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汾陽掐疙瘩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汾陽掐疙瘩

發布時間: 2021-10-25 15:41:47

『壹』 汾陽的特色小吃有什麼

1、汾陽石頭餅

黃河人類用火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石烹法的出現,應該說與人類谷、麥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關系。植谷為食,始於神農時期。神農氏是黃河先民中的一位聖人,即傳說中的炎帝,是黃河民族的祖先之一,他首創農業生產,教人食谷。

2、汾陽高粱

汾陽市是馳名中外的杏花村汾酒產地,汾陽高粱含有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單寧等多種成份,是釀酒的最佳原料。考古發現,我市境內6000年前就有了釀酒的容器,春秋戰國時期我市境內就有釀酒的記載,北齊時期「汾清」就以醇香甜美名聞天下。

3、杏花村汾酒

杏花村汾酒也稱"老白汾酒",因產於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故得名。杏花村是中國著名的酒都,位於汾陽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側,距省會太原市區90公里。 山西省杏花村酒,以清澈干凈、清香純正、綿甜味長即色香味三絕著稱於世。

4、汾州核桃

山西汾州核桃歷史悠久,其核仁味道甘美,富脂肪和蛋白質,不論生食或製成糕點糖果,均清香可口。還是一種益智健腦食品,能補氣益血,潤燥化痰,治肺潤腸,且味甘平,對於 「溫補腎肺,定喘化痰」有一定的療效。

5、汾州香小米

汾州香小米產於中國小米之鄉山西省汾陽市坡頭一帶。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常年有桃花洞泉水灌溉,非常適宜穀子的生長。加之選用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優良品種晉谷21號為原料,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加工而成,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貳』 哪位能給我說一下,山西比較好的美食,幫一下啦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可考有2000多年的歷史。面條,東漢稱為「煮餅」,魏晉名為「湯餅」;南北朝「水引」;而唐朝叫「冷淘」。山西麵食種類繁多,原料為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品種為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有據可查的麵食達280餘種。

刀削麵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面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種麵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鹵,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里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鹵食用,這種麵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後,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里(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麵食做法簡單,吃著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製的河漏床,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里。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面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鹵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一個帶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鐵制筷子
撥魚
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入鍋內,如小魚在水裡跳躍。這種面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鹵即可食用。
貓耳朵
白面貓耳朵
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莜麵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麵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莜麵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麵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麵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葯。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乾麵粉煮熟,拌醋調和(醋,鹽,蔥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3特色小吃編輯
灌腸
是武鄉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蕎麥面製成的,營養豐富,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特點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膩,去火充飢。因此,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疤餅
在晉中、晉南等地有—個古老的風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一包酥脆的「疤餅」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又叫石子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餅最為有名。
碗托

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吃時用刀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最有名的當屬柳林的蕎面碗托,該地的蕎面碗托韌性足,有口感。究其原因,其主要是水土資源比較好,適用做這樣的小吃,其主要調料就是辣油和醋,另加些蒜沫味道會更好。
蕎面河撈
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並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十分奇特。
豆腐腦
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韭菜沫、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同時泡食餅饃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
孝義火燒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縣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咸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 咸火燒是內包咸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燒的製作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麵粉和成團、面和好後,以手蘸涼水反復搓揉,直到面團光潤時,蓋上濕布餳三十分鍾。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面團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著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著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後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鍾,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鍾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
菜火燒有葷素之分。葷火燒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卜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蔥,攪拌成餡。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溫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濕布餳30分鍾。在案板上鋪撒麵粉,將餳好的面團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
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孝義火燒據說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
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嘗著各種風味小吃。
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發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復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
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裡人普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著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壽陽豆腐乾

「壽陽豆腐乾」是壽陽傳統地方特色產品,外觀平整褐明,內顯金黃,口感味實,多年來受到消費者贊譽。但由於生產方式落後,以傳統手工製作為主,主要表現是產品的質量不穩定,採用真空包裝,拆袋時產品口感和鮮豆腐乾相比,品質和香味有明顯下降。制約了該傳統名優產品產業化經營的步伐,成為當今豆製品加工業中普遍困擾的一個問題。針對以上技術問題,尋求能使鮮豆腐乾在常溫下保存10-15天,或不使用真空包裝袋保存6個月,使其色澤保持穩定、香味自然;豆腐乾形狀穩定,耐壓力和抗拉伸性良好;而不改變其品質的技術或工藝,以保持和發展該名優產品。
壽陽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豆腐作坊遍及鄉村集鎮,壽陽豆腐乾用當地產優質大豆製成。由於土質和氣候適宜,壽陽大豆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且品種多,產量高,豆種純正優良。用傳統工藝精製的豆腐乾,低糖、微咸,口感細膩,味感清香,具有高蛋白質脂肪,高維生素低膽固醇等特點,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壽陽豆腐乾廣泛用於飯店、家庭、旅遊、軍需等多方面。在1993年山西省首屆農產品博覽會和1995年全國農產品博覽會上,壽陽豆腐乾均獲銀獎。[1]

