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海的特色小吃有什麼
1、釀皮
釀皮是地方風味較濃的青海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
再將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Ⅱ 青海有哪些好吃的
青海特色美食介紹,告訴大家青海名小吃有哪些!
油炸糕
油炸糕
西寧傳統特色糕點。油炸糕比較講究,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起來都是外酥里嫩,回味無窮。提起油炸糕,很多老人都記憶猶新,油炸糕做得最好的要數「韓疙瘩」了。已經76歲的宋國榮老人回憶,油炸糕的經營者姓韓,家住東關,他脖子後有個大疙瘩,經常用藍布巾包起來,他經營的油炸糕也因此而得名。「韓疙瘩」的油炸糕顏色深黃、酥脆香甜。在薄利多銷的同時,也注重質量,他做的油炸糕不僅大而且好吃,加上服務態度又好,在西寧曾紅極一時。老人記得一個細節,那時拉了幾天肚子的他特別想吃油炸糕,就帶上幾瓣大蒜備用,「韓疙瘩」見後,徑直走進廚房,把大蒜和紅糖放在一起炸出「糖蒜糕」,讓老人趁熱吃,並說專治拉肚子,老人吃完後果然見效。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疙瘩」的店面顧客盈門。
大塊煮羊肉
青海人煮大塊羊肉堪稱一絕。熟嫩,好嚼,油而不膩,作料不多,香味十足。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貴客登門,主人必以大塊肉款待,透示著對客人的敬重。大塊羊肉的製作:先將羊肉(帶骨)剁成拳頭般大,丟進涼水鍋,加煤或柴禾,用旺火煮沸。不一會。鍋面上漂起一層血沫,家庭主婦們不停地用鐵勺將之潷去。待大火滾沸半個時辰後,改用文火慢燉。此時,又漂起一層渣滓,再用勺子潷去。1小時後,肉已見熟,香味四溢,主婦舀一勺咸鹽水添進鍋里(添多少咸鹽水,全靠經驗,從不品嘗,也不第二次再添),鹹淡恰好。煮肉時,僅用鹽作調料,而不放其他佐料。當飯食吃到一定時候,主人將煮好的大塊羊肉,按質地優劣,依次擺進一個大瓷盤,旁邊放一把小刀,由主人親自端到餐桌。主人手一指,示意客人品嘗。如果人們不好意思動刀割肉,主人親自用刀將大塊羊肉剁成小塊羊肉,將最好的肉遞與年長的客人,此時,客人們都不會客氣了,紛紛動起手來,一塊一塊抓起,吃得有滋有味。
Ⅲ 青海省吃什麼
青海江河縱橫,山川交錯,牧場廣闊,牛羊肥壯。&127;長期以來,生於斯、長於斯
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斗爭中,&127;以他們的勤勞、智慧,就地取村,創造了自己獨特
的食品文化。&127;有些小吃和菜餚,具有濃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風味。從烹任製作到色
、香、味、形,無不與各族人民的古風鄉俗,邊塞風情融合為一。即使一些源自內地的
食品,到了他們手中,經過再創造,&127;便也帶上了濃重的高原芳香,深受各族人民的
喜愛。這里,&127;僅擇其要,以饗好之者。
酸 奶
酸奶是草原上獨特的奶製冷飲。從盛夏到深秋,當牧業區產奶旺季到來時,也是制
作清涼鮮嫩的酸奶季節。
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地區,也有吃酸奶的習慣。特別是回族同胞,他們用小碗裝熟
牛奶製作酸奶,並特意在碗口滴上幾滴菜油,表層奶皮金黃,油漬點點,潔白如脂,芳
香撲鼻,鮮嫩質細,清涼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帶甜,更是涼爽可口。在旅途勞頓時
吃上一碗酸奶,能解渴、消熱、開胃,一身的疲勞便會盪然消失。
酸奶是一種理想的保健飲料,營養勝於牛奶。它能助消化、 增食慾,還有抑菌、收
斂、鎮靜和催眠的功能,對輕微腹瀉的慢 性病人有治療作用。醫學家還發現它能降低膽
固醇濃度、預防動 脈硬化和腫瘤,避免過早衰老。因此酸奶是飲食、保健二美兼具 的
風味食品。
糌 粑
「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 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
主人就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 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干
酪素)、食糧, 疊疊層層擺滿桌。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麵、曲拉和 糖,在
碗中用手指拌勻,然後捏成油和面混合的長形小團食用。 這就是吃法別致的「酥油糟耙
」,簡稱「糟耙」。它加工簡單, 攜帶方便,長期儲存又不易變露,很適宜牧業區經常
移動的放牧生活。
糌粑吃起來酥軟噴香,奶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十分可口。由於它是
高脂肪、高蛋白和糖的混合食物,營養豐富,熱量大,既可充飢又能禦寒。
奶 皮
奶皮也叫干乳酪,和西餐中稱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農牧交錯地區農民用牛奶
製成的著名士特產品之一,為牛奶製品中最可口的營養食品。其製作歷史己近百年。
奶皮的製法是將鮮牛奶入鍋煮熟後,控制火力,微火烘煮,並不斷攪動,使水分慢
慢蒸發,奶汁濃縮,在鍋底凝結成一個圓形的黃色奶餅,放涼處陰干,即成。奶皮純黃
夾白,油漬點點,蜂窩沙孔滿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膩
,營養豐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過節、迎親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親
訪友、慰問老年病人的禮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塊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盤上席
,作為乾果軟糖,則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奶 茶
在牧業區,奶茶是牧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朝夕為伴的飲料,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他們
用銅鍋、銅壺熬煮茯茶,當茶葉在鍋中煮沸翻滾,茶水變成赤紅色時,用特製的漏勺掠
去茶葉末,加入鹽和牛奶,再煮開後,奶茶即成。飲用奶茶可使人醒腦提神,消困解乏
,生津止渴。在高原寒冷乾燥的環境下,更有滋潤咽喉,消食化膩的效力。吃完糌粑或
手抓羊肉,再喝幾碗奶茶,一天之內,很難有飢渴之感。因肉食而引起的維生索C缺乏之
弊,也可靠奶茶來彌補。
奶茶,從牧業區到半農半牧區和農業區,藏、蒙古、回、漢、土各族群眾廣泛飲用
,而且從牧業區的大鍋奶茶演變成特別講究的「罐罐奶茶」。罐罐俗稱「沙罐」,用它
熬出的奶茶美味可口。老年人還在奶茶中加荊芥以醒目除暈,加花椒、生薑以祛寒和溫
,加杏仁以防咳嗽。奶茶在農業區不僅是待客的上品,而且是探親訪友、慰問病人的禮
品;逢年過節、迎新娶親,又是敬客的第一道飲料,稱作喜茶、年茶。
帳房小吃
