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陰變白,是怎麼回事
外陰變白這要考慮來是外自陰白斑,這是由於外陰慢性炎症長期刺激,以及營養失調,造成的皮膚色素下降,這也是目前婦科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疑難雜症。白斑出現後會有伴隨瘙癢,疼痛等不適,因此在確診之後的話,是建議盡早的治療,因為隨著病情的加重那接下去會有出現外陰肌肉萎縮等情況的發生,其次不要頻繁的使用洗液清洗外陰。
2. 外陰長了塊白斑怎麼回事只是一塊皮膚變白了,其他的什麼感覺都沒有。。
你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外陰白斑的表現,建議你及時的去專業規范的醫院檢查,確診。
3. 外陰白色病變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
外陰白斑指出現在婦女陰部皮膚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白色斑塊,可向兩下肢內側、會陰及肛門蔓延,但很少侵犯尿道口及前庭。本病的臨床特點為:外陰奇癢,有時可有灼熱、疼痛感。患部皮膚粗糙、呈苔蘚樣增厚,有抓痕,有時發生皸裂、潰瘍等。直接影響排尿和性生活,其痛苦程度難以言表。本病傳統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葯物治療:外陰以Ph4嬌妍弱酸配方女性護理液清洗後,用激素葯物局部塗抹、局部注射厭氧棒菌及中醫葯治療等。
2、物理治療:微波治療,二氧化碳激光及氦氖激光,波姆光,高頻電刀,局部電灼治療以及液氮局部冷凍治療等。
3、手術治療:單純外陰切除術、合並植皮的外陰切除術。
4、微創治療:採用超聲聚焦系統微創治療,無副作用、無創傷改變了傳統的手術損傷大、痛苦大、出血多、恢復慢的缺陷。
一般治療
「外陰白斑」必須堅持長期治療,病區皮膚有的增厚似皮革狀;有的變薄,乾燥容易破裂,甚至出現潰瘍、硬結。外陰皮膚顏色變白,無論癢與否都應到醫院去檢查,丸其皮膚有增厚,粗糙、隆起、潰瘍、破裂、硬結者更應警惕,必要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外陰白斑的發展緩慢,過去認為癌變機會大多採用外科手術切除,現不主張手術治療。晚期陰道口可攣縮狹窄,外陰也會萎縮,陰蒂萎縮,周圍組織均失去彈性。由於「外陰白色病變」是較頑固的,故要堅持長期治療,定期隨診。隨診時間以3~6個月為一次較好,在堅持治療後一般能取得較為滿意效果。
外陰白斑一般伴有奇癢,可持續數月乃至20年之久,這種搔癢不分季節與晝夜,叫人難以忍受。如伴有滴蟲性陰道炎或黴菌性陰道炎,搔癢將加劇。由於病因不明,尚無特異治療方法。可試用激光療法,外陰清潔選用Ph4嬌妍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更適合。或塗用2%丙酸睾酮魚肝油軟膏。平時要注意保持清潔乾燥,忌用肥皂或刺激性葯物清洗外陰,不要食用辛辣或刺激性食物。衣著宜寬大,勤換洗,同時要注意穿用質地柔軟的棉製品。第二症狀是陰吹,即陰道口可以產生或吸入氣體,然後再像放屁那樣有聲有響地排出來。
從中醫講屬於氣虛,西醫認為與會陰底部的恥骨尾骨肌無力有關。由於外陰萎縮,陰道口閉合不嚴,故氣體易於湧入。進行恥骨尾骨肌鍛練有助於克服這一問題。這一症狀發生在產後,陰道擴張後尚未康復,陰道周圍的恥骨尾骨肌變薄變弱後不能使陰道緊密閉合,使氣體容易湧入或存留在陰道內,當用力收腹才將氣體排出。患者如能每天堅持鍛練恥骨尾骨肌,幾個月後必然見效。
中醫治療
外陰白色病變又稱慢性外陰營養不良,是指一組女陰皮膚、粘膜營養障礙而致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本病的形成多與與外陰深部結締組織中神經血管營養失調,導致覆蓋在其上的皮膚發生病變改變。
中醫學根據不同本病的病變特點、臨床症狀,按「陰癢」、「陰瘡」治療。陰癢夾風,陰瘡夾濕蘊熱。該病多發生於生育期及老年期婦女,少女罕見,可使用嬌妍潔陰洗液每天洗一下就可以,很方便。
中醫認為外陰瘙癢是肝經風熱或脾虛蘊熱所導致及引起.如腎虛不能溶於陰器,風邪溶於腠理可引起陰癢陰瘡,中醫還認為,精血不足,任脈虛,陰部枯萎,根據中醫理論,精血不足,腎脾虛,肝旺是外陰營養性障礙發生病變的主要原因,所以總的治療原則是標本兼治,一是止癢,消炎,潤膚,以消除症狀;二是消除誘因,可用雪蓮草本洗液外敷療法,先以Ph4嬌妍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清洗陰部,再取棉簽或者無菌棉球蘸取嬌妍草本葯液,塗抹外陰病處,反復塗抹三遍,每日一次。
