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洋槐硬還是榆木硬
兩者密度相當,這個要分南北,一般順序北方榆木,北方洋槐,南方榆木,南方洋槐
⑵ 薔薇樹幹上長很多瘤狀的小圓顆粒是什麼
薔薇花,不僅生命力頑強,而且花色鮮艷美麗,深受花友們的喜愛。但日常打理也傷腦筋。薔薇花枝上結瘤是由於細菌感染,目前沒有好的方法來治。我的建議是剪枝後重新發芽。注意日常護理。
最佳剪枝時間
1.有新芽時修剪
首先看莖桿下有沒有新芽長出,如果有就可以剪去老枝。沒有就要等段時間了。
2.開花後修剪
薔薇花開花在每年的五至九月開花,開花後進入薔薇花的生長期,在這個時候剪枝也是不錯的選擇,記得要留條健康的相對強壯一點的新枝。
薔薇花的修剪方法
1.剪刀要鋒利
確保剪刀足夠鋒利剪出的切口才能平整,避免枝條劈傷。
2.剪刀消毒
在修剪之前一定要用酒精消毒,剪一條枝消毒一次,避免交叉感染。
3.修剪角度
以45度角修剪,這樣枝條中的枝液向下流,能有效避免感染細菌。
4.修剪後防護
在修剪後可以在切口面途一層草木灰,既能消毒又能避免蟲害。
⑶ 茶花枝幹上有白色一坨的東西
這種情況有三種可能性,分別是:
白色泡沫狀的,那是一種害蟲,叫柳沫蟬。柳沫蟬又名吹泡蟲、泡泡蟲、唾沫蟲,是同翅目、沫蟬科。幼時體態柔軟,靠一種注射針似的器官刺扎柳樹嫩皮吸吮樹液,主要靠吃柳樹上的嫩枝、嫩葉生存,主要分布於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黑龍江等地。危害柳樹、刺槐、新疆楊等。
白色疙瘩狀,那是介殼蟲引起的。介殼蟲是半翅目,蚧總科昆蟲的總稱。根據蚧蟲網(Scalenet,2014)的統計,現已被描述的介殼蟲種類超過7500種。大多數種類蟲體上備有蠟質分泌物,形如介殼,介殼蟲也因此而得名。介殼蟲是花卉和果樹上最常見的害蟲,常群集於枝、葉、果上,吸取植物汁液為生,嚴重時會造成枝條凋萎或全株死亡。此外,介殼蟲的分泌物還能誘發煤污病,危害極大。常見的有吹綿蚧、樟蚌圓盾蚧、糠片蚧、朝鮮球堅蚧、桑白蚧、康氏粉蚧、扶桑綿粉蚧等。
白色斑紋或片狀,那是真菌性病害,叫茶花枯枝病。茶花枯枝病是由病原真菌(Glomerella cingulata)侵染茶花嫩枝或老枝後引起的一種病害。該病的發生情況是,隨著春季氣溫的回升,在病枯樹上越冬的病原菌飽子堆逐漸成熟,隨風飄散到附近的茶花枝條上,從新芽、嫩枝傷口、葉痕、嫁接或修剪傷口等處,侵入茶樹為害,並大量繁殖。輸導管阻塞,營養物質與水分不能交換,從而引起枯死。
⑷ 橡木,榆木,刺槐外觀怎麼區分
榆木和紅橡木的區別還是蠻大的。
先說榆木吧!榆木在中國有句話形容它「榆木疙瘩不開竅」指的就是榆木木質堅硬、穩定,一般做成傢具是不易變形和開裂。其紋理比較細膩,而傢具紋理是越細膩,硬度越高,使用壽命也就越長。榆木的顏色比較淺,搭配各種軟裝均可。榆木傢具也是越用顏色越漂亮,個還是比較喜歡榆木傢具的啦!
紅橡木,這種木材製作傢具也比較常見。其紋理粗曠硬度相比榆木較低,現在很多地板廠商拿紅橡木製作地板。顏色較偏暖黃色,而使用時間長,可能會出現斑點。
大價格方面,榆木也略紅橡木高,所以如果購買這二個木材的傢具,最好去門店看實樣,多問問導購。
個人觀點,榆木比較大氣,價值也比紅橡木略高,所以既然預算同等還是選榆木吧!
至品牌推薦,紅星美凱龍裡面就有很多,不過如果這二個木材都有的,貌似我知道的只有北歐E家有的
敬請採納
⑸ 刺槐的屬下分類
刺槐 (華北經濟植物志要)洋槐(中國樹木分類學)
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 Sp. Pl. 722. 1753; 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 544. 圖441. 1937;Rehd. Man. Cult. Trees & Shrubs 508. 1940;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302. 圖302. 1955;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2:400. 圖2529. 1972.
