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新源奶疙瘩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新源奶疙瘩

發布時間: 2021-03-02 00:37:30

❶ 中國西北部有哪些民族

散居全國的回族天剛蒙蒙亮,四方的回族歌手就開始向蓮花山進發。路過回族山寨時,歌手們要高歌一曲,再喝上一杯甘美的青稞酒,才准上路。登山開始以後,歌手們一邊游山,一邊對歌賽詩,蓮花山頓時成了歌和詩的海洋。夜幕降臨後,在農家的土坑上,在臨時搭起的帳逢里,在山坡、河灘的篝火邊,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這就是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花山的「花兒會」。「花兒」是甘肅、青海一帶流傳了幾百年的民歌,深得回族人民的喜愛。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共有兩個自治州,六個自治縣,三個與其他民族的聯合自治縣。

回族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回回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後要由阿訇主持葬禮。葬俗不用棺材,白布包屍,實行土葬。回回人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男子習慣戴自帽或黑帽。由於長期與漢族人民雜居,現在回族在農飾、姓名、習慣等方面都逐步漢化。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所以中國歷史上稱伊斯蘭教為回回教。回回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奉安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回人習慣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並環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在星期五要到清真寺聚禮,每年要封一個月的齋,過聖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三大節日。

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後來由於與漢族的融合,逐漸通用漢語,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

回族人民為祖國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古代回族學者在傳播西洋的天文、歷算、醫葯、制炮等科學文化方面有過很大成就。回族中有許多傑出人物,如元代天文學家扎馬魯,明代航海家鄭和與進步思想家李贄等。在近現代,廣大回民以不同的形式參加了反帝愛國斗爭。

回族的孿生兄弟東鄉族相傳在很久以前,甘肅東鄉黑大山上蟒精為害一方,一個勇敢的婦女用酒灌醉了大蟒精,用白布蒙上它的眼睛,然後唱了一句事先約好的暗語「哈利阿宏喲」,人們聽到暗語後,沖進蟒洞,把大蟒精打死。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婦女,東鄉人把「哈利」當作迎婚調。每當舉行婚禮的時候,迎來了新娘,「拿杜赤」歌手便唱起了哈利調,眾人一邊齊聲伴和,一邊拍掌起舞,十分熱鬧。

公元14世紀後半葉,居住在東鄉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蒙古人同當地的漢人、藏人等逐漸融合,發展成為東鄉族,在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東鄉自治縣,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定西地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慣與回民相似。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一種稱為「阿哈教」的宗教組織形式,每一個阿哈教包括數十戶至數百戶不等。

本鄉人說東鄉語,大部分人還會說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東鄉族人民愛唱「花兒」民歌,並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如賽馬、摔跤、打土坡等。東鄉族的民間口頭文學也多姿多彩,有各種傳說的故事、敘事詩。

東鄉族最大的聚居區一東鄉族自治縣是一個乾旱山區,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在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鄉人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減少了水土流失,發展文化事業,根除了黑熱病、麻風病。

自稱「白蒙古」的土族當年,雄風蓋世的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縱橫天下,征服了很多部落。相傳,在巍峨的祁連山南麓,美麗的青海湖東畔,駐扎著一支騾悍的蒙古軍隊,首領是大將格日利特(格熱台)。他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最後被派駐到這水草豐茂的地方。這支軍隊與當地的霍爾人通婚,漸漸繁衍成土族。後來,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土主),被土族當作祖先崇拜。

上族自稱「蒙古人」(蒙古爾)、「白蒙古」(察罕蒙古爾),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

土族人的服飾風格獨特,男女上衣都有綉花高領。男子常穿布袍,系腰帶,穿大檔褲。婦女穿斜襟長衫,兩袖由五色布組成,外套坎肩,褲腿外夾一尺高的褲筒,穿綉花腰鞋,戴各種頭飾。過去,土族流行一種叫「戴天頭」的風俗。女子到15歲時,由父母做主,在除夕與男子結為夫婦,將少女的發式改梳成婦女發式,從此婚戀自由,生下子女歸女家。這種風俗現在已經改變。

土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造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土族人過去信奉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崇信喇嘛教,建有許多喇嘛教寺院。土族人大多保持傳統火葬習俗,只有夭折的小孩實行天葬。

土族聚居區可耕可牧,出產五穀,農家有釀酒習慣,所釀制的酒叫作「酩醪」,互助縣所產的青稞燒酒馳名全國。

黃河岸邊的撒拉族撒拉族的婚禮別具一格。新娘到門前了,小夥子們立即蜂擁上去「擠門」——阻擋新娘入門。送親者認為新娘入門應足不沾塵,由長輩直接抱進洞房,迎親者認為這樣會貶低新郎的身份,硬要新娘下地步行。於是,雙方你沖我堵,各不相讓,好不熱鬧。婚宴上,四個年輕人表演傳統的「駱駝戲」;二人翻穿羊皮襖扮作駱駝,一人扮作本地人,一人扮作撒拉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賓主對答,眾人應和,十分風趣。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元朝時,經新疆遷入循化一帶的中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互相融合,形成了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黃河兩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甘肅、青海、新疆的其他地方。

