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黑人皮膚變白人皮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黑人皮膚變白人皮

發布時間: 2021-11-26 02:22:45

A. 黑人如何變白

還有下面這些方法哦:
.把醋和鹽用水溶解,比例是大概水:白醋:鹽=9:3:1,用調好內的混合液把毛容巾潤濕,擦在臉上,早晚各一次,(如果要多擦個一兩次也沒問題啦),效果不錯哦,而且見效很快,皮膚會變白,痘痘也會不見了.
2.用草莓炸成汁,放上蛋清。每2~3天擦一次
3.用水和蜂蜜調配後加入珍珠粉,這樣用幾次以後,臉是又白又嫩!
4.最簡單最便宜最方便但是十分十分十分有效的美白方法(親身體驗)將香蕉弄成糊狀(一定是香蕉,不能用芭蕉代替),然後倒入全脂牛奶,再加入少量水。這些東西的比例大概是2:5:1然後往臉上抹,然後輕輕拍打臉部,最後什麼都不要做。20分鍾後洗掉...你發現了什麼????!!!是不是白了一圈?

美白小秘方 美麗大收集
1、牛奶美白:准備一小杯鮮奶,(夏天的時候,也可以把鮮奶到放到冰箱里,敷上涼涼的,會更舒服)。用蒸氣蒸臉,將化妝棉吸滿鮮奶,敷在臉上十五分鍾左右,取下,用清水將臉上的牛奶洗凈。長期堅持,可以使膚色白凈均勻。
2、准備三指寬二指長的面帶斑點的蘆薈葉去刺洗干凈,然後是一塊三厘米長的黃瓜、

B. 如果黑人長期在高緯度生活,他的皮膚會逐漸變白嗎

古今兒童詞語。到了現代,就不會變白了。因為進化的關鍵在於基因突變後不適者的死亡。現代人還是黑人,因為有醫療,有社會福利。

在古代,是的。基因突變後,膚色白的更有機會生活在高緯度地區,而膚色深的死亡率更高,所以後代會慢慢變白。事實上,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在4萬年前來到歐洲時都是黑暗的。

在這種情況下,皮膚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皮膚很容易被紫外線損傷,那些皮膚含有較多黑色素的人類祖先將有很大的生存優勢。所以,在人類起源的非洲,黑人種族進化緩慢。隨著人類祖先多次從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光照強度和溫度與非洲有了很大的變化,彼此也有所不同。為了平衡減少紫外線傷害和通過光產生維生素之間的矛盾關系,不同膚色的人逐漸進化,即中低緯度的棕色人、高緯度的白人和中間的黃色人。

C. 有全身植皮這種技術嗎,居然黑人能變白人

麥克爾是白化症,理論上可以植,如果是全身植就一定用的是別人的皮,但基本上要找到不排異的皮比較難……

D. 怎麼黑人變白

  1. 准備一小杯鮮奶,(夏天的時候,也可以把鮮奶到放到冰箱里,敷上涼涼的,更舒服)。用蒸氣蒸臉,將化妝棉吸滿鮮奶,敷在臉上十五分鍾左右,取下,用清水將臉上的牛奶洗凈。長期堅持,可以使膚色白凈均勻。

  2. 把醋和鹽用水溶解,比例是大概水:白醋:鹽=9:3:1,用調好的混合液把毛巾潤濕,擦在臉上,早晚各一次,(如果要多擦個一兩次也沒問題啦),效果不錯哦,而且見效很快,皮膚會變白,痘痘也會不見了.

