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聯入門第一講:創作對聯的基本步驟
基本簡介對聯矢量圖__春節_節日素材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2]民間書法高人寫春聯4-對聯推薦視頻對聯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部分對聯才需要押韻)。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3]著名書法家李嘯先生隸書對聯創作視頻歷史淵源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4]婚慶對聯源文件__PSD分層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淀逐漸豐厚。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5]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21世紀初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主要分類折疊按用途分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2、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如: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喜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6]3、輓聯: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群。4、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5、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6、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書店)雖是毫發生意;卻是頂上功夫。(理發店)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旅店)7、言志聯:道出志向之用。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對聯折疊按字數分1、短聯(十字以內)2、中聯(百字以內)3、長聯(百字以上)等。折疊按技巧分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折疊按位置分1、楹聯:掛於楹柱之上,住宅、機關、廟宇、古跡等處所用。2、門聯:貼於大門之上。3、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折疊按聯語來源分1、集句聯:全用古人詩中的現成句子組成的對聯。2、集字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3、摘句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對聯。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按藝術特點分對聯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復出現。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葯名)等。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最長的對聯: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鍾雲舫,於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獄中為抒發憤懣而寫。書寫格式對聯源文件_春節_海報設計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5,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6、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基本特徵1、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中都有工整的對偶句。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3、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對聯雅俗共賞,沒有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這種奇妙的合一,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楹聯的規則並不復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5、嚴肅性和游戲性的統一。楹聯歷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游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游戲性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游戲和語言游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發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斗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游戲性楹聯也不少,它往往藉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面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主要格律折疊藏字格也叫「闕如格」,聯中有意識地將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達某種意思。如: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此聯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拆字格拆字,就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如:上聯:張長弓,騎奇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下聯: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折疊疊字格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折疊復字格將一個或幾個字按照某種規律,重復出現多次。寇準與友同出遊,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眾皆喝彩。折疊迴文格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據說清代北京有個「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遊,進店喝酒,忽而想到這副迴文對,非常得意。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後又將這副對聯作為上聯,然而他想不出下聯,讓紀曉嵐對,紀曉嵐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折疊集句格用古文、詩詞中的句子合成的對聯。讀書破萬卷(杜甫)落筆起群英(李白)折疊頂針格樓外青山,山外白雲,雲飛天外池邊綠樹,樹邊紅雨,雨落溪邊對聯章法章法,是篇章結構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緊密、和諧,中心意思才鮮明突出;無章法,就會凌亂、鬆散、殘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雲。折疊又對又聯對聯的基本章法,是又對又聯。對,是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聯,是兩者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統一起來,表達一個主題。對聯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學上對立統一的規律。對聯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詞有相似之處,上下聯內容不宜重復雷同,來回糾纏,應各有所側重,分工合作。上下聯分工,根據所寫對象而有各種情況:1.