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東的辣疙瘩鹹菜怎麼做啊
主料:芥菜疙瘩5000克
調料:鹽120克、五香粉25克
做法步驟:
1、准備適量芥菜回疙瘩
B. 為什麼老瓷器里都是疙瘩
燒造工藝所決定,俗稱疙瘩釉,清代晚期
C. 冰裂紋瓷器的哥窯瓷故事
於哥窯瓷的開片曾有一個故事。浙江龍泉縣,有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弟兄倆各主一窯。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藝,一次,在哥窯即將出窯的時候,從窯口澆進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窯瓷器釉子全部開裂了,可不成想,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窯也因此入選宋代五大名窯。古代文獻都說,哥窯專燒開片瓷,弟窯也就是龍泉窯,燒的是無開片的龍泉青瓷。可是當代古陶瓷研究者發現,宋代文獻里隻字沒有哥窯和弟窯的記載,這個故事是從元到明逐漸編出來的。故事雖然荒誕,倒也點出了瓷器驟冷開裂這個技術上的關鍵問題。專家們在龍泉縣境內進行了大面積的窯址調查和發掘,並未找到專燒哥釉瓷的哥窯,卻一致認為:帶開片的哥釉瓷就是龍泉窯部分窯場的一種產品。它的開片技術,受的是同處浙江的南宋官窯的影響。 把原本是缺陷的開片變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裝飾,說明工匠們已經掌握了開片的規律,可以人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這只有制瓷工藝達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這種裝飾方法的出現,與宋代的文化風尚和審美情趣極其和諧。讀讀宋詞:抑揚頓挫的節奏,細膩婉約的情調;看看宋畫:出神入化的筆墨,歸隱田園的意境;聽聽宋歌:憑欄懷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幾入巔峰的宋代文化,充滿了理性的灑脫與人工的自然,難怪連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鮮明的文人氣息。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獨特的審美價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哥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只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歷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D. 如何鑒別清道光瓷器的真偽
其實,道光、咸豐、同治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綜合歸納道光青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
胎體細白,胎質疏鬆,沒有緻密堅硬感,分量輕。釉面多數粉白釉,少數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氣泡,釉面不平,有的帶疙瘩釉,出現波浪狀起伏,俗稱「浪盪釉」。胎釉結合不緊密,足根有的圓而粗,多數呈尖狀,少量是「泥鰍背」。
二、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國產青料描繪,早期產品近僅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的效果,濃重艷麗,缺乏深沉感,沒有暈散和黑色結晶斑,傳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後,青花呈色鮮艷,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僅淡描青花,大多數顯得飄浮。
青花派生品種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采、青花鬥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冬青地青花。其中青花粉彩器在當時大量出現,如:外粉彩開光花卉里青花碗、外藍地粉彩花卉里青花碗、外綠地粉彩魚藻紋青花碗、外粉彩雉雞花卉里青花碗等。
三、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繼承前朝式樣,創新極少。無論是仿古代名窯,還是仿乾隆、嘉慶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體往往薄厚不一,比例不協調,最常見的品種有盤、碗、壺、尊、盒、瓶等。
盤:攢盤、撇品盤、三足盤。
碗:撇口碗、折腰式碗、葵瓣口碗、花口碗、高足碗、蓋碗。
壺:執壺、無柄長流壺、鼻煙壺、盉壺、端把茶壺等。
尊:蝠耳尊、獸耳尊。
盒:橢圓式盒、海棠式盒、八方委角方盒。
瓶:較為豐富,有玉壺春瓶、蒜頭瓶、直頸瓶、扁方瓶、獸耳瓶、賞瓶、撇口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還有冬瓜罐(創新式樣)、缸、長方盆奩、長方委角茶托、水盛、燭台、折沿盆、渣斗豆等。這時期還燒造了一些在件器皿,比起嘉慶朝要多,胎體普遍厚重,有大缸、雲龍盆、大蓋罐、大盤、六方大花盆等。
整體看,道光青花製作工藝不是很精,進化論大小器皿方正稜角分明,線條不優美,個別較笨拙,瓶類上下比例不是很協調,製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四、紋飾 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於疏朗,比較平淡,用筆纖細,花卉描畫不活潑,人物有形無神。
常見題材有:纏枝蓮、纏枝桃、纏枝八寶、折枝花、牡丹勾蓮、三果、雲龍、團龍、雲鶴、雲鳳、夔鳳、松竹梅三友圖、蕉葉、雀梅、松鶴、八仙、寶相花、蟠螭、蝠壽、鳳牡丹、海水異獸、嬰戲、瓜蝶、松石人物、竹蝶、花鳥、仕女、三羊開泰、蝠獅紋等。還有一些用文字作裝飾,如「萬壽無疆」、梵文「壽」字、戒煙歌等,尤以戒煙歌最具時代特徵。
整體看,道光青花紋飾,雖然官窯產品還盡力保持工整細致的特點,但用筆拘謹,構圖簡單,缺乏活力,寓意喜慶、幸福的圖案增多。民窯青花畫面更是趨於草率和簡單化。
五、款識
道光青花的款識,以青花「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為主,楷書款極少。字體有力,筆劃粗,排列工整,風格近似於嘉慶款。
仿明清款識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識寫法與被仿品相差甚遠。
堂名款:比嘉慶朝多,有「慎德堂」、「立本堂」、「嘉樂堂」、「嘉陽堂」、「慶宜堂」、「直善堂」、「樂靜堂」、「退思堂制」、「浩然堂」、「履信堂」、「聚慶堂」、「珠林堂」、「惜陽堂」等。堂名款一般都是楷書,其中凡是寫有「慎德堂」款的道光青花器物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很精美,在當時同類器物中稱得上精品。
E. 手上不知道什麼時候長了一個疙瘩,有醫生說是「釉」諧音。2013年秋天的時候有的。以前沒有過
問題分析:
你好,疣是病毒引起的以細胞增生反應為主的一類皮膚淺表性良性贅生物.