療效標准
痊癒:自覺症狀消失,外陰皮膚顏色、彈性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變化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
顯效:症狀消失或偶發癢感,白色病區縮小並變為粉紅色或淡褐色,增生或萎縮明顯好轉,停止治療後未加重。
好轉:症狀減輕,白色病區縮小,顏色及彈性均有好轉。
無效:治療後自覺症狀及病理檢查均無改變。
分型治療
(1)肝經濕熱
治法:清肝瀉火,利濕止癢。
①內服方:龍膽草、當歸、淫羊藿、補骨脂各20克,柴胡、黃芩、生地、車前子各30克,梔子、川芎、澤瀉各15克,甘草9克。
加減:濕熱下注加菖蒲、瞿麥;帶多色黃加土茯苓、苡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苦參、蒲公英、地膚子、蛇床子各30克,黃連、黃柏各9克。
加減:外陰流水加蒼術、白鮮皮。
用法:煎湯乘熱先熏後坐浴30~40分鍾,每日1~2次,每日1劑。經期停洗。
常用成方:萆薢滲濕湯加減。
(2)肝鬱血瘀
治法:舒肝化瘀,活血祛風,止癢。
①內服方:當歸、赤芍、柴胡、茯苓各15各,益母草、首烏、雞血藤、丹參各25克,白術10克,薄荷5克(後下),白鮮皮15克。
加減:腹脹加青陳皮;氣滯血瘀加三棱、莪術。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茵陳、蒲公英、地丁、地膚子、首烏各25克,冰片1.5克。
加減:外陰干澀加仙靈脾、地骨皮。
用法:煎水乘熱先熏後坐浴30~40分鍾,每日1~2次,每日1劑。經期停洗。
常用成方:逍遙散或舒肝散加減(內服方)。
(3)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和營。
①內服方:枸杞子、菊花、澤瀉各15克,熟地、菟絲子、山葯各30克,川芎、黃柏各12克,山茱萸、當歸、補骨脂、茯苓、丹皮各20克。
加減:虛熱,熟地改生地;口乾咽燥加玄參、花粉;陰虛火旺加茵陳、旱蓮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淫羊藿30克,白蒺藜、川斷、當歸、白鮮皮各15克,硼砂9克。
加減:外陰炎症皸裂或潰瘍加銀花、蒲公英、蒼術、青黛(後人)。
用法:煎湯乘熱先熏後坐浴30~40分鍾,每日1~2次,每日1劑。經期停洗。
常用成方:左歸丸(內服方)。
(4)脾腎虛寒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止癢。
①內服方:熟地、山葯各30克,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各20克,山茱萸、杜仲各15克,制附子、肉桂各6克。
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外陰癢甚加白蒺藜、白鮮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蚤休、陳鶴虱各30克,苦參、蛇床子、蘇木、威靈仙、野菊花各15克。
用法:用清水10碗煎汁,乘熱先熏後洗,嚴重時可臨時加鮮豬膽汁1個與葯汁攪勻,每日2次,1個月為一療程。
常用成方:右歸飲(內服方)。
療效:以上四型共治療觀察597例,痊癒107例,顯效154例,好轉272例,無效64例,總有效率為89.3%。外陰白色病變除上述內服葯及外洗方夕卜,還常配合局部外陰濕敷或外塗軟膏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故臨床上不能拘泥於上述四種證型,而要辨證論治,以治本為主,標本同治最為切要,治本立足於內治法,治標求助於外治法,內外並施,才能提高療效。
專方治療
(1)黃射綜合方
組成:①內服方:黃芪16克,黨參、當歸、赤芍、射干、珍珠母各13克,補骨脂、生地、麥冬、知母、澤瀉各10克,桂枝、黃柏、木香、甘草各6克。②外用方:射干、透骨草、苦參各20克,白礬、食鹽、龍骨、枯礬各10克,綠礬5克。
加減:內服方:氣滯血瘀加莪術、三棱、丹參;濕熱下注加連翹、白頭翁;氣血兩虛加桂圓肉、大棗。
