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周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周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是來自莊子的「山木」。
解釋:
處於有用無用之間,是在兩者之間擺動,隨機應變,因而不同於儒家的中庸之道。因為中庸即執兩用中,在兩個極端之間走平衡、均勢、和調的中間路線,中庸之道只有一條。材不材之間雖然還沒有超越有用和無用的對待,沒有達到大道之境,但已是最好的處世方法了。因為大道之境只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最崇高完美的理想狀態,是永遠達不到的。在材不材之間做出判斷抉擇仍然是勞神費心的,故未免乎累。
當有用受害時就無用以保身,當無用受害時就有用以保身,「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是最圓滑明智的處世方法,也就是「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真正能處於材不材之間,就是既不在有用一邊,也不在無用一邊,既在有用一邊,也在無用一邊。關鍵是順時而動,以免於有用之害,也免於無用之害,從而能全身保生,這比僅僅是無用保身更高明了。
因為很多情況是因無用而喪生,單純無用是難以保身的。因順自然,隨機應變,在材不材之間做出恰當的判斷、選擇,這已經是最接近於自然大道了。
『貳』 春秋時期反目的朋友兄弟
毫不誇張的講,這個叫龐涓的小夥子的確是魏國第一名將,甚至無愧於戰神吳起接班人的稱號。雖然歷史上好像沒有交代清楚龐涓啥時候跑來給魏惠王打工的,一般的說法好像是在魏惠王遷都,也就是公元前361年之前,因為有人說魏惠王遷都是龐涓的主意。別管怎麼樣,龐涓這時候已經是魏國不可或缺的將領,多次親自率領魏國軍隊東征西討,先後擺平了趙國,韓國,衛國等中原國家,將魏國一些沒有連在一起的土地連成一片。龐涓的對外軍事征服和魏惠王的對內改革同時進行,相得益彰,不斷有中原諸侯來朝服魏惠王,並承認他是中原霸主。如果大家問為啥魏國能夠被商鞅帶兵咬了一口,那是因為當時龐涓不在家,正忙著滅趙國呢,咱後面再說這事。總之一句話,在龐涓和魏惠王的一起努力之下,商鞅就算給秦國軍隊插上翅膀,他們向東也飛不過函谷關,還得在西邊老老實實待著。
為啥龐涓這么牛逼?因為他遇到個好老師王詡。他在一個叫鬼谷的地方建了一所學校,出產了龐涓,孫臏,蘇秦,張儀戰國四大明星,堪稱鬼谷造星工廠,後世就把王詡老爺子叫做鬼穀子。龐涓應該算是大師兄了(也有說孫臏大的,兩千年前的歷史都是大家拼出來的,大夥別太較真),在鬼谷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自我感覺良好,於是早早的就出山,跑到魏惠王這里拜將,成為一代戰神。
不過龐涓心裡總有一個疙瘩,就是他的師弟孫臏。龐涓心裡清楚,孫臏號稱孫武後代,底子本來就厚實,加上學習更加刻苦用功,將來出道後實力肯定會壓過自己。與其將來有一天被孫臏壓制,不如早點把他控制住。於是龐涓就給孫臏寫信,邀請他來魏國跟龐涓一起共事,使得魏國更加強大。如果魏國有了龐涓和孫臏兩員大將攜手,這個戰鬥力幾乎當世無敵。可是龐涓心裡卻有自己的小九九。
孫臏到了魏國不久,龐涓就捏造了一個故事,說孫臏私通齊國,並且找到了孫臏出賣魏國的證據。孫臏本來就是齊國人,加上剛剛踏上社會不懂得人心險惡,很快就落了個人贓並獲。龐涓畢竟是孫臏的師兄,倆人也沒啥仇恨,只要讓孫臏別在仕途上超過自己就可以了。於是龐涓也沒有殺孫臏,只是給他施以臏刑,讓他的雙腿殘廢,並且在臉上刺字,關進監獄。孫臏後來也明白了故事的來龍去脈,知道了幕後主謀竟然是之前自己敬仰的大師兄龐涓。於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裝瘋。龐涓聽說孫臏瘋了,當然不信,哪裡有這么巧的事情,就把他扔到豬圈裡看看。沒想到孫臏到了豬圈又哭又笑,甚至把豬糞擱在嘴裡,正常人打死都不會這么乾的。龐涓心想,這下要是孫臏不瘋,那就是自己瘋了。於是魏國上下都不再理會這個瘋子,就像幾年前沒人理會那個叫商鞅的秘書一樣。孫臏不久也離開了那個豬圈,開始在大梁街頭要飯,沒多久他就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坐上了開往齊國的馬車。
