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藏族人過年喜歡干什麼
居住在草原上的藏族人民,在歡度一年一度的除夕時,家家戶戶的庭堂里,都有一個別具一格的庭柱,柱頭上綁著拋兒,插滿沉甸甸的青稞穗。到除夕晚上,撣凈灰土,修飾穗枝,有些人家箍上一道紅紙,有些人家包上一層裝璜彩色紙,穗子閃閃發光。佛龕或供桌上的凈水盅,擺得很長很長,酥油燈照得滿屋明亮。
除夕的黃昏,度過漫長而又坎坷世路的老人們,別有一番心思,他們按照傳統的儀式:把炒麵粥蘸在指頭上,在潔白的牆壁上寫出「扎西德勒」幾個大字。他們那樣地虔誠,每點一點,總要念幾遍六安明經咒。在構成每一字的點中,凝聚著他們希望之光,祈禱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 在除夕之夜,姑娘們的心是最不平靜的。在她們沸騰的心房裡,滾動著「卡(kǎ)切」這富有象徵意義的字。「卡切」,意為晨星水。晨星水是指除夕過渡到大年初一那一刻,背回來的頭一桶水。傳說,晨星水是人間最吉祥的水。它可以獻神,可以潔身,可以洗滌一切污垢和不祥,給人們帶來光明和幸福。夜十二時,容光煥發的姑娘們,按照民族的習俗,在背水「梢兒(大桶)」的沿口貼上三塊酥油,再插上三支點燃的香。懷抱由柏香、白香青為原料的桑切,披著繁星,爭先恐後地去背晨星水。習俗認為,頭一個先到河邊點起桑切,並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氣的人。夜,暮靄沉沉。星,熠熠泛光。接踵而來的姑娘們,打破了河邊長夜的寂靜。她們的唱歌聲、歡笑聲、佩環聲及嚓嚓嚓的腳步聲,組成了一曲迎春大合唱。姑娘們把晨星水背到家中,在潔凈的盆內先倒入一些,再注入少許牛奶,按先男後女的順序,全家洗滌。「一水洗百凈」。舊的一切,隨著晨星水的潔身,一去不復返了。迎來的將是新歲、新事、新的吉祥。
② 藏族的過年飲食習俗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歷12月初,人們便開始忙碌過年。有意思的是,藏族人民過年無論是供奉的內容還是入口的食品,從用酥油和麵粉炸「卡賽」到糌粑、炒青稞粒、人參果,上插著青稞穗的「竹素琪瑪」五穀斗,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會用上食物。這些食物在新年期間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的含意。
12月29日的傍晚被稱作「古突之夜」。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時,全家依長幼次序就位坐定,開始聚吃「吐粑」。藏族稱此為「古突」,最早起源於民間驅鬼避邪的習俗,儀式頗為隆重,藏語「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這個儀式過程中,必須做兩種「帕吐」。一些帕吐被製作成具有各種象徵意義的面型,如太陽象徵富有、威嚴和榮譽,經書貼象徵聰慧、有學識,鼓象徵不可靠、兩面人等。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子預示心腸硬;炭預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撈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興。
除夕晚上,藏族人家正屋佛龕前疊放各式「卡賽」(油炸果子)四、五層和各種水果、乾果、酥油、磚茶、鹽塊等物,以表慶祝節日;家庭主婦煮好「觀顛」,即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
藏歷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來穿好衣服,點燃供燈祭祀神靈後,按輩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飲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著後輩起來向長輩們敬「切瑪」和青稞酒,並獻上哈達,祝吉祥如意,然後坐下,大家一起喝熱青稞酒,吃麥片和酥油煮的人參果。
③ 藏族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藏族節日習俗:
1、藏歷新年
藏歷新年在當地就如漢族人的春節一樣,是一個合家歡樂的節日,是藏族人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藏歷新年到來之際,每家每戶會把家裡清掃得乾乾凈凈,准備「切瑪」,製作「卡塞」,備置各種各樣的「年貨」。受內地的影響,有些地方也會在門窗上貼上年畫或者對聯。
除夕有年夜飯的習俗,在藏族,有「古突」習俗。「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主婦在屹塔里包有石頭、木炭、硬幣 、羊毛等物品,吃到屹塔裡麵包裹著的東西要當場吐出來,石頭表示鐵石心腸,木炭表示心黑,硬幣表示有財運,羊毛表示心地善良,最後大家一起相互逗樂其樂融融。