本種在我國常見有個變種。
傘形洋槐(變種)
var. umbraculifera DC. in Moller』s Deutsch. Gartn.-Zeit. 18: 630 (h). 1903.
與原變種不同為:枝稠密無刺,樹冠近球形,很少開花結果。
在大連、青島一帶有栽植。
塔形洋槐(變種)
var. pyramidalis (Pepin) Schneid. Ill. Handb. Laubh. 2: 83. 1907.——R. pyramidalis Pepin in Rev. Hort. ser. 2, 4: 240. 1845.
與原變種不同為:枝挺直,無刺,樹冠圓柱形。
見於庭園栽培。
品種分類
現有刺槐品種按用途區分,大體可歸結為如下幾類:①用材樹種;②園林綠化樹種;③飼料林樹種;④蜜源林樹種;⑤能源林或防護林樹種;⑥肥料樹樹種。當然,各類之間時常存有交叉,還可以有其它不同的歸類方法。近些年來,國內林業科技人員也選擇出來不少可供園林綠化用的刺槐新品種,它們是:
1、直桿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Bessouiana』)樹干筆直挺拔,黃白色花朵;
2、金葉刺槐(R. pseudoacacia『Frisia』)中等高的喬木,葉片金黃色;
3、曲枝刺槐(R. pseudoacacia『Tortuosa』)枝條扭麴生長,亦稱疙瘩刺槐;
4、柱狀刺槐(R. pseudoacacia『Pyramidalis』)側枝細,樹冠呈園柱狀,花白色;
5、球冠刺槐(R. pseudoacacia『Umbraculifera』)樹冠呈園球狀,老年呈傘狀;
6、龜甲皮刺槐(R. pseudoacacia『Stricta』)樹皮呈龜甲狀剝落,黃褐色;
7、「紅花」刺槐(R. decaisneana L.):花冠蝶形,紫紅色。南京、北京、大連、沈陽有栽培。
8、無刺刺槐(R.pseudoacaciaVar.inermisDC):樹冠開張,樹形掃帚,枝條硬挺而無托葉刺。青島、北京、大連有栽培,扦插繁殖,多用於行道樹。
9、小葉刺槐(R.pseudoacaciaVar.microphylla):小葉長1~3cm,寬0.5~1.5cm。復葉自頂部至基部逐漸變小,莢果長2.5~4.5cm,寬不及1cm,山東棗庄市有栽培。
10、箭桿』刺槐(R. 『upright』L.):樹干挺直,分枝細而稀疏,在青島市膠南縣有栽植。
11、「黃葉」刺槐(R. 『yellow』L.):在山東東營市廣饒縣選出,葉常年呈黃綠色。用分株或嫁接繁殖。
12、球槐:樹冠呈球狀至卵圓形,分支細密,近於無刺或刺極小而軟。小喬木。不開花或開花極少
13、粉花刺槐:花略暈粉紅。
14、泓森槐:泓森槐,又名皖刺槐1號,是我國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材質重而堅硬,耐磨抗沖擊,抗壓力強,耐水濕與腐朽,是房屋橋梁、建築、礦柱、機械車船製造、加工各種工具等的優良用材。是生長最快的刺槐。
⑹ 茶花枝幹上有白色一坨的東西是什麼
茶花枝幹上有白色一坨的東西,有三種可能性,分別是:
1、白色泡沫狀的,那是一種害蟲,叫柳沫蟬。柳沫蟬又名吹泡蟲、泡泡蟲、唾沫蟲,是同翅目、沫蟬科。幼時體態柔軟,靠一種注射針似的器官刺扎柳樹嫩皮吸吮樹液,主要靠吃柳樹上的嫩枝、嫩葉生存,主要分布於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黑龍江等地。危害柳樹、刺槐、新疆楊等。
2、白色疙瘩狀,那是介殼蟲引起的。介殼蟲是半翅目,蚧總科昆蟲的總稱。根據蚧蟲網(Scalenet,2014)的統計,現已被描述的介殼蟲種類超過7500種。大多數種類蟲體上備有蠟質分泌物,形如介殼,介殼蟲也因此而得名。
介殼蟲是花卉和果樹上最常見的害蟲,常群集於枝、葉、果上,吸取植物汁液為生,嚴重時會造成枝條凋萎或全株死亡。此外,介殼蟲的分泌物還能誘發煤污病,危害極大。常見的有吹綿蚧、樟蚌圓盾蚧、糠片蚧、朝鮮球堅蚧、桑白蚧、康氏粉蚧、扶桑綿粉蚧等。
3、白色斑紋或片狀,那是真菌性病害,叫茶花枯枝病。茶花枯枝病是由病原真菌(Glomerella cingulata)侵染茶花嫩枝或老枝後引起的一種病害。
該病的發生情況是,隨著春季氣溫的回升,在病枯樹上越冬的病原菌飽子堆逐漸成熟,隨風飄散到附近的茶花枝條上,從新芽、嫩枝傷口、葉痕、嫁接或修剪傷口等處,侵入茶樹為害,並大量繁殖。輸導管阻塞,營養物質與水分不能交換,從而引起枯死。
⑺ 洋槐樹開花開到9月什麼原因
洋槐樹,又名刺槐;為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花果期5~9月。故屬於正常情況。
刺槐種類繁多,一般按用途,大體可歸結為如下幾種:①用材樹種;②園林綠化樹種;③飼料林樹種;④蜜源林樹種;⑤能源林或防護林樹種。
刺槐,一般常見的種類如下:
1、直桿刺槐。樹干筆直挺拔,黃白色花朵;
2、金葉刺槐。中等高的喬木,葉片金黃色;
3、曲枝刺槐。枝條扭麴生長,亦稱疙瘩刺槐;
4、柱狀刺槐。側枝細,樹冠呈園柱狀,花白色;
5、球冠刺槐。樹冠呈園球狀,老年呈傘狀;
6、龜甲皮刺槐。樹皮呈龜甲狀剝落,黃褐色;
