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形大全 » 濟南青萍美容整形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濟南青萍美容整形

發布時間: 2022-02-04 21:10:45

① 楊氏青萍劍的滄州大六合門傳承

一代潘玄圭清朝康熙年間、江西龍虎山天師府道長
二代孟皎華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沂水泥古庄人道士
三代馮希湯清朝道光年間、濟南臨邑人,系南宮全真道士
四代楊棣園清朝道光末年、咸豐初年,山東無棣人,著名劍法大師,咸豐六年寫有《青萍劍》手抄本
五代李冠銘清朝道光末年、咸豐初年、滄州大六合門祖師
六代王殿臣清朝咸豐年間、滄州成興鏢局鏢師
七代李樹亭(生於1863-去世1939年)留有青萍劍譜在世
八代李志雲(生於1911-去世1984年)保存並整理青萍劍譜
九代李俊德(生於1960年)整理繼承發揚楊氏青萍劍法
十代李劍明(生於1994年)馬愛軍 丁滄生 許雲飛 姜永祥

② 青萍劍法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青萍劍原是一種古劍的名稱,據傳是鴻鈞道人賜予通天教主的佩劍,由二十四品青蓮蓮葉所化,因此稱「青萍劍」。歷史上有名的劍主是東漢時期的伏波將軍馬援,鑄造於東漢時期。

古人往往為優質寶劍賦以高雅別致之名稱,以別於一般劍器。陳琳之文章:「君侯體高俗之材、秉青萍干將之器。」而陳琳為東漢時期人,足見漢代己有青萍劍之名,而且名聲頗不下於干將、莫邪等寶劍。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記載:「庶青萍、結緣,長價於薛、卞之門。」據傳,青萍劍能切金玉斷毛發,犀利無比。青萍劍法藉此命名,取其劍質精銳,所向披靡之意。

青萍劍也是一套經典、實用的稀有劍術,風格獨特。青萍劍法發源於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潘元圭道長所創,劍路共分六趟,總計三百六十五招式,劍和劍名稱不同,並有劍訣及用法,已有近300年歷史。

據《青萍劍譜》記載,潘元圭道長將劍術傳給山東省沂水縣泥古庄孟教華道長,孟教華又傳給濟南府臨邑縣馮希湯道長。後馮希湯又將此劍術傳給山東無棣人楊鄂林。至此,青萍劍走出道門,流入俗家。

楊鄂林,在清代中期,他首先將青萍劍術傳於鹽山縣大韓村鎮賈雲鶴。

賈雲,生於清代乾隆年間,拜青萍劍大師楊鄂林為徒,苦練3年,貫通青萍劍六趟、三百六十五招式。

當時鹽山窪大村稀,盜匪橫行,滋擾鄉里,官府鞭長莫及,鄉民習武成風藉以保家自衛。賈雲鶴為人正派,豪俠仗義,憑一身武藝,不顧個人安危,曾多次深入匪巢,為鄉民奪還耕牛、財物,備受當地百姓敬重,為名冠一方的劍俠,人稱「飛仙劍俠」。

賈雲鶴授徒兩人:一是其弟賈靈泉,一是其表弟劉文石。賈靈泉傳子賈丙輝;劉文石授徒馬振祥。

賈耀亭,生於1877年,出身武術世家,自幼天資聰敏,記憶力驚人。從小習武,一點即通,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完整繼承賈氏青萍劍法,深得賈氏青萍劍法之奧秘。

後來,賈耀亭受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邀請赴寧進行劍術觀摩表演,贏得全場贊譽,張贈予七星寶劍。他銳意進取,潛心研討,對賈氏青萍劍的劍理、劍法、劍義,進行總結、提煉和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賈氏清萍劍法」。

同時,賈耀亭還整理注釋了四川峨眉山玉溪洞秘傳本「八卦劍」、「純陽劍」,連同「賈氏青萍劍譜」,為武林三瑰寶。他思想解放,見識高遠,為強民救國,在家鄉創辦了「文武學堂」,傳播青萍劍術和文化知識;

賈耀亭開門授徒,傳人遍及天津、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其徒寧芝光、范鎮林、劉青峰等更把青萍劍帶到了南京國術館,為青萍劍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雲樵武功卓越、劍法精湛,於清代光緒年間護衛尚書李蔭墀督學江南,往返縱橫,足跡所履數千餘里,據記載「所見者多,所較者廣。長者槍棒,短者拳腳,無不可以參互考證,而唯青萍劍法則未有能與為敵者,可謂絕技矣」。

