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武都麵疙瘩
擴展閱讀
濕疹的治療法 2025-05-12 18:09:36
皰疹性咽峽炎嗜睡 2025-05-12 17:31:41

武都麵疙瘩

發布時間: 2021-11-21 03:32:58

① 花椒的種類有很多,你吃過哪幾種

目前,生產中比較常見的品種主要有大紅袍、大紅椒、小紅椒、豆椒、白沙椒等。大紅袍也叫獅子頭、大紅椒、疙瘩椒、秦椒、風椒等,是我國分布范圍較廣、栽培面積最大的花椒優良品種。現在甘肅隴南武都區、等地栽培集中並已形成規模。

② 那些花椒品種好

目前,生產中比較常見的品種主要有大紅袍、大紅椒、小紅椒、豆椒、白沙椒等。現簡單介紹於下。
(一)大紅袍
大紅袍也叫獅子頭、大紅椒、疙瘩椒、秦椒、風椒等,是我國分布范圍較廣、栽培面積最大的花椒優良品種。該品種樹勢強健,生長迅速,樹形緊湊,樹姿半開張,分枝角度小,樹冠半圓形,盛果期樹高3—5米。當年生新梢紅色,一年生技紫褐色,多年生枝灰褐色。皮刺大而稀,基部寬厚,先端慚尖。羽狀復葉有小葉5一ll枚。小葉片廣卵圓形,葉色濃綠,葉片肥厚而富有光澤,表面光滑。成熟的果實艷紅色,表面龐狀腺點突起明顯。果穗緊湊,果柄短,果實顆粒大,直徑5—6.5毫米,鮮果乾粒重85克左右。果實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熟的果實果皮易開裂,採收期集中,曬干後的果皮呈濃紅色,麻味濃,品質優。一般4.0-5.0千克鮮果可曬制1千克干椒皮。
大紅袍花椒豐產性強,喜肥抗旱,不耐水濕不耐寒。適宜在海拔300一1800米、向陽濕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上栽培。
現在甘肅隴南武都區、等地栽培集中並已形成規模。 購買大紅袍花椒 淘寶-武都特產館
(二)大紅椒
大紅椒又稱油椒、二紅袍、二性子等。該品種樹勢中強,樹姿開張,分枝角度大,樹冠圓頭形.盛果期樹高2.5—5米。當年生新梢綠色,一年生技褐綠色,多年生枝灰褐色。皮刺基部扁寬,尖端短鈍,並隨枝齡增加,常從基部脫落。小葉片較寬大,卵狀矩圓形,葉色較大紅袍淺,表面光滑。果實9月中旬前後成熟。果實成熟時表面鮮紅色,並具明亮光澤,表面擾狀腺點明顯。果穗鬆散,果柄較長,果實顆粒中等、大小均勻,直徑4.5—5.0毫米,鮮果乾粒重70克左右。曬干後的果皮呈醬紅色,果皮較厚,具濃郁的麻香味,品質優。一般3.5—4.0千克鮮果可曬制l千克干椒皮。
大紅椒屬中熟種,豐產、穩產性強,喜肥耐濕,抗逆性強,適宜海拔1300—1700米,庄前屋後地埂路旁栽植。在西北、華北各地都有栽培,但以四川的漢源、瀘定、西昌等地栽培最為集中。
[三)小紅椒
小紅椒也叫小紅抱、米椒、小椒子、馬尾椒等。該品種樹勢中府,樹姿開張,分枝角度大,樹冠扁圓形.盛果期樹高2—4米。當年生枝條綠色,陽面略帶紅色,一年生枝條褐綠色,多年生校灰褐色。皮刺較小,稀而尖利。葉片較小且薄,葉色淡紹。成熟果實鮮紅色,果柄較長,果穗較鬆散,果實顆粒小,直徑4.0—4.5毫米,大小不太均勻,鮮果乾粒重58克左石。果實8月上中旬成熟,成熟後的果皮易開裂,成熟不集中,採收期短。曬於後的果皮紅色鮮艷,麻香味濃郁,特別是香味濃,品質優。一般3.0—3.5千克鮮果可曬制l千克干椒皮。
小紅椒屬早熟品種,果實成熟時果皮易開裂,栽植對面積不宜太大,以免因不能及時採收,造成大量落果,影響產量和品質。現華北地區各省都有栽培,其中以山西的晉東南地區和河北的太行山區栽培集中。
(四)白沙椒
白沙椒也稱白里椒、白沙旦。該品種樹勢中庸,樹姿較開張,盛果期樹高2.5—5.o米。當年生枝綠白色,一年生枝淡褐綠色,多年生枝灰綠色。皮刺大而稀疏,在多年生枝的基部皮刺常脫落。葉片較寬大,葉色淡綠。成熟果實淡紅色,果柄較長,果穗鬆散,果實顆粒大小中等,鮮果乾粒重75克左右。果實8月中下旬成熟,曬干後干椒皮呈褐紅色,麻香味較濃,但色澤較差。一般3.5—4.0千克鮮果可曬制1干克干椒皮。 白沙椒屬中熟種,豐產性和穩產性均強,但做皮色澤較差,市場銷售不太好,不宜大面積栽培;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栽培較普遍。
(五)豆椒
豆椒又叫白椒。該品種樹勢較強,樹姿開張,分枝角度大,盛果期樹高為2.5—3.0米。當年生枝綠白色,一年生枝淡褐綠色,多年生枝灰褐色。皮刺基部寬大,先端鈍。葉片較大,淡綠色,小葉長卵圓形。果實成熟前由綠色變為綠白色,果皮厚,顆粒大,直徑5.5—6.5毫米,鮮果乾粒重91克左石。果柄祖長,果穗鬆散。果實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成熟,果實成熟時談紅色,曬干後呈暗紅色,極皮品質中等。一般4.0—5.0千克鮮果可曬制l千克干椒皮。
豆椒屆晚熟種,抗性強,產量高,在甘薯,山西,陝西等省均有栽培。
(六)九葉青
九葉青為江津市科技人員精心培育的一代優良花椒而種,該品種因葉柄上有9片小葉而得名:九葉青花椒屬喜溫品種,土壤適應性廣,耐貧瘠,適宜各種土壤,特別是坡地,通常在年降水量600毫米地區生長良好。該品種樹勢強健,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一年生苗可達1.2米,若成苗定植,第二年即開花結果.株產鮮椒1千克,第三年單株可產鮮椒3—5千克。果實清香,麻味純正。九葉青花椒易受凍害,因此要注意園地選擇與越冬防寒。九葉青花椒具有管理粗放、病蟲害少、牛羊不啃食等優點,既適宜大面積種植,又適宜家庭零星種植,為西部農村脫貧致富的燈品種。目前,其花椒當地市場價格為其他品種的2—3倍,所以被重慶市定為退耕還林的首選樹種。

