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減壓病皮膚癢多久能緩解
擴展閱讀
手指長水痘很癢 2025-05-14 07:54:29
蕁麻疹是排毒的過程么 2025-05-14 07:40:55

減壓病皮膚癢多久能緩解

發布時間: 2024-07-14 04:46:55

Ⅰ 如果人迅速地從很深的水底浮起來,會有什麼後果

會引起減壓病
減壓病舊稱沉箱病或潛水員病。減壓病是指人體在高氣壓環境下,停留一定時間後,在轉向正常氣壓時,因減壓過速,氣壓幅度降低過大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在急速減壓時,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原來溶解的氮氣,游離為氣相,形成氣泡,造成血液循環障礙和組織損傷。飛行員自地面(常壓)迅速飛向8000m的高空(低壓)時,若座艙密閉不嚴,也能發生減壓病。

[發病機制]

水下作業時,身體每下潛lOm,大致相當於增加一個大氣壓的壓力,所增加的壓力稱附加壓。附加壓和地面大氣壓的總和,稱總壓或絕對壓 (ATA)。機體在高氣壓環境下,肺泡內各種氣體分壓隨之增高,並立即與吸入壓縮空氣中各種氣體的分壓相平衡。因肺泡內氣體分壓高於血液中氣體壓力,氣體便按照波義耳定律,相應地增加了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再經血循環運送至各組織。其中大部分氧及二氧化碳迅速被血紅蛋白及血漿內成分所吸收,僅少量以物理狀態游離於體液中。氮在體液內的溶解量與氣壓高低和停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由於氮在各組織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在組織中分布也不相等。氮在脂肪中溶解度約為血液中的5倍,所以大部分氮集中於脂肪和神經組織中。

當人體由高氣壓環境逐步轉向正常氣壓時,體內多餘的氮便由組織中釋放而進入血液,並經肺泡逐漸而緩慢地排出體外,無不良後果。當減壓過速,超過外界總氣壓過多時,就無法繼續維持溶解狀態,於是在幾秒至幾分鍾內游離為氣相,以氣泡形式聚積於組織和血液中;減壓愈快,產生氣泡愈速,聚積量也愈多。氮可長期以氣泡狀態存在。在脂肪較多而血循環較少的組織中,如脂肪組織、外周神經髓鞘、中樞神經白質、肌鍵和關節囊的結締組織等,脫氮困難。除了血管內的氣泡外,氮氣泡往往聚積於血管壁外,擠壓周圍組織和血管,並刺激神經末梢,甚至壓迫、撕裂組織,造成局部出血等症狀。在脂肪少而血流通暢的組織中,氮氣泡多在血管內形成栓塞,阻礙血液循環。氮氣泡並可引起血管痙攣,導致遠端組織缺血、水腫及出血。根據栓塞部位及其所引起的組織營養障礙程度和時間長短,可產生一系列症狀。此外,由於血管內外氣泡繼續形成,造成組織缺氧及損傷,細胞釋放出鉀離子、肽、組胺類物質及蛋白水解酶等,後者又可刺激產生組胺及5-羥色胺。這類物質主要作用於微循環系統,致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循環血管阻塞等,進而減低組織與體液內氮的脫飽和速度。所以在減壓病的發病機制中,氣泡形成是原發因素;但因液氣界面作用,尚可繼發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使減壓病的臨床表現顯得很復雜。

骨骼內氣泡的特殊作用。骨骼是一個不能擴張的組織,股骨、肱骨、脛骨等長骨內黃骨髓含脂量高,血流很緩慢,減壓時會產生多量氣泡,直接壓迫骨骼內的血管;骨骼營養血管內也有氣栓與血栓,容易造成局部梗死,最終緩慢地引起無菌性的缺血性骨壞死。又稱減壓性骨壞死或無菌性骨壞死,其形成除了骨骼內氣泡的特殊作用外,還有脂肪栓塞、血小板凝聚、氣體引起滲透壓改變、自體免疫等作用的綜合結果。

