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尾巴紅色鐮刀狀的飛蟲
隱翅蟲(rove beetle)又被稱為「影子蟲」、「青腰蟲」,是鞘翅目隱翅蟲科甲蟲的通稱,屬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是鞘翅目中物種最豐富的一科。鞘翅極短,因該科大多數種類其後翅藏匿於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覺而得名。其中,毒隱翅蟲因體內有毒液而對人有威脅。但並不致命。
隱翅蟲分14亞科900餘屬,有20000餘種,廣布世界各地。狀似白蟻,體長約0.5~1.0厘米,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故俗稱「青螞蟻」。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食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隱翅蟲並不會螫人,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乃因接觸到隱翅蟲的體液,含有的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Pederin),接觸10~15秒就反應,會感到劇烈灼痛,造成皮膚的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
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蟲體螫咬人體所致,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造成的。隱翅蟲素附著皮膚後會產生緩慢痊癒的壞死性紅斑。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灶;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形成糜爛的局面,這時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再去碰觸到的皮膚,會有如同抹果醬一般,將毒液散布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灶。也就是說因為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痕跡,當不自覺地打死或夾死蟲體會造成大片糜爛的病灶[5]
只有Paederus屬毒隱翅蟲才有毒,大多數隱翅蟲都是無毒無害的。
若人體皮膚接觸大量毒液(如毒液流到皮膚上),隱翅蟲皮炎在面、頸、四肢和軀乾等暴露部位容易發生,會出現疼痛灼癢、片狀水腫性紅斑或小膿皰、糜爛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皮膚壞死、發熱、頭痛、頭暈、惡心、淋巴結腫大等不適症狀。水泡可以弄破,如用棉簽擠破,然後用鹽水洗凈,但是不久後會重新產生水泡。[6-7]
過敏體質的患者,水泡不久後會自然消失後,患處會隆起,中間原水泡處凹陷,像火山口,但是一般火山口是圓形的,而皮膚上的患處是呈線狀的。患處隆起部位皮膚組織將全部壞死,形成深咖啡色疤,在疤下長出新皮膚,但是新皮膚顏色很淡,與周圍皮膚有一定差異,導致痊癒後,患處像被刀割傷後痊癒的樣子。所以,留下的疤痕對皮膚的影響最大。
3治療方法與預防
對於隱翅蟲爬過皮膚後是否對皮膚造成傷害,還沒有明確的說法[5],被隱翅蟲爬過後,務必保持患處清潔,一般可以自動痊癒。但是,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應立即到權威醫院的皮膚病科就醫,一般醫生會開外用葯塗抹患處,約兩個星期後會好。
當隱翅蟲的體液不小心弄到皮膚上時,由於其體液呈強酸性,所以應用鹼性物質中和(不可用燒鹼),可用牙膏,蘇打,肥皂水等對皮膚進行處理,然後用清水洗凈。之後就用阿昔洛韋乳膏對傷口進行塗抹,一般一周左右即可。還可以用爐甘石洗劑處理傷口,效果不錯。[3]
用1:5000—1:8000高錳酸鉀溶液或3%—5%碳酸氫鈉溶液濕敷,每次15—30分鍾,每日2—3次;輕者同時口服抗組胺葯,重者短期口服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患處外塗鋅氧油、皮炎平霜、南通蛇葯片糊或新鮮馬齒莧糊等也有一定效果。[5]被蟲體接觸的部位應立即用肥皂水沖洗或用10%氨水外塗[8]
預防隱翅蟲,要做到:
打掃室內外衛生,防止蚊蟲滋生,同時要關好紗窗
夜晚關燈睡覺,睡覺前檢查床上是否有隱翅蟲,以免壓死
盡量採取各種驅蚊措施,如點滅蚊器、擦花露水等
若隱翅蟲停留的皮膚上,應用嘴吹氣將其吹走,然後用清水洗凈接觸隱翅蟲的皮膚
可用風油精1-2滴混合500ML左右清水,睡前塗抹身上,或噴灑在聚集處,有奇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