  3. 將蘋果去皮切塊或搗泥,然後塗於臉部,如系乾性過敏性皮膚,可加適量鮮牛奶或植物油,油性皮膚宜加些蛋清。15-20分鍾後用熱毛巾洗干凈即可。

  4. 將一個鮮檸檬榨汁後加一倍的水,再加入三大匙麵粉調成面膏狀隨後敷在臉上,15-20分鍾左右取下,或將一個鮮檸檬切片直接貼於面部15-20分鍾左右取下,洗凈臉部。每天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此面膜具有收斂作用,可使皮膚清爽、潤滑、細嫩,長期堅持能延緩皮膚衰老。

  5. 取鮮黃瓜汁加入奶粉、蜂蜜適量,風油精數滴調勻後塗面,20-30分鍾後洗凈,或將黃瓜洗凈切薄片直接貼於臉部,具有潤膚、增白、除皺的作用。

  6. 將香蕉去皮搗爛成糊狀後敷面,15-20分鍾後洗去,長期堅持可使臉部皮膚細嫩、清爽,特別適用於乾性或敏感性皮膚的面部美容,效果良好。此方法可使皮膚清爽滑潤,並可去除臉部痤瘡及雀斑。這種方法適合任何一種皮膚,一周一次,可軟化角質凈白皮膚

E. 為什麼黑人皮膚黑白人皮膚白

在靈長類動物中,只有人類的皮膚大部分裸露且呈不同的顏色。長期以來,地理學家和人類學家就認識到,各個土著族群的膚色並不是隨意分布的。膚色較深的族群多數分布在赤道周圍,較淺者則靠近極地區域。人們多年來普遍認為,膚色因進化變深是為了防止皮膚癌的發生,但是一系列的發現已引導我們構建一個新的框架去理解膚色演變的緣由。

人類從多毛到無毛

皮膚色素的進化與人類的無毛有關,理解二者的關系要追溯人類的歷史。至少在7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與最近的親戚黑猩猩分道揚鑣,進化為類人猿這個獨立的種屬。由於黑猩猩的進化比人類緩慢,因此它們能夠提供許多有關遠古人類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情況的線索。黑猩猩的膚色很淺,身體大部分被毛發覆蓋,幼年時臉部和手足部都呈淺紅色,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部位因暴露於陽光下而顏色變深或生出斑點。幾乎可以肯定,最早的人類也是淺膚色且身覆有毛發的,據推測是先有毛發的脫落,然後膚色隨之改變。但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脫毛的呢?

原始人的遺骸(如著名的320萬年前的Lucy遺骸)對於了解我們祖先的身體結構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線索。300多萬前的Lucy和其他原始人的日常活動與今天非洲熱帶大草原的靈長類動物相似。每天在回到樹上的安全處睡覺之前,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方圓五、六公里的范圍內找尋食物。

然而,大約在160萬年前,有證據表明這種生活模式開始明顯改變。著名的「Turkana男孩」遺骸(屬ergaster智人),是一種長腿大步行走的兩足生物,有可能長距離行走。這些更具活動力的原始人面臨著如何降溫以維持頭部不致過熱的問題。英國利物浦約翰墨爾斯大學的Wheeler表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增加汗腺和減少體毛來解決,而一旦脫除了大部分體毛,原始人類又面臨一個挑戰: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尤其是紫外線的傷害。

皮膚遮光作用的形成

黑猩猩無毛部位的皮膚含有黑色素細胞,可以合成黑色素以吸收紫外線。當人類脫除掉絕大部分體毛以後,皮膚產生黑色素的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黑色素是天然的遮光屏障,是一種有機大分子,具有在物理上和化學上防止紫外線損傷的雙重作用,可以吸收紫外線,使之喪失能量,而且可以中和紫外線照射皮膚後產生的有害化學自由基。

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普遍認為,熱帶地區人們皮膚黑色素含量很高是為了防止皮膚癌。例如: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Cleaver表示,黑色素細胞被破壞的著色干皮病患者,日曬後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的患病率顯著增加,這兩種疾病通常不難治療。惡性黑素瘤是一種更加致命的疾病,但發病率僅占皮膚癌的 4%,並且主要危害淺膚色人群。所有皮膚癌的發病都比較遲,大部分病人的發病是在第一次生育以後,所以對膚色進化僅僅是為了保護皮膚的解釋並不能充分說明人類膚色變深的原因。因此我們開始提出疑問:人類進化過程中,黑色素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人體中的葉酸

