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脖子皮下有一個青綠色的的米粒大小的疙瘩,快有一年了,不痛不癢的是什麼東西啊
您好!根據您的病情描述可能屬於局部皮脂腺囊腫造成的,建議注意休息,避免局部刺激,必要時可以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進行局部檢查,明確診斷後可以應用激光電離子等方法進行局部治療或抗生素治療。
⑵ 請問身上皮下有硬疙瘩,是什麼病,要緊嗎
脂肪瘤
lipoma
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組織形成的良性腫瘤。多見於40~50歲的成年人。瘤體質地柔軟,圓形或分葉狀,位於皮下,可以推動;瘤體大小不等,小的如棗大,用手摸方能觸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麵皮膚正常。腫瘤單發或多發,見於體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為多見。多無自覺症狀。血管脂肪瘤為一特殊類型的脂肪瘤,以年輕人較為多見,好發於下肢,可自覺疼痛,觸之亦有壓痛。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在瘤體內除了可見大片成熟的脂肪細胞外,還可見到多數增生的血管,整個瘤體的境界清楚。脂肪瘤極少癌變,一般無需治療;若瘤體較大,影響活動,或近期內突然增大或發生破潰,則應手術切除。
概述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生於皮下。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內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葉狀成群的正常脂肪細胞。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復雜的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所構成,在小兒較纖維瘤多見,凡體內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發生。脂肪瘤有一層薄的纖維內膜,內有很多纖維索,縱橫形成很多間隔,最常見於頸、肩、背、臀和乳房及肢體的皮下組織,面部、頭皮、陰囊和陰唇,其次為腹膜後及胃腸壁等處;極少數可出現於原來無脂肪組織的部位。如果腫瘤中纖維組織所佔比例較多,則稱纖維脂肪瘤。
脂肪瘤病因
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內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葉狀成群的正常脂肪細胞。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復雜的脂肪瘤。
脂肪瘤症狀
此類腫瘤好發於肩、背、臀部及大腿內側,頭部發病也常見。位於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圓形或分葉,分界清楚;邊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惡性脂肪瘤的可能。腫瘤質軟有彈性(注意與較大的囊腫區別),有的可有假性波動感。腫瘤不與表皮粘連,皮膚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較廣泛。檢查時以手緊壓脂肪瘤基部,可見分葉形態。皮膚可出現"桔皮"狀。腫瘤發展甚緩慢,大多對機體無嚴重不良影響,惡性變者甚少。
此外另有一類多發性圓形或卵圓形結節狀脂肪瘤,常見於四肢、腰、腹部皮下。腫瘤大小及數目不定,較一般脂肪瘤略硬,壓迫時疼痛,因而稱為痛性脂肪瘤或多發性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種正常脂肪樣組織的瘤狀物,好發在四肢、軀干,一般無疼痛等不適感覺。脂肪瘤生長緩慢,多發性脂肪瘤一般瘤體較小,質地較軟,可有假囊性感。脂肪瘤常在多個部位發生,有家族史。如無明顯症狀可以不作任何處理。只有在出現如下情況,並有惡變可能時,才需要手術切除:局部有疼痛不適;瘤體較大影響美觀或瘤體影響了四肢的活動功能;瘤體生長加快、增大,懷疑有惡變;單發性脂肪瘤長在較深部位。
脂肪瘤不是脂肪肉瘤,脂肪肉瘤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其生長迅速,瘤體較大,質地較硬,多為單發
補充:
治療原則
1.較小(直徑1cm內),多發脂肪瘤,一般不需處理。 2.較大者宜行手術切除。
輔助檢查
1.診斷本病主要依據症狀及體查。尤其是腫塊體表特徵。 2.為了與其他疾病鑒別,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
療效評價
治癒:腫瘤切除完整,無復發。
脂肪瘤手術並發症
1、麻醉意外,導致呼吸、心跳驟停,危及生命。
2、手術中損傷周圍大血管,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3、脂肪瘤切除後「綜合征」: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並發率約為20-30%,具體症狀有:頑固性腹瀉、腹脹、惡心、嘔吐、厭油等消化不良症狀及全身乏力、面色蒼白、神情倦怠等營養不良症狀,目前,這類並發症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4、手術中損傷周圍相鄰臟器,從而造成相應臟器的功能受損,嚴重者可引起致命後果。
⑶ 胳膊上,皮膚里有一個青色的像痘痘般大小的東西,青色的硬邦邦的,好多年了,沒消退,摸起來硬硬的
我也是!在左邊手臂上,曾想拿針挑破的,被家人阻止了,不過這么多年了倒是沒見有什麼變化,反正不痛不癢的,索性就不去理他唄!
偶然搜索竟然遇到了和我症狀完全相同的人。
⑷ 皮下出疙瘩是什麼病
起風疙瘩到底是什麼病?
