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倭字怎麼組詞和拼音
以下是如何用倭組詞、造句的介紹:
組詞:
倭夷、倭墮髻、倭遲、倭螺、倭緞、倭國、倭妥、倭娘、倭扇、倭人、倭奴、倭刀、倭瓜、倭子、倭寇、倭傀、東倭、老倭瓜。
造句:
1.到了明朝中期,倭寇與中國海盜勾結在一起走私搶掠,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對沿海人民的危害越來越大。
2.明初倭寇為禍我國沿海甚烈,後為戚繼光所平定。
3.所以,他不僅僅是處於守勢,而且顯得狼狽不堪,他很難想像昨天的自己面對那麼多倭寇依舊揮灑自如,今日卻如此不堪一擊。
4.霍去病孤軍千里大漠擊匈奴、戚家軍馳騁東部沿海驅倭寇,岳家軍威名更是令金軍聞風喪膽,「打」出了泱泱大國軍人的好樣子。
5.有一個夜晚,天色特別黑,有五艘倭寇船悄悄地靠近了離五虎礁最近的汶石村。
6.倭寇船系松杉木製成,其堅固程度遠不及廣船,若與廣船相撞,而被撞碎。
7.本穿越之魂的韓良,自幼勤學苦練,但未能展現傲人三圍,直到被流放青魚鄉時遭到倭寇的圍殺,命懸一線之時,他那傲人的三圍才被徹底的激發出來。
⑵ 倭怎麼組詞
多音字,組詞要注意含義:
● 倭wō
◎古代對日作戰時稱日本為倭:
如:
倭寇
倭傀(古代的醜女);
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
倭刀(古時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
倭股(日本產的緞子);
倭國(中國史書中日本的古稱);
倭夷(日本海盜)
倭娘
倭遲
倭瓜
倭人
◎矮的,個子不高的 [dwarf]。
如:倭狐猴
◎短的 [short]。
如:倭刀
● 倭wēi
◎ 古同「逶」,逶迤。
漢典 網路
⑶ 倭字的組詞有哪些
倭瓜、
倭螺、
倭夷、
倭傀、
倭刀、
倭扇、
倭緞、
倭奴、
倭墮、
倭子、
倭娘、
倭妥、
倭遲、
東倭、
倭國、
倭墮髻
⑷ 倭字開頭的成語
倭瓜, wō guā 基本解釋
方言。南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紅樓夢》第四十回:「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蕭紅 《朦朧的期待》:「已經爬上了架的倭瓜,在黃色的花上,有蜜蜂在帶著粉的花瓣上來來去去。」
英文翻譯
1.[方] pumpkin; cushaw
倭寇, wō kòu 指元末到明中葉多次在朝鮮和我國沿海搶劫騷擾的日本強盜
倭緞, wō àn 基本解釋
日本 出產的一種緞子。《紅樓夢》第一○五回:「倭緞三十二度。」《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安驥 ﹞回到家裡便脫了袍褂,換上一件倭緞鑲沿塌二十四股兒金線絛子的絳色縐綢鵪鶉爪兒皮襖。」
倭奴, wō nú 基本解釋
(1).我國史書中 日本 的古稱。《後漢書·光武紀下》:「 中元 二年春正月……東夷 倭奴國王 遣使奉獻。」《新唐書·東夷傳》:「 日本 ,古 倭奴 也。」
(2).對 倭 寇、 日本 侵略者的蔑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日本》:「謂之妒功生事則可;其恨之者至雲黨 倭 奴以壞戰局……冤矣。」 魯迅 《南腔北調集·論「赴難」和「逃難」》:「我們雖然也看見過許多慷慨激昂的詩,什麼用死屍堵住敵人的炮口呀,用熱血膠住 倭 奴的刀槍呀,但是先生,這是『詩』呵!」
(3). 倭 人之奴,漢奸。 清 黃遵憲 《續懷人詩》之十三:「罵我 倭 奴兼 漢 賊, 函關 難閉一丸泥。」
倭遲, wō chí 基本解釋
紆回歷遠貌。《詩·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遲。」 毛 傳:「倭遲,歷遠之貌。」 朱熹 集傳:「倭遲,回遠之貌。」 唐 獨孤及 《癸卯歲赴南豐道中聞京師失守寄權士繇韓幼深》詩:「不逢眼中人,調苦車倭遲。」
倭墮髻, wō ò jì 基本解釋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發髻向額前俯偃。《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晉 崔豹 《古今注·雜注》:「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唐 許景先 《折柳篇》:「寳釵新梳倭墮髻,錦帶交垂連理襦。」 清 余懷 《板橋雜記·軼事》:「 三娘 長身玉色,倭墮如雲。」
倭妥, wō tuǒ 基本解釋
