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陰瘙癢怎麼回事外陰瘙癢的原因是什麼
外陰瘙癢是婦科疾病中很常見的一種症狀,外陰是特別敏感的部位,婦科多種病變及外來刺激均可引起瘙癢,使人寢食難安、坐卧不寧。外陰瘙癢多發生於陰蒂、小陰唇,也可波及大陰唇、會陰和肛周。那麼外陰瘙癢怎麼回事?外陰瘙癢的原因是什麼?
外陰瘙癢的原因是什麼
外陰瘙癢的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引起本病的局部因素中最常見的有:
1、外陰局部疾病:外陰局部疾病有淋病、非淋病性尿道炎、黴菌性或滴蟲性陰道炎、疥瘡、陰虱、癬、萎縮性角化苔癬、粘膜白斑病、蟯蟲病、接觸性皮炎、子宮頸炎等。女性兒童肛門瘙癢常由蟯蟲引起,往往夜間加重。此外,肛門瘙癢常波及外陰引起瘙癢,大汗腺癢疹、汗腺毛囊角化病也可引起外陰嚴重瘙癢。
2、外界刺激:有時避孕葯亦可引起瘙癢。內褲太緊、內褲摩擦、月經帶的刺激亦可引起瘙癢。由於不重視外陰的衛生,陰道分泌刺激物、外陰分泌物、汗液等刺激,潮濕、浸漬、化纖內褲、不合格的月經帶、毛糙的衛生紙的刺激,外陰及陰道內用葯引起過敏、以及經常用肥皂洗外陰等均可導致外陰瘙癢。外陰瘙癢常伴有肛門瘙癢,後者與外痔、長期大小便失禁、肛瘺、肛裂、肛門排泄物及糞便殘跡的刺激有關。
3、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糖尿病、貧血、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皮膚病、肝膽疾病(如黃疸)、腎臟疾病、淋巴瘤等。除全身瘙癢外,常伴有外陰瘙癢。
這些都是引發女性外陰瘙癢的原因,由此看來,外陰瘙癢多是由一些嚴重疾病引起,女性朋友出現瘙癢症狀後,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千萬不要圖省事,隨便到醫院買葯止癢,這樣不但起不到根治的目的,還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陰道瘙癢怎麼回事
瘙癢多位於y.t、小陰唇.也可波及大陰唇、會陰甚至肛周等皮損區.常系陣發性發作,也可波及大陰唇、會陰甚至肛周等皮損區.常系陣發性發作,也可為持續性的,一般夜間加劇,無原因的外陰瘙癢一般僅發生在生育年齡或絕經後婦女,多波及整個外陰部,但也可能僅局限於某部或單側外陰,雖然瘙癢十分嚴重,甚至難以忍受,但局部皮膚和粘膜外觀正常,或僅有因搔抓過度而出現的抓痕。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滴蟲性陰道炎一外陰瘙癢、白帶增多為主要症狀。外陰鱗狀上皮增生以外陰奇癢為主要症狀,伴有外陰皮膚色素脫失。蟯蟲病引起的外陰瘙癢以夜間為甚。糖尿病的患者尿糖對外陰皮膚刺激,特別是並發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時,外陰瘙癢特別炎症,甚至難以忍受,但局部皮膚和粘膜外觀正常,或僅有因搔抓過度而出現的抓痕和血痂。黃疸,維生素A、B缺乏,貧血、白血病等慢性病患者出現外陰癢時,常為全身瘙癢的一部分。妊娠期肝膽內膽汁淤積也可以出現包括外陰在內的全身皮膚瘙癢。
外陰瘙癢的局部原因
(一)特殊感染黴菌性陰道炎和反復發作的外陰瘙癢滴蟲性陰道炎是引起外陰瘙癢最常見的原因。虱子、疥瘡也可導致發癢。蟯蟲病引起的幼女肛門周圍及外陰瘙瘴一般僅在夜間發作。
(二)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以奇癢為主要症狀,伴有外陰皮膚發白。