在藏歷新年期間,西藏各地都會舉辦舉重、射箭、騎馬、賽跑等文體娛樂活動,在布達拉宮廣場還會舉辦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群眾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帶上形狀各異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面具,一起載歌載舞,歡慶新年。
2、薩噶達瓦節
每年藏歷的四月十五就是西藏有名的薩噶達瓦節,薩噶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藏歷的四月十五對於對於佛教信眾來說,這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日子,佛陀(釋迦牟尼)的降生、成道、圓寂都發生在藏歷的四月十五。
薩嘎達瓦期間,西藏的各大小寺院都會舉行各種佛事活動,信徒們去轉經道轉經祈福。這也是布施的節日,這一天拉薩的大街小巷都蹲滿了乞丐,因為這一天是吉祥日,只要你做善事,你的福氣就會更多,所以只要乞丐像你伸手了,一般當地人都會慷慨解囊,所以這一天也是「要飯」的的大好日子,甚至薩噶達瓦節被這些內地人稱之為「窮人的日子」、「要飯的日子」。
這一天也是比較多禁忌的,比如這一天不可以殺生,主人倒酥油茶給你喝時,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雙手接過來喝。
3、雪頓節
每年藏歷的六月三十就是拉薩隆重的雪頓節。「雪」在藏語中是「酸奶子」意思,「頓」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頓節又稱之為「吃酸奶的節日」。又因期間有盛大的展佛活動,雪頓節又稱之為展佛節,是拉薩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
雪頓節期間的活動有:展佛活動,尤其是哲蚌寺的展佛最為隆重,到時拉薩萬人空巷,全部涌到哲蚌寺的後山上看展佛,場面甚是壯觀;龍王潭公園、羅布林卡屆時都會舉行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戲匯演,繪聲繪色的藏戲表演帶你領略西藏獨特的民族文化;雪頓節過林卡(過林卡跟內地野炊意思一樣)、喝酸奶是不變的主題之一,一家人找個青草地綠水旁,烤烤肉,喝喝酸奶,其樂融融。
4、藏族沐浴節
每年藏歷的八月初四就是西藏有名的沐浴節。沐浴節俗稱大家一起洗澡的日子,到時男女老少成群結伴一起到河邊洗澡,把家裡的褥被及一些傢具都會搬出來清洗一次。家家戶戶還會在河邊的樹蔭下搭起帳篷,置辦一些美食,好友歡聚一起,舉杯暢飲,引吭高歌,熱鬧極了。我是非常期待過這個節日的,不但可以享受到美食,還可以在拉薩河邊看到出水芙蓉的美女呢。
5、燃燈節
每年藏歷的十月二十五就是西藏的燃燈節。藏歷年的1419年10月25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派也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成佛圓寂之日,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格魯派領袖,每年的這一天信徒們都會舉行磕頭、誦經、燈供儀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動,久而久之,這一活動成了一個傳統節日—燃燈節。
6、吉祥天母節(仙女節)
每年藏歷的十月十五就是西藏特別的吉祥天母。吉祥天母節又稱之為仙女節,跟內地的三八婦女節一樣,不過仙女節期間女士們享受的待遇更優厚。這一天,女士們可以向男士們要紅包或者禮物,甚至可以向陌生的路人伸手要紅包。由於這一天是特殊節日,出於禮節,大家都會慷慨解囊的。
(3)麵疙瘩古突擴展閱讀:
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聖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約750萬左右,中國境內約700萬(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計在1000萬以上。
④ 西藏的風俗 要全面
西藏自治區為五個自治區之一,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地方。
位置與面積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
⑤ 怎樣做雞頭麵疙瘩
回族飲食生活習俗