③ 甘肅人民日常吃的麵食,除了牛肉麵,還有哪些

1、蘭州牛肉麵起源於清嘉慶年間,創始人是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蘭州牛肉麵是一道常見的麵食,也是蘭州的傳統名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徵,且色香味美,譽滿全國。全國各地都會有「蘭州正宗牛肉拉麵」的招牌,但其實都並不正宗,蘭州牛肉麵只有在蘭州才能達到原汁原味。蘭州牛肉麵
是甘肅最具有知名度的美食之一,也是很多人到當地一定會吃的,所以如果你到蘭州,不吃蘭州牛肉拉麵就真的是白來了,蘭州拉麵一般要選擇的是高筋麵粉,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高,製作出來的拉麵,營養價值高,而且保鮮期更長,口感也比較好。蘭州的牛肉麵講究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面條黃亮),面也有十餘種形狀。



6、武威三套車
不論是外地遊人還是涼州居民都愛食用涼州小吃「三套車」,它經濟實惠,屬於大眾化的風味美食佳餚。走進城區北關市場和其它一些市場,當一碗行面、一盤臘肉、一杯圓棗茯茶映入你的眼簾,就會使你產生一種較強烈的食慾。涼州小吃「三套車」極適宜老幼食用,被稱為涼州快餐。

