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身上起了很多紅疙瘩!怎麼辦是什麼病!
我也起過這種連成片的疙瘩,而且我一個同事也起過。
我是一次冬季專登山後出了很多汗,好屬像風也吹了一下,突發一身扁扁的紅包。我同事是因為平時穿得多,一直捂著,不喜歡通風,也是長了一身紅疙瘩,一直延伸到脖子上,還好及時阻止,沒有延伸到臉上。
當時我到皮膚科看過了,大夫說是過敏的一中,是蕁麻疹的一種,開了一瓶氧化鋅洗液(白色塑料瓶,200毫升,4.2元),用棉簽沾著塗在連成片的紅疙瘩上,涼涼的,很解癢,兩天後就全消了。而且外用,對人體傷害很小。
我同事用的也是我告訴他的方法,大約三天就消下去了,但是不要撓,流出水來的地方會有輕微的疤,要注意。
但是鑒於你說在哺乳期,無論用什麼葯都要非常小心,最好還是到附近的醫院皮膚科簡單看一下,如果對你的身體和小孩傷害不大的話,應該可以用我說的那種外用葯液。
最後,希望你早日恢復而健康!
B.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場災害到底有多恐怖呢
崇禎十六年七月,通州地區突然出現一種“疙瘩病”,並迅速蔓延開來。一些家庭和家庭未能倖免,因此沒有收集到屍體。這種傳染病之所以被稱為“疙瘩病”,是因為病人會長出一個腫塊狀的腫塊,這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結腫大症狀。有些地方,因為瘟疫太可怕了,連祭奠死者的基本禮儀都取消了。
鼠疫向人類社會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個是關於家鼠,它們和拓荒者一起遷移到新的地方後會與當地的嚙齒動物接觸。這些老鼠會被跳蚤叮咬並感染鼠疫耶爾森菌。家鼠一直與人類關系密切。當它們返回家園時,它們帶回的跳蚤可能會叮咬人類,人類住區開始廣泛傳播。
與明朝的戶籍制度有關,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不許自由活動,“比如籠中的鳥,籠中的野獸。雖然他們想自由,但是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然而,這些鐵籠在晚明的災難下瞬間被打破。長期居住在相對較小的地區的人們已經適應了當地的微生物環境。在旱災和蝗災的洗禮下,他們逃到別的地方去了。人口的大量流動將攪亂各地微生物環境的平衡,為傳染病的大規模傳播提供了絕對屏障的良好條件。
第二種傳播方式是關於人類行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一些嚙齒動物會在它們的巢穴中儲存穀物和草籽等食物。如果當地發生飢荒,缺乏食物會迫使一些災民陷入絕境,他們會去挖嚙齒動物儲存的食物填飽肚子、挖窩,很有可能被跳蚤叮咬,感染鼠疫耶爾森菌。
在明代276年的歷史上,全境共發生自然災害1011次,平均每年3.7次。尤其是明代後期,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更是驚人。明朝人民對安居樂業寄予厚望。
C.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恐怖後續是誰組織,如何處理的
1.鼠疫使得明末人口銳減,百姓生靈塗炭,是明朝滅亡的最根本因素之一鼠疫的爆發,並非是人禍,而是天災,小冰河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大面積大深度的乾旱,這使得糧食大幅量減產,水資源也減少了,老鼠們找不到食物,於是聚集在一起進行大遷移。幾乎餓瘋了的流民們顧不得衛生,只搶著捉老鼠吃,將帶有病菌的老鼠吃進了肚子里,鼠疫就此爆發。
除了這位大夫,吳又可也在這場瘟疫中發揮了自己的光熱,他親身接觸患者,研製解毒葯劑,並將病患們隔離起來,用面紗捂住口鼻,以達到隔離病菌的目的。吳又可一生都在致力研究疫病,不僅開創了傳染病的先河,寫出來的治病方子現在都還能用。
D. 在古代一次大型的疾病(如瘟疫)能死多少人
又名又老的中醫泰斗鄧鐵濤先生經常信口開河一些昏話,比如他曾說「中醫
不怕流感,早在1700年前的漢代張仲景已留給我們有效的學術與經驗,加上明清
醫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們胸有成竹!」,「中國從未有一次瘟疫流行死亡過百萬,
上世紀60年代流感流行就被『達原飲』一個方子制止了」。我在37度醫學網論壇
里曾經對老先生的驚人之語作過一番「考證」和批駁,完全可以為他的「昏話」
作一個註解!