用法:內服方: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外用方:水煎,每日1劑,坐浴半小時至1小時,然後使用外敷劑外敷15分鍾,1月為一療程。經期停洗。症狀重者,可酌加用外敷劑(用60%酒精500毫升浸泡射干100克,浸泡1周),局部外用。
療效:共治療380例,痊癒374例,好轉6例,治癒率98.4%。
(2)活血化瘀方
組成:①內服方:當歸、赤芍、白芷各12克,丹參、雞血藤各30克,淫羊藿、女貞子、旱蓮草、巴戟天各15克,紫蘇、桂枝、蟬蛻各6克。②外洗方:馬齒莧、生蒲黃、當歸、川椒、硼砂、白礬、蛇床子;外塗葯:血竭、馬齒莧、生蒲黃、樟丹、延胡、枯礬。
加減:(內服方)氣虛加黃芪、黨參;口乾咽燥加玄參;帶多色黃加土茯苓、苡仁;局部角化厚加三棱、莪術。
用法:內服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經期停服。外洗方,每日1劑,水煎,早晚熏洗外陰部,每次30~40分鍾。外塗葯,將上葯研成細末,製成膏劑,每日局部塗擦1~2次。
療效:共治療286例,痊癒52例,顯效91例,好轉119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91.6%。
(3)白斑膏(外用)
組成:生馬錢子60克,紫草、白芷、蚤休、當歸各10克,蜈蚣10條。
加減:①增生型白斑加雄黃6克,麝香1.5克,硇砂、硼砂各0.3克,生蒲黃10克,冰片3克;②仙靈脾、仙茅各15克;③混合型白斑去紫草、白芷、蚤休、當歸、加赤芍10克,血竭3克。
用法:用麻油和凡士林做成膏,塗於病損區,每日2~3次,不可間斷,3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60例,痊癒4例,顯效27例,有效29例,總有效率為100%。
中醫醫案
張×,女,35歲,已婚。1975年11月6日初診。外陰瘙癢症延續10年,1972年婦科檢查,發現小陰唇、陰蒂及會陰部均有片狀色素減退,環繞肛門及會陰周圍皮膚粗糙。同年4月病理活檢,報告符合「外陰白斑」,經用地塞米松等中西葯治療,效果均不明顯。1974年底開始,白斑范圍擴大,瘙癢難忍,用中葯內服、外用。診:脈細濡,苔薄白,尖端有一大片紫黑色瘀斑。因腎開竅於二陰,肝脈繞陰器,今脈細為陰虛,濡為氣弱,氣陰兩虛,濕熱內蘊,故為瘙癢,積久不解,化為郁熱,愈熱愈癢,勢必滋漫難圖。其病因以火為主,故以苦寒直抑心肝之火,佐以涼血祛瘀,熱清則肝腎之陰自復,瘀去則熱自解。
處方:龍膽草、黃柏、苦參、牛膝各9克,木通、梔子、炒丹皮、赤芍、當歸、小胡麻各6克,生地18克,車前仁12克(包)7劑。外洗方:律草30克,土槿皮12克,蛇床子、苦參、枯礬各9克,川椒3克,每日1次。
二診(11月20日):內服、外洗治療,外陰瘙癢大減,白斑色澤由白而漸轉紅潤,近日經訊將行,瘙癢又作,夜寐不安,當乘勝追擊。原方去黃柏、梔子、小胡麻、苦參,加柴胡9克,知母、桃仁各6克。7劑。外洗原方去蛇床子、苦參,加一見喜9克,鴨跖草30克,每日1次。
三診(1976年1月22日):外陰瘙癢己明顯好轉,外陰皮膚顏色逐漸轉紅而趨正常,但舌苔大片紫黑瘀斑尚未退盡,積瘀未清,病根未除,當緩圖之。
處方:當歸、苦參、丹參、三棱、莪術各9克,赤芍、丹皮、本通、桃仁、紅花各6克,生地15克,劉寄奴12克。外洗原方加一見喜12克,白花蛇舌草9克。
上方治療一段時間,瘙癢獲愈。
按:瘙癢之症,白斑為病,解除瘙癢是減輕病人痛苦,當務之急。解決白斑卻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因此,在治療上先予清化肝膽濕熱,瘙癢明顯改善後,繼而運用活血祛瘀的原則,內服、外洗並進,逐步達到熱清濕化,瘀去熱解。上述治法,緩急先後,井然有序。
用葯規律
從29篇臨床報道中,篩選出治療外陰白色病變23首內服方及22首外洗方。經統計,23首內服方共使用35味葯,22首外洗方共使用了26味葯,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內服葯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葯物是入肝經的養血活血葯,如當歸、赤芍、丹參、雞血藤之類。其次是溫腎壯陽葯,如仙靈脾、巴戟天、補骨脂;益氣健脾葯,如黃芪、黨參、茯苓、甘草、白術之類;再分別配以溫經葯,如桂枝,清熱利濕葯,如黃柏、澤瀉;理氣葯,如木香、柴胡等。再次是補肝腎的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首烏之類,可見多數醫家對本病的治療從肝、脾、腎三臟入手,尤以肝腎為主,輔以健脾益氣,再根據病情配合清熱利濕,疏肝理氣等方法治療。因外陰白色病變在臟腑功能失調時,局部抗病能力低下,易受濕熱毒邪及蟲蠚侵襲,故外用葯多選用清熱解毒、祛風殺蟲之類,以治其標。
