伏感染於骶神經節,當受到刺激時,病毒可被激活並沿神經纖維軸索至末梢,從而進入神經支配的皮膚和黏膜重新增殖,再度引起病理改變,導致局部皰疹的復發。
3.臨床症狀:初次感染雖多無臨床症狀,但常轉變為潛伏感染。
1)口咽部皰疹:多為HSV-1感染所致,常發生於兒童,僅少數感染者出現臨床症狀,表現為發熱、咽痛、口腔黏膜皰疹和潰瘍等。復活感染常發生於口唇皮膚與黏膜交界處,初有疼痛、燒灼感,繼後局部出現水皰並破潰形成潰瘍,一周左右病癒。
2)生殖器皰疹:多系HSV-2感染所致,多發生在成人。急性感染時臨床症狀較重,感染部位出現斑疹或丘疹,進而形成水皰、膿皰和潰瘍,可伴有發熱和淋巴結腫大等臨床表現,病程約3周。生殖器皰疹易復發,但症狀較輕,甚至無臨床表現。此類疾病可通過性接觸傳播。
3)HSV-2與子宮頸癌的關系密切,其依據為:患過生殖器皰疹的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生率高;子宮頸癌患者HSV-2抗體陽性率高;子宮頸癌組織細胞內可檢出此型病毒的抗原;細胞培養中的HSV-2核酸可使地鼠細胞向癌細胞轉化。
4) 皰疹性角膜結膜炎:兩型HSV均可引起,以HSV-1為多見。急性和復活性感染發生在眼部,表現為樹枝狀角膜炎或角膜潰瘍。重者炎症波及結膜基層,導致角膜混濁影響視力。新生兒可在患有HSV-2感染的孕婦分娩時獲得感染,發生HSV-2皰疹性結膜角膜炎或新生兒皰疹。
5) 皮膚感染與皰疹性甲溝炎:HSV-1皮膚感染發生於皮膚破損者,如濕疹、燒傷或外傷,引起皰疹性濕疹、皰疹性甲溝炎等。皰疹性甲溝炎系手指皮膚破損後,HSV感染手指或指甲部位,出現疼痛性皰疹並形成膿皰,常被誤診為細菌感染。
6) 此外,HSV-1感染尚可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的個體,其病變可擴散至呼吸道、消化道、腸黏膜等,症狀更為嚴重。HSV-1感染引起的散發性致死性腦炎,病程進展快、病死率高。免疫性強,可以持續多年。 病毒分離培養:水皰液、唾液、腦脊液、眼角膜刮取物、陰道棉試子等標本接種人胚腎、人羊膜或兔腎 等易感細胞,也可接種於雞胚絨毛尿囊膜和乳鼠或小白鼠腦內。
快速診斷:將宮頸粘膜、皮膚、口腔、角膜等組織細胞塗片後,用特異性抗體作間接免疫熒光或免疫組化染色法檢測病毒抗原;Wright-Giemsa染色鏡檢,如發現核內包涵體及多核巨細胞,可考慮HSV感染。 1. 避免與患者接觸或給易感人群注射特異性抗體,可減少HSV傳播的危險。
2. 由於新生兒感染的危險性高,在某些情況下(如羊膜未破時)可採取剖腹產,以減少新生兒與病損生殖器的接觸。
3. 分娩後給新生兒注射特異性抗體或丙種球蛋白也可作為緊急預防措施。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 1. 所致疾病:水痘和帶狀皰疹
2. 流行病學特點:
1)季節性:好發於冬春季節
2)傳播途徑:呼吸道,也可通過與水痘、皰疹等皮膚損傷部位的接觸而傳播,可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
3)傳染源:患者
3. 感染類型與臨床特點:
原發感染:兒童多見,水痘的出疹突發,紅色皮疹或斑疹首先表現在軀干,然後離心性播散到頭部和肢體,繼續發展為成串水皰、膿皰,最後結痂。病情一般較輕,但偶可並發間質性肺炎和感染後腦炎。免疫功能缺陷、白血病、腎臟病及使用皮質激素、抗代謝葯物的水痘患兒,易發展成為嚴重的、涉及多器官的VZV感染。成人水痘症狀較重且常伴發肺炎。
繼發感染:老年人、腫瘤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潛伏的病毒易被激活,帶狀皰疹多見。兒童感染的病毒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等部位,當機體受到某些刺激,如外傷、發熱、受冷、機械壓迫、 X線照射時,可誘發VZV的復活引起帶狀皰疹。一般在軀干,呈單側性,成串的皰疹水皰集中在單一感覺神經支配皮區,皰液含大量病毒顆粒。 標本:皰疹病損基部的塗片、皮膚刮取物、水皰液、活檢組織和血清。
分離培養:水皰液接種於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 在接觸傳染源72~96小時內,高滴度免疫球蛋白對預防感染或減輕可能發生的臨床症狀有一定效果,對免疫功能低下的兒童,這種緊急免疫預防的措施尤為必要。一種有效的減毒活疫苗已由日本學者研製成功,並推薦應用於1~12歲健康兒童的預防接種。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 EB病毒的核心由172Kb核酸序列組成,應用免疫熒光染色技術研究轉化細胞表達的病毒抗原顯示,EBV抗原包括兩組
1.病毒潛伏感染時表達的抗原:EBV核抗原(EBNA):存在於核內,出現在病毒核酸指導下的蛋白合成之前,這類抗原的存在表明有EBV 基因組。
潛伏感染膜蛋白(LMP),
2.病毒增殖性感染相關的抗原:
EBV早期抗原(EA):病毒增殖早期誘導的非結構蛋白,它標志著病毒增殖活躍和感染細胞進入溶解性周期
EBV衣殼抗原(VCA):病毒增殖後期合成的結構蛋白,與病毒DNA組成核衣殼