④ 花椒都有什麼品種

花椒的種類
目前,生產中比較常見的品種主要有大紅袍、大紅椒、小紅椒、豆椒、白沙椒等。
一、大紅袍
大紅袍也叫獅子頭、大紅椒、疙瘩椒、秦椒、風椒等,是我國分布范圍較廣、栽培面積最大的花椒優良品種。現在甘肅隴南武都區、等地栽培集中並已形成規模。
二、大紅椒
大紅椒又稱油椒、二紅袍、二性子等。該品種樹勢中強,樹姿開張,在西北、華北各地都有栽培,但以四川的漢源、瀘定、西昌等地栽培最為集中。
三、小紅椒
小紅椒也叫小紅抱、米椒、小椒子、馬尾椒等。該品種樹勢中府,樹姿開張,分枝角度大,樹冠扁圓形,曬於後的果皮紅色鮮艷,麻香味濃郁,特別是香味濃,品質優。現華北地區各省都有栽培,其中以山西的晉東南地區和河北的太行山區栽培集中。
四、白沙椒
白沙椒也稱白里椒、白沙旦。該品種樹勢中庸,樹姿較開張,在多年生枝的基部皮刺常脫落。白沙椒屬中熟種,豐產性和穩產性均強,但做皮色澤較差,市場銷售不太好,不宜大面積栽培;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栽培較普遍。
五、豆椒
豆椒又叫白椒。該品種樹勢較強,樹姿開張,分枝角度大,盛果期樹高為2.5—3.0米。當年生枝綠白色,一年生枝淡褐綠色,多年生枝灰褐色。豆椒屆晚熟種,抗性強,產量高,在甘薯,山西,陝西等省均有栽培。

⑤ 老家的武都洋芋攪團作文

每年的清明時節,臨海的人民都要吃青團。雖然青團在江南地區很普遍,但是,我的家鄉——臨海的青團卻有它的獨到之處。 每年清明節快到時,外婆都會拿著籃子去田埂里找一種野菜,那種野菜叫做「青」。它們在田埂里很多見,葉子圓圓的,略帶一些毛,很矮小。不一會兒,籃子里就裝滿了「青」。回到家後,外婆會把這些「青」放在灶頭上煮熟,然後再搗成汁,接著把這些汁與糯米粉和在一起。漸漸地,糯米粉從純白色變成了翠綠色,很可愛。然後再把一團糯米粉做成一個個碗的性狀,像玩橡皮泥一樣,這就是我家鄉的青團雛形了。如果你喜歡吃甜食,那麼可以在青團里塞入豆沙;如果你愛吃鹹味的,那麼就可以放入豆腐乾丁、筍丁、肉丁、鹹菜等。無論什麼味的,味道都很鮮美。包好的青團再用鮮楮樹葉墊上。這樣,一個完整的青團子就做好了。什麼時候想吃,就把它放到蒸籠上,不一會兒,就可以嘗到它的美味了。 清明時節,當然要上墳。這時,在我的家鄉青團便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人們把對先祖濃濃的思念寄存在這供給先祖青團里了。 上完墳,多餘的青團可以寄給遠在他鄉的親人們,讓他們即使在他鄉,也能感受到像在自己家鄉氣息;小孩子們還可以把它用於作野餐的佳餚,在春天的田野上,看著四周美景,吃著美味青團,真是個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在玩累了的時候當做點心,一邊休息,一邊慰勞自己的胃哦! 每次一想起家鄉的青團,我便似乎看到了它圓圓的、可愛的模樣,又似乎聞到了它的香味,嘗到了它的味道。滿意望採納 謝謝 追問: 我要的是臨夏的攪團 回答: 外鄉人說:"河州西鄉人不會吃,把好端端的面攪作一團,明明是漿糊,卻硬說是飯,實為懶漢之舉",說的就是撒飯和攪團。其實不然,撒飯和攪團是境內民間特有的兩種麵食,二者所用的麵粉均為豆面、玉米面、蕎麥面等雜糧,製法非常接近。 撒飯是將洋芋切成大塊疙瘩,放入鍋中,加入適量冷水燒沸,洋芋被煮成半熟時,調入適量漿水,水沸時撒入麵粉。起初火候不宜太旺,操作者一手握面,均勻向鍋內撒落;一手

