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帶狀皰疹怎麼治用草葯
你好
帶狀皰疹中來醫叫蛇串瘡自
我的治療方法是,雄黃、蜈蚣磨粉患處外敷,再配合瓜蔞、紅花、大青葉、板藍根、甘草煎湯內服。
這個病治療方法很多的、有很多醫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治療手段。
我的方法外敷葯是有毒的,沒有醫生或者葯師的現場指導你還是不要用。
所以還是建議你去醫院找醫生,然後按處方抓葯治療。
㈡ 治帶狀皰疹有偏方嗎
您好, 在治療上,常規治療就是阿昔洛韋片、甲鈷胺、維生素B1和B12等葯物。而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寒濕邪氣侵蝕,肝經郁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所引起的,人體陰陽進一步失衡,就會促使後遺症神經痛的出現。對於帶狀皰疹後遺症的治療,應該從清熱解毒、疏濕散熱入手,以疏通筋絡,調和陰陽,驅邪扶正,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為目的,從而達到徹底痊癒的療效。必要時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慢就會痊癒的。
㈢ 治療帶狀皰疹的草葯
你好,帶狀皰疹在中醫里屬於邪犯少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清瘟解毒的中葯治療,單純的草葯不行
㈣ 治療帶狀皰疹的偏方
1、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專性水皰為特徵,常伴有明顯屬神經痛的疾病。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是嗜神經病毒,所以它主要是損傷神經。現在皮損已經消退了,但局部還疼痛,說明神經功能沒有完全恢復,需要繼續治療(主要是要用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方法):(1)口服:彌可保片,1片,每天三次;維生素B1片
,2片,每天三次;維生素B12片,2片,每天三次;(2)局部外塗:肝素鈉(海普林)軟膏,每天2-3次;(3)在葯物治療的同時,到醫院中醫理療科做做理療,會好得快一些。2、如果皮損消退後神經痛超過1個月就形成了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症,治療時間要長點,但一般正規治療後1個月內就能恢復;如神經痛超過6個月,治療是相當困難的。3、不用止痛葯只能是到中醫科做理療、針灸治療。
㈤ 治帶狀皰疹的偏方
西醫可以照紅外線理療、打封閉針、痛點轉移等,中醫可以活血化瘀、拔罐、穴位注射、耳穴貼壓等。
方法挺多的,看哪個適合你奶奶。
㈥ 帶狀皰疹用中草葯那種好
目前治療帶狀皰疹有四個傳統方法。物理治療方法的治療途徑是利用紫回外線、超短波、直線偏振光答、遠紅外線、激光等來對照射帶狀皰疹患處,對患處消炎止痛。帶狀皰疹的發病原因就是患者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發作,針灸拔罐法可以通過拔出體內的毒邪,驅除體內惡血,來達到治癒帶狀皰疹的目的。在醫生的指導下,患者可以通過吃增強免疫力的要物、抗病毒的要物和促進神經修復的要物來達到治癒帶狀皰疹的目的。在患者的體內注入要物或者使用神經節段阻滯這種治療方法的技術要求很高,患者如果選用該方法進行治療,一定要注意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為自己治療,該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是在患者脊柱旁椎孔部位的神經根周圍注入治療要物或者是使用相應的神經節段阻滯,通過該療法可以有效的治癒帶狀皰疹。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給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治癒的目的。
㈦ 那一種草葯能治皰疹
以下四種草葯,民間常常用以治療帶狀皰疹。
4、杠板歸
又叫河白草、貫葉蓼、老虎艽、蛇不過等,多年生草質藤本,長達3米。莖攀緣或匍匐,細長彎曲,多分枝,小枝有棱,散生倒溝刺,淡綠色或稍帶紅色。
葉互生,膜質,柔軟,盾狀三角形,長2~7厘米,寬與長相近。莖從葉心上穿過,莖上又發葉,莖上還有棱,棱上有倒鉤刺,容易勾住人的衣服褲子。
花綠白色,腋生短穗花序,瘦果球形,藍黑色,藏於花萼內。
杠板歸入葯,是用杠板歸的乾燥地上部分,夏季開花時采割,曬干。其味酸苦,平。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咳之功效,用於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小兒頓咳,水腫尿少,濕熱瀉痢,濕疹,癤腫,蛇蟲咬傷。是民間治癰腫和慢性濕疹以及關節腫痛等的好葯。
如何用杠板歸治帶狀皰疹?
將杠板歸采來搗成泥糊,敷在皰疹上,剩下的草煮水喝,見效比較快,而且愈後不留疤痕。
也可將鮮扛板歸葉,搗爛絞汁,調雄黃末適量,塗患處,一日數次。(《江西民間草葯》)
㈧ 帶狀皰疹吃什麼草葯最快
一、內來治法: 1. 口服中源葯湯劑 龍膽草 黃 苓 山梔子 木 通 澤 瀉 柴 胡 當 歸 生 地 甘 草 板蘭根 大青葉 痛重者加元胡、乳香、沒葯、水煎,服早晚 個1次,濕熱症者可服用龍膽瀉肝丸.忌食辛辣食物。 2. 口服阿昔洛韋片,2片/ 次,日4次。 二、外治法 1. 水皰未破者,用雄黃酒(雄黃5g、冰片0.5g、白酒 100ml)振盪後直接塗於患處。 2. 水皰破後者,用四黃膏、青黛膏外塗。 3. 水 皰不破者,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痛苦。4.糜爛者塗 2%龍膽紫溶液或塗新黴素糠餾油糊劑。未破者用酞丁胺擦劑或爐甘洗劑 3-5次/日 .
㈨ 民間偏方中葯,怎麼能治好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西醫治療是看病人的年齡的,年齡輕的大都可以根治,年齡偏大的根治率就低了好多所以建議年齡偏大的最好是用中葯來根治那樣才可以避免後遺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