[臨床表現]

絕大多數患者症狀發生在減壓後1一2小時內,長者達6小時,甚至36小時。減壓愈快,症狀出現愈早,病情也愈重。嚴格遵守減壓規則,可以不發病。

(一)皮膚 瘙癢及皮膚灼熱最多見。瘙癢可發生在局部或累及全身,以皮下脂肪較多處為重,主要由於氣泡刺激皮下末梢神經所致。由於皮膚血管被氣泡栓塞,可見缺血 (蒼白色)與靜脈淤血 (青紫色)共存,而呈大理石樣斑紋。大量氣體在皮下組織聚積時,也可形成皮下氣腫。

(二)肌內骨骼系統 約90%的病例出現肢體疼痛。輕者有勞累後酸痛,重者可呈搏動、針刺或撕裂樣難以忍受的劇痛。患肢保持彎曲位,以求減輕疼痛,又稱屈肢症或彎痛 。疼痛部位在潛水作業者以上肢為多,沉箱作業則以下肢為多,主要由於深度較大,時間較長且勞動強度較大之故。局部檢查並無紅腫和明顯壓痛。引起疼痛原因可由於神經受累、血管與肌肉痙攣、局部缺氧、肌鍵及骨關節損傷等。

減壓性骨壞死 (無菌性骨壞死)。常在X線攝片時發現,其發病與潛水員工齡、年齡、潛水深度、下水頻度、水下勞動強度、水下停留時間、出水減壓程序和多次患過急性減壓病明顯有關。發病率11.5一63.76%不等。以肢骨上部最高46.0%,股骨上部37.7%、股骨下部8.3%、脛骨上部8.0%。如累及骨關節面時,能引起明顯疼痛和活動障礙。

(三)神經系統 大多損害在脊髓,因該處血流灌注較差,特別是在供血較少的胸段。可發生截癱,四肢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以至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如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病變可長期存在。

由於腦部血液供應豐富,腦部病變較少。如腦部血管被氣泡栓塞,可產生頭痛、眩暈、嘔吐、運動失調、偏癱,重者昏迷甚至死亡。特殊感官受累可產生內耳眩暈綜合征、神經性耳聾、復視、視野縮小、視力減退等。

(四)循環、呼吸系統 血循環中有多量氣體栓塞時,可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礙,如脈搏增快、粘膜紫紺等,嚴重者並發低血容量休克。淋巴管受侵,可產生局部浮腫。如大量氣體在肺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內栓塞時,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水腫等。

(五)其他 如大網膜、腸系膜及胃血管中有氣泡栓塞時,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或腹瀉甚至腸穿孔,腸麻痹等。患者也可有發熱。

[診斷]

有潛水作業、沉箱作業、特殊的高空飛行史,且未遵守減壓規定,並出現氮氣泡壓迫或血管栓塞症狀和體征者,均應考慮為減壓病。國外學者將減壓病分為輕級 (Ⅰ型)和重級 (Ⅱ型)。凡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或循環、呼吸系統受累者均屬重級。

我國衛生部將急性減壓病分為輕、中、重三級:①輕度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瘙癢、丘疹、大理石樣斑紋、皮下出血,浮腫等;②中度主要發生於四肢大關節及其附近的肌肉關節痛;③凡出現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障礙之一者為重度。

採用多普勒 氣泡檢測儀能在症狀未發生前,就能及時在心前區大血管內發現流動氣泡,稱為「超聲監視」。本病疼痛症狀須與一般外傷和炎症相鑒別。其他潛水疾病如肺氣壓傷、急性缺氧、氧中毒及氮麻醉等必須與潛水減壓病鑒別。

