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澀疙瘩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澀疙瘩

發布時間: 2021-03-06 13:37:59

1. 全參有什麼功效

別名: 紫參、牡蒙、眾戎、音腹、伏菟、重傷、童腸、馬行、刀剪葯、刀槍 葯、疙瘩專參、破屬傷葯、銅羅、蝦參、山蝦、山蝦子、地蝦、拳頭 參、回頭參、紅蒼術、紅重樓、紅蚤體、活血 蓮、紅內消、馬尾七、土馬蜂、澀疙瘩、一口血、鳶頭 雞、地蜂子、紅三七、紅地榆、地蠶子 性味: 苦;性微寒;小毒 主治: 肺熱咳嗽;熱病驚癇;赤痢;熱瀉;吐血;衄血;痔瘡出血;癰腫瘡毒

2. 這草叫什麼是一種草葯,我們這叫它蛇疙瘩

這是龍芽草。來薔薇科龍自芽草屬植物。
全草、根及冬芽入葯。性味:苦澀、干。入肺、肝、脾經。有收斂止血、消炎、止痢、解毒、殺蟲、益氣強心的功能。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痢疾、胃腸炎、陰道滴蟲、勞傷無力、閃挫腰痛,外用治癰療療瘡。
詞條來自網路

3. 拳參對身體有什麼功效

中葯拳參為蓼科植物拳參的乾燥根莖。又名紫參。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拳參主產於東北、華北、山東、江蘇及湖北等地。春季發芽時或秋季莖葉將枯萎時採挖拳參,除去泥沙,曬干,除去須根。切片生用。本文重點介紹拳參的功效與作用。

【中葯拳參的別名】

紫參、牡蒙、眾戎、音腹、伏菟、重傷、童腸、馬行、刀剪葯、刀槍葯、疙瘩參、破傷葯、銅羅、蝦參、山蝦、山蝦子、地蝦、拳頭參、回頭參、紅蒼術、紅重樓、紅蚤體、活血蓮、紅內消、馬尾七、土馬蜂、澀疙瘩、一口血、鳶頭雞、地蜂子、紅三七、紅地榆、地蠶子

【中葯拳參性味與歸經】

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

【中葯拳參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肝息風。

【中葯拳參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適量。

【中葯拳參用葯禁忌】

無實火熱毒者不宜使用。陰證瘡瘍患者忌服。

【中葯拳參作用】

1.中葯拳參治熱瀉熱痢。拳參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涼血止痢,且兼澀腸止瀉之功,可單獨製成片劑使用,治療赤痢膿血,濕熱泄瀉可配銀花炭、白頭翁、秦皮及黃連等同用。

2.中葯拳參治血熱出血。拳參苦而微寒,入肝經血分而能涼血止血,常與貫眾、白茅根、大薊、生地等同用,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證。

3.中葯拳參治癰腫瘰癧,毒蛇咬傷。拳參苦泄寒涼,能清熱解毒,涼血消癰,消腫散結,故常用拳參搗爛敷於患處,或煎湯外洗,治療瘡癰腫痛、瘰癧、痔瘡、水火燙傷、毒蛇咬傷等證,亦可配其他清熱解毒葯同用。

4.中葯拳參治熱病神昏,驚癇抽搐。拳參苦寒入肝,鎮驚息風,多與鉤藤、全蠍、僵蠶、牛黃等配伍,用治熱病高熱神昏,驚癇抽搐以及破傷風等。

此外,拳參還能利濕,也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中葯拳參現代研究】

1.中葯拳參葯理作用:拳參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並能抑制動物抑制性腫瘤的生長。外用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2.中葯拳參化學成分:拳參根莖含鞣質、澱粉、糖類及果酸、樹膠、粘液質、蒽醌衍生物、樹脂等。鞣質中有可水解鞣質和縮合鞣質,尚含有沒食子酸、鞣花酸。另含β-谷甾醇的異構體和葡萄糖等。