撒拉族有本民族語言,許多人還會說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漢字。撒拉族口頭文學豐富多彩,「撒拉曲」等具有民族特色。

撤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各村都有清真寺,風俗習慣與回族大體相同。撒拉族婦女戴蓋頭,喜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常在紅衣上套黑色坎肩,善於刺綉。男子戴黑色或白色平頂圓帽,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的褐子。

撒拉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小麥、青稞、蕎麥、土豆等,同時兼營牧業、伐本、熬鹽及羊毛編織等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民族自治。撒拉人興修農田水利,生活日益富足。

保安三庄的保安族保安族原來住在青海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庄,後來遷入甘肅,在積石山地區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稱。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的一些地方。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西傍積石山,北鄰黃河,氣候溫和,宜農宜牧。保安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手工業和副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稱為「保安刀」,享有盛名。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用黃銅、紅銅、牛骨等壘疊麗成,圖案美麗,有「十樣景」的美名。

保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回族、東鄉族相似。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獸類及動物的血,不吃自死的動物。保安人還善於騎射,喜愛摔跤運動。

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大多數人兼通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保安人能歌善舞,民歌「保安花兒」獨具特色,舞蹈歡快豪放。婦女擅長剪紙。在保安族的各種器具上,常繪有別致的花紋或絢麗的圖畫。

自稱「堯乎爾」的裕固族相傳,古時居住在西域地區的裕固族先民立志遷徙到生長著紅柳、河柳的地方去。他們歷經艱險,長途跋涉,得到漢族兄弟的熱情幫助,最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他們中的一部分定居在生長河柳的地方,成了平原的裕固族;另一部分人定居在長紅柳的地方,成了山區的裕固族。這個傳說透露了裕固族的族源和歷史遷徙情況。

裕固人是唐代回鶻人一個分支的後裔,自稱「堯乎爾」。1953年,決定採用與「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做為族名,漢語是「富裕鞏固」的意思。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過去,肅南地區以游牧經濟為主,兼營家庭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裕固人的農牧業有了較快發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裕固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男子戴氈帽,穿高領的左大襟長袍,系紅藍色腰帶,穿高統靴。女子一到結婚年齡就把頭發編成許多小辮,結成三條大辮,兩條垂在胸前,一條垂在背後。婦女頭戴喇叭形白氈帽,前邊鑲有兩道黑邊,頂上綴有紅線穗子,穿高領長袍,外套短褂,系各色腰帶。牧區飲食以酥油、糌粑、乳製品為主,農區飲食以糧食、蔬菜為主,款待貴客要獻全羊或羊背子。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帳房用六根或十根木桿支撐,周圍用褐氈搭蓋而成,別具特色。

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有自己的語言,一部分地區通用漢語。裕固人大多信奉喇嘛教。在清代時,裕固人建有九大寺院,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現在,他們享受著信教自由的權利。

「聯合」「協助」的維吾爾族古爾邦節的清晨,維吾爾人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聚集在大禮寺前的廣場上,隨著鐵鼓和嗩吶的伴奏聲,跳起富有勞動氣息的薩瑪舞。他們的舞姿輕盈優美,以旋轉和快速多變著稱,「賽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夏地亞納」是一種民間集體舞。每逢迎接賓客、節日、結婚等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要載歌載舞,盡情歡娛。

維吾爾族自稱「維吾爾」,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聚居於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維吾爾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在寬袖連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大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飲食以面為主,喜歡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麵粉烤制的饢。抓飯是節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大米製成,用手抓食,別有風味。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用泥上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壁爐,可以燒柴做飯和取暖。中等以上人家還有冬房、夏房之分。

維吾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古代使用回鶻文,伊斯蘭教傳人後,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老維吾爾文。維吾爾族有著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文學藝術。長詩《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等都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阿凡堤的故事」為各族人民所喜愛,至今仍廣泛流傳。維吾爾族在古代信奉過薩滿教、襖教、佛教等,在11世紀後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維吾爾人很早就從游牧的畜牧業轉向定居農業了。南疆乾旱而溫暖,素有「塞外江南」之稱;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這些綠洲依靠地下暗渠——坎兒井灌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維吾爾人對於植棉和園藝具有豐富的經驗。維吾爾人的手工業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和田地區韻地毯、絲綢和喀什的綉花小帽馳名中外。和田地區至若羌一帶還出產美玉。

直到20世紀初,維吾爾族地區一直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有些地方還殘存著農奴庄園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革除了封建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發展工農業生產,維吾爾族人民逐步走向繁榮幸福。

好客的哈薩克族在百花爭妍的草原上,一對對青年男女騎馬並轡而行。在走向指定地點的路上,小夥子可以向姑娘任意逗趣,姑娘不能生氣。而在返回的路上,姑娘舉鞭追趕抽打小夥子,「報復」他們的調笑,這是哈薩克族青年們最喜愛的馬上游戲,俗稱「姑娘追」。這種戲謔性游戲為青年男女提供了接觸的機會,成為表達愛情的一種別致的方式。每逢節日和喜事,哈薩克人都要舉行這種活動,同時還要進行摔跤、叼羊、馬術等比賽。

