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徐冰的著作
1、《20世紀30-40年代中國文化人的日本認識—基於宇宙風雜志的考察》商務印書館,2009,獨撰
2、《日語口譯學論稿》,東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獨撰
B. 根據藝術家徐冰的天書張怎麼寫
徐冰應邀做客央視《開講啦》 分享「創造力從哪裡來」 「創造力並不是創造了什麼東西,而是你用一種新的獨具視角的態度和方法,面對習以為常的領域,這個時候的創造力才是真正的。我的藝術來自於對社會的敏感,以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1月18日晚10點半,我院副院長徐冰教授應邀做客央視一套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與青年人一同分享「創造力」。 從孩提時代對上中央美院的渴望到大學時期臨摹「大衛」的夜以繼日,從用兩年年時間雕刻出4000多個無人能懂的漢字創作《天書》,給人類現存知識范疇提供新的概念,到用符號描繪一個普通人24小時的《地書》以期實現普天同文的理想;從親眼目睹9•11恐怖襲擊事件創作《何處惹塵埃?》,到創造「新英文書法」以藝術的方式向人們提出思維方式的改變……徐冰以三十多年的藝術創作體會分享他的想像力、創造力、思考力,他說「人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找回你失去的東西,而我們失去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本身所擁有的一種天生的創造力。」 面對現場青年代表關於「大眾如何欣賞藝術?」「對藝術生來說,英語真的重要嗎?」「在高考統一的標准下,如何尋找創造力?」的問題,徐冰也一一作了解答。在他看來,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定要對社會有責任,「我們必須是一個對世界的命運和人類命運關注的人,你的創造力其實來自於你的激情,就是你對人類命運的關憂。」節目中,徐冰以輕松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與青年進行了愉快的交流。 《開講啦》是由CCTV-1製作的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思考和心靈的滋養。該期節目播出後,在藝術青年群體中引起了極大反響,特別是引發了藝術領域的年青一代對關注社會問題與創造力關系的新的思考。
C. 徐冰的基本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57年4月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單位:外國語學院
專業:日語
個人情況綜述:
生於吉林長春,74年高中畢業下鄉插隊,務農之餘自學日語,77年逢恢復高考,遂入東北師大日語系,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在北京語言學院、北外、北大、東京外語大學、東京大學等院校學習或研究。97年始於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業作博士論文,07年通過答辯,獲學術博士學位。03年考入北大歷史繫世界史專業日本史方向博士課程,07年畢業,獲史學博士學位。憑兩所世界名校的熏陶與歷練,打下了較為扎實的研究基礎。
1998年41歲時,在全國本學科13所高校的激烈競爭中,作為學科帶頭人申報博士點成功,使我校日語學科獲全國第3個日語博士點,本人成為當年全國日語學科最年輕的博士點帶頭人、博士生導師。2000年—2004年任學科帶頭人期間,與同仁協力,使我校日語學科連續4年被評為全國日語學科本科第一名。指導多名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2004年、2005年指導的本科生論文獲全國日語專業本科優秀畢業論文2等、3等獎;2006年指導的博士論文課題獲0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
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文化比較研究,側重於中國人的日本觀的研究
D. 在後廚電視劇中 徐冰的扮演者 是誰 都拍過什麼影視
海清,本名黃怡,中國著名女演員。7歲時便出演電視劇,12歲在江蘇省戲劇學校學習舞蹈,17歲從江蘇省戲劇學校走進省歌舞劇院,1997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2003年出演《玉觀音》正式出道,2009年前後她在滕華濤導演的電視劇《雙面膠》、《王貴與安娜》、《蝸居》中塑造了生動的屏幕形象。2010年主演《媳婦的美好時代》取得極大成功,被稱為「國民媳婦」,憑借該片獲得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受觀眾喜愛、最具人氣女演員獎以及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中文名:海清
外文名:Christina
別名:黃怡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78年1月12日