3.中葯拳參臨床研究:現代臨床研究表明拳參可用於治療多種癌症,如將拳參配伍其他葯物水煎服或製成多種制劑,可治療鼻咽癌、直腸癌、宮頸癌等(抗癌治驗本草 1994:515);也可治療食管癌、胰腺癌、頭頸部惡性腫瘤等(抗癌中葯 1996:423)。此外據記載拳參尚可治療肺結核、慢性氣管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銀屑病、細菌性痢疾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中葯拳參臨床應用】

1.中葯拳參治療菌痢、腸炎
用拳參製成片劑,每片含葯0.3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療菌痢80例,平均服葯6.6天,結果治癒71例,好轉5例,無效吐例。有效病例平均 l天退熱,其他症狀體征的平均消失時間為:腹痛3.8天,里急後重2.7天,膿血便2.9天,便次復常3.3天。也有用拳參1兩,水煎服,每天1-2次,治療菌痢、腸炎共130例,均有一定效果。

2.中葯拳參治療肺結核
取拳參洗凈曬乾粉碎,加澱粉調勻壓成0.3g的片劑。成人每次4-6片,小兒酌減。治療12例,服葯時間最長者半年,最短者40天。結果3例原發綜合征均痊癒;9例浸潤型肺結核痊癒5例,好轉3例,1例無效。

3.中葯拳參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1:1紫參(石生蓼的根莖)注射液(每ml含紫參黃酮2.2-2.5mg)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103例,年齡;0-30歲,病程2-45年。除 l例合並嚴重肺心病無效外,其餘102例均有效。病型與療效無明顯關系。三個療程後症狀和體征的消失率分別為:咳嗽72.8%,咳痰79月%,氣喘77.1%,干濕性羅音67.2%。咳嗽、咳痰、氣喘與羅音的見效時間多數在凄-10天內。但消炎作用較差。

4. 參戎杜仲丸的功效和作用

復參、回頭參、紅蒼術、紅重樓制、紅蚤體、活血蓮、紅內消、馬尾七、土馬蜂、澀疙瘩、一口血、鳶頭雞、地蜂子、紅三七、紅地榆、地蠶子性味:苦;性微寒;小毒主治:肺熱咳嗽;熱病驚癇;赤痢;熱瀉;吐血;衄血;痔瘡出血;癰腫瘡毒

5. 中葯中的大飛楊草和小飛楊草的葯性

1.大飛揚草
【性味】苦澀,平。

【功用主治-大飛揚的功效】清熱潤肺,斂陰安神,除濕,殺蟲。

治百日咳,心悸失眠,盜汗遺精,瘰竊,濕疹,疥癬。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內服:煎湯,0.6~1兩;浸酒或研末
【選方】①治百日咳:夜合葉的葉、百部、豬苦膽(炕干)各等量,研末。

日服三次,每次三分至一錢,空腹時用開水吞服。

②治心悸失眠:夜合葉根、公雞頭、澀疙瘩根各五錢,石菖蒲、辰砂草各三錢。

煨水服。

③治盜汗、遺精、夜尿多:夜合葉根一兩,菌子串、仙茅根、金櫻子各五錢。

燉肉吃。

④治筋骨疼痛:夜合葉根五錢至一兩,泡酒服。

⑤治九子瘍:夜合葉根搗緘敷患處。
2.小飛揚草

【性味】微酸、澀,微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收斂止癢。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痔瘡出血;外用治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煎水熏洗患處。
【附方】 1、細菌性痢疾:小飛揚草0.5~1兩。水煎,2次分服。

2、小兒腹瀉:小飛揚草1斤,番石榴葉、山大顏各半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3~4次。重度脫水者要適當輸液。

6. 番白葉的介紹

番白葉【異名】管仲(《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檳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頭翁、澀疙瘩(《貴州民間葯物》),地管子(《雲南思茅中草葯選》),地檳榔、白地榆(《雲南中草葯選》)。

