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艾灸三陰焦位置圖和作用 艾灸三陰焦能天天灸嗎
1艾灸三陰焦位置圖
三陰焦位於小腿內側,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
取穴時,內踝尖上方量4橫指,食指上緣與脛骨後緣的交點處即為此穴。
2
艾灸三陰焦的作用
三陰焦穴的作用是將交會的脾經,腎經,肝經氣血重組後進行分流,是人體極其關鍵的穴位,經常艾灸三陰焦相當於同時對三條經絡進行保健。
艾灸三陰焦,不但可以健脾益血,還可以調補肝腎,同時對於各種婦科疾病和男性生殖系統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
三陰焦配伍艾灸療法
1.配天樞,合谷,有清熱除濕,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急性腸炎。
2.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3.配陰陵泉,膀胱俞,中極,有滲濕利尿的作用,主治癃閉斗態。
4.配中極,天樞,行間,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5.配陰陵泉,四白穴,空寬源足三里,脾俞,腎俞,有益氣健脾生津,滋養肝腎,補腎填精的作用,主治巧改神水將枯。
4
艾灸三陰焦主治疾病
刺激三陰焦對肝,脾,腎三經皆有保健效果,所以治療范圍甚廣。
1.臨床上包括小便不利,遺尿,腳氣,失眠,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脾胃虛弱,腹瀉等常見病症。
2.在生殖系統疾病治療方面,三陰焦不僅是治療婦科疾病常用穴,也是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的常用穴位,包括遺精,陽痿,陰莖痛,小便不利,睾丸縮腹等。
3.三陰焦屬脾經,艾灸脾經腧穴可排出體內濕濁之氣,從而緩解皮膚過敏,發炎,濕疹等脾濕過重症。
『貳』 艾灸十大養生穴詳細介紹
艾灸安全可靠,是養生保健比較好的 方法 。 那麼有哪些穴位適用於艾灸養生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10大保健養生必知穴位:
艾灸養生穴: 1.足三里-延年益壽穴
【定位】: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外緣一橫指。
【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預防衰老、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肝炎、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貧血、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遺尿、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盆腔炎、頭痛、失眠、神經衰弱、面神經麻痹、腦血管病、癲癇、眼疾、口腔疾病、耳鳴、耳聾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每次10到15分鍾,以局部溫熱紅暈為度,前三天每日灸,後可隔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
直接灸:在穴位塗抹凡士林,避免艾柱滾落,艾炷燃近皮膚或有灼痛感時移去,繼續試第二壯,每次灸5-7壯,每日1-2次。
艾灸養生穴: 2.神闕-補中益氣穴【定位】:位於腹中部,臍中央。
【功能】:固本培元、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
【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證、不孕、身體虛弱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艾條點燃後對准神闕,以皮膚感到溫熱舒適能耐受為度,灸10到15分鍾。
隔鹽灸:將食鹽放入臍中,填平臍孔,把艾柱放置在鹽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有灼痛感或艾炷燃盡時立即更換艾炷,避免燙傷。每次灸5-7壯,每日1-2次。
艾灸養生穴: 3.關元-培腎固本穴【定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處。
【功能】: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的功效。能增強生殖系統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能壯一身之氣。
【主治】:陽痿、早泄、遺精、月經不調、子宮脫垂、盆腔炎、不孕症、遺尿、尿閉、尿失禁、膀胱炎、腎炎、尿道炎、外陰濕疹;痢疾、疝氣、脫肛、高血壓、糖尿病;健忘、神經衰弱;虛脫、身體虛弱。