7、「紅花」刺槐:花冠蝶形,紫紅色。
8、無刺刺槐:樹冠開張,樹形掃帚,枝條硬挺而無托葉刺。多用於行道樹。
9、小葉刺槐:小葉長1~3cm,寬0.5~1.5cm。復葉自頂部至基部逐漸變小,莢果長2.5~4.5cm,寬不及1cm。
10、「箭桿」刺槐:樹干挺直,分枝細而稀疏。
11、「黃葉」刺槐:葉常年呈黃綠色。用分株或嫁接繁殖。
12、球槐:樹冠呈球狀至卵圓形,分支細密,近於無刺或刺極小而軟。小喬木。不開花或開花極少
13、粉花刺槐:花略暈粉紅。
14、泓森槐:屬於速生用材樹種,材質重而堅硬,耐磨抗沖擊,抗壓力強,耐水濕與腐朽,是房屋橋梁、建築、礦柱、機械車船製造、加工各種工具等的優良用材。是生長最快的刺槐。
⑻ 樹葉呈革質特徵有什麼功能
1、刺槐,學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1] 又名洋槐。屬豆科刺槐屬的落葉喬木。原生於北美洲,現被廣泛引種到亞洲、歐洲等地。刺槐樹皮厚,暗色,紋裂多;樹葉根部有一對1~2mm長的刺;花為白色,有香味,穗狀花序;果實為莢果,每個果莢中有4~10粒*。刺槐木材堅硬,耐腐蝕,燃燒緩慢,熱值高。刺槐花可食用。刺槐花產的蜂蜜很甜,蜂蜜產量也高。栽培變種有紅花刺槐、金葉刺槐等。
添飛2017-2-4 14:01
2、落葉喬木,高10~25米;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淺裂至深縱裂,稀光滑。小枝灰褐色,幼時有棱脊,微被毛,後*;具托葉刺,長達2厘米;冬芽小,被毛。羽狀復葉長10~25(~40)厘米;葉軸上*溝槽;小葉2~12對,常對生,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5厘米,寬1.5~2.2厘米,先端圓,微凹,具小尖頭,基部圓至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麵灰綠色,幼時被短柔毛,後變*;小葉柄長1~3毫米;小托葉針芒狀,總狀花序花序腋生,長10~20厘米,下垂,花多數,芳香;苞片早落;花梗長7~8毫米;花萼斜鍾狀,長7~9毫米,萼齒5,三角形至卵狀三角形,密被柔毛;花冠白色,各瓣均具瓣柄,旗瓣近圓形,長16毫米,寬約19毫米,先端凹缺,基部圓,反折,內有黃斑,翼瓣斜倒卵形,與旗瓣幾等長,長約16毫米,基部一側具圓耳,龍骨瓣鐮狀,三角形,與翼瓣等長或稍短,前緣合生,先端鈍尖;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分離;子房線形,長約1.2厘米,*,柄長2~3毫米,花柱鑽形,長約8毫米,上彎,頂端具毛,柱頭頂生。莢果褐色,或具紅褐色斑紋,線狀長圓形,長5~12厘米,寬1~1.3 (~1.7)厘米,扁平,先端上彎,具尖頭,果頸短,沿腹縫線具狹翅;花萼宿存,有*2~15粒;*褐色至黑褐色,微具光澤,有時具斑紋,近腎形,長5~6毫米,寬約3毫米,種臍圓形,偏於一端。花期4~6月,果期8~9月。
凌小寶 2017-2-4 13:35
3、現有刺槐品種按用途區分,大體可歸結為如下幾類:①用材樹種;②園林綠化樹種;③飼料林樹種;④蜜源林樹種;⑤能源林或防護林樹種;⑥肥料樹樹種。當然,各類之間時常存有交叉,還可以有其它不同的歸類方法。近些年來,國內林業科技人員也選擇出來不少可供園林綠化用的刺槐新品種,它們是: 1、直桿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Bessouiana』)樹干筆直挺拔,黃白色花朵; 2、金葉刺槐(R. pseudoacacia『Frisia』)中等高的喬木,葉片金黃色; 3、曲枝刺槐(R. pseudoacacia『Tortuosa』)枝條扭麴生長,亦稱疙瘩刺槐; 4、柱狀刺槐(R. pseudoacacia『Pyramidalis』)側枝細,樹冠呈園柱狀,花白色; 5、球冠刺槐(R. pseudoacacia『Umbraculifera』)樹冠呈園球狀,老年呈傘狀; 6、龜甲皮刺槐(R. pseudoacacia『Stricta』)樹皮呈龜甲狀剝落,黃褐色; 7、「紅花」刺槐(R. decaisneana L.):花冠蝶形,紫紅色。南京、北京、大連、沈陽有栽培。 8、無刺刺槐(R.pseudoacaciaVar.inermisDC):樹冠開張,樹形掃帚,枝條硬挺而無托葉刺。青島、北京、大連有栽培,扦插繁殖,多用於行道樹。 9、小葉刺槐(R.pseudoacaciaVar.microphylla):小葉長1~3cm,寬0.5~1.5cm。復葉自頂部至基部逐漸變小,莢果長2.5~4.5cm,寬不及1cm,山東棗庄市有栽培。 10、箭桿』刺槐(R. 『upright』L.):樹干挺直,分枝細而稀疏,在青島市膠南縣有栽植。 11、「黃葉」刺槐(R. 『yellow』L.):在山東東營市廣饒縣選出,葉常年呈黃綠色。用分株或嫁接繁殖。 12、球槐:樹冠呈球狀至卵圓形,分支細密,近於無刺或刺極小而軟。小喬木。不開花或開花極少 13、粉花刺槐:花略暈粉紅。
⑼ 桃樹病毒病常見類型及其病原物和症狀
桃樹木腐病
Peach tree wood rot