4平遙麵食編輯
平遙麵食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尤其是雜糧麵食,無論從品種花樣,還是佐料搭配,在山西堪稱一絕。「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在晉中,晉中麵食在平遙」,這是平遙百姓對家鄉麵食文化的肯定。歷史上的平遙,曾經是中國南北商業通道上的一個重鎮,各地的餐飲習慣在這里匯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餐飲風格。僅麵食的種類,有史記載的就達100多種。其麵食,粗糧細做,細糧精做,佐料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受到八方賓客的喜愛。
粗糧類麵食
平遙百姓擅長製作粗糧類麵食品,特點是粗糧細做,粗糧精做。粗糧類麵食用高粱、玉米、豆面、土豆粉等製作。常見的有37種。
一、煮食類 用開水煮熟後加佐料、菜食用的麵食品
【鏟片片】 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好放到手板上麵食工具,類似乒乓球拍形狀的手板,木製,用小平鏟鏟入鍋內,煮熟後加菜、佐料食用。
【握溜溜】 高粱面製品。將面和稀,用手緊握面團,順指縫流入鍋內煮熟,食用時加菜與佐料。
【搓魚兒】 高粱面或小麥面製品。以約玉米粒大小面團用兩手掌搓圓、壓扁,形似小魚,煮熟後加菜食用。
【撥孤兒】高粱面製品。將和好的面拍扁,放在手板上,用筷子順板邊擠成細條入鍋,煮熟後加菜食用。
【切板板】 高粱面或玉米面製品。將面和得軟硬適中,在案板上用擀麵杖擀扁後,用刀切成細薄片直入鍋內,煮熟加菜食用。
【流流尖】 豆面製品。將豆面和稀,用筷子挑上流入鍋內,稍煮即成,食用時配佐料、菜。
【和子飯】 玉米面或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勻,用礤子把蘿卜、瓜等擦成絲兒或片兒的工具,四周木架呈井字形,中間有一凸起金屬片,上有扁平狀小孔,翹起的鱗狀部分為薄刃片,把面擦入鍋內,與稀飯同煮,食用時加佐料。
【擦圪蚪】 高粱面、玉米面製品。用礤子將面擦成扁形長條狀入鍋煮熟,食時加菜、佐料。
【抿圪蚪】高粱面 、豆面、土豆粉製品。將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麵食工具,基本結構與礤子相似,不同之處在於,中間為銅片,銅片上的小孔呈小圓形上,用木質抿拐子與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復擠壓,擠下圓形短條,於沸水煮熟,食用時加各種菜餚與佐料。
【捏餑餑】高粱面、玉米面、豆面製品。將和好的面用「捏餑餑」麵食工具,圓形桶狀、壁厚。下固定一銅片,上有小圓孔,用木塞擠壓可將面壓成小短條狀,與抿床作用相同擠成細短條煮熟,食時加佐料和菜。
【河撈撈】 蕎面、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好,用河撈床壓入沸水中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碗撥孤兒】高粱面、玉米面製品。將面和稀,放入碗內,用筷子順碗邊擠入鍋內煮熟。食用時加菜、佐料。
【糊 糊】玉米面、小麥面、蕎面製品。將面均勻撒入鐵鍋內正在加熱的涼水中,用擀杖或小平鏟不斷攪動,使漸熟而不糊鍋,呈涼粉狀,吃時加「蘸水水」(佐料水),一般用西紅柿或醋加蔥、蒜、辣椒等滾熬而成。這是百姓愛吃的家鄉麵食。
【圪朵朵】 玉米面、高粱面或蕎面製品。將面和得較硬,取黃豆粒大小面團,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捲曲狀入沸水中煮。食用時加入湯菜佐料。
【拖魚兒】 玉米面、高粱面製品。把面和成糊狀,將菜一般用白菜、青菜等綠葉蔬菜蘸上麵糊在開水鍋中氽一氽tsÁuAN13把食物放入沸水裡稍微一煮,蘸調料水食用。
【包皮面】 又名銀裹金ƤiN13kuei53tþiN13 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製品。將小麥面擀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玉米面或高粱面片,壓扁擀成薄片,切條後入鍋,食用時加菜。
【忽突突】高粱面製品。將菜煮成七八成熟,放入切好的面,煮熟直接食用。
【煮疙瘩】 將粗玉米面和好後,拍成拇指厚、直徑約四厘米的圓形片,入鍋同小米稀飯同煮,食用時與湯一起吃,就鹹菜。
二、蒸食類 即用籠屜蒸熟後食用的麵食
【谷 來】玉米面、高粱面製品。將豆角、山葯蛋、西葫蘆等切成丁,加麵粉搓成小顆粒狀入籠蒸熟後,或直接食用,或用油炒後食用。
【石窩窩】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將小塊面拍成手掌大小的薄片入籠蒸熟,出籠後切成細薄片,加菜或放佐料水食用,也可炒著吃。
【螺 絲】 高粱面或莜麵製品。將面用沸水和好,將拇指大小面團搓成兩頭尖的小魚形薄片,壓扁,用小平鏟在秸箅(用高粱秸做成的圓形箅子)上擠壓成螺絲狀入籠蒸熟,蘸「蘸水水」調料水,用西紅柿等熬成食用。
【窩窩頭】將粗玉米面用涼水和好,做成小球狀,入籠蒸熟即可食用,就鹹菜。
【蒸圪搓】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取拇指大面團,在案板上搓成一尺長、兩頭尖的細圓條,入籠蒸熟,加佐料水、鹽、辣椒、蒜水食用。
【餾圪蚪】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用礤子擦成捲曲小片狀,上籠蒸熟後,加黃菜、佐料水、辣椒、蒜水食用。
【煙突突】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擀成薄片,捲成筒形,入籠蒸熟後切成細條,加佐料食用。
【黃 日】 即發糕。將磨成細粉狀的玉米面和好,發酵後加糖上籠蒸熟,就鹹菜食用。
【栲栳栳】高粱面或莜麵用沸水和好,用兩手或大理石板將小面團擠壓成貝殼、筒狀、螺絲等形狀,蒸熟後加佐料水食用。
【糊沓沓】玉米面、小麥面製品。將面與擦成絲的西葫蘆和成稠狀的麵糊,加入佐料,放到鏊子上翻烤,熟後直接食用。這是最具平遙特色的食品之一。
【撥爛子】 高粱面製品。將面加水攪拌成約高粱顆粒大小付蒸,出籠微炒即可食用,食時就鹹菜。
【菜角角】高粱面製品。將面用沸水和好,擀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用胡蘿卜做成的餡兒,捏成圓錐形,蒸熟食用。
【菜蛋蛋】將黑菜或山葯絲加面和勻,捏成雞蛋般大小,上籠蒸熟後,蘸調和汁食用。為舊時食品,已淘汰。
【黑菜圪搓搓】將黑菜與高粱面加水和勻,製成小魚形上籠蒸,熟後蘸調和水食用。此食品也被淘汰。
【黑菜窩窩】將黑菜與高粱面和勻,捏成甘薯大小的圓狀物,入籠蒸熟即可。舊時食品,已淘汰。
【豆腐渣窩窩】豆腐渣與高粱面製品。將豆腐渣稍加面、佐料拌勻,捏成窩頭形蒸熟,直接食用。舊時食品,已淘汰。
三、爐食類 即用鏊子烙成的食品。
【火 燒】玉米面製品。將細玉米面加油、水和勻,做成餅子形狀後放鏊子上烤熟。
【黃兒煎】將玉米面加佐料和稀,用勺舀到燒熱的鏊上,用攤子攤平烤熟,直接食用。
四、其他類
【炒 面】玉米面製品。將玉米顆粒洗凈晾乾,在鍋內放細沙,將玉米顆粒炒熟後磨成麵粉,食用時以沸水沖攪成團,就鹹菜。此食品現已很少食用。舊時出遠門打工的人攜帶的食品,長期攜帶不易變質,吃法簡單。
細糧類麵食
細糧類麵食品是平遙百姓調劑生活、改善口味的食品。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用來調劑口味。一些粗糧食品已經被淘汰,如玉米面窩窩,煮疙瘩等。細糧食品用小麥面製作而成。