牧民群眾一年四季逐水草而遷移,與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他們在飲食方面
也有一些風味特異的小吃。這些小吃不見於攤販,不登餐廳的大雅之堂,只有親臨其境
,才能享受到那奇異的口味。它的品種繁多,製作方法別致新奇,吃法粗獷豪放,尤饒
情趣。由於多食羊肉,在羊腸的吃法上就有不少花樣。如氽灌腸就有五種:灌注羊血的
叫血腸;填裝碎肉丁的叫肉腸;裝以麵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腸;以羊油為主料加拌肉丁
的叫油腸;填裝切碎肝臟丁的叫肝腸等。灌注血腸時,拌入食鹽,有的加點蔥末,在開
水鍋中翻滾十餘分鍾,即可撈出切段而食。裝肉腸的肉丁切得比較粗,並加鹽、花椒粉
、生薑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時肉嫩味鮮,不膩不塞牙,味道絕美。面腸以豆面為主
(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蔥末,調以鹽、姜粉,煮熟後切—段放在火上反復烘烤
,等到皮黃脆硬時吃,餡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腸以肥膩見長;肝腸以嫩軟取勝。五腸
五味各有千秋,令人食後難忘。
再說燒羊肝:取鮮羊肝,洗凈血水,撒上一點食鹽,用潤濕的紙包裹兩三層,丟進
通紅的牛糞火中,約近半小時,紙由濕變干,由於變成焦灰,扒出剝盡表層沾染的雜屑
,熱香陣陣。此時,用刀割塊、削片,蘸以薑末、鹽、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質嫩味鮮,
餘味無窮。
此外還有做法獨特的水油餅,是把面擀成薄餅,先在開水鍋中煮熟,塗抹上已拌勻
的酥油、曲拉和糖的混合物,吃時柔軟香甜;大米制的酥油蒸飯,是在洗凈的大米中拌
入酥油、蕨麻、紅白糖放在碗中蒸熟,食時油香四溢,色彩斑爛;或將煮爛的蕨麻拌以
酸奶或熬熱的酥油,分別製成酸奶蕨麻和酥油蕨麻;青稞粉、蕨麻、酥油調勻蒸熟切塊
食用的蕨麻油糕等,不但是牧人虔誠待客的上品,也是典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吃法,是
純正的草原風味。
干 板 魚
青海有句順口溜:「貴德的梨兒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魚天下誇。」這話一點兒不
假。青海省盛產湟魚,因其體肥肉嫩味鮮而遠近馳名。將湟魚剖去內臟,洗凈雜質,按
大小擺列在滾燙的石板上或沙灘上曬干,即為干板魚。干板魚經水泡軟後,肉質柔韌,
可烹制出風味別具的佳餚。市面上出售的干板蒸魚是把泡透的干板魚,用蔥末、食鹽、
蒜泥、胡椒、辣椒、花椒等佐料粉末加入麵粉,調為糊狀,塗抹在洗凈的干板魚上蒸熟
。由於干魚軟化,佐料也就滲入肉中,待蒸氣彌漫、香味撲鼻時取出,連魚肉帶面塊一
起食用,辛辣鮮美,芳香可口。
醪 糟
醪糟本是江南產米區以糯米加甜曲製成的發酵食品。青海不產糯米,這個小吃純系
從內地傳人,據傳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在西寧「落戶」後,經過經營者多年的實踐和
再創造,在配料和加工中增添了雞蛋和牛奶,為醪糟增添了濃郁的高原風味。
據老年人回憶,清末時民和、西寧有銷售清水醪糟的攤販。到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期
,經出售醪糟的小吃店不斷創新,在燒好的清水醪糟中加配了葡萄乾、桃仁、果乾、白
糖等,使味道香甜出奇。此後又創造了加入雞蛋花的「單套醪糟」和再加入牛奶的「全
套醪糟」,成了一種風味獨特的西寧地方小吃。
全套醪糟是把醪糟放在沸水中燒開,打入雞蛋花,並撒入葡萄乾、桃仁、花生、果
干、白糖等,最後加入燒開的牛奶。全套醪糟黃自相間,蛋花柔軟,奶香酒味撲鼻,各
種干鮮果星星點點,色彩斑斕,吃起來營養豐富,香甜而略酸,難怪群眾視它為上好的
早點。
甜 醅
在高原古城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都能看到獨特的民間小吃「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糧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群眾中有句
順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它具有醇
香、清涼、甘甜的特點。吃時散發出陣陣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
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慾。
除專門制售的小攤販外,西寧和農業區的各族群眾大都會釀制甜醅。甜醅選料精細
,青稞粒粒飽滿,脫皮潔凈,蒸煮適度,酒麴配料適中,掌握溫度准確,粒粒白嫩,食
如果肉。一端碟子,則醇香撲鼻,入口醅甘汁濃,綿軟可口,食後滿口留香。
甜醅就地取材,製作簡單,營養豐富,又有開胃作用。西寧人不但嗜之不舍,且可
作訪親拜友的禮品。它確是青海高原上一種有獨特風味的小吃。
拉 條
「拉條」是拉麵條的簡稱,也叫「拉麵」、「扯麵」。
拉條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麵食中的一種。接待親朋好友吃一頓拉條,配上較為豐
盛的調味菜餚,是十分尊重的應酬哩。
青海的回、漢人民在製作拉條、和面、揉面上有獨特的技巧。一般漢族人民在做拉
條和好面分條時,在面條上抹菜油,以防粘連;而回族人民製做的拉麵,可以不用一滴
菜油。他們在調粉時放些鹽或鹼水,把麵粉團拌來揉去,直到軟硬適中,彈性很大,可
塑性極強時,然後手輕力勻,反復拉扯四五次,不斷一根,而成為寬細、圓扁不同的勻
稱面條。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鍋撈出,恰好一碗。圓柱形的叫「雞腸子」,扁狀的
稱「韭菜葉」,入口柔軟光滑,韌而不斷。一般家常吃時,調以炸醬或梢子鹵湯佐料,
並拌調油潑辣椒、蒜泥、醋等,吃起來非常可口。
拉條由於佐料的不同,其味道也各有千秋。除調以炸醬和梢子鹵湯外,回族餐館有
澆牛肉湯的牛肉拉麵,也有灌鹵汁雜拌蘑菇片、水木耳、牛羊肉片的大鹵拉麵、拌牛雜
冷肉的牛雜拉麵。如在夏天,還可以加菜油拌為涼面,最經濟實惠,不愛吃油膩的客人
,蔥花油酸湯拉麵也是別具一格的素麵食。
拉條是青海地方食譜中特別是麵食中的佼佼者。來過青海高原的客人,一提起青海
,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拉條和面片,時日久長也就公認為代表青海風味的名吃了。
尕 面 片
尕面片是青海人麵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據世居青海的老人們說,面片
乃是長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廣人稀,草原遼闊,交通不便,過去漢、回、藏各族
之間相互來往,奔走於農牧區之間,路程遙遠,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後,
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紮起帳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鍋,不用案板、切刀、擀麵杖等