症狀 桃樹木腐病又稱心腐病。主要為害桃樹的枝乾和心材,致心材腐朽,呈輪紋狀。染病樹木質部變白疏鬆,質軟且脆,腐朽易碎。病部表面長出灰色的病菌子實體,多由鋸口長出,少數從傷口或蟲口長出,每株形成的病菌子實體1個至數十個。以枝幹基部受害重,常引致樹勢衰弱,葉色變黃或過早落葉,致產量降低或不結果。
病原 Fomes fulvus (Scop.) Gill. 稱暗黃層孔菌,屬擔子菌門真菌。子實體呈馬蹄形或圓頭狀。菌蓋木質堅硬,初期表面光滑,老熟後出現裂紋,初呈黃褐色至灰褐色,後變為暗褐色或淺黑褐色,邊緣鈍圓具毛。菌髓黃褐色。菌管圓形或多角形,孔口小,直徑80~220(μm),孔壁灰褐色較厚。擔子排列成行,4個擔孢子頂生,擔孢子球形,單胞無色,大小4.4~5.8×4.4(μm)。間胞紡錘形、混生於子實層中,基部深褐色,端部色淡,大小11.6~14.5×5.8(μm)。病菌生長適溫30~33℃,氣溫低於14℃或高於40℃即停止生長發育。該菌除為害桃樹外,還可侵害杏樹、李樹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受害枝乾的病部產生子實體或擔孢子,條件適宜時,孢子成熟借風雨傳播飛散,經鋸口、傷口侵入。
防治方法 (1)加強桃、杏、李園管理,發現病死及衰弱的老樹,應及早挖除燒毀。對樹勢弱、樹齡高的桃樹,應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恢復樹勢,以增強抗病力。(2)發現病樹長出子實體後,應馬上削掉、集中燒毀,並塗1%硫酸銅消毒。(3)保護樹體,千方百計減少傷口,是預防木腐病發生和擴展的重要措施,對鋸口可塗上述硫酸銅消毒後,再塗波爾多漿或40%波爾多精或煤焦油等保護,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病菌侵染。
桃樹紫紋羽病
Peach tree violel root rot
症狀紫紋羽病又稱紫色根腐病,主要為害根系。細根先發病,後逐漸擴展到側根和主根,直至樹干基部。發病初期根部現黃褐色不定形斑塊,外表顏色變深,皮層組織變褐,病部表面纏繞許多淡紫色棉絮狀物,即病菌菌絲和菌索,形狀似羽毛,逐漸變成暗紫色絨毛狀菌絲層,包被整個病根,並能延伸到根外的土面上。後期在病根上產生紫紅色半球狀菌核,大小1~2mm,病根皮層腐爛易脫落,後木質部腐朽。6~7月,菌絲體上產生微薄白粉狀子實層。病株地上部生長衰弱,葉片變小,色淡,枝條節間縮短或部分枝條乾枯。感病品種葉柄和中脈變紅。該病擴展緩慢,經數年才逐漸衰弱死亡。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 異名:H�6�1purpureum Tul Pat. 稱桑卷擔菌和紫卷擔菌,屬擔子菌門真菌。病根上著生的紫黑絨狀物是菌絲層。由五層組成,外層為子實層,其上生有擔子。擔子圓筒狀無色,由4個細胞組成,大小25~40×6~7(μm),向一方彎曲。再從各胞伸出小梗,小梗無色,圓錐形,大小5~15×3~4.5(μm)。小梗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胞,卵圓形,頂端圓,基部尖,大小16~19×6~6.4(μm),多在雨季形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根狀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根狀菌索和菌核產生菌絲體。菌絲體集結形成菌絲束,在土表或土裡延伸,接觸寄主根系後直接侵入為害。一般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軟組織,後蔓延到大根。病根與健根根系互相接觸是該病擴展、蔓延的重要途徑。病菌雖能產生孢子但壽命短。萌發後侵染機會較少,所以病菌孢子在病害傳播中作用不大。病害發生盛期多在7~9月。
低窪潮濕積水的果園,發病重。帶病刺槐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靠近帶病刺槐的蘋果樹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苗木。病菌可隨苗木遠距離傳播,所以,起苗、調運苗木時,要嚴格檢驗,剔除病苗,並對健苗進行消毒處理。苗術消毒可用5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精劑800~1000倍液、0.5~1%硫酸銅溶液浸苗10~20分鍾。(2)隔離防治。在病區或病樹外圍挖1米深溝可隔離或阻斷菌核、根狀菌索和病根傳播。剌槐是該病菌的重要寄主,可隨刺槐根進入果園,所以盡量不用刺槐作防護林;對於用刺槐作防護林帶的果園要挖溝隔離。以防根系侵入果園。對已侵入果園的刺槐根系應徹底挖除,以免病菌傳播。(3)加強果園管理。低窪積水地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調節果樹負載量,加強對其他病蟲害的防治,以增強樹體抗病力。(4)葯劑防治。輕病樹,扒開根際土壤,找出發病部位並仔細清除病根,然後用50%代森銨水劑400~500倍液或1%硫酸銅進行傷口消毒,然後塗保護劑波爾多漿等。也可用20%石灰水或2.5%硫酸亞鐵、50%代森銨水劑150~3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50%立枯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50%殺菌王(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消毒;後用凈土埋好,效果均好。
