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掐疙瘩的介紹
掐疙瘩是山西麵食的一種,主要食用群體位於山西介休一帶許多人容易與揪面片(許多地方簡稱揪片)混淆,其實是口感、形狀和做法都截然不同的兩種麵食,只是做法稍微有點相似之處罷了。兩者的區別從字面上就可看出來,一個是掐,所謂掐是用力在一小塊地方,疙瘩是一種小塊狀食物;而揪面片,就很容易理解了。
㈡ 山西汾陽特色食物小作文 100字左右
麵食花色品種大多集中在晉中平川的汾陽、平遙、介休、孝義一帶。汾陽麵食的品種繁多,製作很有講究,不過最有講究的非汾陽莫屬。掐疙瘩是汾陽人最常吃的麵食之一。
掐疙瘩的別名很多,太原把它叫做揪片。乍一聽,汾陽人的叫法很形象,仔細一想,正好反映了掐疙瘩的形狀,也突出汾陽人的灑脫性格。
掐疙瘩製作簡單,但每一步都緊緊相連,缺一不可。和面時,先把面倒在瓷盆里,然後加溫水,邊加水,邊攪和,面團成形後,繼續加溫水少許,用拳頭反復按、揣、扎,直到活勻,面團柔軟發亮,達到盆光、面光、手光為度。
醒面需要一定時間,但是不可或缺。用半濕餳布蓋嚴,約10分鍾即可。然後把面團擀成約0.5cm厚的面片,撒一上層干白面,用刀拉切成長條,待鍋水開沸,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面掐扯成約1平方米的不規則小塊,邊掐邊往鍋中扔。掐完後蓋上鍋蓋,等到面片完全上浮,沸煮約5分鍾左右就熟了。
做掐疙瘩全憑手指靈巧,先用指甲掐,再用指肚捻,手巧人邊掐邊捻,面片隨手舞動,紛紛落下,手生者很容易將面片粘上指頭,甚而跌落鍋台,製作速度緩慢,面片也不勻稱,技術也就在其中。
在汾陽,同類食品還有「油撕掐疙瘩」。製作時的不同之處在於,面團和好後,表面抹一層金黃透亮的熟麻油,面「醒」好後,用雙手捋成面棒,將手指在喲油缽中張蘸一蘸,掐起面來油光水滑,極易成形。油撕掐疙瘩的製作全憑手指從面團上一塊一塊撕下,由於手指在面團上受力面不一,掐疙瘩的厚薄有異,形狀酷似卷邊凹芯的「貓耳朵」。是當年招待女婿的禮儀食品之一。
汾陽民間素有「擀麵省,掐疙瘩費,吃餃子白捎菜」的說法。含意有二:其一,掐疙瘩吃起來柔滑利口,不用咬、不沾舌、不梗喉。同時端上一碗,吃面條攪來攪去越抖越多。吃掐疙瘩拌上炒西紅柿,入口後魚貫而下,不知不覺就吃完了;其二,掐疙瘩製作經過擠壓.同等重量的乾麵,做成掐疙瘩「堆狀」就少,因此,它是一種既實惠又可口麵食,在過去白面十分珍貴的歲月里,普通人家一年也吃不上幾頓。 如今白面已成為主食原料,您不妨試試,不好吃才怪咧。
㈢ 介休張蘭的芥菜疙瘩酸菜怎麼做
用麵粉加水做成疙瘩,然後加入芥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