職業:演員(隸屬國家話劇院)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97級表演系
經紀公司:喜天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代表作品:《玉觀音》,《雙面膠》,《王貴與安娜》,《蝸居》,《媳婦的美好時代》,《心術》主要成就:
2010年金鷹獎最受觀眾喜愛女演員
2010年金鷹獎最具人氣女演員獎
2011年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
2011年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
星座:摩羯座
血型:O型
身高:167cm
體重:50kg
E. 徐冰的作品賞析
《鳳凰》:低碳也好,環保也罷,它終究無法脫離「破爛」的本質。在中國的建築工地,《鳳凰》曾經是一堆堆任人踐踏的垃圾。旅美18年,徐冰回國後第一次踏進北京CBD的工地時,就被這些建築廢料的原始粗陋的美感,被高樓大廈背後的真相深深吸引。
他同意了委託方的邀請,決定用這些建築廢料製作藝術品,最終的形態將是中國人熟悉並喜愛的吉祥圖騰——鳳凰。這只經過認真「亂抹」的大鳥,以其富於表現力的藝術語言,在民俗的、當代的、藝術的、社會的這些概念中自由遊走,從北京的CBD到上海的世博園,成為非常令人矚目的中國藝術作品。
風格:「美」或「丑」並不重要,風格、流派也沒有那麼重要。《鳳凰》誕生後,最有意思的是它「嫁雞隨雞」的性格——放在北京CBD,它散發著一種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隱喻和思考;放在上海世博會,又增添了對歷史綿延的追溯;而最終它也許會被台灣收藏家帶往寶島,或者會成為那裡的人們熟悉又陌生的圖騰。
觀念:一輩子的藝術理念,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似乎很陳舊的話。徐冰的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出其不意,帶給人的感覺是充滿回味的驚詫。正如義大利批評家Russo所說的,《鳳凰》是他「唯一看到的使用中國人的態度來製作的藝術」。而以《鳳凰》為代表的,徐冰構築的藝術世界,或者說他進行創作的「中國人的態度」究竟是什麼?藝術家給我們的回答既簡單又樸素,甚至有些「過時」——那竟然是一句「藝術來源於生活」。
(5)徐冰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擴展閱讀
作品理性克制,這種感受主要體現在創作方法和技藝上。它們不像八九十年代外來西方文哲思潮下的直接產物,並不足夠激進;也不像繼承儒道釋文人傳統,並不寫意,沒有含混性。徐冰的作品更像北宋的科學發明,暗合了西方現代科學精神,追求具體、准確,清晰的指征,這可能也是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他作品的原因。
徐冰知識分子家庭背景與長期的版畫專業訓練影響了他觀看世界的方式。持續關注「社會在場」,藝術之外的事情是作品的「思想」來源,跨文化的經歷促成他重點關注中西方的文化與歷史交集,語言作為一種符號成為他分析梳理的對象。
但「社會在場」不滿足於此,徐冰甚至參與了公益項目《木林森》,具體的藝術行動介入「社會在場」。這種持續關注的力度確實是受到社會主義背景的深刻影響。當我們說徐冰是觀念藝術家時,更親近西方的左翼觀念藝術家,而不是消費景觀下的個人主義。
F. 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華人獲獎者
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天才包括:
徐冰
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MAC ARTHUR AWARD),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
徐冰(1955-)祖籍浙江溫嶺,生於重慶。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8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邀請,做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2008年回國,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在自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的成名作《天書》系列中,他親自設計刻印數千個「新漢 字」,以圖象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國後陸續創作《新英文書法》、《鬼打牆》、《地書》等。此外,本世紀以來徐冰的創作面向更為豐富,特別是其日益關注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題材,《煙草計劃》、《木林 森》、《鳳凰》等均是頗具深度的代表作品。鑒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傑出貢獻,1999年他榮膺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庄小威