一、 面條類 面條類食品是平遙麵食品的主角,多為煮食,共46種。敘述如下:
【柳葉面】 將面和得稍硬,用擀杖擀薄後,切成柳葉形,煮熟後調菜食用。
【斜機機】將面和好,用刀切成拇指大菱形面,入鍋煮熟,調菜食用。
【長擀麵】把面和好,切成較細較長的面條,煮熟後調菜食用。這是最常見的吃法,可作長壽面。
【細擀麵】將和好的面切成又薄又細又長的面條,與長擀麵的區別在於細,吃法類似。
【切板板】將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寬,三分厚的片,再切成細條形薄片入鍋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蘸片片】將和好的面擀成一寸寬、二尺長的帶形薄片,入鍋煮熟後撈出,蘸「蘸水水」用西紅柿加佐料熬成的漿湯汁食用。
【掐疙瘩】把面和得軟硬適中,先將面捏成片狀,一手拿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揪成指甲蓋大小,略捻凹陷,入鍋煮熟加菜和佐料水食用。這是平遙百姓最喜歡食用的麵食品之一,為待客佳品。舊時,掐疙瘩做得小不小,還作為檢驗新媳婦家務稱職與否的標准。
【圪朵朵】將面和好,取黃豆粒大小面團,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捲曲狀,入沸水中煮熟,加菜和佐料食用。
【剔尖兒】將小麥面加鹽和稀,放在盤子或手板上用剔尖針順邊剮入鍋內,煮熟後調菜食用。
【刀削麵】將面和好反復揉勻,滾成一面光滑的團形面,一手托面,另一手用削麵刀鋼制,彎曲形薄片刀,一面有刃順棱削成寸半長、一指闊條入鍋,煮熟後加菜或臊子食用,本品柔韌滑爽,別有風味。刀削麵是山西麵食的精品,也是我國五大麵食之一。
【刀撥面】將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寬、拇指厚長片,疊成幾疊,用撥面刀形似普通切菜刀,兩頭有把,鋼制將面撥入鍋內,食用時加佐料或菜。
【騰 面】 將豆角、西葫蘆等切成丁,煮成六成熟,調好佐料,將切好的面放在菜的上面一同燜熟,食用時加黃瓜絲。
【擦圪蚪】將小麥面和稀,用礤子將面擦成短薄片入鍋煮熟,食用時加菜或臊子。
【切板板】將面擀成較薄長片,用刀切成約三寸長、五厘米寬的條,入鍋煮熟,加菜食用。
【河撈撈】將面和稀,用河撈床做餄硌的器具,底有漏孔將面壓成細長條入鍋煮熟,加臊子食用。
【喔喔飯】將切好的生面條同稀飯一同煮熟,同湯一起食用。因煮麵時的響聲而得名。
【鉸魚日】把和好的面反復揉勻,滾成擀麵杖樣的面棍,用剪刀順棱剪成魚苗狀入鍋煮熟,加西紅柿湯等臊子食用。
【拉 條】 小麥面加鹽、水反復揉勻,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狀,用手甩成細長條入鍋煮熟,加菜或臊子食用。
二、 包子類
包子類麵食品與其他地方沒有多大區別,菜、肉或糖等做餡兒,用發酵面做皮兒,包好後,上籠蒸。有蒸食、煮食、煎食類。
【水煎包兒】 小麥面和好擀成皮,肉加菜為餡,包成似核桃大小包子,挨個擺入「水煎包鏊子」麵食器具,底平、厚,邊高,有蓋,用油和芡水煎烙而成,外焦里香。這是地地道道的平遙麵食特產,別的地方還沒見到。此種食品是鄉村小孩逛平遙城後都想食用的一種風味小吃。
【蒸包子】 與常見做法相似,此省略。
【角 日】 即餃子,做法省略。這是百姓心目中最高級的待客和過節食品。
【燙面餃子】 將小麥面用沸水和好,取少許擀成皮,包入胡蘿卜或肉餡兒,做成餃子形上籠蒸熟,直接食用或蘸佐料水食用。
三、爐食類 爐食類指用鏊子平底鍋烤制而成的食品。
爐食類食品以餅子為主,餅子又有粗細糧之分,小麥面製作的叫餅子,而粗糧製作的叫火燒。
【烙 餅】 小麥面加鹽、油和好,做成餅形,放在燒熱的鐺或鍋上燒烤而成。
【蒸 餅】 做法不詳,待考。
【煮 餅】、
[pre]原料配方: 皮料:熟標粉12千克紅糖2.25千克食油1.5千克飴糖5千克碳酸氫鈉25克水4千克 餡料:熟標粉1千克綿白糖3千克蜂蜜1.75千克桂花250克 漿料:白砂糖3.5千克飴糖7.5千克蜂密1.25千克桂花250克炸制油6.5千克桂面用芝麻仁8千克製作方法: 1.和皮面:先將熟麵粉倒在案板上攤成圓圈,再將紅糖加水溶化,倒入飴糖和食油攪拌均勻,加熱煮沸倒進面圈內,加上碳酸氫鈉,和成軟硬度的面團。 2.制餡:先將熟面、錦白糖、桂花拌勻,再將蜂蜜加溫化開倒入,擦拌均勻。 3.制坯:稱取皮面24克、餡6克包成圓球形待炸。 4.炸制:油溫升到200℃左右下鍋炸制。炸前先將坯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下,目的是浸去浮面,減少油鍋雜質;同時可防止露餡、脫皮。放入油鍋炸至毛坯浮起呈棕黃色,表面出現小裂紋時即可撈出。 5.掛漿粘麻:待漿料熬至116℃左右,將炸好冷卻的半成品分次倒入浸泡片刻,撈出粘麻,要粘裹均勻。質量標准: 形態:圓球形,大小均勻,每千克20個。 色澤:棕黃色,均勻粘附乳白芝麻仁。 組織:酥鬆柔軟,拔絲,不玷牙,無雜質。 口味:綿甜可口,具有蜂蜜及桂花香味。
【煎 餅】 將小麥面、豆面和成稀糊狀,用勺舀到鏊上攤成薄薄一層,經多次翻烙而成,將烙好的煎餅切成細條狀,與菜或臊子調勻食用。
【乾麵餅子】將小麥面和勻,扭成餅形,上鏊燒烤而成。
【起面餅子】將小麥面和好,發酵,調勻味道後,做成餅烤制而成。
【石頭干餅】鍋內放很光滑的小鵝卵石,燒熱,將小麥面加雞蛋、油和好,做成較薄餅形,放在石頭上烙烤而成。
【酥餅子】 小麥面加油、水和好;小麥面用純油和好,用兩種面團做成扁圓餅形,經鏊烙、火烤而成。
【一窩酥】 小麥面用油和勻,醒好拉成絲,團成團壓扁,經鏊子烙烤而成。
【棗泥餅子】小麥面和好,包棗泥上鏊烙、烤而成。
【糖餅子】 小麥面和好,包紅糖上鏊烙、烤而成。
【肉餅子】 小麥面和好,包肉餡上鏊烙烤而成,即餡兒餅。
【菜餅子】 小麥面發酵後,包菜餡上鏊烙烤而成。
【月 餅】 小麥面加雞蛋、植物油、粞瓜水和勻,取一塊擀薄,中間包紅糖、芝麻、青紅絲等餡,放在月餅殼兒做月餅的專用器具,棗木或梨木製,六寸見方,中間一圓形凹陷坑,刻有各種好看的圖案,用以拓印圖案中拓成印有一定圖案的餅形,放在沙鏊兒一種用土製方法燒制的鏊子,類似沙鍋,平底高沿,有蓋,做成的食品口味獨特或鐵鏊上烙烤而成。
【團 圓】 做法與月餅同,大小有別。其直徑約一尺五寸,上有各種花紋。中秋節晚上,用它供祭月亮後切成數份,全家每人一塊,取團圓之意。
【蔥花餅】 小麥面加蔥花和勻,擀成很薄的片餅,經鏊烙烤而成。
四、 油炸類 指用油炸而成的食品。主要食品有:
【油 糕】用軟黃米面或軟糜子面加水和好,上籠蒸至柔韌有筋,揉勻,取雞蛋大小面團揑成薄殼,中間包用紅小豆、紅棗、糖精做成的餡,經油炸熟食用。
【油 條】 做法常見,此省略。
【油麻花】小麥面用油、鹽、粞瓜水和好,搓成長條狀,再甩成麻花狀,經油炸熟而成。
【油佛手】做法同油麻花,為佛手樣。
【油花花】做法同油麻花,多為菊花形。
【油蛋蛋】做法同油麻花,紅棗大小,外裹芝麻和白糖。
【油圪扭】做法同油麻花,為扭花形。
五、其他類
【碗飥子】平遙碗飥子是馳名三晉的風味小吃,民謠有「平遙三件寶,熟肉、碗飥兒、案案糕」。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南堡著名廚師董宣,總結前人經驗,創造出色、香、味俱佳的平遙碗飥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後從北京到西安路經平遙,吃過董宣做的碗飥子後,贊不絕口,賜於重賞。平遙碗飥子製作方法獨特,先將小麥面或蕎麥面用溫水調成糊狀,放入油、鹽、蔥花等佐料,由稠到稀調勻,盛入小碟,上籠蒸熟後放涼。色淡黃,互不沾連,折卷不斷。食用時冷調、熱炒均可。冷調時將碗飥切成條狀放入盤內,加醋、蒜泥、芝麻醬、香油、辣椒面、大料水,拌勻而食;熱炒時用熟豬油或麻油抄底,先用蔥蒜將碗飥爆炒,再加入山葯蛋絲或豆芽菜,烹以醬油、醋、大料水等。平遙碗飥子歷經百餘年,深受群眾喜愛,城鄉廟會、集市上,碗飥小攤隨處可見。