EBV(MA):是病毒的中和性抗原,存在於病毒感染的轉化細胞表面,能誘導產生中和抗體。 1.所致疾病: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種急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系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後發病。典型症狀為發熱、咽炎和頸淋巴結腫大。隨著疾病的發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結;可導致肝、脾腫大,肝功能異。
2)非洲 Burkitt淋巴瘤和EBV相關性淋巴瘤:洲Burkitt淋巴瘤多見於5~12歲兒童,在中非新幾內亞和美洲溫熱帶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好發部位為顏面、齶部。
3) 鼻咽癌:我國南方及東南亞是鼻咽癌高發區,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
2.病毒感染類型:
增殖性感染:EBV在受感染的B細胞內,其基因組在少部分宿主細胞內得以復制和完全表達,隨著子代病毒的形成和釋放,宿主細胞溶解死亡。
非增殖性感染:
1)潛伏感染:在EBV感染的B細胞中,病毒的基因組不能完全表達而於感染早期即處潛伏狀態,不能表達病毒的結構蛋白和其他晚期蛋白。
2)惡性轉化:系指少數EBV感染的B細胞在不斷分裂增殖的過程中,因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染色體異常改變,轉變為腫瘤細胞。 病毒的分離培養:採用唾液、咽漱液、外周血細胞和腫瘤組織等作為標本,接種人新鮮的B細胞或臍帶血淋巴細胞
病毒抗原及核酸檢測:多採用免疫熒光法。核酸雜交和PCR或RT-PCR是臨床常用的微生物基因診斷方法,分別可測定病變組織內的病毒核酸和病毒基因轉錄產物,PCR法比核酸雜交更具敏感性。
血清學診斷包括特異與非特異性抗體檢測兩類:
1)特異性抗體的檢測:用免疫熒光法或免疫酶法檢測病毒VCA-IgA抗體或EA-IgA抗體,滴度≥1:5~1:10或滴度持續上升者,對鼻咽癌有輔助診斷意義。
2)非特異性抗體的檢測:即應用嗜異凝集試驗檢測患者血清中的嗜異性抗體,以作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輔助診斷。 1)95%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均能恢復,僅少數病人可發生脾破裂,為此應限制急性期時作劇烈運動。
2) EBV可通過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而傳播。應用病毒特異性抗原作主動免疫,有可能預防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發生,這一方法正處探索階段。
人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1.所致疾病:巨細胞包涵體病
2.流行特徵:人是CMV的唯一宿主,感染非常普遍,初次感染多在2歲以下,大多呈隱性或潛伏感染,但在一定條件下侵襲多個器官和系統產生嚴重疾病。
3.感染類型:
先天性感染:初次感染的母體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患兒可發生黃疸,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溶血性貧血,脈絡膜視網膜炎和肝炎等,少數嚴重者造成早產、流產、死產或生後死亡。存活兒童常智力低下,神經肌肉運動障礙,耳聾和脈絡視網膜炎等。
圍生期感染:分娩時胎兒可經產道感染,多數症狀輕微或無臨床症狀,偶有輕微呼吸障礙或肝功能損傷。CMV還可通過哺乳傳播給嬰兒,此類產後感染通常也是良性的。
新生兒後感染:兒童和成人的CMV感染多是無症狀的。在成人可引起單核細胞增生樣綜合征;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潛伏的病毒可以復活並導致非常嚴重的感染
4.細胞轉化與可能的致癌作用:CMV和其他皰疹病毒一樣,能使細胞轉化,具有潛在的致癌作用。 1)病毒分離培養:用人成纖維細胞分離培養,但通常需要3~14天方可觀察到CPE,一般需觀察28天,病變組織標本塗片的常規 HE染色,也可直接觀察CPE和核內嗜鹼性包含體。
2)抗原檢測:應用特異性抗體作免疫熒光,直接檢測白細胞、活檢組織、組織切片、支氣管肺泡洗液等臨床標本中的CMV抗原。
3)病毒核酸檢測:應用PCR與核酸雜交等方法,可快速、敏感地檢測CMV特異性的DNA片段。
4)抗體檢測:特異性IgG類抗體需測雙份血清以作臨床診斷,同時了解人群感染狀況;IgM抗體只需檢測單份血清以確定活動性CMV感染。 1) 在輸血或器官移植時,應避免CMV傳播。
2) 人抗CMV免疫球蛋白已應用於改善肝、腎移植相關的CMV感染症狀。
3) 避孕套的使用可以減少CMV性接觸性傳播。
CMV 疫苗正處在臨床試驗評價階段。