一、主要習俗 回族的生活習俗與"清真"融為一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潔凈無染"、"真而獨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習俗,十分講求身心的清潔干凈,質純品正。 從用水來說,回族對生活用水十分講究。在城鎮自來水系統產生以前和現在的農村,家家都有磚砌加蓋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時懸空垂掛,汲水前必須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平時洗滌均用湯瓶、吊罐或勺澆沖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雞、鴨、駱駝、魚、兔等動物肉,忌食豬肉,不食猛禽猛獸及爬蟲類動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義宰殺的動物肉,不食動物的血。 二、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條類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面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逢年過節或嫁娶喜慶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傳統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興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舊社會,回族家中的飯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裡不過問做飯問題,只等妻子端飯上桌,吃飽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個別人干點輔助工作。70年代 後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丈夫能主動下廚與妻子共同做 飯,有些雙職工家庭,誰早回家誰做飯。1990年調查86人,其中妻子做飯的佔21.24%,父 母做的佔1.74%,丈夫做的佔1.24%;74.78%的人回答誰有時間誰做飯,其中30歲以下 佔60%多。 三、飲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還添加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乾、杏干、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 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麵粉炒至微黃,加蔥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 便飲食。
藏族的生活習俗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習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糧食、蔬菜等九種食物做的九寶飯)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婦總是搶先背回第一桶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給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命名習慣
藏族給小孩命名有許多種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將自己名中的兩個字加在嬰兒名字中。如「旦增曲傑」活佛可為小孩命名「旦增多傑」或「羅桑旦增」等。請家中長者或鄉里有名望的長者命名,不帶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那日」(黑旦)等。以自然界的事物命名,如「達娃」(太陽)、「白瑪」(蓮花)等。以小孩的出生日期命名,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等。以星期為小孩命名,如「米瑪」(星期二)、巴桑(星期五)等。根據父母的意願給小孩命名,如希望小孩長壽便起「次仁」、「次旦」。想要男孩,便給女孩起名「布赤」(帶男孩來)等。藏族人的名字多為四個字,有些兩個字的名字為四個字的縮寫。如「單曲」為「單增曲扎」的簡縮。藏族人名有些男女通用但有些不能混用,卓瑪、卓嘎、拉姆、拉珍、桑姆、旺姆只用於女性。貢布、頓珠、旺傑、占堆只用於男性。如果名字相重,即分別用地名、處所、年齡、外貌、生理特徵、性別及職業來區分。
磕頭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語中「旁」是「污濁」,而「色」是「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後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後端詳嬰孩,誇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服飾
牛皮衣