『叄』 汾陽麵食有什麼

俗話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還有「到山西旅遊不嘗麵食,就等於沒到山西」的說法,由此可見山西麵食早已是享譽中外且經久不衰。山西麵食中的五大功夫面分別是:拉麵、刀削麵、剔尖面(又叫撥魚)、刀撥面和大刀扯麵。
汾陽是山西的一個縣級市,人們的一日三餐都以麵食為主,一般情況下早晚餐多食用饅頭和小米粥,午餐以煮制的麵食為主。在山西麵食的五大功夫面中,汾陽市除了沒有大刀扯麵之外,其餘四種都有。除了上面說到的四種功夫面之外,汾陽人的麵食中還有揪片(汾陽方言稱之為掐疙瘩)、擦尖、斜旗旗、包皮面、貓耳朵(汾陽話稱為疙圖圖)、河撈面(又稱餄餎,或者河漏面)、莜麵栲栳等等。

『肆』 寫山西麵食的作文150字

麵食花色品種大多集中在晉中平川的汾陽、平遙、介休、孝義一帶。汾陽麵食的品種繁多,製作很有講究,不過最有講究的非汾陽莫屬。掐疙瘩是汾陽人最常吃的麵食之一。 掐疙瘩的別名很多,太原把它叫做揪片。乍一聽,汾陽人的叫法很形象,仔細一想,正好反映了掐疙瘩的形狀,也突出汾陽人的灑脫性格。 掐疙瘩製作簡單,但每一步都緊緊相連,缺一不可。和面時,先把面倒在瓷盆里,然後加溫水,邊加水,邊攪和,面團成形後,繼續加溫水少許,用拳頭反復按、揣、扎,直到活勻,面團柔軟發亮,達到盆光、面光、手光為度。 醒面需要一定時間,但是不可或缺。用半濕餳布蓋嚴,約10分鍾即可。然後把面團擀成約0.5cm厚的面片,撒一上層干白面,用刀拉切成長條,待鍋水開沸,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面掐扯成約1平方米的不規則小塊,邊掐邊往鍋中扔。掐完後蓋上鍋蓋,等到面片完全上浮,沸煮約5分鍾左右就熟了。 做掐疙瘩全憑手指靈巧,先用指甲掐,再用指肚捻,手巧人邊掐邊捻,面片隨手舞動,紛紛落下,手生者很容易將面片粘上指頭,甚而跌落鍋台,製作速度緩慢,面片也不勻稱,技術也就在其中。

『伍』 呂梁有哪些名小吃 作文

呂梁特色小吃:來到老區,你一定要挽起袖子,拋下斯文,放開你的胃口,像莊稼漢一吃的豪氣沖天,吃到滿頭大汗......

