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肺結核脂溢性皮炎
擴展閱讀
出水痘小孩能吃什麼水果 2025-05-11 05:10:47
蕁麻疹可以游泳么 2025-05-11 05:10:43
生殖器皰疹臨床確診 2025-05-11 05:10:01

肺結核脂溢性皮炎

發布時間: 2024-07-17 10:05:08

A. 注射激素對人體有什麼大的傷害

短期內不會出現肥胖. 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 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出現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如浮腫、低血鉀、高血壓、糖尿、皮膚變薄、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瘡、肌無力和肌萎縮等症狀,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停葯後可自行消退。但肌無力恢復慢且不完全。低鹽、低糖、高蛋白飲食及加用氯化鉀等措施可減輕這些症狀。此外,糖皮質激素由於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可延緩創傷病人的傷口癒合。在兒童可因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負氮平衡,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誘發或加重感染 糖皮質激素可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且無抗菌作用,故長期應用常可誘發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體內潛在的感染灶擴散或靜止感染灶復燃,特別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腎病綜合征、肺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等。由於用糖皮質激素時病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掩蓋感染發展的症狀,故在決定採用長程治療之前應先檢查身體,排除潛在的感染,應用過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時需與有效抗菌葯合用,特別注意對潛在結核病灶的防治。 消化系統並發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並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誘發或加劇消化性潰瘍,糖皮質激素也能掩蓋潰瘍的初期症狀,以致出現突發出血和穿孔等嚴重並發症,應加以注意。長期使用時可使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加重。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時更易發生此副作用。對少數患者可誘發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統並發症 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由於可導致鈉、水瀦留和血脂升高,可誘發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 骨質疏鬆及椎骨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及椎骨壓迫性骨折是各種年齡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中嚴重的合並症。肋骨與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樑柱結構,通常受影響最嚴重。這可能與糖皮質激素抑製成骨細胞活性,增加鈣磷排泄,抑制腸內鈣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細胞對甲狀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關。如發生骨質疏鬆症則必須停葯。為防治骨質疏鬆宜補充維生素D(vitamin D),鈣鹽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神經精神異常 糖皮質激素可引起多種形式的行為異常。如欣快現象常可掩蓋某些疾病的症狀而貽誤診斷。又如神經過敏、激動、失眠、情感改變或甚至出現明顯的精神病症狀。某些病人還有自殺傾向。此外,糖皮質激素也可能誘發癲癇發作。 白內障和青光眼 糖皮質激素能誘發白內障,全身或局部給葯均可發生。白內障的產生可能與糖皮質激素抑制晶狀體上皮Na+-K+泵功能,導致晶體纖維積水和蛋白質凝集有關。糖皮質激素還能使眼內壓升高,誘發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惡化,全身或局部給葯均可發生,眼內壓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糖皮質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網結構的膠原束腫脹,阻礙房水流通所致。

B. 什麼人不宜多吃糖

1.肺結核病抄患者只要吃了一定襲量的糖,白細胞的殺菌功能就會受到抑制,吃糖越多,抑制越明顯。同理,得急性傳染病的患者,都不宜多吃糖。
2.胃病患者胃病主要症狀是反酸和疼痛,而糖屬酸性,能促進胃酸分泌,加重病情,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多吃糖。
3.便秘、痔瘡患者糖能減弱胃腸道的蠕動作用,會導致便秘、痔瘡持續發作。因此,此類患者不宜多吃糖。
4.腎炎患者糖能使血管內脂質代謝發生混亂,吃糖過多會引起動脈血管損害,加重腎動脈負擔。因此,腎炎患者不宜多吃糖。
5.高血脂和高血壓患者糖會引起血脂含量增加,繼而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甚至會導致冠心病。
6.神經衰弱和神經痛患者過量的糖會消耗患者體內本來就缺乏的維生素B1,不利於調節神經代謝。
7.風濕病患者患者體內鹼儲備處於缺少狀態,多吃糖後,人體內酸性物質增加,會使風濕病加重。
8.皮膚病患者糖能轉變為脂肪,使皮膚分泌進一步增多,不利於病情好轉。化膿性皮膚病和脂溢性皮炎患者多吃糖易使病情惡化。

C. 愛滋病的症狀有哪些

愛滋病發後的症狀相當復雜,如果簡單地依引起症狀的原因來分,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因免疫系統受損,所引起的各種伺機性感染;二是伴隨而生的腫瘤;三是因神經系統受侵犯所引起的神經精神症狀。