寫景狀物景物有空間狀態、時間狀態。空間有遠近、上下、前後、大小等。時間有朝暮、晝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動靜、聲色、常變等不同狀況。就具體對象來說,有天地、陸海、山水、雲林、泉石、自然物與建築物等。建築物中有樓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關於景物對立的兩面無窮無盡。上下聯可以這樣分工,如一寫空間狀態,一寫時間狀態;一寫遠,一寫近;一寫聲,一寫色;一寫泉,一寫石;一寫樓,一寫亭;一寫眼前實景,一寫想像或從前的虛景。這共同表現景物的特徵。例如九龍青山禪院聯:十里松杉圍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上聯寫近景、靜景,將自然景觀與千年禪寺結合起來,顯得寧靜肅穆。下聯寫遠景、動景,四面雲霧繚繞,無限空闊,水環波涌,使青山很有氣勢。上下聯就這樣相互配合,相互映襯,使雲水松杉環繞的青山禪院超凡拔俗,氣象萬千。2.寫入敘事上下聯的分工和各自側重點,可以一說別人,一說自己;一寫事,一抒懷;一實,一虛。同是說別人,上下聯可以分別寫品德與事功,或品德與才學,事功與生活,公與私,言與行,文與武,喜與惡,有與無,得與失,今與昔,生前與死後,現在與未來等。同是寫人文事,上下聯可以分別詩與文,經與史,詞與賦,書與畫,詩文與書畫,琴與棋,師授與友評等。例如唐景崧(一說丘逢甲)撰台灣鄭成功祠聯:由秀才封王,撐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全聯贊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事功,上下聯仍有分工。上聯寫他前一段抗清,下聯寫他後一段驅夷,即驅逐荷蘭殖民者出台灣。一是「撐持舊山河」,一是「開辟新世界」;一重在過去,一重在影響未來;上聯贊揚他的功績,下聯提出對後輩的希望:對鄭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頌揚。主題是上下聯的交匯點、接軌處,是上下聯聯接的紐帶。寫作對聯,如能把握主題,切合題意,上下聯各有側重,共同表達一個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對又聯。折疊起承轉結起陰轉結(合),本是詩文的章法,對於對聯,有參考價值。絕句詩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轉、結。對聯中的二句聯,全聯四句,也可以這樣看。例如朱元璋贈徐達聯:破虜平蠻,(起)功貫古今名第一;(承)出將入相,(轉)才兼文武世無雙。(結)全聯二句的對聯,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備起、承、轉、結,離首即尾,只有起、結。上聯起,就擔負了「起、承」的雙重任務;下聯結,就擔負了「轉、結」的雙重任務。上聯必須起好,下聯必須結好。中長聯,半聯相對完整,自有起、承、轉、結。如上邊千山祖越寺聯,半聯四句,上聯「水界遼河」是起,「山通華表」是承,「歷數代毓秀鍾靈」是轉,「真乃東都勝跡」是結。下聯照此類推。對於長聯,尤須注意全聯和半聯的層次結構,注意全聯和半聯的起、承、轉、結;否則閱讀抓不住要領,寫作客易蕪雜凌亂。孫髯所撰大觀樓長聯,情文並茂,在章法上也足堪為法。折疊編輯本段創作規則折疊對仗李元明-對聯-淘寶-名人字畫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准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折疊平仄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斷定對聯的上下聯,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折疊結構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片語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單組,四字結構:上聯:知足常樂;下聯:能忍自安。對聯上下聯的片語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片語,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片語,下聯也必須以偏正片語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片語結構。在謀篇布局對聯片語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片語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Ⅱ 作文素材積累事例:近期最熱點人物及事件3個(每個事例400字左右)
建議你可以參考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裡面的素材:
【郎平 雄心志四海】
【頒獎詞】臨危不亂,一錘定音,那是盪氣回腸的一戰!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躍起,一記記扣殺,點染幾代青春,喚醒大國夢想。因排球而生,為榮譽而戰。一把鐵榔頭,一個大傳奇!
【人物事跡】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排決賽,中美巔峰對決,身高1米84的中國女排主攻手郎平擊潰了美國女排的防線,幫助中國女排登上了冠軍的寶座,賽後誕生了一個流行詞——「鐵榔頭」。
「鐵榔頭」郎平兩次在中國女排最困難的時期,主動接下了中國女排主帥這個「星球上壓力最大的職業」: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際,她毅然歸國,擔任女排主帥,累倒在工作當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國女排倫敦奧運會被日本隊淘汰,2013年同年齡隊友陳招娣撒手人寰,這一系列的悲痛觸動了郎平內心深處的女排情結,於是她冒著「一世英名可能毀於一旦」的風險再次走馬上任,僅僅一年半時間,郎平就帶領中國隊於2014年時隔16年重返世錦賽決賽舞台,最終奪得亞軍,並於2015年重奪世界盃冠軍。30年來,從擔任主攻手時的「五連冠」到任教練率中國女排重返世界之巔,「鐵榔頭」似乎已經是奇跡的代名詞。
【徐立平 大國多良材】
【頒獎詞】每一次落刀,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葯上微雕,不能有毫發之差。這是千鈞所系的一發,戰略導彈,載人航天,每一件大國利器,都離不開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鍛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國工匠。
【人物事跡】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葯進行微整形。在火葯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葯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葯葯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
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葯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葯,以及火葯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葯,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或者還有時事新聞類別的:
【素材展示】
「大專及以上學歷,專業不限,工資1600元……」2013年6月26日,廣西《柳州晚報》刊登了一則城管招聘啟事,幾天後,畢業兩年、25歲的小韋持清華大學本科文憑,前來報名,讓招考人員驚訝不已。
25歲的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畢業生韋偉,突然成了媒體熱議的新聞人物。最近一個月內,韋偉先後參加了廣西柳州市不同城區的兩次城管部門招考,最終都以優異的成績入選。「一紙文憑不過是代表自己的學習經歷,並不能說明什麼,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工作經驗、人生閱歷,當機會來到時就能穩穩抓住。」今年以來,各地城管相繼出現的負面新聞,加上招工難、就業難等因素的作用,這一抉擇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有點「瘋狂」,有人由此感慨清華北大的「天之驕子」已經走下神壇,有人懷疑他是想藉此炒作博出名,也有人將他的選擇當作是就業難的一個例證……面對如潮質疑,小韋則拿著錄用通知書淡然一笑:「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對小韋的做法,有人叫好,有人質疑,小韋則說,「沒什麼,從基層做起。」對此,你怎麼看?