⑥ 隴南屬於那個市的

截止2018年,隴南市隸屬於甘肅省管轄,不屬於那個市。

隴南,甘肅省下轄地級行政區(市),簡稱「隴」,位於甘肅省東南端,東接陝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陝甘川三省要沖,是連接蘭白、對接成渝、銜接關天三大經濟區的戰略通道。

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聯結地, 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下轄武都區、康縣、文縣、成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縣、禮縣、宕昌縣1區8縣。

(6)武都麵疙瘩擴展閱讀

隴南市位於甘肅南部,地處東經104°01′19″至106°35′20″,北緯32°35′45″至34°32′00″。北與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武山縣、甘谷縣接壤;南抵四川盆地,與廣元市、青川縣、綿陽市平武縣和阿壩州九寨溝縣毗連;

西依甘南高原與迭部縣、舟曲縣和定西市的岷縣;東接秦巴山地,與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勉縣和寶雞市鳳縣為鄰。全市東西長約237千米,南北寬約230.5千米,土地面積27923平方千米,占甘肅省面積的8.6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隴南歷史沿革:

1949年7月,西北局在西安組建武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武都縣、西固縣、文縣、康縣、西和縣和禮縣;11月25日,國民黨任命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撤銷武都專員公署改為省政府;12月9日,武都起義宣告甘肅全境解放。

1950年5月,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51年4月,武都分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武都區專員公署。1954年,西固縣治遷宕昌並改名為宕昌縣。

1955年2月,武都區專員公署更名為武都專員公署。1956年,禮縣、西和縣、成縣劃歸天水專區。1958年4月,武都專區全境劃歸天水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地區,轄武都縣、康縣、成縣、文縣和宕昌縣。

1963年10月,岷縣重新劃歸武都專區管轄,這次調整後,直至1985年6月,武都地區下轄武都、岷縣、宕昌縣、文縣、成縣和康縣。

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管轄武都縣、宕昌縣、文縣、成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和兩當縣,原屬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管轄;6月1日,武都地區正式更名為隴南地區。

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地級隴南市,隴南市設立武都區。

⑦ 甘肅值得買的特產

10.糊鍋
糊鍋是甘肅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已經在當地流傳了100多年之久,至今還保留著非常傳統的製作方法。這種麵食除了風味獨特以外,葷素搭配也十分的合理。一碗熱騰騰的糊鍋既鮮辣又軟綿,承載了不知多少人的情懷。

9.蘭州釀皮子
釀皮子是西北地區很受人民喜愛的風味小吃,雖然它更常被稱作是陝西小吃西北釀皮子中獨樹一幟,但甘肅蘭州的釀皮子憑借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風味讓其在西北釀皮子中獨樹一幟,它既可以當做主食,也可以作為小吃零食,很是清爽可口。

8.漿水面
甘肅的漿水面絕對是除開甘肅當地正宗的蘭州拉麵以外最值得品嘗的麵食,它是以漿水作為湯底,撒上蔥花和酸菜後製作的面條,口感十分的獨特美味。

7.甜醅子
甜醅子是甘肅有名的甜點小吃,它是以青稞為原料製成的,人們想吃的時候舀上一勺,再兌入涼開水和糖,攪拌均勻之後就可以食用了,其口感酸甜美味,還具有消暑的功效。

6.張川羊羔肉
張川羊羔肉是甘肅的特色美食,它色澤鮮艷、肉嫩味純,尤其是小尾寒羊最為出名。在當地,以羊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手抓羊肉、清燉羊肉、羊肉泡饃都是隴上的美味。