炊具,只要有個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長條形,壓平、拉長後,再捏扁揪斷成小面片入
鍋,一頓晚餐就到口了。這種長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簡單、省時省事的特點,充飢
及時,乾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樂。
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鍋,先煮羊肉,後揪面片,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鍋羊肉
尕面片」.食畢,銅鍋搭馬背,木碗揣懷中,揚鞭驅馬再趕前程。青海各族人民在長期
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食品,由旅途進入家庭廚房,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現在從城鎮到農
村,尕燙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種繁多,滋味各殊的獨特麵食了。
按尕面片形狀、配料和烹任方法不同,
有做工細致纖小玲城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
有不帶湯而用炸醬拌吃的「燴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麵食中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
混炒的「炒麵片」。農村裡還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等。
麻 食
麻食或叫「麻食兒」,是帶湯的麵食,為西寧市出售早點小 攤販的一種快餐,特別
是冬天早晨,吃一碗麻食,暖身暖胃,御 冷抗寒,很受清早出工、上學的人們歡迎。
麻食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擀的面薄而均勻,切成小正方形 後,對角捏合即成;另一
種麻食,又叫筒筒兒(也有叫疙瘩兒 的),是和面略硬,搓成長細按形圓條,一手拿面條
,一手揪斷 成小丁,邊揪邊在案板上以拇指擦搓成筒狀。無論是哪種做法, 湯內主料
都用牛羊肉丁、蘑菇丁、豆腐、木耳、鮮菠菜、粉絲等 混在一起,佐料考究,微顯麻辣
,色彩醒目,稠稀相宜,早晨作 早點,味美可口。確是湯熱面軟,副食料豐富,經濟實
惠的一種小吃。
釀 皮
釀皮,群眾通稱「釀皮兒」,是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
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
釀皮是用麵粉加工的食品。因為它經濟實惠,質高,量多,調料足,味道美,很得
群眾的稱贊,男女老幼都愛吃。
釀皮加工有「蒸」「餾」兩法: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蒸的釀皮,色褐
沉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備異,而味道基本一致。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飢解
餓,也可當菜餚,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近年來,個體經營釀皮的,在
西寧街頭舉目皆是。
鍋 饃 饃
初來青海的人,異口同聲稱贊「青海人的饅頭花樣多」。青 海人不叫饅頭,而稱饃
饃。「饃饃」又只是一個總稱。青海農 業區和半農業區各族人民常吃的饃饃千姿百態,
品種繁多。如 花捲、油包、油餅、曲連,鍋盔、油香、爐饃饃、饅頭(祭祖用 的大饃饃
)、 鍋饃饃等等。它們是逢年過節,串親訪友經常攜帶的 傳統禮品,也是每飯難離的主
食。其中最受人歡迎也最普遍的, 是 鍋饃饃。
鍋饃饃是在金屬的 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眾習慣將它簡稱「 鍋」。 鍋是在普通
發面里卷進菜油,抹上紅曲、姜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
、綠各色交織的面團(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鍋形狀大
小相同的圓柱狀,放人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 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里。 鍋壁較厚
,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 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 鍋饃饃,
外 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 事,製作簡單,松
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奇特的是藏族同胞還不用 鍋這個工具,只用未經發酵的精 白面、鹽、油、牛奶拌
和成面團,在地下挖個小坑,坑頂壘封土 塊,生火燒紅土塊、燒熱士坑後,掊平滾燙的
土塊,將坑塑成鍋 形,放入製成型的面團,用熱土輕輕壓埋。當土縫中散發出熟透 的
香氣時,扒土取出,拂去灰土,就是色黃殼硬,不僵不酸,酥 松可口的「卡什茨」或「
曲什茨」、「郭勒洛洛」饃饃。
卡什茨是贈送親友兒童的禮物。曲什茨上捏出簡單的彎曲 或直線的圖案,造型美觀
,是藏族人民迎接貴賓或姑娘出嫁、生育 賀喜的必送禮品。「郭勒洛洛」是婦女分娩滿
月後,為祝福嬰兒 平安成長,贈送親朋好友的禮品。
想吃青海的鍋饃饃並不難,你有機會到農村串門訪友,好 客的主人一定會滿足你的
要求。
羊 腸 面
羊腸面是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 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
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凈,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
豆麵粉,扎口煮熟,並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卜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
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後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面條。
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凈,肥腸粉白,面條金黃,蔥末浮上,蘿卜丁沉在碗中,
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 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
牛 肉 干
五香牛肉乾是青海解放後的新產品。行銷國內外市場,頗得消費者的好評。牛肉乾