在西藏錯那地區,婦女的裝束非常獨特,無論老幼,背上一都有一張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內而皮板朝外,小牛皮頭部直須預項,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伸展。在此地區,婦女是牧業生產的主力軍。她們的裝束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外,背上披著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損衣服,同時還可以隔潮保暖。
幫典
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裙。幫典編織繳密、色彩鮮明,一般先用手工紡線,然後染色,刷毛,織成條狀,最後縫合成裙。西藏織幫典最著名的地方是貢嘎縣姐德秀區的「幫典」廠。
金定幅
流行於拉薩、日喀則等地。是以氆氌和皮毛為料,用金絲緞、銀絲緞和金絲帶作裝飾製成的一種帽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藏歷
藏族傳統歷法。9世紀初即見於文字記載。基本上與夏歷相同,採用陰陽歷計年法。以五行、陰陽和12生肖配合計年,相當於干支。一年有12個月,月有大小,有星期。19年7閏。能推算日食月食。自1027年藏歷的火兔年(宋天至五年丁卯)開始,每60年稱為一個「饒回」,相當於甲子。
潑水婚禮
迪慶藏族結婚的時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潑水。傳說迪慶藏人婚禮上的潑水,是一種神聖的禮節,表示新婚夫婦互敬互愛、互相體貼,感情象流水一樣長,像海水一樣深。藏族喪葬
藏族的葬儀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種,並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至於採用以上哪種葬儀主要取決於喇嘛的占卜。
塔葬 將屍體用鹽水抹擦,風干以後,徐上香料等貴重葯物,保存起來,並貯於金質或銀質的塔內,供人膜拜。這種葬法僅用於達賴、班禪及少數有名望的大活佛和大土司。葬儀十分隆重一,轄區百姓必須參加並自願送禮。
火葬 火葬是藏族的葬俗之一。具體方式是將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後將屍體火化,斂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樓下或山頂、凈地。墓似塔形。也有揀起骨灰帶至高山之巔,順風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後。骨灰盛入金質或銀質的小塔內。有的將骨灰置入不同質的塔內時,還同時盛入一些經典書籍、佛像、法器、金銀財寶於塔內。以供人膜拜這種塔一般名為靈塔或靈骨塔。
天葬 用於一般的農牧民。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即天葬場,有專人從事此業。具體葬法各地略異。大多由喇嘛在天葬場誦經超度,點香升煙,鳴缽吹號,直到啄食屍體的禿駕及鷹見煙聞聲從各方聚集飛至,啄食盡凈方止。專食人屍的鷲鷹,不害小動物,藏族人民稱之為「神鳥」。屍體敬獻諸「神」,祈禱贖去罪孽,為死者超度。
水葬 經濟條件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時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時,一般用水葬。水葬時,將屍體背到河邊支解後,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將屍體裹捆,然後墜上大石棄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這是最次的一種葬儀。一般患有麻瘋、天花、炭殖等傳染病的人以及強盜、殺人犯死後用土葬。土葬大概有兩個含義:一是,根絕瘟疫的流行,二是,懲其罪過,打入地獄之意。
蒙古族生活習俗
蒙古人的蒙古族在牧業時期住氈房,俗稱「蒙古包」,設計簡單,可以拆移,適合游牧生活。牧業轉入農業後多以土木石蓋房,漸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為坐北面南,以三、五間居多,忌四、六間形式,謂「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續建東西耳房。舊時有地位、有官職的人,或建五間瓦房或草房。房間次第,按習慣以西為尊,西為大間,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稱「彎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連搭,俗稱「錢褡子炕」。按習慣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五間者東間為子媳居住。
蒙古族蓋新房,還有一樁特殊習俗:新房上蓋那天,村裡鄰舍、三親六故全來幫忙並送「粘豆包」或小米麵豆包,以示祝賀。上中檁時,請兒女雙全的老人祝頌吉言。之後由木匠站在中檁上灑酒,然後向東西南三面扔豆包讓人爭搶,以示吉祥。這種風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飲食,在牧業時期,主要以食牛、羊肉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乳酪、黃油、奶豆腐為佐。茶以磚茶為主,兼以自製的哈爾干茶。牧人多以磚茶加些牛奶熬製成奶茶飲用。到了全農時期,主食以糧谷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為鋪,將各種蔬菜烹製成各種炒菜食用。