5.高三醬肉
高三醬肉是甘肅一道非常有名的傳統美食,它以肉質鮮美、色澤光亮、芳香四溢、肥而不膩著稱,來到甘肅的遊客對它無一不是贊不絕口。

4.武都花椒
甘肅的武都素有「千年椒鄉」的美譽,當地的花椒品質上乘,在民間更是有著「大紅袍」的美稱。武都花椒粒大飽滿、椒香濃郁、醇正味麻,在干制後外皮呈現的是深紅色,果皮會開裂呈現梅花狀,不管是作為作料還是直接吃都非常的棒。

3.白銀景泰枸杞
白銀景泰枸杞是甘肅有名的特產之一,當地種植枸杞的土壤屬於鹽鹼地段,因此長出的枸杞具有耐熱耐寒、肉厚多糖的特點,並且它的鈣含量是普通枸杞的六倍、鐵和鋅也是普通枸杞的五倍,對人體具有非常好的滋養作用。

2.苦水玫瑰
苦水玫瑰是甘肅蘭州的市花,它經歷了200多年的栽培後成為了當地聞名的「苦水玫瑰」品牌。它的特點是花繁汁多、清香純正,除了可以泡茶,還可以製成玫瑰糕點,在蘭州最為有名的玫瑰糕點就是蘭州老月餅,既美觀又可口。

1.蘭州百合
蘭州百合是甘肅蘭州有名的特產,它色澤潔白、肉質肥美,具有安心凝神、補中益氣的作用。百合既可以當做蔬菜烹炒,也可以當甜品蒸煮,口感脆甜,沁人心脾。

⑧ 花椒的種類有很多,你吃過哪些

九葉青花椒主要生長於乾旱貧瘠地區,山地、河灘、房屋旁邊均可種植,其主要用途為香料、油料。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江津九葉青,CCTV尋味紀錄片《源味中國》第4集重點介紹了江津花椒,品質好、顆粒大、成熟早使得九葉青在眾多種類中占的一席之地,得到大家認可。花椒作為芸香小喬木,渾身長滿了刺,向豪豬一樣令人敬而遠之,果實成熟後又讓人依依不捨,又愛又憐。我是念農椒,以前為個人經驗之談,有不對的歡迎大家指出來加以改正!

⑨ 舟曲的氣候,位置,緯度,特產

舟曲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公元1289年(元二十六年),立西固城軍民千戶所,1949成立西固縣人民政府,1954年設立舟曲行政委員會,1955年改為舟曲縣,1959年1月改名龍迭縣,1962年恢復舟曲縣,2011年,舟曲縣總面積3010平方公里,轄2個鎮、17個鄉,210個行政村,403個自然村,總人口13.69萬人,其中藏族4.6萬餘人,佔34%。
舟曲縣地處南秦嶺山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氣候屬溫暖帶區,「一江兩河(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貫穿其中,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災害頻繁。
舟曲縣有國家級森林公園—沙灘森林公園、翠峰山、拉尕山等自然景觀。
舟曲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介於東經103°51′30″—104°45′30″,北緯33°13′—34°1′,東西長99.4公里,南北寬88.8公里東鄰隴南市武都區,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九寨溝縣接壤。
舟曲縣屬溫暖帶氣候區,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23天,年降雨量在400-8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隴上桃花源」之稱。
舟曲縣日照數為1842.4小時,日照率42%,年內8月份為日照最多月,年總輻射為105.8千卡/㎝2。舟曲縣的熱量分布很不均勻,年平均氣溫12.7℃,最熱月平均氣溫23.1℃,極端最高氣溫35.2℃,極端最低氣溫-10.2℃。
拉尕山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藏族服飾光彩奪目、珠搖環佩;格調迥異的藏族羅羅舞、擺陣舞、馬鈴舞,尤其是朵迪舞舒展歡快,已成為舟曲的「縣舞」。
舟曲縣是中國楹聯文化縣,「藏鄉江南楹聯詩詞學會」,屬楹聯詩詞愛好者自願結合的群眾性藝術團體,舟曲縣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歷史悠久,氣候溫和,有「不二揚州」,「藏鄉江南,泉城舟曲」的美譽,有蜚聲隴上的元宵節楹聯燈會,逢年過節、喬遷立房、開業賀喜、婚喪嫁娶,創作、書寫、懸貼楹聯已成為舟曲城鄉群眾千餘年來的一種風俗。