【艾灸療法】
溫和灸: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灸10-20分鍾,灸至皮膚潮紅、身體舒適為宜。每兩日施灸1次。
艾灸養生穴: 4.中脘-健脾益胃穴【定位】: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
【功能】: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主治】:食慾缺乏、腹脹、腹瀉、腹痛、腸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目眩、耳鳴、座瘡、精力不濟、神經衰弱、惡心、燒心、噯氣、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對知覺遲鈍患者或小兒應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膚兩側感受溫度,以免灼傷皮膚。灸10-15分鍾,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5.命門-補腎壯陽穴【定位】:位於腰部,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與神闕穴前後相對,取一繩子過臍水平繞腹一周,與後正中線交點即為命門穴。
【功能】:對腎氣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汗不出、寒熱瘧、胃下垂、前列腺炎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灸10-15分鍾,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
隔姜灸:生薑切片0.2-0.5cm厚,用針扎數孔,把薑片放在命門穴上。把艾炷放在薑片中心施灸,若有痛疼可提起薑片,反復進行。每次灸3-5壯,每日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6.湧泉-清腦醒神穴【定位】:位於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於後2/3交點上。
【功能】:清腦醒神、安神定志、清熱散風。
【主治】:休克、昏迷、眩暈、中暑、健忘、頭痛、三叉神經痛、癲癇、癔症、精神病、小兒驚風、腦出血、功能性癱瘓、功能性失語、面部痙攣、高血壓病、心絞痛、心肌炎、扁桃體炎、咽炎、咳嗽、黃疸、胃痛、水腫、陽痿、腰痛、膝關節痛、胸痛、視力減退、麻疹、疝氣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直接灸。直接灸每次3-7壯,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若起水泡不必處理,2-3天後會結痂脫落。
艾灸養生穴: 7.大椎-清熱解表穴【定位】:位於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
【功能】:解表清熱、疏風散寒、息風止痙、安神益髓。
【主治】:扁桃體炎、咳嗽、氣喘、熱病、瘧疾、咽炎、項強、肩背痛、腰脊強、小兒驚風、癲癇、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亂、嘔吐、黃疸、皮膚病及一切虛弱病症。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灸20分鍾,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8.曲池-清熱解毒穴【定位】: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踝連線中點上。
【功能】:涼血潤燥、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發熱、肺炎、扁桃體炎、痢疾、肩周炎、肘關節骨關節炎、咽喉炎、牙痛、瞼腺炎、高血壓病、乳腺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皮膚病、過敏性疾病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10到20分鍾,患者感到舒適、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9.氣海-升發陽氣穴【定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
【功能】:升發陽氣。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瀉痢不止、遺尿、陽痿、遺精、滑精、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子宮脫垂、脘腹脹滿、疝氣、腸炎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10到20分鍾,患者感到舒適、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施灸者應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膚兩側感受溫度,以免灼傷皮膚。