其他療法
(1)針灸
①針刺加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腎俞、橫骨、三陰交、蠡溝、止癢穴。配穴:萎縮加脾俞、血海;瘙癢加陰廉、坐骨點。
止癢穴位置:陰阜處。
操作:每次取2~3穴,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體,止癢穴由陰阜向大陰唇方向斜刺。以平補平瀉手法為主,出現針感後留針20~30分鍾。
穴位注射分腎俞、陰廉組和脾俞、坐骨點組,兩組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射丹參液1~2毫升。以上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經期停治,療程間休息7~10天。
療效:共觀察50例(其中針刺組27例,穴位注射組23例),痊癒10例,顯效19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
②電熱針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曲骨、會陰。
阿是穴位置:病損處。
操作:使用由內蒙古中蒙醫研究所研製的電熱針機,配用特製的針具,在病變局部從外向內以30度角斜刺,根據病變面積深度決定針數及斜度。每根針的電流量依每人的耐受程度而定,一般不超過90~100mA,溫度保持恆定,在37℃~40℃之間,留針3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3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900例,治癒723例,好轉177例,總有效率為100%。
③艾卷灸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阿是穴。
操作:用艾條懸灸上穴10分鍾,均雙側,局部皮膚以紅潤、潮濕為度,外陰局部艾卷灸20~3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0例,治癒9例,顯效8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
④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橫骨、會陰、神門、血海。配穴:瘙癢難忍加三陰交;周身瘥困加足三里;煩躁不安加行間或太沖。
操作:用G-2型激光儀,波長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徑2毫米左右,照射距離2~5厘米。每次選穴2~3穴,均雙側,每穴照射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5例,痊癒10例,顯效13例,好轉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8.57%。
(2)單方驗方
①苦參洗方
組成:苦參、蛇床子、百部各30克,紫草、雄黃、蒲公英、防風各20克。
用法:煎水置盆中,趁熱先熏後坐盆外洗,洗至葯水涼為止,每日1劑。
療效:治療6例,全部治癒。
②硬化性苔蘚經驗方
組成:黃芪、丹參、雞血藤、白鮮皮各94克,赤芍、桃仁、刺蒺藜、僵蛹各31克,木香16克。
用法:共研細末,蜜為丸或製成片劑,每丸9.4克,每日3丸,含生葯每日14克,片劑含生葯每日20克。連服3~6月。
(3)氣功
功法:以放鬆功為主。可採取各種姿勢,以舒適、便於放鬆為宜。雙目微閉,排除雜念,自然呼吸或深長呼吸均可。吸氣時默念「靜」字,呼氣時默念「松」字。可將身體的頭、頸、胸、背、腹、上肢、下肢各個部分按部位依次一處一處地逐步放鬆。「松」和「靜」是相互影響的,越放鬆,人靜也就越快。
療效:治療100例,效果明顯。
其他措施
經常保持外陰皮膚清浩乾燥,禁用肥皂及其他刺激性葯物擦洗,避免用手或器械搔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無鱗魚類、醋及煙酒。不穿不透氣的人造纖維的內褲,以免濕熱郁積而加童病變。
可配合口服維生素A,75000單位,每日2次。
4. 女性外陰皮膚增厚變白是怎麼回事
