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叫笨的人榆木疙瘩
詞目 榆木疙瘩
發音 yú mù gē da
釋義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 葛洛《衛生組長》:「人人專都是屬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示例 羅心剛:「老夏?你認識?」夏雨:「豈止認識!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腦袋!」
★《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
㈡ 求以榆字開頭的成語
【成語】:榆次之辱
【拼音】:yú cì zhī rǔ
【解釋】:用以指無故受辱之典。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示例】:性既遲緩,與人無傷,雖出胯下之負,~,不知貶毀之於己,猶蚊虻之一過也。 ◎《後漢書•孔融傳》
【成語】榆瞑豆重
【拼音】yú míng dòu zhòng
【解釋】用以指身懶神昏。
【出處】語出《文選•嵇康<養生論>》:「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李善註:「《博物志》雲:『食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又曰:『啖榆,則瞑不欲覺也。』」
【示例】木朽石頑,雕鐫莫就;~,性分難移。 ◎唐李商隱《為柳珪上京兆公謝辟啟》
成語】:榆木疙瘩
【拼音】:yú mù gē da
【解釋】: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示例】:羅心剛:「老夏?你認識?」夏雨:「豈止認識!是我爸爸,典型的~腦袋!」 ◎《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
【成語】:榆木腦殼
【拼音】:yú mù nǎo ké
【解釋】:比喻思想頑固。同「榆木腦袋」。
【出處】:劉紹棠《柳傘》三:「『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成語】:榆枋之見
【拼音】:yú fāng zhī jiàn
【解釋】:榆枋,榆樹與枋樹。比喻狹小的天地。後用以比喻淺薄的見解。
【出處】:《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示例】:及從櫟園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猶~也。 ◎清姜承列《<書影>序》
【成語】榆木圪垯
【拼音】yú mù gē dá
【解釋】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成語】:榆木腦袋
【拼音】:yú mù nǎo dài
【解釋】:比喻思想頑固。亦作「榆木腦殼」。
【出處】:谷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凈這么辦,俺也贊成。」
【示例】:「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上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劉紹棠《柳傘》三
㈢ 榆木疙瘩是不是個成語
是
榆木疙瘩
yú
mù
gē
da
〖解釋〗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葛洛《衛內生組長》:「人人都容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示例〗羅心剛:「老夏?你認識?」夏雨:「豈止認識!是我爸爸,典型的~腦袋!」
★《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
㈣ 榆樹比喻成語
榆枋之見 ·榆木圪垯 ·榆木疙瘩 ·暮景桑榆
堅強不屈
jiān qiáng bù qū
【解釋】屈:屈服。堅韌、剛毅,毫不屈服。
【出處】《荀子·法行》:「堅強而不屈,義也。」
【結構】補充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定語、謂語。
【正音】強;不能讀作「qiǎnɡ」
【近義詞】堅貞不渝、堅貞不屈、堅剛不屈
㈤ 寶貝疙瘩成語接龍
1、寶貝疙瘩
bǎo bèi gē dā
【解釋】指人所喜愛珍貴的物體
【出處】馮志《敵後武工隊》第19章:「寶生在他們老公母倆心上,真像命根子,寶貝疙瘩。」
2、疙疙瘩瘩
gē gē dā dā
【解釋】不平滑很粗糙。比喻辦事遇到一些麻煩
【出處】沈從文《紳士的太太》:「見到大少爺在電話旁拿著耳機,說洋話,疙疙瘩瘩。」
3、疙里疙瘩
gē lǐ gē dā
【解釋】文字不通暢,物體不平滑很粗糙
【出處】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五回:「滋著一臉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絲絛,疙里疙瘩,光著兩只腳,拖一雙破草鞋。」
4、雞皮疙瘩
jī pí gē dā
【解釋】受到驚嚇或寒冷在人的皮膚上出現的類似雞皮上的小疙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你這個令收起來罷,把我麻煩的一身雞皮疙瘩了!」
5、老實疙瘩
lǎo shí gē dā
【解釋】忠厚老實的人
【出處】高玉寶《高玉寶》第五章:「也不要像你爹,一輩子是個老實疙瘩,受人欺負。」
6、榆木疙瘩
yú mù gē da
【解釋】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㈥ 遇見個榆木疙瘩男人怎麼辦。。
要看他的性格是怎麼樣,除了不知道哄你,其它的對你好嗎,也許他的性格是比較實的那一種,不喜歡花言巧語,是實在過日子的那種,主要是看你喜歡哪種了,
㈦ 古文《自相矛盾》中,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義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故事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
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韓非子·難勢》
矛與盾》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鄭人買履》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准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台。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准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㈧ 榆木腦袋是什麼意思
比喻人思想頑固,不開化、不開竅。亦作「榆木腦殼」。
榆樹是一種用途比較廣泛的木材,用於製作傢具、器械等。其質堅韌,難解難伐。
出處:
谷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凈這么辦,俺也贊成。」
示例:
「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上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8)榆木疙瘩出處擴展閱讀
同義詞
1、榆木疙瘩 [ yú mù gē da ]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 處:
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2、梗頑不化 [ gěng wán bù huà ]
指十分頑固,無法感化。
出 處:
《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山東有名綠茶,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內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
3、一根筋 [ yī gēn jīn ]
比喻死板、固執。
4、認死理 [ rèn sǐ lǐ ]
堅持某種道理或理由,不知變通。
㈨ 成語接龍榆木疙瘩
榆木疙瘩 達官顯貴 貴在知心 心胸狹隘 愛慕虛榮 榮諧伉儷 里里外外 外寬內明 明罰勑法 法不徇情
㈩ 包含榆木疙瘩的成語有哪些
榆木疙瘩
成語發音:
yú mù gē da
成語解釋: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成語出處:
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多用於比喻句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