桃樹根癌病
Peach crown gall
症狀 在桃樹根部或枝幹部生大小不一的腫瘤,初乳白色或稍帶紅色,光滑柔軟,球形至扁球形,融合後多成不規則形,後逐漸變成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木質化堅硬,後期有的變成黑褐色,形成不規則空洞。
病原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et Towns) Conn 病菌形態特徵及生化特性參見蘋果根癌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在土壤中和病瘤組織的皮層內越冬,存活時間2年以內。如病菌脫離寄主組織進入土壤,存活時間很短。病菌主要靠雨水及灌溉水傳播,嫁接工具、機具、地下害蟲等亦能傳播。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是苗木調運。病菌自蟲傷、機械傷等傷口侵入。潛育期幾周至1年以上。pH值6.2~8.0,病菌保持致病力,pH值大於7的鹼性土壤更利於發病。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比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發病重,根部傷口越多發病重,一般劈接法比芽接法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發現病苗燒掉。苗圃中鄰近生長不顯症狀的可疑苗木,栽植前應消毒,方法用0.1%高錳酸鉀或1%硫酸銅液將苗木浸泡10分鍾後,用清水沖洗,或用0.0001%~0.0002%鏈黴素浸根20~30分鍾,然後栽植。(2)育苗地選擇未感染根癌病的地區,土壤疏鬆、排水良好,避免鹽鹼地。如已感染病菌,起苗後撿除土內殘根,與不感病農作物、樹種輪作,並施用硫酸亞鐵或硫磺粉75~225kg/公頃消毒。(3)嫁接桃樹時從良種母樹的較高部位採取接穗,並用芽接法嫁接,盡量不用劈接法嫁接。嫁接工具用75%酒精浸泡消毒。注意防寒防凍,防治地下害蟲,田間作業避免苗木產生各種傷口。(4)對珍稀品種在發病初期可用利刃將尚未破裂的瘤割除,傷口用1%硫酸銅、80%402抗菌劑乳油50倍液等塗抹消毒,再塗波爾多液保護。
桃細菌性穿孔病
Peach bacterial shot hole
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能侵染果實和枝梢。葉片染病,初在葉背近葉脈處產生淡褐色水漬狀小斑點,後葉面也出現,多在葉尖或葉緣散生。病斑擴大後成為紫褐色至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角質化,直徑2mm左右,病斑周圍有水漬狀黃綠色暈環。最後病斑乾枯,病健交界處產生一圈裂紋,病斑中央組織脫落而形成穿孔。有時數個病斑相連形成一大斑,焦枯脫落後形成大的穿孔,孔的邊緣不整齊。果實染病,初為褐色水漬狀小圓斑,後擴大,變為暗紫色,中央稍凹陷,邊緣水漬狀。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常出現黃白色黏質分泌物;乾燥時病斑上或其周圍常發生小裂紋,嚴重時發生不規則大裂紋,裂紋處易被其他病菌侵染,造成果實腐爛。但此病只限於果實表皮發病,形成花臉。枝條染病,形成兩種不同形式的病斑,即春季潰瘍斑和夏季潰瘍斑。春季潰瘍斑發生在前1年夏季當第一批新葉出現時,枝梢上形成暗褐色水漬狀小皰疹塊,直徑約2mm,後擴展長達1~10(cm),但寬度不超過枝條直徑的1/2,有時可造成枯梢現象。春末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溢出,開始蔓延。夏季潰瘍斑多於夏末發生,在當年嫩枝上產生水漬狀紫褐色斑點,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稍凹陷,病斑多以皮孔為中心。最後皮層縱裂後潰瘍。夏季潰瘍的病斑不易擴展,但病斑多時,也可使枝條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 異名:Xanthomonas pruni (Smith) Dowson. 稱桃葉穿孔病黃單胞菌桃李穿孔變種,屬細菌。菌體短桿狀,大小0.3~0.8×0.8~1.1(μm),兩端圓,極生單鞭毛,無芽泡,有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病菌發育適溫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溫度51℃。