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怎樣醫治神經性皮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怎樣醫治神經性皮炎

發布時間: 2024-06-09 09:52:55

❶ 神經性皮炎,怎樣才能徹底治癒

神經性皮炎很惹人煩,怎麼才能徹底痊癒?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以皮膚苔蘚樣變及劇烈瘙癢為特徵的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機體神經未梢的敏感性增高,情緒波動、精神緊張、性情急躁、勞累過度以及局部衣領摩擦、搔抓刺激等均可促發本病或使本病加劇。

在皮損控制以後,一定要避免再次的搔抓刺激,包括衣領的摩擦等等,只有切斷了瘙癢、搔抓這個循環,才有治癒的可能。

❷ 神經性皮炎有什麼治療方法

1、鮮絲瓜葉適量,洗凈搗爛。搽患處至皮膚發紅為度,隔天1次,7次為1療程。
2、一般採用外塗形式治療,局部使用霜劑或者乳膏對神經性皮炎的苔癬鱗屑消除效果明顯,例如煥清吾源霜。
3、生韭菜、大蒜各30克。共搗成糊狀,微熱。用力搽患處,每日2-3次,連用1周。該方能夠有效的治療神經性皮炎。
4、荊芥、防風、生地、當歸、蟬蛻、 蒼術、茯神、石膏、苦參、知母、牛蒡子各10克,木通、甘草各5 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5、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6、樟腦、冰片各等份。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研為細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葯反復塗擦患部,干後再塗1次。完全乾燥後用傷濕止痛膏貼於患處,隔3-4日換葯1次。
7、荊芥、防風、艾葉、蛇床子各6克,苦參12克,川椒15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溫洗患處,每日1-2次。
8、斑蝥3克,3%碘酒100毫升。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將斑蝥放入碘酒中浸泡7天,用時先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凈患處,再用上葯塗搽,每天3-4次。
9、蓖麻子仁15克,冰片1.5克,紫皮蒜21克,蔥白7寸,白糖少許。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共搗如泥,塗於患處。
10、鮮核桃皮適量。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擦患處,每日2-3次。

❸ 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處方有哪些

神經性皮炎多發生於人的頸、肘、臉前和股內側,病程時間長,一般難治癒。

【處方1】

組成:陳醋,雞蛋。

製作與用法:老醋泡生蛋,密封半個月。用蛋清塗患處,每日數次。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2】

組成:豆腐渣。

製作與用法:鮮豆腐渣敷患處。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3】

組成:松香2份,豬油3份。

製作與用法:松香2份、豬油3份同煮成糊狀。外塗患處,1日數次。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4】

組成:茶葉,大蒜,韭菜。

製作與方法:泡過的茶葉搗爛外敷,使其角質層軟化,然後用小刀削去角質層,再用大蒜、韭菜合搗爛敷患處。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5】

組成:生薑。

製作與用法:生薑切塊。用薑片每日塗患處。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6】

組成:蔥,蒜,白糖,冰片,蓖麻仁。

製作與用法:蔥白2根、紫皮蒜2頭、白糖25克、冰片0.5克、蓖麻仁12克共搗爛如泥。塗患處。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7】

組成:花椒,白酒。

製作與用法:花椒10克浸泡於50毫升白酒中1周。外擦患處。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8】

組成:桃樹葉。

製作與用法:鮮桃樹葉搗爛取汁外敷。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9】

組成:絲瓜葉。

製作與用法:鮮絲瓜葉洗凈後搗爛。擦患處至皮膚發紅,隔天1次,7次為1療程。

主治:神經性皮炎。

【處方10】

組成:大蒜,醋。

製作與用法:適量大蒜瓣搗爛,用紗布包好,浸入醋內片刻。取出紗布擦患處,每日2次,連用7天。

主治:血虛風燥型神經性皮炎(表現為劇癢,夜間尤甚,皮損逐漸苔蘚樣變,表面脫屑,間有抓痕結痂)。

【處方11】

組成:粳米100克,油菜。

製作與用法:粳米100克入砂鍋內,加水1000毫升煮粥,快熟時加入鮮油菜(切碎)50~100克及水600毫升再同煮成菜粥。早晚溫熱服食。

主治:血虛風燥型神經性皮炎。

【處方12】

組成:鴿子,紅棗,發菜。

製作與用法:鴿子1隻洗凈,與紅棗15枚,發菜10克共燉熱、加食鹽少許調味。每日服1劑。

主治:血虛風燥型神經性皮炎。

【處方13】

組成:馬齒莧60克,紅糖適量,粳米50克。

製作與用法:鮮馬齒莧60克洗凈切碎,與紅糖適量、粳米50克同入砂鍋加水500毫升,煮成米花稠湯。每日2次,溫熱服食。主治:血熱風盛型神經性皮炎(表現為皮損泛及全身呈大片浸潤潮紅斑塊,間有抓痕血痂及苔蘚樣變,自感奇癢難忍)。

