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滬語疙瘩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滬語疙瘩

發布時間: 2021-03-12 10:34:12

❶ 上海話小疙瘩怎麼說

小 , gei 輕聲或者第一聲 , 戴

❷ 地道的上海話雞皮疙瘩怎麼說

ji 鼻 ge 的

❸ 求十句經典上海話

No.10老克勒
「克勒」源自英語單詞:carat
(鑽石等的重量單位--克拉)、color、classic
後來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
現用於形容上海小資人士。
例:定製西裝就是上海老克勒們最耀眼的時髦標志!
No.9差頭
源自英文單詞charter(出租、包車),
是"計程車"的常用口語說法。
例:上班要遲到了?拉差頭去!
No.8洋涇浜
洋涇浜原是上海的一條河浜,即今天的延安東路。
所謂「洋涇浜英語」,
是指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上海人說的英語,
意思可以理解為:不標准!
例:那個人英語說得好洋涇浜哦!
No.7軋山河
上海話讀「噶散戶」,來自英語單詞「gossip」,
閑聊、聊天的意思。
例:王奶奶又在院子里和老夥伴們噶散戶。
No.6香面孔
這是情侶間的小甜蜜,吻臉頰的意思啦!
例:這個電影太甜蜜,裡面有好多香面孔的鏡頭欸!
No.5老麵皮
但也是生活中很常用的一句口語。
原指長不大的孩子,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厚臉皮!
例:到別人家裡吃飯,不要客氣怕難為情——
麵皮老老,肚皮飽飽
No.4混腔勢
來源於英文單詞chance,機會
混槍勢就是混機會,也引申為渾水摸魚,等等。
例:這個人一直在混腔勢,其實什麼本事都沒有。
No.3窩色
來自英語單詞worse,
意為心情很不好、很郁悶的,
跟上海話另一個詞「吼嘶」一個意思。
另外,它跟大家很熟悉的"伐開心"也是同義詞!
例:小編辛辛苦苦碼的稿子居然沒保存?!
心裡老窩色額!
No.2門檻精
「門檻精」源自英語中的「monkey」,猴子。
猴子給人的感覺就是精、聰明
因此,門檻精就是形容一個人精明的意思啦!
例:這個小娃娃一點都伐肯吃虧,門檻真精啊!
No.1腦子壞脫了!
按字面理解的意思就是——智商已下線。
用於開玩笑、自嘲、或其他多種場合,
也是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句口語!

❹ 上海話「嗲」什麼意思

上海話「嗲」意思如下:

1、表示很好,靈光,意同上海方言的「嶄」。

例如:這個東西太嗲了。

「這件衣服老嗲的,」就是說這件衣服很時尚,很好。

2、表示說話或姿態媚聲媚氣(形容女子),是「作」的意思。

比方說這個女人老嗲的,那就是說這個女人有點拿腔作勢,說的話及動作都會讓你起雞皮疙瘩。

(4)滬語疙瘩擴展閱讀:

上海方言源於蘇滬兩地俗語,在我國區域方言中屬吳語范圍。以受蘇州方言與寧波方言的影響為最大,其次還有廣東、福建方言的影響。

如「阿拉」、「小鬼」(音 jü)頭」、「邪氣』」等,便來自寧波方言。「阿是」、「阿曾」、「勿來訕」等等來自於蘇州方言;「木佬佬」、「下作」等,則是來自於杭州方言等。

這些詞彙的出現,一方面使上海方言不斷得以豐富,另一方面,也使上海方言顯得相當「混雜」。往往是同一種東西有許多種不同的叫法,同一個意思,也有不同的表達。

如北方話中的「餅子」,在上海方言中便有「大餅」「面餅」。「晶餅」、「羌餅」;