一、伺機性感染

這是對愛滋病人最具生命威脅的一種並發症,其中又以肺囊蟲肺炎最為嚴重。在歐美國家一半以上的愛滋病人曾得到這種感染,剛開始病人會有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缺氧等症狀,而且病情進展很快,如果不加以治療,很容易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這種肺炎早期治療或預防的療效不錯,但是很容易再發,難以根治。一般而言,得到肺囊蟲肺炎時,病人的免疫機能已經完全崩潰了,很難再活過兩年以上。

雖然肺囊蟲肺炎在美國的愛滋病人身上相當常見,台灣也不少,但全世界為數最多的愛滋病伺機性感染則是肺結核病。由於抗葯性肺結核菌與愛滋病人日益增多,肺結核病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再次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的健康。

其他的伺機性感染相當的多,如: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弓形蟲感染侵犯到腦部引起的腦部症狀,像是嚴重的頭痛、痙攀、昏睡等;帶狀疹、單純疹引起的皮膚病變;隱孢子蟲感染引起嚴重的下痢;以及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等等,不勝枚舉。

二、伴隨而生的腫瘤

愛滋病發現以後,卡波西肉瘤(這原本是在地中海地區的男性老人較常見的一種腫瘤)的病例數就突然大量增加,多發生於同性戀者的身上,1990年以後,只有15%的同性戀愛滋病人會有卡波西肉瘤。愛滋病的卡波西肉瘤可以發生於皮膚的任何部位,而且不會只長在一個地方,甚至會長到皮膚以外的地方去,像是淋巴腺與消化道器官等等。皮膚上的卡波西肉瘤顏色通常是紅色的,也可以是粉紅色或紫色,形狀長長圓圓的,顏色會隨著時間而變深。卡波西肉瘤通常不會致命,如果有疼痛性的潰瘍,出血或是造成不雅觀的外貌,才需要加以治療。

三、神經系統受侵犯所引起的症狀

愛滋病毒也會侵犯到腦部,造成神經系統受損,出現記憶力喪失、精神錯亂痴、判斷力有障礙、痴呆或是性格改變等等的症狀。因為這些由愛滋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症狀相當常見,國外對於年輕的神經精神病人常會做愛滋病毒的血液檢查。
=========================

人體感染HIV後到發展為愛滋病,可以分為4個臨床期,但不是每個感染HIV的人都一定出現4個臨床期。部分人(60%-70%)感染HIV的初期尚未出現症狀,即無症狀攜帶者,月25%-30%在3-5年內,表現為愛滋病相關綜合征(ARC),以後約10%-25%再發展為典型的愛滋病,大概在10年內,50%-75%將發展為愛滋病。

急性感染期多發生於感染後2-6周,主要表現為流感樣症狀,發熱、頭痛、肌關節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結腫大,有的像單核細胞增多征。有10%出現腦膜炎症狀,腦脊液中單核細胞增多,蛋白質中度增多。有的病人此期症狀輕微,常易忽略。一般持續3-14天,然後大部分病人進入無症狀期,而部分病人則持續發熱,淋巴結腫大,消瘦。此時一般血象正常,或血細胞輕度增高,淋巴細胞減少,血液中可HIV抗原,但出現血清HIV抗體陽性時間延遲,一般為輸血感染後2-8周,性交感染後2-3個月。

潛伏期為無症狀感染期,本期除HIV抗體陽性外,無自覺症狀和陽性體征。潛伏期長短不一,半年到10年不等,少數可達15年。

愛滋病相關綜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ARC),有的稱為持續性泛發性淋巴結病,本期實際屬於愛滋病的前期或早期,已出現愛滋病的基本特徵但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多見於頭頸部淋巴結、胸腺乳突肌後緣淋巴結,一般至少有2處,可有脹痛或壓迫神經痛。50%的病人出現低熱、盜汗、消瘦、腹瀉,酷似結核病,或有瘙癢性皮疹,消瘦不能以發熱或營養不良解釋,1/3的病人的體重減輕在10%以上。有的病人出現神經紊亂、頭痛、抑鬱或焦慮。3/4的病人脾腫大,出現不名原因的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T4細胞數<400mm3,T4/T8<1, HIV抗體陽性,部分患者經常或反復出現條件性感染,如腳癬、念珠菌感染、濕疹皰疹等,雖然不很嚴重,但常使病人感到痛苦。

典型的愛滋病(full blown AIDS)主要表現為獲得性免役缺陷所引起的條件性感染(或稱機會性感染)、惡性病變和多系統損害。條件性感染常見的有:

(1)卡氏肺囊蟲肺炎(pnenmocystsis carinii pneumonia,PCP) 50%-60%的病人並發此病。卡氏肺囊蟲廣泛分布於自然界,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播,正常人因有抵抗力,感染後不構成威脅,但對有免疫缺陷的的愛滋病病人確是主要的病死原因。卡氏肺囊蟲肺寄生於肺泡及小支氣管,阻礙氣體交換,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發熱、紫紺。診斷主要依據肺部X線檢查、痰和免役學檢測。在寄生蟲感染中,出PCP外還有弓漿蟲病(toxoplasmesis)。愛滋病婦女感染此蟲後可胎傳給胎兒,引起流產、死產或胎兒的腦月眼的損害、小腦畸形和視網膜炎等;成年人感染後則出現腦膜炎、癲癇等。隱孢子蟲病也是愛滋病發生腸道感染的常見病之一,引起嚴重的霍亂樣水瀉便、每日5-10次不等。

(2)真菌性感染其中以口、咽、腸道的白色念球菌常見,但比一般念球菌感染較重,出現口咽白膜,剝脫後灼痛,流涎,吞咽困難,腹瀉大便呈綠色或黏液便。此外還有肥、腦的隱球菌病,肺部麴菌病,組織胞菌病(histoplasmosis)。

(3)細菌性感染最常見的是肺結核,其次是淋巴結核、腸結核。因治療效果欠佳,易早期死亡。與結核類似的鳥結合分支桿菌感染,症狀與結核類似,因對常用抗菌葯有耐葯性,也常導致愛滋病病人死亡。

(4)病毒性感染常見的有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多發生在口外、生殖器、肛門,水皰較多,炎症反應較重,常致壞死、潰瘍、劇痛,持續時間長。愛滋病並發帶狀皰疹者不少,HIV感染者出現帶狀皰疹則常是愛滋病發病的預兆。皰疹多發生在肋間神經及三叉神經部位,距痛,常潰爛或出血壞死,或呈水皰樣。由痘病毒引起的傳染性軟疣亦不少見,多發生在外陰,腋下部位。還有乳頭瘤空泡病毒所致的尋常疣、尖銳濕疣。並發肝炎病毒感染的發生率可高達76%-95%,巨細胞病毒感染亦常見,表現為肝炎、肺炎或視網膜炎。

惡性病變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又稱多發性出血性肉瘤,並發率在20%-40%,多見於同性戀或異性戀的男性愛滋病病人,與經典餓KS不同之處是多發生在上半身,面(鼻樑、耳後)、口腔、咽、陰莖等處,表現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結節、浸潤性斑塊,褐紅、紫紅到藍紫色。開始出現時因皮疹不典型易被誤認為皮下出血、痣或血管瘤,繼續擴展後常色澤加深或深紫色周圍有少許水腫。單個結節常成橢圓形,在軀乾的皮疹常沿皮紋分布,像玫瑰糠疹或類似二期梅毒。一般不痛,很少出血,後期結節可融合成潰破。多數病人(70%)內臟也被累及,最常見為胃腸道、淋巴結、其次為肺。胃腸道KS多無症狀,亦很少出血。淋巴結腫大可引起淋巴迴流障礙所致的水腫(陰囊),肺部病變用X線檢查難與肺部感染區別。

非何傑金淋巴瘤95%發生與淋巴組織外。骨髓受累則發熱、貧血,血象及骨髓異常。腦被累及時症狀無特異性,腦脊髓正常。消化道淋巴瘤表現為腹脹、腫塊、排便異常或出血。

多器官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為急性HIV腦膜炎、亞急性腦炎、進行性多灶性腦血質病、脊髓炎及周圍神經病變。亞急性腦炎的病變後果就是腦萎縮,引起進行性痴呆,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或類似精神病症狀,約30%有肌陣攣。

心血管損害。可發生心包炎、心肌病變、心內膜炎,可能與巨細胞病毒感染及各種條件性感染、營養障礙、葯物毒性等有關。

HIV相關腎病。HIV可能引起局灶性階段性腎小球硬化,巨細胞病毒感染可致全身免疫復合物腎炎,可致膜性腎炎,發現腎損害後常在16周內死亡。

皮膚黏膜病變。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損害為口腔的毛壯白斑病,又稱口腔扁平濕疣(oral cendylomaplanus,OCL)表現為舌的側緣或舌背或頰黏膜出現白斑,表現為被有較厚的毛狀粗糙突出,難剝落,表現特別,多見於同性戀或異性戀的男性。脂溢性皮炎可發生在愛滋病前驅期,皮損好發於雙頰、顴部、頭皮、耳後及胸部,在紅斑基礎上被有大片油污狀鱗痂,比正常人的脂溢性皮炎嚴重。有的顴部紅斑似紅斑狼瘡,有的表現為大片角化性脫屑,似銀屑病,可發展為紅皮病。有的愛滋病病人可伴發皮膚乾燥、魚鱗病、嗜酸細胞性膿皰性毛囊炎、瘙癢性皮疹等。

視網膜炎。發生率可高達75%,是本病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