馬雲樵晚年還鄉,把走南闖北一生所獲,與師弟賈耀亭切磋砥礪,優選出八式劍法,並對青萍劍術進行深度剖析,將這八式劍法主要插入六趟劍中,至此青萍劍術由原來三百六十五式,發展成後世的六趟三百七十三式,其技術內容更加豐富。

馬雲樵晚年授徒,滄州楊官莊楊雲橋得一百七十五式;齊家務袁希振得二百五十四式。因所傳劍藝各不相同,所以風格迥異。

後世滄縣一帶習青萍劍者多為楊雲橋所傳。楊雲橋性情磊落,「通古今、明陰陽、知風鑒、諳音律,撫琴擊劍為終生癖好」。每外出隨兩童,一捧琴,一攜劍,其對琴劍之風可見一斑。

後來,楊雲橋棄文就武,考授武庠生,曾剿賊有功,加守備銜,增武略騎尉。武舉戴松橋贈其對聯,詞曰:「琴滿熏風調綠綺,劍橫秋水耀青萍。」贊其琴劍二藝具有獨到之處。

楊雲橋得知師祖楊棣園晚年卧榻染病,家道窘寒,立即耗盡家財,飽載金銀,星馳赴魯,謁師探病,親侍湯葯,終養楊棣園。為此,楊棣園將從未外傳的四段青萍劍老四段全部傳授給楊雲橋。楊雲橋方得窺其全貌後,遂將青萍劍除遺澤子侄外,僅傳戴竹軒、孫文渤。

戴竹軒,滄州望族,書香名流,軍馬站人,武備先進、性情直率、慷慨好義、武技超群。加之戴家與楊家有至親之誼,得楊雲橋之傾囊相助,對青萍劍術尤為深奧,曾任教育機關武術教練。其子戴聘清傳承其技藝。

孫文渤,生於滄縣軍馬站村。5歲起隨父親、著名武術家孫芝譜習武,1895年,受孫芝譜之命赴楊官莊拜楊雲橋為師習練青萍劍法。

又由於孫芝譜的次女、孫文渤之妹嫁給戴竹軒,孫戴兩家好上加好,親上加親,由於這種特殊的關系,使孫文渤得以多年往返於楊官莊,更得戴家武學,繼承了全部青萍劍法,名聲大振。

孫文渤為人忠厚慷慨,好義濟國扶危,所練青萍劍術無出其右者。曾任愛國將領張學良東北邊防軍總部武術教官,傳播劍術技擊之道。清代末期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天津張園寓居期間,也曾聞其名,向其求教青萍劍法。並受愛國將領於學忠之聘,任五十一軍武術教官及河北省技術軍官教導隊主任總教官。

劉雲渤在大連將青萍劍術傳給王慶齋、王秀華、劉玉芳、田炳江等,其著名弟子有滄縣孟昭惠、孫之山和天津張寶山、孟祥雲、孫忠義,其後各有所傳。

賈勃生是賈耀亭的嫡孫,自幼秉承家學,書劍俱佳。年逾八旬時全套劍法尚能一氣呵成,可見青萍劍造詣之深。

《青萍劍譜》古譜保存完好,詳細記載了青萍劍的歷代傳承關系和劍術內容,其中《學劍要訣》、《練功八法》、《劍批》、《劍斷》是指導劍法訓練和實戰應用的理論基礎。

青萍劍歷史資料,保留的翔實豐富;訓練體系科學完整。在中華武苑中,傳統的各種訓練方法、各項技術內容保存的如此完整,實屬罕見。確是不可多得的劍術奇葩!