病菌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10~13天,在枝條潰瘍組織內,可存活1年以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被害枝條組織中越冬,翌春病組織內細菌開始活動,桃樹開花前後,病菌從病組織中溢出,借風雨或昆蟲傳播,經葉片的氣孔、枝條的芽痕和果實的皮孔侵入,潛育期7~14天。春季潰瘍是該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夏季氣溫高,濕度小,潰瘍斑易乾燥,外圍的健全組織很容易癒合,所以,潰瘍斑中的病菌在乾燥條件下經10~13天即死亡。氣溫19~28℃,相對濕度70~90%利於發病。該病一般於5月間出現,7~8月發病嚴重。
該病的發生與氣候、樹勢、管理水平及品種有關。溫度適宜,雨水頻繁或多霧、重霧季節利於病菌繁殖和侵染,發病重。大暴雨時細菌易被沖到地面,不利其繁殖和侵染。一般年份在春秋雨季病情擴展較快,夏季乾旱月份擴展緩慢。該病的潛育期與溫度有關:溫度25~26℃潛育期4~5天,20℃9天,19℃16天。樹勢強發病輕且晚,樹勢弱發病早且重。樹勢強病害潛育期長達40天。果園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發病重。早熟品種發病輕,晚熟品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強桃園管理,增強樹勢。桃園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2)清除越冬菌源。結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葉,集中燒毀。(3)噴葯保護。發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30%綠得保膠懸劑400~500倍液。發芽後噴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或機油乳劑:代森錳鋅:水=10:1:500,除對細菌性穿孔病有效外,還可防治蚜蟲、介殼蟲、葉蟎等。此外還可選用硫酸缽石灰液(硫酸鋅0.5kg、消石灰2kg、水120kg),半個月一次,噴2~3次。(4)棚室栽植桃樹在扣棚前增施有機肥、合理修剪,剪除樹上病枝,掃除病落葉,集中燒毀,樹上噴波美3~5度石硫合劑,扣棚後要注意控制濕度,使其通風良好。桃樹發芽後噴灑72%或68%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95%機油乳劑10份:50%代森錳鋅可濕粉1份:水500份,隔15天1次,噴2-3次,可兼防蚜蟲、葉蟎。
桃痘病和花葉病
Peach Plum pox and Peach mosaic
症狀 桃痘病 沿第二條葉脈至第3條葉脈附近的葉肉現褪綠部分,現溝蝕狀花葉,脈緣淺綠色,葉片畸形,田間多不明顯。在幼嫩、生長旺盛的植株上能找到。果實染病黃肉桃品種成熟前在表皮層的表面現黃綠色環。白肉桃品種常出現白色環斑、條紋。油桃上常出現黃色環斑或斑點。桃花葉病多在春季部分新葉或全株新葉表現花葉症狀,展葉推後,葉片小,皺縮,枝條節間短縮,呈簇生狀,果實畸形或不結果。
病原 桃痘病 由Plum pox virus ,PPV稱李痘病毒侵染引起,李痘病毒在多種李屬植物上繁殖,尤以桃、李、杏居多。李痘病毒粒體線條狀,大小764×20nm,致死溫度45~47℃,體外保毒期5~10小時,稀釋限點10-1。系統侵染李、丹麥李、桃、杏等。桃花葉病毒原為Peach (Muir) msaic virus PMV。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桃痘病由桃蚜等10種以上蚜蟲傳毒。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防止疫區擴大。(2)花葉病為害嚴重地區,注意防蚜。
桃畸果病及裂果
Peach fruit deformation and Peach fruit split
症狀 桃畸果病系指外觀發育不正常的果實,如裂果、疙瘩果、花臉果等,影響外觀和商品價值。
病因 有生理原因、非生理原因和蟲害三種。一種是非生理原因引致花臉型,如細菌性穿孔病致果實生褐色小圓斑、凹陷,乾燥條件下可生裂紋、花臉;霉斑穿孔病病果現紫色凹陷斑,形成麻臉;桃縮葉病引致幼果發生黃或紅色隆起斑,隨果實增大發生龜裂或呈麻臉狀o桃黑星病為害果實,致果面現暗綠色圓形小斑點,後擴大致果面粗糙,病果龜裂;二是病蟲為害引起疙瘩果,如茶翅蟠、下心瘦蜻為害後致果面凹凸不平呈疙瘩狀,近成熟果實受害果面現凹坑,果肉木栓化或變松;三是生理原因引致裂果,主要是水分供應不均或久旱遇大暴雨,致干濕變化過大引起,尤其是大型果易裂o