不僅是招待貴賓的上品,而且也是饋贈親 朋好友的禮物。它既便於攜帶,又宜於長期存
放,可供家宴或旅遊途中食用。
五香牛肉乾的主要原料,是青海高原特產的新鮮耗牛肉。制 法是將鮮肉剔除筋皮,
以凈肉加白水煮熟後,再切成長一厘米、寬一厘米、厚半厘米的小塊,加入花椒粉、咖
喱粉、味精、料酒、糖、鹽等佐料干炒,最後再烘乾、裝袋。由於製作方法考究,成品
色鮮,營養豐富,既保持了耗牛肉的風味,又有香氣濃郁,滋味鮮美,久吃不膩等特點
。近年來,來青海的客人和旅遊者,爭購青海牛肉乾,當做一種有青海鄉土特色的食品
,使青海牛肉乾更加名聲大震。
烤 羊 肉 串
烤羊肉串原為新疆地方風味小吃,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哈薩 克、維吾爾、回、撤拉等
民族人民的傳統食品之一。青海、甘 肅、新疆等地是伊斯蘭教信奉者集聚之地,隨著各
族文化的交流, 烤羊肉串這一風味小吃也就自然來到青海。青海多產羊肉,羊肉 串也
因而盛行不衰。因其價廉實惠,味美可口,售制者加工方便, 很受各族群眾歡迎。故有
「寧吃烤肉一兩,不吃煮肉一斤」的俗 語。
烤羊肉是用新鮮的羊肉,切成拇指大的薄片,串穿在鐵扦子 上,浸蘸醬油、精鹽、
姜粉、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等佐料配 制的調味液,放到特製的長方形烤爐上用火焙
烤,並不斷翻動, 隨時刷抹調味液,烤到表面脆黃,肉質熟透,香味濃烈時即可食 用
。烤好的羊肉,趁熱吃嚼,肉嫩味香,使人經久難忘。
烤羊肉不僅味美爽口,營養豐富,而且誘人食慾,容易消 化。在西寧街頭,尤其是
黃昏時節,萬家燈火初上,到處可見烤 羊肉的個體攤販。近年來,省、市各大賓館、大
飯店,都把烤羊 肉串做為一道地方風味菜餚,專供賓客在餐桌上品嘗。
手 抓 羊 肉
手抓羊肉是青海牧區群眾款待賓客的餚饌,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主食之一。
初次吃手抓羊肉,會有近乎原始之感,經多 次品味,則越吃越饞,使人經久難忘。「手
抓」是青海高原上有 獨特風韻的吃法,在全國也頗有聲譽。
手抓羊肉和藏族同胞依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因吃時一手抓肉,一手
拿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凈光而得名。 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黃
金季節,也是吃最鮮嫩可口的手 抓羊肉的好時機。此時,倘有貴客來到,喝過奶茶之後
,熱情好 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選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扒皮 入鍋,只需
喝三碗奶茶的寒喧功夫,一大盤層層疊疊、熱氣騰騰 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
上還插著幾把鋒利的藏刀。這 一盤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澤誘人,用刀割吃,
雖然吃得嘴油手滑,但仔細品味,爽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滋味不凡。 草原牧
民煮手抓羊肉有獨到之處。烹調操作簡單明快,只加 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
鹽),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 草原
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獷、豪放、熱情、虔誠和好客的
性格;青海各族人民,無論是回、 漢、蒙古、撤拉,都用手抓羊肉作為敬容的上好食品
。近年來旅遊 事業大發展,青海各地賓館已把手抓羊肉列為青海風味名菜之一。
爆燜羊羔肉
爆燜羊羔肉是高原的一絕。
青海吃羊羔肉是半農半牧地區民間傳統的名貴菜餚。吃羊羔肉的季節性很強,多在
春秋季產羔時節。 藏系羊出生羊羔十五天前後,為了剝取毛短彎曲的裘皮才宰殺仔羔,
所取皮張加工後就是地道的青海名貴羔皮,是製作冬裝的上乘原料。因此,被宰殺的羊
羔肉一般清除內臟後尚不足十 斤。將肉洗凈切成一至二寸見方的小塊,待鍋內油沸冒煙
時,倒入肉塊猛爆翻炒,待肉皮炸為淡黃,加入面醬、辣椒粉、姜粉、花椒粉、精鹽等
,反復翻炒,待肉塊呈現紅色,調味已滲入 肉中,再加少量涼水,封鍋用溫火慢煨,水
干肉爛,即可盛盤敬容。
爆燜羊羔肉吃時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
,營養豐富。據說對身體虛弱、腎氣虧損、遺精盜汗、脾氣不足、羸瘦泄瀉等慢性病還
有一定食療作 用,有補益壯身之功。
發 萊 蒸 蛋
青海高原盛產的發萊是山珍之一,在封建社會作為供奉皇室 的一宗貢品,唐、宋時
已遠銷國外。現在,由於「發菜」和「發 財」的諧音,既討吉利,又可寄託鄉情,故而
港澳及海外市場格 外喜歡,聲譽極高。成熟的發菜黑如漆,細如線,柔如錦絲,不 腐
不變,可長期保存食用。它同時又是食療的良好菜餚,經常食用 時對高血壓、婦女病、
腹瀉、鼻衄等均有療效和緩解作用。西寧 多用發萊作筵席的冷盤原料,涼拌發菜嫩脆滑
口是涼盤中的上品。
青海人以發萊作主料烹調的發萊蒸蛋,有人雅稱「黃金白銀 烏絲糕」,是西寧的特
制萊。做法是雞蛋黃白分離,攪打勻稱, 並調精鹽、姜粉、花椒等粉末佐料,以蛋白襯
底,上覆蓋洗凈的 發菜,先上籠蒸到發菜和蛋白凝結,固定成形後,在上層傾入攪勻
的蛋黃繼續蒸到熟透,在蒸碗中用刀劃成方形或菱形,反扣湯盤 中心,上澆羊肉湯(牛
肉湯、雞湯均可),湯汁中放木耳、黃花、筍 片、香萊末等,最後撒幾滴香油上桌。此
菜頂層如雪,中層漆 黑呈蜂窩狀,底層金黃,色彩分明,結構奇特,蛋層細嫩滑潤,發
層鬆脆可口,味道淡雅醇香。青海飯店、賓館,接待外賓宴會 上的「金線發菜」、「金
魚發萊」等菜餚更是造型栩栩如生,味 美湯鮮之作,可稱得上一盤工藝美術作品哩!
羊 筋 菜
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 直、陰干,紮成小把,
可長期保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餚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
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參、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制
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先用
菜油或羊滑油燒十分熱,將油 鍋旁移,待溫度降低些,放入干羊筋,慢慢再加溫油鍋炸
透。將 炸好的羊筋,泡發一二十小時,剔去筋膜,揀去雜毛,再放開水 中燉煮,加鹼
除油漬,浸泡松軟,略加醋除去鹼味,清水漂洗, 用羊湯(雞湯更佳)燒燉,以姜粉、胡
椒、精鹽、干辣椒、蔥段等為佐料,即為燒羊筋。如將羊肉切為細末,加蒜泥拌勾,調
佐料後和羊筋一並上籠蒸透,再澆湯汁,撒蔥段、香菜,即是肉末羊 筋。如將洗凈的羊
筋條用團粉蛋白調糊狀掛芡過油,出鍋乘熱澆 冰糖蜂蜜的濃汁,就是蜜汁羊筋。西寧地
區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 為「三燒」的菜就是以羊筋為主,肉久、肉塊陪襯的地方菜,配