艾灸養生穴: 10.三陰交-養血補氣穴【定位】:位於小腿內側,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能】:健脾和胃、調肝補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
【主治】: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遺精、陽痿、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以皮膚有溫熱感但無灼痛感為度。灸10-20分鍾,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叄』 神經性皮炎的治療方法
神經性皮炎的治療方法
神經性皮炎定義: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lichen simplex chronicus),和中醫所謂的牛皮癬、攝領瘡相似。是以陣發性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炎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長期搔抓、摩擦和神經精神因素及某些外在刺激因素有關。
症狀體征:
1.青壯年多見,老人、兒童少見。
2.慢性經過,時輕時重,一般夏季加重,冬季緩解。全部病程可分為3期:
(1)靜止期,表面炎症輕微或缺如,病變局限,境界清楚。
(2)進行期,炎症著明,浸潤明顯,皮損擴大,邊緣模糊不清。
(3)退行期,浸潤輕微,皮損變薄,傾向癒合。
3.從分布的角度,可將該病分為兩類,限局性和泛發性。好發部位主要為頸側(圖1)、項部、額部、其次為骶尾、肘窩、胭窩,有可見腰背、兩髖、外陰、肛門、腹股溝、眼瞼、頭皮、四肢等處。常呈對稱分布,有可沿皮膚皺褶或皮神經分布呈線狀排列。
4.初時先感覺局部瘙癢,由於搔抓皮膚迅速呈苔蘚化,典型損害為多數米粒至高粱米大小,淡紅色至慶嫌清黃褐色或與皮色一致的圓形或多角形堅硬有光澤的扁平丘疹,密集成片,表面附少量鱗屑,伴有抓痕、血痂。皮損以中央最為顯著,愈近邊緣愈輕微,境界不清,時久,由於搔抓刺激皮膚浸潤肥厚,嵴溝明顯。發生於小腿者,時久,表面可呈疣瘤狀。持久性搔抓摩擦脛部或上背部可引起澱粉物質沉積於真皮,進而分別發展為斑狀和苔蘚性澱粉樣病。長期搔抓可有感染,如毛囊炎、癤腫等。
5.患者自覺陣發性瘙癢,夜間尤甚,可影響睡眠、工作和生活。
病因:
1)神經精神因素:神經精神因素:因情志波動,精神過度興奮、憂郁、緊張、焦慮、恐怖或神經衰弱,造成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紊亂。
2)刺激因素:如過飲醇酒、咖啡等辛熱興奮劑,或服用某些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葯物及內褲磨擦、搔抓等局部刺激,均為誘因。
3)疾病因素: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障礙等,亦為重要誘因。
治療神經性皮炎一定要選用不含激素的中葯膏,如魯濟堂的克炎王,純中葯萃取,對皮膚無刺激,效果不錯,而且它還具有疏風祛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平常注意不要用手抓和熱水燙,要穿全棉,寬松的衣物,避免摩擦加重病情。另外情緒起伏不要太大,食物以清淡為主。
神經性皮炎中西醫治療方法:
神經性皮炎中醫治療方法
1、針灸療法 可用針刺或耳針,取穴參照瘙癢症。
2、中葯治療:
⑴風濕熱型:皮損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治宜清熱祛濕、疏風上癢,常選用消風散或疏風清熱飲加減。
⑵血虛風燥型:皮損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常伴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婦女月經量過多,舌質淡,脈沉細。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常選用四物消風飲或止癢合劑加減。
⑶脾虛濕盛型:皮損呈暗灰色,肥厚光滑,伴腹脹納差、便溏,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脈濡緩。治宜健脾除濕,常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⑷肝鬱化火型:皮疹色紅,心煩易始或精神抑鬱,失眠多夢,眩暈,心悸、口苦咽下,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郁,清熱養血,方用瀉肝安神丸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或用斬癢湯,水煎服。