蒙古族人喜以「粘豆包」蘸葷油、紅糖食用。「牛犢子湯」也是蒙族人愛吃的風味食品。舊時當自家母牛生犢時,全家吃這種食品,以表喜慶和祝願六畜興旺,由此命名。其做法是將和成的蕎面趕成薄片,切成小方塊,在開水中煮熟撈出,與和好的芝麻糊攪勻即可。「蒙古餡餅」是縣境久負盛名的風味食品,其色、香、味、形俱佳,是招待貴賓的美饌。最初,蒙古餡餅用蕎面做原料,民間干烙水煎;後轉入王公貴族府第,改用黃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餡,現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豬肉做餡或「三鮮餡」(海米、雞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為城鄉各族人民喜愛的食品。
蒙古人喜喝紅茶,先以茶待客,在沏茶上是有講究的,從不把自己先沏成的茶倒給客人,定要重新沖沏,俗語說「來客必沏茶」。
蒙古人的服飾,最具特色的是傳統的「蒙古袍」。牧民一般穿大袍,系腰帶,挎荷包、煙袋、腰刀、火鐮袋、褡褳等。顏色以紫、藍為多,少數為青色。男女均愛穿帶大襟的長袍。男人外罩「馬褂」,穿布靴,靴臉上綉雲彩花紋,系腰帶;婦女穿長袍,外罩坎肩,穿長褲,頭裹包巾,已婚婦女習扎紅腿帶。衣服的領口、袖口、褲角、衣邊均以彩條鑲邊,鞋臉上綉花。
怒族的生活習俗
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 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卧室兼儲藏室; 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 ,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怒族的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於拆遷,又適合山區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採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麵粉,表示吉祥如意。
怒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在婚前有戀愛自由,但締結婚約由父母做主。在初戀至成婚期間,雙方父母要劃給他們一塊「共耕地」,以便於他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互相觀察、了解,培養感情。按照傳統習慣,新婚夫婦在舉行婚禮的三天中不能同居。年長之子婚後要分家另過,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房,並分得一定財產。幼子與父母同住。所有弟兄共同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家中無子有女兒者,可招女婿上門,可以繼承遺產。
德昂族生活習俗
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餚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慫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飲酒則多是自家釀制的竹筒米酒。
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准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斗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⑥ 藏歷年吃什麼
藏歷年人們吃古突。此外還吃些麵食如:①黑糌粑②卡賽(麵粉做的油炸版食品)③煺(用奶渣酥油做成權)④桑卡帕列(千層餅)⑤風干氂牛肉⑥古突(麵疙瘩)⑦者斯(人參果酥油紅糖拌飯)⑧卜魯(白糖牛奶混在一起炸的)⑨乾果
⑦ 西藏的風俗習慣、民風、特色景點