早在公元15世紀,位於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汗國發生內江,一部分人向東逃走,被稱為哈薩克,意思是「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他們服裝多數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帶,右側佩掛小刀。婦女穿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綉有各種圖案,一直拖到腳跟,男女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氈制長襪。哈薩克人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食,用馬肉灌臘腸,制奶疙瘩、奶皮子、乳酪、酥油等奶製品,用馬奶制名貴飲料馬奶酒,用米、面制饢、抓飯等。哈薩克牧民按季節轉換牧場,春、夏、秋住圓形氈房,俗稱「字」,冬天住平頂土房。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來客不論認識與否都待如上賓。進餐時,主人獻上羊頭,客人要將羊頭右面頰上的肉割下來放在盤中,再割一隻羊耳給座上年幼的人,這是表示接受的禮節。

一哈薩克族使用哈薩克語,有自己的文字。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和格言。他們也非常愛好音樂,民間樂器有「冬不拉」。哈薩克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地方仍保留著對薩滿教的信仰。他們的生活和禮俗有許多地方受宗教的影響,婚嫁、喪葬都要按教規進行。

哈薩克族長期從事畜牧生產,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擊。有些哈薩克人改營農業,但農作物產量不高。哈薩克人的家庭手工業只是輔助性生產,用以補充生活的不足。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有時,他們也進行狩獵活動,狩獵物由參加狩獵韻人平分。直到20世紀中葉,封建宗法制度還籠罩著哈薩克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革去了舊制度,哈薩克人民做了自己命運的主人。

「四十百戶」的柯爾克孜族金色的秋天來到了草原,在迎親的考姆茲琴的催促聲中,新娘的親友們唱起哭嫁歌,把罩著綉花蓋頭的新娘扶上馬背,前呼後擁地出發了。一路上,每個牧場的青年人都拉起繩子攔住新娘的馬頭索要糖果,牧場的老人們端出抱孜酒,向新人祝福。到了新郎家,新娘踏著花氈進人洞房,盛大的婚宴及賽馬、叼羊等活動便開始了。夕陽落山,新郎新娘率先跳起了「會面舞」。跳舞時,新郎必須抓住新娘長長的辮梢,據說這樣可以心心相印,白頭偕老。直到深夜,柯爾克孜族的婚札才降下帷幕。

這個民族自稱「柯爾克孜」,意思是「四十百戶」,可解釋為「四十個部落」。他們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散居在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過去,柯爾克孜人大多以畜牧業為主,停留在逐水草而居和靠天養畜階段,各種生活用品都用畜產品交換。狩獵是柯爾克孜人的重要副業,以獲取肉食、獸皮和葯材等。柯爾克孜族保留著氏族部落組織形式,分為若干大部落,下設由若幹家庭組成的「阿寅勒」。這種組織內部實際上已經是牧主和牧民的關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柯爾克孜族廢棄了舊的組織形式,各項生產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

柯爾克孜族的男子戴用皮子或氈子製作的高頂方形卷沿帽,外面穿無領「袷袢」長衣,裡面穿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衣,系皮帶,下面穿寬腳褲,腳上穿高筒靴。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戴包頭巾。飲食主要是畜產品,吃牛、馬、羊、駱駝等肉食,飲山羊奶、酸奶,也有米、面等細糧。柯爾克孜人十分好客,客人無論相識與否,都受到熱情的款待。他們拿出家中最好的飲食,以羊頭肉表示對客人的最大尊敬。柯爾克孜族人夏季住帳篷,冬季住四方形土房。

柯爾克孜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和薩滿教。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他們的文學藝術絢麗多彩,民間流傳著豐富的詩歌、故事,史詩《瑪納斯》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用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狐狸、雞、狗、豬等12種動物紀年,一年12個月。每年第一個月過新年——「諾勞孜節」,家家吃「克缺」飯,預祝豐收。傍晚,牧民放牧歸來時,每家氈房前都生著一堆火,人和牲畜要從火上跳過,相傳這樣可以兔難消災,人畜兩旺。

能騎善射的錫伯族清朝中期,一個裝備簡陋的部族隊伍奉命從東北的盛京(今沈陽)啟程,跋山涉水,餐風露宿,奔赴新疆伊犁河畔建設新家園,以戍衛國家的西北邊陲。這個部族屬於錫伯族。這次英雄歷程,在錫伯族的長詩《遷徙歌》中有生動的記述。

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東北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還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現在,東北的錫伯人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和漢人相同。新疆的錫伯人由於居住集中,在社會生活中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點。老年婦女愛穿旗袍,扎褲腳。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處扎緊,冬天則穿大襟開權長袍。錫伯人的飲食以米、麥為主,忌食狗肉。每個錫伯族村落都築有城堡,便於守衛。每家都有矮牆,住房坐北朝南,用土坯築成。房前屋後是果園、菜園和畜圈。