【處方14】

組成:穿山甲60克,土茯苓30克。

製作與用法:穿山甲肉60克、土茯苓30克與食鹽適量煎湯。每天1劑、連服10~12劑。

主治:血熱風盛型神經性皮炎。

【處方15】

組成:蚌肉,金針菜,絲瓜絡。

製作與用法:蚌肉30克、金針菜15克與絲瓜絡10克共煮湯,食鹽調味。每日一劑。

主治:血熱風盛型神經性皮炎。

【處方16】

組成:花椒,食鹽。

製作與用法:花椒同食鹽加水煎。用煎液洗患處。

主治:皮炎、皮膚瘙癢症。

【處方17】

組成:豬膽1個。

製作與用法:每日1次,連用10天。

主治:濕熱外溢型脂溢性皮炎。

❹ 鎴戞渶榪戝緱浜嗙炵粡鎬х毊鐐庯紝璇烽棶鎬庢牱鎵嶈兘鍖誨ソ錛岃阿璋錛

鐥呮儏鍒嗘瀽錛
紲炵粡鎬х毊鐐1.鏈鐥呭睘浜庣炵粡綺劇炴х毊鑲ょ棶錛屽簲娉ㄦ剰鏈夎勫緥鐨勭敓媧伙紝涓嶈佽繃搴﹀姵緔銆佺揣寮狅紝娉ㄦ剰浼戞伅銆

鎸囧兼剰瑙侊細
2.鏈嶇敤瀹変粬涔愩佸幓姘緹熷棯銆佽禌搴氬暥絳夈3.瀵瑰叏韜娉涘彂鑰呭彲鐢ㄦ櫘椴佸崱鍥犻潤鑴夊皝闂娌葷枟銆4.灞閮ㄥ栫敤鐨璐ㄧ被鍥洪唶嬋緔犲埗鍓傘5.鐥呬漢搴斿敖鍙鑳借嚜鎺ч槻姝㈡悢鎶撱

❺ 請問各位神經性皮炎怎麼治..在同一個地方反復發作同樣的葯用第二次就沒效果了,請問下各位怎樣才能治好

問題分析:
神經性皮炎用中葯是可以完全治癒的,建議你選擇中醫繼續慢慢治療,不可西醫快速治療,西醫是無法治癒此病的!得病期間首先要忌口,忌牛肉,狗肉,酒,海鮮(魚蝦),醬,辣等.會對你的病情有好處!之後在選擇比較好的治療!切忌:不要用激素!局部塗擦神經性皮炎葯水,或含有皮質激素的軟膏,貼用膚疾靈或特美膚塗膜,皆有效果。

意見建議:
嚴重的病 人,局部可用深度X線照射,或用同位素90鍶貼敷,皆有效果。如局部有紅腫,則需用抗生素治 療,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祝您健康。

❻ 神經性皮炎怎麼治療

神經性皮炎是很常見的一種皮膚病,主要表現是皮疹和瘙癢,皮疹往往出現在關版節的部權位,像雙手的肘關節、膝關節、後脖以及手指的指關節背面,是容易出現神經性皮炎的部位。另外,有的患者在後背往下靠骶骨、尾骨的位置也有可能會出現皮膚的表現,往往是增厚的皮疹,因為神經性皮炎有很多年的病史,增厚的皮疹表面會有鱗屑,但鱗屑不容易刮除,伴有明顯的瘙癢。
治療首先是軟化皮膚,可以考慮用維A酸乳膏軟化以後,再用激素類的葯膏塗擦於皮膚表面,並進行充分的按摩,讓葯物能夠很好的吸收。有的患者如果皮膚增厚特別明顯,可以晚上用葯,用保鮮膜封包,能夠有更長時間的局部作用,效果也會更好。