藏歷年即草民藏民節,是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人民的春節,每年農歷正月初舉行,為期一個星期左右。 穿拉薩的中年婦女,在過年的日子裡,外面愛穿一件無袖長袍,罩著裡面的皮袍,領口、袖頭則翻出裡面天藍、紫色等素色襯衫。腰上圍一條彩虹般的「幫典」,腳上蹬一雙自家做的高腰氆氌鑲呢藏靴(松巴拉姆)。頭上戴著紅珊瑚做的「巴珠」、耳環、戒指、「口烏」,全副「武裝」,煞是好看。老年婦女不戴首飾,卻要穿上大紅的襯衣。不論中年還是老年婦女,一概都梳著兩根系著「扎秀」的辮子。年輕的未婚姑娘不圍「幫典」,編獨辮,「扎秀」顏色更鮮,襯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門。城裡的姑娘不僅愛穿「松巴拉姆」,她們還要穿一雙式樣較好、擦得錚亮的皮鞋。男人們喜歡頭戴「次仁根果」(前後各有一大沿,頂上是綉花緞子的藏式帽子)或解放皮帽,身穿大袍。只不過隨年齡的增加加深袍子的顏色罷了。過支時興男人扎辮子時,他們還帶的黑色金絲絨靴。吃 二十九號晚上,每家都要吃一頓麵疙瘩,藏語叫「古突」。「古」是九,「突」是粥。麵疙瘩里要包上九種東西,有面做的日、月,表示至高無上的尊嚴;有磁片(「嘎玉兒」),表示好吃懶做;有辣椒,說明長著刀子嘴;羊毛,意為吃到的人是個懶人;還有帶角的麵包,不難想像,那是說吃到它的人愛發脾氣等等。無論誰吃到什麼都要當場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雅興。初一清晨,女主人提來新年的第一桶水,給全家吃過「觀顛」(用熱青稞酒加上奶渣、人參果、紅糖拌好後,徐徐加上糌粑、炒麥粒和人參果的斗,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敬大家。吃時先抓上幾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祝福的話。儀式過後,吃羊肉煮的麥片土巴,藏語叫「卓突」,這是早飯。中午,可以吃菜、面條或手抓羊肉、抓糌粑。晚上吃「香寨」,即用酥油炒熟羊肉塊,加上熱酥油拌好的咖喱及土豆塊一起煮,連汁放在米飯上吃。這種「咖喱飯」是藏族群眾最喜愛的食品之一。飯後,大家互敬青稞酒,喝酥油茶或甜茶,吃油炸果子。玩 克朗球。有些像康樂球,但「球」是扁圓的木塊,且是用手彈,規則也完全不同。藏族群眾,無論老少,都很愛玩。撲克牌。花樣較多,有七張、四張、三張牌等多種玩法。下棋。藏語叫「明瑪」,與象棋棋盤相似,但對手分別是國王和兵。
甩骰子。「骰子」和內地「色子」一樣,但玩法不同,且用貝殼計數。 踢毽子,跳繩。多是女孩子玩。講究的。毽子用老鷹腋下毛做,在漢式銅錢下掛小鈴鐺。踢起來「蹭蹭」作響。「博力」,鞭炮。多是男孩子玩。「博力」是將銅錢投進固定距離上挖好的窟窿中的游戲,但玩的規則頗不簡單。一般習慣,玩到藏歷初五。初六起,一切就又恢復正常了。
藏歷年即草民藏民節,是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人民的春節,每年農歷正月初舉行,為期一個星期左右。 穿拉薩的中年婦女,在過年的日子裡,外面愛穿一件無袖長袍,罩著裡面的皮袍,領口、袖頭則翻出裡面天藍、紫色等素色襯衫。腰上圍一條彩虹般的「幫典」,腳上蹬一雙自家做的高腰氆氌鑲呢藏靴(松巴拉姆)。頭上戴著紅珊瑚做的「巴珠」、耳環、戒指、「口烏」,全副「武裝」,煞是好看。老年婦女不戴首飾,卻要穿上大紅的襯衣。不論中年還是老年婦女,一概都梳著兩根系著「扎秀」的辮子。年輕的未婚姑娘不圍「幫典」,編獨辮,「扎秀」顏色更鮮,襯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門。城裡的姑娘不僅愛穿「松巴拉姆」,她們還要穿一雙式樣較好、擦得錚亮的皮鞋。男人們喜歡頭戴「次仁根果」(前後各有一大沿,頂上是綉花緞子的藏式帽子)或解放皮帽,身穿大袍。只不過隨年齡的增加加深袍子的顏色罷了。過支時興男人扎辮子時,他們還帶的黑色金絲絨靴。吃 二十九號晚上,每家都要吃一頓麵疙瘩,藏語叫「古突」。「古」是九,「突」是粥。麵疙瘩里要包上九種東西,有面做的日、月,表示至高無上的尊嚴;有磁片(「嘎玉兒」),表示好吃懶做;有辣椒,說明長著刀子嘴;羊毛,意為吃到的人是個懶人;還有帶角的麵包,不難想像,那是說吃到它的人愛發脾氣等等。無論誰吃到什麼都要當場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雅興。初一清晨,女主人提來新年的第一桶水,給全家吃過「觀顛」(用熱青稞酒加上奶渣、人參果、紅糖拌好後,徐徐加上糌粑、炒麥粒和人參果的斗,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敬大家。吃時先抓上幾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祝福的話。儀式過後,吃羊肉煮的麥片土巴,藏語叫「卓突」,這是早飯。中午,可以吃菜、面條或手抓羊肉、抓糌粑。晚上吃「香寨」,即用酥油炒熟羊肉塊,加上熱酥油拌好的咖喱及土豆塊一起煮,連汁放在米飯上吃。這種「咖喱飯」是藏族群眾最喜愛的食品之一。飯後,大家互敬青稞酒,喝酥油茶或甜茶,吃油炸果子。玩 克朗球。有些像康樂球,但「球」是扁圓的木塊,且是用手彈,規則也完全不同。藏族群眾,無論老少,都很愛玩。撲克牌。花樣較多,有七張、四張、三張牌等多種玩法。下棋。藏語叫「明瑪」,與象棋棋盤相似,但對手分別是國王和兵。
甩骰子。「骰子」和內地「色子」一樣,但玩法不同,且用貝殼計數。 踢毽子,跳繩。多是女孩子玩。講究的。毽子用老鷹腋下毛做,在漢式銅錢下掛小鈴鐺。踢起來「蹭蹭」作響。「博力」,鞭炮。多是男孩子玩。「博力」是將銅錢投進固定距離上挖好的窟窿中的游戲,但玩的規則頗不簡單。一般習慣,玩到藏歷初五。初六起,一切就又恢復正常了。
⑧ 古突節是什麼