錫伯人信奉多神教,主要供奉保護家宅安祥的「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堪」。「喜利媽媽」是請村裡年紀大、輩分高、子孫滿堂的長者,製作一些小物件,掛在室內西北牆腳上,這既是賜福子孫的神抵,也是每個家庭添丁增口、記述輩分的家譜,「海爾堪」供在住房南牆外面的上方,逢年過節都要焚香獻供。他們十分重視祭耙祖先,每年都要祭祖掃墓,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西遷到達新疆的紀念日,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婚姻由父母做主,同姓不婚,但可以與外族通婚。錫伯族有本民族語言;東北的錫怕人通用漢文和蒙古文,新疆的錫伯人使用錫伯語,錫伯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敘事長詩《喀什喀爾之歌》《三國之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錫伯族婦女善於刺綉和剪紙,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麗。錫伯人能騎善射,清代時被編入「八旗」,由於駐防征調,分別在東北、西北兩個地區為建設和保衛邊疆作出了貢獻。

冰山上的住戶塔吉克族「塔吉克」原來的意思是「王冠」。相傳,古代波斯國王與中國皇家聯姻,娶到一位美麗的漢家公主做皇後。公主在前往波斯國的途中,經過塔什庫爾乾地方,因為發生戰亂,被迫暫時駐扎在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此後,每天中午,一位英俊的小夥子從太陽上騎著神駒降臨山上,與公主相會。兩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不久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聰明的兒子就是塔吉克族的先祖。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大多數人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塔吉克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筒帽。女子穿連衣裙,帶圓頂帽,外出時在帽子上系方形頭巾。男女都穿紅色長筒尖頭軟底皮靴,塔吉克人愛吃酥油、酸奶等,忌食豬肉、狗肉、自死動物等。他們居住在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牧民大多住氈房、矮土屋。

塔吉克人信奉伊斯蘭教,但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齋,不朝覲,僅在節日作禮拜。宗教首領稱「依禪」。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男子行禮時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子則捫胸躬身10在塔吉克人家做客,忌脫帽,忌用腳踩食鹽和其他食物;也不能騎馬穿過羊群,或用腳賜羊,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

塔吉克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維吾爾文。塔吉克牧民善於騎馬,在節日或婚禮上經常舉行「叼羊」游戲。這種游戲以一隻被殺死的羊作為獵物,由幾十名優秀騎手分成兩隊爭奪,把獵物搶到手並送到目的地的一隊算優勝。馬球也深為塔吉克人所喜愛。

歷史上,塔吉克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人畜兩旺,塔什庫爾干變成了「帕米爾的明珠」。

散居新疆的烏孜別克族世紀中期,俄國境內的烏孜別克人陸續遷來中國新疆,形成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這個民族現在大部分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的城鎮。

烏孜別克族男子穿長袍,系三角形綉花腰帶b婦女穿連衣裙,寬大多褶,不系腰帶。過去,婦女在出門時還必須戴面紗。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穿皮靴,外加淺幫套鞋。烏孜別克人一日三餐都吃饢和奶茶,禁酒,忌食豬、狗、驢、騾肉,喜歡吃牛、羊、馬肉以及蜂蜜和糖漿,他們用切碎的熟肉、蔥頭、酸奶、肉汁烹制的「那仁」,是一種民族風味食品,經常用來待客。居住平頂長方形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在他們聚居的喀什、莎車、伊寧等地建有較大的清真寺,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維吾爾文。烏孜別克人能歌善舞。舞蹈優美輕快,以多變著稱。傳統的手鼓舞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樂曲節奏較快,樂器以差角形「斜格乃」琴最為動聽。

在公元19世紀中葉以前,烏孜別克人以經營商業為主。他們開始是組成商隊,趕著成群的駱駝、馬、騾,往返在新疆與中亞各地之間,後來逐步開設店鋪。婦女善於刺綉。居住在木壘、奇台、新源等地的烏孜別克人經營蓄牧業。居住在喀什、莎車、伊寧等城市附近的少數烏孜別克人經營農業,主要種植蔬菜、水果等。

中國的俄羅斯人公元18世紀以後,沙皇俄國的一些俄羅斯人陸續遷入中國的新疆一帶。在封建軍閥統治時期,他們被稱為,「歸化族」,聚居的村落也稱為「歸化村」,後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中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還有一部分散居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1949年以前,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人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少數人則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居住在農村的俄羅斯人大多幾十戶聚居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莊,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開墾荒地。居住在靠近牧區地方的俄羅斯人也從事畜牧業。

俄羅斯族婦女穿領口帶褶的麻布襯衫,外罩一件稱作「薩拉凡」的無袖長袍。男子穿斜領麻布襯衫,細褲腿,呢子上衣,系腰帶。生活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信仰東正教。