孫臏為啥會有機會逃到齊國呢?其實一開始去齊國的不是他,而是魏惠王。因為他聽說齊國的國君田因齊是個很有意思的人,這個人就是後來著名的齊威王。齊威王接替老爹齊桓公(這個齊桓公叫田午,不是三百年前那個姜小白)即位後,發現齊國也是內憂外患,被三晉欺負欺負也就算了,就連小小的衛國,魯國都敢打齊國。於是齊威王發奮圖強,立志讓齊國再次強盛。他爹在位時創建了著名的稷下學宮,齊威王就讓稷下學宮進一步發展壯大,使得這里成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基地。同時,齊威王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彈琴的鄒忌,教書的淳於髡等人都成為齊威王的左膀右臂。他還暗中派出使臣去地方考察幹部,提拔了一大批政績優良的官員,歷史上有名的即墨大夫就是齊威王提拔的。
魏惠王一看,齊國看來是要正兒八經的搞一下,甚至將來要跟魏國扳手腕了。於是他要自己跑一趟,去跟齊威王聊聊天,討論一下治國方略。公元前355年,魏惠王來到臨淄,跟齊威王展開會談。開完會以後,東道主齊威王就留下魏惠王一起打獵。魏惠王指著自己車上的夜明珠問齊威王:「你們齊國有沒有寶物啊?」齊威王說:「我們也有寶物,只是跟你們不太一樣罷了。我有檀子守南城,楚國不敢東向;有盼子守高唐,趙國人不敢過河;黔夫守徐州,燕國和趙國有幾千人來投奔齊國。這些人都是我的寶物啊。」魏惠王羞得滿臉通紅。齊威王重視人才的名聲卻是打的天下皆知,包括當時正在魏國街頭要飯的孫臏。後來齊威王也派使節回訪魏惠王,齊國使節見到這個要飯的氣度非凡,就把他悄悄的藏在了前往齊國的馬車中。
孫臏到了齊國之後,經過介紹來到了齊國大將田忌家中,成為田忌的門客。有一次田忌跟齊威王賽馬,雙方各派出三隻駿馬比賽。大臣的馬匹質量再好,也跟君主的有些差距,於是比賽結果毫無懸念,田忌0:3大敗。估計之前的結果也一直是這樣吧,也不知道田忌為啥這么死心眼一直跟齊威王玩。但是沒過多久,田忌又提出來要跟齊威王玩賽馬,這次下重金賭注,並且表示還用上次那三匹馬。齊威王心想既然有人來送錢,那就再玩一把好了,於是再次派出上次那三匹馬跟田忌比試一下。第一局,田忌慘敗,而且比上次比賽差距更大。正當現場所有觀眾朋友都在嘆息田忌腦子進水或者變相給領導送禮的時候,田忌的馬匹竟然以微弱優勢連扳兩局,田忌2:1反敗為勝。齊威王大為不解,田忌則為齊威王解開迷惑:「大王派出的第一匹馬是上等馬,我用下等馬去比,自然大敗。大王的第二匹馬是中等馬,我派出上等馬取勝。第三匹大王用的是下等馬,我用中等馬取勝。這個主意是我的門客孫臏告訴我的,此人有大才,大王可以重用。」這就是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而真正的贏家以及背後的謀劃者,則是那個已經不能站立的孫臏。齊威王跟孫臏探討兵法,發現此人才能深不可測,便要重用他為大將。孫臏說自己秘密來到齊國,加上現在形象也不好,還是先在田忌帳下做個軍事吧。他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至少不能讓龐涓知道。
魏惠王並沒有被齊威王的雄心壯志以及齊國的人才濟濟所嚇倒,而是進一步忙著東征西討,稱霸諸侯,因為至少當時龐涓還是無法戰勝的。於是魏惠王派龐涓親自率兵進攻趙國,目的很簡單,滅掉趙國,將其並入魏國版圖。魏國大夫季梁聽說這事,跑來跟魏惠王講了一個故事:「我前兩天遇到一個朋友,正在坐車往北走。我問他要去哪裡,他說要去楚國。我就奇怪了,楚國在南方,你往北走幹嘛?他說沒事,我的馬好,我的司機技術也是杠杠的。我說就算你有寶馬和司機,但是走的路不對啊。他說不怕,我有錢,能到楚國的。」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吧,就是著名的「南轅北轍」。季梁繼續跟魏惠王解釋:「方向不對,車馬再好也只會讓自己離楚國越來越遠。如今魏國志在稱霸,我們卻跑去滅趙國,這又如何取信天下諸侯呢?」不過魏惠王沒有理他這一套,還是讓龐涓帶上魏國最強大的八萬軍隊,雄赳赳氣昂昂的向趙國殺去,一路遇神殺神,見佛殺佛,很快就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國實在頂不住了,就派人來齊國求救。說起此時的趙國,也是挺悲催的,想想他們的先祖趙鞅趙無恤父子,先後獨自頂住晉國范氏,中行氏,以及後來強大的智氏,魏氏,韓氏的進攻,並且在晉陽之戰徹底消滅智氏,為三家分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趙國地理位置又好,北臨代國,幾乎是戰國時期戰馬最豐盛的國家。可是後世的趙國國君一個不如一個,也沒啥人才冒出來。此時就連韓國還滅了鄭國,並且推行了申不害的變法,大大增加了國力,而趙國卻逐漸淪落到人見人欺的地步。齊威王接到了趙國的雞毛信,立刻開會探討是否救援趙國。經過了幾輪激烈的爭論,齊國內部主戰派獲勝,齊威王派出田忌帶上八萬大軍解救趙國。