❼ 怎樣用葯浴治療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起病緩慢而頑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兩種。皮損呈苔蘚樣變,不傾向濕潤化和陣發性劇癢是本病的特點,以夜間和情緒波動時為重,好發於頸、會陰、大腿內側、前臂等皮膚易摩擦的部位。中醫稱本病為「頑癬」、「牛皮癬」、「銀屑病」,認為是由於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日久生風化燥,耗傷營血,皮失所養而致。
方一【組成】馬皮100克。
【用法】將馬皮燒灰存性,再調香油,搽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皮為馬的外皮,以其燒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癬,在民間流傳,療效較好,其作用機制有待研究。
方二【組成】芋頭、生大蒜各數枚。
【用法】將兩物共搗爛,取汁,洗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散結。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芋頭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風散結,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風的作用,善治癬瘡。其浸出液經葯理實驗證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故兩者相配,對牛皮癬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三【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搗爛取汁,搽洗患處。
【功用】祛風祛濕。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大蒜治療牛皮癬,民間多用之,療效較好。
方四【組成】野芹菜適量。
【用法】取其莖、葉揉成團,在皮損處反復揉擦,使葯汁完全濕染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鍾。視皮損情況可反復使用。
【功用】清熱,祛風,利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涼,功能清熱利濕祛風。銀屑病多為血燥風熱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頗為適宜。
方五【組成】新鮮豬骨(帶髓)適量。
【用法】將新鮮豬骨曬干,砸開骨髓腔,裝入干餾器內,加熱,收集餾液冷卻後即得。搽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解毒療癬。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豬骨治瘡癬,流傳民間。本方採用骨餾油系現代新工藝,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衛生。
方六【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藍根、黃柏、金銀花、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風各15克,狼毒、蟬蛻各10克,生地黃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將諸葯加水煎3次,最後把3次煎好的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濃縮至500~700毫升,待溫後用此葯液擦洗患部(皮損區),每日擦洗2次。
【功用】涼血疏風,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風利濕,是為主葯;板藍根、黃柏、金銀花清熱解毒;苦參、大楓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濕;防風、蟬蛻、丁香祛風;狼毒、百部解毒殺蟲;生地黃滋陰養血潤燥。諸葯合用,共奏涼血疏風、殺蟲止癢之功。
方七【組成】木賊、麻黃、紫荊皮、白鮮皮、蛇床子各15克,蒼術20克。
【用法】每日2劑,1劑水煎內服;另1劑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鍾,過濾取汁備用。治療時,1劑日分3次服;另1劑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熏洗15分鍾以上。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銀屑病)。
【說明】木賊功能去風濕、散火邪。諸葯合用,燥濕止癢作用更佳。
方八【組成】地膚子、生大黃、大楓子、白鮮皮、鶴虱各15克,苦參30克,黃柏、生杏仁、明礬、朴硝、蟬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葯煎湯去渣,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風散寒,殺蟲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鶴虱,外敷療瘡癰,有殺蟲解毒之功。至於地膚子、白鮮皮等均有祛風勝濕的作用,苦參、黃柏燥濕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殺蟲,蟬衣、丹參祛風止癢。
方九【組成】明礬、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煮沸過濾,趁熱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適應證】各期銀屑病皮損者。
【說明】明礬有燥濕收斂作用,配伍花椒燥濕,朴硝、野菊花清熱解毒,故對各期銀屑病有一定療效。
方十【組成】石菖蒲、黃連、黃柏、大黃、枯礬、艾葉、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鍾,去渣取液。待葯液冷卻至40℃左右時,熏洗,濕敷,並稍用力揉患處。每次洗浴30分鍾,每日2次,每劑葯可用2日,同時配合液氮冷凍,以棉團直接凍融患處。持續3秒,連續2次即為治療1次,每周治療2次。
【功用】祛散痰濕,疏化瘀熱。
【適應證】尋常型銀屑病。
【說明】石菖蒲功能去濕逐風,葯理學實驗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是為方中主葯。再配伍黃連、黃柏、大黃清熱解毒,枯礬、艾葉燥濕,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殺蟲,故對該病有效。
方十一【組成】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黃芩、白礬各30克,川椒、艾葉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沖化)。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煎沸入冰片沖化,然後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鍾,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均有祛風燥濕之功,黃芩、白礬清熱燥濕,川椒、艾葉亦能祛風止癢。
方十二【組成】側柏葉、紫蘇葉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葯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鍾。用軟化毛巾蘸湯溻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用】清熱,潤膚,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祛風濕、散腫毒、涼血,外敷療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紫蘇葉能散血脈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風清熱的功效。
方十三【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葯研粗末,一並裝入紗布袋內,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用軟毛巾溻洗患處,或溻洗後再加熱水浸浴。