防治方法 (1)對非生理病害引致的裂果,可在雨季及初秋發病高峰期噴0.5:1:100倍式硫酸鋅石灰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對黑星病引起畸形果參見桃黑星病防治法。(2)對害蟲為害引起的疙瘩果,噴灑殺蟲劑防治,具體方法參見茶翅蝽、二斑葉蟎防治法。(3)對生理原因造成裂果主要靠加強水分管理,土壤濕度不宜過高或過低,桃硬核期需水量很大,應保持田間水分穩定,此間如能噴比久500~1000mg/kg可減少此病發生。(4)防治畸果病可在花前、花後和幼果期各噴1次0.3~0.5%硼砂液或於桃初花期、盛花期各噴1次24%應得膠懸劑3200倍液。
桃樹煤污病
Peach tree sooty blotch
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樹枝或果實。葉片染病,葉面初呈污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霉點,後形成煤煙狀物,可布滿葉、枝及果面,嚴重時幾乎看不見綠色葉片及鮮美果實,到處布滿黑色霉層,影響光合作用,致桃樹提早落葉。
病原 引致煤污的病原菌有多種,主要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de Bary) Arn. 稱出芽短梗霉;Cladosporium herbarum (Pers.) Link. 稱多主枝孢(草本枝孢);Cladosporium macrocarpum Preuss 稱大孢枝孢,均屬半知菌類真菌。多主枝孢菌 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或欖褐色,單枝或稍分枝,上部稍彎曲,頂生分生孢子呈短鏈狀、橢圓形,具1~3個隔膜,大小10~18×5~8(μm)。大孢枝孢菌菌絲鋪展狀,分生孢子梗褐色,簇生或單枝,微彎曲,分生孢子橢圓形,具2個或多個隔膜,淡褐色。
此外,還有Alternaria alternta稱鏈格孢;Chaetasbalisa microglobulosa 稱炱殼小圓孢,均可致桃樹煤污病。不同地區桃樹上煤污菌種群組合不盡相同,孢子在葉面上多呈不均勻分布。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煤污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葉上或在土壤內及植物殘體上越過休眠期,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及蚜蟲、介殼蟲、粉虱等傳播蔓延,蔭蔽濕度大桃園或梅雨季節易發病。
防治方法 (1)改變桃園小氣候,使其通透性好,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2)及時防治蚜蟲、粉虱及介殼蟲。(3)於點片發生階段,及時噴射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可滅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多菌靈膠懸劑600倍液、50%多霉靈(乙霉威、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抗霉靈(硫菌�6�1霉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1次或2次。
桃樹紅葉病
Peach tree red leaf
症狀 主要表現是葉子變紅、果農稱其為紅葉病。目前已成為北京和北方一些桃產區重要病害。染病樹春季發芽開花晚,果實成熟遲。葉芽萌動後嫩葉現紅色,從葉尖向下逐漸乾枯,不能抽生新梢致1年生枝局部或全部乾枯,影響樹冠擴展。進入5月中旬~8月顯症輕或不顯症,到了秋梢期又現春季症狀,病葉背面又現紅色,葉麵粉紅色,黃化或脈間失綠。
病原 RhRLV 稱桃樹紅葉病毒、屬Tospovirus組。在電鏡下觀察RhRLV顆粒具鞘膜,球形,直徑54土12(nm),約有36%的顆粒近球形,稀釋限點10000~100000倍,體外存活期4~5小時,用注射法回接於桃樹上,呈典型紅葉症狀。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可能是嫁接或蟲傳,經調查該病發生、擴展與桃園的土壤、地勢、地理位置、連作及土壤、氣候條件關系不大,檢測病株在田間分布屬中心式傳播型,與生理病害特性不符,表現出傳染性病害的分布特性。目前有蔓延加劇勢頭。大久保桃發病重。
防治方法 試用病毒病防治法,參見蘋果花葉病。
桃樹侵染性流膠病
Peach tree Botryosphaeria gummosis