7. 管仲是治療什麼的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Guǎn Zhònɡ
【英文名】Herb of Shiny Cinquefoil
【別名】番白葉、翻白地榆、檳榔仁、翻背白草、白頭翁、澀疙瘩、地管子、地檳榔、白地榆、馬屎根、翻白葉、紅地榆、翻轉白、銀毛委陵菜、地檳榔、番白草、地榆、赤地榆、精地白、光委陵、翻白菜、爬地茶、馬水根、白薄草、紫地榆
【來源】
葯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西南委陵菜的根或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tentilla fulgens Wall.ex Hook.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帶根的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西南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高10-60cm。根粗壯,圓柱形。花莖密被開展長柔毛及短柔毛。基生葉為間斷羽狀復葉,有中葉6-13(-15)對,連葉柄長6-30cm,葉柄密被開展長柔毛及短柔毛;小葉片無柄或頂生小葉片有柄;托葉膜質,褐色,外被長柔毛;小葉片倒卵形或倒卵橢圓形,間有大型顯著的附片,小葉片長1-6.5cm,寬0.5-3.5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多數尖銳鋸齒,上面伏生疏柔毛,下面密被白色絹毛及絨毛;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唯向上部小葉片對數逐漸減少,托葉草質,上面密被長柔毛,下面被白色絹毛,邊緣有銳鋸齒。花兩性;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急尖,被長柔毛,副萼片5,橢圓形,先端急尖,全緣,稀有齒,外面密生白色絹毛,與萼片近等長;花直徑1.2-1.5cm;花瓣5,先端圓鈍,比萼片稍長,黃色;花柱近基生,呈梭形。瘦果光滑。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36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湖北、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略扭曲狀彎曲,根頭部膨大,並密生灰白色茸毛。表面棕褐色,具明顯縱皺紋,頂端有時具環紋,並有圓柱狀根莖或根莖殘基。質堅而稍脆,折斷面平整,略粉質,橫斷面形成層環明顯,皮部淡黃色,木部棕黃色或帶粉紅色,顯著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排列緊密。皮層窄小。韌皮部較窄,韌皮纖維大多單個散在,壁厚,多木化。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薄壁細胞中充滿澱粉,草酸鈣簇晶廣布於落皮層及薄壁細胞中。
【性味】寒;苦澀
【歸經】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澀腸止瀉,涼血止血。主赤白下痢;腸炎腹瀉;腸風下血;肺癆咯血;吐血;崩漏帶下;外傷出血;疔瘡;燙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研末,1-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①治痢疾:鮮翻背白草一兩。加水煎好。將適量紅糖放於鍋中,加酒二兩,點燃燒過,再兌人已煎好的葯水,然後服用。②治疔瘡:鮮翻背白草,搗爛敷患處,留頭,干則換之。③治風濕痛,翻背白草根三兩。泡酒服。(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葯物》)④治外傷出血:翻白葉根,研粉撒。(《雲南思茅中草葯選》)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帶,大腸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燒酒為引。
2.《貴州民間葯物》:治痢疾,疔瘡,風濕。

3.《雲南思茅中草葯選》:清熱止血,消炎收斂。治痢疾,腸炎,胃痛,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痛經。
4.《雲南中草葯選》:涼血止血,收斂止瀉。治肺結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貧血,赤白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8. 管仲葉子可以食用馬

為薔薇科植物西南委陵菜的根或帶根全草。又叫番白葉、翻白地榆、檳榔仁、翻背白內草、白容頭翁、澀疙瘩、地管子、地檳榔、白地榆、馬屎根、翻白葉、紅地榆、翻轉白、銀毛委陵菜、地檳榔、番白草、地榆、赤地榆、精地白、光委陵、翻白菜、爬地茶、馬水根、白薄草、紫地榆。生於海拔1100-36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中。夏、秋季採挖帶根的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9. 全參有什麼功效

別名:紫抄參、牡蒙、眾戎、音腹、伏菟、重傷、童腸、馬行、刀剪葯、刀槍
葯、疙瘩參、破傷葯、銅羅、蝦參、山蝦、山蝦子、地蝦、拳頭
參、回頭參、紅蒼術、紅重樓、紅蚤體、活血
蓮、紅內消、馬尾七、土馬蜂、澀疙瘩、一口血、鳶頭
雞、地蜂子、紅三七、紅地榆、地蠶子性味:苦;性微寒;小毒主治:肺熱咳嗽;熱病驚癇;赤痢;熱瀉;吐血;衄血;痔瘡出血;癰腫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