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浙江東陽有什麼好吃的
保質期長一點的:
香榧(專賣店很多)
金華火腿(專賣店很多、超市)
索粉(菜市場)
金華酥餅(街頭很多
索粉
索粉的最佳烹飪方法是炒,炒索粉也是東陽人招待親戚朋友的一道特色點心。炒制前,先用熱水浸泡索粉,然後把水瀝干凈,放入熱鍋內快速翻炒,並加入各色調料,等索粉色呈金黃時放入青蔥,裝盤後就可以上桌了。2007年全國村官論壇在南馬鎮花園村召開,當時招待來客的菜單中,就有炒索粉,不少貴賓品嘗後連聲稱贊。
東陽索粉據傳起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現在的主要產地分布於西山腳、夏溪灘、任湖田、東山頭等地。據1932年《東陽縣志》記載,索粉「以夏溪灘、林口、東山頭為最,日產五十擔左右」、「銷鄰縣及杭、滬、合縣內,每年約銀元六十餘萬元」。可見當時東陽索粉生產規模之大、銷路之廣。以前,加工索粉是一項辛苦活,工序很多,加工前還要先看天氣。等索粉加工好了,要挑到各地叫賣,有的甚至要趕到義烏、金華等地,經常去回「兩頭烏」,故有「三更起,半夜忙,三年只眠兩年床」的民謠。
饅頭焐肉
東陽民間宴席,一開筵就是饅頭焐肉,寓意是恭喜大家事業興旺發達。這道菜其實是從孔子祭祖的菜式衍化而來。孔子祭祖始用饅頭、方肉。東陽沿用這道菜式,暗合東陽「教育之鄉」的人文內涵。解放前基本上只盛行在南鄉畫水一帶,而且只局限於喜慶宴席。隨著生話水平的提高和饅頭焐肉美名的傳播,饅頭焐肉這道美食現在已成風靡全國之勢,不僅從民間農家推向了高檔酒店,而且也從喜慶宴席推向了包括喪葬在內的所有宴席。沒有了饅頭焐肉,任你這次宴席上山珍海味再多,也會使舉辦宴席的東家在親友面前失去面子。
傳統的手工製作饅頭,要經過制曲、做酒、和面、揉面、製作、預熱、蒸煮、出籠等多道工序。
單說這制曲,要採用野生蓼草洗凈裝壇發酵後的蓼汁拌以麥皮,外用荷葉包裹晾乾,製成饅頭曲,只有用這樣的饅頭曲發酵作成的饅頭口感才會純真。然後跟做農家酒一樣用糯米飯與一定比例的蓼曲混和做成饅頭酒。作成的饅頭酒並不甘甜,而有微澀。
和面是用一個大麵缸,起碼倒入幾十斤麵粉。傳統饅頭還分頭面二面。頭面要和得干一些,經過充分的揉面才能用。揉面這個活最費力,年青人在大冷天都揉得汗流浹背。因為要把未充分和勻的面揉成一塊細膩、柔軟的面團,(整塊面團用手提著,露出部分要像水一樣流出才算大功告成)不花上一番功夫行嗎?