採花節,是舟曲縣博峪鄉藏族群眾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這天。
節日從五月初四凌晨開始,真正的節日活動是在五月初五舉行。
舟曲元宵楹聯燈會,元宵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歡度此節,各地民俗大同小異,而甘肅省舟曲縣別具一格,獨有特色,素有"小揚州"、"賽揚州"之稱的舟曲元宵楹聯燈會,據傳:燈火興隋唐,對聯盛明清。活動主要由楹聯松棚大會、十五廟會、黑十七、十九"迎婆婆"為主的內容形式組成。
楹聯松棚燈會,在舟曲年小十五大,從正月初八始,縣城四街兩關就組建各自的燈會組織,劃定各家地段,每家負責各自地段的立架、蓬鬆毛兒、掛燈等事宜。每年燈會由同街燈會會員輪流主辦,每晚由各家自己點燃燈(現代用電燈)。至到十九晚,"九街燈對列火樹,萬幅書聯綻銀花"。家家走橋賞畫,處處觀燈吟聯。
十五廟會,城內外所有寺廟大開山門,供"善男信女"頂禮膜拜。
黑十七,亦稱黑社火。十月十七晚,燈內只斟少許油,燈亮不到一個時辰即全部熄滅,幼童背著背斗,黑面饃上插根蠟放在背斗底,倒騎驢,由大人牽著在街道下串游戲鬧。並選一個當燈官司老爺,戴破草帽、紅纓帽,手拿破扇,穿一白長衫,狀若清時縣令;乘坐椅,綁在梯子上,由年輕人抬著顛來晃去,敲鑼打鼓,游過街道。意為驅除"凶神惡煞",保佑平安。
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迎"婆婆"是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各種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城的狂歡節。
沙棘
舟曲俗稱"反尖刺",主要分布在巴藏、曲瓦、立節、武坪等14個鄉的山地,結果總面積約在6000畝左右,總蓋度30%-60%,年產百噸左右。
柿子,生長在白龍江沿岸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川壩地區,有圓形、四棱形、餅形、牛心形、尖尖形多種,以圓形居多。色鮮味甘,營養豐富,價值僅次於桔、柑。主要分布在城關、江盤、憨班、大川、南峪等鄉。
紋黨,產於鐵壩、博峪等鄉,生長在海拔2000-2600米之間的高山林緣、灌叢稀疏的深溝地帶,有晶黨、散黨、防黨之稱,有野生和家種之別,其根體碩大,肉質飽滿,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生津之功能,是舟曲經營的大宗葯材之一,遠銷四川、廣州、天津、上海等地,同時也出口創外匯。
羊肚菌,別名狼肚采,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濕潤地帶,特別適應在針闊葉林區的草甸、山谷沖積扇、林間空曠地、森林採伐滑道邊生長。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葯用價值。