(三)葯物過敏或化學晶刺激肥皂、避孕套、新潔而滅、紅汞等可因直接刺激或過敏而引起接觸性皮炎,出現瘙癢症狀。
(四)不良衛生習慣不注意外陰局部清潔,皮脂、汗液、月經、陰道內分泌物,甚至尿,糞浸漬,長期刺激外陰可引起瘙癢:經期用橡皮或塑料月經帶,平時穿著不透氣的化學纖維內褲均可因濕熱郁積而誘發瘙痊,要注意在每天清洗外陰。
(五)其他皮膚病變、擦傷,尋常疣、皰疹、濕疹、腫瘤均可引起外陰刺癢。
(六)性交過敏:這是兩性生活期間發生的過敏反映。分別有對精液過敏,避孕套過敏,摩擦過敏。
外陰瘙癢的全身性原因
(一)糖尿病由於糖尿對外陰皮膚的刺激,特別是伴發黴菌性外陰炎時,外陰瘙癢特別嚴重。不少患者都是先因外陰部瘙癢和發紅而就醫,經過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糖尿病的。
(二)黃疸,維生素A、B缺乏,貧血、白血病等慢性病患者出現外陰癢時,常為全身搔癢的一部分。
(三)妊娠期和經前期外陰部充血偶可導致外陰瘙癢不適。
(四)不明原因外陰瘙癢部分患者外陰瘙癢十分嚴重,但找不到明顯的全身或局部原因,有人認為可能與精神或心理方面因素有關。
外陰瘙癢的九大原因 外陰乾燥
如過度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及絕經後婦女外陰乾燥也可引起外陰癢,是外陰癢的原因的主要方面。
外陰各種疾病
如外陰濕疹、外陰色素減退或白斑、外陰癬、外陰神經皮炎、外陰尖銳濕沈等可引起外陰癢。
分泌物刺激
由真菌、淋球菌、滴蟲、細菌引起生殖道炎症,產生異常白帶的刺激,以及尿液(尿瘦、尿失禁)、糞便(糞瘦)的刺激可引起外陰癢。
化學品及葯物
刺激局部引起癢:如鹼性肥皂、避孕套、衛生巾、化纖內褲等直接接觸,刺激局部引起癢。
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糖尿病、貧血、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皮膚病、肝膽疾病(如黃疸)、腎臟疾病、淋巴瘤等。除全身瘙癢外,常伴有外陰瘙癢。據統計,500例糖尿病病患者中3.4%有局限性瘙癢,以女陰瘙癢為主。
葯疹
過敏體質的女性服用磺胺類或其它葯物引起的「固定型葯疹」,常發生在外陰部皮膚粘膜交界處,引起局部瘙癢。使用葯物做陰道沖洗或陰道內植入,如發生過敏反應及接觸性皮炎也可發生外陰瘙癢。
外陰部皮膚病
股癬的皮膚損害常擴大到外陰部,引起局部劇烈瘙癢。外陰部濕疹神經性皮炎引起的局部瘙癢更為劇烈,外陰部白斑也常引起局部瘙癢。
精神因素
如憂慮、憂郁、緊張、煩燥時常自覺外陰瘙癢,越抓越癢。
飲食因素
食物中缺乏鐵、核黃素、微生素A、微生素E、脂肪等,使外陰皮膚乾燥、脫屑、瘙癢。 溫馨提示:如果患上婦科疾病,請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1、外陰乾燥。如過度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及絕經後婦女外陰乾燥也可引起外陰癢,是外陰癢的原因的主要方面。
2、外陰各種疾病。如外陰濕疹、外陰色素減退或白斑、外陰癬、外陰神經皮炎、外陰尖銳濕沈等可引起外陰癢。
3、分泌物刺激。由真菌、淋球菌、滴蟲、細菌引起生殖道炎症,產生異常白帶的刺激,以及尿液(尿瘦、尿失禁)、糞便(糞瘦)的刺激可引起外陰癢。
4、化學品及葯物。刺激局部引起癢:如鹼性肥皂、避孕套、衛生巾、化纖內褲等直接接觸,刺激局部引起癢。
5、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糖尿病、貧血、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皮膚病、肝膽疾病(如黃疸)、腎臟疾病、淋巴瘤等。除全身瘙癢外,常伴有外陰瘙癢。據統計,500例糖尿病病患者中3.4%有局限性瘙癢,以女陰瘙癢為主。