2003年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庄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34歲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庄小威利用改進的熒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復雜的生物過程。2003年,她正利用這種方法研究流感和艾滋病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細胞,這有助於研發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方法。
陶哲軒
2006年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唯一一名獲獎華人是天才數學家陶哲軒是唯一獲獎的華裔。這是陶哲軒在一個月內獲得的第二個大獎,他在8月22日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俗稱數學諾貝爾獎)。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稱贊陶哲軒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如: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組合數學和數論,並為多個數學界長久以來的推測(conjecture)提供了證明,他的研究也為許多領域開創了新的思維,對這些領域未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何琳
生物學家何琳
何琳是2009年度二十四位獲獎者中的唯一華裔。1997年從清華大學畢業,2003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學助理教授。何琳關於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療中的作用而獲得獎金。
沈偉
於2007榮獲美國「麥克阿瑟獎天才獎」的紐約美籍華人編舞家沈偉,出身於中國湖南,5歲學中國畫,9歲在湖南省藝校學習中國傳統戲曲,畢業後任湖南省湘劇院演員,後又學舞蹈,成為廣東現代舞團舞蹈演員及編舞。多才多藝兼善繪畫,曾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中國傳統水墨、結合現代舞姿打動全世界。
蕭強
2001年得獎,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信息學院專聘教授。
張益唐
2014年獲獎 。主要貢獻在於2013年4月17日向《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證明存在無窮多對素數相差都小於7000萬的論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同年5月21日,該篇論文被數學年刊接受。
楊培東
2015年獲獎。楊培東是國際頂尖的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1988年從木瀆中學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9年至今,先後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他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科學難題。
G. 徐冰的作品回顧
-《天書》
1984年徐冰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此期間讀了很多書。他說:「到了80年代,我讀了很多書,參加了大量的文化討論,覺得不舒服,就像一個飢餓的人吃了太多,這時對所謂文化就有一種厭惡。文化討論好像是一個游戲機,上去了以後就沒有辦法停下來。到最後把本來清楚的事情也給搞亂了,這個叫『文化』的東西和我們總有一種不合適的關系。當時就覺得要做一本自己的書來表達這種感覺。」
1987年,徐冰開始在中央美院1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以特有的耐心和技藝刻制了4000多個自己創造出來的字。這些字沒有一個是可釋讀的,也就是說全部都是沒有意義的。當這些字通過雕版印刷出來並裝幀成線裝書的時候,就呈現出它的當代性——嚴肅、莊重的形式下卻沒有任何意義,這些特別像樣的「偽文字」完全沒有交流的功能。這就是徐冰的成名作《析世鑒——天書》。
這部作品自1988年首次展出後就一直是熱烈討論的對象。據說有位商務印書館的老先生看了,卻沒有一個字能辨認,「這讓他很惱火」。對現代藝術有經驗的讀者則說:「這部作品是對他的文化依賴的警告。」徐冰自己評價《天書》說:「這是一本在吸引你閱讀的同時又拒絕你進入的書,它具有最完備的書的外表,它的完備是因為它什麼都沒說,就像一個人用了幾年的時間嚴肅、認真地做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天書》充滿矛盾。」
試著把三維的實物轉到二維的平面上,讓版畫不再受到製版或尺寸的限制