神經性皮炎西醫治療方法
原則為止癢,禁止搔抓,避免各種機械、物理、情緒刺激,調整神經系統功能,鎮靜。
1.一般治療 解除思想負擔,生活力求規律,避免過度緊張和精神刺激,限制酒類、濃茶、咖啡和辛辣食品等。避免日曬、搔抓、摩擦等熱物理和機械性刺激,防治局部多汗。
2.全身治療
(1)對於精神緊張、失眠者,予以地西泮(安定)、氯氮卓(利眠寧)等鎮靜催眠葯。
(2)對瘙癢劇烈者,給予抗組胺葯及三環類抗抑鬱葯(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
(3)對者扮泛發性神經性皮炎,且瘙癢劇烈者,可採用普譽前魯卡因(100~300ml/d),加入至5%葡萄糖液500ml靜脈封閉療法可減輕瘙癢,10天為一個療程。或皮質類固醇激素內服或注射。
3.局部治療
(1)皮損苔蘚比較輕,部位較局限者可外塗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或軟膏,或0.5%氟氫可的松二甲亞碸,或在皮質類固醇激素乳劑中加入5%~10%黑豆餾油,有可用10%松餾油酊、威爾金遜軟膏或雄黃解毒散30g加百部酒100ml外塗。
(2)皮損苔蘚化明顯或皮膚呈革樣化者,可選用下法:①5%水楊酸、10%黑豆餾油軟膏、類固醇乳膏、去炎松尿素乳膏、南星浸膏外敷,有的可外擦5%水楊酸、10%松餾油酊劑後,再塗以上乳膏。②純黑豆餾油或糠餾油塗布後,加電熱吹風。③皮質類固醇激素硬膏(膚疾寧)或黑豆餾油硬膏(市售的慢性皮炎硬膏即含10%黑豆餾油硬膏)貼敷。④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或黑豆餾油軟膏薄塗於皮損,外加塑料紙或橡皮膏封包。或塗布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或軟膏)後,外貼黑豆餾油硬膏。⑤復方奎寧注射液2ml加2%鹽酸普魯卡因2ml,局部皮損處皮下注射封閉,每周1次,4~6次為一療程。用本法應注意,注射至皮內,可致局部皮膚壞死。⑥白降丹點割或黑色拔膏棍熱貼或熏葯療法。
(3)對播散性或泛發性皮損,可用葯浴,如糠浴、楮桃葉浴、苦參浴、龍葵浴等。
4.物理和放射療法 對限局性皮損可酌情選用蠟療、淺層x線照射、32p或90sr局部貼敷,液氮或二氧化碳雪冷凍等療法。
5、葯物治療:
⑴抗組織胺葯和鎮靜脈葯:可酌情選用撲爾繁、安其敏、息期敏,苯海拉明、異丙嗪、安定等,以安定止癢。
⑵靜脈用葯:0.25%普魯卡因注射液10~20ml加維生素c 500mg靜脈注射;或用普魯卡因4~6mg/kg體重,用生理鹽水配成0.1%溶液加維生素c 500~1000mg靜滴。亦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ml靜注。
神經性皮炎偏方:
一、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二、樟腦、冰片各等份。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研為細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葯反復塗擦患部,干後再塗1次。完全乾燥後用傷濕止痛膏貼於患處,隔3-4日換葯1次。
三、荊芥、防風、艾葉、蛇床子各6克,苦參12克,川椒15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溫洗患處,每日1-2次。
四、斑蝥3克,3%碘酒100毫升。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將斑蝥放入碘酒中浸泡7天,用時先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凈患處,再用上葯塗搽,每天3-4次。
五、蓖麻子仁15克,冰片1.5克,紫皮蒜21克,蔥白7寸,白糖少許。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共搗如泥,塗於患處。
六、鮮核桃皮適量。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擦患處,每日2-3次。
七、雞蛋3個,米醋1斤。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用雞蛋置瓶內,加米醋浸沒,浸7-10天後取出,去蛋殼,將雞蛋與米醋攪勻,裝入有蓋容器中,每天用此液塗擦患處2-3次,堅持一段時間,有良效。
八、五倍子、枯礬、爐甘石各6克。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水煎至60毫升,塗擦患處,每日4次。
九、配方藏紅花30克、天山雪蓮30克、紅景天30克、藏茴香20克、藏紫草20克、藏薄荷15克、雌黃7克、麝香5克。泡製用500ML高度青稞酒密封浸泡2-3個月用法外用,用葯棉蘸葯酒擦拭患處, 每日2--3次主治功效主治頑固性、復發性牛皮癬。