海參、竹筍合燴者叫「海三鮮」。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種萊,品 名眾多,其味各有千
秋。
羊筋菜色澤淡雅,嫩黃醒目,湯鮮筋脆,爽口無膻膩。素燒 羊筋如銀耳團條,蜜汁
羊筋脆松甜心,無有肉味,鮮潔悅目,外 酥里脆。
清蒸牛蹄筋
清蒸牛蹄筋是青海回族人民筵席中常見的地方特色菜餚之一,在清真飯館里被列為
地方風味萊。此菜淡嫩不膩,質地猶如 海參,頗有高原鄉土味,在內地很難吃到它。俗
話說:「牛蹄筋, 味道賽過參」。
回族人民對加工牛蹄筋十分考究,有高超、熟練的烹飪加工技術。牛蹄筋加工比較
費時間,先將牛蹄留皮煺毛,燒烤洗凈,削除焦黑外皮,用鹼水略泡,反復刮洗,使皮
為金黃色,先入鍋煮 爛,再上籠蒸,剝去骨骼,蒸到筋質爛透,皮亦熟綻,即可配料
烹飪菜餚。切筋為條,加胡椒、花椒、精鹽、醬油、辣椒粉拌勻,裝碗成形再蒸,待料
味滲進筋內,扣碗上桌前澆鮮牛肉湯,並 撒香菜、蒜末等。蹄筋淡黃柔軟,吃了不需剔
牙。如與海參同 燴,另配筍片、蘑菇、水木耳等,俗稱「十錦海參」或「十樣 錦」,
色味俱全,鮮美異常,別具—格。
雜 碎 湯
雜碎湯,是青海西寧和東部農業區頗有名氣的冬季大眾早 點。
「雜碎」是經煮熟的牛羊的頭、心、肺、腸、胃、蹄等部 件。
秋末冬初是宰殺牛羊儲備過冬的季節,雜碎即源源上市。西 寧雜碎湯鋪,營業多在冬天
的早晨,天亮前後就掛起紅紙燈籠招 攪生意。吃雜碎最講究起早,因為早起有三好:「
雜碎品種全, 清湯釅,抗寒保暖益壽延年」。品種全,是牛羊五臟頭蹄俱全, 「蹄筋
」的柔,「口條」的嫩,「頭肉」的爛,「肚子」的脆, 「腸子」的細軟,可以根據自
己的愛好,任意挑選愛吃的部件;清湯 釅,是原湯汁摻水少;起早又是運動,加上雜碎
湯的補益作用, 確可延年益壽。清晨吃一碗雜碎泡饃湯,頓時心暖肚飽,又能耐 飢御
寒,久吃不厭,老幼喜愛。回族同胞對牛羊雜碎的加工,刮 洗仔細,烹調技藝自成一法
,吃時調料適中,無內臟異昧
Ⅳ 藏族認識/特點/風俗/(20分) 具體點~~~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習俗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製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
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
節慶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歷為陰陽合歷,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歷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藏歷年 每年藏歷正月初一。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准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時打掃衛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徵永恆符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於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裡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雪頓節」 每年藏歷七月一日,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
「望果節」 在每年秋收以前,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
Ⅳ 青海的特色小吃有那些呢
青海的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風格,作到色、香、味、形都與各民族的古風鄉俗,邊塞風情融為一體。即使是一些源自內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經過創造和改良,融入一種濃厚的高原氣息。
主要特點如下:
1.以麵食為主,可以分擀麵類,揉面類、蒸面類、炸面類、團面類等等十幾大類,其中尕面片、拉條子、饊子、糌粑等已是人們熟知的美食了。在去西寧的火車上,列車員沿車叫賣的西北風味釀皮子也是典型的青海小吃之一。它與我在內地所吃的叫同樣名字的東西,完全不同,從「長相」到口感,這里的釀皮色深、肥厚、韌勁十足,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據當地人說,是加了一種只產於青海的植物鹼,澆上各種調料,還有用草果泡製的醋,我保證,你回到內地後,一定會對它念念不忘的。
2.又由於青海是畜牧業較發達的地方,牛羊肉類和奶製品也很多。到青海的小地方旅行更能品嘗到正宗的高原菜餚。青海省的氂牛、藏綿羊、普爾山羊等,它們品嘗的是草原鮮美的水草和無色的繁花,和各種草葯佐料,肉質也就更加香美、營養豐富、並且絕無污染,只只都是製作手抓肉的上品。還有用牛羊的肚、腦、腸、蹄,製作的雜碎湯,喝上一碗不但可以獲得抵禦嚴寒的熱量,也清香可口,絕對解饞。街頭的烤肉、烤羊筋、清湯羊肚······撲面的熱氣,撲鼻的香氣,都讓你完全遺忘了自己拚命減肥的誓言。
3.至於奶製品,首推青海酸奶,與內地酸奶不同,這里的酸奶濃厚的要用勺子來吃,上面凝結著一層厚厚的奶皮,它的香醇鮮嫩非同凡響,在西寧的小吃巷口就可以品嘗到,但要品嘗真正的「饕餮級」的酸奶是一定要深入牧區,到牧民家裡去發掘……另外還有奶茶、曲拉、酥油等,都是你來青海必一嘗為快的,更難得的是,這些都不是什麼宮廷小吃,而是尋常百姓的日常食品啊。
4.提到青海的菜餚口味,多以鮮辣見長,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出產的線辣椒,是我國的優質農產品,用青海省門源縣出產的青油「潑」出的循化辣椒粉,是當地餐桌的必備食品。在青海品嘗小吃,老闆都會問「辣子咋放?」,考慮好再回答哦。
5.近年來,四川風味也向進軍其他城市一樣,大舉進入了青海,川菜館在瑪沁、五道梁這樣的偏遠之地,依然可見蹤影。尤其是在西寧、格爾木等地,「麻辣燙」和那些「杭州小籠包」,或者「東北大餃子」等等招牌很讓你覺得親切,一下子就打消了不習慣西北飲食的尷尬念頭。
攪團:是青海民間普遍食用的小吃,做法新穎獨到。在細膩的豆面中加入少量麵粉,鍋中水開後放少許咸鹽,邊攪動,邊加豆面,直到干濕合適,主體就做好了。攪團的吃法有很多種,趁熱用勺子挖一塊放在碗里,用勺背壓成凹形,調入事先備好的油潑辣子,蒜泥、醋等,再配以青海酸菜、豆角、蘿卜,用筷子劃成小塊吃,這種典型的吃法叫「拌疙瘩」。
甜醅:把青海特產青稞撿凈沙粒,碾去外皮,簸凈,清水洗去雜質、麩皮,入鍋煮熟,瀝出冷卻,將甜酒麴撒入調勻,入陶器密封,用棉被蓋嚴,15度左右恆溫下發酵一段時間後開封食用。有點類似酒釀一類的食品,但更加醇香、甘甜,具有青稞特別的風味。有順口溜唱道:「甜醅兒甜,娃娃阿爺含口水咽,一碗兩碗開了個胃,三碗四碗頂一頓飯。」
釀皮:和陝西的擀麵皮差不多,但比擀麵皮厚很多,很好吃,裡面有韭菜,當然不愛吃韭菜可以不放,但釀皮必須吃!馬忠的未必最好!
Ⅵ 酸奶結塊還能喝嗎
你不是放在冰箱里?我也會啊,那是酸奶在受到冰凍之後結成的塊,沒事的!呵呵,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
Ⅶ 藏族的衣食住行是什麼謝謝啦!