抿尖:那個圓圓的東東是抿尖床,抿尖床架木製呈井字形,中間開長形口,口上放置抿尖拍了。抿尖拍子為鐵置或銅制,呈凹形,岫面上開密密麻麻排序整齊的小孔眼,四邊緣凸起,嵌在床架上,上下須嚴絲合逢,否則不能操作。將豆面加水和合成軟糊狀,用鐵勺挑在抿尖床上(抿尖床須搭水在滾沸的鍋沿上),右手按床架,左手拿抿拐拐把糊狀豆面一下下抿到沸手鍋里,煮熟用笊籬撈在碗里,加山葯條條與各種調料食用。嵐縣民間謎語雲:「疤女子朝天起,小後生挽佔起,不地不喳鬧打起」,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抿尖製作的過程。抿尖湯加黃米撈飯混合食用別用風味。

圪垛兒:蕎面或白面用指捻成小鍋狀而煮之.呂梁麵食的一種很有地方風味的吃法。

拔轂:白面用水攪成糊狀,放在刀面上,用筷子當工具切面,面順著慣性流到鍋里,因為做法不同,味道和手擀麵也就不太一樣了,想嘗嘗的話自己動手做做吧。

莜麵:和莜麵栲栳栳的做法不同,是呂梁地道的一種吃法。在光滑的面板上將小莜麵搓成一條條,上籠蒸約10分鍾後,取出拌入西紅柿醬或者再用土豆絲之類的蔬菜配著炒。

棗糕:用黃軟米面、紅棗、玉米面混合蒸制而成。色澤金黃,綿軟香甜,結構嚴密,不易散熱,健胃強身,食後回味無窮。老區人民適逢喜慶的日子,總要准備這樣一份寓意節節「糕」升的佳餚。

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在街頭擺攤叫賣的四季不絕。每到夏日,涼粉攤尤多,街頭巷尾比比皆是。其特點:一是含水量較多(澱粉與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涼水裡。二是加工精細。三是調味精美,咸鹽、醬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蔥等佐料齊備,各味俱全。老區女孩的最愛。

碗脫:絕對的老區招牌小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而得名。多冷食,切條、刀扎均可,以蒜泥、辣椒、醋、姜沫、香油為調料,就碗刀扎,以稠辣椒醬為主,吃起來堅韌、醇香,是老區的經典美食。最為道地的首推柳林碗托。相傳,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從離石左國城派大將石勒發兵攻晉,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災禍連連,軍糧籌集非常困難,就把蕎麥磨成麵粉熬粥喝.又一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時.回來後,蕎面粥已結塊,於是他們扒下來抓食.有人提議切塊吃,他們就把蕎面團切成塊,隨便撒了一些鹽,越吃越香.吃完把剩下的一塊切條,潑了些棗醋、蒜泥、薑末、蔥花,給石勒端去。石勒吃後,大加贊賞,讓廚房如法製作,讓軍士飽嘗,吃後精神大振。當地百姓聞訊後,去軍營觀看,軍士就讓百姓嘗新。百姓嘗後,甚感新奇,就模仿著去做,從此在民間得以流傳。

合楞子:把土豆上鍋蒸熟,去皮後搗成泥,加點白面,揉成團,再上鍋蒸熟,蘸西紅柿醬吃,又軟又有韌性。呂梁人民把土豆的開發絕對的徹底。

呂梁特產:老區的特產當首推汾酒,汾酒是老區的一張文化名片。近年來令人倍感欣喜的是,老區的紅棗,核桃,也形成了產業規模,創造了自主品牌,特產真正為老百姓帶來了經濟效益。

「逢人便說杏花村」,這是謝覺哉老人1960年參觀杏花村汾酒廠後寫下的不朽詩句。 一個地理學家也說,我國難以計數的村莊中,從古至今,杏花村是知名度最高的村莊之一。因為這里有世界名酒——汾酒。
汾酒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廿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晚唐時期,大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詩吟出千古絕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汾酒和杏花村一起揚名天下;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質大獎章,為國爭光,成為中國釀酒行業的佼佼者。
據史料記載,貴州的『茅台』是清代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陝西的『西鳳』是山西客戶遷入,始創『西鳳酒』。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
歷史學家吳晗訪問杏花村汾酒廠後賦詩:「汾酒世所珍,芳香撲鼻聞。水純工藝巧,爭說杏花村。」
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訪問杏花村汾酒廠題詩:「和風華雨正紛紛,舉盞欲招前古魂。般若湯兮長壽水,不妨暢飲杏花村。」
詩人阮章競參觀杏花村汾酒廠後題詞:「無須拷問清明句,白露芳香四海魂。」

呂梁地處黃河中游,日照時間充足,晝夜溫差明顯,是紅棗起源的中心地帶。栽培歷史悠久,據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清代以來,紅棗即成為大宗出境特產。棗樹素有「鐵桿莊稼」之稱,俗語說:「溝壑墚峁斜角角,十年九旱乾巴巴,種莊稼沒法法,載上棗樹十拿拿」。紅棗產業是呂梁地區的一項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全區現有紅棗栽植面積155.31萬畝,臨縣被稱為全國產棗第一縣,柳林三教鎮被稱為產棗第一鎮。

汾陽核桃以個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馳名中外。汾陽種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汾陽核桃有大龍眼、小龍眼、大花、紙皮露仁、早熟、串兒、穗狀、光皮棉、長腰、抗風、橫蘭蘭等五類12個品種。

沙棘是黃土高原及其他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維生素」,沙棘產品是實實在在的「生態有機產品」,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區的首選樹種。

土豆,對於土豆的吃法開發的最為透徹當首推老區人民。

猶豫再三,還是把煤這個山西獨特的資源列了出來。煤,讓山西聞名全國:煤老闆的驚人財富讓人側目;頻頻曝光的礦難讓人扼腕......呂梁,憑借煤礦發跡的賈庭亮,短短幾年積累了驚人的42億的財富,一躍成為山西的首富;而呂梁大大小小的煤老闆所擁有的資產都是以千萬來計算。靠不可持續的能源攫取巨大的利益,黑黝黝的煤炭,是否可以代表山西的將來?