蕁麻疹(俗稱風疙瘩)是春季多發病。其發病率非常高,有人曾做過統計,全球約1/5人患過蕁麻疹。難怪有人把它稱為「皮膚科第一病」。
蕁麻疹的皮疹即風團(風疙瘩),為大小不等、形狀不同、高起皮面的暫時性水腫性斑疹,伴有劇烈搔癢。患者常因此而搔抓不止,白天影響工作和學習,夜間影響睡眠。風團出現一般可持續數小時至十多小時,而後自行消退;較嚴重者可伴有腹痛、腹瀉或胸悶、哮喘發作。
絕大部分蕁麻疹可在1—3周左右痊癒。若反復數月不愈則稱為慢性蕁麻疹,有的在搔抓、劃碰後皮膚局部出現索條狀風團,稱皮膚劃痕症;有的在遇冷風冷水時發病,稱寒冷性蕁麻疹。
和其它疾病一樣,患了蕁麻疹之後,首先應尋找病因,一般來講急性蕁麻疹的病因為機體對外源性過敏物質(過敏源)的一種急性過敏反應,所以病因較易尋找。常見的有:食入異種蛋白如魚、蝦、肉類;食用植物類食品如桃、腰果等;吸入過敏源如春季的花粉、黴菌孢子、粉塵等;使用過某些過敏性葯物如青黴素、磺胺等;體內有急性感染病灶等。找到病因後,便可以有針對性地治療,從根本上控制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則較復雜和難以尋找,患者往往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因素(過敏體質)和慢性病灶。在診治中,可根據患者情況,如發作頻度、發作時間、伴發症狀等,選用合適的葯物或葯物組合。慢性蕁麻疹患者也可通過摸索及體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葯物和預防方法,比如,少吃高熱量、高蛋白的食品,清潔居室,遠離花粉等過敏源,預防過敏發生。
蕁麻疹的病因相當復雜,主要與下面10種過敏因素有關:
葯物:常見的如青黴素、阿斯匹林、某些降壓葯、降糖葯、胃葯、疫苗以及X線造影劑等。
食物:引起過敏的食物種類有魚、蝦、蟹、貝類、蛋類、牛肉、羊肉、牛奶、芹菜、泥螺、莧菜、雞毛菜、萵筍、香菜、花生、黃豆、筍、雪裡蕻鹹菜、辣椒、草莓、香蕉、胡椒、蔥、蒜、洋蔥、蘑菇、酒糟、米醋、韭菜、酒、芥末、西紅柿、生花生、生粟子、生核桃、桃、葡萄、柿子等,還有現代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等。
吸入性的過敏原:常見的有蟎蟲、真菌孢子、花粉、寵物皮屑和毛發、汽車尾氣、甲醛等。
接觸性的過敏原:常見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如葯皂、香皂、沐浴露、花露水、香波、染發劑、洗手液、護發素、洗潔精、甚至各種護膚霜、美白霜等均含有種類繁多的化學成分)、金屬、塑料製品、油漆(尤其是家居裝修中的甲醛等)、動物的排泄物甚至衣物等。
感染性過敏原:有細菌、病毒、寄生蟲———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時,很容易發生過敏現象。
毒素:如某些昆蟲毒素等。
物理因素:皮膚局部受壓後、或接觸了冷水、冷風、熱風或日光照射後也會引起過敏。
精神因素:有的人在情緒緊張、月經不調、更年期時也會發生過敏現象。
遺傳:有的患者有家族過敏遺傳史,如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等。
疾病:如風濕熱、白血病、內分泌紊亂等疾病也可以成為慢性蕁麻疹的病因。
2 找到過敏原 預防有目標
治療先查病根兒
解放軍304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張晚霞指出,得了蕁麻疹,最好到醫院皮膚科或變態反應科就診,醫生會通過細心的問診幫助患者選擇一個過敏原進行檢測。過敏原的檢測一般分為三大類,有接觸性的斑貼試驗、食物性的過敏原檢測試驗和吸入性的過敏原檢測試驗,過敏狀態較重的病人最好都做一遍。檢測過敏原的方法很多,有的是在皮膚上用細針做點刺試驗、有抽血做化驗的、有用生物共振的方法檢測的、有的在皮膚上做斑貼試驗等。
張大夫解釋道:「查找過敏原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對於一些能夠避開的過敏原,只要能夠避免再次接觸和稍加用葯就可以了。比如說對魚蝦過敏不吃就是了,對動物皮毛及製品過敏的人,盡量避免接觸羊毛衫等。但有的過敏原即使查出來也不太容易預防,如花粉、楊柳絮、蟎蟲、黴菌孢子等,這些存在於空氣當中的過敏原防不勝防。」
3 迎著「敵人」上 逐漸可耐受
脫敏治療貴在堅持
像花粉、楊柳絮、蟎蟲、黴菌孢子等引起的過敏原就無法治療了嗎?鄒主任說,可以通過脫敏治療。但是首先要找到過敏原,比如說對塵蟎過敏,醫生就可以用成品的塵蟎試劑作為抗原,稀釋以後,定期給病人皮下打一點,逐漸增加試劑的濃度,病人會逐漸對塵蟎產生耐受,漸漸地就不會有過敏反應了,這就叫脫敏治療。但脫敏療法的過程比較漫長而麻煩,往往需要一至兩年左右的時間,開始治療時每次間隔1周,因此很多人都難以堅持下來。然而,如果當患者確診為對某樣東西過敏而不採用脫敏療法的話,「風疙瘩」可能就會時斷時續地伴隨終生。
參考資料:
http://health.china.com/zh_cn/med_anxiety/illness/788/20041209/12004881.html
⑸ 胳膊皮膚下面有個豆粒大的疙瘩,又青又紫是怎麼回事,開始有點疼,現在癢,謝謝
指導意見:
你好,你的情況考慮是局部的炎 症, 建議使用抗生素,多是會好轉的,祝健康
⑹ 我的臉上皮下長了個青色的疙瘩請問是怎麼
要看看皮膚是開放性粉刺還是閉合性粉刺。
⑺ 後背皮下上有個青黑色的疙瘩。摸起來裡面有個東西 硬的。按也不疼。是什麼啊。最近又長出來一個小的 小
你這是肉瘤、我爸背上和你這情況一樣去年去醫院做了小手術現在好了,不用住院割完拿點葯隨時走
⑻ 您好!醫生,我今年13歲,右胳膊上有一個青色的疙瘩,是在皮下的,不是很硬,按一按,揉一揉會下去,但
指導意見:
你好,補充維生素,尤其是維C,少吃刺 性強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果不好建議你去醫院皮膚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