1991年,本文作者之一Joblonski偶然發現了一篇1978年發表的文章,作者是Richanl F.Branda和John W Eaton,他們現在分別在佛蒙特大學和路易絲維爾大學工作。這些研究者發現,那些暴露於強烈日光下的受試淺膚色人群,其血液中基本B族維生素葉酸的含量呈反常的低水平。他們還觀察到,把人的血清置於類似的環境中,葉酸在1小時內會有50%的損失。

我們了解到,西澳大利亞(Western Austrilia)大學的同事正在從事生育缺陷的主要類別方面的研究。那麼,我們的上述發現對於人類生育(並由此進化)的意義就明朗起來了。20世紀 80年代後期,Fiana J.Stanley和Carol Bower已經證實,妊娠婦女葉酸缺乏會增加嬰兒神經缺陷的風險,如脊柱裂、椎弓不能完全包繞脊髓等。全世界許多研究小組都曾證實了二者的關聯,所以人們盡量進補含有葉酸的食物,並就這種營養物質的重要性對婦女進行了廣泛的教育。

在那之後不久,我們發現葉酸不僅導致神經管缺陷,而且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因為葉酸是細胞有絲分裂時合成DNA的必需要葉酸。經化學誘導葉酸缺乏的雄鼠,其精子產生減少而且沒有生殖能力。盡管沒有做類似的人體實驗,但荷蘭Nijmegen醫學中心的學者最近報道,葉酸治療能夠提高生育有問題的男性的精子數量。

以這些發現為指導,我們提出假設:膚色變深的進化是為了使體內貯存的葉酸免受破壞。我們的想法得到了阿根廷兒科醫生Pablo Lapunzina於199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的支持。他發現三位年輕健康的婦女在妊娠早期接受日光照射而曬黑後,生出了神經管缺陷的嬰兒。這些光照後葉酸被破壞的證據,強烈地支持了已知的有關紫外輻射對DNA有害(造成成膚癌)的說法。

人類皮膚的進化

12萬年到10萬年以前,在非洲的人類經過進化,皮膚已經變深以適應赤道附近強烈的陽光和炎熱。現代非洲人走出赤道地區去尋找各種發展機會,他們遇到了紫外線年輻射量顯著減少的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皮膚中高濃度的天然遮光劑或許是不利的。由於黑人皮膚中黑色素過多,所以透過皮膚的紫外線,尤其是波長較短的中波紫外線(UVB)非常少。盡管UVB的作用是有害的,但它卻擔負了一個不可缺少的任務——促進皮膚內維生素D的生成。赤道地區的黑人常年接受充足的光照,所以有足夠的UVB進入皮膚以產生維生素D。赤道以外的地區則不同,經過長期的演化,對於移居北部地區的居民來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減少皮膚的黑色素細胞。

關於黑色素與維生素D合成的關系,在1967年就有人詳細闡明,學者們證實了維生素D對於人類成功繁殖的重要性。維生素D能夠促使小腸吸收鈣,以保證骨骼的正常發育和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在過去的20年裡,波斯坦大學醫學院Micheal Holick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維生素D對發育和免疫的意義。他的研究小組還證實,並不是所有的日照環境都能有足夠的UVB來刺激維生素D合成。例如北緯 42度附近的波斯坦,冬季沒有充足的UVB,只有在三月中旬以後皮膚才可以合成維生素D。我們認為,這是人類膚色演變的另一有力證據。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試圖探求地球表面實際紫外線輻射水平的資料來源,但沒有結果。1996年,我們得到了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環境科學合作研究院的Elizabeth Weatherhead的幫助。她提供了NASA全球定位掃瞄衛星拍攝的有關地表紫外輻射的測量資料庫。隨後我們制出了地表紫外線輻射分布模型以及合成體內必需的維生素D所需UVB數量的相關衛星數據。