【多維解讀】
1、理性看待
城管只是一份工作,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一個城市不能沒有城管,否則就會滿大街都是佔道經營和違章建築,發達國家也不是可以隨意擺攤的,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應該如何管,希望這些高學歷的大學生能踏實工作,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想出更好的管理方法。
2、腳踏實地
今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近日,人社部專家也表示:今年預計300萬以上大學生難就業。如此形勢下,小韋選擇去作一名有編制的城管「瘋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不是「瘋狂」,是腳踏實地、是從基層做起。人們都高看清華大學,但憑著一紙清華文憑就真能橫掃用人市場嗎?恐怕未必,正如小韋的現實情況,冷門專業畢業、已在家待業兩年,選擇報考城管,當然是最好的直面現實。大學生特別是清華大學生可以放下身段去做城管工作,也折射出了如今一些大學生自我定位的理性,就業觀等的改變與成熟。這有利於改變此前人們對大學生眼高手低的認識,引導大學生們樹立起正確健康的就業觀!
3、可喜現象
清華學子當城管,這是給當下城管陷入「誠信」危機的一個很好響應。其實,城管隊伍真正缺少的不是人,而是高素質的人,特別是城管隊伍需要從把好「入口關」上下功夫。要吸收高層次人才,注入高素質血液。城管工作,特別是未來的城管工作,也需要高學歷者。城管不是僅趕趕小販,城市管理的內容非常復雜,管理的要求各不相同。城管隊員要有語言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還要會運用網路計算機技術,對市容等進行實時監控,城管也需要高素質人才。清華學子當城管有利於提高管理能力、水平,對文明執法有利,對社會進步具有推動作用。
【適用文題】
就業觀、直面現實、理性定位自我、尊重個性化選擇、職業無貴賤之分等。
Ⅲ 邏輯與步驟,章法於方式是什麼意思
對聯矢量圖__春節_節日素材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2]民間書法高人寫春聯4-對聯 推薦視頻
對聯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部分對聯才需要押韻)。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3]著名書法家李嘯先生隸書對聯創作視頻
歷史淵源
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4]婚慶對聯源文件__PSD分層
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淀逐漸豐厚。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5]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21世紀初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主要分類
折疊按用途分
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 。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
2、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如: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喜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6]
3、輓聯: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群。
4、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5、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6、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書店)雖是毫發生意;卻是頂上功夫。(理發店)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聯:道出志向之用。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 對聯
折疊按字數分
1、短聯(十字以內)
2、中聯(百字以內)
3、長聯(百字以上)等。
折疊按技巧分
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
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
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
折疊按位置分
1、楹聯 :掛於楹柱之上,住宅、機關、廟宇、古跡等處所用。
2、門聯:貼於大門之上。
3、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折疊按聯語來源分
1、集句聯:全用古人詩中的現成句子組成的對聯。
2、集字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
3、摘句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對聯。
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對聯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復出現。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 、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葯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最長的對聯: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鍾雲舫 ,於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獄中為抒發憤懣而寫。
書寫格式
對聯源文件_春節_海報設計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5,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6、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基本特徵
1、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
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
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中都有工整的對偶句。
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3、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一副對聯來概括: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
對聯雅俗共賞,沒有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這種奇妙的合一,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