十、取雞蛋2個,外殼經酒精消毒後,完整地放入口徑較雞蛋略大的瓶內,加醋半斤浸泡,瓶口密封,置陰暗處。7晝夜後,取出雞蛋並去殼,將蛋清與蛋黃貯人消毒瓶內,蓋緊備用。
用法:以棉球蘸蛋液塗於患處,每日數次,每次反復塗擦1-2分鍾。必須連續治療,不能間斷。 梁偉如
十一:取食醋500克,放在鐵鍋內煎沸濃縮成50克,裝瓶備用。同時以溫開水洗凈患部,用消毒棉球蘸濃縮醋搽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
說明《本草拾遺》謂醋「破血運,除症塊堅積,消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
十二:大蒜泥用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隔日1次。
說明 實驗研究證明,大蒜具有抗真菌作用,故治神經性皮炎有效。採用艾灸法,有利於大蒜作用的發揮,又能收到灸療的效果。
十三:
石榴皮蘸極細的明礬末搓患處,初搓時有微痛。
說明《本草求原》雲石榴皮「洗疥癩」。二葯均有抑制致病真菌生長的作用,故用以治牛皮癬。《醫學正宗》還以「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
飲食注意事項:
主要原則:忌酒、忌海鮮、忌辛辣。
1、蔬菜水果類:神經性皮炎患者忌吃如生薑、芫荽、大頭菜、香椿、尖椒等,建議多吃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如蘋果、梨、香蕉、橙子等新鮮綠葉蔬菜、豆腐、苦瓜等清淡飲食。
2、肉食類:神經性皮炎患者忌吃如牛肉、狼肉、驢肉、駱駝肉、羊肉、狗肉、雞鴨肉、鴿子肉、鳥肉及其湯,還有各類海鮮如各種魚類(包括鱉等)、螃蟹、蝦等;建議食用豬瘦肉、雞蛋、牛奶等。
3、調料類:神經性皮炎患者忌用大料、花椒、胡椒、孜然、茴香、桂皮、芥末、芥末油、辣椒醬、火鍋調料、方便麵調料等。
4、神經性皮炎患者忌喝各種酒類(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
5、注意不要經常在飯店吃飯!(因為調料重)。
6、神經性皮炎患者忌喝茶水、綠豆湯。
做到了以上要求不嚴重一個月內可以痊癒,治癒後想徹底不復發,還需要增強身體免疫力。堅持每天鍛煉身體。
『肆』 神經性皮炎灸什麼穴位能冶好
神經性皮炎以皮抄膚粗襲糙肥厚,呈苔癬樣病變和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徵。 艾灸穴位:選取下列兩組處方,交替使用: 1.尺澤、風市、中府、期門、風池。 2.太沖、風門、肺俞、肝俞、膈俞。 艾灸方法:將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穴2厘米處施灸,以局部趕到溫熱為度,哭不皮膚可有發紅的現象,每日灸治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日。 注意:戒煙戒酒,戒辛辣食物,限濃茶、咖啡等。保持情緒穩定勞逸適度,睡眠充足。不要用手搔、摩擦或用熱水洗泡來止癢,可用拔罐的方法來止癢。也不要自行塗擦刺激性強或者含激素的外用葯。 我是銷售艾灸用的艾條和灸器,你可以來了解一下。聯系方式請見我的個人資料。
『伍』 你好,想麻煩問一下神經性皮炎可以用艾灸嗎
神經性皮炎以皮膚粗糙肥厚,呈苔癬樣病變和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徵。
艾灸穴位專:選取下列屬兩組處方,交替使用:
1.尺澤、風市、中府、期門、風池。
2.太沖、風門、肺俞、肝俞、膈俞。
艾灸方法:將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穴2厘米處施灸,以局部趕到溫熱為度,哭不皮膚可有發紅的現象,每日灸治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日。
注意:戒煙戒酒,戒辛辣食物,限濃茶、咖啡等。保持情緒穩定勞逸適度,睡眠充足。不要用手搔、摩擦或用熱水洗泡來止癢,可用拔罐的方法來止癢。也不要自行塗擦刺激性強或者含激素的外用葯。
我是銷售艾灸用的艾條和灸器,你可以來了解一下。聯系方式請見我的個人資料。
『陸』 皮膚瘙癢、紅腫、臉上起疙瘩…怎麼辦用一支艾條艾灸來解決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艾小九,在多風的春季,你有沒有遇到 皮膚紅腫、瘙癢、發炎 ,臉上的小疙瘩不斷的時候,是不是和平時被風吹、像蟲子爬一樣,這里癢一下,那裡癢一下。
圖片
這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會告訴你要待在家裡, 不要出門,不要吹風 。醫生也會囑咐說,多穿點衣服,別讓風吹著了。
尤其是 體質弱的人 和 過敏體質的人 ,風一吹,更容易出現這種皮膚問題。比如說我們常見的 蕁麻疹 ,它不局限於一個位置,可能一開始只是一兩個部位癢,後來就變成了大片大片的癢、全身癢……
圖片
其實這就是中了 風 邪 的招!