後記:終於舒了口氣。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日誌是否可以對呂梁有所了解呢?個人能力有限,只求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多多關注呂梁,喜歡呂梁。謝謝^_^

『陸』 各地面條名字的來歷

悠久的吃面歷史當然也吃出了各種的製作花樣,發展出桿、抻、切、削、揪、壓、搓、撥、捻、剔、溜等等的製法,以及蒸、煮、炒、煎、炸、燴、鹵、拌、烙、烤、干撈等的調製法,而演變成各地的風味面條,如北京的打鹵面、上海的陽春面、山東的伊府麵、山西的刀削麵、陝西的臊子面、四川的擔擔面、湖北的熱乾麵、福建的八寶面、廣東的蝦蓉面、貴州的太師面、甘肅的清湯牛肉麵、岐山的臊子面、三原的疙瘩面、韓城的大刀面、河南的燴面,干撈面,西安的箸頭面、菠菜面等等,有細如絲線的面條,也有寬如腰帶的面條,形式不可勝數。
山西的刀削麵、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麵食名品,享有盛譽。
1、刀削麵,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來歷: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 「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2、四川的擔擔面
來歷: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市一 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擔擔面的由來說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師傅普遍認為,應該起源於川東。原因很簡單,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幫(蓉派)小河幫(鹽幫菜)下河幫(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樣,而擔擔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其中一樣主要的原料(川東菜,即川東人叫的老鹹菜。而非川冬菜)。是在達州一帶的特產。自貢宜賓范圍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確的說擔擔面是出自川東達州一帶。
3、河南的鯉魚焙面
來歷:1900年,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為逃避八國聯軍之難,曾在開封停留。開封府衙著名廚備膳,貢奉「糖醋熘魚」,光緒和慈禧太後食後,連聲稱贊。光緒稱之「古都一佳餚「;慈禧高興地說:「膳後忘返「。隨身太監手書一聯:「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 1930年前後,開封名師最早將用油炸過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創作了「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深為顧客歡迎。將二者合而為一,既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故別有風味。其後,該菜逐漸傳開。
後來,拉麵傳開封,人們又用不零不亂,細如發絲的拉麵油炸後和熘魚搭配起來,使其更為錦上添花。「糖醋熘魚「味道之鮮美,妙在一道菜餚,兩種食趣。有「先食龍肉,後食龍須"之美譽,成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餚。在改革開放中,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加,鯉魚焙面被越來越多的來汴客人所贊賞。