楹聯的規則並不復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
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
5、嚴肅性和游戲性的統一。
楹聯歷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游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游戲性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游戲和語言游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發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斗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游戲性楹聯也不少,它往往藉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面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
主要格律
折疊藏字格
也叫「闕如格」,聯中有意識地將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達某種意思。如:
上聯:二三四五;
下聯: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
此聯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
拆字格
拆字,就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如:
上聯:張長弓,騎奇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
下聯: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
折疊疊字格
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折疊復字格
將一個或幾個字按照某種規律,重復出現多次。
寇準與友同出遊,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眾皆喝彩。
折疊迴文格
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
據說清代北京有個「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遊,進店喝酒,忽而想到這副迴文對,非常得意。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後又將這副對聯作為上聯,然而他想不出下聯,讓紀曉嵐對,紀曉嵐道: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折疊集句格
用古文、詩詞中的句子合成的對聯。
讀書破萬卷(杜甫)
落筆起群英(李白)
折疊頂針格
樓外青山,山外白雲,雲飛天外
池邊綠樹,樹邊紅雨,雨落溪邊
對聯章法
章法,是篇章結構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緊密、和諧,中心意思才鮮明突出;無章法,就會凌亂、鬆散、殘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雲。
折疊又對又聯
對聯的基本章法,是又對又聯。對,是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聯,是兩者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統一起來,表達一個主題。對聯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學上對立統一的規律。
對聯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詞有相似之處,上下聯內容不宜重復雷同,來回糾纏,應各有所側重,分工合作。上下聯分工,根據所寫對象而有各種情況:
1.寫景狀物
景物有空間狀態、時間狀態。空間有遠近、上下、前後、大小等。時間有朝暮、晝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動靜、聲色、常變等不同狀況。就具體對象來 說,有天地、陸海、山水、雲林、泉石、自然物與建築物等。建築物中有樓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關於景物對立的兩面無窮無盡。
上下聯可 以這樣分工,如一寫空間狀態,一寫時間狀態;一寫遠,一寫近;一寫聲,一寫色;一寫泉,一寫石;一寫樓,一寫亭;一寫眼前實景,一寫想像或從前的虛景。這共同表現景物的特徵。例如九龍青山禪院聯:
十里松杉圍古寺;
百重雲水繞青山。
上聯寫近景、靜景,將自然景觀與千年禪寺結合起來,顯得寧靜肅穆。下聯寫遠景、動景,四面雲霧繚繞,無限空闊,水環波涌,使青山很有氣勢。上下聯就這樣相互配合,相互映襯,使雲水松杉環繞的青山禪院超凡拔俗,氣象萬千。
2.寫入敘事
上下聯的分工和各自側重點,可以一說別人,一說自己;一寫事,一抒懷;一實,一虛。同是說別人,上下聯可以分別寫品德與事功,或品德與才學,事 功與生活,公與私,言與行,文與武,喜與惡,有與無,得與失,今與昔,生前與死後,現在與未來等。同是寫人文事,上下聯可以分別詩與文,經與史,詞與賦, 書與畫,詩文與書畫,琴與棋,師授與友評等。
例如唐景崧(一說丘逢甲)撰台灣鄭成功祠聯:
由秀才封王,撐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全聯贊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事功,上下聯仍有分工。上聯寫他前一段抗清,下聯寫他後一段驅夷,即驅逐荷蘭殖民者出台灣。一是「撐持舊山河」,一是「開辟新世界」;一重在過去,一重在影響未來;上聯贊揚他的功績,下聯提出對後輩的希望:對鄭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頌揚。
主題是上下聯的交匯點、接軌處,是上下聯聯接的紐帶。寫作對聯,如能把握主題,切合題意,上下聯各有側重,共同表達一個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對又聯。
折疊起承轉結
起陰轉結(合),本是詩文的章法,對於對聯,有參考價值。絕句詩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轉、結。對聯中的二句聯,全聯四句,也可以這樣看。例如朱元璋贈徐達聯:
破虜平蠻,(起)功貫古今名第一;(承)
出將入相,(轉)才兼文武世無雙。(結)
全聯二句的對聯,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備起、承、轉、結,離首即尾,只有起、結。上聯起,就擔負了「起、承」的雙重任務;下聯結,就擔負了「轉、結」的雙重任務。上聯必須起好,下聯必須結好。
中長聯,半聯相對完整,自有起、承、轉、結。如上邊千山祖越寺聯,半聯四句,上聯「水界遼河」是起,「山通華表」是承,「歷數代毓秀鍾靈」是轉,「真乃東都勝跡」是結。下聯照此類推。
對於長聯,尤須注意全聯和半聯的層次結構,注意全聯和半聯的起、承、轉、結;否則閱讀抓不住要領,寫作客易蕪雜凌亂。孫髯所撰大觀樓長聯,情文並茂,在章法上也足堪為法。
折疊編輯本段創作規則
折疊對仗
李元明-對聯-淘寶-名人字畫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准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折疊平仄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斷定對聯的上下聯,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折疊結構