「風邪」,出自中醫理論中的六大外感病邪,分別是 「風、 寒、暑、濕、燥、火」 。
圖片
其中,風為六大病邪之首, 《黃帝內經》就記載有:「風為百病之長」 之說!
風邪難治,便是因為與寒、痰、濕、燥、熱(火)等病邪聯合使人致病。因此,《針灸大成》說: 「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 ,說的就是:調理風邪所致的皮膚病, 除了艾灸,其它辦法都難以抵達病灶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為何艾灸對風邪之症能有此奇效?
其一 ,是因為艾灸行氣通絡,溫經散寒、益氣扶陽、調節機體功能等功效; 其二 ,人體的穴位中有很多是具有祛風、調養氣血、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用艾灸調養,對於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的皮膚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從現代醫學研究看來,這是由於艾灸能有效調動一切內在的積極因素, 增強機體的防衛抗病能力 。
面對風邪所致的皮膚問題,小九老師推薦艾灸: 阿是穴、血海穴、百蟲窩、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
1、阿是穴
根據 中醫經絡學的「近部選穴」法 ,凡是局部出現疼痛、腫脹、僵硬、條索狀突起等異常,說明這里一定存在著「筋脈拘急、氣血不通」的情況, 中醫便稱之為「阿是穴」,又稱「不定穴」 。
取穴方法 :阿是穴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輸),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直接在瘙癢患處進行艾灸,可祛風止癢!
圖片
艾灸方法 :在瘙癢之處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
2、百蟲窩穴
百蟲窩 ,經外奇穴,本穴治療各種因蟲邪侵襲之病,有如直搗百蟲之窩穴,故名。艾灸百蟲窩, 祛風止癢!
祛病療疾 :蕁麻疹,風疹,皮膚瘙癢症、濕疹等。
快速取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1寸(大拇指指節寬為1寸),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3、血海穴
血海穴 ,又名血郄、百蟲窠。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為足太陽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並善治血分病證,故名血海。本穴具有 祛風清熱、調和氣血 之功。
祛病療疾 :用於治療濕疹、蕁麻疹、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部瘙癢疼痛、氣逆腹脹等。
快速取穴 :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左右兩腿上各一處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上都要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健脾益胃!
對應的祛病療疾有: 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絞痛、膀胱炎、陽痿、遺精、盆腔炎、失眠等。
快速取穴 :坐位屈膝,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圈住髕骨外上緣, 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處 即為足三里穴,按壓有酸脹感。左右兩腿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用艾條在此 溫和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腿處穴位均要灸。
5、三陰交穴三陰交穴 ,位於足太陰脾經穴位, 十總穴之一 ,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活血、調補肝腎的作用。 艾灸三陰交,滋陰清熱。
祛病療疾有 :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失眠,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
快速取穴 :位於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四指),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左右兩小腿上各一處。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艾灸方法 :溫和灸, 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1次, 左右兩腳上都要灸。
除了艾灸外,平時也可以 用艾草洗浴 ,艾葉中所含的精油物質,具有絕佳的止痛、收斂、止癢、抗菌等多種作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在生活上,也要注意一些細節: 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多想快樂的事情,學會自我調節; 多進行 體育 鍛煉,增強體質。
圖片
最後,即便瘙癢嚴重,也 切忌去劇烈搔抓 , 也不要用很熱的水去洗患部 ,容易導致皮膚受損。