古代瘟疫的說法很多,古籍記載約有數十種,如疫、疫氣、癘氣、疫癘、溫
熱、天行、癘、瘥、大頭瘟症、疾疫、大瘟、痘疹、痘疫、疙瘩瘟、羊毛瘟、瘧
疾、天花、番痧、螺痧、痧症、爛喉痧、喉症、癢子症、癟落痧、癢疥疾、首疾、
氣疾、茄媽瘟、悶頭瘧、疫瘴、霍亂、轉筋霍亂、陰霍亂、鼠疫、鼠瘺等等。無
論何種名目,毫無疑問,古人並不知道瘟疫的真正原因!吳有性雖然天才地感覺
到「天地間別有一種戾氣」,究竟是一種猜測。人類真正認識瘟疫原因的是從病
毒學之父巴斯德開始的(詳情略)。
從歷史看,中國大疫頻發,史不絕書! 現知最早的疫病發生於殷商,甲骨文
有:「貞:疒�不�。」意思是說:當時疫病流行,人們去占卜,希望疫病不要
再流行。從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這 2632年間,共記載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
瘟疫,平均不到4年就有一次。從1500年至1911年不到500年中,共發生大疫238次,
平均不到兩年就有一次。大疫流行時,往往「死者不可勝計」,「丁盡戶絕」,
「戶滅村絕」,是真正的人間慘象!
自西周以來,中國歷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期有以下幾段時期:
一是西漢至東漢時期。東漢末年從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原地區瘟疫兇猛。
張仲景:「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
傷寒十居其七」(醫聖家族尚且如此,其餘可想而知!他又哪有什麼可以效驗千年
的「有效的學術與經驗」呢!) 。特別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尤多。魏
文帝曹丕:「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
。盡管當時沒有準確的數字統計,也不難想像這種疫病究竟猖獗到了什麼程度!
另一是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紀)。從1109年至1234年,「疫死者半」、
「開封大疫,諸門出柩90餘萬人。」明代萬曆、崇禎至清康熙年間,即1580至
1663年,癘疫流行,死亡枕籍。最嚴重的是1641年,南北兩直隸,山東、安徽、
浙江、貴州、湖南等地疾疫大作,山東東明縣「春二月瘟疫大作,有一家死數口
者,有一家全歿者,白骨山積,遺骸遍野」 。1643年的瘟疫,「有疙瘩瘟、羊
毛瘟等,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月間,死者數百萬…至霜雪漸繁,勢始漸
殺(古人也觀察到瘟疫是被「自然」所控制的,沒中醫什麼事兒)。」 山東
「春夏間瘟疫盛行,甚至戶滅村絕。」有歷史學家保守估計,明末大瘟疫死亡人
數在千萬以上。中醫對付這種瘟疫又何嘗「胸有成竹」過呢!
近代中國瘟疫大暴發是從光緒十四(1888)年、民國十(1921)年和民國二
十一(1932)年。僅1888年霍亂流行,被清政府統計到的感染的市縣達 306處。
1900--1949年,「僅僅死於鼠疫的人數就有102萬。病死率89%」1921年,雲南瘟
疫流行,病名是「爛喉丹痧(猩紅熱兼白喉)」。連「雲南省長劉祖武全家傳染
此症,不治死亡」。
總之,只要不是睜眼說瞎話,我們從歷史里從來就看不到中醫曾經對瘟疫有
過有效的辦法,醫聖張仲景也不例外!鐵濤老自豪而輕松的狂言不過是昏話而已!