舟曲小吃,主食為蒸、烙、煮、炸、炒,蒸食類主要有蒸饃、饅頭、花捲、包子、發糕等多種形式。
烙(烤)類烙餅用白面、黑面、玉米面烙者較普遍。用發酵後的面烙制的稱起面饃,花饃饃,似鍋盔。將餅稍烙後在鍋中不斷折疊,形成皺紋稱鍋花饃。
煎餅,多用蕎粉製做,將蕎粉攪成稀糊狀,澆於鍋邊一圈,使之往下流,再用鏟背抹平,烙一兩分鍾即熟。吃法有兩種,一是和餅子一樣切成4塊,卷菜後食用;另一種是將炒好的細條肉、菜與切成條的煎餅混合,謂之炒煎餅。韭餅:在兩張皮面中夾韭菜餡,周邊壓合後烙,塗上菜油,稍烙即熟,吃時,調進辣椒、醋、軟香可口。 燒饃饃。用烙、烤、燒三種方法,將餅稍烙變硬後在大火旁烤一車,然後埋入燙灰中燒熟,脆而可口。
疙瘩兒,用雜面擀的面條叫疙瘩兒,如蕎麵疙瘩兒、燕麥麵疙瘩兒、麥豆麵疙瘩兒面等。雜面面條,均添加炒過的酸菜,佐以腌韭鹹菜或苦根鹹菜食用。
水餃,(扁食)。有瘦豬肉餡、羊肉餡、牛肉餡等,餡內入調料、蔥末。韭菜餃子較普遍,農歷二、三月上市和九月將收市的韭菜做餃子,味美,俗雲:「九月韭,香破口」。餃子形狀有元寶式、半月式。有濕、有干兩種吃法:加湯食用,作臊子,稱水餃。現多將餃子盛盤中,用蘸池就醬、醋、油潑辣子和蒜末食用。
削筋,用蕎面或玉米面和成較硬的面團,用刀削片入鍋,叫蕎面削筋。
麻食子,將和好的面揪成指頭蛋大小面塊,用拇指在案上或草帽上壓搓成筒狀,加酸菜或臊子食用。
雞腸子,用蕎面,青稞面做,揪小面塊,用手在案上搓成圓條,細如雞腸,撈出加蒜泥等調料食用。面片較普遍,有擀麵片,扯麵片
米飯,有三種做法:出米飯、蒸米飯,連鍋米飯。連鍋米飯也稱塌鍋米飯,將米倒在鍋內炒好的菜上,加水煮沸,後抽火燜一陣,味較前兩種更香。過去米飯多用糜子所碾黃米做。
撒食類稠飯、攪團、拌湯等。玉米面稠飯最普遍,一般在飯水中先放入洋芋丁或粟米,煮軟後撒面入鍋,邊撒邊攪動,食時調炒好的酸菜及鹹菜食用。撒面前將酸菜調入飯水中煮沸,撒成的叫菜菜飯。
攪團,近似稠飯,不加米或洋芋,俗話說:「攪團要得好,三百六十攪」。用擀杖快攪,後用勺背用力往鍋底研揉,使其柔韌。玉米面攪團既可盛入酸菜湯中,也可在稠飯上斟上有蒜泥、辣汁的醋蘸著吃。蕎面攪團多蘸蒜吃。
麵茶,即油茶,用大油或菜油將麵粉炒熟,撒入冷水中撒勻、煮沸,多加蔥末、雞蛋,或加核桃仁、杏仁。一般還倒入清茶。
炸食類多用菜油(菜籽油、胡麻油等)炸做。分甜、咸、素三種。面中揉進大油、雞蛋,加椒水。做甜味在面中加蜜、糖;鹹味分下茶、盤饊、麻花(饊子)、油餅等。下茶寬一寸、長四、五寸,中間分為3股,絞成辮狀。盤饊,將面搓成如筷子粗細的環形條,盤曲彎成馬蹄狀。
炒食類有炒米飯,炒饃饃,炒煎餅等。炒米飯用肉、雞蛋或用油、蔥。
酸菜,日常飲食大多用酸菜做酸菜主要供冬春食用,多在農歷十月用洋根煮做,將洋根礤成細條再加入切碎的「洋」根葉,淘凈略煮,撈入大缸中或木筲中,菜上苫一層桑葉,壓石。一般農戶視家中人數多寡,做一、二缸或二、三缸,供一冬食用,是農家重要的副食。春秋菜多用甘藍葉、蘿卜葉和苦麻等野菜煮做。