田忌一邊帶兵走,一邊跟自己的秘密軍師孫臏商量對策。田忌的意思很簡單,帶上八萬人直接殺向邯鄲,幫趙國解圍。孫臏不贊成這么做,因為他覺得邯鄲已經扛不住了,隨時可能被魏國攻陷;而且齊軍長途跋涉,勞師遠征,到了邯鄲就會被魏軍以逸待勞的直接幹掉了,吳起訓練出的武卒可不是白給的。孫臏建議,趁著魏國國內空虛,主力都在忙著打邯鄲的時候,直接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回來救大梁,邯鄲之圍可解。田忌覺得有道理,就採用了孫臏的建議。為了把戲能夠演的更加逼真,孫臏先用羸弱的齊國地方武裝攻打魏國要地平陵,自然大敗而歸,讓魏國上下都覺得齊國人是出來打醬油的。沒想到幾天之後,一支齊軍突然進入魏國境內,直接沖著大梁殺過去。這下魏惠王慌了,趕緊讓龐涓帶兵回來援救。龐涓眼看著攻破邯鄲近在眼前,但又不能不管自己老大的死活。於是留下魏國主力繼續攻打邯鄲,自己帶上萬把人,急行軍趕回大梁,來驅逐那支看上去不堪一擊的齊國軍隊。
正當龐涓的部隊經過桂陵,馬上就要回到大梁的時候,正好碰見以逸待勞的八萬齊軍。回來解救大梁的魏軍全軍覆沒,龐涓被俘。這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53年,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也是我們熟知的典故「圍魏救趙」的來源。當龐涓見到了齊軍大帳中的孫臏時,自己腸子都悔青了,早知道當初就一刀解決他算了,沒想到自己還是敗給了孫臏。雖然魏軍最終還是攻下了邯鄲,但是魏國第一名將龐涓可落在了齊國人的手上。其實當時齊國也可以殺龐涓,滅大梁,然而考慮到天下形勢以及各國的制衡關系,大家都各自退了一步。兩年後,楚國跑出來給大夥調節,魏國把邯鄲還給人家趙國,齊國釋放龐涓,楚國順手從魏國南部撈點油水。
一看到魏國在齊國面前吃了敗仗,有一個人可高興了,就是在西邊一直盯著魏國的商鞅。於是商鞅率領秦軍適時出兵,攻佔了魏國的安邑等地,這里真不能說商鞅多麼牛,確實是魏國主力都跟著龐涓打邯鄲呢,沒空搭理秦國。後來魏國緩過勁來,派出大將龍賈在河西地區反擊秦軍,並且取得了勝利。商鞅這才看明白,此時的天下老大還是姓魏,於是乖乖的撤兵回秦國,秦孝公還跑去跟魏惠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之後幾年內中原沒有大的戰斗,大家繼續貓在家裡舔舐傷口,發展經濟,改革變法,反正都是各忙各的。魏惠王這邊本來底子就好,恢復的也快。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的那顆齊桓晉文的稱霸之心再一次膨脹起來,准備以覲見天子的名義,叫了十二個諸侯一起會盟,重圖霸業。那些小國家來了幾個不知道,但是有個大國家倒是派了一個熟人來參加,那就是秦國的商鞅。雖說這次商鞅也有重新回老家看看的意思,更多的還是來給魏惠王拍馬屁的,確切的說是給那馬屁股上點把火。「現在魏國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兵多將廣,你們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強國啊。所以你們還圖什麼霸業,而是應該登上王位,以王者之尊面對天下諸侯。」此時的魏惠王已經徹底忘記了公叔痤臨終前怎麼推薦商鞅的了,只記得商鞅那句王者之尊。於是覲見天子也免了,魏惠王直接會盟諸侯,使用天子禮儀,自己稱王。這就是為何魏罃能夠叫做「魏惠王」,而他爺爺魏斯功勞那麼大,也只能被後人喊一聲「魏文侯」。從這時候開始,周天子可就徹底沒人在乎了,春秋時期大夥還都打著個尊王攘夷的牌子到處搶地皮,現在諸侯直接變成了王,跟天子平起平坐了。
不過商鞅和秦孝公可沒安什麼好心,因為魏惠王一稱王,他立刻變成了全天下的敵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就是魏國的好鄰居韓國,韓昭侯公開宣布,不承認魏國的王號。魏惠王再次拿出自己善用的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打架。那個龐涓也雪藏了十來年,桂陵之戰被俘的心理創傷也該撫平的差不多了,加上魏國的軍事勢力跟韓國還是不在一個檔次,魏軍再一次勢如破竹的殺入韓國內部,逼近韓國首都新鄭。
