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帶狀皰疹 咋辦,現在已經化膿
病情分析:
其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徵,常伴有明顯的神經痛。
指導意見:
建議用阿昔洛韋軟膏治療,結合內服葯物病毒靈干擾素等,應注意衛生勤清洗的。
2. 帶狀皰疹化膿了怎麼辦
化膿不用怕,裡面神經有炎症導致的,用羅周靈把病毒拔出殺滅就好了
3. 膿皰疹是怎樣引起的呢
你好:膿皰瘡又名「膿皰病」;「接觸傳染性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初散在性紅斑、丘疹或潛在性水泡,迅速變為膿皰,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壁鬆弛液下沉呈半月形積膿,如懸垂囊狀。皰壁薄很易破,破後呈現潮紅糜爛面,有漿液性或膿性溢液,乾燥後結成黃色膿痂,可互相融合或向四周繼續擴展形成環狀。痂脫後不留瘢痕。好發於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常因搔抓而自身接觸傳染至身體的其他部位,此起彼伏。多發於夏秋季節,好發於兒童,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易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
膿皰瘡屬於接觸性、傳染性很強且可蔓延迅速的皮膚疾病,有必要對患者採取隔離措施及對其使用或者接觸過的物品如毛巾、臉盆、衣物、被褥等用沸水燙洗、太陽光直射下暴曬或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對清洗膿液使用過的敷料應該裝黃色「醫用垃圾袋」並及時焚燒。患者應該穿寬松、舒適的純棉內衣,不宜穿毛織品,禁止使用塑料尿布或床單。患者應該定期洗澡,勤換內衣、剪指甲,避免用手去搔抓皮膚,保持皮膚表面清潔乾燥不給細菌繁殖和傳播創造條件。飲食方面應該堅強營養,以高蛋白、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禁食辛辣刺激、魚蝦海鮮、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患者疲倦乏力、食慾不振伴有低熱久不能退者應該及時醫院就醫!
4. 臉部皮膚出現化膿性皰疹是怎麼回事 伴有勺熱疼痛
病情分析: 化膿、灼熱、疼痛,這些多為皰疹合並感染的表現,和體質、治療不規范等原因有關。
意見建議:最好在當地醫院皮膚科的指導下結合具體表現選擇中西醫內服外治等方式綜合治療。
5. 膿皰疹有什麼症狀
膿皰疹是葡萄球菌或鏈球菌在皮膚上感染而引起化膿的疾病。因細菌種類不同,回症狀和經過也有所答不同。
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膿皰疹,嬰幼兒在夏季容易發病。面部和全身皮膚會不斷出現豌豆大小的水泡,水泡的分泌物有傳染性。水泡發癢,容易破裂和糜爛。由鏈球菌引起的膿皰疹與季節無關,而且在大人中也會發生。在面部手腳等裸露於衣服外面的部位會長出中心有膿的小紅斑和丘疹,形成黃色的瘡痂。瘙癢和炎症都很厲害,沾上膿後就傳染。此病的危害是可引發腎炎,因此不可等閑視之。
可塗抹含有抗生素的軟膏,或者內服抗生素治療此病。
6. 我兒子得了膿皰疹,用什麼葯效果好
病情分析: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又名膿皰病、接觸傳染性膿皰瘡,俗稱「黃水瘡」。較傳統一些的外用葯有龍膽紫、新黴素 、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局部外用葯前應先清潔局部皮損,去痂挑皰。
7. 膿皰疹要忌什麼
膿皰病俗稱黃水瘡,為一常見病,系接觸傳染,常發於夏秋季,多侵犯兒專童。 病因:主要為屬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二者混合感染。 促使化膿球菌侵入機體產生本病的因素:一、原存在某些瘙癢性皮膚病,如濕疹,蟲咬皮炎,外傷等,使皮膚損傷,細菌由此侵入,二、天氣炎熱、出汗、使皮膚浸漬或不潔,三、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使免疫力下降,四、嬰幼兒皮膚薄嫩、免疫功能發育不全。 症狀:可分為兩型: 一、大皰型膿皰病:多發生於2~8歲兒童,好發於暴露部位,如頭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為紅斑或水皰,迅即變為膿皰,米粒至黃豆大,周圍有紅暈,皰壁鬆弛,皰內膿汁沉積於皰底,上部為透明液體,形成半月形,皰膜破裂後露出糜爛面,乾燥後形成蜜黃色膿痂,自覺瘙癢,故而搔抓後易自我傳染,向周圍蔓延。 二、膿痂性膿皰病: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迅即轉為膿皰,膿汁較粘稠,周圍炎性紅暈明顯,乾燥後結有蜜黃色厚痂,約一周左右,痂脫而愈,不留疤痕。 膿皰病出現的並發症有: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急性腎炎、甚至敗血症等。
8. 有什麼方法可治癒皰疹
使用抗病毒的無環鳥苷,可以使初次發作的時間縮短、症狀減輕,但不能治癒專皰疹。這屬種油膏要防止皰疹水皰破潰,並在24小時之內變為無傳染性的水皰。如果不治療水皰則其傳染性平均持續2周時間。對最初發作的皰疹無環鳥苷油膏可使患者排出病毒時間縮短3天。對復發病例,應用這種油膏可使男性患者的癒合時間縮短,但對女性患者無此作用。現在已有供靜脈注射用的無環鳥苷制劑。由於無環鳥苷不能治癒皰疹,現在正在尋找其他治療方法,目前的研究正致力於製造預防和治療皰疹的疫苗。研究結果顯示,用於預防的疫苗(也適用於皰疹患者)不久將問世。
9. 手上長膿泡疹怎麼辦
膿皰疹為常見的化膿細菌傳染性皮膚病,俗稱「黃水瘡」。它具有接觸傳染的特點專,常通過互相感染屬迅速蔓延,易在托兒園所造成流行。膿皰疹多由化膿性球菌感染引起,在熱天,特別是空氣潮濕,皮膚酸度減弱,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被傳染,皮膚組織破潰時,有利於細菌的入侵而發病。
發病特點:常多發於夏秋季節,傳染性極強,常有接觸史,或皮膚先有瘙癢性皮膚病,如濕疹、痱子、蕁麻疹等。
開始皮膚發紅,不久出現零散的豆疹或皰疹,繼而形成水泡。膿皰形狀不規則,破潰後露出糜爛面,破處會不斷流黃水,干後結成黃色痂皮,此病好發於顏面和四肢等暴露的部位。
預防措施:
1. 加強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宣傳,勤洗澡、勤換衣、勤剪指甲、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
2. 加強晨檢,發現患兒後立即隔離,並及時對所接觸的用品如:毛巾、口杯、玩具煮沸消毒;床、被褥、床單、衣服清洗後用紫外線照射消毒,以避免擴散造成流行。
3. 建議家長積極治療瘙癢性皮膚病。
除了及時治療外,在生活中還應注意
1,不吃辛辣之物
2,不要用肥皂洗
3,不要用手抓,注意衛生
4,不要吃魚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