【功用】祛風止癢,祛濕殺蟲。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百部,善於殺蟲。葯理學實驗表明,百部對多種致病菌、蟲虱等均有殺滅作用。雄黃、狼毒亦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苦參、蛇床子則能祛風勝濕止癢。
方十四【組成】透骨草、苦參各30克,紅花、雄黃、明礬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溫後,用毛巾反復洗患處。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鍾。
【功用】軟堅,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透骨草功能祛風除濕,苦參清熱燥濕,紅花活血化瘀,雄黃解毒殺蟲,明礬有收斂軟化皮膚角質的作用。
方十五【組成】檳榔9克,全蟲、斑蝥、蟬蛻、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將上葯放入廣口玻璃瓶內,加入白酒浸泡1周,過濾去渣,取汁密封備用。使用時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拭乾,然後用脫脂棉簽蘸葯酒,塗洗患處。每日早晚各塗洗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檳榔能敷瘡,生肌止痛。葯理學研究表明,檳榔所含生物鹼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蟲、斑蝥、蟬蛻等蟲類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馬錢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黃、黃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加白酒250毫升,裝入瓶內浸泡1周,密封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葯酒反復塗洗患處,直至患部皮膚有發熱和痛癢感時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濕,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馬錢子均有燥濕逐風之功,雄黃、斑蝥、黃柏則能解毒,五味子收斂。諸葯合用,解毒殺蟲,祛風止癢,故能有效地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七【組成】細辛、馬錢子(生用不去毛)、生草烏、硫黃各3克,雄黃、生白礬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時時搖動,去渣取汁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葯液塗洗患處,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為度。
【功用】解毒殺蟲,祛濕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馬錢子功能散血熱、消腫毒。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鱉鹼(士的寧)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對某些細菌及真菌均有抑製作用,故可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
方十八【組成】細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備用。每日塗洗患處2或3次。用葯時避免飲酒與吃刺激性食物,塗葯後,夜間瘙癢減輕,甚至無瘙癢現象,塗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變薄,有輕度脫皮現象;經3~4周或較長一段時間即可痊癒。
【功用】止癢,收斂,鎮靜。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細辛,有除皮膚風濕、止癢作用,葯理學研究也表明,細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熱,抑制病菌生長。
方十九【組成】刺猥皮、枳實、車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葯用水500~1 000克煮沸過濾得液,熏洗患處。
【功用】理氣,祛風,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刺猥皮,收澀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來用於治療痔瘡、牛皮癬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方二十【組成】蒼耳子、蛇床子、威靈仙、苦參、吳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濃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說明】方中蒼耳子功能散風祛濕、止痛殺蟲,其所含的生物鹼有毒性,能使組織器官壞死,並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故對神經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洗患處。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熱燥濕,平喘止咳。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皮主風寒濕痹,除熱。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鎮痛作用。
方二十二【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處。
【功用】解毒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治療濕熱之蘊毒。臨床常用本品治療楊梅瘡等惡性皮膚病。
方二十三【組成】楮桃葉、側柏葉各25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涼血,祛風,利水。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楮桃葉性味甘涼,可治瘡癰,瘙癢等症,側柏葉亦有涼血祛風的功效。
方二十四【組成】徐長卿、地膚子、千里光各30克,黃芩、蛇床子、蒼耳子、狼毒、白鮮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殺蟲止癢,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徐長卿、地膚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處。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秦艽,能祛風除濕。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止痛作用,並能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
【適應證】銀屑病。
【說明】苦楝皮功能清熱、燥濕、殺蟲,臨床常用於治療頑固性濕癬等皮膚病。
方二十七【組成】土大黃、雄黃各30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食醋拌勻,使用時取葯適量,塗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銀屑病進行期或靜止期。
【說明】土大黃功能清熱解毒,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配伍祛風殺蟲的雄黃,對各期銀屑病均可治療。
方二十八【組成】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濾得葯液,趁熱用紗布蘸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鍾,每日2次。
【功用】潤燥,殺蟲,止癢。
【適應證】牛皮癬。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祛風燥濕,配伍白芷、地膚子散風邪,金銀花、菊花清熱,黃柏、菖蒲利濕。諸葯合用,既清熱潤燥解毒,又能祛風殺蟲止癢,故對牛皮癬有一定療效。