韓昭侯也知道十年前桂陵之戰的故事以及齊國的強大,立馬跑去齊國搬救兵,齊國再一次激烈討論後決定發兵救韓國。不過孫臏擔心齊國態度太積極了,有可能讓齊國軍隊代替韓國受到魏軍進攻。於是齊軍一方面不斷的送書信告訴韓國要挺住,自己很快就來救你們了,一方面繼續在家磨蹭。公元前341年,魏,韓兩家拉鋸戰打的差不多了,再打下去韓國就改姓魏了。田忌和孫臏這才帶兵出擊,又來了一個韓國版「圍魏救趙」,繞開韓國,直接攻擊大梁。吃了上一次桂陵之戰的虧,魏惠王和龐涓都是早有準備,這次魏惠王再次派遣龐涓掛帥,並且讓太子申壓陣,帶上十萬大軍正兒八經的要跟孫臏的齊國大軍比試個高低。雙方在平陵相遇,一看龐涓這次帶著魏國精兵強將來跟自己玩命,孫臏令旗一揮:撤!於是齊軍掉頭就跑,朝著老家齊國飛奔而去。
龐涓也是用兵謹慎之人,一看齊國莫名其妙的撤了,不知道孫臏葫蘆里賣什麼葯。但是他知道孫臏的狡詐,因此也不敢輕易追擊,派出先遣部隊探測沒有埋伏之後,才帶兵開始追擊齊軍。追到了齊軍曾經的營地,龐涓派人檢查齊軍做飯留下的灶眼,推算了一下,發現齊軍竟然有十萬大軍。龐涓想明白了,因為魏國武卒的戰鬥力當時首屈一指,他猜測孫臏不敢跟他正面交鋒,頓時感到安心了很多。魏軍繼續追擊齊軍,第二天追到齊軍營地的時候,發現做飯的灶眼只夠五萬人吃,而第三天發現灶眼只夠三萬人吃飯了。龐涓即刻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定是齊軍已經四散逃竄,他們已經沒有了戰鬥力。想到這里,龐涓在桂陵被俘並且在齊國大營蹲牢房的傷心事再次湧上心頭,他發誓一定要用這次機會報仇雪恨。於是他讓大部隊緩緩前進,自己和魏太子申帶了幾千軍隊急行軍連夜追逐齊軍。當他們來到馬陵的時候,發現那裡道路狹窄,地形險要,而且天色已晚。前面探路的士兵突然發現,有顆大樹攔在路上,並且樹上有一段樹皮被剝下,好像還寫了字。龐涓聽說後立刻過來,讓士兵點燃火把,看到的卻是這么幾個字:「龐涓死於樹下。」此時,上萬發弩箭突然向魏軍射來,幾千魏軍根本不是這些弩箭的對手,加上天黑道路難走,大部分魏軍被直接射死。此時龐涓才明白,這又是孫臏給他設的陷阱,每天的灶眼減少也是孫臏刻意設計的(後世稱為「減灶之計」),從而讓他麻痹大意,甩下自己的大軍以身冒險。龐涓萬念俱灰,知道自己難以逃出,於是拔劍自殺,臨死之前留下一句「遂成豎子之名!」一代名將就這樣結束了自己輝煌但又充滿了嫉妒心的一生。
兩次擊敗魏軍,田忌和孫臏應當為首功。孫臏本來暗示田忌讓他趁機除掉在齊國與自己政見不和的相國鄒忌,但是田忌沒有這么做。很快他們兩個就遭到了鄒忌的陷害,被迫紛紛逃亡楚國。傳說在齊威王去世後,他兒子齊宣王曾經召回孫臏,但是孫臏打完馬陵之戰後,再也沒有在戰國歷史上留下他的其他領兵記錄,只有他那部《孫臏兵法》流傳於世,與孫武的《孫子兵法》齊名。而反觀魏國,這幾年的窮兵黷武以及面對齊國作戰的連連失利,也讓魏惠王前幾年勵精圖治的積累和現有的武卒部隊逐漸消耗。龐涓死後,魏國也沒有了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領兵大將。從這時起,戰國初年不可一世的魏國已經開始走向了衰弱。
魏國的變化被商鞅清清楚楚的看在眼裡。他知道,終於到了踢開魏國這塊絆腳石,讓秦國取代魏國成為中原霸主的時候了。
『叄』 被小舅子詆毀的一代戰神,最後是怎樣亡命天涯的
他初仕魯國,臨危受命被拜為大將,一戰大勝強齊,嶄露頭角;再仕魏國,為魏西河守,以區區五萬新兵疲卒大破五十萬精銳秦軍,聲名遠揚;三仕楚國,被尊為相國,修明戰備,變法強兵,令楚國國富軍強。進而南攻百越,北吞蔡陳,聯合趙國,西勝魏軍,為楚國開疆拓土,最終稱霸天下。
他就是吳起,我國春秋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
按《吳子兵法》中的說法,他一生大小七十六戰,全勝者六十四,和局者十二,平生未遭敗績,堪稱一代戰神。
結語
吳起不幸的婚姻和妻弟的刻意詆毀,是吳起初期仕生涯失敗的誘因,但卻並非吳起失敗的根本原因。吳起初期的不成功,帶有深刻家庭影響。母親的溺愛和放縱,養成了吳起既心高氣傲又狹隘自卑性格。
而正是這種帶有嚴重缺陷的性格,才是讓其在生活中處處掛礙,步步荊棘,不順利到極點的根本原因。
當然,吳起後期憑借自己絕世才華和堅忍不懈的信心,終於逆天改命,也值得人們由衷地敬佩,這都是後話了,不提也罷!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身邊有吳起這樣性格的人嗎?或者你是吳起這樣性格的人嗎?如果答案是“是”的話,那可要警惕啊!