http://xys.freedns.us/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zhongyi148.txt
明末崇禎時期的瘟疫
崇禎朱由檢是明朝最後—個皇帝,當時社會秩序十分混亂,自然災害不斷,農民起義不斷。崇禎年間,明朝統治區域內許多地方都流行起了鼠疫,尤其是崇禎末年,各地的瘟疫是一場連一場。 崇禎六年(1633年),山西突然很多地方出現疫情。萬曆《山西通志》記載這年垣曲、陽城、沁水大疫,「道□相望」。高平、遼州大疫,「死者甚多「。這年山西南部普遍出現旱災,而疫情主要是在山西東南地區流行。沁州沁源縣城中僅數百家,但由於「歲荒,斗米錢半千,夏遭瘟疫,死者不計其數」。 崇禎七年、八年,山西西部靠近黃河的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社會不安定,自然災害交加,興縣就出現了疫病,「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孑遺。百姓驚逃,城之為空。」 靠近興縣的臨晉這年也有大疫,疫病的高峰在三四兩月之間。 崇禎十年(1637年)以後,山西自北到南瘟疫大流行,這年大同瘟疫流行,「右衛牛也疫」。十四年,「瘟疫大作,吊問絕跡,歲大飢」。南部的稷山縣也出現大疫「死者相枕藉」。崇禎十六、十七兩年是山西流行瘟疫的高峰。渾源縣崇禎十六年大疫,「甚有死滅門者」。崇禎十七年大同府「瘟疫又作」,而靈邱縣「瘟疫盛作,死者過半」。南部的潞安大疫,「病者生一核,或吐痰血,不敢吊問,有闔家死絕不敢葬者」。 疫情也傳到河南地區。河南內黃縣《荒年志碑》記述了黃河兩岸崇禎十三年「風大作,麥死無遺,有家無人。食糠榆皮,受飢者面黃身腫,生瘟疫,死者過半」。崇禎十四年,中原大地疫病四起。春二月,內黃縣一帶家家遭瘟,人死七分。當時有地無人,有人無牛,地遂荒蕪,偃師縣「春大疫,死者枕藉」。閿鄉縣春天飢荒大疫。陽武縣「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滎陽縣「春大疫,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商水縣「春大疫,抵秋方止,死者無數。初猶棺斂,繼買薄卷,後則闔門皆死,竟無一人能斂者。至六月間,街少人跡,但聞蠅聲薨薨而已」(順治《商水縣志》)。這些地區的疫病十分劇烈,挨家挨戶傳染,一批又—批地死人,連棺材也來不及製作,馬路上嚇得連行人也沒有。 今江蘇吳江縣曾遭到連續二次的大疫襲擊,崇禎辛巳年(1641年)吳江突然大疫流行。這場大疫中死去的人不計其數,死亡率之高令人驚訝。有一大戶人家,先是一人染病但幾天里全家數十人一一被感染,最後全部不治身死。《吳江志》稱:「闔門相枕藉,死無遺類者。」這種高死亡率的疫病當時人十分少見,只覺得「偶觸其氣」必死無疑。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距上次瘟疫流行僅隔三年,吳江再次瘟疫大流行,得病者最主要的症狀是口中不時噴血,噴血後不久就斃命不起。吳江城內死掉的人在歷史上從未有過這么多,甚至一條巷內的居民全部得了這種病而死亡,更不知有多少人全家死絕,一個活的也沒留下。這場大疫持續了一個多月,奪走了大量吳江人的性命。 河北京津地區,崇禎十三年後也是大疫流行。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河間府有大疫出現。大名府「瘟疫傳染,人死八九」。第二年,河北的疫情繼續有所發展。大名府上年的瘟疫傳染一直延及到了崇禎十四年。當年春天無雨,「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順德府由於連年荒旱,「瘟疫盛行,死者無數」。廣平府、真定府、順天府均出現大疫,並於這年七月疫病傳進了京師。 崇禎十六年,順天府通州於七月流行疫病,「名曰疙疸病,比屋傳染,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康熙《通州志》)。京師北部的昌平州「十六年大疫,名曰疙疸病,見則死,至有滅門者」。保定府處於京師南約200多里,這年「郡屬大疫」,其中雄縣的瘟疫最為嚴重,「人心驚畏,吊問之禮幾廢』。疫病蔓延進京師是在這年的二月。《明史》雲:「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這場瘟疫流行造成了20多萬人的死亡。 據吳震方《花村談往》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至十月,京師內外疫病流行進入高峰。流行的病叫疙瘩病。不論貴賤長幼,得了這種病很快就會死亡,甚至一呼病名,病就來了,不留片刻,人就死去了。患者胸腹稍滿,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數千,很多人死了連病名都還不知道。兵科曹良直正與客人對談,舉茶打恭行禮,人站不起就死去了。兵部朱希萊拜訪客人急急趕回來,剛進室內就死去。宜興吳彥升受命為溫州通判,剛想登船去上任,一個僕人就死了,另一僕人去買棺材,很久還未回來,趕去一看,這個僕人已經死在棺材店。有同在一個旅館住宿的朋友鮑某勸吳某搬遷到另一個旅館,鮑某先背負行李到新居,吳某稍微落後一會趕來,他看見鮑某已死在新居里。吳某趕忙又搬出去,等到第二天清晨,他也死去。金吾錢晉民陪同客人飲酒,話還未說完就斷了氣,過了一會兒,他的妻子及婢女僕輩在短時間內死了15個人。又有兩個同伴騎著馬趕路,後面的人先說話,前面的人答了話,後面的人再說話,前面的人已經死在馬鞍上,手裡的馬鞭還在高高揚起。沿街小戶人家死的人更是無法計算,街道上已經沒有人在閑談、散步了。死的人實在太多,很多人連棺木都設有,因為棺材店來不及趕制。根據官方計數,九扇城門抬出的死者有20餘萬人。