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片語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
單組,四字結構:
上聯:知足常樂;
下聯:能忍自安。
對聯上下聯的片語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片語,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片語,下聯也必須以偏正片語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片語結構。在謀篇布局對聯片語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片語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Ⅳ 春節矢量對聯動態圖片
對聯矢量圖__春節_節日素材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2]民間書法高人寫春聯4-對聯推薦視頻對聯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部分對聯才需要押韻)。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3]著名書法家李嘯先生隸書對聯創作視頻歷史淵源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4]婚慶對聯源文件__PSD分層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淀逐漸豐厚。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5]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21世紀初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主要分類折疊按用途分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2、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如: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喜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6]3、輓聯: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群。4、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5、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6、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書店)雖是毫發生意;卻是頂上功夫。(理發店)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旅店)7、言志聯:道出志向之用。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對聯折疊按字數分1、短聯(十字以內)2、中聯(百字以內)3、長聯(百字以上)等。折疊按技巧分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折疊按位置分1、楹聯:掛於楹柱之上,住宅、機關、廟宇、古跡等處所用。2、門聯:貼於大門之上。3、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折疊按聯語來源分1、集句聯:全用古人詩中的現成句子組成的對聯。2、集字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3、摘句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對聯。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按藝術特點分對聯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復出現。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葯名)等。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最長的對聯: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鍾雲舫,於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獄中為抒發憤懣而寫。書寫格式對聯源文件_春節_海報設計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5,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6、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基本特徵1、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中都有工整的對偶句。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3、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對聯雅俗共賞,沒有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這種奇妙的合一,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楹聯的規則並不復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5、嚴肅性和游戲性的統一。楹聯歷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游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游戲性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游戲和語言游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發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斗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游戲性楹聯也不少,它往往藉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面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主要格律折疊藏字格也叫「闕如格」,聯中有意識地將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達某種意思。如: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此聯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拆字格拆字,就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如:上聯:張長弓,騎奇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下聯: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折疊疊字格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折疊復字格將一個或幾個字按照某種規律,重復出現多次。