『肆』 如果霍去病沒有英年早逝的話,之後的他會有什麼發展
霍去病是一位將領,相信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作為西漢王朝最年輕的軍事統帥,一生充滿了傳奇,他17歲就開始仗劍走天涯了。作戰勇猛,一戰成名,被封為冠軍侯。我覺得這樣的聲譽在當時應該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得到的。
19歲的時候,霍去病被封為將軍,一年之中兩次征戰河西,殲敵4萬,殺匈奴高官貴族無數,大獲全勝。二十二歲那年霍去病率五萬大漢雄獅深入匈奴腹地,兩千多里縱橫漠北,殲敵七萬餘人,繳獲匈奴,這一戰是霍去病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了,打的匈奴狼狽而逃。從此以後霍去病就一戰封神。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衛青是皇後衛子夫的弟弟又是大將軍,身份尊貴,位高權重。漢武帝雖然非常相信衛青,但是漢武帝作為一個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帝王,他不放心指揮軍隊的所有權力在衛青手裡,因此漢武帝培養霍去病,作為自己的心腹,將霍去病培養成了一個可以和衛青並駕齊驅的軍事統帥,以此來分割未經的權勢。在這個時候,我覺得霍去病的地位就很危險了。
霍去病雖然說建功立業,漢武帝也是牢記在心的,但是他根本和皇帝沒有一點血緣關系呀。自然也就不會在乎他了,所以說霍去病英年早逝,避免了一些殘殺的可能性,我覺得這也是一件好事情。
『伍』 水擊三千里
逍遙游出自《莊子》,乃是全本三十三篇之第一篇。文章流傳久遠,婦孺皆知。《逍遙游》的想像奇特怪誕,洋溢著浪漫色彩,追求順其自然無所依,最終獲得無窮的自在自由。
莊子(前369-前286),漢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歲。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辯論家。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莊子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物我合一」和「無為超然」。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è)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tiáo)與學鳩笑之曰:「我決(xuè)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yàn
)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néng)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shuò)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lí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é)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jiāo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chuò )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cī
lì)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qù)然喪其天下焉。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pǒu)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chū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wǎng gǔ )。今夫斄(lí
)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成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鵬鼓翅奮飛,它的翅膀象天邊的雲。這只鳥啊,在大海翻騰的時候就飛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物的。這本書上說:「當鵬飛往南海時,水浪擊起達三千里,借著旋風盤旋直上九萬里,離開北海六個月的時間到達南海才休息。」野馬般奔騰的霧氣,飛揚的灰塵,以及生物都是被風所吹而飄動的。天色深藍,難道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太遠太高,看不到它的邊際呢?鵬往下看,也是這樣罷了。再說,水蓄積得不深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窪之處,一根小草就可以成為船。如果把一個杯子放上去,就會被粘住,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了。風力積蓄得不大,就沒有力量承載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它才可以乘風而行。鵬背負著青天而無所攔阻,然後才開始向南飛行。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向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就可當天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就要准備一宿的糧食。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只小蟲又知道什麼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小蟲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裡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作鯤。有一隻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象天邊的雲;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裡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而能夠取得全國人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象上面說的那隻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汲汲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汲汲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降下了,還要灌溉田地,對於滋潤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慚愧極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豈不是為名而來嗎?名,是依附於實的客體,我難道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鷦鷯在深林中築巢,只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只要肚子喝飽。請你回去吧,天下對於我有什麼用!廚子雖然不下廚,主祭的人卻不應該超越許可權而代行廚子的職事。」
肩吾問連叔說:「我聽說過接輿講的一段話,言辭誇大而不切實際,漫無邊際而無法驗證;我聽了他的話又驚奇又害怕,就象天上的銀河看不見邊際。相去極遠,不近人情。」連叔說:「他講了些什麼呢?」肩吾說:「他說,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座藐姑射山,上面居住著一位神仙,皮膚象冰雪那樣潔白,體態姑娘那樣柔美,不吃五穀,只是吸清風、喝露水,乘著雲氣,駕著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使萬物不生惡疾而年年五穀豐收。我認為這是狂言而不可信。」連叔說:「是這樣,盲人無法讓他欣賞有文採的東西,聾子無法讓他欣賞鍾鼓之樂聲。豈只是形體上有瞎眼和耳聾的,在智慧上也有人是瞎子聾子。這些話,就象是針對你的。這位神人,他的品德,廣施於宇宙萬物可為一體,世人爭功求名,紛亂不已,他哪裡肯辛辛苦苦以治理天下為己任?這位神人,什麼東西都傷害不了他:滔天洪水淹不著他,大旱時金石熔化、燒焦土山而熱不了他。用神人身上的塵垢糟粕就能將儒家尊崇的堯、舜陶鑄出來,他哪肯紛紛擾擾以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業!有個宋國人采購了一批帽子到越國去賣,越人的風俗是剪斷長發,身刺花紋,帽子對他們毫無用處。堯治理天下百姓,使海內政治清平,如果他到遙遠的姑射山、汾水的北面,見到四位得道的人,他一定會神情悵然而忘掉自己所擁有的天下。」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後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它卻因質地太脆無法提舉。