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小疙瘩用勺子按一按怎麼讀
您查詢的是:有小疙瘩用勺子按一按
查詢結果:共包含 10 個漢字,總筆畫數 61 畫。
去除重復漢字後:共包含 9 個漢字,總筆畫數 52 畫。
以下為單個漢字筆畫數:
6 畫yǒu有
3 畫xiǎo小
8 畫gē疙
14 畫dá瘩
5 畫yòng用
3 畫sháo勺
3 畫zǐ子
9 畫àn按
1 畫yī一
Ⅱ 疙瘩的拼音是什麼
[ gē da ]。
疙gē,聲母是g,韻母是e,聲調一聲。
瘩da,聲母是d,韻母是a,輕聲。
疙瘩釋義如下:
1、皮膚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結成的硬塊。
2、小球形或塊狀的東西:線結成疙瘩了。也作紇。
3、不易解決的問題:心上的疙瘩早去掉了。
4、用於球形或塊狀的東西:一疙瘩石頭。
5、麻煩;別扭。如:心裡有個疙瘩。
例句:思想上的疙瘩一解,他感到輕松多了。
(2)疙瘩漢字擴展閱讀
麵食疙瘩:
民國初年,母女倆開了個飯鋪,取名「廣福館。」由於本小利微,飯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氣。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飴烙面,賣了一天,臨到關門時還剩下了五、六斤。母女倆正發愁,忽然想起了一個主意。
她放平案板,把剩餘的飴烙面拿過來重新揉過,然後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點的小疙瘩,下到開水鍋中煮熟,撈出後攤在陰涼處。當晚,母女倆就用這些熟麵疙瘩加了些青菜炒著吃,沒想到口味特別好。她們邊吃邊商量,決定在原經營品種的基礎上再添上這道新的麵食,起名叫「炒疙瘩」。
第二天,由於「炒疙瘩」味道香鮮,價格便宜,新老主顧都來爭相品嘗。五、六斤麵疙瘩,只一會兒功夫就賣光了。
炒疙瘩問世以後,最初來吃的大多是勞動人民。後來由於越做越好,越賣越有名,許多社會名流也慕名而來,一嘗為快。從此,別開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獨特的風格為中國麵食增添了新的花樣,一直受到人民的歡迎。
Ⅲ 疙瘩是什麼意思
疙瘩是來漢語詞語,讀作源gē da ,一方面指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小硬塊,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慮、問題等。
1、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小硬塊;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老殘游記》
2、小球形或塊狀物;麵疙瘩;餓了有烤火排,有酸奶疙瘩。——《天山景物記》
3、喻指不易解決的問題;思想上的疙瘩一解,他感到輕松多了。
4、河北武安方言餃子的俗稱叫疙瘩。
(3)疙瘩漢字擴展閱讀:
關於疙瘩的一種菜色
疙瘩湯可以做成素的蔬菜疙瘩湯,也可以做成有肉的葷疙瘩湯。用雞蛋、肉類等做成的疙瘩湯特別適合腦力工作者,可以補充蛋白質。而對於身體虛弱、消化功能較差的人來說,更適合清淡的、素的疙瘩湯。
以雞蛋、油麥菜、西紅柿為主,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纖維素,能改變由於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食慾不振或經常有應酬喝酒的人也比較適合喝素疙瘩湯,而有肉的疙瘩湯會增加肝臟的負擔。
Ⅳ 疙瘩的瘩怎樣組詞
相關組詞 疙瘩 圪瘩 瘩背 餎瘩 冤疙瘩 樹疙瘩 風疙瘩 疙瘩湯 面圪瘩 風疙瘩土疙瘩 老疙瘩 鬼風疙瘩
Ⅳ 有趣的漢字
漢字的起源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漢字是中國古老的文字,所以我們就不能隨意改變它,讓它的歷史更加悠久。
Ⅵ 漢字諧音是怎麼來的.來歷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有人送枇杷給一個縣官,可他在禮單上把枇杷錯寫成了琵琶。縣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有個客人應聲到;「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有位老詩人姓潘,筆名浪波,當過省文聯主席。熟人和下屬,皆稱潘主席。場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適。但也常有初見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個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雞皮疙瘩。
有人給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孫怡、趙怡。你在家隨便怎麼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見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著孩子對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爺們說:「這是孫怡。」對方不喝多也得犯暈:哪冒出這么個小姨?