青萍劍招多勢美。其套路結構嚴謹,劍法規整、劍路近捷;變化多、少重勢;這是其他劍術所不具備的特點。

青萍劍的姿勢名稱整齊優美,而且寓意深遠,大氣恢宏。其中,有採用民間傳統習慣,像「白鵝亮翅」、「撥草尋蛇」;有的根據姿勢形象命名,像「仙翁扶杖」、「迎風揮扇」;有的依據哲理而命名,像「否極泰來」、「至危反泰」;有的來自神話傳說,像「鯉躍龍門」、「商羊舞雨」;也有的出自歷史故事,像「十面埋伏」、「假途滅虢」等,總之,名稱包羅萬象,極具文化內涵,有著深邃的審美和道德教化影響。

青萍劍術演練時,輕靈轉折,迂迴巧妙,瀟灑飄逸。其動作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的引導下,強調勁力的內在表現,含而不露。達到神與意合,意與體合,體與劍合;動中求靜,氣沉丹田,人劍相應。因此,可使人的心緒從浮躁中寧靜下來,怡養心神,超然於物外。具有極高的養生和健身價值。

③ 楊氏青萍劍的楊氏青萍劍由來

據現尚存的清代(咸豐六年,1856年)楊棣園先師手抄本記載:吾學於濟南臨邑縣馮希湯,於吾結義,系南宮全真道士。其師孟皎華系沂水泥古庄人,皎華學於天師老法官真人潘姓玄圭其名也。此青萍劍法唐郭子儀得其傳,有青萍劍譜行世,然卷帙浩繁,人易生汪洋之嘆。且其所比喻妙處,多取於寒暑、往復、陰陽、升降極難體會。俗語雲:紙上談兵不如口授。又雲:饒君聰慧過顏閔,不得真傳莫強猜。玄律所載有三不傳之說:不忠不孝者不傳,不謹不慎者不傳,視財如命者不傳。又雲傳於匪人罪坐於師。愚記此冊非敢曰劍譜,不過用作賬簿免久遠遺忘雲而。

④ 青萍劍的手譜

青萍劍劍譜原序
此青萍劍也,出於龍虎山天師府老法官潘真人,道號元圭。元圭傳於沂水縣孟教華。全系全真道士。孟教華傳與濟南府臨沂縣馮希湯,道號和玉。和玉傳於武定府海豐縣楊鄂林,字棣園。棣園傳於鹽山縣城北大韓村鎮賈雲鶴,字飛仙。飛仙余之表兄也,余與表兄最相得,及門授業,口講指畫,無密不宣。聽受既久不無一得,雖然難言之矣。昔郭子儀著劍譜三十二卷,譜中五行生剋、陰陽升降、寒暑往來等語,令人難以體會,是以僅憑遺文往往錯訛誤解,因而歷賴口授以繼衣缽。由於劍術卓越超倫,惟恐歹徒竊據,向有三不傳之戒:不忠不孝者不傳,無氣節者不傳,見利忘義者不傳,傳於匪人坐罪於師。今余備錄劍名,非敢言譜,謹存以備遺忘耳。 清道光歲次庚寅韓村鎮劉文石序
學劍要訣
一、論心術
心術要正大忌偏私,要鎮靜忌輕浮。正大則不為匪人所誘;鎮靜則不為匪人所乘。否則,自恃其能勢必輕舉妄動,一遇勁敵始知人外有人已晚矣。昔聶隱娘劍術非不高,然但可以制精精而不可以敵空空。可不殷鑒。
二、論膽氣
劍,凶器。戰,危機,故不可不慎重。然慎重可也,怯餒則不可。須知若已交手,我退一步、則彼進一步,我不傷彼、則彼必傷我,隨即慎重,能終免乎。故必致死生於度外,見機有可乘則乘之,勢有可取則取之。但要見得真、識得透而。總而言之,心不可不小膽不可不大。
三、論耳目
耳目者,視聽之官。即吾身之所以進退者也。若但識人數之眾寡,敵勢之強弱與兵器之長短輕重,夫人而能之矣,必須靜氣凝神,凡其技藝之高低,著數之運用,擊刺之虛實,皆默與形聲之外,然後可以抵制。
四、論手足
手要柔而能長,足要捷而能遠。手柔而長則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足捷而遠,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然須責以每日常常習練,非臨時所能猝辦也。
五、論身法
劍之為器也,短而輕。既不能遞及敵身,又不能硬開兵器 。故身法必須圓活靈便,無論或進或退、或側或跨,皆視其兵器之來路,借因用之。若能使其兵器之不及,則可以自保。若能將彼之兵器躲過,則更可取勝矣。
六、論力量
古劍仙之劍,或僅長數寸藏於囊中、或揉作鉛丸納於腹內,斯此劍也。無論何人不能得此劍,即或得之亦斷不能用。蓋劍仙者,捷於猿猴、急於飛鳥,又或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瞬息其間能飛行數千里外。故劍雖至輕且短,亦可擊無不中。使俗人之劍,則用短不如用長、用輕不如用重。若至十餘歲時,朝朝練之,而劍之斤兩依次漸加,若能用數斤重劍,則不論何等兵器皆可開架騰挪,再加以身法之圓轉,手足之捷便,當無不濟矣。
待敵恃奇正,追敵須奪門。莫使人沾手,起伏要分明。欲左先攻右,欲右先左擎。
彼如正剌手,掃抹可成功。彼用舒翼式,三賢頭手攻。彼如攔腰進,扶杖並刺胸,
彼砍左額角,揮扇妙無窮。彼從外門砍,碧竹掃月贏,上來用出海,下來滴露通。
彼如伏勢進,卸法要精功,雙閉四門劍,諸式此為領。彼取內一二,三賢次手攻。
彼取外一二,盤柳式精工,澄金拖鞭式,盤地與揪龍。柳絮隨風式,一二為要峰,
彼砍內三四,連環出水贏。外取三四寸,揮塵驚風精。底取用撥雪,外門頓鎖功。
追敵點水式,外閉鴻遇風。細視龍跳等,式式法貫通。如砍內五寸,遙鎖掃城中。
外用山倒海,脫殼側翅通。待敵固有式,追法更要精;伐桂追球式,戲山法為總,
內有星趕月,外門墊海中。華山內外取,皆落一二中。能精此等劍,彼勢萬難伸。
法理無窮盡,功到自貫通。莫為敵所制,使彼由我攻。