切開它當瓢,又大而平淺無法容納東西。這不是嫌它不大,因為它無用,我把它砸了。」莊子說:「你真不善於使用大的物件。宋國有個人善於製作防止手凍裂的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在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客人聽說了,請求用一百金來買他的葯方。這個宋國人召集全家商量說:『我家世世代代靠這種葯從事漂洗絲絮,一年所得不過數金;現在一旦賣掉這個葯方馬上可得百金,請大家答應我賣掉它。』這個客人買到葯方,就去游說吳王。那時正逢越國有難,吳王就命他為將,在冬天跟越國人展開水戰,(吳人用了不龜手之葯),大敗越人,吳王就割地封侯來獎賞他。同樣是一帖防止手凍裂的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會用於漂洗絲絮,這是因為使用方法不同啊。現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麼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於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可見你的心地過於淺陋狹隘了!」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樹幹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它那枝岔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現在你說的那段話,大而沒有用,大家都不相信。」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屈身伏在那裡,等待捕捉來來往往的小動物;它(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再看那旄牛,它大如天邊的雲;這可以說夠大的了,但是卻不能捕鼠。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麼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麼用處,又哪裡會有什麼困苦呢?
注釋
一. 虛詞1. 之(1)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2)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3)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4)鵬之徙於南冥也(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8)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助詞,的)(9)則芥為之舟(代詞,小草的)(10)而莫之夭閼者(代詞,它)(1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12)之二蟲又何知(代詞,此)(13)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15)窮發之北(結構助詞,的)(16)湯之問棘也是已(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2.
而(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3)決起而飛(連詞,表順承)(4)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表轉折)(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表轉折)(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表轉折)3.
則(1)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連詞,就)(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麼)4.
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5.
以(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4)去以六月息者也(憑借,用)(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6.
且(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3)且適南冥也(副詞,將要)7.
於(1)彼其於世(介詞,對於)(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在)8.
其(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是……還是……)(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4)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二.
實詞1.通假字1.北冥有魚—— 冥:通「溟」,海色深黑。2.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4.旬有五日而後反 ——有:通「又」,用於連接整數與零數。 反:通「返」。5.而御六氣之辯 ——辯:通「變」,變化。6.此小大之辯也
——辯:通「辨」,區別。7.而征一國 ——而:通「能」,才能。8.知效一官 ——知:通「智」,智慧。9.猶然笑之 ——猶:通「繇」,喜。10.而後乃今培風——
培:通「憑」,憑借。11.其翼若垂天之雲
——垂:通「陲」,邊際。12.湯之問棘也是已——已:通「矣」,句末語氣詞。2.古今異義(1)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用於上一個分句,今多用於雖然···但是···(2)眾人匹之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3)腹猶果然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連詞,假設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4)之二蟲又何知古義:泛指動物今義:蟲子(5)窮發之北古義:毛,草木今義:頭發(6)小年不及大年古義:壽命短的今義:農歷臘月;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就在這天祭灶。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農歷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節(7)而征一國者古義:取信今義:遠行或用武力制裁(8)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古義:海動今義:泛指海上運輸(9)南冥者,天池也古義:天然形成的水池今義:高山湖泊名[6](10)蟪蛄不知春秋古義:指四季今義:春天和秋天[6](11)神人無功古義:無功利今義:無功勞[6]3.一詞多義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聖人無名(名詞,聲名)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其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指風)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7]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7]4.詞類活用(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4)德合一君(使動用法,使……滿意)(5)而征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6)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名詞用作動詞 稱贊)三.文言句式1.
判斷句(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3)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2.
省略句(1)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介詞「於」)(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3)眾人匹(於)之(省略介詞「於」)(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3.
疑問句(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4.