寇準與友同出遊,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眾皆喝彩。折疊迴文格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據說清代北京有個「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遊,進店喝酒,忽而想到這副迴文對,非常得意。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後又將這副對聯作為上聯,然而他想不出下聯,讓紀曉嵐對,紀曉嵐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折疊集句格用古文、詩詞中的句子合成的對聯。讀書破萬卷(杜甫)落筆起群英(李白)折疊頂針格樓外青山,山外白雲,雲飛天外池邊綠樹,樹邊紅雨,雨落溪邊對聯章法章法,是篇章結構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緊密、和諧,中心意思才鮮明突出;無章法,就會凌亂、鬆散、殘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雲。折疊又對又聯對聯的基本章法,是又對又聯。對,是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聯,是兩者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統一起來,表達一個主題。對聯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學上對立統一的規律。對聯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詞有相似之處,上下聯內容不宜重復雷同,來回糾纏,應各有所側重,分工合作。上下聯分工,根據所寫對象而有各種情況:1.寫景狀物景物有空間狀態、時間狀態。空間有遠近、上下、前後、大小等。時間有朝暮、晝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動靜、聲色、常變等不同狀況。就具體對象來說,有天地、陸海、山水、雲林、泉石、自然物與建築物等。建築物中有樓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關於景物對立的兩面無窮無盡。上下聯可以這樣分工,如一寫空間狀態,一寫時間狀態;一寫遠,一寫近;一寫聲,一寫色;一寫泉,一寫石;一寫樓,一寫亭;一寫眼前實景,一寫想像或從前的虛景。這共同表現景物的特徵。例如九龍青山禪院聯:十里松杉圍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上聯寫近景、靜景,將自然景觀與千年禪寺結合起來,顯得寧靜肅穆。下聯寫遠景、動景,四面雲霧繚繞,無限空闊,水環波涌,使青山很有氣勢。上下聯就這樣相互配合,相互映襯,使雲水松杉環繞的青山禪院超凡拔俗,氣象萬千。2.寫入敘事上下聯的分工和各自側重點,可以一說別人,一說自己;一寫事,一抒懷;一實,一虛。同是說別人,上下聯可以分別寫品德與事功,或品德與才學,事功與生活,公與私,言與行,文與武,喜與惡,有與無,得與失,今與昔,生前與死後,現在與未來等。同是寫人文事,上下聯可以分別詩與文,經與史,詞與賦,書與畫,詩文與書畫,琴與棋,師授與友評等。例如唐景崧(一說丘逢甲)撰台灣鄭成功祠聯:由秀才封王,撐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全聯贊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事功,上下聯仍有分工。上聯寫他前一段抗清,下聯寫他後一段驅夷,即驅逐荷蘭殖民者出台灣。一是「撐持舊山河」,一是「開辟新世界」;一重在過去,一重在影響未來;上聯贊揚他的功績,下聯提出對後輩的希望:對鄭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頌揚。主題是上下聯的交匯點、接軌處,是上下聯聯接的紐帶。寫作對聯,如能把握主題,切合題意,上下聯各有側重,共同表達一個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對又聯。折疊起承轉結起陰轉結(合),本是詩文的章法,對於對聯,有參考價值。絕句詩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轉、結。對聯中的二句聯,全聯四句,也可以這樣看。例如朱元璋贈徐達聯:破虜平蠻,(起)功貫古今名第一;(承)出將入相,(轉)才兼文武世無雙。(結)全聯二句的對聯,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備起、承、轉、結,離首即尾,只有起、結。上聯起,就擔負了「起、承」的雙重任務;下聯結,就擔負了「轉、結」的雙重任務。上聯必須起好,下聯必須結好。中長聯,半聯相對完整,自有起、承、轉、結。如上邊千山祖越寺聯,半聯四句,上聯「水界遼河」是起,「山通華表」是承,「歷數代毓秀鍾靈」是轉,「真乃東都勝跡」是結。下聯照此類推。對於長聯,尤須注意全聯和半聯的層次結構,注意全聯和半聯的起、承、轉、結;否則閱讀抓不住要領,寫作客易蕪雜凌亂。孫髯所撰大觀樓長聯,情文並茂,在章法上也足堪為法。折疊編輯本段創作規則折疊對仗李元明-對聯-淘寶-名人字畫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准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折疊平仄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斷定對聯的上下聯,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折疊結構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片語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單組,四字結構:上聯:知足常樂;下聯:能忍自安。對聯上下聯的片語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片語,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片語,下聯也必須以偏正片語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片語結構。在謀篇布局對聯片語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片語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Ⅳ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動漫是否一般
這部動畫影片很好
神話人物自古就被改編的比較多,其中最熱門的就是孫悟空了,各種版本的都有,《大聖歸來》搬上大熒幕之後,口碑總體來講還不錯。另外一個備受歡迎的就是哪吒,雖然形象不盡相同,但是都是正義的代表,然而,八月份一個另類的哪吒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尤其是一部改編傳統故事的動畫改成這樣,更是難得。本片的情節設計,武打動作等等場景,可以看得出,是很需要想像力才能完成的,可知導演在背後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從對原著精髓的繼承,到全新的人物設定,在《魔童降世》里我們看到的即是哪吒,但又不只是哪吒,親情、友情、偏見,以及對宿命的抗爭,凝聚成了這部電影生動立體的層次,而在最後這部電影也暴露了自己更大的野心,一個全新封神宇宙的開啟,值得期冀。大家是怎樣認為的呢?