-《鬼打牆》
徐冰這樣描述這部以長城為基礎的作品:「我是學版畫出身,一直就想試著把三維的實物轉到二維的平面上,以獲得一種新的轉換概念,這樣版畫就不再受到製版或尺寸的限制。1990年3月我和一些學生、朋友以及金山嶺的農民十幾人在長城上辛苦了近一個月。完成了這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版畫的室外拓印工作(當然尺寸的大小不是藝術的關鍵)。折騰了一把也算過了癮。滿滿一卡車的拓片從山上運回了美院。1990年7月我去了美國,為了籌備一個展覽,這堆半成品也被運到那邊。在一個大的工作間里,我與幾位助手工作了半年多,把它們拼接、裝裱起來。首展是在美國的艾維姆博物館。這東西的出現,把保守的美國版畫界嚇了一跳,這么大、這么特別的版畫,沒見過。」
從圖形標識入手,尋找普天同文的理想
-《地書》
與《天書》相反,《地書》是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書。徐冰說:「這兩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書,又有共同之處,不管你講什麼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天書》表達了我對現存文字的遺憾;而《地書》則表達了我一直在尋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地書》的靈感來自於機場和飛機機艙。徐冰注意到,機場的標識和航空公司的安全說明書的設計都以非常簡潔的圖形為主,基本上不用語言就能把復雜的內容傳達給操著不同語言的乘客,相當於一個「國際讀本」。從1999年開始,徐冰開始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各種標識,很快就收集了上萬個圖形標識。徐冰希望《地書》是一個開放的作品,他計劃為《地書》建立一個網站,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加入自己發現的圖形文字。但他也認為文字是已經約定俗成的:「我做的只是收集整理,我不想自己編造一套文字。」
道德、利害關系的判斷太強,就看不到材料的真實和價值
-《煙草計劃》
《煙草計劃》始於2000年杜克家族所在地美國Durham城,延續到2004年的中國上海,由一系列與煙有聯系的製作所構成。比如:一本用煙葉印製的大書,在展示中任由煙葉蟲把它吃成一堆碎屑;一隻十米長的香煙在展開的《清明上河圖》上緩慢地燃燒,在長卷上留下一條痕跡;在黃浦江碼頭的舊煙草貨棧,用霓虹燈和雲霧製作了大型裝置;由無數只香煙插成的一張巨大的虎皮地毯散發著濃重的煙草味道……整個計劃構成了一個層層深入的對人與煙草復雜關系的追問,以及以煙草為線索引發的有關歷史與現實、國際資本、文化滲透及勞力市場等話題。
徐冰說:「把煙看成一個無屬性的材料,思維的觸角才可以無限展開,才能發現難得的東西。如果總帶著很強的道德、利害關系的判斷,就看不到這些材料的真實和價值。藝術作品與社會內容的相關性其實是不需要藝術家去擔心的,何況是煙草這種材料,它自己就把這種關系搞定了。」
塵埃與9·11事件的警示
-《何處惹塵埃》
這件作品首展是2004年在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徐冰將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塵吹到展覽中,經過24小時,在展廳地面上由灰塵顯示出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展廳入口處有一組照片,敘述了作者將這些粉塵從紐約帶到威爾士的過程。展廳被霜一樣的灰白色粉塵覆蓋著,有寧靜、肅穆之美,但給人一種很深的刺痛和緊張脆弱之感,哪怕一陣輕風都能將現狀改變。
徐冰說:「塵埃是一種最基本,最恆定的物質狀態,不能再改變什麼了。為什麼世貿大廈一旦失衡,頃刻化為平地,回到物質的原始形態?因為在它之上聚集了太多本不應該的人為意志。這類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於政治關系的失衡,但本源卻是對自然形態的違背。所以說9·11是對人類本質性的警示。」
要打破藝術的邊界,只從藝術的角度考慮問題是沒出息的
-《木·林·森》計劃
2005年,美國聖地亞哥當代美術館等三家機構共同發起、策劃了一項提高保護自然文化遺產意識的項目,作為受邀的8位藝術家之一,徐冰選擇了非洲東部的肯亞,並為肯亞集資恢復森林綠化設計了一套計劃。即請肯亞的少年兒童,根據徐冰為此計劃編寫的教材中的方法,用人類祖先發明的文字元號,創作、組合成有關「樹」的圖畫,然後經過網路以及在美術館的展出,以每幅30美元的價格在網上拍賣購藏,並把所得的資金用於肯亞植樹造林。兩美元在美國只能買一張地鐵票,在肯亞卻可以種下10棵樹。同時,參與到計劃中的人則各有收獲。在徐冰看來,這是《木·林·森》能夠長期循環、持續進行下去的理由。2008年,結束第二次肯亞之行後,他把孩子們畫的樹臨摹、組合成大幅的森林風景畫。
《木·林·森》計劃無法用裝置、繪畫、雕塑或是行為等任何一種藝術方式簡單定義,有人說這是一件「消失」的作品,變成一個大眾參與的項目,藝術的邊界被打破。也有人把它看做一個集合了環保、教育、藝術等諸多內容的社會項目。徐冰說:「如果藝術家只是從藝術的角度切入考慮問題,我覺得他肯定不是一個有出息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