變式句(1)而莫之夭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於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5)翱翔蓬蒿之間(<於>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後置)(6)之二蟲又何知(知何,賓語前置)(7)彼且惡乎待哉(待惡乎,賓語前置)[7](8)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六月息去者也,介賓短語後置)5.
固定句式(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裡用得著……呢?」)(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四.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晦:農歷每月的最後一天。望:農歷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1)堯:我國歷史上傳說時代的聖明君主。許由:古代傳說中的高士,宇仲武,隱於箕山。相傳堯要讓天下給他,他自命高潔而不受。(2)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3)時雨:按時令季節及時降下的雨。(4)浸灌:灌溉。(5)澤:潤澤。(6)勞:這里含有徒勞的意思。(7)立:位,在位。(8)屍:廟中的神主,這里用其空居其位,虛有其名之義。(9)缺然:不足的樣子。(10)致:給與。(11)子:對人的尊稱。(12)賓:次要的、派生的東西。(13)鷦鷯(jiāoliáo):一種善於築巢的小鳥。(14)偃(yǎn)鼠:鼴鼠。(15)休:止,這里是算了的意思。(16)為:句末疑問語氣詞。(17)庖人:廚師。(18)屍祝:祭祀時主持祭祀的人。樽:酒器。俎:盛肉的器皿。「樽俎」這里代指各種廚事。成語「越俎代庖」出於此。(19)肩吾、連叔:舊說皆為有道之人,實是莊子為表達的需要而虛構的人物。(20)接輿:楚國的隱士,姓陸名通,接輿為字。(21)當(dàng):底,邊際。(22)反:返。(23)河漢:銀河。極:邊際,盡頭。(24)逕:門外的小路。庭:堂外之地。「逕庭」連用,這里喻指差異很大。成語「大相逕庭」出於此。(25)藐(miǎo):遙遠的樣子。姑射(yè):傳說中的山名。(26)淖(chuò)約:柔弱、美好的樣子。處子:處女。(27)凝:指神情專一。(28)疵癘(lì):疾病。(29)以:認為。狂:通作「誑」,虛妄之言。信:真實可靠。(30)瞽(gǔ):盲。文章:花紋、色彩。(31)時:是。女:汝,你。舊注指時女為處女,聯繫上下文實是牽強,故未從。(32)旁礴:混同的樣子。(33)蘄(qí):祈;求的意思。亂:這里作「治」講,這是古代同詞義反的語言現象。(34)弊弊焉:忙忙碌碌、疲憊不堪的樣子。(35)大浸:大水。稽:至。(36)秕:癟谷。穅:「糠」字之異體。陶:用土燒制瓦器。鑄:熔煉金屬鑄造器物。(37)資:販賣。章甫:古代殷地人的一種禮帽。適:往。(38)
斷發:不蓄頭發。文身:在身上刺滿花紋。越國處南方,習俗與中原的宋國不同。(39)四子:舊注指王倪、嚙缺、被衣、許由四人,實為虛構的人物。陽:山的南面或水流的北面。(40)窅(yǎo)然:悵然若失的樣子。喪(sàng):喪失、忘掉。(1)惠子:宋國人,姓惠名施,做過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莊子的朋友,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許多篇章中所寫惠施與莊子的故事,多為寓言性質,並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2)魏王:即梁惠王。貽(yí):贈送。瓠(hù):葫蘆。(3)樹:種植、培育。(4)實:結的葫蘆。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5)舉:拿起來。(6)瓠落:又寫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樣子。(7)呺(xiāo)然:龐大而又中空的樣子。(8)為(wèi):因為。掊(pǒu):砸破。(9)固:實在,確實。(10)龜(jūn):通作「皸」,皮膚受凍開裂。(11)洴(píng):浮。澼(pí):在水中漂洗。?絖(kuàng):絲絮。(12)方:葯方。(13)鬻(yù):賣,出售。(14)說(shuì):勸說,游說。(15)難:發難,這里指越國對吳國有軍事行動。(16)將(jiàng):統帥部隊。(17)裂:劃分出。(18)一:同一,一樣的。(19)或:無定代詞,這里指有的人。以:憑借,其後省去賓語「不龜手之葯」。(20)慮:考慮。一說通作「攄」,用繩絡綴結。樽:本為酒器,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種鳧水工具,俗稱腰舟。(21)蓬:草名,其狀彎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見識淺薄不能通曉大道理。(22)樗(chū):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但木質粗劣不可用。(23)大本:樹干粗大。擁(擁)腫:今寫作「臃腫」,這里形容樹干彎曲、疙里疙瘩。中(zhòng):符合。繩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線。(24)規矩:即圓規和角尺。(25)塗:通作「途」,道路。(26)狸(lí):野貓。狌(shēng):黃鼠狼。(27)卑:低。(28)敖:通「遨」,遨遊。(29)跳梁:跳踉,跳躍、竄越的意思。(30)辟:避開;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避」。(31)機辟:捕獸的機關陷阱。(32)罔:網。罟(gǔ):網的總稱。(33)斄(lí)牛:氂牛。(34)無何有之鄉:指什麼也沒有生長的地方。(35)莫:大。(36)彷徨:徘徊,縱放。無為:無所事事。(37)夭:夭折。斤:伐木之斧。
『陸』 去陝西出差,那邊有什麼特色
我很喜歡陝西西安,那裡的人淳樸老實,厚道熱情,不光吃的多文化氛圍也很不錯,高校密集。像碑林、大雁塔、小雁塔、華清池、兵馬俑等等都是旅遊的好地方,如果你是去出差,沒有太多時間去玩,那就轉轉鍾樓和大雁塔就好了,要是旅遊爬山的話,可以去一趟華山,旅遊時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自古華山一條路,說的就是華山的險與俊。
要說陝西的小吃,那就太多了,要去的話你可以去一下回民街,呵呵,先給你介紹幾種吧:肉夾饃、肉丸胡辣湯(提醒一句:去吃回民的小吃說話一定要注意哦,他們有忌諱的,千萬不要帶著肉夾饃去吃,呵呵)涼皮、羊肉泡饃(小炒和清湯,最好是自己用手掰著吃,這樣的饃比較好吃)葫蘆頭泡饃、粉蒸羊肉 、 炒粉魚 、 粉湯羊血、 貴妃餅、太後餅 、甑糕 、 姜絲拌湯、 漿水面、 燴麻食 、 煎餅 、 秦鎮米皮 、咸饊子 、 臘汁肉、 扯麵 、 薺菜春卷、 豆黃糕 、 餃子宴 、 酸湯餃子、 水盆大肉 、 黃貴柿子餅、 金線油塔 、胡麻餅 、時辰包子、 千層油酥餅、 蕎面餄餎、 臊子面、柿麵糊塌、莊裡合兒餅、泡泡油糕、石子餅、 灌湯包子、黃桂稠酒、灌湯包子、岐山臊子面、鍋盔、biangbiang面、水圍城(麵疙瘩)....太多了,不過這些就夠你吃一陣子的了,給家裡人可以帶一點油茶和臘牛羊肉(回民街裡面有得賣,很不錯)