❷ 皰疹病毒是什麼樣子的

帶狀皰疹是一塊一塊紅色的疙瘩,癢並且很痛的,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

❸ 皰疹病毒的8種皰疹病毒

皰疹病來毒主要侵犯外胚層自來源的組織,包括皮膚、粘膜和神經組織 。感染部位和引起的疾病多種多樣,並有潛伏感染的趨向,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1、單純皰疹病毒1型(人類皰疹病毒1型)。
2、單純皰疹病毒2型(人類皰疹病毒2型)。
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人類皰疹病毒3型)。
4、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4型)。
5、巨細胞病毒(人類皰疹病毒5型)。
6、人類皰疹病毒6型。
7、人類皰疹病毒7型。
8、人類皰疹病毒8型。
感染後的常見表象為:神經節腺體、腎淋巴組織、淋巴組織熱性皰疹;唇、眼、腦感染;生殖器皰疹水痘;帶狀皰疹單核細胞增多症,眼、腎、腦和先天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嬰兒急疹和其他一些如未知腹痛等病症。

❹ 人體常見的五種病毒

病毒是體積微小、結構簡單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專性細胞內寄生。目前能夠感染人體的病毒有很多種,常見的種類有天花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腺病毒以及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還有乳頭瘤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狀病毒、艾滋病病毒、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埃可病毒、鼻病毒、口蹄疫病毒、黃熱病病毒、登革熱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拉沙熱病毒、狂犬病病毒、漢坦病毒、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
病毒感染有非常的,據估計,我們的身體中有超過380萬億種病毒,統稱為人類病毒群。但這些病毒並不是你經常聽到的危險病毒,比如那些引起流感或普通感冒的病毒,或者像埃博拉或登革熱這樣更邪惡的病毒。許多病毒可以感染你體內的細菌,它們被稱為噬菌體。
人體病毒有,第一種分類:蛋白病毒,DNA ,從遺傳物質分類:DNA病毒、RNA病毒、 蛋白質 病毒(如;朊病毒) 第二種分類:普通病毒、類病毒 。按臨床和 感染 途徑可分為呼吸道感染病毒、消化道感染病毒、 肝炎 病毒、乙腦病毒、神經病毒、性傳播病毒等。
常見的有痘病毒科、皰疹病毒科(Ⅰ型和Ⅱ型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以及腺病毒科,嗜肝DNA病毒(乙肝病毒)。
人和動物約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中病疹、腮腺炎、脊髓灰質炎、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等是常見的威脅人類健康的病毒性疾病。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在全球大流行,全世界上億人患病,2 000人死亡。另外,肆虐今日世界的艾滋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

❺ 什麼是皰疹病毒皰疹病毒又是由什麼引起的呢

男人小便復分叉,最常見的原制因是前列腺肥大增生。由於尿道從前列腺當中穿過,如果前列腺肥大增生,尤其是前列腺膜部增生,可以對尿道產生壓迫症狀,會導致小便時出現分叉的症狀,這需要到醫院做B超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的。男人小便分叉,也有可能是由於尿道狹窄引起的,出現尿道狹窄以後,由於尿路排泄不暢,會出現分叉的情況。男人小便分叉,也需要注意排除一下是否有尿道內的尖銳濕疣,尿道內有尖銳濕疣也會導致出現小便分叉的。