編輯本段其他面類的典故由來
(一) 陽春面
陽春面又稱光面,即清湯面,「陽春」一詞的由來,據<辭海>釋:「農(陰)歷十月為小陽春,市井隱語逐以陽春代表十。」而以前一碗普通面的售價是十文錢,故稱十文錢一碗面為陽面。陽春面只有湯頭沒有澆頭(配料),可用任何面條,如龍須面、細面、小寬面、中寬面,都稱陽春面。
(二) 揪片
揪片又稱「掘片、押片」,是山西麵食中的常品,從上往下揪入鍋中,故又稱「掐疙瘩」。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湯餅就是水煮的揪面片;元<飲膳正要>中則載有一種「雞頭粉掘面」,是一種似銅錢大小的面片。煮熱後的揪片需配上各種不同的澆頭與配料食用。
(三) 貓耳朵
貓耳朵在太原地區俗稱「圪飥兒」或「圪飥」,並不叫貓耳朵,是一種基本的家常麵食,北魏時已有記載,但究竟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由古書中得知,古人做「湯餅」都是托在桌上製作,但後來因技術的改進,用盆即可和面與揉面,已不再需要托在桌上製作,故又稱為「不託」,不託是由餺侂演變而來的,而餺飥的製作方法與現今山西製作貓耳朵的手法略似,而山西的方言圪飥的音相近,根據推測,貓耳朵可能就是圪侂或餺飥。因為所製作的產品小巧,而外形又很像貓耳朵的樣子,故稱之為貓耳朵。
(四) 刀削麵
刀削麵又稱「削麵」,在<素食說略>中載有「削麵:面和硬,須多揉,越揉越佳,做長塊置掌中,以快刀削細長薄片,入滾水煮出,用湯或鹵澆食,甚有別趣。」 刀削麵為我國五大名麵食之一,其主因乃是削麵的刀技與手法誘人,面的筋道與咬感又足,吃後回味無窮。製作刀削麵特別講究削與飛,就是削麵要快,削下的面條如小魚兒翻滾入鍋,且面條的大小一致,外筋而內柔,光滑而有咬感。 刀削麵源於山西太原地區,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傳說是元朝時期,為防漢人造反,而將百姓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一刀輪流使用,有一老者前往鄰居處取刀准備回家切面,結果刀己被人取走,這位老者只好回家,剛出大門,被一塊東西碰到腳,低頭一看,是塊薄的小鐵片,於是撿起來放入口袋內,回到家後,因面鍋水已沸,又沒刀可切,忽然間他想到有塊鐵片,就將鐵片拿給老太太,老太太一看,發牢騷的說:「這么薄小的鐵片如何切面?」老者生氣的說:「切不動就用砍的!」這砍字一出,提醒了老太太,只好將面於在左手上,右手拿小鐵片,站在煮沸水的鍋邊,將面砍入沸水中,煮熟後撈出,澆上鹵汁就可吃了。這種砍面方法流傳於晉中地區,直到明明朝後再歷經多次的改良,而成為現在著名的麵食。 刀削麵傳統的製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將面削入沸水內。這種削麵技巧講究的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手眼一線,一棱接一棱,平刀是扁條,彎刀是棱條」,因此在山西有個打油詩「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稍。」可見刀削麵除了飽口福外,還飽了眼福。 刀削麵的面團要硬,揉面要足,反覆搓揉至面團光滑,再搓成條形狀,以利用手托拿。而削麵的刀具有兩種,一種為削麵片條用的稍彎刀片,一種為削棱條面的彎角平刀。同時煮麵也有竅訣,山西的俗語說「頭鍋餃子二鍋面」,頭鍋煮麵是清湯掛面,二鍋煮的面較美味,煮的時候要大火,以保持面條之柔韌與滑溜的口感。 刀削麵除了面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出鍋後的澆料(包括了打鹵類、炸醬類、煎炒類、涼拌類和氽湯類)、鹵汁和配菜的組合會隨著季節而變化,視時而食,非常的講究,例如在秋冬時節時興配上清蒸羊肉、蕃茄雞蛋鹵或炸醬。
(五)拉麵
於各地。清<素食說略>中亦載有當時流行於陝西、山西的「搷條面:其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合,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搷條面』」。拉麵可拉成扁條形(依扣數不同區分為燈草皮、帶子條、柳葉條、韭菜扁、細韭菜扁、一窩絲)、圓條形(依扣數不同區分為粗白條、綠豆莢條、粗勻條、細勻條、細圓條、一窩絲、龍須絲)、三棱形或中空形,其型式與山東的福山拉麵相差無幾。
(六) 擔擔面
擔擔面是面條煮熟後加上肉臊而成的一種麵食,相傳擔擔面是由四川自貢市一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創於1841年。他挑擔賣面,擔子的一端是用一口銅鍋隔二格,一格煮麵,另一格於燉雞、蹄膀或配料,另一頭則是火爐,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與台南擔仔面的竹擔子有異曲同工之處。
(七) 伊府麵(速食麵)
伊府麵又稱「依附面」或「御府面」,它起源何時何地?廣東、福建、蘇州、宮廷各種傳說均有,各說各話,真的難以定論。但由史料的記載,比較具體的說法是由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的家廚所創制,因而取名為伊府麵。 伊府麵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各地均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基本的做法是一致的。它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因民間廣泛的流傳與改良,已傳至世界各地。還有人撰文稱贊伊府麵是世界最早的速食麵,是泡麵、方便麵、速煮麵的「老祖宗」,是旅日華僑由「伊府麵」的製法得到啟發創造出今天的速食麵。伊府麵是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飢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確實有它方便的特點。 其實伊府麵的做法早載於明代的<宋氏養生部>,當時稱「索麵」:「用面調鹽水為小劑,卧之以油,纏之於架而漸移,架孔垂長細縷。先用水煮去鹽,復以前制齏湯調瀹之,暴燥,漸用。」簡單的說,就是用麵粉加鹽水調揉均勻,再揪成小塊抹油,將面團放在有孔的壓面機(河撈機,有點像米苔目機),使面漏下而成長條,經水煮除鹹味與調味,最後將面條取出曬干收存慢慢取用。仔細分析一下,這正是「速食麵」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國的速食麵至少也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
(八) 撥魚面
撥魚面又稱剔尖,是流行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水煮麵,是將軟面團用撥的方式來製作,因面的形狀像「魚」一樣頭尖肚圓,故稱撥魚,又因兩頭尖尖,亦稱剔尖。 撥魚面的歷史悠久,於元朝中載有:山葯撥魚(白面、豆粉、熟山葯攪勻用匙撥入滾湯)。還記有「玲瓏撥魚」的詞句。 撥魚在民間多用高粱粉、蕎麵粉、小豆粉、綠豆粉、玉米面等混合製作,目前大都用麵粉為原料。
(九) 刀撥面
刀撥面是用平口的刀刃將面條切撥而成。是由刀切面演變而來。刀撥面的刀是特製的,兩端都有柄,刀刃平宜不能鼓肚,每把重達二公斤左右。先將面片壓成適當的厚度之後,再用這種刀切撥,撥出的面條十分整齊,粗細一致。山西麵食表演時,曾有麵食館的胡乃花師傅創下每分鍾撥出105刀共630條的記錄,條條不沾連,速度之快,讓圍觀者眼花繚亂。面條確是山西一絕。
(十一) 搓魚兒
搓魚兒是用手搓成似魚的麵食而命名之,乃山西民間的常麵食,除了農村之外,城鄉的麵食館和小吃攤亦有出售。 有關搓魚兒的製作記載不多,只有在<山西麵食>一書中記載了八個種類,即搓條面、滾子面、煮魚魚、 面搓魚、干炒麵、南瓜燜魚、燒羊肉燜魚、土豆燜 面魚,而使搓魚兒在山西麵食中佔有一席之地。 搓魚兒所用的原料有麵粉、蕎麥、 麥、高粱、玉米及雜糧等多種,其形狀有長圓條形、螺紋形、中間寬扁兩頭尖細形等,其熟制和吃法則有煮、蒸、燜、燴、煎、炒、等方法,是很受喜愛的種麵食。
(十二) 刀切面
刀切面又稱切面,刀切面的料相當廣泛,除常用的麵粉外,尚可加入豆粉、蕎麥、麥、高梁以及粗細雜糧(如小米、玉米)等。除了原料多樣化外,種類也很多,如普通切面、大刀鍘面等等,其外形則有大寬條、二寬條、柳葉條等。
(十三)鹵面
是由各種配料做成鹵湯與面團混起來的。口味香甜、滑潤、濃郁。 鹵面的湯料,要精選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絲、黃花菜,佐料扁魚、沙蟲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醬、蒜香、蛋絲等。調鹵面的湯最好是骨湯或肉湯。特選好的香菇、豬肉等料倒入湯中煮透,然後添加地瓜粉調稠,另加一些冰糖、鹽、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潤的口感。
(十四)臊子面
臊子面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其中又以肉臊子為主。品種多達數十種,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面的做法§
榨菜肉絲面
原料:瘦肉150克、榨菜半個、蔥2根、拉麵酌量、料酒半大匙、醬油半大匙、濕澱粉半大匙 做法: 1、瘦肉切絲,拌入調味料,腌10分鍾,榨菜切絲後先泡水20分鍾以去除鹹味。蔥切蔥花。 2、用3大匙油先將肉絲炒散,再放入榨菜肉絲同炒,炒勻後盛出。 3、另用半鍋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 4、將調味料放面碗內,盛入面條,鋪少許炒好的榨菜肉絲並撒蔥花少許即成。 小秘訣:榨菜有老榨菜和嫩榨菜兩種,老榨菜較咸較香,所以要泡過水再炒,嫩榨菜比較不咸,洗凈直接放入同炒即可,但都不宜再調味,以免太咸。
河南燴面
主料:羊骨頭(羊脊骨腿骨為上等)、羊腿肉、粉條、黃花菜、香菜、豆腐絲、海帶(或選用木耳)、鵪鶉蛋、麵粉 配料:八角、大料、草果、茴香、鹽、味精、香油(南方稱「芝麻油」) 做法: (一)、熬湯、煮肉 1、羊肉切成大塊,羊肉和羊骨頭用清水洗凈,用清水中浸泡約1小時,撈出,沖洗干凈。 2、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起用紗布包裹,製成調料袋。 3、鍋中填滿水,將羊肉和羊骨頭放入,大火煮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袋,轉小火慢燉2-3小時,熬至羊肉軟爛,撈出調料袋,加入鹽調味,待涼備用。 (二)、製作面坯 1、麵粉中加入一小勺鹽,混合均勻,慢慢加入清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蒙上保鮮膜醒20分鍾。然後再揉10分鍾後蓋上保鮮膜醒20分鍾。反復3-4次。 2、將揉好的面團搓成粗長條,分成劑子,將每個面劑擀成厚度約1厘米的長方形面片,在面片上抹上色拉油,蓋上保鮮膜,醒20分鍾即可。 (三)、准備配料 1、粉絲用水泡軟。 2、香菜洗凈,切段兒 3、黃花菜和木耳泡軟,將木耳撕成小朵。 4、海帶泡發後洗凈,切絲。 5、鵪鶉蛋煮熟,去皮。 6、羊肉切片。 (四)、上述工序都完成後,就可以抻面、煮麵了 1、鍋中放入熬好的羊肉湯,煮開後依次放入羊肉片、黃花菜、木耳、海帶、豆腐絲,攪拌均勻。 2、再次開鍋,開始抻面。取一塊面片,雙手捏住兩頭輕輕抻開,將面片抻成寬約1厘米的面條,下入鍋中。如此反復,將所有面片抻好入鍋。鍋開後下入粉絲,加鹽調味。面條煮熟即可出鍋,搭配著糖蒜和辣椒醬食用。
紅燒牛肉麵 原料:牛肉500克,面條500克,小白菜250克,水10杯,蔥4根,姜2片,大蒜8粒,八角4粒,辣椒1根;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麻油少許。 做法: 1、牛肉洗凈切塊,氽燙去血水。 2、起油鍋,炒香蔥、姜、蔥段、八角、辣椒、牛肉,加入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用中火煮約1小時。 3、水燒開,煮熟面條撈出,再燙熟小白菜。 4、碗中放入麻油少許、蔥花、牛肉湯,加入面條、青菜、牛肉即可。
擔擔面 原料:面條200克,豬肉餡400克,芽菜100克,大蔥末25克,薑末10克,蒜茸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醬10克,油菜心1棵,香菜少許。 調料: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湯,花椒面,豬油,香油。
做法: 1、鍋熱後,倒入豬肉餡炒散待用。 2、用豬油將蔥、姜、蒜爆香,再放入辣椒面、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老抽、生抽、米醋,點少許 高湯,出鍋時放入芝麻醬、花椒面炒勻。 3、開水下鍋將面條煮熟,撈入碗中。油菜心焯熟待用。