鹹菜,有粗細之分,細鹹菜純用韭菜製做。苦根鹹菜,用野菜苦根兒腌制,味道芳香脆嫩。粗鹹菜,主要用包心菜、甘藍根、蘿卜、胡蘿卜、青辣椒切絲混合腌制。另有用白菜心加蒜瓣腌的蒜白菜。
泡菜,以甘藍塊、胡蘿卜、包心菜、豆角、大蒜、蒜葉、黃瓜、萵筍等,用泡菜壇泡製。 肉食以豬肉為主,還有牛、羊、雞、魚等肉類。城鄉年豬屠宰後,大肉剔骨卸成「連兒」,排骨剁為大塊,用鹽、花椒面擦抹,盛筐籃中,待七、八天脫水後掛於屋內,兩、三月後收於缸中,即成臘肉,可久存味色具佳。灠臊子灠臊子約用一頭豬肉的四分之一左右。肥肉先切成大塊約煮半小時,俗稱「緊肉」再切成肉丁,瘦肉生切成丁,將肥、瘦肉丁混合在鍋中炒煉,加鹽、調料,直至肉中水分煉盡,盛壇冷卻儲存,隨時食用。
燒酒(土酒),多用青稞、小麥、高梁等作原料,碾皮除殼煮軟,加曲發酵後,攪拌涼冷後裝入酒缸中封口,半年左右可蒸燒。
黃酒類,按製做和飲用方式分為黃酒和罐罐兒酒(「車頭酒」)。從缸中用淋子虹吸管淋出的叫黃酒,色金黃,一般紅、白喜事用。另將酒粕盛於瓷罐加水煨於火旁,略煮插入竹筒吸飲,具有生津解乏,滋陰壯陽之功效,此為罐罐酒。用紅谷與青稞釀制的黃酒叫「紅谷酒」,可做葯引或滋補酒,味甘甜。
甜酒,有干柿子酒、杷柿子酒兩種。煮酒之法與燒酒、黃酒同,裝缸時在酒醅中加入柿餅或粑柿子,飲用時加涼開水或涼水攪動,飲吃兩便,多為盛夏解渴飲料。甜醅子亦為夏季飲料之一。農村中用過濾蜂蜜的淘蠟水,加酒麴發酵,釀成的酒叫蜂湯酒,也是飲料佳品。
罐罐兒茶,當地農民普遍有喝茶習慣,多喜飲罐罐兒茶,用裝二、三兩水的小陶罐,裝滿茯茶,加水煮,當地農民稱「按茶」。農民勞動前,喝兩三罐兒茶,可保一天不渴不累,精神充沛,幾乎和食物等同重要,一日不可缺少,俗雲:「頭盅土,二盅茶,三盅才是頂呱呱」。按茶,加少許食鹽。
熗罐茶先在罐內加少許食用油,待油熟時加茶葉,蔥段煉炒一陣,再加水煮沸,味美。
酥油茶,冬春之間,用煮沸之茶水(粗茶或茯茶),沖入酥油小碗,可多次沖飲。現平日以沖沏清茶待客。
熱豆腐,「點」豆腐不用石膏,而用天然硝水。豆腐箱內豆漿滾燙,賣豆腐的乘熱用刀切塊盛入碗內。豆腐雪白細嫩,香氣四溢,澆上鮮紅的辣子湯、色、香、味具美,令人一見即饞涎欲滴。辣子汁用菜油澆潑,加蔥、豆豉及各色調料製成。時下,人們早點興上街吃熱豆腐。
洋芋攪團,砸洋芋攪團,先用光滑碩大的洋芋煮熟剝皮,盛在專用木槽中,用木榔頭輕輕揉搓,待洋芋成團則用力夯砸,直至洋芋團變成一整塊。洋芋攪團多配酸菜,苦根兒鹹菜。酸菜用油加蔥、辣子面兒和調料炒成,加水煮沸成為帶漿水的菜湯。苦根鹹菜切細加辣面用熱熟油澆好。先在碗中盛小半碗帶湯的酸菜。再將洋芋團夾成小塊放入碗內食用,攪團柔軟細膩,菜湯酸辣可口。
擀湯麵疙瘩兒,擀湯麵粉用蕎麥加黃豆混合加工而成。食用,手工擀成,用刀切成細面條,佐以辣子酸菜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