藏族風俗。「古」即九,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種面粥。藏族 臘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舊迎新。突巴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幣,代表「心腸硬」、「刀子嘴」、「心腸軟」、「 黑心腸」、「發大財」。吃到這些東西的人要即時吐出,引得眾人大笑,增添除夕歡樂氣氛。
圖片
2月22日是藏歷12月29日,藏族民眾迎來藏歷新年傳統的「古突」之夜。
據了解,按照藏民族傳統習俗,每年藏歷12月29日,藏族民眾都要食用一種麵疙瘩粥即「古突」,裡麵包裹了九種物什,各自代表不同的寓意。例如:羊毛代表心腸好、善良,辣椒代表「刀子嘴豆腐心」等。飯後,男主人會手持火把轉遍屋子,再將火把丟到門外,放鞭炮煙花,辭舊迎新。
話說這個古突,是用青稞面或小麥面做成的面團,配以羊毛、木炭、鹽巴、肉、紙、奶渣、糌粑、辣椒面等做成餡兒,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寓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然後由阿媽親自掌勺,一勺一勺的給每個人的碗里盛麵疙瘩。一般來說,吃出辣椒,說明這人性格潑辣;吃出木炭,說明這人心黑;吃出鹽巴,表示這人懶惰……不一會兒,溫暖的藏式木屋裡就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大家笑得前仰後合,看誰吃到了木炭一嘴黑水,誰又被辣椒面嗆的直流眼淚。
圖片
吃飽喝足,接下來有一個更重要的儀式,那就是「驅鬼」,因為在藏族人看來,世界上除了神佛,人和動物,還有各種各樣的鬼怪,這些鬼怪一搗亂,就會給人間帶來疾病和災患。所以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一定要把這些鬼怪趕出家門。通常情況下,人們在庭院里壘起幾個石頭堆,最多要壘九個,他們代表鬼怪的寶座,這個寶座前人們會擺上幾個破陶盆或破陶罐,裡面裝一些剛才吃剩下的面圪塔湯,以及當天洗澡時用糌粑團擦下來的那些臟東西,很顯然,這些臟東西在這里代表的是人的疾病和晦氣。
圖片
這時候的阿爸嘴裡會念念叨叨,請鬼怪吃下這些臟東西,等到了一定的時間,阿爸一腳踢翻鬼怪的寶座,然後舉起火把跑進每個屋子裡大聲的喊「出來,出來」一旁的家人們會在這時端起破陶罐,高呼著驅趕鬼怪的口號,大力砸爛他們,就這樣,所有寓意不吉利、凶險,禍兆等不好的東西,都被驅趕的一干二凈,這就是古突夜極富儀式感的「驅鬼儀式」,你看,好一個歡樂別致的古突夜……
圖片
但由於互聯網數字化時代的崛起,很多藏族人丟掉了古突夜的傳統習俗,不屑於和家人一起做這些事情,而是在側著身在某個角落翻著手機……其實古突夜象徵著團圓和美滿,以及對即將到來的新年一個殷切的展望,當親人們之間不再相互交流,也不再重視這些傳統民俗的時候,那隻能說明這個家庭的家庭文化已經沒落,也沒有任何家庭凝聚力可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節日是落後的,那些儀式是繁瑣的,沒有意義的。存在即合理,我們的先祖早就洞悉並啟示了一切,這才留下的這些習俗和規矩,千百年來,這些習俗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溫暖了一輩又一輩。在此,希望我們能守住自己民族的根基和枝蔓,如此才能綠樹常青,花開不謝,祝福所有聽節目的你,古突夜快樂……
⑨ 別的民族是怎樣過新年的
藏歷新年從藏歷元月一日開始,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
藏歷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熱烈的傳統佳節。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
新年的准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巴,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的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餚。「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十二月二十九日進入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楣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染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古突」是用麵疙瘩里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於是大家相互議論,哈哈大笑一場,掀起歡樂的高潮。接著,全家用糌巴捏制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的骨頭等殘渣傾入糌巴捏成的碗里。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步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乾草緊緊相隨,口裡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乾草與魔女和殘羹剩飯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