有人帶外孫上街,偶見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時反應不及,拉過外孫說:叫朱姥姥。外孫可不是省油燈,他立刻說: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實叫姥姥就行。
漢字里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豬馬牛羊狗貓兔魚蝦蟲,一旦與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後面的詞。在報社,編輯簡稱編,碰上姓馬牛楊的,就不能簡為馬編牛編楊編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編?
開花。」
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一個賣魚的喊道:「鮮魚!」這時,一個賣泡泡糖的緊接著喊:「泡糖! (泡湯)」那個賣魚的聽了,對那個賣糖的人說:「哎,你為什麼說我的魚泡湯了啊?」他們越吵越凶。就在這時,一個賣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斗呀)」一位治安員走了過來問:「還有誰在和他們吵架啊?」正巧一位賣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員聽了以後說:「那好,把你們四個一並帶走!」……
Ⅶ 象形字典的編撰背景
一、迴避字形分析的傳統字典
東漢的《說文解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第一部字形字典, 遺憾的是該字典缺乏甲骨文、金文的字形資料。當代的《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 迴避漢語字詞在形與義之間的原始關聯,帶著困惑翻開字詞典, 只能找到很「死」很「模糊」的「權威答案」,找不到清清楚楚的「解」,得不到明明白白的「釋」 。
漢語 (以形表義)的字詞典不分析字形,就像拉丁語(以音表義)的詞典不標注音標一樣荒謬 。
二、沒有「字形課」的語文教育
受權威字詞典很「死」很「模糊」的影響,漢字教育也很「死」很「隨意」,從不講解字形, 漢語學習者唯一選擇只能是對很「死」很「疙瘩」的漢字死記硬背,因此語文課上得越多, 「漢字恐懼」越深。「漢字恐懼」導致「閱讀恐懼」。既已失去了文字好感與閱讀興趣, 自學自主、自立自強、提高素質這些目標,便只能停留在教育口號里 。
漢字教育是語文教育的根, 字形分析是漢字教育的本。漢語教育中沒有「字形課」,如同拉丁語教育中沒有「音標課」一樣荒唐。
三、被外國人視同「天書」的中文
被切斷了根本的漢語教育,只能學得少、學得慢、學得差,而且學得累,從小學苦學到大學畢業, 對母語缺乏信心的仍大有人在。作為母語,國人學習漢語尚且「少、慢、差、累」, 作為外語,外國人對中文更是視同「天書」,畏怯不堪。也因此,盡管中國在海外強力打造了數百所孔子學院,但本質意義上的「漢語熱」遠未形成 。
Ⅷ 東北說在哪裡是指「疙瘩」還是「嗄達」
東北方言所襲說的是(圪垯)。
讀音:[ gē da ]
釋義:
1、球狀或塊狀的東西,多用於土、石等。
2、小土丘,多用於地名,如李家圪垯。
引證: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三章:「他一個孩子,又沒出過遠門,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墶去?」
(8)疙瘩漢字擴展閱讀
近義詞:圪塔
讀音:[ gē da ]
釋義:
1、亦作「 圪墶 」,亦作「 圪瘩 」,皮膚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結成的硬塊。
2、線、繩或布條的結。
3、方言,量詞,塊。
4、方言,地方。
5、形容動作急驟。
引證:李季 《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一:「家在邊區不像個邊區人,我爹爹也是個頑固圪墶。」
Ⅸ 「疣」字怎麼讀
疣讀作:yóu
部首:疒部,部外筆畫:4畫,總筆畫:9畫
五筆86:UDNV,五筆98:UDNY
倉頡:KIKU,鄭碼:TGR
釋義:一種皮膚病,病原體是一種病毒,症狀是皮膚上出現黃褐色的小疙瘩。
(9)疙瘩漢字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齕疣[hé yóu]
亦作「齕肬」。螳螂的異名。
2、附疣[fù yóu]
贅疣。
3、縣疣[xiàn yóu]
下垂的瘤。
4、疣贅[yóu zhuì]
贅疣。皮膚上生的瘊子。比喻多餘的、無用的東西。
5、趾疣[zhǐ yóu]
跖疣是發生在足跟、跖骨頭或跖間的尋常疣,是由乳頭瘤病毒所引起的皮膚新生物。
Ⅹ 疙瘩的疙我不會寫先查什麼再查什麼
疙
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G,再查音節ge
拼音:gē
注音:ㄍㄜ
部首筆劃:5
總筆劃:8
繁體字:疙
漢字結構:半包圍結構
簡體部首:疒
造字法: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