⑤ 楊氏青萍劍的傳承源流

青萍劍術發源於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潘元圭道長所創,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據《青萍劍譜》記載,潘道長將劍術傳給山東省沂水縣泥古庄孟教華,孟教華又傳給濟南府臨邑縣馮希湯(孟、馮都是道士)。後馮希湯又將此劍術傳給山東無棣人【楊鄂林(字棣園)】。至此,青萍劍走出道門,流入俗家。

至清朝中期,楊棣園首先將青萍劍術傳於鹽山縣(今黃驊市)大韓村(今黃驊鎮)鎮賈雲鶴。賈雲鶴在楊棣園的嚴格教誨下悉數貫通了青萍劍術六趟三百六十五招式。賈雲鶴授徒二人:一是其弟賈靈泉,二是其表弟劉文石。賈靈泉傳子賈丙輝(字耀亭);劉文石授徒馬振祥(字雲樵)。

近代傳人
1、馮希湯傳山東無定府海豐縣楊鄂林字棣園;從此青萍劍流入俗家。楊公晚年授徒,滄州楊官莊楊雲橋得175式;滄縣齊家務袁希振得254式;鹽山縣大韓村賈雲鶴得365式。因所傳劍藝各不相同,所以風格迥異,至今滄縣一帶習青萍劍者多為楊雲橋所傳。

2、賈雲鶴字飛仙,人稱「飛仙劍俠」。授徒賈靈泉(賈靈泉大師和賈丙輝大師現葬於黃驊市醫院後賈氏宗族墓地)、劉文石。賈靈泉傳賈丙輝字耀亭;劉文石傳馬振祥。馬振祥字雲樵,於清朝光緒年間護衛尚書李蔭墀巡視江南,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與英雄俠客較藝論劍未曾失手,劍技精純。馬公晚年還鄉,把走南闖北一生所獲,與師弟賈耀亭切磋砥礪,優選出八式劍法插入第六趟劍中,至此青萍劍發展為373式,其技術內容更加豐富。

3、賈耀亭先生開門授徒,傳人遍及天津、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其徒寧芝光、范鎮林、劉青峰等更把青萍劍帶到了南京國術館,為青萍劍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4、賈勃生先生是耀亭公嫡孫,自幼秉承家學,書劍俱佳。現年屆八旬,精神矍鑠,全套劍法尚能一氣呵成,可見青萍劍造詣之深。

⑥ 青萍劍術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青萍劍原是一種古劍的名稱,據傳是鴻鈞道人賜予通天教主的佩劍,由二十四品青蓮蓮葉所化,因此稱「青萍劍」。歷史上有名的劍主是東漢時期的伏波將軍馬援。