❻ 病毒性皰疹有什麼症狀

  • 病毒性皰疹

  • 病毒性皰疹(HerpesSimplex)是一種由病毒性皰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膚病。分單純性皰疹和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herpessimplex)是一種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皮膚病,好侵犯於皮膚粘膜交界處,表現為局限性簇集性小皰,帶狀皰疹(herpeszoster)則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沿一側周圍神經帶狀分布的密集性小水皰及神經痛,局部淋巴腫大為主要特徵的急性病毒性皮膚病。

病因學

本病是由DNA病毒的病毒性皰疹(HerpesSimplexVirus,HSV)所致。人類病毒性皰疹分為兩型,即病毒性皰疹Ⅰ型(HSV-Ⅰ)和病毒性皰疹Ⅱ型(HSV-Ⅱ)。Ⅰ型首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膚、粘膜(口腔粘膜)和器官(腦)的感染。Ⅱ型首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膚粘膜感染。此兩型可用熒光免疫檢查及細胞培育法相判定。

人是病毒性皰疹的唯一天生宿主。病毒經喘氣道、口腔、生殖器粘膜以及殘破皮膚進入體內,潛居於人體康樂粘膜、血液、唾液及得知獲悉神經節細胞內。原發性感染多為隱性,大多無臨床症狀或呈亞臨床顯然示,僅有個人可浮現臨床症狀。原發感染發生後,病毒可長期隱匿於體內。健康人群中約有50%以上為本病毒的攜帶者。HSV在人體內不產生經久免疫力,每當機體相稱力降值時,如發熱、胃腸功效紊亂、月經、妊娠、病灶感染和動機變卦時,體內隱匿的HSV被激活而發病。

研究證明,復發性病毒性皰疹患者可有細胞免疫缺陷。平常認為HSV-Ⅱ型與宮頸癌發生有關。

發病機理

單純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分為Ⅰ型和Ⅱ型)引起,人體是其唯一自然宿主,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促進本病發生,病理上表現為表皮內水皰、表皮壞死、多核上皮巨細胞、嗜酸性核內包涵體和顯著中性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炎症浸潤。帶狀皰疹是由於體內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這種病毒自首次感染患者後,長期潛伏於機體神經細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時誘發,其組織病理與前者相似,但後者炎症較前者重。

臨床表現

單純皰疹在臨床上分為原發型和復發型兩種,原發型表現為皰疹性齒齦口腔炎、皰疹性外陰道炎、接種性單純皰疹,皰疹性濕疹、播散性單純皰疹、新生兒皰疹等,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

全身用葯

止痛劑:顱痛定、安乃近、卡馬西平、阿米替林、多慮平、丙咪嗪、醯胺咪嗪、苯妥因鈉、賽庚定、泰爾登等。

抗病毒劑:嗎啉胍、阿糖胞苷、無環鳥苷等。

免疫制劑:轉移因子、胎盤球蛋白、丙球免疫血清等。

外用

止痛劑:1%達克羅寧、5%苯唑卡因、1%磷乙酸、皰立消等。

❼ 皰疹有哪些常見的症狀

你好,生殖器皰疹發生於生殖器部位,患者部位先有燒灼感,很快在原來的基礎回上發生成群的答小水皰,女性常見於陰唇、陰蒂、陰道、宮頸等處。水皰可逐漸變成膿皰,約6天左右破潰而形成糜爛或淺的潰瘍,自覺疼痛。病人可發生尿道炎,出現排尿困難。多數人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現發熱、肌肉痛及腦膜炎症狀。如發於女性宮頸者可形成潰瘍壞死,陰道分泌物增多,可有下腹痛。應注意有無宮頸癌發生。孕期患生殖器皰疹時易致流產、早產或死胎,並易使新生兒感染,發生新生兒單純皰疹。本病一般經過3周左右可以痊癒,但常有反復發作,一般原發疹後1-4個月內復發,症狀較原發者輕,范圍亦小,局限於生殖器部位,有時僅有1-2個皰疹,病程亦短,自發病至癒合8-12天。本病也可伴有生殖器以外部位的感染,如口唇、臂部及中樞神經系統。

❽ 病毒性皰疹有什麼症狀

一旦發現病毒性皰疹,抄就要防治繼續感染。症狀如為細小的淡紅色丘疹,以後逐漸增大,數目增多,表面隆起,多數質地脆而硬,高低不平的疣狀增生,臨床上依其形態分為蕈狀、雞冠狀、菜花狀、乳頭狀。濕疣體表面顯紅色或污灰色或正常皮色,局部濕潤,部分尖銳濕疣病人感到陰部瘙癢,由於自覺或不自覺的搔抓,可使疣體破損,形成糜爛,出現滲液而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