名族文化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結構宏偉、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傳》,多少世紀以來,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藏族地區廣為流傳。還有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以及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
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天祝草原四周為雪山環繞,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氂牛,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人民視白色為理想、吉祥、勝利、昌盛的象徵。
飲食習慣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漢語:炒麵)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保存。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製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不離的飲料。一般 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到藏族群眾家中作客,一般都會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藏族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客人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是藏族的飲食習慣。
Ⅷ 少數民族的習俗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
Ⅸ 中國西北部有哪些民族
散居全國的回族天剛蒙蒙亮,四方的回族歌手就開始向蓮花山進發。路過回族山寨時,歌手們要高歌一曲,再喝上一杯甘美的青稞酒,才准上路。登山開始以後,歌手們一邊游山,一邊對歌賽詩,蓮花山頓時成了歌和詩的海洋。夜幕降臨後,在農家的土坑上,在臨時搭起的帳逢里,在山坡、河灘的篝火邊,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這就是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花山的「花兒會」。「花兒」是甘肅、青海一帶流傳了幾百年的民歌,深得回族人民的喜愛。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共有兩個自治州,六個自治縣,三個與其他民族的聯合自治縣。
回族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回回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後要由阿訇主持葬禮。葬俗不用棺材,白布包屍,實行土葬。回回人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男子習慣戴自帽或黑帽。由於長期與漢族人民雜居,現在回族在農飾、姓名、習慣等方面都逐步漢化。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所以中國歷史上稱伊斯蘭教為回回教。回回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奉安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回人習慣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並環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在星期五要到清真寺聚禮,每年要封一個月的齋,過聖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三大節日。
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後來由於與漢族的融合,逐漸通用漢語,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
回族人民為祖國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古代回族學者在傳播西洋的天文、歷算、醫葯、制炮等科學文化方面有過很大成就。回族中有許多傑出人物,如元代天文學家扎馬魯,明代航海家鄭和與進步思想家李贄等。在近現代,廣大回民以不同的形式參加了反帝愛國斗爭。
回族的孿生兄弟東鄉族相傳在很久以前,甘肅東鄉黑大山上蟒精為害一方,一個勇敢的婦女用酒灌醉了大蟒精,用白布蒙上它的眼睛,然後唱了一句事先約好的暗語「哈利阿宏喲」,人們聽到暗語後,沖進蟒洞,把大蟒精打死。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婦女,東鄉人把「哈利」當作迎婚調。每當舉行婚禮的時候,迎來了新娘,「拿杜赤」歌手便唱起了哈利調,眾人一邊齊聲伴和,一邊拍掌起舞,十分熱鬧。
公元14世紀後半葉,居住在東鄉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蒙古人同當地的漢人、藏人等逐漸融合,發展成為東鄉族,在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東鄉自治縣,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定西地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慣與回民相似。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一種稱為「阿哈教」的宗教組織形式,每一個阿哈教包括數十戶至數百戶不等。
本鄉人說東鄉語,大部分人還會說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東鄉族人民愛唱「花兒」民歌,並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如賽馬、摔跤、打土坡等。東鄉族的民間口頭文學也多姿多彩,有各種傳說的故事、敘事詩。
東鄉族最大的聚居區一東鄉族自治縣是一個乾旱山區,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在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鄉人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減少了水土流失,發展文化事業,根除了黑熱病、麻風病。
自稱「白蒙古」的土族當年,雄風蓋世的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縱橫天下,征服了很多部落。相傳,在巍峨的祁連山南麓,美麗的青海湖東畔,駐扎著一支騾悍的蒙古軍隊,首領是大將格日利特(格熱台)。他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最後被派駐到這水草豐茂的地方。這支軍隊與當地的霍爾人通婚,漸漸繁衍成土族。後來,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土主),被土族當作祖先崇拜。
上族自稱「蒙古人」(蒙古爾)、「白蒙古」(察罕蒙古爾),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
土族人的服飾風格獨特,男女上衣都有綉花高領。男子常穿布袍,系腰帶,穿大檔褲。婦女穿斜襟長衫,兩袖由五色布組成,外套坎肩,褲腿外夾一尺高的褲筒,穿綉花腰鞋,戴各種頭飾。過去,土族流行一種叫「戴天頭」的風俗。女子到15歲時,由父母做主,在除夕與男子結為夫婦,將少女的發式改梳成婦女發式,從此婚戀自由,生下子女歸女家。這種風俗現在已經改變。
土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造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土族人過去信奉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崇信喇嘛教,建有許多喇嘛教寺院。土族人大多保持傳統火葬習俗,只有夭折的小孩實行天葬。
土族聚居區可耕可牧,出產五穀,農家有釀酒習慣,所釀制的酒叫作「酩醪」,互助縣所產的青稞燒酒馳名全國。
黃河岸邊的撒拉族撒拉族的婚禮別具一格。新娘到門前了,小夥子們立即蜂擁上去「擠門」——阻擋新娘入門。送親者認為新娘入門應足不沾塵,由長輩直接抱進洞房,迎親者認為這樣會貶低新郎的身份,硬要新娘下地步行。於是,雙方你沖我堵,各不相讓,好不熱鬧。婚宴上,四個年輕人表演傳統的「駱駝戲」;二人翻穿羊皮襖扮作駱駝,一人扮作本地人,一人扮作撒拉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賓主對答,眾人應和,十分風趣。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元朝時,經新疆遷入循化一帶的中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互相融合,形成了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黃河兩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甘肅、青海、新疆的其他地方。
撒拉族有本民族語言,許多人還會說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漢字。撒拉族口頭文學豐富多彩,「撒拉曲」等具有民族特色。
撤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各村都有清真寺,風俗習慣與回族大體相同。撒拉族婦女戴蓋頭,喜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常在紅衣上套黑色坎肩,善於刺綉。男子戴黑色或白色平頂圓帽,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的褐子。
撒拉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小麥、青稞、蕎麥、土豆等,同時兼營牧業、伐本、熬鹽及羊毛編織等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民族自治。撒拉人興修農田水利,生活日益富足。