又如同樣說「死」,有的稱「彈老三」,有的為「翹辮子」,有的說「一腳去」,亦有稱「上西天」、「上西寶興路」。

再如同樣說「很」,上海方言中就有「交關」、「邪氣」、「窮」。「老」、「赫」等幾種表達方式。

❺ 上海話疙瘩是什麼意思

對 也就是說挑剔~!還有一種說法就是 熙哥哥的 ~!哈哈,
就是形容挑三揀四的~!
哈哈
希望你能好好學日語啊

❻ 請問!為什麼有的外地人要說著一口不正宗的上海話裝上海人,還要說上海和上海人不好呢

因為YP在上海受了氣,原因很多啊,比如:找不到工作,沒地方睡覺,,買不起房,乞討鈔票上海人不給錢,工作被上海老闆批評,在學校受欺負,上課不認真聽被上海老師狠批,偷東西被抓進去了等等等,心裡不平衡了,就要出來罵上海和上海人,但是想想如果自己一個外鄉人來罵我們上海,怕被圍攻,就只好說一點點洋涇浜的上海話,學上海人來罵,總歸就是心裡不平衡啊,所以硬是要出來罵罵,就是這樣的。

❼ 誰知道上海話中的「搗漿糊」普通話什麼意思

原字不是「搗」而是「淘「「淘漿糊」——勒上海閑話里向,指格人「水平很馬夫」,「是很差勁個」個意向。

「淘漿糊」蘊涵多種含義,需要配合不同的表情、語氣、場合,才能體味其褒貶。它有「和稀泥、裝傻、糊弄、瞎混混、溝通關系、調和矛盾」等意思,主要用於比喻和形容那種不認真的態度,形象而傳神。

「淘漿糊」不僅是上海人的口頭禪,更是上海人求生存求發展的「法寶」。「淘漿糊」表裡都要「做到家」:除了要有小聰明,還得有「佯裝」的表演本領與「皮厚」的本錢。「淘漿糊」的最高境界是上面不起泡,中間沒疙瘩,下面不結底!

1935年汪仲賢寫《上海俗語圖說》時,在第108篇「一塌糊塗」中就提到了那個年代也有「漿糊」在「淘」。至於「淘漿糊」一詞的來歷,有說是出自人們搓麻將時的「詐和」,形容那些耍滑頭矇混過關的小計謀。但更多的人相信它的來歷與「舊上海蹂躪雛妓」有關。據稱,過去,寧波裁縫店做土布衣裳需要上漿,漿糊一干就要使用木棒,摻水淘開。是什麼關聯,將之引申到風月場上去?不敢想像。此詞作為「下流文字」在解放後消沉了一時,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變身」流行於上海人口語中,九十年代中更進入書面語,在報刊上亮相。因上海的海納百川,人際交流增多,新聞媒體的傳播,「淘漿糊」一詞逐漸走向全國。但外地人士因為不諳上海方言,常將「淘漿糊」誤為「搗漿糊」。我也一度把「淘漿糊」一詞趣味化地翻譯成「pastemaker」,這本身就是一次「淘漿糊」!

有意思的是,從「淘漿糊」還派生出一些「漿糊」類的新詞,如「漿糊」、「漿糊桶」、「漿糊兄」、「漿糊師」等

上海話「搗漿糊」的幾種情景:

1. ――幹得不錯啊
―― 哪裡,搗搗漿糊而已(上海話又說:混chance )
(表謙虛:「敷衍應付」)
2. ―― 那人說到法律問題,好像還挺專業
―― 哼,他在瞎搗漿糊而已
(表:「瞎說」)
3. ―― 他周末帶了客戶到太倉玩兒
―― 是去搗漿糊啦
(表「色情胡混」)
4. ―― 其實英語不難學
―― 搗漿糊!
(表斥責,嚴重不同意:「胡說!」)

❽ 請教一些上海話的方言詞,高手來啊~

有點多,嘻嘻,試試吧。
1、一種昆蟲,也指蟬;2、通「鎮定」;3、破落的樣子,也指走回霉運;4、下答場的意思,也有下台階的含義;5、可能是合並的意思;6、主要是休息的意思,也有等一會的含義;7、是的;8、是的;9、主要是指受到驚嚇後,給自己拍拍胸並說「猜猜」安慰自己不要害怕的意思;10、答案不清楚;11、是的;12、又叫「羊癲瘋」;13、主要形容人比較計較,難弄,做事不順。

❾ 上海話嗲是什麼意思

這個字有好幾種意思。一種是好的意思,比方說「這件衣服老嗲的,」就是說這件衣服很時尚,很好。還有的意思是「作」的意思,比方說這個女人老嗲的,那就是說這個女人有點拿腔作勢,說的話及動作都會讓你起雞皮疙瘩。

❿ 用上海話的電視劇有哪些

聽上海話看上海人看35集電視劇《長恨歌》
這是播放的網址http://ent.sina.com.cn/v/f/chhg/index.html
希望你會喜歡,也祈願對你有用!