對減壓性骨壞死的常規診斷用X線片檢查。用99m鍀進行閃爍骨掃描顯影或γ照相攝影,可較早發現一些在X線片上未能查到的病灶,但不能顯示囊變與鈣化病灶。CT較常規X線片檢查更為確切,在早期骨壞死,CT更清楚地顯示骨小梁增厚,也更易查出結構不清。常規X線片加上CT,仍為目前最容易和最有用的診斷減壓性骨壞死的方法。MRI能查出早期骨損傷,可用於檢查不確切的X線片,還可查出脊髓減壓病的病變以及動脈氣栓對腦的損傷。

[治療]

(一)特殊治療 及時送入高壓艙中再加壓治療減壓病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可使90%以上的急性減壓病獲得治癒。近年來,我國用加壓治療,使有的慢性減壓病患者症狀明顯減輕。加壓治療愈早愈好,以免時間過久招致組織嚴重損害而產生持久的後遺症。患者出艙後,應在艙旁觀察6一24小時;如症狀復發,應立即再次加壓治療。近來報道用氦和氧加壓治療神經性減壓病的療效,較空氣和氧加壓治療為優。

(二)葯物治療 對嚴重病例,加壓治療只能排除氣泡的栓塞作用,有時難以解決繼發的生化變化及功能障礙。葯物作為輔助療法,一般應在減壓病剛發病時就給葯,效果較好。常用葯物有血液擴容劑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和生理鹽水,除了使血液擴容外,尚可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減少血小板因子的活性,從而阻止血凝,改善症狀和體征。近年來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調查440名潛水員,見潛水後飲酒者急性減壓病的發病率26.0%,明顯低於潛水後不飲酒者74.0%(P<0.001)。乙醇不但是一有效的消泡劑,還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到氣泡壁上,且使血小板從氣泡壁上解離下來,因而血小板數明顯上升。因此,潛水員出水後迅速飲50度白酒75一150g治療急性減壓病,在無加壓艙的邊遠地區更有實際意義。此外,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葯物可恢復血管的正常通透性,減少血漿滲出,緩解腦和脊髓水腫。根據病情可用多巴胺、氨茶鹼、地西泮(安定)等對症處理。

(三)其他治療 如有肌肉關節痛,在再加壓後,可進行全身熱水浴,並可用按摩及理療等。有氣急者,除再加壓外,須保持安靜,適量給氧吸入以及罕見並發症的治療。

[預防]

(一)技術革新 採用管柱鑽孔法及沉井代替沉箱,使工人在常壓下工作,從根本上消滅減壓病。氮氧潛水 (含氮67.5%、氧32.5%)可縮短減壓時間,有利於預防減壓病。

(二)嚴格遵守減壓規則 我國交通部、鐵道部己制訂了具體規定。由於減壓過程中,吸入二氧化碳愈多,減壓病發病率也愈高,因此,降低二氧化碳十分重要。國外有人建議在隧道中空氣成分的最低要求:氧20一22%、甲烷<10%、二氧化碳<

20OOppm、一氧化碳<2Oppm、油或顆粒物5mg/m3。此外,要作好潛水供氣 (高壓管路系統、裝備檢查、檢修、保養、配氣)及潛水技術保證等工作。

(三)保健措施

1.對潛水員尤其新潛水員,要進行醫學防治知識教育,使潛水員了解減壓病的發病原因及預防方法。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應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不飲酒和少飲水。工作後應立即脫下潮濕的工作服,飲熱茶,洗熱水浴,在溫暖的室內休息半小時以上,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體內多餘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應保證高熱量 (一般每日約15072一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並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維生素E具有一定的預防或減輕實驗性減壓病的作用,可能由於阻止或減少血小板內儲存顆粒中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不致發生血管內凝血。

4.進行潛水員就業前定期及下潛前體檢。骨關節尤其四肢大關節每年應進行X線攝片,一直到停止高氣壓作業後4年為止。凡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皮膚疾病,均不宜從事高壓環境工作。重病後、體力衰弱者、遠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為就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