古稱為韃靼人的塔塔爾族塔塔爾是「韃靼」的不同譯音。唐代以後,韃靼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蒙古人西征時,中亞和歐洲人也將蒙古人統稱韃靼。公元15世紀,伏爾加河中游及卡馬河一帶興起了喀山汗國。自稱為蒙古人的後代的塔塔爾人,作為一個民族就是在這時形成的。中國的塔培爾族是在19世紀20至30年代以後陸續從俄國遷來的。

塔塔爾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和烏魯木齊,還有一部分散居於新疆各地。男子喜穿綉花的白襯衫,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女子戴著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穿自、黃或紫紅色長裙。婦女擅長烹調,所製作的各種糕點精美可口。塔塔爾人一般住平頂土房,自成院落;喜好掛壁毯,愛整潔。在牧區的塔塔爾人多住帳篷。

塔塔爾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小孩出生後,要舉行各種儀式,依據《古蘭經》取名字。40天時,要從40處取水給孩子洗澡,叫「四十份水禮」,祝願孩子健康成長。成年後,將父親或祖父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後,類似姓氏。人死後,用白布纏屍,送葬的人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死者胸前,誦《古蘭經》,然後埋葬。

塔塔爾族有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塔塔爾人善於歌舞,每年春大的「撒班節」(犁頭節),都要舉行歌舞、摔跤、賽馬、拔河、賽跑等群眾性娛樂活動。

❷ 伊寧市有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

伊犁河谷--伊犁地區位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角包括伊寧市,(是我國最西部的城市)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察布差爾縣、霍城縣。伊犁的名於伊犁河,伊犁河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國際河流,風景優美,植被豐富,被贊為塞外江南,俗稱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稱的伊犁是中國西部最富饒的土地之一。這里降水充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資源雄厚,物產豐富。既有雄美、壯麗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靜悠然、肥沃廣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織的農耕大地。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巨大的工農業發展前景,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共同造就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於中國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地處80°09』-84°56』E,42°14』-44°50』N。北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東與塔城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鄰,南和阿克蘇地區的拜城、溫宿縣連接,西與哈薩克共和國交界,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要沖,地域優勢十分突出。
伊犁河谷東西長360公里、南北最寬處75公里,面積5.64萬平方公里。隸屬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伊犁州8縣1市以及兵團農四師和21個團場等單位。人口232.56萬,人口密度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氣候溫和濕潤,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區達600 毫米,是新疆最濕潤的地區。伊犁河谷自然條件優越,農、牧業發展優勢顯著,農畜產品豐富。天然草場總面積約2000多萬公頃,森林面積1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9%。
伊犁河谷的礦產資源極具開發潛力。目前已發現礦種9類86種,其中鈹、白雲母、鉀長石儲量居全國之首,銅、金、硫鐵礦、鈷等23種礦產儲量居新疆之首,煤炭遠景儲量約為4771億噸。伊犁河谷擁有新疆境內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賽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經哈薩克匯入巴爾喀什湖,年徑流量約3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705.25萬千瓦。
伊犁河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162.08億元,居全疆14個地州市第5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疆第12位,其產品出口42個國家和地區,是自治區最重要的糧食、油料、畜牧、甜菜、亞麻、水果生產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麗、草原無垠、林海蒼茫。自然景觀記錄了歷史的腳步,人文古跡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特色分明,優勢顯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庫爾德寧為中心的草原風情游;以伊寧市、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為主的伊犁河谷休閑游;以將軍府、鍾鼓樓、靖遠寺、聖佑廟、八卦城為主的文物古跡游;以霍爾果斯口岸、木扎爾特口岸為主的跨國邊境游,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吸引中外遊客。
在這里,你不僅可以尋訪到《天山景物記》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領略戈壁的荒涼之美,更可以體會到綠洲特有的細膩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集現代文明和完美自然於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現出她神聖、神奇和無窮的魅力。
伊犁河谷是西王母之都,西極天馬的故鄉,是絲綢之路北線和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及中亞人種的展覽館。
新疆伊犁河谷是亞歐大陸乾旱地帶的一塊「濕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遼闊,物產豐富,享有「塞外江南」、「蘋果之鄉」以及「天馬故鄉」之美譽。地處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點,素有「中亞綠洲」、「塞外江南」的稱譽。那裡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靜悠然的牧場,又有人神共織的農耕大地。故有人說「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河谷之美,源於雄壯俊秀的天山、源於聖大光明的河谷、源於靜靜飄動的伊犁河、源於恬靜生活的人們。
飄動擺盪的河流,聖大光明的河谷
伊犁和漢中雖都是河流谷地,但漢中平原與寬闊的伊犁河谷相比就太小了。當夜我在伊寧住下,第二天一早,當我走出賓館,就發現這里所有的東西都與我熟悉的那麼不同!作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寧市的繁華熱鬧一大早就凸現出來,街上走的是不同面孔的人,聽到的是不同的語言,看到的是不同的食品。當車子開出伊寧市,我們所望到的只是無邊的麥田,根本看不到想像中的雪山,這時我才體會到了伊犁河谷的宏大與肥沃。如果不是路邊挺拔的新疆楊和路上不斷的羊群提醒,眼前的一切如綠到江南!同車的司機自豪地說:「伊犁是新疆最富饒的土地,它的富饒來自於水量豐富的伊犁河和這里寬闊的谷地。」
伊犁地區是由西北-東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脈與西南-東北向的南天山山脈夾峙形成的西部寬東部窄,西部低東部高,開口向西的三角形區域。伊犁谷地在中國境內東西長360公里,南北最寬處275公里。兩大山脈之間由東西向的中天山山脈分割成山、河谷、盆地相間的格局,形成了伊犁河谷、喀什河谷、特克斯河谷、鞏乃斯河谷四大谷地。而喀什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最終匯成伊犁河,於是伊犁河谷成了伊犁地區最大的河谷。
每年春季濕潤的西風氣流進入伊犁河谷,由低向高處爬升,氣流由暖變冷,在山前地帶形成豐富的降水,迎風坡可達到600-800毫米,而西部的河谷平原區的平均降水也在200-350毫米,所以伊犁河谷是新疆最濕潤的地區。夏季豐富的降水和春季天山融雪使伊犁河谷不僅水源豐富,而且豐水時間很長。在伊犁河谷的平原地帶,河流兩岸平整的沖積平原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伊犁河谷享有糧倉之稱。春季,一片片綠油油的冬小麥映著大地的嫩綠,描繪出綠的世界;夏日,成片的油菜花和向日葵花將大地裝扮成花的海洋;初秋,牧民們滿山坡種植的苜蓿花開,紫色的小花開滿整個山坡,隨著地勢的起伏,將紫色延伸出去,以至於站在路邊看感覺到空氣中泛著紫光。層層的黃、層層的紫、層層的青和層層的綠一起在大地上滾動。
伊犁河谷北、東、南三面環山,北面有西北--東南走向的科古琴山、婆羅科努山;南有北東東--南西西走向的哈克他烏山和那拉提山;中部還有烏孫山、阿吾拉勒山等橫亘,構成「三山夾兩谷」的地貌輪廓。三列山系向東輻合於東部的依連哈比爾尕山匯,使伊犁河谷形成向西開敞的喇叭形谷地,可以大量接受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水汽。因此,伊犁地區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山清水秀,物產富饒,是著名的 「新疆羊」、「伊犁馬」的故鄉。伊犁現有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其數量約佔新疆自然保護區總數的三分之一,這里是開展生態旅遊最理想的場所。
伊犁自古就是我國多民族棲息之地。先秦時為塞人牧地,西漢初年為大月氏所據;由漢迄晉伊犁地區為著名的烏孫國所在地。烏孫是現代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張騫鑿空通西域,漢烏通好,漢公主昭君和解憂相繼和親嫁給烏孫王。隋唐為西突厥及回鶻地;元、明為蒙古諸王封地;明末清初為准噶爾部游牧地,1755年清乾隆平定準噶爾部,統一西域。1762年清廷在此設置「伊犁將軍府」作為西域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總管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及帕米爾諸地。歷史上,伊犁曾是絲綢之路北新道的必經之地,遺留下大量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名勝古跡。
伊寧市橫亘於伊犁河谷中部,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市總面積675.5平方公里,市轄8鄉、1鎮、1場、8個街道辦事處。截止2005年底,轄區總人口43萬人,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錫伯、烏茲別克、俄羅斯等32個民族