古人往往為優質寶劍賦以高雅別致之名稱,以別於一般劍器。陳琳之的文章中曾說:「君侯體高俗之材,秉青萍干將之器。」而陳琳為東漢時期人,足見漢代已有青萍劍之名,而且名聲頗不下於干將、莫邪等寶劍。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記載:「庶青萍、結緣,長價於薛、卞之門。」據傳,青萍劍能切金玉斷毛發,鋒利無比。青萍劍術藉此命名,取其劍質精銳,所向披靡之意。

青萍劍也是一套經典、實用的稀有劍術,風格獨特。青萍劍術發源於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潘元圭道長所創,劍路共分六趟,總計三百六十五招式,並有劍訣及用法,已有近300年歷史。

據《青萍劍譜》記載,潘元圭道長將劍術傳給山東省沂水縣泥古庄孟教華道長,孟教華又傳給濟南府臨邑縣馮希湯道長。後馮希湯又將此劍術傳給山東無棣人楊鄂林。至此,青萍劍走出道門,流入俗家。

楊鄂林,在清代中期,他首先將青萍劍術傳於鹽山縣大韓村鎮賈雲鶴。

賈雲鶴,生於清代乾隆年間,他拜青萍劍大師楊鄂林為師,苦練3年後,貫通青萍劍六趟、三百六十五招式。

在當時鹽山窪大村西,盜匪橫行,滋擾鄉里,官府也鞭長莫及,鄉民習武成風藉以保家自衛。賈雲鶴為人正派,豪俠仗義,憑一身武藝,不顧個人安危,曾多次深入匪巢,為鄉民奪還耕牛、財物,備受當地百姓的敬重,為名冠一方的劍俠,人稱「飛仙劍俠」。

賈雲鶴一共授徒兩人:一是其弟賈靈泉,一是其表弟劉文石。賈靈泉傳子賈丙輝;劉文石授徒馬振祥。

賈耀亭,生於1877年,出身武術世家,自幼天資聰敏,記憶力驚人。從小習武,一點即通,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完整繼承了賈氏青萍劍術,深得賈氏青萍劍術之奧秘。

後來,賈耀亭受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邀請赴寧進行劍術觀摩表演,贏得全場贊譽,張贈予七星寶劍。他銳意進取,潛心研討,對賈氏青萍劍的劍理、劍術、劍義,進行總結、提煉和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賈氏清萍劍術」。

同時,賈耀亭還整理注釋了四川峨眉山玉溪洞秘傳本「八卦劍」、「純陽劍」,連同「賈氏青萍劍譜」,為武林三瑰寶。他思想解放,見識高遠,為強民救國,在家鄉創辦了「文武學堂」,傳播青萍劍術和文化知識。

賈耀亭開門授徒,傳人遍及天津、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其徒寧芝光、范鎮林、劉青峰等更把青萍劍帶到了南京國術館,為青萍劍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雲樵武功卓越、劍術精湛,於清代光緒年間護衛尚書李蔭墀督學江南,往返縱橫,足跡所履數千餘里,據記載「所見者多,所較者廣。長者槍棒,短者拳腳,無不可以參互考證,而唯青萍劍術則未有能與為敵者,可謂絕技矣」。

馬雲樵晚年還鄉,把走南闖北一生所獲,與師弟賈耀亭切磋砥礪,優選出八式劍術,並對青萍劍術進行深度剖析,將這八式劍術主要插入六趟劍中,至此青萍劍術由原來三百六十五式,發展成後世的六趟三百七十三式,其技術內容更加豐富。

馬雲樵晚年授徒,滄州楊官莊楊雲橋得一百七十五式;齊家務袁希振得二百五十四式。因所傳劍藝各不相同,所以風格迥異。

後世滄縣一帶習青萍劍者多為楊雲橋所傳。楊雲橋性情磊落,「通古今、明陰陽、知風鑒、諳音律,撫琴擊劍為終生癖好」。每外出隨兩童,一捧琴,一攜劍,其對琴劍之風可見一斑。