美好貌。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玩真》:「敢誰書館中吊下幅小 嫦娥 ,畫的這俜停倭妥。」 清 龔自珍 《浣溪沙》詞:「春倦如雲不自持,起書花葉畏人知,斜陽倭妥綉簾垂。」
倭人, wō rén 基本解釋
我國古代對 日本 人的稱呼。《漢書·地理志下》:「 樂浪 海中有 倭 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明 陸深 《春雨堂隨筆》卷二:「 高麗 白松扇……正今摺扇,蓋自 北宋 已有之。 倭 人亦制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花月痕》第五十回:「遙見無數 倭 人,刀如霜白,槍似林蒼。」
倭刀, wō dāo 基本解釋
(1). 日本 舊時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我國古代稱之為日本刀,又稱倭刀。《紅樓夢》第五二回:「有個 真真國 的女孩子……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忽聽得『喀把』一聲,就從衣襟底下忒楞楞跳出一把……殺人不沾血的纏鋼折鐵雁翎倭刀來。」
(2).青狐皮的別名。《嘉慶一統志·盛京奉天府五》「玄狐」註:「又有青狐,亦名倭刀,毛色兼黃黑,貴重次玄狐。」
倭子, wō zǐ 基本解釋
我國古代對 日本 人的稱呼。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九:「 仁宗 時,台官有彈擊教坊 倭 子 鄭州來 者,朝中傳以為笑。」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腹里膏腴之地,二十年前原無 倭 子。」 清 褚人獲 《堅瓠七集·倭子能詩》:「 萬曆 甲戌三月, 倭 子三人,隨破船漂至 登州 。」
倭夷, wō yí 基本解釋
⑸ 這個倭字怎麼讀
倭」字讀音:【wō】、【wēi】
⑹ 倭字讀什麼
倭 wō
【名】
(形聲。從人,委聲。本義:古稱日本)人種名。中國於漢、魏、晉、南北朝時稱日本為倭。其後倭和與日本兩名並稱〖Japan〗。如:倭傀(古代的醜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的緞子);倭國(中國史書中日本的古稱);倭夷(日本海盜)
倭
wō
矮的,個子不高的〖dwarf〗。如:倭狐猴
短的〖short〗。如:倭刀
倭寇
Wōkòu
〖Japanesepirates〗指元末到明中葉多次在朝鮮和我國沿海搶劫騷擾的日本強盜
倭《說文解字》釋為:順貌。從人委聲。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列島以及其近鄰的的通稱, 居民稱為倭人,而稱國家稱為倭國。
日文漢字「倭」音WA,與「和」音同。
唐代以前中國和朝鮮所用於稱呼現今日本西南部份(主要是九州島)之地理名詞。此詞彙的涵義隨時間而有所不同,最早是朝鮮半島用於稱呼九州島繩文人所建立的諸部落、邦國。兩漢經樂浪與朝鮮半島人接觸,進而得知倭人。後日本邪馬台國興,遣使納貢魏國,魏文帝授邪馬台國女主卑彌呼親魏倭王。六朝時,倭遣使納貢,中國各朝皆封其為倭王,然其國是大和、邪馬台抑或其它日本勢力則不得而知。
隋唐以後,倭人政權開始自稱日本,中國於武後時亦改稱其名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為唐朝賜給倭國的國名之說。
倭地位置由於《三國志》所記倭地位置為「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台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方位混亂錯誤,使得中國後世將其地理位置視為揚州之東。
《唐史》注言:「又倭國,武皇後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三國志·東夷傳倭國條》曰:「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國條》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馬台國……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晉書·四夷列傳倭人條》記:「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計其道里,當會稽東冶之東。」
當代中國使用「倭」字是屬於貶義詞彙,如「倭國」是中國對日本的蔑稱,「倭寇」是中國對侵略時期的日本軍隊的稱呼等等。
⑺ 倭字能組什麼詞
倭寇!戚繼光抗倭之「抗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