❸ 伊寧市除了漢人街和伊犁河大橋,有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

漢人街和大世界都挺不錯的~~
很有民族特色

❹ 我在新疆出差,我帶什麼吃的回去好呢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買什麼哪位新疆的朋友給介紹下謝謝了

答案:痴戀同一個人…..

❺ 伊犁新源縣有哪些特產

酸奶疙瘩。酸奶。

❻ 新源縣的民俗風情

肉孜節
波斯語的音譯,意為「齋戒」。肉孜節是伊犁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族、回、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盛大節日之一,時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因為伊斯蘭教規定每個成年穆斯林在齋月(伊斯蘭教歷)必須封齋一個月,封齋期間每日吃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穆斯林們封齋一個月後,為慶祝齋功圓滿,要舉行開齋儀式,所以得名。
納吾熱孜節
每年陰歷春分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納吾熱孜節。「納吾熱孜」來自波斯語,意為「春雨日」。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按照自己的風俗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家家戶戶都用羊肉、大米、小米、麥粒、奶疙瘩等食物混合煮成「納吾熱孜飯」,親朋摯友走家串戶祝賀新年,吃「納吾熱孜飯」,互相祝願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古爾邦節
肉孜節後第70天,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即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有寫作「庫爾班節」,阿拉伯語稱「爾德?古爾邦」,「爾德」意為節日,「古爾邦」,漢字譯為「宰牲節」。逢古爾邦節到來,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家家戶戶不僅宰殺牛、羊,還要精製糕點,穿新衣,戴新帽,沐浴盥洗,舉行節日會禮和宰牲儀式,人們互相拜節、問候,熱情招待來拜年的客人,還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歡歌曼舞,賽馬、刁羊,熱鬧非凡,使整個節日洋溢在歡樂的氣氛中。

❼ 玩最美新疆最好怎麼玩謝謝!