症狀 桃樹流膠病,分為侵染性流膠病和非侵染性流膠病兩種。桃樹侵染性流膠病又稱疣皮病、瘤皮病。主要為害枝幹,也可侵染果實。1年生嫩枝染病,初產生以皮孔為中心的疣狀小突起,漸擴大,形成瘤狀突起物,直徑1~4(mm),其上散生針頭狀小黑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當年不發生流膠現象,翌年5月上旬,病斑再擴大,瘤皮開裂,溢出樹脂,初為無色半透明稀薄而有秸性的軟膠,不久變為茶褐色,質地變硬呈結晶狀,吸水後膨脹成為腖狀的膠體。被害枝條表面粗糙變黑,並以瘤為中心逐漸下陷,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4~10(mm),其上散生小黑點。嚴重時枝條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幹受害產生"水泡狀"隆起,直徑1~2(cm),並有樹膠流出。病菌在枝幹表皮內為害或深達木質部,受害處變褐,壞死,枝幹上病斑多者則大量流膠,致枝乾枯死,樹體早衰。果實染病,初為褐色腐爛狀,逐漸密生粒點狀物,濕度大時從粒點孔口溢出白色塊狀物,發生流膠現象,嚴重影響桃果品質和產量。
病原 Botryosphaeria ribis Tode Gross. et Dugg. 稱茶麃子葡萄座腔菌,屬子囊菌門真菌。無性態為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 屬半知菌類真菌,兩態可同時存在,在病部枯死皮層中產生的孢子器,初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後突破皮層裸露積累成葡萄狀,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革質、大小165~300(μm),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無色單胞,橢圓形至紡錘形,萌發時生1~3個隔,大小13~32.5×5.2~11.7(μm)。子囊殼腔內子囊棍棒狀,壁雙層稍厚,具擬側絲,大小78~130×13~23.4(μm),一般產生8個子囊孢子,多為雙行排列,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卵圓形至紡錘形,兩端稍鈍,大小23.4~28.6×7.8~15(μm)。廣州郊區的桃樹流膠病由Leptosphaeria sp.和Cucurbitaria sp. 引起。均屬子囊菌門真菌。與國內外報道的病原菌都不相同。前者子囊座為子囊殼狀,黑褐色,扁球形大小200.9×135(μm);子囊棒狀,大小41.6×9.6(μm);子囊孢子梭形,無色,具三個橫隔,大小20.9×7.6(μm)。後者子囊座為子囊殼狀,近球形,大小199.8×118.2(μm),子囊圓筒形,大小44.4×10(μm);子囊孢子卵形至橢圓形,黑褐色,具縱、橫隔膜,橫隔膜通常為3~4個,大小18.1×6.9(μm)。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5~30℃。病菌有潛伏侵染特性,潛育期14~84天。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條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彈射出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雨天從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順枝幹流下或濺附到新梢上,從皮孔、傷口及側芽侵入,進行初侵染,枝幹內潛伏病菌的活動與溫度有關。當氣溫15℃左右,病部即可滲出膠液;隨氣溫上升,樹體流膠點增多,病情逐漸加重。一般在直立生長的枝幹基部以上部位受害嚴重,側生的枝幹向地表的一面重於向上的部位;枝幹分權處易積水的地方受害重;土質瘠薄,肥水不足,負載量大均可誘發流膠病;黃桃系統較白桃系統感病。一年中此病有2個發病高峰,分別在5月下旬~6月上旬與8月上旬~9月上旬。一般6~7月擴展緩慢。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結合冬剪,徹底清除被害枝梢。桃樹萌芽前,用抗菌劑"402"100倍液塗刷病斑,殺滅越冬病菌,減少初侵染源。(2)加強桃園管理。低窪積水地注意開溝排漬;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控制樹體負載量,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3)葯劑防治:在桃樹生長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50%滅可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6�1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每半月噴一次,共噴3~4次。(4)刮除病斑。桃樹未開花前,颳去膠塊,後用50%退菌特50g+50%硫懸浮劑250g混合塗葯。
⑽ 刺槐花能吃嗎,刺槐花怎麼吃
刺槐花可以吃。洗凈後伴白面上籠蒸10分鍾,油鍋加適量油燒開炒熟槐花疙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