後來,楊雲橋棄文就武,考授武庠生,曾剿賊有功,加守備銜,增武略騎尉。武舉戴松橋贈其對聯,詞曰:「琴滿熏風調綠綺,劍橫秋水耀青萍。」贊其琴劍二藝俱有獨到之處。

楊雲橋得知師祖楊棣園晚年卧榻染病,家道窘寒,立即耗盡家財,飽載金銀,星馳赴魯,謁師探病,親侍湯葯,終養楊棣園。為此,楊棣園將從未外傳的四段青萍劍老四段全部傳授給楊雲橋。楊雲橋方得窺其全貌後,遂將青萍劍除遺澤子侄外,僅傳戴竹軒、孫文渤。

戴竹軒,滄州望族,書香名流,軍馬站人。武備先進,性情直率,慷慨好義,武技超群。加之戴家與楊家有至親之誼,得楊雲橋之傾囊相助,對青萍劍術尤為深奧,曾任教育機關武術教練。其子戴聘清傳承其技藝。

孫文渤,生於滄縣軍馬站村。5歲起隨父親、著名武術家孫芝譜習武,1895年,受孫芝譜之命赴楊官莊拜楊雲橋為師習練青萍劍術。

又由於孫芝譜的次女、孫文渤之妹嫁給戴竹軒,孫戴兩家好上加好,親上加親,由於這種特殊的關系,使孫文渤得以多年往返於楊官莊,更得戴家武學,繼承了全部青萍劍術,名聲大振。

孫文渤為人忠厚慷慨,好義濟國扶危,所練青萍劍術無出其右者。曾任愛國將領張學良東北邊防軍總部武術教官,傳播劍術技擊之道。清代末期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天津張園寓居期間,也曾聞其名,向其求教青萍劍術。並受愛國將領於學忠之聘,任五十一軍武術教官及河北省技術軍官教導隊主任總教官。

劉雲渤在大連將青萍劍術傳給王慶齋、王秀華、劉玉芳、田炳江等,其著名弟子有滄縣孟昭惠、孫之山和天津張寶山、孟祥雲、孫忠義,其後各有所傳。

賈勃生是賈耀亭的嫡孫,自幼秉承家學,書劍俱佳。年逾八旬時全套劍術仍能一氣呵成,可見青萍劍造詣之深。

《青萍劍譜》古譜保存完好,詳細記載了青萍劍的歷代傳承關系和劍術內容,其中《學劍要訣》、《練功八法》、《劍批》、《劍斷》是指導劍術訓練和實戰應用的理論基礎。

青萍劍歷史資料,保留得翔實豐富,訓練體系科學完整。在中華武苑中,傳統的各種訓練方法、各項技術內容保存的如此完整,實屬罕見。確是不可多得的劍術奇葩!

青萍劍招多勢美。其套路結構嚴謹,劍術規整、劍路近捷;變化多、少重勢;這是其他劍術所不具備的特點之一。

青萍劍的姿勢名稱整齊優美,而且寓意深遠,大氣恢宏。其中,有採用民間傳統習慣,像「白鵝亮翅」、「撥草尋蛇」;有的根據姿勢形象命名,像「仙翁扶杖」、「迎風揮扇」;有的依據哲理而命名,像「否極泰來」、「至危反泰」;有的來自神話傳說,像「鯉躍龍門」、「商羊舞雨」;也有的出自歷史故事,像「十面埋伏」、「假途滅虢」等,總之,名稱包羅萬象,極具文化內涵,有著深邃的審美和道德教化影響。

青萍劍術演練時,輕靈轉折,迂迴巧妙,瀟灑飄逸。其動作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的引導下,強調勁力的內在表現,含而不露。達到神與意合,意與體合,體與劍合;動中求靜,氣沉丹田,人劍相應。因此,可使人的心緒從浮躁中寧靜下來,怡養心神,超然於物外。具有極高的養生和健身價值。

在實戰中,青萍劍術虛實相應,攻防交替。著中套著,式內藏式;先發、後發齊用,正出、奇勝並舉。先發制人時,「敵未動我先動,先聲奪人,敵隨動我變機,乘其倉皇失措之際,攻擊其虛」。

後發制人時,「沉著待敵,彼不動我不動,彼初動我先至,於對方初動之時伺機制敵」。有時先立於不敗之地,以正道制敵;有時入穴擒虎子,於萬險之中出奇制勝。

青萍劍術柔和、儒雅,舒展大方,適於健身,又雷厲風行、招不虛發,長於戰陣,堪稱武林瑰寶。當時的南京國術館,就曾以該劍術第一趟為學員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