意見建議:
可以葯物治療的,內服中葯清除體內熱毒,提高人體抗病毒免疫力.外用中葯膏防止復發. 是完全可以治癒的,不留疤,祝早日康復! 期間多注意保持衛生!
F. 哥窯瓷器是什麼怎麼產生的,哥窯瓷器如何區分
哥窯一向例為五大名窯之一,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曾記載說:「舊哥哥窯出龍泉。」色青,濃淡不一,亦紫口鐵足,色好者類董窯(東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其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價格高在於哥窯系中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清帝曾作詩贊道:「鐵足圓腰,宣成踵此夫華紛。」足見皇帝對哥窯的器重。的存世量很少,和的歷代宮廷舊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外的,總數也不過300件左右,。1992年,(香港)以1000萬港元以上的價格拍賣過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窯八卦紋龍耳寶月瓶」以23.2萬英鎊成交。近年最貴的有成交記錄的價格大約是300多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000多萬元。
哥窯瓷器近幾年拍賣市場價格:
LOT號拍品名稱估價(萬)成交價(萬)拍賣日期拍賣公司狀態
0092金代哥窯米黃釉貫耳瓶2,300.00-2,300.00萬4,025.00萬2015-11-08澳門中信官網已開通拍賣結果
0059宋代哥窯葵花洗1,888.00-2,988.00萬3,248.00萬2013-09-01香港嘉德利拍賣結果
0027南宋哥窯貫耳瓶1,980.00-3,960.00萬3,240.44萬2017-06-29榮盛國際官網已開通拍賣結果
0118金代哥窯米黃釉雙耳瓶2,200.00-2,200.00萬2,875.00萬2015-11-08澳門中信官網已開通拍賣結果
5131元哥窯倭角方洗300.00-350.00萬2,645.00萬2017-12-18北京保利官網已開通拍賣結果
0157宋哥窯梅花洗1,800.00-1,800.00萬2,357.50萬2010-12-30澳門中信官網已開通拍賣結果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盡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哥窯瓷器極其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再則,哥窯瓷器的燒制工藝極為繁雜,它成器後那種渾然天成的開片及裂紋即便是由經驗豐富的老道工匠操控,也無法完全呈現預期的藝術效果。這件哥窯葫蘆瓶呈現青綠釉,代表了哥窯瓷器釉色之美,其工藝精湛,匠心獨具,具有無與倫比的收藏價值。
想了解更多哥窯瓷器相關信息請私信小編點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小編精彩內容小編長期推送藝術品相關信息
G. 請問宋代哥窯瓷器有什麼特徵呢
開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要點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其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區分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盡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H. 哥窯的主要特徵
1、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2、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3、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4、"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I. 冰裂紋瓷器真的很珍貴嗎
冰裂紋又稱開片原,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陶瓷燒制工藝,屬於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而稱之。冰裂紋製作工藝異常復雜,於南宋滅亡後失傳。那麼冰裂紋瓷器的特徵特點有哪些?冰裂紋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
J. 內眼角長了個類似釉樣的東西,近日還長了疙瘩,請問是什麼
你好,你的情況考慮麥粒腫的問題,麥粒腫初期或膿腫未形成時,都可局部濕熱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鍾.熱敷能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環,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膿腫已形成並出現膿點時,應到醫院切開排膿,如膿腫自行穿破;可用干凈棉花輕輕拭去.當膿頭出現時切忌用手擠壓,因為眼瞼血管豐富,擠壓會使炎症擴散,引起嚴重合並症,不要用臟手揉眼睛,以免將細菌帶入眼內,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