而做饅頭的難度最大。把頭面和二面迭在一起的面團經過雙手的揉搓,慢慢的把份量比頭面還多的二面融入頭面里邊,頭面也漸漸的變成饅頭皮包在外面。但如果手藝不到家,饅頭就會露餡。
做好的饅頭放在蒸籠里要經過預熱。饅頭能否發育完好就全看這道工序了。溫度過高過低都會使饅頭變成硬硬的面疙瘩或小蘑菇。饅頭出籠也很講究,需要一個身手和眼法很快的人手拿一根竹簽,冒著燎人的熱氣飛快的在每個饅頭上扎一下,這樣有些吸氣的饅頭就會重新鼓起來。扎了也不鼓的饅頭他會用手抓起來使勁摔一下,饅頭也會起死回生,讓面餅變成白胖胖的饅頭。
出籠饅頭外形為半圓狀,柔軟而帶韌性,用手一抓,整個饅頭縮於手心,放開則復原如初。蓋上大紅喜字或福字或壽字,然後分攤開來,等涼了以後就可以堆放收藏了。
俗話說:出籠饅頭陳年酒。所以饅頭剛出籠時趁熱吃,味道特別好。現在有些酒宴上來得及的都直接叫饅頭店送剛出籠的饅頭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焐肉,以前是用新鮮豬肉切成半斤左右頭尖尾寬條型的三角形狀的大塊肉,現在改成一兩左右小方塊的了,先放在鍋里用文火慢慢的煮透了,土話就是慢慢的焐的意思,焐肉也從此而名。用筷子一紮一個洞時,這樣再撈出來,伴以紅糖焦、料酒、薑末、香料等各種佐料進行紅燒。裝盤時再撒上蔥花,有的還放上一些綠筍點綴一下,這樣色香味齊全的焐肉就做好了。
索麵
東陽特產索麵又叫長壽面,主產於東陽市巍山鎮曙光村等,歷時幾百年的傳統產品,東穗牌索麵是東陽市農民俱樂部巍山分部的榮譽產品。 屬於傳統的優質農產品,是老年人、產婦調養和人們居家調節口味的理想食品。[1]. 「索麵」是東陽農村特有的名優「面產品」之一。它養胃,營養成分易消化吸收,是產婦坐月子首選的主食。隨著交通業的便利發達,越來越多的「索麵」變成一種響當當的綠色食品流向社會,家喻戶曉。
索麵加工的整個過程:「拌面——拉麵——曬面——收面」。 拌面:要放點鹽,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拉麵:這可是個技術活,手必須好象有輕功,手用力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否則要拉斷或粗細不勻;曬面:曬得時間也要適當,曬得太干,面就很容易斷;收面:也必須輕手輕腳,還要把它盤得美觀、整齊。
糖餳
「七月半,糖餳頓」,說的是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大家不生火做飯,都以糖餳為主食。現在則立夏一過,糖餳就開始上市。
傳統製作工序一般分為六道,首先是將主料大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磨細裝桶,加上適當的紅糖、茴香、薄荷、
㈡ 浙江臨海有什麼好吃的特產啊
臨海的特產,湧泉蜜桔,白水洋的楊梅,羊岩山的茶葉都是不錯的。小吃的話,羊角蹄,糟羹,專麥油脂,蛋清羊尾等屬在臨海的紫陽街那邊都有。
㈢ 聚香源老湯麵疙瘩評為浙江優秀品牌單位
好像是的,我在他們的網站上也看到了
㈣ 求 假糖醋裡脊(糖醋麵疙瘩)的做法
糖醋裡脊的做法
糖醋裡脊風味特色此乃家常菜,色澤金黃,外酥脆,里鮮嫩,酸甜適口,鹵汁緊包。該品用於佐酒或做家宴中炒菜,比較適宜。
原料:主料,豬裡脊250克。配料:雞蛋3粒,粳米粉100克。調料:熟豬油1000克(約耗100克),紹酒15克,醬油20克,精鹽1克,醋25克,姜蔥末5克,蒜泥5克,白糖40克,麻油10克,水澱粉10克,鮮湯適量。