最好是把時間安排好,出行的目的、資金、行程、計劃先作個統一規劃,夏天最好去草原。
新疆六大最美草原全攻略:
一、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位於伊犁州新源縣境內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亞高山草甸植物區,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牧場,交錯的河道、平展的河谷、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交相輝映,每年6月至9月,草原上各種野花開遍山崗草坡,紅、黃、藍、紫五顏六色,將草原點綴得絢麗多姿。優美的草原風光與當地哈薩克民俗風情結合在一起,成為新疆著名的旅遊觀光度假區。
門票:
旺季(6月1日~9月30日):75.00元(不含區間車)
淡季(4月1日~5月31日、10月1日~11月30日):60.00元(不含區間車)
特惠旅遊季節(12月1日~3月31日):22.5元(不含區間車)
開放時間:08:30~20:00
飲食住宿:
那拉提鎮有許多賓館旅店,雙人標准間50-120元/人、三人標准間70-200元/人(淡季優惠)。那拉提景區內有多家星級度假村。
旅遊小貼士:
那拉提草原最佳旅遊季節:那拉提草原的最佳旅遊季節一般在7-10月,這個時候的草已經很茂密了。這里的確很美,尤其是這里的山,處處綠茸茸的,遠看像是鋪了一塊很大很大的「毯子」。到這里的最好時機是八、九月份,最好是有四五個同伴一起結伴前往比較好,這樣大家可以租住一個帳篷。還有就是別忘了帶外套哦,因為這里的早晚溫差很大。

二、巴音布魯克大草原
由大小珠勒圖斯兩個高位山間盆地和山區丘陵草場組成。總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距庫爾勒市636公里,海拔2000--2500米,是我國僅次於鄂爾多斯草原的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魯克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泉水」,這里雪峰環抱,地勢跌宕,水草美風光誘人。著名的"天鵝湖"中國唯一的天鵝自然保護區就在此地,天鵝起舞,雪峰花卉映襯,宛如童話世界。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
門票:天鵝湖12元,九曲十八彎12元。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
去巴音布魯克草原可從烏魯木齊乘汽車,沿烏伊公路轉獨庫公路,驅車460多公里,可抵和靜縣,或入吐魯番乘火車先到達新疆和靜縣,再從和靜縣城沿著崎嶇的山路西行300多公里,便可進入了巴音布魯克草原。
和靜縣長途汽車站有開往巴音布魯克區的班車,平時每天早8點、9點會有兩班,旺季會多幾班,票價58元。到達巴音布魯克區需包車前往景區,費用200元,服務4、5小時。
住宿:
巴音布魯克區政府有招待所和賓館,附近也有私人旅社可以住宿。
旅遊小貼士:
1、巴音布魯克的最佳旅遊時間是9月。
2、草原上氣假較低,要注意防寒,即使在夏季的七、八、九月,夜間休息時都須蓋厚棉被。

三、唐布拉草原
唐布拉草原,位於尼勒克縣境內東部,自尼勒克縣城沿喀河溯源而上,喀什河兩岸豐茂的山地草原和河穀草原即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唐布拉草原。唐布拉草原景點眾多,據說113條工,每條溝都有各自的特色。流泉瀑、溪水淙淙;奇特的阿爾斯郎石林,壯觀的草原落日;冰峰雪嶺倒映在靜寂幽深的高山湖泊之中。溫熱清爽的溫泉,藍藍的天,綠茵茵的草坂,每時每刻給人以美的享受。唐布拉草原是個融森林、草原、急流、山石美景為一體的自然景觀區。著名影片《天山紅花》,曾在此拍攝外景。
地址: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境內,距縣城東南91km。
門票:30元/人,景區內無區間車和電瓶車。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交通:唐布拉距伊寧市230km,可以先坐車到尼勒克縣城,然後再包車前往;或者直接從伊寧包車前往唐布拉。

四、鞏乃斯草原
鞏乃斯草原主要指鞏乃斯河系貫通的河谷山地草原,是伊犁多類型草場的典型分布區。蒙語意為「太陽坡」,分布在新疆巴州和靜縣境內。地勢跌宕起伏,氣象萬千,山地草原,河穀草原並存,春夏秋冬牧場齊備,河湖泉澗,野果山花,珍奇異獸,應有盡有,放眼鞏乃斯,盡是迷人好去處。
每年6-9月是草原的黃金旅遊季節,遼闊的草原,美麗的山崗、群群牛羊和點點氈房構成草原之夏的生活圈。巍巍天山、森林蔥郁、雪峰高聳、草原遼闊,這里不僅有地域廣闊、水草豐美的世界著名的鞏乃斯草原,飛流急湍的河流和遮天蔽日的森林,還有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亞、歐面積最大、最密集的野生蘋果林以及野杏、沙棘等次生樹種。這里既是馳名中外的新疆細毛羊的故鄉,又是香飄亞、歐的伊犁特曲的產地,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門票信息:10元
開放時間:全天
地址:新疆伊犁新源縣轄區內
交通:車可以到伊寧市,每個小時有一班。到了伊寧市有小麵包車到保護區,價格10元,行程7個小時