『柒』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

面條的故事要從「面條帝國」——中國說起。中國土地幅員遼闊,千年炊煙孕育了兩千多種面條的做法,影響了整個東亞的面條文化。不過,無論是面條還是製作面條的主要原料小麥,源頭都不在這里。

中國的象形文字「麥」原指「遠道而來的人」,與面條的「面」字結合,就成了「面」(「面」的繁體字),而小麥以及小麥粉製作而成的面條,在數千年前也確實是遠道而來的。

每年有6億噸產出,已經成為地球上60%人口主糧的小麥,最早誕生於9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耕文明。

在它誕生後的6500年,小麥種植技術連同制面技術,開始從中東地區傳到地中海,穿越巴爾干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向東經過中亞來到中國。因此,這條以長安為起點,途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又被叫做「面條之路」。


(7)汾陽掐疙瘩擴展閱讀:

面條的價值

1、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朋友們的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朋友們的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朋友們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們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2、面條對於幫助朋友們養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幫助朋友們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們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3、面條含熱量低,面條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後變成400克。

4,、面條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面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人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捌』 山西汾陽特色食物小作文 100字左右

麵食花色品種大多集中在晉中平川的汾陽、平遙、介休、孝義一帶。汾陽麵食的品種繁多,製作很有講究,不過最有講究的非汾陽莫屬。掐疙瘩是汾陽人最常吃的麵食之一。
掐疙瘩的別名很多,太原把它叫做揪片。乍一聽,汾陽人的叫法很形象,仔細一想,正好反映了掐疙瘩的形狀,也突出汾陽人的灑脫性格。
掐疙瘩製作簡單,但每一步都緊緊相連,缺一不可。和面時,先把面倒在瓷盆里,然後加溫水,邊加水,邊攪和,面團成形後,繼續加溫水少許,用拳頭反復按、揣、扎,直到活勻,面團柔軟發亮,達到盆光、面光、手光為度。
醒面需要一定時間,但是不可或缺。用半濕餳布蓋嚴,約10分鍾即可。然後把面團擀成約0.5cm厚的面片,撒一上層干白面,用刀拉切成長條,待鍋水開沸,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面掐扯成約1平方米的不規則小塊,邊掐邊往鍋中扔。掐完後蓋上鍋蓋,等到面片完全上浮,沸煮約5分鍾左右就熟了。
做掐疙瘩全憑手指靈巧,先用指甲掐,再用指肚捻,手巧人邊掐邊捻,面片隨手舞動,紛紛落下,手生者很容易將面片粘上指頭,甚而跌落鍋台,製作速度緩慢,面片也不勻稱,技術也就在其中。
在汾陽,同類食品還有「油撕掐疙瘩」。製作時的不同之處在於,面團和好後,表面抹一層金黃透亮的熟麻油,面「醒」好後,用雙手捋成面棒,將手指在喲油缽中張蘸一蘸,掐起面來油光水滑,極易成形。油撕掐疙瘩的製作全憑手指從面團上一塊一塊撕下,由於手指在面團上受力面不一,掐疙瘩的厚薄有異,形狀酷似卷邊凹芯的「貓耳朵」。是當年招待女婿的禮儀食品之一。
汾陽民間素有「擀麵省,掐疙瘩費,吃餃子白捎菜」的說法。含意有二:其一,掐疙瘩吃起來柔滑利口,不用咬、不沾舌、不梗喉。同時端上一碗,吃面條攪來攪去越抖越多。吃掐疙瘩拌上炒西紅柿,入口後魚貫而下,不知不覺就吃完了;其二,掐疙瘩製作經過擠壓.同等重量的乾麵,做成掐疙瘩「堆狀」就少,因此,它是一種既實惠又可口麵食,在過去白面十分珍貴的歲月里,普通人家一年也吃不上幾頓。 如今白面已成為主食原料,您不妨試試,不好吃才怪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