保安三庄的保安族保安族原來住在青海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庄,後來遷入甘肅,在積石山地區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稱。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的一些地方。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西傍積石山,北鄰黃河,氣候溫和,宜農宜牧。保安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手工業和副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稱為「保安刀」,享有盛名。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用黃銅、紅銅、牛骨等壘疊麗成,圖案美麗,有「十樣景」的美名。
保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回族、東鄉族相似。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獸類及動物的血,不吃自死的動物。保安人還善於騎射,喜愛摔跤運動。
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大多數人兼通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保安人能歌善舞,民歌「保安花兒」獨具特色,舞蹈歡快豪放。婦女擅長剪紙。在保安族的各種器具上,常繪有別致的花紋或絢麗的圖畫。
自稱「堯乎爾」的裕固族相傳,古時居住在西域地區的裕固族先民立志遷徙到生長著紅柳、河柳的地方去。他們歷經艱險,長途跋涉,得到漢族兄弟的熱情幫助,最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他們中的一部分定居在生長河柳的地方,成了平原的裕固族;另一部分人定居在長紅柳的地方,成了山區的裕固族。這個傳說透露了裕固族的族源和歷史遷徙情況。
裕固人是唐代回鶻人一個分支的後裔,自稱「堯乎爾」。1953年,決定採用與「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做為族名,漢語是「富裕鞏固」的意思。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過去,肅南地區以游牧經濟為主,兼營家庭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裕固人的農牧業有了較快發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裕固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男子戴氈帽,穿高領的左大襟長袍,系紅藍色腰帶,穿高統靴。女子一到結婚年齡就把頭發編成許多小辮,結成三條大辮,兩條垂在胸前,一條垂在背後。婦女頭戴喇叭形白氈帽,前邊鑲有兩道黑邊,頂上綴有紅線穗子,穿高領長袍,外套短褂,系各色腰帶。牧區飲食以酥油、糌粑、乳製品為主,農區飲食以糧食、蔬菜為主,款待貴客要獻全羊或羊背子。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帳房用六根或十根木桿支撐,周圍用褐氈搭蓋而成,別具特色。
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有自己的語言,一部分地區通用漢語。裕固人大多信奉喇嘛教。在清代時,裕固人建有九大寺院,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現在,他們享受著信教自由的權利。
「聯合」「協助」的維吾爾族古爾邦節的清晨,維吾爾人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聚集在大禮寺前的廣場上,隨著鐵鼓和嗩吶的伴奏聲,跳起富有勞動氣息的薩瑪舞。他們的舞姿輕盈優美,以旋轉和快速多變著稱,「賽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夏地亞納」是一種民間集體舞。每逢迎接賓客、節日、結婚等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要載歌載舞,盡情歡娛。
維吾爾族自稱「維吾爾」,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聚居於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維吾爾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在寬袖連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大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飲食以面為主,喜歡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麵粉烤制的饢。抓飯是節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大米製成,用手抓食,別有風味。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用泥上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壁爐,可以燒柴做飯和取暖。中等以上人家還有冬房、夏房之分。
維吾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古代使用回鶻文,伊斯蘭教傳人後,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老維吾爾文。維吾爾族有著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文學藝術。長詩《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等都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阿凡堤的故事」為各族人民所喜愛,至今仍廣泛流傳。維吾爾族在古代信奉過薩滿教、襖教、佛教等,在11世紀後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維吾爾人很早就從游牧的畜牧業轉向定居農業了。南疆乾旱而溫暖,素有「塞外江南」之稱;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這些綠洲依靠地下暗渠——坎兒井灌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維吾爾人對於植棉和園藝具有豐富的經驗。維吾爾人的手工業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和田地區韻地毯、絲綢和喀什的綉花小帽馳名中外。和田地區至若羌一帶還出產美玉。
直到20世紀初,維吾爾族地區一直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有些地方還殘存著農奴庄園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革除了封建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發展工農業生產,維吾爾族人民逐步走向繁榮幸福。
好客的哈薩克族在百花爭妍的草原上,一對對青年男女騎馬並轡而行。在走向指定地點的路上,小夥子可以向姑娘任意逗趣,姑娘不能生氣。而在返回的路上,姑娘舉鞭追趕抽打小夥子,「報復」他們的調笑,這是哈薩克族青年們最喜愛的馬上游戲,俗稱「姑娘追」。這種戲謔性游戲為青年男女提供了接觸的機會,成為表達愛情的一種別致的方式。每逢節日和喜事,哈薩克人都要舉行這種活動,同時還要進行摔跤、叼羊、馬術等比賽。
早在公元15世紀,位於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汗國發生內江,一部分人向東逃走,被稱為哈薩克,意思是「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他們服裝多數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帶,右側佩掛小刀。婦女穿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綉有各種圖案,一直拖到腳跟,男女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氈制長襪。哈薩克人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食,用馬肉灌臘腸,制奶疙瘩、奶皮子、乳酪、酥油等奶製品,用馬奶制名貴飲料馬奶酒,用米、面制饢、抓飯等。哈薩克牧民按季節轉換牧場,春、夏、秋住圓形氈房,俗稱「字」,冬天住平頂土房。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來客不論認識與否都待如上賓。進餐時,主人獻上羊頭,客人要將羊頭右面頰上的肉割下來放在盤中,再割一隻羊耳給座上年幼的人,這是表示接受的禮節。
一哈薩克族使用哈薩克語,有自己的文字。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和格言。他們也非常愛好音樂,民間樂器有「冬不拉」。哈薩克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地方仍保留著對薩滿教的信仰。他們的生活和禮俗有許多地方受宗教的影響,婚嫁、喪葬都要按教規進行。
哈薩克族長期從事畜牧生產,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擊。有些哈薩克人改營農業,但農作物產量不高。哈薩克人的家庭手工業只是輔助性生產,用以補充生活的不足。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有時,他們也進行狩獵活動,狩獵物由參加狩獵韻人平分。直到20世紀中葉,封建宗法制度還籠罩著哈薩克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革去了舊制度,哈薩克人民做了自己命運的主人。
「四十百戶」的柯爾克孜族金色的秋天來到了草原,在迎親的考姆茲琴的催促聲中,新娘的親友們唱起哭嫁歌,把罩著綉花蓋頭的新娘扶上馬背,前呼後擁地出發了。一路上,每個牧場的青年人都拉起繩子攔住新娘的馬頭索要糖果,牧場的老人們端出抱孜酒,向新人祝福。到了新郎家,新娘踏著花氈進人洞房,盛大的婚宴及賽馬、叼羊等活動便開始了。夕陽落山,新郎新娘率先跳起了「會面舞」。跳舞時,新郎必須抓住新娘長長的辮梢,據說這樣可以心心相印,白頭偕老。直到深夜,柯爾克孜族的婚札才降下帷幕。
這個民族自稱「柯爾克孜」,意思是「四十百戶」,可解釋為「四十個部落」。他們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散居在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過去,柯爾克孜人大多以畜牧業為主,停留在逐水草而居和靠天養畜階段,各種生活用品都用畜產品交換。狩獵是柯爾克孜人的重要副業,以獲取肉食、獸皮和葯材等。柯爾克孜族保留著氏族部落組織形式,分為若干大部落,下設由若幹家庭組成的「阿寅勒」。這種組織內部實際上已經是牧主和牧民的關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柯爾克孜族廢棄了舊的組織形式,各項生產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