外陰白斑是指女性外陰皮膚、粘膜因營養障礙而引起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回女性疾病。即由答於私處的真皮層微循環阻塞,使血液、神經、營養、代謝受阻,抑或葯物刺激、婦科病刺激,使生殖平衡遭到破壞,後導致外陰器官、皮膚組織白色病變。症狀常表現為外陰皮膚或粘膜變白、角化、萎縮等。沈陽的話建議你可以虹橋醫院看看。
5. 外陰白色病變治療方法
積極治療慢性病,如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及免疫系統疾病。積極治療陰道炎、外陰炎及各種引起帶下增多的疾病。保持外陰清潔,減少刺激與摩擦。
細胞免疫介入新療法。
6. 外陰皮膚白色病變
女性患外陰白斑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外陰白斑,而是往往伴隨著其他疾病或全身性症狀一起產生,外陰白斑雖然不會傳染,但不排除會將其他疾病傳染給嬰兒的風險,不利於嬰兒的健康成長。
細胞免疫介入新療法。
7. 外陰起白斑咋治
你好,外陰白斑治療的關鍵還是要找對方法,錯誤的方法可能導致外陰白回斑疾病的加重。
生殖黏答膜是人體四大免疫黏膜組織之一,對女性的生殖系統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所分泌的免疫因子、雌性激素、內分泌激素、自潔凈物等對女性的生殖系統起著巨大的保護作用。所以一旦生殖黏膜發生病變,將直接導致其分泌功能衰退或喪失,導致外陰干澀、瘙癢、萎縮、彈性下降、皮膚發白、發黑、發褐等症狀出現,這就是外陰白斑形成的原因所在。
由於外陰白斑的特殊性,單純的葯物不能直達病灶,只能作用於皮膚的表面,不能被充分的吸收,多數的葯膏是因為含有激素葯物,只能是暫時的止癢,長遠來說,對於疾病沒有好處
激光、奧洛克、電離子、海扶刀(超聲聚焦)等,剛開始效果不錯,但是由於這些方法都是利用熱治療的原理,對外陰黏膜組織的破壞性更大,導致很多患者萎縮加重、留下疤痕,加重外陰白斑。治療外陰白斑一定要從修復受損的生殖黏膜組織為原則。
8. 陰部有皮膚變白,好幾塊呢
外陰部的皮膚為什麼會變白呢?
發生原因至今還不清楚。但目前比較清楚的是,專當皮膚發生某屬些疾病後,表皮過度的角化,皮膚的基底層色素減少時,就可以使皮膚的顏色變白,屬於這種變化的皮膚疾病有數種之多,如慢性皮炎、硬萎、扁平苔蘚、神經性皮炎等。因為這些疾病都可以使外陰部皮膚變白,所以統稱為外陰白色病變,也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外陰白斑。其實外陰白斑只是外陰白色病變中的一種疾病,並不是外陰皮膚一發白,就都是外陰白斑。
還有一種使皮膚變白的疾病叫白癜風,其主要表現就是皮膚變白。白癜風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如果正好發生在外陰部,就叫做外陰白癜風。這種病變如果沒有症狀的話,一般不需要治療,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病變發生炎症,皮膚可能變成淡粉色,並感到瘙癢,這時也只能對症治療。
當婦女外陰部皮膚顏色變白,不論瘙癢與否,都應當到醫院檢查,往往需要把變白之處切下一小塊,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除了白癜風外,其它各種疾病都要認真治療,如果不治,病變是不會自愈的,只能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還可能發生癌變,雖然癌變率很低,但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一般認為外陰白色病變的癌變率不足5%。
9. 外陰膚色變白就一定是外陰白班么
外陰發白不一定就是外陰白斑。外陰白斑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是外陰皮膚缺專少營養,細胞色素基屬因丟失才產生的皮膚白化。中醫治本,西醫治標,標本兼治,三衡靶向新療法從中西醫兩個角度出發,有效根除外陰白斑頑疾,實現治癒率高、零復發的效果。
建議平時要保持外陰皮膚清潔乾燥,禁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葯物擦洗,避免搔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