6、葯疹。過敏體質的女性服用磺胺類或其它葯物引起的「固定型葯疹」,常發生在外陰部皮膚粘膜交界處,引起局部瘙癢。使用葯物做陰道沖洗或陰道內植入,如發生過敏反應及接觸性皮炎也可發生外陰瘙癢。
7、外陰部皮膚病。股癬的皮膚損害常擴大到外陰部,引起局部劇烈瘙癢。外陰部濕疹神經性皮炎引起的局部瘙癢更為劇烈,外陰部白斑也常引起局部瘙癢。
8、精神因素。 如憂慮、憂郁、緊張、煩燥時常自覺外陰瘙癢,越抓越癢。
9、飲食因素。食物中缺乏鐵、核黃素、微生素A、微生素E、脂肪等,使外陰皮膚乾燥、脫屑、瘙癢。
溫馨提示:如果患上婦科疾病,請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2. 亂敷草葯皮膚如火燒 小心引起蜂窩組織炎
衛福部中醫葯司提醒,台灣的傳統醫療,已有發展良好的中醫葯體系,民眾若身體不適,千萬勿胡信及亂試傳統草葯偏方或秘方,還是應循正常就醫管道,替自己健康把關。
彰化一名56歲賴姓婦女日前因肩頸酸痛,敷了朋友介紹的草葯,僅敷了5分鍾,沒想到肩頸皮膚卻如火燒般疼痛,後頸又黑又腫,腹部長出水泡,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掛急診。毒物科主任廖曜磐指出,賴婦是敷了「黑面馬」葉子,該草常被當成疼痛偏方,並無醫學根據,小心疼痛未解,先引起皮膚炎及過敏反應。
聽信 「 黑馬面 」 偏方 引起皮膚炎過敏反應
廖曜磐醫師指出,賴婦後頸是接觸性皮膚炎,並引起廣泛性的過敏反應,以抗組織胺等抗過敏葯物治療後,才免於惡化成皮膚潰爛或蜂窩性組織炎。坊間不少民眾視「黑面馬」為治療跌打損傷及筋骨酸痛的偏方,卻常造成皮膚灼熱、變黑、起水泡、糜爛等接觸性皮膚,這類個案再三發生,主因是民眾以為草葯無害,認為不是吃進肚子,只是敷在皮膚而已,不了解其嚴重性。
彰化醫院中醫師馮天祥表示,曾看過敷了「黑面馬」的病人,不只是皮膚炎,還因黑色素沈澱,患部的皮膚黑了好幾個月還不退。他提醒民眾,若要敷中葯,一定要看中醫師,不應自行亂敷葯,畢竟中葯經過合格驗證,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醫提醒若需敷中葯材 應尋求正規中醫師
衛生福利部中醫葯司指出,「黑面馬」又稱「烏面馬」,有著潔白似雪的小白花,所以也有白花丹、白花藤等許多俗名,於1645年引入台灣,屬外來種植物,植物可做為蝴蝶幼蟲食草、觀賞用。民間傳聞將鮮葉搗爛外敷,用於跌打腫痛、風濕性關節炎及骨刺,但含有藍雪素(磯松素)等多種有毒物質,葉、根液接觸引起紅腫、脫皮,外用會使皮膚變灰黑色,久敷易造成皮膚潰爛。
若內服大劑量「黑面馬」或長期服用可能對腎臟有毒害,達中毒劑量時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導致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及心搏停止。衛福部中醫葯司提醒,台灣的傳統醫療,已有發展良好的中醫葯體系,民眾若身體不適,千萬勿胡信及亂試傳統草葯偏方或秘方,還是應循正常就醫管道,替自己健康把關。
加入【】,天天關注您健康!LINE@ ID:@ 訂閱【健康愛樂活】影音頻道,閱讀健康知識更輕松 : /supply/article/42368 關鍵字:黑面馬, 皮膚炎, 蜂窩性組織炎, 馮天祥, 廖曜磐, 衛福部彰化醫院
3. 過敏性皮膚可不可以去角質
敏感肌不建議去角質。皮膚會敏感就是因為皮膚角質層薄,抵擋不住外界刺激。可以選擇一些溫和保濕的清潔面膜使用就好了。
4. 接受化療、標靶治療時,記得要呵護肌膚!