柯爾克孜族的男子戴用皮子或氈子製作的高頂方形卷沿帽,外面穿無領「袷袢」長衣,裡面穿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衣,系皮帶,下面穿寬腳褲,腳上穿高筒靴。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戴包頭巾。飲食主要是畜產品,吃牛、馬、羊、駱駝等肉食,飲山羊奶、酸奶,也有米、面等細糧。柯爾克孜人十分好客,客人無論相識與否,都受到熱情的款待。他們拿出家中最好的飲食,以羊頭肉表示對客人的最大尊敬。柯爾克孜族人夏季住帳篷,冬季住四方形土房。
柯爾克孜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和薩滿教。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他們的文學藝術絢麗多彩,民間流傳著豐富的詩歌、故事,史詩《瑪納斯》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用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狐狸、雞、狗、豬等12種動物紀年,一年12個月。每年第一個月過新年——「諾勞孜節」,家家吃「克缺」飯,預祝豐收。傍晚,牧民放牧歸來時,每家氈房前都生著一堆火,人和牲畜要從火上跳過,相傳這樣可以兔難消災,人畜兩旺。
能騎善射的錫伯族清朝中期,一個裝備簡陋的部族隊伍奉命從東北的盛京(今沈陽)啟程,跋山涉水,餐風露宿,奔赴新疆伊犁河畔建設新家園,以戍衛國家的西北邊陲。這個部族屬於錫伯族。這次英雄歷程,在錫伯族的長詩《遷徙歌》中有生動的記述。
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東北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還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現在,東北的錫伯人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和漢人相同。新疆的錫伯人由於居住集中,在社會生活中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點。老年婦女愛穿旗袍,扎褲腳。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處扎緊,冬天則穿大襟開權長袍。錫伯人的飲食以米、麥為主,忌食狗肉。每個錫伯族村落都築有城堡,便於守衛。每家都有矮牆,住房坐北朝南,用土坯築成。房前屋後是果園、菜園和畜圈。
錫伯人信奉多神教,主要供奉保護家宅安祥的「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堪」。「喜利媽媽」是請村裡年紀大、輩分高、子孫滿堂的長者,製作一些小物件,掛在室內西北牆腳上,這既是賜福子孫的神抵,也是每個家庭添丁增口、記述輩分的家譜,「海爾堪」供在住房南牆外面的上方,逢年過節都要焚香獻供。他們十分重視祭耙祖先,每年都要祭祖掃墓,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西遷到達新疆的紀念日,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婚姻由父母做主,同姓不婚,但可以與外族通婚。錫伯族有本民族語言;東北的錫怕人通用漢文和蒙古文,新疆的錫伯人使用錫伯語,錫伯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敘事長詩《喀什喀爾之歌》《三國之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錫伯族婦女善於刺綉和剪紙,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麗。錫伯人能騎善射,清代時被編入「八旗」,由於駐防征調,分別在東北、西北兩個地區為建設和保衛邊疆作出了貢獻。
冰山上的住戶塔吉克族「塔吉克」原來的意思是「王冠」。相傳,古代波斯國王與中國皇家聯姻,娶到一位美麗的漢家公主做皇後。公主在前往波斯國的途中,經過塔什庫爾乾地方,因為發生戰亂,被迫暫時駐扎在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此後,每天中午,一位英俊的小夥子從太陽上騎著神駒降臨山上,與公主相會。兩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不久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聰明的兒子就是塔吉克族的先祖。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大多數人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塔吉克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筒帽。女子穿連衣裙,帶圓頂帽,外出時在帽子上系方形頭巾。男女都穿紅色長筒尖頭軟底皮靴,塔吉克人愛吃酥油、酸奶等,忌食豬肉、狗肉、自死動物等。他們居住在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牧民大多住氈房、矮土屋。
塔吉克人信奉伊斯蘭教,但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齋,不朝覲,僅在節日作禮拜。宗教首領稱「依禪」。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男子行禮時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子則捫胸躬身10在塔吉克人家做客,忌脫帽,忌用腳踩食鹽和其他食物;也不能騎馬穿過羊群,或用腳賜羊,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
塔吉克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維吾爾文。塔吉克牧民善於騎馬,在節日或婚禮上經常舉行「叼羊」游戲。這種游戲以一隻被殺死的羊作為獵物,由幾十名優秀騎手分成兩隊爭奪,把獵物搶到手並送到目的地的一隊算優勝。馬球也深為塔吉克人所喜愛。
歷史上,塔吉克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人畜兩旺,塔什庫爾干變成了「帕米爾的明珠」。
散居新疆的烏孜別克族世紀中期,俄國境內的烏孜別克人陸續遷來中國新疆,形成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這個民族現在大部分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的城鎮。
烏孜別克族男子穿長袍,系三角形綉花腰帶b婦女穿連衣裙,寬大多褶,不系腰帶。過去,婦女在出門時還必須戴面紗。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穿皮靴,外加淺幫套鞋。烏孜別克人一日三餐都吃饢和奶茶,禁酒,忌食豬、狗、驢、騾肉,喜歡吃牛、羊、馬肉以及蜂蜜和糖漿,他們用切碎的熟肉、蔥頭、酸奶、肉汁烹制的「那仁」,是一種民族風味食品,經常用來待客。居住平頂長方形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在他們聚居的喀什、莎車、伊寧等地建有較大的清真寺,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維吾爾文。烏孜別克人能歌善舞。舞蹈優美輕快,以多變著稱。傳統的手鼓舞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樂曲節奏較快,樂器以差角形「斜格乃」琴最為動聽。
在公元19世紀中葉以前,烏孜別克人以經營商業為主。他們開始是組成商隊,趕著成群的駱駝、馬、騾,往返在新疆與中亞各地之間,後來逐步開設店鋪。婦女善於刺綉。居住在木壘、奇台、新源等地的烏孜別克人經營蓄牧業。居住在喀什、莎車、伊寧等城市附近的少數烏孜別克人經營農業,主要種植蔬菜、水果等。
中國的俄羅斯人公元18世紀以後,沙皇俄國的一些俄羅斯人陸續遷入中國的新疆一帶。在封建軍閥統治時期,他們被稱為,「歸化族」,聚居的村落也稱為「歸化村」,後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中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還有一部分散居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1949年以前,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人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少數人則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居住在農村的俄羅斯人大多幾十戶聚居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莊,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開墾荒地。居住在靠近牧區地方的俄羅斯人也從事畜牧業。
俄羅斯族婦女穿領口帶褶的麻布襯衫,外罩一件稱作「薩拉凡」的無袖長袍。男子穿斜領麻布襯衫,細褲腿,呢子上衣,系腰帶。生活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信仰東正教。
古稱為韃靼人的塔塔爾族塔塔爾是「韃靼」的不同譯音。唐代以後,韃靼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蒙古人西征時,中亞和歐洲人也將蒙古人統稱韃靼。公元15世紀,伏爾加河中游及卡馬河一帶興起了喀山汗國。自稱為蒙古人的後代的塔塔爾人,作為一個民族就是在這時形成的。中國的塔培爾族是在19世紀20至30年代以後陸續從俄國遷來的。
塔塔爾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和烏魯木齊,還有一部分散居於新疆各地。男子喜穿綉花的白襯衫,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女子戴著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穿自、黃或紫紅色長裙。婦女擅長烹調,所製作的各種糕點精美可口。塔塔爾人一般住平頂土房,自成院落;喜好掛壁毯,愛整潔。在牧區的塔塔爾人多住帳篷。
塔塔爾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小孩出生後,要舉行各種儀式,依據《古蘭經》取名字。40天時,要從40處取水給孩子洗澡,叫「四十份水禮」,祝願孩子健康成長。成年後,將父親或祖父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後,類似姓氏。人死後,用白布纏屍,送葬的人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死者胸前,誦《古蘭經》,然後埋葬。
塔塔爾族有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塔塔爾人善於歌舞,每年春大的「撒班節」(犁頭節),都要舉行歌舞、摔跤、賽馬、拔河、賽跑等群眾性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