製法:豬裡脊肉切成4.5厘米長、0.5厘米厚、0.8厘米寬的長塊,用刀拍透,兩面打上剞刀,放碗內用精鹽少許拌勻。雞蛋磕入碗內攪散,加入粳米粉、清水少許攪勻成蛋糊。將肉放入蛋糊中攪拌均勻待用。
烹調:炒鍋上火,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逐個放入粘滿蛋糊的肉塊,炸熟撈起。待油溫至八成熱時,放入肉塊炸至金黃色時撈起瀝油。原鍋留少許熟豬油,放入姜蔥末、蒜泥炸香,加紹酒、白糖、醬油、鮮湯燒沸,用水澱粉勾芡,倒入裡脊塊顛鍋,淋上麻油、醋裝盤即成。
*作關鍵肉塊掛糊要均勻,初炸厚,應整理摘去糊須,使塊與塊分清。裡脊塊重炸時間不能過長,外脆里嫩成熟即成,否則裡脊肉會發老。
糖醋裡脊
【所屬菜系】 浙江菜
【特點】 色澤紅亮,酸甜味美,外酥里嫩。
【原料】
豬裡脊肉250克。 白糖25克、麵粉10克,紹酒15克、芝麻油10克、醬油25克、醋25克、蔥段5克、熟菜油750克(約耗50克)、精鹽1克。
【製作過程】
將肉批成0.5厘米厚的大片,用刀輕輕排剁一下,改成骨牌塊入碗,放紹酒5克和精鹽捏勻,用濕澱粉25克、麵粉10克拌勻待用。醬油、白糖、紹酒、醋、濕澱粉15克、水25克成糖醋汁待用。炒鍋置中火燒熱,下菜油燒至六成熱(約150℃)時,將掛好糊的肉塊入鍋炸1分鍾撈出,待油溫升至七成熱(約175℃)時,復炸1分鍾,1撈出瀝油,鍋內留底油,放入蔥段,煸出香味,肉塊下鍋,迅速將調好的汁沖入鍋內,顛翻炒鍋,待芡汁均勻地包住肉塊時淋麻油出鍋裝盤即可。
糖醋裡脊
【所屬菜系】 浙江菜
【特點】 色淡黃,形光潤飽滿.外鬆脆酥香,里軟嫩鮮美
【原料】
材料豬裡脊肉300克 青椒、胡蘿卜各30克蔥2支 大蒜2粒 蛋黃1個調味料 1.醬油1大匙 澱粉1小匙 2.番茄醬2大匙 白醋、糖各1大匙米酒、鹽、胡麻油各1小匙
【製作過程】
1、豬裡脊肉洗凈,切小塊,放入碗中加入(1)及蛋黃腌拌10分鍾;青椒去蒂及籽後洗凈,切小塊;胡蘿卜去皮、洗凈,切片;蔥洗凈,大蒜去皮,均切末。 2、鍋中倒入3大匙油燒熱,放入裡脊炒至7分熟盛起;鍋中余油繼續燒熱,爆香蔥及大蒜,放入青椒、胡蘿卜炒熟,加入(2)及炒過的裡脊肉炒至入味即可。
糖醋裡脊
【所屬菜系】 中國
【特點】 呈金黃色,外脆時嫩,口味甜酸。
【原料】
豬裡脊300克,雞蛋清1隻,水澱粉50克,豆油50克,花生油1000克(實耗50克),大蔥末3克,生薑末2克,料酒15克,醬油5克,白糖100克,醋75克,芝麻油15克,味精2克。
【製作過程】
1、將豬裡脊洗凈,去筋膜,切成4厘米長,5毫米寬的條,放入瓷碗內,加入雞蛋清、水澱粉、精鹽攪拌均勻,上漿。 2、取小瓷碗放入鹽、糖、醋、黃酒、蔥薑末、水澱粉調成糖醋汁。 3、炒鍋燒熱,放入花生油,燒至八成熱,逐個投入裡脊條,炸成牙黃色時,倒入漏勺,瀝去油,余油倒入油罐。 4、原炒鍋燒熱,放入豆油,燒五成熱,倒入糖醋汁,打成薄芡,投入裡脊條,翻炒幾下,淋入芝麻油,出鍋,裝盤,即可。
糖醋裡脊
【所屬菜系】 魯菜
【特點】 菜色金黃,甜酸可口,外焦脆,里嫩香。
【原料】
豬裡脊肉250克,清油750克(實耗100克),料酒20克,醋 50克,白糖 60克,鹽 2克,蔥末,薑末各2克,雞蛋液35克,水澱粉 70克,麵粉適量,香油10克,高湯適量
【製作過程】
(1)肉洗凈切片,加入雞蛋液,水澱粉,麵粉抓勻。(2)碗中放料酒,糖,醋,鹽,蔥,姜,水澱粉,少許湯對成汁。(3)鍋放油燒至五成熱,下入肉片,炸至焦脆,撈出控油。(4)鍋留底油,烹入糖醋汁,倒入肉片,翻勺,淋香油出勺即可。
不同菜系,不同口味,自己選吧!!