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談到京師的鼠疫時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所談和吳震芳的記述完全符合。 與京師很近的天津也受到瘟疫的侵襲,不過已是崇禎十七年了。駱養性談到:「上天將災害降臨人間,所以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九月,疫病傳染到達頂峰。感染疫病者時間長的,一二天中死亡,而時間短的,早晨得病,晚上已經死了。天津城內每天就有好幾百人死亡,甚至有的全家不留一個活的。這種病一戶挨著一戶傳染,沒有一戶能倖免的。只要有一個人得了病,就會傳給全家人。這病在天津城內已經傳播了有二個月,引起了重大喪亡,至九月達到高潮,城內外都在死人,而城中心死的更加多。現在的天津城中路途上到處都是棺材,耳朵聽到的都是哀號之聲,人們個個都是悲涼惶恐。」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佔了太原,遂分兵直趨北京。北京西北的宣府地區在李自成大軍經過後疫病重又活躍,「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京師周圍的瘟疫直到清初仍未停息。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保安衛、沙城堡大疫後死絕的不下一千家。康熙《懷來縣志》載:「生員宗應祚、周證、朱家輔等皆全家疫歿,雞犬盡死,黃昏鬼行市上,或嘯語人家,瞭然聞見,真奇災也」。 參考資料:《三千年疫情》
E.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場災害到底有多恐怖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承受著很多磨難的考驗,不管如何,如果一旦發生就意味著有人死亡。據說明朝末期,天下動盪之際,還發生了大型鼠疫,該災情一點都不比戰爭破壞力低,使得大量明朝百姓因鼠疫死亡,那麼當年的明朝鼠疫究竟有多恐怖呢?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鼠疫病毒開始發生變異,導致染病者死亡率急速上升,最終衍變成100%的肺鼠疫。事後,明朝晚期的歷史學者夏燮在編寫的《明通鑒》記錄道:“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據說這次鼠疫導致每天死亡的人口高達萬餘人,等於是每天就死10000人,一直到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殺到京城後,才發現此時的明朝京都早已跟死人城無疑,處處都是萬人空巷,人丁凋零。
F. 奇癢癢會起疙瘩的病有那些
可能是水土不服或者什麼東西過敏,檢查一下你身邊的東西
G. 在古代一次大型的疾病(如瘟疫)能死多少人
黑死病 5:1
H. 請問你的那個疙瘩病怎麼好的謝謝
打封閉針
I. 鼠疫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究竟是怎麼回事
明朝萬曆帝和崇禎帝期間,都曾經發生過鼠疫。崇禎時期,鼠疫發生之後,整個北方的死亡人數至少在1000萬人,當時北京城的人口大概是在90萬人左右,但在鼠疫中,就有20萬的北京人喪失了性命,當時明朝的很多士兵也因此喪生,整個明朝軍隊人心惶惶,失去了士氣。
崇禎帝的鼠疫是在1643年爆發的。在《明通鑒》記載,當時的瘟疫非常的嚴重,北京城死亡的人數是最多的,而且他們感染瘟疫死後沒人收屍。有歷史學家估算,從鼠疫發生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北京城至少有20萬人因為鼠疫喪生。當時駐守在北京城的士兵有十萬來人,他們在這場瘟疫中,大概有1五萬人死去,因此造成了軍隊中的士兵人心惶惶,他們喪失了士氣,這才導致了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明朝的士兵根本沒有反抗而是紛紛逃跑。
J. 天降災異,對明朝人的沖擊有多大
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說到乾旱不得不說明朝的掘墓人所在的陝西,哪裡更是年年有大旱,百姓大規模的死亡,出現易子而食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失業開始造反了。
身為中原的河南也沒有能躲過這場大旱,從崇禎七年到崇禎十四年這里的情況和陝西差不多,每天都有人餓死,活不下去的農民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造反,形成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可以說乾旱讓這些飢民走上了對立面,當然還有明王朝的統治問題。
崇禎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 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十室九空。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乾旱和瘟疫等天災讓本來內部就矛盾重重的明王朝,再一次遭受到來自於內部的攻擊,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這些人以前可都是明朝的順民,現在反過來完結了大明。
天災人禍將明朝徹底壓垮了,所以無論怎麼樣,明朝還是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