「標靶葯物治療了我的癌症,但用葯的同時也讓我全臉、前胸長滿了痛癢的痘痘,怎麼辦?」「用了抗癌的這些葯物之後皮膚好乾好癢啊,該怎麼做好皮膚的照護?」
「我知道這是救命的葯,但抗癌葯物帶來的甲溝炎讓我好難受,該怎麼辦?」
李先生是一位大腸癌病患,曾接受過手術治療及化學治療,由於癌症復發所以開始服用標靶葯物,但在他服用後2星期左右,臉上、前胸後背甚至頭皮都開始長出大大小小的痘痘,有的還化膿破裂,令他十分困擾,白天覺得難看不想出門,晚上又痛癢得睡不安穩。隨後被轉介到皮膚科給予口服抗生素、外用抗生素和外用類固醇合並使用,經過為期一個月的治療,加上積極且正確的皮膚自我保養,皮膚的狀況好轉,讓他在抗癌治療的同時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抗癌葯物會伴隨哪些皮膚副作用?
隨著醫學的進步,除了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各種癌症開始進入使用「標靶葯物」的時代。無論是化療、放療或是新的標靶葯物,這些治療在破壞和消滅腫瘤細胞的同時,我們的皮膚也連帶遭受抗癌葯物的影響而出現異常反應,雖然大部分並不嚴重到危及生命,但卻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抗癌治療甚至必須被迫暫停。
化學治療常見的表皮系統副作用
以位置而言[1] :
1. 皮膚:皮膚干糙粗燥(Asteatotic dermatitis)、對光敏感(Photosensitivity)、皮膚色素沈澱(Hyperpigmentation)、手足癥候群(Hand-foot syndrome)以及少部分病患會有皮膚過敏或葯物疹的情形。
2. 毛發:掉發(Alopecia),甚至是眉毛、眼睫毛、腋毛、胡須、 *** 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 黏膜:口腔黏膜發炎潰瘍(Mucositis),其嚴重度和注射葯物的量以及頻率有關。
4. 指甲:指甲剝離症(Onycholysis)、指甲的色素與角質改變(Beau』s line,Melanonychia)。
以上副作用的發生率和嚴重度,因化療的葯物種類、葯物劑量而異,也因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嚴重時會需要皮膚科醫師的介入並給予葯物治療,但正確的皮膚清潔、保濕和手足護理,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皮膚照護,對於抗癌葯物造成皮膚副作用的預防和治療都十分重要[2] 。
標靶葯物常見的皮膚副作用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EGFR抑制劑)主要是將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做阻斷,抑制酪胺酸酶,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主要是用在治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區分為兩大類葯物:
A. 大分子單株抗體葯物,如Cetuximab (Erbitux,爾必得舒)、Trastuzumab (Herceptin,賀癌平)。
B. 小分子葯物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Gefitinib(Iressa,艾瑞沙)、Erlotinib(Tarceva,得舒緩)、Afatinib(Giotrif,妥復克)以及治療轉移性乳癌的Lapatinib(Tykerb,泰嘉錠)。
以下是標靶治療常見的表皮系統的副作用[3-6] :
1. 丘疹膿皰疹或稱痤瘡型紅疹(Papulopustular rash,aeiform eruption)
好發時間多在用葯後1-2周左右,症狀常在臉部、頭皮、前胸後背出現有如青春痘般,又痛又癢的皮膚紅疹或膿皰。不同於一般的青春痘,不會有粉刺的出現。
治療包括口服抗生素(doxycycline)、外用抗生素(tetracycline或fusidic acid)和外用類固醇葯膏,嚴重發炎時,甚至要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或是暫時停止標靶葯物。要避免使用一般的痘痘常用葯,如A酸、果酸、杜鵑花酸或含酒精成分的產品,這些產品反而會 *** 皮膚。正確保養和治療後,約2-3個月逐漸改善。
日常保養十分重要,從使用標靶治療的第一天開始,就養成自我保養的好習慣,正確清潔、保濕、防曬以及避開皮膚 *** 物,避免日曬、熱水泡澡、辛辣油炸食物和飲酒[5,6] !