菜品:糖醋裡脊
工藝:焦溜
口味:糖醋味
類別:清真菜 脾調養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氣血雙補調理
主料:牛裡脊肉 400克
調料:鹽 4克 醬油 10克 醋 50克 白砂糖 200克 大蔥 5克 姜 5克 大蒜 10克 雞蛋 150克 澱粉(豌豆) 80克 小麥麵粉 20克 味精 2克 花生油 150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1.澱粉加水適量攪勻成濕澱粉待用;脊肉剔去筋膜,切成0.2*3厘米的大片,放入碗中,用精鹽2克、味精煨味,蔥姜切末、蒜拍散切小丁。
2.雞蛋打入碗中,調打均勻,放入麵粉、濕澱粉80克,調為全蛋糊。
3.用大碗將白糖、精鹽2克、醬油、醋、牛肉湯、濕澱粉20克調對均勻。
4.炒鍋置於旺火上,熱鍋注入花生油,六成油溫時,將牛脊肉在全蛋糊中掛勻後逐片下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濾干油。
5.熱鍋內留油10克,下蔥姜蒜煸炒出香味後,將大碗中汁水倒入,鍋中沸漲,起小花時用手勺推動,隨後倒入炸制的脊肉,翻顛炒鍋,淋入明油,即時裝盤,上桌。趁熱時還會發出吱吱響聲。
工藝提示
1.焦熘菜餚,主料上糊可用全蛋糊,也可用水粉糊,視主料,地區不同而定,但要保持外焦里嫩。
2.汁水調好,入鍋前要再調勻,加熱後要即時食用。
3.焦熘菜的味型可咸鮮、酸辣等。
㈤ 樂速麵疙瘩已有多少家加盟店
全國應該有很多了吧,百分之95是在虧本經營,還有百分之50已經轉讓或打算轉讓,公司無所作為,虧本30多萬的路過,看做廣告的小公司
㈥ 杭州的特產有哪些
1、杭州絲綢
杭州有「絲綢之府」之稱。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
㈦ 生長在浙江一帶的山上,高有4-5米 樹幹上有很多疙瘩樹樹叫什麼名字 求知道的人解答
把圖片發上來看看
條件太少,不好確認的。
㈧ 浙江麵疙瘩的來歷.
浙江麵疙瘩的來歷.
相傳元末朱元璋曾以遊方僧的身份在大明山慧照寺生活過《並在此版結識劉伯溫權,共商大計,聚眾抗元。》一日在山中逢大雨,淋成落湯雞。他飢餓交加,便走進一戶人家找食品充飢。屋主見來人如此模樣,頓生同情心,可是家窮四壁,便拿出僅剩的一點麵粉倒入碗里,邊倒水邊用筷子攪拌調成糊,下到開水鍋里加了幾顆青菜。這時朱元璋便覺得這菜比山珍海味還好吃,便問屋主人:「這叫什麼名字。」屋主人說:「家裡沒東西了,我隨便做的.」朱元璋說:「這是麵粉做的疙瘩塊,就叫麵疙瘩吧.」麵疙瘩由此得名。經過幾代人的技術改良,現在已經是一道著名的特色美味小吃。
大明山原名日月山。據說日月山給了朱元璋啟示,「日月為明」,故朱元璋稱帝後定國號為「明」,並在此重建了慧照寺,並在大明山麓建了大明寺(慧照分院),「日月山」從此也就改稱為「大明山」。
大明山千畝田慧照寺興於晚唐,繼於兩宋,盛於大明。相傳,公元1348-1352年間,朱元璋曾以遊方僧的身份以慧照寺為基地在大明山一帶從事串聯活動,當地流傳著大量民間傳說與故事,諸如:朱元璋在慧照寺掃佛殿,在「龍眠石」打盹,遭元兵追殺、躲避在古銀杏上而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