Ⅵ 條條大路通羅馬作文素材,要名人事例,3個以上
楚漢戰爭: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戰爭初期,項羽在兵力上占優勢。為擺脫劣勢,劉邦採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攬人心,制定「約法三章」,重視人才,加上有富饒的關中作為根據地,於是逐漸由弱變強。而項羽則剛愎自用,不能聽取正確的建議,逐漸由優勢變成劣勢,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圍,最後被迫在烏江自刎。 這段文字是《歷史》教材中介紹楚漢戰爭的一段話。
大文學家蒲松齡曾屢試不第,但他並不因此而頹喪,寫下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此後,他在家門口擺上桌凳,端出茶水,讓過路人給他講各種傳說故事,二十餘年,從不間斷。正是在搜集這些材料的基礎上,才寫成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Ⅶ 微整形墊高鼻樑需要花多少錢,求各位解答謝謝
隆鼻術(Rhinoplasty)是指通過在鼻部填充自體、異體組織或組織代用品以墊高外鼻,達到改善鼻部容貌的手術。隆鼻手術切口有鼻小柱切口、鼻腔內切兩種術式,其中鼻腔內切口(靠近鼻小柱一側)因切口隱蔽、外表看不到痕跡而被普遍採用。隆鼻是一種將鼻子的外觀進行調整或重建的一種行為,主要訴求為使鼻子更加的美觀,常用於解決一些因意外引發的鼻部外傷,或由於先天性缺陷造成鼻外形不美觀。
在手術上 - 隆鼻有分成封閉式手術和開放式手術,傳統開放式手術多以L形的硅膠假體放入鼻樑及鼻頭處但因為尺寸有限,所以無法盡可做到量身訂作而達到完全合於自已的鼻形,或因長時間的植入物和鼻頭的磨擦,因而造成和植入物接觸的鼻尖變薄甚至有穿孔的結果。
手術隆鼻
手術隆鼻的開始,首先是將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進行。一般來說整型外科醫生首先分離鼻部皮膚與皮下軟組織,並且放入框架進行'重塑'的動作,並且縫合切口,透過膠帶固定剛完成手術的鼻子,以促進癒合。應不同的患者需求,有時會採用自體軟骨的移植,或是與一般填充物同時進行,用來加強或是改變鼻部的輪廓。自體移植的組織通常是從鼻中隔取得,但如果不足夠使用可以從肋軟骨或耳軟骨取得。
非手術隆鼻
非手術隆鼻是注射填充劑,如膠原蛋白、玻尿酸、微晶瓷,來改變和塑造。將填充劑填充在鼻子較扁平的部位來營造出尖銳的角度,或平滑外觀。整個過程不會改變鼻子的大小,但仍可以被用來糾正一些功能的出生缺陷。
早期的嘗試使用的填充物大多是有毒物質如石蠟和硅。2000年後,醫生如博士 亞歷山大·里夫金,安德魯博士團映樂研製成功利用現代填料的良性技術。
鼻部名稱及特徵
外鼻分為鼻根、鼻樑、鼻尖和鼻翼、鼻孔五部分。
鼻根部為骨性部分,是由兩塊鼻骨和上頜骨鼻突構成。鼻樑部介於鼻根部和鼻尖部之間,由左右兩塊鼻側軟骨構成。鼻尖部為鼻的末端部分,主要由兩塊鼻翼軟骨構成。每個鼻翼軟骨各有一個內側腳和外側腳。兩個內側腳在鼻尖的下方構成鼻小柱及鼻尖部分支架,外側腳在鼻尖的左右分開,構成兩個鼻翼,鼻翼軟骨北側有鼻中隔軟骨。鼻外部的構造,是從鼻根到鼻小柱,形成一個突出的三棱錐體。覆蓋鼻上部三分之二的皮膚鬆弛富於彈性,皮膚伸展、擴張容易;而覆蓋鼻下部三分之一的皮膚則緊附著在下面的皮下組織,皮膚伸展、擴張就不那麼容易。鼻部美學標准:鼻部美學要從各個不同角度考察。基地面上觀察應為一等邊三角形。側面觀應評價以下鼻部標志:鼻額角、鼻尖上區轉折、鼻尖表現點和鼻小柱-上唇角。鼻尖表現點和鼻小柱-上唇角之間的角度是鼻小柱-小葉角。鼻長度與鼻尖突出度的比例接近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