❽ 神經性皮炎可以選擇哪些葯方治療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好發於頸項、上眼瞼處,基本皮損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多角形扁平丘疹,淡紅、淡褐色或正常膚色,質地較為堅實而有光澤,表面可覆有糠秕狀非薄鱗屑,久之皮損漸融合擴大,形成苔癬樣變,自覺陣發性瘙癢,常於局部刺激、精神煩躁時加劇。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牛皮癬」、「攝領瘡」等范疇。

【方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鱉子60克,陳醋5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鱉子攻毒療瘡,消腫散結;陳醋殺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木鱉子具有抗炎作用;陳醋抑菌。

【用法】土鱉子去殼,烤乾後研成細末,放入陳醋內浸泡7天,每日搖動2次。先用綠茶水清洗患處,然後用葯液直接塗搽,每日2~3次。

【按語】對皮膚無刺激性,但有一定毒性,防入口。

【方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槿皮、蛇床子、百部根各30克,五倍子24克,密陀僧18克,輕粉6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槿皮、蛇床子、密陀僧、輕粉殺蟲止癢,燥濕;百部根據有殺蟲滅虱作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木槿皮、蛇床子、百部、密陀僧、輕粉對皮膚癬菌有抑製作用;五倍子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用時以皂角水洗患處,再以醋調葯粉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1次。

【方三】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首烏12克,牡丹皮4.5克,生地黃12克,熟地黃9克,當歸9克,紅花、地膚子各4.5克,白蒺藜3克,僵蠶、元參、甘草各3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牡丹皮、生地黃、元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且牡丹皮、當歸、紅花活血養血祛瘀,何首烏、熟地黃補益精血,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白蒺藜疏肝平肝祛風,僵蠶祛風化痰散瘀,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生地黃能抗炎、抗過敏;元參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牡丹皮能抗炎、抑制血小板凝集,並對多種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當歸有抗血栓作用,顯著促進血紅蛋白芨紅細胞的生成;紅花的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免疫抑製作用;何首烏、熟地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地膚子抑制多種皮膚真菌,抑制遲發型超敏反應;白蒺藜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過敏;僵蠶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甘草能抗潰瘍、抗炎、抗過敏、抗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細辛、良姜、官桂各1.5克,95%酒精100克,甘油適量。

【功用】溫經散寒,通脈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細辛溫經散寒,祛風通竅;良姜溫中散寒,官桂補火助陽,溫經通脈。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細辛能抗炎、抑菌、擴張血管;良姜具有鎮痛、抗炎、抗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官桂抑制真菌、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用法】前3味葯研成細末,入酒精中浸泡1周,過濾後加入適量甘油即成。用此葯塗患處,1日2次。

【方五】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薏苡仁、珍珠母各30克,乾地黃、白鮮皮各15克,當歸、川芎、赤芍、防風、荊芥、五味子各1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薏苡仁清熱排膿;珍珠母安神;乾地黃、赤芍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當歸、川芎補血調經,活血止痛;防風、荊芥祛風解表;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地黃、赤芍、防風、荊芥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白鮮皮可抑制多種癬菌;川芎改善微循環,抗組胺作用;五味子提高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山楂適量。

【功用】殺菌、散瘀、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山楂行氣散瘀。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山楂具有增強免疫、抑菌作用。

【用法】將山楂搗爛取汁,塗搽於患處,每日3次。

【方七】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山楂50克,野菊花、蒲公英、黃芩、黃連、銀花各15克,地丁、大黃各10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山楂行氣散瘀;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黃芩、黃連、金銀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山楂具有增強免疫、抑菌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黃芩、黃連抗炎抑菌。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地黃20克,牡丹皮15克,梔子15克,柴胡15克,當歸10克,香附15克,僵蠶10克,蟬蛻20克,刺蒺藜20克,白鮮皮3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肝瀉火,疏肝理氣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牡丹皮、梔子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柴胡、香附、刺蒺藜疏肝解郁;當歸活血調經;蟬蛻疏散風熱;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生地黃、牡丹皮、柴胡、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香附抑菌;刺蒺藜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茶葉、艾葉各6克,老薑50克,紫皮大蒜2頭,食鹽少許。

【功用】消炎殺菌。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艾葉、陳茶葉、老薑、紫皮大蒜有消炎殺菌作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老薑具有抑菌抗炎作用;紫皮大蒜抗炎增強免疫作用。

【用法】將前4味煎湯,然後放入食鹽。1劑分2日用,外洗患處。

【方十】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醋500克,苦參2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苦參清熱燥濕,殺蟲;陳醋殺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苦參抗炎抗過敏;陳醋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將苦參入醋中浸5天,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抓搔,然後搽葯。早晚各1次。

【方十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槿皮、米醋各適量。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槿皮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米醋殺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木槿皮、米醋可殺菌。

【用法】將木槿皮火煅存性,研為細末,加入米醋調勻成糊狀,塗敷患處。

【方十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醋5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陳醋收斂、固澀,殺菌之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陳醋可抑菌。

【用法】將醋入鍋中熬至50克。患處用溫開水洗凈,搽之。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