2. 皮膚乾燥+發癢
在年紀較大,或是先前接受化學或放射治療的患者,使用標靶葯物後較容易出現四肢脫屑和皮膚乾燥發癢,搔抓破皮後甚至會引起細菌感染。
治療就等於保養,勤擦無香精、無酒精的油性保濕乳液(含有尿素或是燕麥膠等),若出現皮膚炎就須要尋求皮膚專科醫師協助治療,需要油性類固醇於紅疹處、油性抗生素於龜裂處以及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
3. 甲溝炎(paronychia)
用葯4-8周後才出現,可能持續3-6個月以上才會逐漸改善,就算停葯後也要數月後才會痊癒。症狀是手腳指甲周圍會出現紅腫、疼痛、化膿、紅色肉芽組織增生。
治療常需要轉介到皮膚科醫師,開立外用抗生素或優碘葯膏、口服消炎葯、口服抗生素,肉芽組織則以液態氮冷凍、電燒或硝酸銀燒灼的局部治療。
手足保養十分重要,請盡量減少手足的摩擦 *** ,尚未發炎前,預防性每天兩次使用凡士林或者護手霜來保養指甲及周圍的皮膚(如果已經明顯紅腫發炎,則應塗抹抗生素軟膏)。
4. 毛發改變
部分標靶葯物會影響皮發生長異常,頭發生長變慢、變快、變硬、變少、變多、變卷都是可能出現的,大多數在標靶治療結束的2-3個月後,毛發會慢慢恢復正常。
5. 手足皮膚反應(Hand foot skin reaction)
治療腎臟癌和肝癌的Sunitinib和Sorafenib這類多重激酶抑制劑[4] ,使用約2周左右之後,可能會在手指尖、腳底、腳指、腳外側等受壓處,皮膚疼痛發紅、起水泡或角質增厚,影響日常起居行動。治療包括尿素乳霜、外用類固醇、外用麻醉劑、口服止痛葯物、水楊酸葯膏等。
接受抗癌治療時,皮膚照護很重要!