大年初一這天,家庭主婦起得早。五點鍾左右就要煮一鍋「羌枯」,即放有糌巴、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窩里喝完「羌枯」,繼續蒙頭睡覺。主婦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當東方晨曦初露的時節,匆匆背上水桶去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傳說這時的水最為聖潔、清甜,誰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裡就能免去許多災難。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區,主婦按照家庭成員的數目煮好羊頭,用食案捧到年齡最長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長幼的次序分發給每人一隻羊頭,一把小刀。大家圍著火爐一面剝羊頭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只在家裡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
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客人登門必道「洛薩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則捧起「切瑪」到門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幾粒青稞拋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巴和青稞送進自己嘴裡,感謝主人的盛情。然後入坐飲酒聊天。這天起,民間藝人也四齣活動,演唱藏戲和「折嘎」。富裕的人家提前與民間藝人說好,准時來家演唱,與客人共享。沒有得到邀請的藝人也可主動串門演唱。折嘎藝人頭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興編唱的歌詞愉悅主人,如女主人多麼美麗,男主人多麼睿智,新年裡一定會走好運,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勞。街頭和村子裡,人們還舉行群眾性的歌舞和藏戲演出活動。
這種相互拜訪和自娛性的文藝活動要持續三至五天,然後逐步轉入以娛神為主的佛事活動。在拉薩地區主要是參加傳昭法會,在東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們開始轉山朝佛,給寺廟布施上香,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稿源:中國中央電視台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節日期間停止勞動、出門。聚集家中,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還由端公跳神至神樹林,殺羊撒血在祭壇前敬神,羊肉分給各家帶回,再合家並請親友飲自製 的咂酒,唱酒歌、跳鍋庄舞,共慶豐收。 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會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論是在勞動生產、婚喪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節日則是唱跳的最好時機。因此,逢年過節,羌民都要盡情歌舞。酒歌是年節時"咂酒"對唱的一種傳統的歌唱形式。唱時主客並排而坐,輪流對唱,節奏緩慢而旋律優美,聲音高吭,拖腔婉轉,具有典雅樸素的優美風格。歌詞長,多表達 吉祥,視賀與酬謝謝意或敘述家史與追憶祖先業績。節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鍋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鍋庄"最為流行。舞蹈時,一唱一落,男女互相變換位置,造成節日熱烈 歡樂的氣氛。約半分鍾後,一闋才終二闋又起。參加的男女多至數十人,並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達旦。歌舞時伴奏的樂器主要是羌笛。這是一種古老的六聲階的雙管豎笛。此外是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胡琴、口弦等樂器。這些樂器能吹、奏、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樂調,使節日的人們異常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