『柒』 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嗎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隨著當時社會階級階層及政治統治的剛性需求,各種思想文化便應運而生,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所謂的「百家」只是一個概數,形容數目之多。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但是真的細算的話還是達不到100家的。
「諸子」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到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諸子開始被細分,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前者當指人數,既有189人,後者指著作。這時候才真的可以說是諸子百家了。
兵家,它並沒有位列九流十家之中,卻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兵家, 古代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亦指研究軍事的學派;古代另指擁兵一方的豪強或軍將,亦為部曲私兵之稱等。兵家與諸子平起平坐,也是百家之一,但兵家突出的地位在於,不僅兵家是系統專門研究軍事的,而且先秦諸子中「無子不言兵」。軍事在當時可以說是第一要務,因為當時戰爭比較多,不光是兵家孫武、吳起、司馬穰苴,而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每個有學問的人都研究軍事,都有關於軍事方面的言論。
『捌』 諸子百家是哪些家為首的是哪家
諸子百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按時間順序農家出現的最早,說是上古時的後稷創造的,為首家。
按歷史來說,不同的時間段,根據歷史和掌權者的需求,首家都不同,例如秦是法家的代表,漢是儒家的代表。
按後世應用來說,孔子為天下師,為首家。
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代表人物
李悝、商鞅、韓非、秦始皇、李斯
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代表人物
黃帝、老子、列子、莊子、管子
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代表人物
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出生於今山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
儒家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守仁。
儒家的特徵——
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陰陽家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漢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古代大家與近代學者多認為陰陽家源於道家,近代出土竹簡《三十時》等證實早期陰陽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代表人物
鄒衍董仲舒 東方朔焦延壽京房諸葛亮 李淳風邵康節陳摶劉伯溫
名家
名家」 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並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按,「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概念」;「實」就是「名」所指稱的事物。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就是因為他們同樣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後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系問題,展開論辯並提出自己的見解。但由於他們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漢代司馬談所言,是「控名指實」,「參伍不失」,因此,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於「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代表人物
公孫龍 惠施
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
代表人物
呂不韋、劉安、屍佼
農家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
代表人物
許行
小說家
小說家 (哲學),諸子百家的其中一家,其書現在多已亡佚。
代表人物
虞初
縱橫家
縱橫家,《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後因稱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以國家政治需要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孫衍、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 出自《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 張儀者, 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胡三省注引 漢 應劭 《風俗通》:「鬼谷先生 , 六國 時縱橫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這里指游說開合有度、縱橫自如。沒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不會成功的事情。
代表人物
張儀蘇秦
兵家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的精華。諸子百家之一。關於兵家的起源,有人認為兵家源自道家;有人認為兵家源自法家。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握奇經》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代表人物
孫武 司馬穰苴 孫臏 吳起 尉繚 魏無忌 白起 張良 韓信
醫家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代表人物
扁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