我們發現,根據合成維生素D的情況,地球表面可劃分為3個區域:熱帶地區、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以及緯度45度以北及以南的環極地區。第一個區域常年有充足的 UVB,人們有足夠的機會合成維生素D,第二個區域每年至少有一個月UVB不充足,而最後一個區域整年的UVB都達不到要求。這種分布可以解釋為什麼赤道地區本地居民膚色很黑,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居民膚色稍淺而且能被曬黑,而極地周圍的人膚色很淺而且易被曬傷。

在研究中,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事實上的膚色分布並不嚴格遵循上述模式。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愛斯基摩人的膚色比我們根據紫外線水平預測的要深。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到達那裡的時間相對較短,大概在5000年前移居北美;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習慣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尤其是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這些食物彌補了他們的膚色在北方地區不能充分合成維生素D的問題,使其顏色變深一些。

我們有關合成維生素D的分析也讓我們理解了關於膚色方面的另一個特徵:通常女性的膚色要比男性稍淺(資料表明,女性的膚色比男性淺3~4%)。科學家經常思索其原因,大部分認為是性選擇所造成的——男性大多偏愛膚色較淺的女性。我們相信,盡管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絕不是根本原因。女性的一生中,尤其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需要比男性更多的鈣,而這些鈣大部分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因此我們提出,女性的膚色比男性淺有利於更多的UVB穿過皮膚,因而提高了生成維生素D的能力。在世界上光照強烈的地區,女性的確經歷了自然選擇的嚴峻考驗,既要讓皮膚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又要保證維生素D的合成。

文化與生物學的雙重作用

大約10萬年前,當人類移居到世界各地,他們的膚色適應了各地不同的環境條件。土生土長的非洲人的膚色適應環境的歷史最長,因為從解剖學上來說,現代人是從那裡開始進化的。人類從一個大洲遷徙至另一個大洲,首先是亞洲,然後是澳洲,最後到美洲,膚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那時人類已經能夠用衣物和棲息所來保護自己了。在一些地方,他們已經能夠得到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因紐特人),這兩大因素大大影響了人類膚色演變的速度和程度。

非洲是一個環境復雜的大洲,最早的移民離開赤道遷徙到了南非。這些有色人種的後裔Thoisan人(原先稱作Hottentot)在南非仍可以找到,而且膚色比赤道附近的非洲土著人明顯要淺一些。這是對非洲南端日照水平相對較低的一種顯著的適應性變化。

有趣的是,在南非,人們的膚色也不統一。今天南非的班圖語族群比克瓦桑語族群膚色明顯要深些。從南非的歷史我們得知,班圖語族群在南非的居歷史較短,只是在過去的約1000年內才從靠近赤道的西非遷徙到這里的。克瓦桑語族群與班圖語族群如祖魯族人膚色的差異,說明在一個地區定居時間的長短,對膚色的進化是非常重要的。

在近代人類歷史中,文化習慣對膚色的演變或許也有重要的影響。從紅海東西兩岸土著人的比較中,可以見到這種影響。紅海西岸的人講所謂的尼羅哈米特語(Nilo-Hamitic),人們認為他們已在此地定居了6000年。這些居民皮膚黎黑,身材和四肢細長,對於散熱與抵抗強烈的紫外線,這是一種優良的生物學適應性。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紅海東岸阿拉伯半島的農耕與蓄牧業民族,在那裡定居的歷史只有2000年。這些來自歐洲的早期阿拉伯移民,穿著防護嚴實的衣服,並設計出了輕便的遮光用賬篷。他們通過這種獨有的文化習俗,也已適應了與對岸相似的環境。如果沒有這樣的衣物,他們的皮膚也應該開始變黑了。一般來說,越是近代的移民越是通過文化而不是生物學變化來適應遷居地的環境。

遷徙帶來的風險

盡管上個世紀人類的總體健康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一些族群中,出現了一些先前罕見的疾病,或者某些疾病又死灰復燃,其中之一的就是皮膚癌。在淺膚色族群中,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還有就是深色人種中由於缺乏維生素D引起的軟骨病。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形呢?