五、禾木草原
禾木草原位於布爾津縣喀納斯河與禾木河交匯區的山間斷陷盆地中,海拔1124-2300m。盆地周圍山體寬厚,頂部呈渾圓狀,河流多切割為峽谷,地形復雜,禾木河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其間,將草原分割為兩半,山地陰坡森林茂密,蒼翠欲滴,馬鹿、旱獺、雪雞棲息其間;而陰坡綠草滿坡,繁花似錦,芳香四溢,蜜蜂在採花釀蜜,牛羊滿山遍野覓食撒歡,一派迷人的廣袤草原景色。
地址:布爾津縣喀納斯河與禾木河交匯區的山間斷陷盆地中
門票:60元/人(景區冬季免費,白哈巴、禾木和喀納斯三個景點只售通票即270元/人,學生持證八折)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
外部交通——景區在從布爾津縣城去哈納斯的路上,離哈納斯只剩下不到兩個小時的路程。可乘飛機或乘車抵阿勒泰或布爾津縣城,再租當地的吉普車前往,包車價位在800-1000元/輛,要看車型、車況。機場只有在7月—10月份開放,其它季節只能從阿勒泰市乘坐客車到布爾津縣,再包車前往景區。
內部交通——喀納斯景區內只能乘坐區間車,區間車價格為80元一次,90元兩次。
住宿:禾木村有很多家庭旅館,皆為整治別致的木屋,有熱水、可充電,價位大約在20-100元不等。
旅遊小貼士:
1、穿:深秋季節,沒有太陽照射的時候,禾木村早晚較涼,內地的驢友最好帶上毛衣或抓絨衣、沖鋒衣,厚一些的長衣長褲是必備的,另外,太陽鏡、防曬霜,旅遊鞋、手電筒、充電器等也是必須的。
2、玩:早上,如果已經拍過村落,可以去敖包用傳統圖瓦人方式祈福;中午,可去觀景台、美麗峰看風景,也可以在禾木巴斯草原或沿禾木河邊白樺林遊玩,拍照;晚上,享受原始土桑拿和篝火晚會,也可以泡酒吧,在酒吧里可用電腦備份數據,刻錄光碟,也有攝影及戶外知識交流及圖瓦老人的風俗講座。不能錯過禾木夜晚低垂的夜空中,有璀璨的星河和飛逝的流星。如果冬季來到禾木,遇到大雪封山,就要乘坐馬拉爬犁。需要提前約好向導和爬犁。
3、秋季拍攝尤其要注意防火。松樹及白樺含有油脂,很容易在乾燥多風的季節引起火災。
4、圖瓦人禁忌:圖瓦人崇拜火,忌諱有人往火里吐痰、扔臟東西。圖瓦人也特別崇拜水,忌諱有人在河水裡洗澡、洗衣服、倒垃圾。
5、哈薩克族人禁忌:不能騎著快馬直沖主人家門;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絕,要愉快地接受;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不能騎馬直沖進羊群,以免羊群受到驚嚇。
6、去禾木拍攝的最佳季節是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六、江布拉克草原
江布拉克是哈薩克語,意為聖水之源。她集結了天山之靈氣,並融入諸多美麗的傳說。在這里,遠山近水相映,林海雪峰交融,綠波花海如潮,一派聖潔的自然風光。美麗的江布拉克,以其秀美迷人,如詩如夢的花海子,明靜清幽的黑澇壩,世界之最的天山怪坡,以及阡陌縱橫的田園風光吸引著眾多遊人的目光。
地址:位於新疆奇台縣半截溝鎮南部山區,距縣城60多公里。
門票:暫時還沒有門票,但是進入景區相關部門會收取護林防火費(三元一人,十元一車)
開放時間:全天
景區設施:景區有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度假村等設施,餐飲食宿都可以在景區。
住宿:景區內有度假村和當地居民的帳篷。度假村160-180每人一天不等(包括一日三餐和住宿),當地居民的帳篷價格30-100每人不等。
交通:飛機火車到達烏魯木齊之後,車站有旅遊汽車直達奇台,地接社門市部接待散客有專車進去江布拉克景區,或者遊客可以自駕車前往。
旅遊小貼士:

1、江布拉克風景區美在6、7、8、9月,"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春天在江布拉克風景區姍姍來遲,然而愛美的春姑娘一旦走進這人間仙境,她也就樂而忘返了。另外由於溫差大,遊客需要帶上一些外套以防早晚低溫,江布拉克的紫外線也比較強,記得准備一些防曬用品。
2、特色食品:香噴噴的羊肉用手抓,冰糖、酥油、熱騰騰的茶,馬奶、乳餅、奶疙瘩,烤肉串串麻又辣。
3、半截溝鎮至江布拉克公路正在建設之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