接受抗癌治療之後的皮膚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無論是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標靶治療,以下是通用的日常皮膚照護的建議,正確地、輕柔地照護自己的皮膚,想像你在對待初生嬰兒的肌膚一般照護你的皮膚。勿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謠傳,在採用任何日常保養、照護品前,可以先尋求醫護同仁的建議。
溫和清潔
宜使用溫水及溫和無香料偏中性潔膚液,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洗澡(溫泉、泡湯、過熱的水會使皮膚油脂流失,讓皮膚變得更紅更乾燥),應避免選用含防腐劑(MI/MCI)或對羥基苯甲酸(paraben)等成分的產品。清洗時應盡量避免搓揉皮膚,使用柔軟材質的毛巾以輕拍或輕按的方式吸除水分。
千萬不要因為頭皮發炎滲液或脫屑會癢,就過度搓揉或清洗,反而會加重發炎,建議接受皮膚科葯物治療並使用溫和洗發精(不建議使用抗屑薄荷清涼洗發精,反而容易頭皮 *** )。
加強保濕
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的同時,就建議開始皮膚保養,至少早晚塗抹保濕乳霜或乳液加凡士林,加強皮膚的鎖水保溼,維持肌膚屏障。不要等到皮膚變紅變黑、乾燥發癢才塗,效果將大打折扣。
洗澡後身體還帶有些許水分,是塗抹保濕劑的最佳時段,局部使用凡士林或醫療級皮膚保濕產品,可以在皮膚表層形成油膜屏障,減少水分從皮膚表面蒸發。有病灶的區域,先擦葯,再將保濕劑塗抹在所有的皮膚上。
至於保濕劑的選擇上,則應選用成份簡單、無香料、無酒精的保濕劑。化療或標靶治療後的乾燥敏弱肌膚,建議油性保濕劑(balm,cream)或乳液(lotion)加凡士林,不要只有噴保濕活泉水,反而越噴越干。
徹底防曬
對於上述的丘疹膿皰疹、皮膚乾燥發癢、光敏感、色素沈澱,防曬都是很重要的預防和保養原則。不管陰晴雨天、春夏秋冬、室內或室外都建議防曬,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避免出門日曬,並搭配使用衣物或遮蔽物(傘、帽子、口罩、袖套等),防曬產品的選擇(紫外光寬頻防護)、正確用量和勤補擦都很重要。(皮膚科醫師教您看懂防曬乳、防曬迷思大破解)。
手部與足部照護
請在一開始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的同時,就開始注意手足的照護。不要等到現甲溝炎或是手足泛紅疼痛才開始注重保養。
• 請穿著舒適彈性良好的鞋子,減少手足的摩擦 *** (少做家事、提重、打字、碰水、過度走路或運動等等)。
• 避免風吹日曬、暴露在溫差太大的環境(例如:極冷、過熱)。
• 減少洗手次數,必須要碰水做事時,先擦護手霜-->戴上棉質手套-->再加上塑膠手套。一旦碰水過後就要重新補充護手霜。
• 甲溝炎發作前,預防性每天兩次使用凡士林或者護手/ 足霜來保養指甲及周圍的皮膚或軟化舊角質(但如果已經明顯紅腫發炎,則應塗抹抗生素軟膏)。
• 若有嚴重疼痛紅腫或水泡時先予冰敷,並尋求皮膚專科醫師協助治療,並與腫瘤科醫師討論考慮減量或暫停標靶葯物。
做個總結
從開始使用抗癌葯物的第一天起,就開始重新調整照護自己皮膚的方法,提高警覺注意皮膚方面的變化,即時用葯、持續保養、避免皮膚症狀擴大,盡量降低抗癌葯物對皮膚的傷害,讓我們能在對抗癌症的同時,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Reyes-Habito CM, Roh EK. Cutaneous reactions to chemotherapeutic drug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for cancer: part I.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eutic drugs.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1(2):203 e201-203 e212.
2. Bensadoun RJ, Humbert P, Krutman J, et al. Daily baseline skin care in the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supportive care of skin toxicity in oncology patients: remendations from a multinational expert panel. Cancer Manag Res. 2013;5:401-408.
3. Peuvrel L, Dreno B. Dermatological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targeted therapies in cancer: optimal management. Am J Clin Dermatol. 2014;15(5):425-444.
4. Reyes-Habito CM, Roh EK. Cutaneous reactions to chemotherapeutic drugs and targeted therapy for cancer: Part II. Targeted therapy.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1(2):217 e211-217 e211.
5. Dreno B, Bensadoun RJ, Humbert P, et al. Algorithm for dermoco *** etic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side-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argeted therapy in oncolog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3;27(9):1071-1080.
6. 朱家瑜醫師著。2017。標靶葯物治療的皮膚照護。台北市。健康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