電視劇《長恨歌》是一部具有濃郁的海派特色的經典之作,整體製作非常精緻,就是劇中插入的上海話,也是精雕細刻的,處處表現了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和海派風味。

電視劇中處理上海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像《孽債》一樣全劇用上海話,但其實台詞全是從普通話轉譯的。另一種做法,就是把上海話的精華語詞嵌進普通話中,《長恨歌》就屬於後一種。編劇蔣麗萍是從上海話出發的,用上海話的長處去豐富普通話的表達,有

不少是普通話中沒有對應的詞語的,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傳達海派風情的上海話詞語運用,也是繼承了三四十年代上海電影的傳統,像「自來水、電燈泡、馬路、洋房、電車、馬達、沙發、麥克風」這些詞語都是這樣被普通話吸收的。

不是在劇中生硬地貼一兩個「阿拉」、「開心」等上海話詞語上去,就會體現上海特色的。在這個劇里,上海話詞語的運用是深入描繪上海人的性格的,並且烘託了濃郁的海派氛圍。比如王琦瑤的一句「姆媽」,從聲調中就帶出了上海人的稱呼中親熱的味道。一句「儂走好噢」,就把上海人親切送客的模樣傳神地表達出來了。一句「儂夜飯吃過了啊?」聽了比「你好」感覺親熱得多,那是上海的標准問候語了。再比如常常在劇中出現也經常在上海人平時生活中聽到的「喔唷」一聲,語氣稍稍不同,卻能表達不同的情緒。有時表現上海人的厭惡和埋怨,有時卻表現驚訝,有時又表現了不耐煩,如「喔唷,緊張殺了,緊張殺了」。

另外一些描寫行為的上海話,比如「心盪到什麼地方去了」,「越說越不入調了」,「搭架子」,「最歡喜軋鬧猛」,「搭訕外國人」,「騙騙野人頭」,「儂不要騰我來」,「儂不是橫對嗎?」,「不要兜圈子來」等等,也可以從中看出上海人的一些性格和舉止。

說人的一種性格,用「像溫吞水」,不冷不熱;批評人花言巧語,說她「說得花妙」;稱贊對方沉著,「涵養來得個好」;說那人看過來的樣子,「眼睛定洋洋定洋洋的」,講出話來使人「冷絲絲」的;叫人別大聲激動,還有擬聲詞的加入:「儂哇喇哇喇的做啥!」煞是傳神。這些達意又貼切的上海話體現了上海男女的待人處事的各種風貌。有很多詞是不可替代的,普通話中找不到同樣細膩意思的對應詞。比如「殟塞」、「烏蘇」、「頭大」、「疙瘩」等等。

當然,電視劇中的那些帶有時代特色的語言,如:「面孔紅得像杜六房個叉燒一樣。」闌尾炎在那個時代稱呼為「絞腸痧」,都勾起了老上海對生活的回憶。「當我是救火會?當我是巡捕行?」責問得真是有情有景。70年代的小菜場有「配盆菜」的攤頭,用一個「配盆菜」詞語表達引申出去說搭配的事,只此一詞,就自然使劇情巧妙地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讓人感受到片子中表現的深厚的生活底子。

這個片子最珍貴之處是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榜樣。有特色的上海方言詞語的運用,不但優化了劇本的表演語言,而且挖掘展現了上海地區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承高雅的上海話的語言問題,還是一個本土化的問題。許多到現在還站得住的作品,都生根於地方文化的深層土壤中,因此有較強的生命力。如以普通話為載體的大量電影文學作品,實際上也滲透著深層的地方文化的底蘊。像《白毛女》音樂以陝北方言中形成的《信天游》為基礎,《江姐》中融入了激越的川北號子和吳儂軟語的越劇唱腔才如此優美。

越是植根於本地沃土的文化,越能在世界上走得遠。那是因為文化越是本土,就越是擁有細致入微的鄉情民俗異彩,就越是貼近本真,其語言和文化形態中便蘊含著世界文化的普世精神和永恆價值,深藏著人類人性中共同部分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