人們從一種日光照射模式下的地區移居到另一種照射模式的地區時,其生物學和文化上的適應性不會馬上跟上腳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或北澳大利亞,來自北歐的淺色人種正在不斷地為強烈的陽光照射付出代價——皮膚老化和皮膚癌,更不用說葉酸損耗給人類壽命造成的未知的代價了。相反,一些亞洲南部和非洲的深色人種到了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北歐或者美國東北部定居,因缺少日照和維生素D,軟骨病及其他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的疾病發病率就很高。

皮膚顏色通過長期演變來適應各種遷徙環境的能力反映了膚色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但是膚色的這種不穩性也使它成為在確定人群之間進化關系時最無價值的屬性之一。早期西方科學家曾錯誤地用膚色來描述人類的種族,但是科學的妙處就在於它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我們目前有關皮膚進化的知識表明,就像人類大部分的生理屬性一樣,膚色的差異同樣可以解釋為人類通過自然選擇以適應環境的結果。我們期待著這樣一天:人類將抹去古老科學的錯誤痕跡,而代之以以人類起源與進化的更深刻理解,我們的不同膚色將被鄭重地作為我們物種進化的一個明證。

參考資料
http://db.ccppg.com.cn/bbs/body.php3?fu=detail&replyid=0000119877&column_id=000108

F. 有沒有覺得美國的黑人皮膚越來越白了

答:美國的黑人確實白了不少,遺傳是一方面,環境食物等因素是另一方面,變白也無可厚非。

白人到非洲也能慢慢變黑是同樣的道理。

夕陽無限好,斜陽留晚照。

G. 黑人在美國生活200年,皮膚為何無法變白

黑人在美國生活了200年,甚至是更久的時間了,但是他們的皮膚仍然改變不了,因為他們的皮膚是天生的,或者說的官方一點,他們的皮膚是由於基因所決定的,並不會因為環境而發生絕對的改變。

膚色如何都只是外在的表現,每一個人總都擁有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權利,誰都不比誰,高貴更重要的是應該觀察一個人的人品內核他對待其他人怎麼樣,他的品性怎麼樣,而不是說他長的是什麼樣,單純通過外表去判斷一個人是非常武斷的行為,也是不足夠科學合理的一種判斷方法。

H. 請問和白人,黑人一起生活久了膚色會變白或是變黑嗎

是黑白混血的話,如果是純白人和純黑人混血的話混出來比較像黑人。
但在偶然的情況下,卵子和精子可能只包含著某種膚色的基因,如果卵子和精子都包含白人基因,那麼生下的嬰兒將是白人;如果卵子和精子都只包含黑人基因,那麼生下的孩子就是黑人。
人的皮膚則不一樣,人的皮膚本來就只能有一個膚色,若父母有不同的膚色,其後代只能繼承其中的一個膚色,但有時其後代的膚色會介於兩者之間:黑白父母,子女可能是淺黑,但絕沒有黑白相間有花紋的膚色

I. 黑人如果變成白皮膚什麼樣

那他們就不會叫黑人了,就變成白人了唄,感覺就是換了個膚色吧。然後可能也不會再受到歧視。

J. 黑人怎麼才可以變白人

全身移植皮膚是可行的,也有先例,但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例如邁克爾.傑克遜,只是因為美國種族歧視黑人,他本身是黑人卻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經過多次植皮手術,把自己的黑皮膚變成了白皮膚,把自己的鼻子隆高了,可現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嚇壞小朋友,為了抗排斥,他不得不長期服用葯物,身體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不知道他這些舉動是否真的能使他在心靈上獲得滿足,至少很多明白人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植皮手術只有在治療嚴重皮膚傷害,例如燒傷才真正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